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王先林)
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问题研究

反垄 断法 的规制 , 之则 反。 反 三 如 下几 种类 型 , : . 实施 即 1不 知识产 权且 拒绝许 可行为 : . 2 实施 不充分 的知 识产权 且拒绝 许
通 过上 述分 析 , 者认 为, 笔 并非所 有的知 识产权 滥用均 应受
判。 知识产 权所 有者拥有 知识产 权 的许 可权 , 即知识 产权所 有者 理 由;. 3 通过 知识产 权滥 用消 除了二级 市场上 的所有竞 争 。 这套
更 有 权决 定是 否对 知识产 权进 行许可 , 滥用拒 绝许 可行为 , 损害 标 准很好地 协调 了知识权 与竞争 法的关系 , 好地揭示 了二者在 会 笔者认 为滥用 知识产权行 为 , 一般 在 实 质的公 平与 正义 。 必须 对其进 行有 效规制 。 绝许 可行 为是指 维护 创新 目标 上的一 致性 。 拒 权利 人如 果拒 绝对 知识产权 进行许 可 , 不管 自己是否实 知识 产权人利 用 自己对 知识产权 的独特 占有权力 , 而拒绝 授予 情况 下 , 进 反垄断法 都没 有规 制 的必 要 , 在这 种情况 下不会 影响市场 现 其竞 争对 手进行 合理使 用, 从而将 竞争对 手排 除在 外, 固和加 施 , 巩 强 自身市场 支配力 的行为 ( 王先林 ,0 1。 佑 发认 为当知识 产 有竞 争局面 。 20 ) 康 但是 当企业 对某 一设施 或技术进 行垄断 时, 这种 设
反垄断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滥用

反垄断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滥用【摘要】在反垄断法视野下,知识产权滥用主要表现为借助知识产权实施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达成垄断协议以及经营者集中。
对反垄断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及如何规制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制度。
【关键词】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具体表现为垄断行为,需对其行使必要的、合理的规制,因此用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1.反垄断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不足我国的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为规制借助知识产权滥用而实施的垄断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保护权利的合法行使,防止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利。
1.1适用反垄断法依据的模糊性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的规定,为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规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不利于实际操作。
首先,根据该规定的意思,只要是依法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就不适用反垄断法,但是,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人即使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实行知识产权,也有可能产生严重限制、阻碍竞争的行为。
如不适用反垄断法,则违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其次,按照该条的规定,在具体判断权利人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是否应当适用反垄断法,需要认定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该行为是一种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其二,该行为必须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据此得出,滥用知识产权是适用反垄断法的前提,与实际结论相悖。
在判断行使知识产权行为是否应当适用反垄断法的思维模式应当是:首先是有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其次这种行使行为超出了知识产权本身应有的权能,造成了排除、限制了竞争的结果;然后才是适用反垄断法,认定是滥用知识产权构成垄断行为,使相关责任主体承担反垄断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当然,这不足以导致我们否定该规定作为对知识产权行使进行反垄断法规制的适用依据以及立法者的良好的立法意图。
1.2具体制度的缺失除了上述适用依据上模糊性之外,我国在反垄断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
论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理基础

论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理基础摘要:知识产权滥用原那么上属于私法规制的范围,其也常常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而存在。
但这并非说明知识产权滥用就完全游离于反垄断法,不受反垄断法的制约,对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的法理基础要紧在于利益平稳理论和效率理论。
关键词: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利益平稳;效率1 利益平稳理论(Theory of Interests Balance)利益平稳是指在社会运行的进程中,基于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不可幸免的会产生各类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法律发挥其对利益的和谐和平稳功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和实现各类主体的利益。
利益平稳理论的大体思想在于如何解决利益矛盾和平稳利益冲突。
大体内容是:个体利益应该受到保障,它是组成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每一个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能够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也应该取得保护,它表现了每一个成员或说是绝大部份社会成员的需求,若是社会公共利益得不到保护,那么个体利益也无从保证明现,整个社会将处于停滞和混乱的状态。
当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法律会选择优先爱惜社会公共利益,必要时限制个人利益乃至捐躯个人利益,从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本来确实是平稳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结果。
法律通过爱惜知识产权一方面使权利人取得可观的回报,能够收回其投入的本钱,激发其创新的踊跃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市场竞争,从而增进社会的文明化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给公众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
而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反垄断法的规制正是表现了利益平稳理论。
社会公共利益一样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的实现将损害公共利益时,个人权利得进行适当的限制乃至剥夺。
知识产权属于私权,要紧表现的是私人权益,属于私法调整的范围;而反垄断法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为起点和归宿,属于典型的公法。
但如果是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不妥的扩大自己的权利行使范围,非法垄断,获取逾额利润,阻碍技术进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私法规制基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有效的进行调整,那么作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反垄断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必要将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纳入其规制范围。
知识产权侵权法律规制分析

知识产权侵权法律规制分析摘要: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产权侵权则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产权侵权法律规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法律制度和案例,并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知识产权,侵权,法律规制,案例分析,加强保护正文:一、知识产权侵权概念和形式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中所取得的专有权益,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等。
知识产权侵权指侵犯其他人的知识产权,侵权形式主要包括盗版、仿冒、抄袭、假冒等。
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出现,不仅对原所有人造成经济损失,还阻碍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到企业和国家的发展。
二、国内外知识产权侵权法律规制在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制裁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法律体系,例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各国培育出的本土机构。
其中,欧盟知识产权法、美国知识产权法、中国知识产权法都是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国内则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制裁。
三、案例分析1.盗版问题盗版是知识产权侵权的主要形式之一,无疑是音乐、电影、电子书等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最大难题之一。
在国内,淘宝等平台盗版现象屡见不鲜;在国外,Torrent被认为是一个基于P2P文件共享的“盗版大本营”,经常出现侵权现象。
2.商标侵权问题商标侵权是指非法使用他人已注册商标的行为。
例如,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产品上非法使用了特定品牌的标识,从而让消费者误认为其产品与正品有关联。
3.专利侵权问题专利侵权是指在未经专利所有人许可的前提下,对涉及该专利保护范围的技术或产品进行制造、销售或使用等行为。
例如,工业制造过程中使用他人专利而未经许可的行为,就属于专利侵权。
四、问题和对策1.法制不完善尽管国内外都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制裁体系,但在实际执行层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和漏洞。
浅谈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浅谈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郎春如沈阳师范大学【摘要】在著作权法领域之内,一直都存在着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以及使用者在行使权利过程中风过一定程度上的对峙,为了保持三者利益之平衡,法律设立了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
合理使用即“法律对著作权人权利最重要和最广泛的限制”,指的是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需要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亦不需向其支付报酬,而是基于正当目的合理使用他人著作权的合法行为。
合理使用制度作为一种对著作权全能限制的法律制度,已经得到现代各国著作权法的普遍认可,同时也是著作权理论和实务研究当中一个最容易惹起争议而又难以为人所理解的一个规则。
【关键词】合理使用判断标准数字网络一、合理使用制度的界定及构成要件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就在于确立著作权以此来保护文学科学以及艺术作品作者的正当权利。
但是为了平衡权利人的个人权益以及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法律并不是赋予了权利人绝对的权利。
目前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l)合理使用指的是在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时,并不需要取得权利人的同意,一般也不需要支付报酬,而且同时也不构成侵权。
(2)合理使用是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不经作者的同意,并且不必支付报酬从而使用作品。
(3)合理使用是他人为了便于学术研究、文艺批评或基于其他正当理由,可以在适当的范围程度内引用或复制他人的著作。
上述不同著述给合理使用制度下的定义从不同的层面上基本概括出了合理使用制度的内涵:一是使用者使用作品既无须征得同意,也不须支付报酬;二是合理使用应当在合理适当范围内,符合正当目的;三是合理使用的结果是不构成侵犯著作权。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合理使用是一种合法的事实行为。
2.合理使用须是出于正当目的。
3.合理使用需要有充足的法律依据。
4.合理使用他人作品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并且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人财产权的一种限制,法律推定著作权人当然许可或应该许可,这种使用不必征求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知识产权法推荐书目

知识产权法推荐书目知识产权法推荐书目(一)教材类1、张玉敏:《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李雨峰、王迁、刘有东:《著作权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张耕:《商业标志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汤宗舜:《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6、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7、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8.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知识产权法推荐书目(二)综合类: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张玉瑞著:《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刘筠筠、熊英著:《知识产权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李扬等著:《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周林主编:《不偷懒不灰心——郑成思纪念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阳平著:《论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从知识产权特征出发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汉东著:《知识产权多纬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谢群著:《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乔生著:《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平衡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张伟君著:《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王先林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王先林等著:《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徐明华、包海波等著:《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浅议知识产权类公证

浅议知识产权类公证
文/ 赵郁
摘 要 :知 识产权作 为一种蕴涵丰富社会价值和 经济价值的社会 资源,逐渐被人 们所认知和接 受 ,相应 的知 识 产权 类纠纷 ,诉讼 等问题也开始 集中显现 ,知识 产权 纠纷诉讼 比率在各级 法院迅速 上升。本文将知识产权 类 公证进行理论剖析 ,以便 法律 工作者能够在实际工作 中更熟谙地运 用这一法律 武器维护 自己的合 法权益 。
关 键 词 :知 识 产权 ;公证 ; 分析
中图分 类号 :D 2 . 93 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6( 0 0 2 () 0 0—0 09 9 6 2 1 )00C一 22 1
知 识产 权 因为 涉 及 到知 识 产 权 的 证 据 往 往外 观 较 抽 象 、证 据 易灭 失 、事 后 难取 得 ,因此 知 识 产权 权 利人 、 经合法授权的知识产权使用者 、知识产权交易中介 ( 如 专利代理事务所、版权交易中心等)、法院知识产权审 判庭等都或 多或少地仰赖 《 公证书》这一司法形式作为 他们 确 权和 争 议 纠纷 解 决 的重 要 武器 。笔者 将 知 识产 权 类 公证 进行 理论 剖 析 ,以便 法 律 工作 者能 够 在 实 际工 作 中更熟谙地运用这一法律武器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类公证的法律含义 知识产权类公证 :是指将知识产权权属 内容及相关 证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通过公证行为加以固定 ,并 以 公证 书 》 的载 体 形式 客 观全 面 的 表现 出来 ,而 表 述 公证词的过程就是在事实和法律之间穿梭往复的论证过
一
、
程。
二 、知识产权类公证的主要类型 l 术 合同 类公证 :包 括但 不 限于 ()技 术 开发 、 、技 1 转让、服务合同; ()著作权许可 、转让合同 ; () 2 3 商标权许可、转让合同; ()专利权 申请权许可、转让 4 合同。2 、权利证书类文件公证 :包括但不限于 ()复 1 印件与原件内容相符; ( )权利主张声明书 ; ()境 2 3 外权 利证 书 。3 、知识 产权 侵权 行 为公证 :包括但 不 限于 ()计算机软件侵权 , ()专利商标侵权 , ()商业 1 2 3 秘密侵 权 , ()影视作 品侵 权 , ()网页侵 权 。 4 5 三、知识产权类公证 书制作过程 公证机关应该对当事人提交的客观材料予以深入考察 和评价 ,并进行分类分析: 1 、公证 机关 前 期要 审 查 权利 主体 是 否具 有 合 法的 权 利外观 :包括是否经过合法的专利登记或著作权登记? 受 反 不正 当竞争 法 》 保护 的 商 业秘 密 是 否采 取 了适 当 的保护措施?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取得程序是否严格遵 循 反向工程的要求?驰名 商标 认定是否进行 了公示公 信?文学作品的保护期限是否在法律规定内?2 、在公证 办理期问要注重收集相关侵权证据并进行还原、固定 , 在这一阶段中公证机关需注意保证取证过程 中证据链条 的完整性 ,因为在利害关系人和相关权利人之间的争讼 过程就是利害关系人在用法学理论之锤敲打考验证据链 题 、新思路 、新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坚持与时俱进、改 条 的过 程 ,如果 此 时 公证 证 据链 条断 裂 ,相 应 的诉 讼 证 革 创新 ,将公证职能作用渗透到知识产权案件 中的各个 据链条也会断裂,就会出现败诉等不利后果。3 、在此类 方面,以求权益保障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方公证处 公证办理后期应注意收集证明权利主体管辖权归属 、权 参考文献 : 利有效性 、权利保护范围和有效期限、被告实施侵权行 [】 1 袁真富 , 知识产权 : 权利 到工具——透视跨 国公 司的知识产权 从 为过程客观表述 、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和执行方式等各方 策略[】电子知识产权 ,0 3 2 . J. 2 0 年1 期 面的证据 ,同时还应注意取证手段的合法性 ,确保取证 【 ] 志 成 . EVD的 “ 2张 从 自主 ”知 识 产权 说起 [】 电子 知 识产 J. 2 0 年0 期 操作人 员身份 的合法性 ,加强知识产权权属证书 、取证 权 ,0 4 2 . [1 _ 3T 晓哗 . 知识 产权滥 用行 为的反垄 断法规制 . 学 ,0 4 法 2 0 年 材料 、工作记录与 申请公证 目的之间的关联性 、合法性 O期. 3 及证 明 力。 【] 4王先林 . 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J_ 法学,0 4 3 2 0 年0 期. 【】 5冯晓青 . 知识产权 、竞争 与反垄 断之 关系探析… . 法学 ,0 4 2 0 年 四、恰 当运用 公证 书 ,提高诉讼质 量 3 正如法律哲学家柯勒在其 法律哲学读本》的序言中 0 期 .
知识产权滥用的企业权利法律救济问题探讨

2 0 笔者认 为 , 07o 集中图谋垄断 的过程根 本不存在知识产权的 “ 行使 ” 滥用的问题 , 、
即使 集中形成垄断 ,不存在滥用知识产权 加剧经营者集 中之说 ,只能说是拥有相关 知识产权 的企业的经营者集中罢 了。
( )垄 断 没有 合 法理 由 三
了限 制竞争 、 除竞争 的效 果时 ,才构成 排 知识产权 滥用垄 断行为 。 二是垄断是 因权 利滥 用形 成的 。日本 2 0 0 5年修订 的 《 禁 止垄 断法 》第 2 1条规定 ,本 法的各项 规
决定了其滥 用往往与垄断联系在一起 ,所
内 容 摘 要 : 知 识 产 权 滥 用 包括 知 识 产
权 滥 用 垄 断 、 知 识 产 权 滥 用 不 正 当竞
知I 企● ■ _ _ ■ ■
或3 C专利联 盟许可 正是采取 “ 一揽 子许
可 ”的方式对我 国企业 收取高 额专利 费;
受 害 企 业 的 权 利 救 济 , 首 先 要 认 定 知
许可 、限制专利产 品的销售价格 、生产数 量等均属于此类 。另外 ,有学者认 为知识 产权滥用垄断行为还包括权利人滥用知识 产 权 加 剧 经 营 者 集 中 行 为 (李 昌 麒 ,
识 产 权 滥 用 , 然后 辨 析 并 指 出 滥 用 形
是许 可人滥 用优势地 位 的搭售许 可 ,6 C
识 权 用 产滥 的
一 孙曼曼 ( 西安科技 大学人 文学院 西安 70 5 ) 10 4 ▲ 基金 项 目:西安科技 大学培 育基金项 目 ( O 9 5 成 果之 一 2 O O 8) ◆ 中图分类号 :D9 34 文献标识码 :A 2.
般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允许 这种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4号 ——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4号——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5.04.07•【文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4号•【施行日期】2015.08.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反不正当竞争正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4号《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已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
局长张茅2015年4月7日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2015年4月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4号公布)第一条为了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激励创新,制止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反垄断与保护知识产权具有共同的目标,即促进竞争和创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反垄断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反垄断法》。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价格垄断行为除外)。
本规定所称相关市场,包括相关商品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依据《反垄断法》和《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进行界定,并考虑知识产权、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在涉及知识产权许可等反垄断执法工作中,相关商品市场可以是技术市场,也可以是含有特定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
相关技术市场是指由行使知识产权所涉及的技术和可以相互替代的同类技术之间相互竞争所构成的市场。
第四条经营者之间不得利用行使知识产权的方式达成《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所禁止的垄断协议。
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符合《反垄断法》第十五条规定的除外。
浅析《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

浅析《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摘要]市场规则的核心是竞争,市场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然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若听任市场自由运行,那么必定会由于过度的市场竞争使得经济力量过分集中,从而产生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进而由于其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
文章从探讨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出发,分析滥用行为,浅析《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
[关键词]市场支配地位;滥用;法律规制《反垄断法》以保护竞争机制和促进市场竞争为其重要任务和价值目标,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被誉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宪法”。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外客观环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增长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这些都依赖于市场竞争的增强。
国际经验表明,有效的竞争政策是维护和保证公平竞争、保持市场活力的前提条件。
而反垄断法对于各种破坏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行为的规制是各国竞争政策的重要内容。
其中,大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斥竞争对手,进而损害消费者福利的行为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是反垄断法实体制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探讨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出发,分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从而浅析我国《反垄断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体是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故界定市场支配地位是界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前提。
市场支配地位在美国反托拉斯法里被称为市场力量,按照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其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中的界定,“市场力量是指为营利而在相当长的期限内将价格保持在竞争水平以上或将产量保持在竞争水平以下的能力。
”欧洲法院在United Brands一案中对“市场支配地位”界定为“一个企业所享有一个经济力量的地位,即通过给予其在相当程度上不受其竞争对手、客户以及最终消费者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能够使行为人防止或至少阻碍在相关市场上保持有效的竞争。
论知识产权滥用的界定

第14卷第1期2021年2月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4No.1Feb.2021收稿日期:2019-07-10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2018K20038)。
作者简介:张振锋(1995-),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9-11-0710∶21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91107.0952.032.html 【法律理论与实务】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1.01.12论知识产权滥用的界定张振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与物相比,创造性智力成果有着更强的公共属性,因此滥用知识产权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也有着更大危害。
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规制的前提是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知识产权滥用的属概念是权利滥用,系指与设权目的相悖的权利行使行为。
与滥用其他权利的行为相比,知识产权滥用的特殊性在于其发生概率更高,因为知识产权具有边界模糊且对象可替代性较低的特点。
因此,知识产权滥用是指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边界的高模糊性与对象的低可替代性,在智力成果权领域以阻碍创新的方式或在商业标记领域以导致混淆的方式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
此外,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界定还需区分知识产权滥用、无权(越权)行为、知识产权正常行使、知识产权垄断等概念,避免混淆。
关 键 词:知识产权;著作权;禁止权利滥用;知识产权滥用;概念界定;智力成果权;商业标记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1)01-0073-08 禁止权利滥用是民法基本原则之一,实践中常用于规制物权滥用行为。
与传统物权相比,知识产权的对象———创造性智力成果有着更强的公共属性,滥用知识产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这就要求理论界与实务界对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浅谈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_刘鹏

□ 刘 鹏浅谈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并不在于对私权的维护,而是在于“通过合理确定人们对于知识及其他信息的权利,调整人们在创造、运用知识和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
作为给予这样一种私权的行政机关,平衡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我国,并没有比较完善的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
一、知识产权滥用的含义知识产权滥用,顾名思义,是指权利人超出了知识产权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正当行使有关权利,损害他人利益、公共利益或者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
尽管在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的,民事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属于我国的权利滥用禁止原则的法律表现形式2。
按照此规定,权利滥用行为的认定应不以恶意行使权利为限,只要存在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形,均存在权利滥用的可能。
但是知识产权滥用的绝对不应当止于社会公共利益,只要是主观上权利人存在滥用的故意,客观上造成了他人或公共利益的损害,均应当视为知识产权滥用的范畴。
二、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形式出于观察角度和分类标准的不同,在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类型化上有不同的见解。
有作者从“行为本身特点和违反的法律的性质不同,将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分为违反知识产权法本身的知识产权滥用、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知识产权滥用和违反反垄断法的知识产权滥用”3。
这样的一个划分实际上是依据知识产权滥用的一个后果或者说是依据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划分的。
但是在我国,多数的知识产权滥用更符合知识产权法本身的范围和反垄断法的范畴。
一般不会将其划为不正当竞争的一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知识产权滥用本身以及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中的几种典型的情形的规制进行分析和说明,从而探讨明确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进而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体系。
尤其是在当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滥用规制体系有助于帮助社会公众回归理性,明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

论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规制摘要:在知识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的环境之下,知识产权领域中的权利滥用问题也在日益翻新。
因此,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就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文章以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规制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概述和对我国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现状的简单分析。
以寻求在我国建立一个以《反垄断法》为中心的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体系。
关键词: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伴随知识经济的高度发展,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频繁发生,知识产权的滥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在“百度”或“google”网站中搜索,你会找到数十万条之多的关于“知识产权滥用”的内容。
由此可见这是产权滥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可是我国在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还缺乏有效的规制方法,比如对于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没有反垄断的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只是在第55条做了一个简单而含糊的规定,显然,这样的规定和滥用知识产权形成的垄断的危害性是极不相称的。
于是规制知识产权就成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以《反垄断法》为中心,加快建立一个健全的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体系。
一、知识产权滥用的概述我国已经有相当多的著述论及知识产权的滥用问题,但是大家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含义的界定却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我在这里只列举部分论述;知识产权滥用是指在含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贸易或含有知识产权的货物贸易及含有知识产权的其他贸易活动中,知识产权人不合理的贸易限制行为或其他有消极影响的行为。
①王先林教授则认为:“知识产权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性而言的,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任何社会公共利益的情景”。
②对于知识产权的滥用,其实是民法中禁止权力滥用原则的下位法院则,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当然,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是无条件的使用语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浅析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

性,所 以很多学者将垄断性也看成了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因垄 断性是专有性的自然延伸 。” 知识产 权的专有性也称垄断性和独
三 、 用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 时代的今 天. 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知识产权的优势 .
[】 4 王先 朴: 识产权 与反 垄断法的冲突 与协调 . 知 法制 月报 , 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 .又导致 了知识产权 垄断性与物权垄断性的 徐 书绅译 ,商务印书馆 ,0 0 2 0 年版 ,第 1 5页 专有权。具有排他性或垄断性 正如 日本学者指 出的.“ 本质 2 0 年 t 从 0 0 2月 1 7日第 5 版
体现 了反垄断法通过维护有效竞争使得社会个体 的知识产权行使
参 考 文献 :
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 的智力成果与作为物权客体 的有形 行为不致破坏社会整体 利益和实质公平 。 物是不同的。作 为有形物 ,即使是两个完全一样 的物 .它们各自
都享有物权 . 无形的智力成果则相反 , 而 如果两个发明的技术特
个 发 明人 作 为专 利 权 人 。
[】 1王先林 著 : 识产权 与反垄断法 知识产权 滥用的反垄断问 知 【】 2戚晶文 米雪思著 : 简明知识产权法教程 . 华中理工大学出
征一样 .即使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智力成果 .法律不得不只选择一 题研 究. 法律 出版社,0 1 2 0 年版,第 l 9页 知识产 权的排他 性或 者垄 断性至知识产权本身的权利属性 , 版社 ,9 6 1 19 年 2月版 ,第 5页 这种垄断性是一切具有物权性质 的财产权的共性。同时 .由于知 不同。法律要给知识产权 以特殊的保护 .授 以知识产权所有人以 【】 5富田彻 男: 市场竞争中的知 识产权 . 廖正衡 、 金路、 张明 国、
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王先林)

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王先林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4-5-21一、权利滥用与知识产权滥用总的看来,禁止权利滥用既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基本的法律观念,也是现代各国法律乃至宪法所普遍规定的基本法律原则。
而“权利滥用”的实质在于权利人以不公平、不适当的方式行使其权利,不适当地扩张了其所享有的权利。
关于构成权利滥用的标准,各国先后一共确立过故意损害、缺乏正当利益、选择有害的方式行使权利、损害大于所取得的利益、不顾权利存在的目的、违反侵权法的一般原则等6个标准,并且呈现由主观化向客观化发展(以解决主观恶意难以证明的问题)和严格化的趋势(故意的和过失的、损害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
①有的学者则认为,构成权利滥用要有四个要素:主体是正在行使权利的权利人;客体是社会的、国家的、集体的或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主观方面是权利人存有故意的心理状态;客观方面是有危害他人权利和利益后果的行为。
②以上关于权利滥用的分析也完全适用于知识产权的滥用。
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是私权,这是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所明确承认的基本原则。
与任何其它民事权利一样,知识产权也有被滥用的可能。
知识产权的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在这里,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的行使是两个问题,不能因为知识产权是合法获得的权利就忽视、甚至否认其也有滥用的问题。
③知识产权所具有的重要的经济意义,使得它容易被权利人不正当地加以利用,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
例如,在知识产权行使的过程中,权利人往往利用许可(授权)方式,扩张其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或者说,权利人往往利用许可合同的规定,限制被授权人所可以正当从事的行为。
由于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权,因此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知识产权被滥用的可能性还是被滥用后造成的后果,都会大大增加。
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2010年第7期(总第82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 fH e il o ng jiang Ad m i n istrati v e Cadre I nstitute o f Po litics And La wN o .7 2010(Sum N o .82)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郭永丰(兰州商学院法学院,兰州730020)摘要: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法垄断权,一般是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存在。
但不正当地行使知识产权,便会导致滥用,甚至是垄断问题。
尽管我国 反垄断法 第55条也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予以禁止,但由于第55条规定得过于抽象、原则,不足以胜任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之责。
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做法,另行制订专门的、确定性比较高的行政指南或规章。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中图分类号:DF 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10)07-0082-03 收稿日期:2010-03-29作者简介:郭永丰(1984-),男,甘肃镇原人,2008级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对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知识产权作为法律赋予的一种合法垄断权,是现代企业谋取利润,争取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专有性或者排他性,为反垄断法所豁免,从而为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豁免制度,通过不正当行使知识产权来限制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成为知识产权强者追捧的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手段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滥用知识产权案件的不断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在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利益以鼓励知识创新的同时,也必须防止知识产权被滥用,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知识产权同时运用法律来规制知识产权垄断权的滥用成为法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王先林专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影响

专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影响独创性成果说明(突出独创性和解释力,不超过500字)王先林教授独著的《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是我国学术界有关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交叉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该专著最早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了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该专著的相关观点已被我国制定和实施的《反垄断法》所采纳,该著作的引用率在整个法学领域的作品内是处于前一百名之内的,该专著和该专著的修订版(《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2008年修订版))不仅引用率非常高,而且对该著作的积极评价非常多,该著作的学术影响力非常大。
该专著以受到广泛关注的美国微软垄断案件为典型实例,深入分析了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复杂关系,知识产权作为合法的垄断权,是鼓励创新、促进知识生产的重要法律机制,其正当行使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它一般是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领域。
但是,知识产权如果被滥用,并且对反垄断法所保护的自由公平竞争造成破坏时,就要受到反垄断法的相应规制。
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既在法律属性、目标和功用上相互统一,也存在对于滥用知识产权予以规制的潜在冲突,正确处理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要立足于二者之间的一致之处,从保护消费者、促进创新和维护竞争的角度出发,合理平衡反垄断法对于滥用知识产权的规制,将是对于中国目前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指南和规范性文件的有益启示。
该专著在学术界内开创性提出了以往没有引起应有关注和重视的两个问题:一是知识产权不仅有一个受保护的问题。
二是有一个行使行为的正当与否的问题。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联系不仅是知识产权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专门、补充和兜底保护)问题,而且还包括知识产权行使行为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问题。
反垄断法也不是笼统一刀切地将知识产权作为其适用除外的重要内容,而是把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同等对待,既不特别严苛,也不特别优待,一旦知识产权这种合法的垄断权利被滥用行使而造成限制竞争行为,则应接受反垄断法的审查和追究,其应适用反垄断法的一般分析框架和方法,对其滥用造成的限制竞争行为或垄断行为给予制裁,本专著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的原则、方法和内容机进行了系统全面地阐述和分析,其提出和论述的观点也写入了现行《反垄断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对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执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作权滥用的反垄断法控制研究

所 谓 权 利 滥 用 . 照通 行 的解 释 . 要 是 指 “ 出权 按 主 逸
利 的、 社会的 、 经济 的目的或社会所不容许的界限行 使权利。……权利之行使 , 应于权利者个人利益与社
案、 卡拉 O K作 品收费案等说明 , 著作权滥用的法律
控 制 ,特 别是 反 垄 断法 控制 在 我 国也 是 不容 回避 的
问题 。
有“ 经济 宪法 ” 之称 , 并被 民众 寄予 厚望 的 中国反 垄断法 , 已于 2 0 08年 8月 1日起施 行 。这标 志 着 与
作权也存在不正当行使 ( 即著作权滥用 ) 问题。“ 知识 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 的行使是两个 问题 ,不能因
原则 。
滥用 , 但该条仅仅是原 则性规定 , 因此 , 著作权滥用
的法 律 控制 、特别 是 反垄 断 法控 制 在 我 国仍 是 一个
新 问题 。③
近年来 发生 的微 软案 、维亚 康姆 案 、2 P P案 、 K liecp a dsae案 ,特 别是 思 科 一 为案 、T 一 东 方 e 华 E S新
中 图分类 号 :F3 . 0 8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10 — 3 22 0 )2 0 2— 4 09 28 (0 90 ~04 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
要 求 和 国际规 则 的 著作 权法 律 保 护制 度 ,建立 了司 法 保 护 和行 政保 护并 行 的著作 权 保 护体 系 。但 是 著 作 权保 护必 须有 一 个合 理 界 限 , 因为 , 当获得 的著 正
垄断法控 制研 究, 很少涉及 著作权滥用的反垄断法控制 问题。通过 中国期刊 网等网站搜 集, 发现 目前 关于著作权滥用的反垄断法
论知识产权滥用及反垄断法规制

论知识产权滥用及反垄断法规制作者:米娜来源:《商情》2013年第10期摘要: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容易被复制和利用。
因此,对知识产品的创造者赋予合法的垄断权来激励他们对智力成果的创新和开发,并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旦知识产权被滥用,势必会造成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和对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权益的损害,而反垄断法基于其社会本位性、保护有效竞争、维护公正等特点,对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权利滥用反垄断法一、知识产权滥用概述(一)知识产权滥用的定义当权力人以不公平、不适当的方式行使其权利时,即构成“权力滥用”,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知识产权滥用的构成要求具备四个条件:行为主体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滥用行为的故意,客观上采取不实施或者不正当地限制交易或采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为,并且侵犯了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
(二)知识产权滥用的主要表现形式1、拒绝许可行为拒绝许可是指知识产权人利用自己对知识产权所拥有的专有权,拒绝授予其竞争对手合理的使用许可,从而排除其他人的竞争,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的行为。
2、搭售行为一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国外跨国公司,凭借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所占有的优势地位,或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自己所享有的知识产权的产品捆绑成一种产品进行销售,以致消费者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就不得不同时购买其他产品;或者是在销售含有自己所享有的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时就捆绑要求一些不合理的条件。
3、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权利人在提供或接受产品或服务时,对不同的客户实行与成本无关的价格上差别待遇。
卖方对购买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买方要求支付不同的价格,或者买方对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卖方支付不同的价格。
4、不公平的价格行为其中包括两种类型:过高定价和掠夺性定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王先林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4-5-21一、权利滥用与知识产权滥用总的看来,禁止权利滥用既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基本的法律观念,也是现代各国法律乃至宪法所普遍规定的基本法律原则。
而“权利滥用”的实质在于权利人以不公平、不适当的方式行使其权利,不适当地扩了其所享有的权利。
关于构成权利滥用的标准,各国先后一共确立过故意损害、缺乏正当利益、选择有害的方式行使权利、损害大于所取得的利益、不顾权利存在的目的、违反侵权法的一般原则等6个标准,并且呈现由主观化向客观化发展(以解决主观恶意难以证明的问题)和严格化的趋势(故意的和过失的、损害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
①有的学者则认为,构成权利滥用要有四个要素:主体是正在行使权利的权利人;客体是社会的、国家的、集体的或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主观方面是权利人存有故意的心理状态;客观方面是有危害他人权利和利益后果的行为。
②以上关于权利滥用的分析也完全适用于知识产权的滥用。
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是私权,这是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所明确承认的基本原则。
与任何其它民事权利一样,知识产权也有被滥用的可能。
知识产权的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在这里,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的行使是两个问题,不能因为知识产权是合法获得的权利就忽视、甚至否认其也有滥用的问题。
③知识产权所具有的重要的经济意义,使得它容易被权利人不正当地加以利用,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
例如,在知识产权行使的过程中,权利人往往利用许可(授权)方式,扩其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或者说,权利人往往利用许可合同的规定,限制被授权人所可以正当从事的行为。
由于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权,因此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知识产权被滥用的可能性还是被滥用后造成的后果,都会大大增加。
实际上,无论是在国还是在国外,滥用知识产权的例子都不鲜见。
例如,近几年来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微软垄断案以及微软在欧盟、我国地区等地方受到的违反竞争法或公平交易法的指控,都涉及微软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问题。
而在今年初美国思科公司起诉中为公司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背后,也存在思科滥用其知识产权的深层次问题。
二、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体系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使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般认为,对权利的限制有部限制和外部限制两种,前者认为权利本身包含义务,权利应为社会目的而行使;后者则是在承认并保障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权利行使的自由性的前提下,以公法的措施适当限制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以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权利滥用之禁止原则及公序良俗原则限制权利行使的自由权。
④这同样适用于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限制。
“个体知识产权的行使,不仅与有效竞争的理念存在冲突,而且也极易与民法上的公平、诚信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发生背离,与知识产权法自身维持社会整体效益的目标之间也有抵触。
”⑤相应地,知识产权的滥用要受到知识产权法自身规的限制,同时还要受到民法的基本原则的限制和主要作为公法的反垄断法的限制。
它们从各自特有的角度出发,确保知识产权这一合法垄断权的行使不背离法律设定它的基本宗旨。
如果说“滥用所有权并非对存在于所有权外部的法律的违反,而是对所有权本身的违反”,⑥那么至少可以说滥用知识产权也构成了对知识产权法自身的违反(尽管还不能说它不是对知识产权外部的其它法律的违反)。
因为,禁止知识产权的滥用与保护合法的知识产权是一致的。
这实际上就划定了正确行使知识产权的界限。
在这一界限行使权利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协调一致的,而超过了这一界限,就侵害了社会利益,也违背了知识产权法本身的基本宗旨。
就知识产权法自身规的限制来说,知识产权除了其所固有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外,为了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知识产权法还通过一些具体的制度使知识产权在一定条件下受到限制,如著作权要受到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制度的限制、专利权要受到强制许可制度的限制等。
甚至还有直接的有关权利不得滥用的条款,如我国《著作权法》第4条第2款规定:“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知识产权法本身的有关权利限制的规定,正是知识产权的调节机制的体现,目的在于尽可能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以及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第一部分(一般性规定和基本原则)第7条制定了如下的目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应当有助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转让和传播,有助于技术知识的创作者与使用者相互收益并且是以增进社会和经济福利的方式,以及有助于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第8条第2款规定了如下的原则:“为了防止权利所有人滥用知识产权,或者采用不合理地限制贸易或对技术的国际转让有不利影响的做法,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但以这些措施符合本协议的规定为限。
”这也包含了在知识产权法部来解决的情形,如在有关知识产权专门法律中设置禁止权利滥用的条款, 使被控侵权人可以以滥用知识产权来进行抗辩,提起反诉,甚至另行提起诉讼。
所谓知识产权的滥用受到民法基本原则的限制,主要是指受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权利滥用禁止原则以及公序良俗原则的限制。
实际上,它直接和主要地是受权利滥用禁止原则即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限制。
权利不得滥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法原则,它实际上是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也规定了民事权利不得滥用的原则:“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从事一切民事活动,包括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都不得违反这一原则。
“民事活动是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以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要旨,就是要求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⑦同时,我国《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它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法人和其它组织同样也应当遵守这一基本原则。
因此,权利不得滥用也应当是所有法律的共同的原则。
按照学者的看法,民法上权利滥用禁止之机能包括侵权行为机能(使某种权利之行使构成不法侵权行为而负损害赔偿责任)、权利围明确化机能(使制定法欠缺时权利容及围加以明确化)、权利行使围缩小化机能(使某一权利围缩小)和强制调停机能(强制权利所有人参与调停,但以涉及公共利益者为限)。
⑧在作为制定法的知识产权法对有关权利行使的界限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时,运用权利不得滥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可以对一些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
不过,这只能是在特定情况下起漏洞补充的作用,而不能成为主要的适用依据。
无论是知识产权法自身规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还是民法基本原则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都属于在民商法围的规制,这种规制受到民商法自身性质和手段的局限,因此还不足以解决知识产权滥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而属于经济法畴的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规制。
⑨虽然并非所有知识产权滥用都涉及反垄断法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竞争政策是各国基本的公共政策,而且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也决定了其滥用行为往往会造成对竞争政策的破坏,因而现代各国主要是在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竞争法、公平交易法等)的框架中来解决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的。
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规制的基本前提和特点在于维护有效竞争,即反垄断法通过维护有效竞争来使得社会个体的知识产权的行使行为不致破坏了社会整体利益———实质公正和社会整体效率。
这里的知识产权的滥用就主要表现为在行使知识产权的过程中不正当地限制竞争的行为。
这是由反垄断法的社会本位性和保护竞争的特点和调整角度所决定的。
这既不同于知识产权法针对权利本身进行的限制,也不同于民法的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虑社会公共利益而并不特别关注竞争所受到的限制。
尤其是,反垄断法作为典型的经济法,其所进行的限制必然主要运用不同于民法的公法的方法,有专门机关的主动介入,即反垄断法对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主要是采用政府干预的方式。
加强对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控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对这种滥用行为予以制裁。
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不仅适用其反垄断法中的有关规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而且还在具体的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门性规,如1995年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1996年欧共体委员会《技术转让规章》(ECNo240/96),1999年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重新颁布的《专利和技术秘密许可协议中的反垄断法指导方针》,以及2001年我国地区所谓“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的“审理技术授权协议案件处理原则”等。
同时,TRIPs协议第40条第2款也规定,各成员可以在与该协议的其他规定相一致的前提下,根据该成员的有关法律和规章,采取适当的措施制止或者控制那些可能构成对知识产权的滥用、在市场上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订立许可合同的做法或者条件,例如,独占性回授条件、禁止对知识产权有效性提出质疑的条件、强迫一揽子许可。
这为目前国际上规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行为提供了最重要的法律依据。
从TRIPs协议第二部分第八节的标题以及第40条的容来看,协议所涉及的仅仅是对竞争产生限制作用的行为,这就明确了其较窄的围,将它更直接地与反垄断法联系起来。
至于具体的规制方式,则由各成员自己决定。
[10]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在有关反垄断法中没有明确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的规制,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执法规(或者在有这方面的专门规之前),但在解释上均认为反垄断法适用于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行为。
例如,虽然国反垄断法即《关于独占规制及公平交易法律》第59条规定该法不适用于行使依据著作权法、专利法、实用新型法、外观设计法或商标法规定的权利的行为,但国学者一般认为,对买进多数知识产权,在一定领域形成垄断并滥用的行为或不正当利用知识产权的行为适用该法。
[11]又如,我国地区“公平交易法”第45条明文规定:“依照著作权法、商标法或专利法行使权利之正当行为,不适用本法的规定。
”对此,即使在其主管机构在2001年制定具体执法规之前的长时间里,学者和有关机构一般也都认为,对该条做反面的解释就可使知识产权人不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滥用行为)适用该法。
当然,如果有这方面的专门执法规,就有利于更集中、更明确地对此问题作出了正面的回答,从而有利于具体执法,也便于当事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