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5部分+2+专题二 2+5+散文专题综合提能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专题综合提能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
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
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
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
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
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
这是民谚的一种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
周作人在《知堂随笔》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
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
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
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
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
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镇
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
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抓上一个月至少收入在一万五以上。
”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
当蟋蟀成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
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
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
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
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
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忧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4分)
答:
答案:①采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蟋蟀歌唱时的美妙形态;②运用烘托映衬的写作手法,用田野、月光、树叶等阔大背景突出蟋蟀歌唱的自豪骄傲;③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营造宁静又热闹的独特的乡村氛围。
2.本文第⑤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①内容上,说明斗蟋蟀之风由来已久,表达了作者对不务正业的封建官吏的嘲讽;
②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由斗蟋蟀引发的悲喜剧;③表达上,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阅读趣味,激发读者联想。
3.“当蟋蟀成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
”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
(6分)
答:
答案:①“蟋蟀成了一种产业”揭示了斗蟋蟀之风蔓延全国的现状;“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预示着这种现象对乡村生活的严重危害;②此句表明了作者对当前利益至上的城乡生活有着深深的忧患。
4.请探究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
(6分)
答:
答案:①抒发作者愿与蟋蟀为伴,重返自然的心愿;②劝告人们不要玩物丧志,而应淡泊处世,享受宁静之美;③希望人类重情,热爱生灵,平等地对待生命;④提醒人们时光流逝,珍惜光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0分)
鼻子的轶事
冯骥才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艺术创造有个重大疏漏,就是没有一种满足鼻子的艺术。
在艺术中,有满足眼睛的,比如美术、雕塑和摄影;有满足耳朵的,比如音乐和歌唱;影视和戏曲是综合艺术,它们能同时满足眼睛和耳朵。
唯独把鼻子排斥在“艺术爱好者”之外了。
嘴呢?你会问。
不要说也没有专供嘴巴来享受的艺术吧,千变万化的烹调艺术足能使嘴巴受用不尽了。
聪明万能的人类为什么偏偏冷淡了、小瞧了甚至荒废了鼻子?这个位居脸的中心的高贵的鼻子难道是个“艺盲”?难道它迟钝、麻木、低层次、无感受、缺乏情感细胞?难道它只能分辨香臭、只是用来呼吸的吗?是啊,是啊,你想想看,流泪是一种感情的表露,那么流鼻涕呢?那不是伤心而是伤风。
然而,请你静下心再想一想——
每每早春初至,你是怎样感受到它的来临的?那时,大地没有绽露些许绿意,冰河尚无解冻时清脆的声响——你显然不是依靠眼睛和耳朵,而是凭着灵敏的鼻子察觉出这大自然催生的气息……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你是从哪一种气息里闻到的?
从融雪的气息、腐叶的气息、带着寒意的清晨的气息里,还是从一阵冷冷的疾雨里?世间雨的气息各种各样,这种种不同的雨的气味,比起雨的画面更能勾起你在同一种雨中经历的回忆。
一次空空的等待或一次失去般的离别,一次义气的援救或是一次负疚的逃脱——不管具体细节怎样,总是气味帮助你记忆,也帮助你回忆。
再往深处想想,是不是世界上只有亲人的气
味你记得最深最牢?母亲的、恋人的、孩子的。
这气味比形象和声音更不能模仿和复制。
精确分辨又刻骨铭心记住的不全是依靠鼻子吗?
我知道一个女人,一直保存着她逝去的丈夫的一件睡衣。
她从来不洗这件睡衣,为了保留丈夫身体的气味,每当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时,就拿出这件睡衣,贴在脸上闻一闻,活生生的丈夫便在身边。
由此我得知,鼻子并非呼吸的器官,而是心灵的器具。
由于多愁善感的鼻子的存在,我们对这世界的感知便多了一倍。
鼻子又是慷慨无私的。
尽管人类不给它任何享受艺术的方式,它却积极地参与艺术的创造。
对了!我说的是鼻音,想想看,当歌唱家们使用鼻音时,那声音就会变得何等的奇异与美妙!
这叫我想起一件往事。
很多年前,我有个邻居是位业余歌手,他相貌平平,身材四肢都极普通,唯有那鼻子大得像只梨儿挂在脸的中央。
如果你坐在他身旁,会觉得呼吸困难,好像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
他说话,声音似乎不穿过喉咙而穿过鼻腔,那声音就像火车穿过隧道那样隆隆作响,唱起歌来根本听不清歌词,仿佛一百只大黄蜂在空中狂飞。
据说他考过许多专业歌唱团,但谁会选取这种听不清歌词的鼻子叫呢?人们不过把他的歌唱当作一种有高低音变化的鼾声罢了。
后来,他走运了。
一个名叫“海河合唱团”的艺术团的团长以伯乐的眼光瞧上了他的大鼻子,把他请进合唱团。
合唱团不管他咬字是否清晰,只要他的鼻音。
谁料到他这闷雷般的轰鸣,像是给合唱加进去一架大风琴一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声音效果,开创了一个前所未闻的神奇境界。
很多观众为这鼻音而来,向台上寻找这奇妙声音的发源地。
看吧,这梨儿似的鼻子,多像是给合唱团佩戴的一枚闪闪发光的勋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艺团体受冲击,我这个邻居也遇到了麻烦。
因为当时所唱的歌曲一律是革命歌曲,他吐字不清,被怀疑是故意不唱歌词。
受怀疑比受指责更可怕,他必须赶快学会吐字。
有生以来,声音一直从他鼻孔出来,现在竟改道走喉咙了;随着一个个字儿愈来愈清楚地蹦出嘴唇,那鼻音便一点点稀薄和消退,最终他唱起歌来和所有演员没有两样。
一旦被统一了,他也就消失了;大家全一样,每个人便都可有可无。
失去了鼻子的世界居然会变得如此乏味,你说究竟为什么?是因为那独特的鼻子,还是因为那鼻子的独特?
(选自《冯骥才散文》,有删改) 5.文章以“鼻子的轶事”为题有何作用?(4分)
答:
解析: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交代写作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文章主旨等。
“鼻子的轶事”明显交代了写作对象——鼻子,还能吸引读者探求文中写了哪些有关“鼻子”的“轶事”。
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①交代写作对象——鼻子,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②“轶事”表明文章介绍的是人们很少知道的事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文章第八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述那位业余歌手的鼻子?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按照“手法+举例分析+效果”的形式拟写答案。
第八段中描写业余歌手的鼻子时使用了“像”“好像”“仿佛”等词,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明显夸大了鼻子的作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再联系第八段的具体内容分析比喻、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①夸张。
如“如果你坐在他身旁,会觉得呼吸困难,好像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极言他的鼻子大。
②比喻。
如“鼻子大得像只梨儿挂在脸的中央”将鼻子比作梨,“仿佛一百只大黄蜂在空中狂飞”将他唱歌的声音比作大黄蜂狂飞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他鼻子的独特。
7.作者在文中叙写一个女人保留她逝去的丈夫的睡衣的故事有何用意?(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故事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确定答题区间。
女人的故事出现在文章第六段,第六段中讲完女人的故事后作者就发表了议论,考生要重点把握作者的议论性话语。
再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五段末尾说鼻子能精确分辨又刻骨铭心地记住一些气味,而第六段讲女人依靠鼻子记住了丈夫身上的气味,所以第六段中女人的故事证明了第五段中的观点。
答案:故事中的女人保留她逝去的丈夫的睡衣为的是“保留丈夫身体的气味”,这充分说明了鼻子拥有特殊功能,能够精确分辨并刻骨铭心地记住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气味。
女人“每当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时,就拿出这件睡衣,贴在脸上闻一闻”,这说明了鼻子是我们心灵的器具,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多了一倍。
8.文章第三段中说“春天最先是闻到的”,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答:
解析:此类就文中观点谈理解的题,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答案:当大地没有绽露绿意、冰河尚未解冻时,就会有一股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你的鼻子,灵敏的鼻子闻到这种春天的气息,使人察觉到春天的到来。
而若是等到河边柳树泛出绿意,或是等到大地上钻出草芽时,春天实际上已到来很久了。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一、(2020·舟山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
树不会被夏天淹没
李玫
看见过两棵树。
那两棵树直到清明过去一周才隐隐地露出些绿意来,清瘦的树干,稀疏的小枝,隐隐透着寒意,像留在春天深处的最后一抹雪,有倪瓒画里的简净和淡泊。
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跟人类的呼朋引伴相比,树的世界多少是有些疏离的。
它们在季节里的变绿变红还是变黄,都有些各自为政的感觉。
枫杨绿得早,水杉绿得晚,栾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醒来的,我们是直到初秋见到它满树都是成簇的黄色小碎花,才想起它在那里。
但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
到处都是绿,人在很多时候不会注意绿也有浓淡疏密,反正都是绿,连那些对节气物候异常敏感的人,也会在春天一次次新芽的惊喜之后渐渐习以为常。
在人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开花结果,叶子颜色和果子的形状也可以忽略不计。
人会眉开眼笑怒气冲冲,树却没什么表情,它们通常跟同一家族的其他树共用一个名字:马褂木、海棠或者紫叶李。
但一个细心的人会知道,树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心情的。
初夏时节,有人问起:那些在同一片土地上按相同节气生长的同一品种的树,结出来的果实味道为什么会差那么多呢?某博学人士回答说:这取决于树的心情。
所以紫叶李的果实成熟的季节,我在校园里遇到每一棵果树时都会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来尝尝:这一棵的果子略显酸涩,下一棵树的是清甜的。
情节无从知晓,但一棵树的心情是这样深埋在果子的味道里。
鸟在
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比心情更让人深感震动的,是它们还会有深深埋藏着的故事。
一棵树要是在夏天里有自己的故事,它说出它们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委婉和沉静。
最早意识到这点,是在清理一只陶的花盆时。
那只花盆在前一年的春天曾经长出过一棵小小的构树。
这原本是应该惊喜的,但从第一天辨认出它是一棵树而不是普通的野草花时,我就开始时时生出些无力感来:除了像养花那样定期浇水施肥,我不知道该怎么在花盆里养活一棵树。
这并不影响它在整个夏天的疯长。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无端的想着它可以一直这样长下去了,盆景不也是一棵树长在盆里吗,或者树都是可以随遇而安的也说不定呢,植物总是默默地呈现它的各种品质,给我们惊喜,不是吗?我于是在无所适从中退到一边盼望奇迹的出现。
但冬天之后,它没有再发芽。
倒出盆土时发现,它居然长出过这么多的根,一圈一圈的,卷绕在花盆里,长成花盆的形状。
一棵树曾经这样努力地寻找出路,用它自己的方式,但还是没有找到——它怎么可能找到。
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在泥土之下的黑暗中默默完成的,但那些根的形状说出了它的秘密,它曾经独自在黑暗中的惊心动魄,因为感知到困境而寻找出路但终于没能找到——它沉默不语的一生里原来有过这样的努力和放弃。
人类的秘密有时会如蚌腹之沙,层层磨砺之后化为一粒珍珠,打开时仅有温润可人,时光里的辗转隐痛都不复可见。
而那些没能在时间的打磨中化蛹为蝶的部分,却是另一种形态。
我生活的小区里,有个中风之后神志和手脚一并变得失控的老人,经常步履蹒跚着在阳光下大声斥骂着谁,狞厉地宣泄着大约压抑很久了的秘密,情节具体,指名道姓。
人类靠自己守口如瓶来守住一生的秘密原来并不可靠,那些秘不示人的爱恋和长久压抑的怨恨或许在某一天就这样在明亮的阳光下奔涌而出,那样的场景总是让人觉得异常惨烈。
跟人相比,树的无声无息里有着不易察觉的智慧,它们像是用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的文字写下的记录——那些能读懂的人是真的懂了,会因此生出些读懂之后的相惜和静默;读不懂的人即便是路过,也什么都看不见。
那些从未被倾听的故事,会耐心地等在泥土里,然后一圈一圈地长成年轮,从树根到枝
梢,每一圈都是记忆。
很多年之后,一个专注的工匠会在锯末纷飞中看见深藏已久的它们,那些在时间里沉淀出来的好看的纹。
他会在反复比画之后挑一个最好的角度让那些木纹成为隐藏在木器中的画,然后,在某一天的晨光里,另一个晨起伏案读书的沉静之人,会看见它们。
在盛夏的喧嚣之外,一棵树的沉默里可以有着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它们在时间里慢慢沉淀。
跟它们的静默相比,人类转瞬即逝的雄辩滔滔很多时候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2分)
答:
(2)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2分)
答:
解析:赏析语句要注重三个方面: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述的具体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或者体现的情感。
第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主要为下文写树的心情和树深藏的故事做铺垫;第二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和对比的手法,主要表述人们不像鸟儿一样能够理解大树的心情。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将在绿意浓浓的春天较晚现绿的树人格化了,为下文写树的心情和深藏的故事做了铺垫。
(2)运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的心情深埋在果子里,唯有细心的人才会像鸟儿一样知道,而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此是忽略不见的。
2.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清理一只陶的花盆”的经历?(4分)
答: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描写的内容以及体现的情感等。
作者详细地交代了一只陶盆中生长出的一棵树的内容,树扎了很多根,树面临困境而寻找出路但最终没有找到。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详细写“陶盆”,展示了“树”在黑暗中的努力,同时照应题目“树不会被夏天淹没”;树用沉默说出了自己的故事等。
答案:①展示了树的故事——在困境和黑暗中的努力;②突出了树说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
委婉而沉静;③照应题目“树不会被夏天淹没”。
3.第十段在文中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6分)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文段表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
第十段,首先把“人类的秘密”比作河蚌中的珍珠,温润可人,原先的隐痛都看不到了。
接着写一位老人大声斥骂,宣泄很多秘密。
这个段落,从写作的内容角度分析,写出了人类秘密的复杂、脆弱,用人的秘密与大树的秘密对比,赞美大树的耐心和智慧;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引出下文对“人类秘密”的议论。
答案:不能。
①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或人类的秘密之复杂与脆弱);②与树表达自己故事的耐心和智慧形成鲜明对照;③为第⑪段的议论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例子,使其更真实、不突兀。
4.请从树的“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中概括出两点,并结合文意谈谈你的感悟和启发。
(6分)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分析树的品质;第二步,分析树的品质给你的具体启示。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首先介绍的是树的品质,比如淡泊、从容;其次,以陶盆中的树为例,写树的韧性,在黑暗中的默默努力;最后,写树的耐心程度,让时间来见证自己的价值等。
然后,结合树的三种品质,阐释树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比如从容生活、有耐心等。
答案:①简净、淡泊、从容地生活;②静默,黑暗中默默努力,有韧性;③有耐心,让时间见证自己的价值。
(答出两点即可)(感悟和启发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0分)
小满
肖复兴
立夏过后,小满就快要到了。
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节气,我一直不甚了了,小满就是其中的一个。
最初认识小满,是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里面有个人物,名字叫小满,是个十九岁的姑娘,性格活泼,挺招人喜欢的,孙犁先生突出了她的纯洁和天真。
小满和孙犁先生以前笔下的女人不一样,甚至有些另类。
我猜想,孙犁先生给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让她在那
个变革的年代里,更充满对爱和新生活的渴望吧?只有这样年轻的年纪,才会有这样清新的朝气和天真的憧憬。
最近,新上映的电影《万物生长》,男主人公秋水初恋情人的名字,也叫小满。
这可是真有点儿“英雄所见略同”。
我想,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爱用节气给自己的人物作名字,是因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真的适合给人起名字,这里暗含民俗中的文化密码。
电影中的这个小满只有十七岁,和孙犁笔下的小满一样,也是对爱情和新生活充满渴望和憧憬,让人心存怜爱的纯真小姑娘。
是的,只有年轻小姑娘的名字,只有初恋小姑娘的名字,才可以叫小满。
年龄稍微再大一点,不要说熟女了,就是涉过初恋这条清澈小河的姑娘的名字,可以叫小雪,叫立秋,不会叫小满了。
“小满小满,小麦渐满。
”民谣里这样说。
说的是小满节气到来,小麦刚刚灌浆,青青的麦穗初露,还没有到一片金黄的成熟时节。
节气和姑娘初恋的形象完全吻合,和那时节姑娘的身体与心理完全吻合,只是小满,远非丰满;只是灌浆初始的青涩初恋,远非血脉偾张的炽烈热恋;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小满,真是人生的一个好节气。
如果说寒风料峭的立春和春分,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萧瑟的小雪和小寒,已是一头霜雪的老太太了;小满是立在这两者之间最富有生机和朝气的年轻姑娘。
这个节气的姑娘,涉世未深,清浅如水,却已经不再是一汪雨过地皮湿,没心没肺的小水泡,更不是一潭千尺幽深莫测深不见底的桃花水,也不是一道被外界排放、自身滋生污染得早已经混浊不堪却偏要修起漂亮的桥与堤的江河水。
纵使如孙犁笔下的小满,是载不动许多愁的一泓池水;纵使如电影屏幕中的小满,是载着一叶扁舟驶向对岸的一湾湖水。
她们都是清澈的还没有被污染的水。
小满,之所以让人怜爱,正在于此。
世界上还有比初恋更让人觉得美好而值得回忆的吗?而初恋之所以叫作初恋,正是因为“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轻翰掠雨绡初剪”,因为“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那样的清浅可爱,那样的天真纯洁,那样的美好动人。
小满,这个节气,如此和人生与情感交融,和心理与生理契合,是二十四节气里少见的。
“小满大风,树头要空。
”这是另一句民谣。
说的是在这样的节气里,最忌讳刮大风。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