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资料

合集下载

新现实主义风格及艺术特色

新现实主义风格及艺术特色

新现实主义风格及艺术特色约翰契弗通过剪切日常生活场景与艺术手段的嫁接,还原了美国现代社会中人们价值观缺失后的社会特征。

他注重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并不过多地描述主观状态下的环境,而是通过描述客观物质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情景的突发性,反映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以及战后没有愈合的心理疾病,把人的两面性给予了双重定义。

这很像我国传统故事“黄粱一梦”所揭示的人的存有心理特征。

把现实性和荒诞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展示出一个立体的社会形象,现实性的真实和荒诞性的讽刺都在他零情感介入的情况下,客观地表现了出来。

一、新现实主义的内涵和界定新现实主义作品是站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肩膀上,吸纳了后现代语境成分,并借鉴了历史荒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新生代文学。

它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写实和现代主义集中批评意识,在萨特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存有主义和语境即世界的观点,被20世纪70年代的作家们所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属于美国语义下的文学体裁。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一个阶层具有普遍社会行为的心理心态,描述着孤独和病态的生活行为,在反思二战的动乱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中,检讨着社会上持续缺失的信任感和信仰。

新现实主义作品不讨论政治的诟病和人们的担当意识,而是通过场景的艺术加工,把真实的生活带入到作品中,让读者在阅读中从思想上产生时代性的共振,从而带来人性居于何处的心灵问责。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带来的诘问,是在自我意识极度膨胀的社会中,集体意识集体失声后的检讨。

在荒诞可笑的表象下,出现的具有悲剧色调的社会场景,充分体现了现实和人异化后扭曲的生活和情感本质。

[1]虽然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但恰恰是在突破了传统后给文学作品打上了鲜明的后工业时代的烙印,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情感的冷漠已经被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工业实践的直接产物,人们在生活中被动地被社会这架巨大的行为机器的运转所带动,表面上按部就班,其实已经在冰冷的现实秩序下丧失了传统的人文精神,而把自己放置在了精神注重的中心,具有广泛的社会意识沦丧的揭露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一、基本介绍1939~1942年期间,后来成为新现实主义著名导演的德·西卡、L.维斯康蒂、C.利萨尼、M.安东尼奥尼、A.彼特朗吉里、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时罗马的电影实验中心领导人U.巴巴罗、L.契阿里尼也通过教学、评论和编辑出版等活动给予了支持。

同时,40年代出现的《沉沦》(1942,导演维斯康蒂)、《云中四步曲》(1942,导演A.勃拉塞蒂)、《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导演德·西卡)等反社会习俗影片都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做了准备。

而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则由C.柴伐蒂尼在他的文章中做了阐述。

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这部作品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在与法西斯进行斗争中的团结精神。

翌年,他又拍摄了《游击队》,A.维加诺执导了《太阳还将升起》,勃拉塞蒂拍摄了《生活中的一天》,A.拉都达导演了《匪徒》(1946),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二、主要题材这些影片的主人公或是抵抗运动的反法西斯战士,或是游击队员。

影片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同情他们的艰难和困苦,揭示他们的优秀品质。

当抵抗运动成为过去,人民所渴望和争取的自由民主、进步社会化为泡影时,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新现实主义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贫穷、饥饿。

《新现实主义》课程小记

《新现实主义》课程小记

《新现实主义》课程小记1960年10月27日,法国艺术评论家皮埃尔·累斯塔尼召集了八位艺术家发起新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宣言是艺术史上最简短的,仅仅两句:“1960年10月27日星期四,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认识到他们集体的独特性,新现实主义=真实主义的新发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篇宣言它并不同于历史上的许多艺术运动那样,建章立制,而是表达了他们的个体独立性,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急切地想要摆脱主流的束缚。

把视角转移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当时流行以抒情抽象派为首的抽象画,领军艺术家是乔治·马修。

新现实主义与传统表达方式不同的是,要表现真实性,又避免复制的描绘,他们又不批判传统的规则,借助于真实的物体表达,真实的工业物品创作。

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于城市的真实性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再某种程度上是延续了人文主义,他们不是复制现实,是创造自己的现实。

最为吸引我的是,他们的作品拥有借代和转喻的含义,即作品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是现实的碎片。

皮埃尔·累斯塔尼的名言:“一种万有的含义。

”由新现实主义艺术家阿尔曼诠释得最佳,他用废物创作,沉浸在集体、重复的艺术中,他不仅改变物体,却有了新的审美,他更会通过改变物体性状的方式来表达。

阿尔曼用人造物品展示美学的真实性,他改变了材料间的空间关系,不考虑这些材料的本来作用,他看中的是这些材料在他手中可以赋予什么新意义,而非实用价值,最终让物件变为符号。

达尼尔·斯波埃尼更进一步,他着迷于餐桌实景画,留存某次用餐后的存余,根据偶然性进行创作,随机选择某一刻或者用餐结束后保留餐桌,他致力于作品中没有明确的主观性,摒弃个人风格,也没有明确含义,这种表达方式称之为“情感隐藏”。

在情感隐藏方面,2001年,特纳奖的获奖作品是《作品编号227号灯光一开一关》,艺术家马丁·克里德设置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房间,让灯光一开一关,让人觉得在这个空有的房子里,那个门口变化的阴影里,一定有什么东西隐藏的,秘而不宣,不可告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个开关的灯光装置,承载了每一个观众的误解或理解。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英美文学一、引言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一。

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出现在国际政治、金融、音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手法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二战的正式结束,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一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们,在二战之后崭露头角且逐渐形成趋势。

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

后现代小说充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大人民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

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使得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目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一切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小说迎来了新的转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美国民众逐渐走出二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心理阴影,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的平稳时期。

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众传媒的革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一改虚无和沉闷,变得丰富而活跃。

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人们对虚无的语言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

可以说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新现实主义文学是指自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大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的作品。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
• 提到新现实主义,人们一定会联想到“现实主义”,但实 际上,新现实主义并不是现实主义的翻版,与19世纪法国 艺术史上出现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比,新现实主义从艺术 主题到表现手段都绝然不同。在内容上,它不记录社会生 活,不表现人的社会性特征。在形式上,它完全抛弃了传 统的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甚至完全抛弃了绘画手段。新现 实主义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进行创作,追求“非个性 的表达”。恰如雷斯塔尼所言,新现实主义是杜尚的现成 品艺术及其“变生活为艺术”的观念的发展。
•继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之后,人们把批评 注意力集中到美国,特别是纽约这个当代艺术 中的试验的焦点。到196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 的批判家中流行着这样一种感觉,即老巴黎学 派处于最终衰落的状态。巴黎的评论家和博物 馆负责人也注意到了。他们对此感到不满,但 多数人对此表示惘然不知所措。
•改变这种情况最得力的 人是批评家皮埃尔·雷斯 塔尼。新现实主义是他 跟艺术家克莱因在1960 年奠基的。他们在米兰 发表了宣言,并且于 1960-1970(年)成功举 行许多重要的艺术活动 和展览,例如:《高于 “达达”四十度》等等。 此后相继发表《皮埃 尔·雷斯塔尼新现实主义》 《皮埃尔·雷斯塔尼新现 实宣言》《皮埃尔·雷斯 塔尼旅行金兹伯格》等。
• 雷斯塔尼写道:“新现实主义记录社会的真实性,并没有 任何想要挑起争论的意思。”新现实主义的直接对立面是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风行一时的“非形式艺术”。所 谓非形式艺术是一个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名异实同的抽象 绘画流派,它是一个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三者合而为一的艺术样式,该派画家追求的通过“自动主 义”的手段和自由挥洒的抽象画面表现画家潜意识中的自 我情感。抒情性、抽象性和主观性是非形式艺术的特点。 与非形式艺术反其道而行之,新现实主义主张用现成的材 料、不带感情地、客观地表现当代人类的都市生活环境。 真实客观是新现实主义者的艺术立场。

新现实主义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起源于20世纪末的法国。

该运动强调对当代生活的真实和客观描述,强调艺术和文学的社会价值,反对空洞和浪漫主义的虚幻表现。

这种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现实主义,即艺术家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而不是虚构的、理想化的或超自然的主题。

新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通常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场景和人物为主题,例如超市、公路、停车场、城市景观、汽车和电视等。

这些作品通常使用写实的风格和技术,包括摄影、雕塑、绘画和电影等。

新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则着重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日常事件,展现现代社会的困境和人际关系。

这种文学通常采用简明的语言和直白的风格,强调真实性和通俗性。

新现实主义反对虚浪浪漫主义艺术和空洞的抽象表现主义,而提倡真实和客观的生活写照。

它通过创造真实性和现实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带来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并对当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名词解释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名词解释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名词解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种在20世纪50年代被引入意大利的艺术运动。

它表达了意大利画家的新的开放的心态,拒绝了传统的艺术创作。

它的核心理念是保持一个客观、实用的艺术风格,追求现在以实际和现实为主题的艺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曾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国外,近年来,被西方美术史家研究发掘出来。

博物馆收藏、学者研究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也使它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得到了各界热烈的讨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文学和艺术风格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强调现实和客观的方式表达,充满了历史意义。

现实的细节,真实的生活,以及对时代生活的描绘,都是它的主要特征。

它们注重现实生活地感受,以及实际行动和参与者的体验,而不是空洞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该运动强调以实际行动代替无聊的、抽象的抒情艺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影响深远,深深影响了社会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后来的艺术派别。

它影响着后来许多艺术家,ニrコンスト、ニプジェ、チェンヨウ等,这些艺术家甚至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作品多以自然、生活常情以及新闻以及当下社会风气为主题,以表达作者的心境和对社会的看法。

它所抒发出来的,既是作者情感和抒发出来的,也是对时代现实的把握和反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作品多涉及许多社会话题,从小商店的日常生活到深刻的世界性问题,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到社会价值的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以细节的描绘展示出生活的多元性,加强对生活的体悟。

总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使艺术上的审美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革。

它挑战了传统艺术原有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新式现实主义的实践,推动了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发展。

新现实主义促进了社会艺术家更多的参与,使艺术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承认和传播,改变了社会对艺术的观念,并对后世艺术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英美文学一、引言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一。

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出现在国际政治、金融、音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手法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二战的正式结束,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一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们,在二战之后崭露头角且逐渐形成趋势。

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

后现代小说充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大人民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

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使得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目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一切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小说迎来了新的转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美国民众逐渐走出二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心理阴影,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的平稳时期。

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众传媒的革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一改虚无和沉闷,变得丰富而活跃。

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人们对虚无的语言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

可以说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新现实主义文学是指自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大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的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讲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讲义
A 代表影片 《你往何处去》 《庞贝城的陷落》 《卡比利亚》
B 特征 追求视觉奇观,场面宏伟华丽 明星担当主角 剧情曲折离奇 开创了运动摄影的新方法:导轨的运用
结语
总的来说,意大利电影总是奢华的、与现实 距离甚远的。 默片时代的意大利的史诗电影为其后电影的 发展电影了基础,直到二战结束,新现实主 义电影兴起,意大利电影的风格才为之一变。
2、1945-1948: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品,如《罗马, 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偷自行车 的人》等。 这一时期的电影多是对二战期间平民百姓的 反法西斯斗争和战后诸多社会问题的真实描 述,带有社会批判意向。 这一时期的电影带有典型的新现实主义电影 风格
3、1948-1951(1956):变异和超越时期 这一时期的电影虽然还是以平民的生活为题 材,但是在批判的力度、电影的风格上都有 了很大的变化,注重从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角 度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这一时期几位后来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的导 演崭露头角,代表性的人物是安东尼奥尼。
五、代表影人影作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 队》、《德意志零年》——“战争三部曲”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桑德斯:《橄榄树下无和平》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桑蒂斯:《罗马11时》
六、继承与演变
五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方 式和影片风格被基本保持下来,但是,与40 年代电影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不同,这一时期 的电影主要继承了其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个 人问题。 从处理手法上来讲,电影不再通过描述斗争 来展现社会现实,而是深入探索当代生活对 人们的心理影响,并尝试用纪录的、现实的、 诗意的甚至实验的手法来表现。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
1、电影工业基础 意大利在二战结束以后,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影生产 基地。 2、新现实主义电影主张的先声 早在1942年,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张就已经在酝酿 形成之中,1942年,由卢奇诺·维斯康蒂拍摄的《沉 沦》、德·西卡拍摄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和勃拉 塞蒂拍摄的《云中四步曲》等,几部影片的出现, 使人们看到了意大利电影的悄然变化。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运动,该运动集中表现了艺术家对战争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他们对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影响的反思。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以及它在当时及后来的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家试图揭示战后时期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他们追求超越战争的破坏,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不公。

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意大利前现实主义的发展的延续,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首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描绘。

艺术家们选择通过真实的、底层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他们的创作观点。

他们不仅在城市中寻找灵感,也到农村地区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生活。

这种刻画的目的是使观众更加关注社会底层的困境,并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和关注。

其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注重形象的精确细腻。

艺术家们使用了写实主义的技巧,注重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真实感。

他们力求捕捉光线和质感的变化,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传递情感和思想。

这种精确的细腻创作风格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使观众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第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强调日常生活的真实性。

艺术家们关注日常的小事物,例如市场上的各种摊位、交通堵塞的街道、人们的行为举止等等。

通过强调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艺术家试图呈现一个真实的社会画面,并从中传达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状况的反思。

最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对于新的表现技巧和媒介的运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他们试图将艺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

例如,他们使用了立体主义的技巧,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度和事物进行了组合和拼接;同时也使用了摄影、电影等媒介,使他们的创作更加可视化和生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对于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七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第七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3.现实主义时期 1960年费里尼拍摄《甜蜜的生活》,从表现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到转向 了剖析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堕落、空虚、与精神贫瘠。这是费里尼创作生涯 的第二次转折,也标志着他从此走上了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意绪为特征的现 代派道路。这时期拍摄代表作《8部半》(1962)。





导演-罗伯托· 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苏格拉底 (1971) 路易十四的崛起 (1966) 软奶酪. (1963 德拉· 罗维莱将军 不安 意大利的旅行 (1953) 我们女人 (1953 秘密炸弹,(1952) 弗朗西斯的花束 荒岛怨侣 德意志零年 (1948) 战火 (1946) 罗马不设防 (1945)


1.新现实主义时期 在为罗西尼的助手,参加《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两分 钱的希望》的编剧工作。 2.“孤独三部曲”时期

从50年代起,他独立拍摄了以表现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为主题的 “孤独三部曲”:《道路》(1954)、《诈骗记》(1955)、《她在黑夜中》 (1956)等影片。这些影片不同于传统新现实主义那样停留在外在的表现, 而是通过他们在生活道路上的艰辛经历,着力去揭示人物受压抑的内心世界 和心理活动。因此被称为“内心现实主义”。
第—节
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背景
“新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最初“在废墟还冒着烟火的时候”,就已经在 作品中被体现出来。 1942年《孩子们注视着我们》 勃拉塞蒂拍摄的《云中四步曲》 几部影片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意大利电影的变化。电影制作者们开始迈出 了那个豪华的电影城的大门,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拍摄影片,部分地反映了现实生 活。特别是在《沉沦》中,维斯康蒂有意把人物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 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关键词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抵抗法西斯 运动的产物。
一、代表导演
德· 西卡(1902~1974),
代表作品:
《孩子们在注视我们》
《擦鞋童》
《偷自行车的人》
《米兰的奇迹》
《屋顶 》
一、代表导演
米开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 (1912~2007) ,
代表作品:《爱神》 《云上的日子 》 《中国》
三、《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
自由、梦想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意义
1.社会性 2.真实性
二、新现实主义与多纳多雷
1.《天堂电影院》
“时空 三部曲”
又名《Hale Waihona Puke 光伴我心》2.《海上钢琴师》
又名《声光伴我飞》
3.《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又名《真爱伴我行》
三、《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
三、《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
钢琴——创造光与影的世界
陆地——现实世界的人生百态
三、《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
金钱、权利、名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罗西里尼后来还拍摄了《德意志零年》(1948)、 《欧洲51年》(1951)、《意大利万岁》(1953) 、 《斯特隆波利火山》(1959)、 《德拉· 罗威菜将 军》(]959) 和《罗马的夜晚》 (1960)等影片,这 些只在电影工作者范围内得到重视的影片,大部 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从1964年开始,他转向教育性电视系列片,例如: 《铁器时代》(1964)、《路易十四的执政》 (1966)、《人为生存而斗争》(1967)、《圣 徒传》 (1968)、《苏格拉底》(1970)、《圣阿 戈斯蒂诺》(1972)、《小夜曲》(1972)、《笛卡 儿》(1974)和《救世主》(1975)。

其他名导名作



加布里埃莱· 萨尔瓦托雷斯:《一个夏夜的梦》 (1983)、《地中海》(1991,奥斯卡最佳外语 片)、《牙齿》(2000)。 罗贝尔托· 贝尼尼:《美丽人生》(1997,98年嘎 纳评委会大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迈克尔· 雷德福:《1984》(1984)、《白人的罪 恶》(1987)、《邮差》(199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neorealist cinema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 美学革命,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 极其深刻的影响。 新现实主义在本国的现实主义传统、苏联 影片以及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以 纪录性的原则,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非 职业演员的真实演绎,长镜头和地方方言 的大量使用,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
新现实主义期间的其它名导名作



朱塞佩.德.桑蒂斯:《悲惨的追逐》 (1947)、《艰辛的米》(1949)、《橄榄 树下无和平》(1950)、《罗马11时》 (1952)、《一年长的道路》(1958)。 吕奇· 藏巴:《升平年代》(1946) 拉都达:《匪徒》(1946)、《外套》 (1952)、《城市里的爱情》(1953,负责 对安东尼奥尼、利萨尼、马西里、蒂诺· 里西 和费里尼进行总指导) 卡斯代拉尼:《罗马阳光下》(1947)、 《两分钱的希望》(1951)

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


偶然性:
松散的情节; 不连贯的因果关系; 开放式的结尾 上:游击队的六个地点; 下:罗马街头流落,事件
都是在不经意中发生\发 展的
日常性:
细微的日常小事 普通人的生活 小人物的基本尊严
六、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为战后电影开拓了新的方向,成为电影史上最
持久\影响最为深远的电影创作倾向和美学思 潮;
培养了一批大师;(从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到费
里尼,安东尼奥尼等)
为战后电影理论与美学思想(特别是巴赞的)提
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料
七、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身局限
(1)片面强调经验的直观,忽视了理性的分析;
(2)不给出路的结局带给电影悲观的情绪;
(3)摄影的平铺直叙降低了电影语言的艺术性。
八、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衰落
社会环境的改变
导演的分化:商业电影
现代电影
意大利影评人彼特朗吉在《电影》杂志上评述 维斯康蒂的影片《沉沦》的一篇文章中。 (二)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电影中心)在看 了《沉沦》后,于1943年在《电影》杂志上发 表了一篇“新现实主义宣言”的文章。
(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概念
是在战后人民大众普遍强烈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特
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争取社会进步,在写真 实理论指导下拍摄的电影。 ——邵牧君
三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准备时期
(1942年——1945年)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维斯康蒂
的《沉沦》(1942年)
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盛时期 (1945年——1950年)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

编导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编导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2—1951)“新现实主义”这个词的定义来源无法考证,但它首次出现在40年代意大利电影评论家的文章中。

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个词代表了年轻一代渴望从传统意大利电影中脱颖而出的愿望。

在墨索里尼时代,电影工业一向只拍史诗片,或者关于上流社会生活的通俗剧情片(所谓的白色电话片)。

这类影片虚假庸俗,而这些大部具有左倾思想的意大利年轻电影创作者感觉到需要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有件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电影导演让"雷诺阿的影片《托尼》的导演助手就是维斯康蒂。

而在1939年法国对德意宣战之前,雷诺阿曾以外交人员的身分到罗马去讲学,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早的一批创作者(如德西卡,罗西里尼等)大概都听过雷诺阿的讲座。

所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三十年代法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影响。

电影史学家一般把曾经是雷诺阿的助手的维斯康蒂的《沉沦》(1942)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

然而,现在有很多电影史学家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并不是与墨索里尼时代的意大利电影工业彻底无关。

例如罗西里尼的影片《白色的船》(1941),虽然带有政宣片性质,但它对于当前事件的记录处理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其他诸如地方方言喜剧或都市通俗剧,都鼓励导演和编剧朝写实方向改进。

总而言之,在外来影响与本土传统双重作用下,战后许多导演就开始了以揭露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为主题的影片创作,这股潮流就是后来影响了全世界的一代电影创作者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依赖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

几乎意大利电影界的主要人物——罗西里尼、德"西卡、维斯康蒂和其他人——都加入了这个运动。

在1948年前,新现实主义运动在政府机构中已有足够的朋友,得以免除审查制度的约束。

新现实主义与当时意大利的文学运动之间也有交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的左倾的意识形态使他们认识到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创作者的作品一定体现了他的意识形态。

新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

新现实主义的名词解释新现实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源于法国。

它试图揭示和分析我们所谓的“现实”是如何被构建和塑造的,反对过去哲学流派因太过关注抽象概念而忽视了现实。

新现实主义强调对日常经验和实践的关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因素。

它试图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追求更接近并反馈于我们世界各个领域的思考方式。

新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谓的“现实”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和经验被塑造和呈现出来的。

这与过去一些哲学流派的观点不同,它们相信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是否存在于其中。

新现实主义则认为,我们的认知和意识对现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官和社会构建的。

因此,对于理解世界的正确方式是考虑到这些感知和社会因素。

新现实主义对于现实的观察方法是多样的。

它试图通过研究个体、群体和社会系统的实践来理解现实的制度和结构。

例如,在生态学中,新现实主义强调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社会和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它还关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现实,试图深入理解这些领域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局限性”。

它认为人类主体在感知和理解现实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和偏见。

例如,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一小部分的电磁谱,所以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光的本质。

同时,我们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验等也对我们的认知和解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新现实主义呼吁我们在面对现实时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认识到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并试图超越这些限制。

在当代社会中,新现实主义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鼓励人们关注实际经验和可行性。

在决策和政策制定中,新现实主义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制定政策和行动。

在教育领域,它呼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真实世界的经验和能力培养。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新现实主义注重揭示和反映社会现实,以此呈现更真实的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产生的背景

1、历史与社会现实背景
二战的结束; 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结束; 社会问题突出,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痛苦与艰难。
“我们常常谈到艺术家对待现实的态度,谈到观众对待影片的态度, 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艺术力量的标准,这就是观众对艺术家 所描绘的现实生活的态度。当银幕的情节与人民固有的现实主义思想 方法相吻合时,作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这种信任实际上意味着影 片在观众中获得了成功。”(格拉西莫夫)
(二)形式特征
(1)纪录性 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 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 (4)非职业演员的应用 (5)结构形式 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 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 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 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 (6)地方方言的应用


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 义: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 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 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 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 义的梦幻。 柴伐梯尼曾批评好莱坞电影是一种“经过过滤的现 实”,是一种“虚构的假定性情境”。他说:“我 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在周围生活中亲眼看见的事物中 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
2、电影状况本身
蒙蔽人民的三种电影样式: (1)“政宣片” (2)“白色电话片” (3)“书法派电影”
二、立场与态度 ——“把摄影机抬到大街上”

浓厚的人道主义立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生活与斗 争,反映战后尖锐的社会问题,揭露穷困与失业给底层人民带 来的巨大苦难。
“我们认为它首先是一个观察世界的道德立场。后来变成一个 审美立场,但它是从道德开始的。”(罗西里尼) 创作内容决定了它的创作风格与美学追求。以严格的纪实风 格反映社会,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德意志,零年》(1947年)——黑色纪实主义
(长镜头跟拍埃德蒙特的行走 ) 安德烈.巴赞指出:“这不是主题内容的现实主义,而是风格的现实主义。”这个 风格就是通过心理的客观性来表现社会性悲剧的审美立场和道德立场。“在一个已然 经受过、现在仍然经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扰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本身的热 爱之情,……

(三)德-西卡
《擦鞋童》(1946年) 《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
影片故事本身没有任何戏剧性因素, 德西卡却以实景拍摄、粗糙和直接记录 的叙事风格,创造出了比场面调度、分 镜头效果更精彩的戏剧性。影片的主人 公与画面空间、背景、人群处在等同位 置,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之下,人物与周 围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新现实主义之前,第一次先锋运动已明显表 现出脱离民众的倾向;而其后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镜头转向社会底层,大量 表现一些社会边缘人群,如《母狗》中的小职员和 妓女,《雾码头》中的逃兵和黑手党,《托尼》中 的劳工杀人犯,《底层》中的流氓世相等。但作者 的视点仍然是高人一等的,是作为一个万能的第三 者立场来叙述。或者利用这些小人物形象,来阐述 自己的理念。 而新现实主义的导演是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 诚心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疾苦和快乐,用 镜头如实地记录他们的生活。
三、产生经过

1、创作源泉
1910到1920年间的几部现实主义的 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马尔 托里奥的《迷失在黑夜中》,爱德华-德- 菲里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
2、先声
1942年 卢奇偌-维斯康蒂的《沉沦》
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 勃拉赛蒂的《云中四部曲》
尽管当时对于“现实”的理解众说纷纭, 但是建立拒绝浮夸、肤浅的风气,建立面 向大众的、真实的电影的情绪是一致的。

4、命名


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 奠基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根本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
5、消失
1、共产主义倾向为战后新政府所反对;
2、票房的失利,人们兴趣的转移。
四、作者、作品与风格

(一)罗西里尼
“战后三部曲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 《游击队》(1946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综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废 墟上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电影美学 革命,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 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它反映反法西斯斗争以及战后意大利社会普遍的贫 困和失业问题,描写的人物是普通的中、下层阶级, 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它在真实、正义和道德的原 则基础上发展了它的整体审美原则。
拒绝剧本、摄影棚、服装、化装等。
(二)维斯康蒂——“新现实主义之父”
《大地在波动》(1948年)
特点:
非职业性的真正渔民演出; 完全外景拍摄; 长镜头/景深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处理,增强了浓郁诗意; 拒绝并列镜头,在单镜头内完成含义的表达; 不使用象征含义的镜头,镜头美学限定在事实真实的造型; 类似纪录片似的的旁白解说。
特点:
麦斯特在《电影简史》中所说的:“他宁可牺牲光滑而追求 真实,用普通人来代替演员,用实景来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 来代替编写好的场景,用生活来代替虚构”。
擅长表现现实与战争的关系;
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调查、采访、纪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戏剧 性主题的表现。他在谈到创作时说:“看到人的本来面目,不 要硬把人表现为与众不同,只有经过调查才能发现与众不同” 。
《温别尔托-D》(1的米》(1948年) 《橄榄树下无和平》(1949年) 《罗马十一时》(1952年)
五、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一)题材内容
主要表现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问题的思考: 反对战争; 反对饥饿; 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 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
3、宣言
温别尔托-巴巴罗在《电影》杂志上提出的四点 纲领: (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很大比重的幼稚和 公式化的老调”; (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荒诞可笑 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 (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 剧本; (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 情”所鼓舞的高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