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正始》
爱国诗句摘抄大全
爱国诗句摘抄大全以下是关于爱国诗句摘抄大全: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献出生命的决心,用“丹心照汗青”象征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将永载史册。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这句名言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国家的兴衰存亡。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名言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的忧虑和快乐而付出,体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期望和渴望,即使在临终之际也不忘嘱咐家人告知好消息。
5.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写怀》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遭受外敌侵略的耻辱和愤怒,同时也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这句诗鼓励男子汉应该拿起武器,为国效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心。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这句名言强调了为了国家的利益,个人应该不计较生死祸福,勇于担当和奉献。
9.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愿意用此生来报答祖国的恩情,展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
1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这句诗讽刺了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不关心国家兴亡的人,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忧虑和关注。
以上为爱国诗句摘抄大全,这些诗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的情感,鼓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这些诗句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的承诺,以及他们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顾炎武的名言60则顾炎武的名言精选(一):1、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3、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顾炎武4、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8、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10、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精卫》11、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顾炎武诗选》1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13、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日知录》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1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16、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1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19、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2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2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顾炎武《与友人书》顾炎武的名言精选(二):1、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日知录·正始》2、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名言,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早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其原始出处,出自《左传》、《列女传》。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语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亡国”是指改朝换代,调个王帝,国号。
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称之天下将灭亡。
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夺利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驾驭国家的赶车人的马匹优劣(用人)有直接责任。
句子中的“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率:带领。
带着野兽来吃人。
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匹夫”,按字义为服侍马匹的马夫,意指:用人是否恰当,是否驾驭千里马有必然的关系。
典故《春秋*左传*鲁昭公二十四年》: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 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
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
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缾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
” 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徵会於诸侯,期以后。
注释:1.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年。
2. 王子朝,宋大夫。
3. 郑伯,郑定公。
4. 晋侯,晋顷公。
5. 子大叔相,相,辅也。
6. 范献子,范鞅,谥献(献,音贤)。
7. 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国家的盛衰是全国人民的责任。
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
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造句
1.在动乱中团结,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发展中团结,因为求进。
在生活中团结,因为我们彼此关心,爱护。
因为团结,所以总能够战胜困难,赢得最终胜利!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4.三名同学一致表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在部队中将刻苦训练,不辱使命,为国服役,为校争光。
5.读书人讲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
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百年来,成为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正始”是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年间,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朝政黑暗腐败。
为逃避灾祸,魏晋士人只好消极避世,“清议”逐渐转为“清谈”,玄学开始兴盛,史称“正始之音”。
顾炎武认为,魏晋风流名士崇尚清谈,“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
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明朝灭亡与社会各阶层未尽到道德伦理责任有关,因而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灭亡原因,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之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
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
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
在这里,“天下”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
在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保国”和“保天下”息息相关,维护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以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
其次,“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保国”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天下”是捍卫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气,每位普通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
自此,这一口号成为唤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最强武器。
关于爱国的诗词名句
关于爱国的诗词名句有: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顾宪成·《劝学联》
5.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望阙台》
6.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
占示家人·其二》
8.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写怀》
1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1、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正始》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4、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5、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7、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林安邸》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唐·李百药《元景安传》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1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1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12、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1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1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1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1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1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19、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之蓝关》20、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2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22、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23、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24、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2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7、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28、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2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30、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立春日感怀》3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顾炎武。
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
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
意思是说: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这里的“天下”其实在现代即是代表祖国,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
“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这句话的白文译就是,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
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国家大义的名言或诗句
国家大义的名言或诗句
国家大义的名言或诗句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3.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4.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5.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6. 只因未识主人翁,处处犹逢草昧人。
——袁宏道《马上作》
7.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8.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9.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希望这些诗句可以对您有所启发。
顾炎武的名言(优秀9篇)
顾炎武的名言(优秀9篇)顾炎武的名言篇一1、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3、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1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5、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6、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8、犯天下之不韪。
19、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0、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21、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2、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3、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7、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
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
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的名言篇二1、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日知录·正始》2、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日知录》三则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日知录》三则含解析第八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8《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美字体赏美文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
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
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的大家.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
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的祖师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
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
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
顾炎武一直认为模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其次是博征。
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
求知上进的诗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正始》
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10、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1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1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1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5、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佚名
16、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庄子·庚桑楚》
17、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烛火虽微,卒能燎原。
——《后汉书·周纺传》
18、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19、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唐·史俊。
形容了解国家大事的诗句
以下是10 句形容了解国家大事的诗句: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
楼记》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
成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书怀》
8.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于谦《立春日感怀》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
顾亭林《日知录》
日知錄·正始顧亭林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
其十年,則太傅司馬懿殺大將軍曹爽,而魏之大權移矣。
三國鼎立,至此垂三十年,一時名士風流,盛於洛下。
乃其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視其主之顛危若路人然,即此諸賢爲之倡也。
自此以後,競相祖述。
如《晉書》言王敦見衛玠,謂長史謝鯤曰:“不意永嘉之末,複聞正始之音。
”沙門支遁以清談著名於時,莫不崇敬。
以爲“造微之功,足參諸正始。
”《宋書》言羊園保二子,太祖賜名曰咸、曰粲,謂園保曰:“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餘風。
”王微《與何偃書》曰:“卿少陶園風,淹雅修博,自是正始中人。
”《南齊書》言何尚之謂王球“正始之風尚在”其爲後人企慕如此。
然而《晉書·儒林傳序》云:“擯闕里之典經,習正始之餘論,指禮法爲流俗,目縱誕以清高。
”此則虛名雖被於時流,篤論未忘乎學者。
是以講明六藝,鄭、王爲集漢之終;演說老莊,王、何爲開晉之始。
以至國亡於上,教淪於下,羌戎互僭,君臣屢易,非林下諸賢之咎而誰咎哉!有亡國,有亡天下。
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
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於禽獸者。
也昔者嵇紹之父康被殺于晉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時,而山濤薦之入仕。
紹時屏居私門,欲辭不就。
濤謂之曰:“爲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於人乎?”一時傳誦,以爲名言,而不知其敗義傷教,至於率天下而無父者也。
夫紹之於晉,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當其未死三十餘年之間,爲無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蕩陰之死,何足以贖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豈知必有乘輿敗績之事而可樹其忠名以蓋於晚也?自正始以來,而大義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濤者既爲邪說之魁,遂使嵇紹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顧。
夫邪正之說,不容兩立,使謂紹爲忠,則必謂王裒爲不忠而後可也。
何怪其相率臣於劉聰、石勒,觀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動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
《日知录·正始》原文及赏析
《日知录·正始》原文及赏析
《日知录·正始》原文及赏析
《日知录·正始》
顾炎武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赏析
当年,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有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据刘洁修考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知录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日知录
顾炎武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
词类活用: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1月29日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有“正始”一条,正始乃曹魏齐王芳年号。
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其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洛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如《晋书》言王敦见卫玠,谓长史谢鲲曰:“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宋书》言羊玄保二子,太祖赐名曰咸、曰粲,谓玄保曰:“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余风。”王微《与何偃书》曰:“卿少陶玄风,淹雅修畅,自是正始中人。”《南齐书》言袁粲言于帝曰:“臣观张旭有正始遗风。”《南史》言何尚之谓王球“正始之风尚在。”其为后人企慕如此。然而《晋书·儒林传序》云:“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此则虚名虽被于时流,笃论未忘乎学者。是以讲明六艺,郑、王为集汉之终;演说老庄,王、何为开晋之始。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胡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
我很不解,何以今天还有人完全把这些问题混为一谈呢?
浏览:416 | 评论: 3 | 引用: 0 | 分类: 钞书自娱 | Tags: 《日知录》 点击这里获取该日志的TrackBack引用地址
相关文章:
《日知录》的版本 (2008-1-26 9:39:36)
多与少,精与粗 (2008-1-23 7:50:15)
其二,亭林列举了那么多条崇尚正始风气的说法,却仅仅举出《晋书》一条,便云《晋书》之序论乃为笃论,似乎也难以服人。给人的感觉,还是亭林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上在说话,如此而已。
我一无知之人,竟然又妄议大贤。其实,是否真正理解了亭林的思想,很难说。甚至并不熟知文章中所涉及的时代和史事,实在只能算是妄议。不过,我始终都认为,议论、言论是自由的,无论是正议,还是妄议,议论的权利远比所谓的正议要重要得多。敬请朋友们批评。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似乎也并不像亭林所云那么肯定。
其一,西晋之亡,真的亡于几个清谈家之手吗?亭林无疑带着某种立场来下此判断的,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史学界的基本见解也有不少把西晋之亡归之于清谈的。思想潮流固然可以影响社会一般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可是,很多时候,思想的某种潮流不过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结果,或者也可能是社会思想自身演化的结果。因此,要找西晋灭亡的原因,恐怕还是要从其他方面去寻找。比如,汉末到西晋末年中原、江东、巴蜀的长期战乱,对于生产的破坏,以及不同地域之间逐渐的相互隔膜。同时,因为气候的转变, 北方民族的逐渐南下,与北方地区汉族日渐混杂的现实,西晋政权自身的腐败和政治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原因。此种思想批判,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并不一定就切合实际。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此条乃《日知录》之名篇,但我感觉,似乎逻辑却并不十分清楚。或许与西晋末、东晋初年的情势相似,顾炎武生活于明末清初那样混乱的时代,深感王阳明心学一味讲学,谈玄,对于明朝的灭亡是负有责任的,于是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之灭亡。后半部分把天下与国加以辨析,本身是逻辑很清晰的。天下在当时自然并非今之世界的含义,乃指社会,大致与古人所说的社稷同义;国则指一代的政权,政权与社会并非一事。就社会整体而言,政权的兴衰是次要的,人们更应当关注的乃是社会的正常运行。但似乎亭林在此把政权之灭亡、社会之灭亡混为一谈了,也同样把对于政权之忠贞与对于社会之责任混淆了。那些问题和例证,都不能充分说明他在这里对国与天下的区分。虽然我们可以理解,在某一族群或者政权下世代生活的人们的眼中,只怕在鼎革之际,这两者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亭林也是如此。
当然,抄录这一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喜欢亭林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辨别得清清楚楚的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这也并非亭林的发明,远在西周、春秋时代,中国的典籍里,就从来不乏把君主与涉及区分开来看待的言论,虽然不同时代社稷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中国古人是有这样的概念,则是无可置疑的。所不同的是,大概都没有亭林这里区别得这样清楚,尽管我以为亭林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清楚的认识,但似乎在具体讨论中,却又难免混淆。
读《日知录》 (2008-1-7 9:53:48)
古人窃书 (2008-1-4 20: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