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水调歌头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d55001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e.png)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目解说
水调歌头——词牌名 词调来源于隋炀帝所制的《水调》曲
疏通文意
1.疏通诗歌意思。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 字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 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 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天上暗指“朝廷”,词人想要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 难以容身。
水调歌头
“何似”是指哪里比得 上,既然天上回不去, 还不如在人间,这里的 “人间”指做地方官, 词人想到做地方官同样 可以为国家出力,词 人 想通了,积极乐观的态 度战胜了消极的思想。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 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
水调歌头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为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表现出词人面对时间、空间以及人生一些重大问题时所持的态 度,充分展现出其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同时还表达了词人对天下 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的乐观旷达的胸襟。
明朗、豁达。
小结
这首词的借月抒怀,其中既有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 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说明词人最终做出怎样的决定?
朱红色的楼阁
怨恨 为什么
转朱 阁, 低绮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雕绘着花纹的门窗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周全,齐全
题目解说
水调歌头——词牌名 词调来源于隋炀帝所制的《水调》曲
疏通文意
1.疏通诗歌意思。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 字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 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 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天上暗指“朝廷”,词人想要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 难以容身。
水调歌头
“何似”是指哪里比得 上,既然天上回不去, 还不如在人间,这里的 “人间”指做地方官, 词人想到做地方官同样 可以为国家出力,词 人 想通了,积极乐观的态 度战胜了消极的思想。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 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
水调歌头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为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表现出词人面对时间、空间以及人生一些重大问题时所持的态 度,充分展现出其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同时还表达了词人对天下 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的乐观旷达的胸襟。
明朗、豁达。
小结
这首词的借月抒怀,其中既有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 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说明词人最终做出怎样的决定?
朱红色的楼阁
怨恨 为什么
转朱 阁, 低绮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雕绘着花纹的门窗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周全,齐全
第14课《水调歌头》课件(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水调歌头》课件(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76c58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48.png)
3.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指月的移动, “照”暗示作者赏月的时间长、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 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细
读 感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悟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 时追谥文 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 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 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红色的 楼阁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
在
只是希望
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译文: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雕花的 窗户,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 么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圆呢!人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 缺,这种事情自古难以两全。只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 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7.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和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 .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
细 读
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之 《水调歌头》精品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之 《水调歌头》精品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ca1b3ebceb19e8b8f6bad1.png)
• 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 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二.初读感知,疏理文意。 三.精读品味,欣赏佳句。 四. 熟读成诵,感悟诗情。
背诵练习
丙辰 ,欢饮
篇,
。
,大醉,作此
明月————?把酒————。 不 知————,今夕————。我欲——— —,又恐————,高处—————。起 舞————,何似———?
•
2.不 论 读 名 家 名篇 ,还是 自己创 作,你 会更清 楚地认 识到自 己,每 次学习 语文, 其实都 是对自 己的一 次审视 ,你不 仅仅懂 的更多 ,而且 文学素 养也随 之提高 。这便 是语文 ,需要 你与之 心灵相 通。
•
3.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 有声音 语言, 还有许 多无声 的语言 ,例如 美妙的 舞姿、 绚丽的 色彩和 芬芳的 气味, 研究这 些千奇 百怪的 语言对 人类有 特殊的 意义。
•
8.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新材料作文最 为常见 且最为 稳妥的 审题立 意方法 。写新 材料作 文时, 如果能 准确地 提炼出 材料的 中心, 并以其 作为文 章的主 旨,一 定会使 所写文 章既切 题又有 深度。 所以, 写新材 料作文 时这种 方法来 立意最 多。
•
9.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 料中心 的作用 。所以 ,有些 新材料 作文材 料中的 关键性 语句可 以作为 选择立 意角度 的突破 口。在 新材料 作文的 材料中 ,关键 句常常 是命题 者或材 料中的 人物的 评议性 语句。
3.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 子?说说你喜欢的 理由。(内容.修辞. 感情)
示例:我喜欢“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因为这句话写 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 的姿态和心情,用对 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 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 往。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二.初读感知,疏理文意。 三.精读品味,欣赏佳句。 四. 熟读成诵,感悟诗情。
背诵练习
丙辰 ,欢饮
篇,
。
,大醉,作此
明月————?把酒————。 不 知————,今夕————。我欲——— —,又恐————,高处—————。起 舞————,何似———?
•
2.不 论 读 名 家 名篇 ,还是 自己创 作,你 会更清 楚地认 识到自 己,每 次学习 语文, 其实都 是对自 己的一 次审视 ,你不 仅仅懂 的更多 ,而且 文学素 养也随 之提高 。这便 是语文 ,需要 你与之 心灵相 通。
•
3.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 有声音 语言, 还有许 多无声 的语言 ,例如 美妙的 舞姿、 绚丽的 色彩和 芬芳的 气味, 研究这 些千奇 百怪的 语言对 人类有 特殊的 意义。
•
8.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新材料作文最 为常见 且最为 稳妥的 审题立 意方法 。写新 材料作 文时, 如果能 准确地 提炼出 材料的 中心, 并以其 作为文 章的主 旨,一 定会使 所写文 章既切 题又有 深度。 所以, 写新材 料作文 时这种 方法来 立意最 多。
•
9.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 料中心 的作用 。所以 ,有些 新材料 作文材 料中的 关键性 语句可 以作为 选择立 意角度 的突破 口。在 新材料 作文的 材料中 ,关键 句常常 是命题 者或材 料中的 人物的 评议性 语句。
3.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 子?说说你喜欢的 理由。(内容.修辞. 感情)
示例:我喜欢“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因为这句话写 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 的姿态和心情,用对 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 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 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PPT课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1e847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c.png)
分析理解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 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 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 分离时团圆呢?
最富有哲理且自我安慰的句子是:人有
分析理解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 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的月光。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 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⑩别时圆:在人们分别 时圆。 ⑾此事:指人 的“欢”和“合”和月 的“晴”和“圆”。⑿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⒀共婵娟:共同享受美 好的月光。
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译文:丙辰年中秋节,畅饮到第二天早晨,喝得大醉,加 上怀念子由,特写下这首词。 分析:交代时间、地点、作此词的缘由,领起全篇。
水调歌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育课件
新课导入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 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 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 (今属四川)人。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 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 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译文:我想要乘借风力返回天宫,又怕在那洁白玉 石修筑的月宫里,那么高的地方,一定寒冷得受不 了。分析:也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朝廷,但又怕 党争激烈,难以容身。高处不胜寒:人在高位,有 许多不如意的地方。
2023-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
![2023-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d2484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9.png)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一句中“此事”指什么?
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合作探究
怎么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富有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 然。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 遗憾;世上没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课堂检测
3、《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 寞,满腹疑问无人问询,乘着酒兴,质问青 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 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 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 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同样 表达出挥洒自如的气派。
作者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 藉,表现了旷达的胸怀。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 美好月光。表பைடு நூலகம்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 愿和乐观的情怀。
这两句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成为中秋祝福的千古名句。
合作探究
主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 人,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 的怀念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课堂检测
1、填空。 (1)这首词中“_无__眠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 “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 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_人__生__。
(2)词的上阙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 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 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_又__恐__”、一个是“_何__似__”。
比喻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 还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 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 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合作探究
怎么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富有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 然。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 遗憾;世上没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课堂检测
3、《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 寞,满腹疑问无人问询,乘着酒兴,质问青 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 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 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 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同样 表达出挥洒自如的气派。
作者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 藉,表现了旷达的胸怀。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 美好月光。表பைடு நூலகம்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 愿和乐观的情怀。
这两句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成为中秋祝福的千古名句。
合作探究
主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 人,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 的怀念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课堂检测
1、填空。 (1)这首词中“_无__眠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 “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 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_人__生__。
(2)词的上阙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 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 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_又__恐__”、一个是“_何__似__”。
比喻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 还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 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 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14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1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ca242064028915f814dc258.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白话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 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 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 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 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 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 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 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 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 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
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ecfda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7.png)
明月什么时候才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 是哪一年。我想乘一缕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 经受不住那缥缈高空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天上 哪里比得上人世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 (指词人自己)。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人生有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月亮有阴晦、明亮、合圆、亏缺,这些事 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远离千里的亲人都身体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 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将人 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有欢聚,也会 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
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相隔千里的亲人都身体健康,即使
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
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 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达了他对天下离人的 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1.把此词改写成情景交融、文质兼美的散文, 要求描写出当时的情境,写出苏轼的内心世界。 2.完成此诗对应的习题。
课后研讨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 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请以课堂反思的方式写 一写你的收获。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课堂小结
▪ 词人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议论和抒情。 ▪ 上阕望月问天,写诗人在“天上”(出世)
“人间”(入世)之间的徘徊、矛盾; ▪ 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天
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和 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课件(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课件(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419cf7bb14e852459fb577e.png)
我们应该: 失意时,莫悲伤; 苦闷时,莫彷徨; 失败时,莫气馁。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 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科班长总结
写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情谊 深厚。写此词之时,他因为反 对王安石变法,遭受排挤,宦 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抑郁。 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 二人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 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 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由几部分组成? 小序、上阕、下阕
2.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
丙辰中秋 中秋大醉 怀子由
自探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将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 表述出来。 2.“高处不胜寒”该怎样理解?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 析。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苦闷 矛盾 豁达 祝愿
有人说,中秋词自«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请自选角度分 析它好好在哪里?
重点语句解读: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思想:
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 的描写,既抒发了词人 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又表达了词人乐观旷 达的情怀。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品背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的人 生态度。 ● 3.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e23bc95727a5e9846a61a1.png)
22
赏月析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而问心——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宇宙、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既然如此, 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 化,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结尾问候——结尾两句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 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表达 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引起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堪称千古奇绝。
离去的时候,着一“恐”徘徊犹豫之
情全出。毕竟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
间温暖的烟火气息。
21
赏月析美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再而问月——"转""低""照"三字写出明月似一个有情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无眠的"我"。 "我"要问问月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思念亲人而 不能团聚的惆怅。
23
赏月析美
情感之美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诗人借月 抒怀。
上片把酒问月,表达了“归去”与直舞“人 间”、离欲与入世的困惑和矛盾,
下片望月怀人,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并抒发 了美好祝愿。
24
读月知味
意境之美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 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25
读月知味 哲理之美
水SHUI
调 DIAO 歌 GE 头 TOU
—— 。
何天 年 (不明 宋知月
天几 苏上时 轼宫有 )阙?
,把 今酒 夕问 是青
赏月析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而问心——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宇宙、人生难有十全十美的,既然如此, 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 化,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结尾问候——结尾两句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 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表达 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引起千万人的情感共鸣,流传至今,堪称千古奇绝。
离去的时候,着一“恐”徘徊犹豫之
情全出。毕竟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
间温暖的烟火气息。
21
赏月析美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再而问月——"转""低""照"三字写出明月似一个有情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无眠的"我"。 "我"要问问月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思念亲人而 不能团聚的惆怅。
23
赏月析美
情感之美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诗人借月 抒怀。
上片把酒问月,表达了“归去”与直舞“人 间”、离欲与入世的困惑和矛盾,
下片望月怀人,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并抒发 了美好祝愿。
24
读月知味
意境之美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 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25
读月知味 哲理之美
水SHUI
调 DIAO 歌 GE 头 TOU
—— 。
何天 年 (不明 宋知月
天几 苏上时 轼宫有 )阙?
,把 今酒 夕问 是青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31fd07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f.png)
创作背景
• 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 当时苏轼被贬至密州,政治上失意潦倒,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 与胞弟苏辙分别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 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初读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水调歌头(苏轼)
通达热烈 体会心路历程
写法探究
实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诗歌主旨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月饮酒,下阕写对 月怀人。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 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旷达的胸 襟。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 别时圆?
品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
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
能团圆而难以人眠的情景。
通达热烈
表面上对月的怨恨,实际上写 出了与亲人不能团圆的惆怅。
赏句:既写月光,又写月下的人这样自然过渡到思念亲人的主题上来。
诗句详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初读感知
译文: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 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 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初读感知
译文: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 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 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们都能生活得 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4f8041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5.png)
二、明确目标 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积累掌握文 中的名言警句。
2、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
3、联系作者心路历程体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兴 盛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 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 词还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 短句等称谓。 词一般都分两部分(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宋代的 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 清影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 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 久 ,千里/共婵娟 。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
知人论世
作者写此词的时候,是为了避开汴京政治争斗 的漩涡。公元1074年作者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 不合,调任密州知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 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 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大醉”遣怀是主, “兼怀子由是辅。他官场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 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 没见面了。而他与弟弟曾有“功成身退,夜雨对床” 之约
赞皇县第三中学 尹青
一、情景导入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之一, 月亮似乎是所有迁客骚人心头的朱砂痣,白月光总 是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29f31f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b.png)
有“低低的”修饰之意, 释字义
b.运用了拟人修辞,将月亮拟
1.说说某字好在哪里; 2.赏析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3.请你从某诗句中选出字词加以赏析;
人化,
知手法 4.该字如果用另一个字替换,好不好?
c.“一转一低”准确生动地描 为什么?
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 明内容
d.流动的月光照耀着难以入眠的诗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诗人自 己)。明月你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要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间总有悲 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求全。只希望你我健康长寿,即 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诗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由此你感受出诗人对明月什么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唱
月
留 香
请同学们跟随《水调歌头》歌
写出诗人能够不被离别愁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同时也表达
了他对天下离人们的深深祝愿。
诗人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天下人的祝福。
以 月
人生在世,不可能总在顺境中,
明 那么我们应该抱定怎样的心态呢?
理 在无力改变事实的情况下,尽量保
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中保住那一
份美好,必定会看到不同的景观。
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词情感的理解再读一遍,读出 苏轼矛盾的心理,读出乐观的态度,读出美好的祝愿。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4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课件(共29张PPT)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4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e794f0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b.png)
主旨归纳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 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 ,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 我们应该学习的!
课后小练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下片过渡到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B.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只能表明词人对月上仙宫的无限向 往。 C. “转朱阁,低绮户”写出月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的样 子。 D. 这首词蕴含浓厚的人生哲学意味,即儒家“无人不自得”的哲学思想。
整体感知
5.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月光移动的景 象,暗示夜已深沉,渲染了静谧的氛围,烘 托了诗人惆怅的心情。
整体感知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 月亮发问。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表面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 不能团聚的惆怅。
整体感知
3.如何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表 现了词人孤独寂寞、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以 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整体感知
4.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加 点词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两个动词,生动形象 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 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 以入眠的情景。
炼字: “恐”担心、害怕,刻画出了词人
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表达了 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请从描写角度赏析。
描写: 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作者既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1534b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png)
当代文学家王运熙
这首词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中秋词”的绝响,上片写作者在中秋 之夜对月怀人的感想,下片写作者在月色中思念弟弟的心情。
诗词的地位与意义
文学地位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表达
该词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境描绘,成为了中国诗词中的 佳作,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
《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的作者介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
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
容解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
响与评价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 诵技巧与感悟
诗词的艺术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象运用
诗人运用明月、酒、青 天、江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空灵、清新的意境
。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 明月的长存,强调了人
生无常的主题思想。
语言优美
诗人运用优美的语言, 将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 ,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节奏感强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和短暂。
0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文化传承
该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这首词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中秋词”的绝响,上片写作者在中秋 之夜对月怀人的感想,下片写作者在月色中思念弟弟的心情。
诗词的地位与意义
文学地位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表达
该词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境描绘,成为了中国诗词中的 佳作,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
《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的作者介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
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
容解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
响与评价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 诵技巧与感悟
诗词的艺术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象运用
诗人运用明月、酒、青 天、江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空灵、清新的意境
。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 明月的长存,强调了人
生无常的主题思想。
语言优美
诗人运用优美的语言, 将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 ,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节奏感强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和短暂。
0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文化传承
该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1faf8d312b3169a551a499.png)
课堂训练,辅导:
1、本词中体现作者感悟人生,蕴含哲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包含对天下离 人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的地方?
借景抒情,情理交融,虚实相生,丰富 的想象等。
3、请同学们再列举几句咏月名句。
教学文本,品读:
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典型引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蕴涵了人生哲理,即人世的聚散离合如 同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是必 然的规律。作者自我排遣的内心的遗憾,表 达了词人心胸开阔旷达的一面。
帮学文本,合作: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 的天宫是怎样的?
自学文本,思考:
1、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词的 意思。 2、你们从小序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这首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 容? 词人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 4、本词以什么为线索?
自学文本,思考:
2、你们从小序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可知词的情感 不只是怀念子由。
帮学文本,合作:
3、虽说“不应有恨”,但作者恨在其中。 你认为作者“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吗?
示例: 词人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
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月亮偏偏在词 人与弟弟苏辙不能团聚时这么圆。
帮学文本,合作: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 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 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感情也升华 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 人豁达的胸襟与乐观豪迈的情怀。
(1)借酒消愁的苦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纠结、矛盾(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乐观,旷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4)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备、埋怨
开朗、豁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月几时有?……不应有很,何事长向别时圆?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
对人生的感慨。
先进是而因释对然亲,人语的气思愈念加之旷情达无,法感排情遣也而进向一青步 天升发华问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
zhuǎn
qǐ
mián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 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 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 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 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 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 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 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 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 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 ➢ 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 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朗读下阕,思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在文中有何作用?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 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承上启下:“转朱阁,低绮户” 是呈上, “照无眠”是启下。
作者心情的变化: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写作背景
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心情抑郁。这时 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 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 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qu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 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 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 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 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 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 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细读感悟
水调歌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熟读并背诵课文。 2.领悟词中的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 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内涵。
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 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 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 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 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 石变法而被贬官。
随堂练习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你还知道哪些苏轼的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写法探究
实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朱阁、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板书设计
上阕 下阕
望月(写景) 借明月自喻清高
怀人(抒情) 用圆月衬托别离苦闷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豁达 通脱
再读课文,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朗读上阕,总结作者经历的心理变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苦闷
矛盾
向往
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
➢ 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 ➢ 因为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