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自然观;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1-0023-0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史方倩
(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保定071000)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1980年联合国制订《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善待自然、爱护地球已经成为一个超越国界、民族、信仰的人类共同的生态价值观。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新的任务和要求提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首先,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来源
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所
以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人必须与自然界实现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KS019)“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相关成果。
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中,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人要依附于自然界,而且更深入地强调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人在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依照规律的要求来实现物质交换过程。所以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
—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还这样写到:“美索不达尼亚、希腊和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积聚中心和储存库。阿尔比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他们精心保护的山北坡的森林砍光时,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想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之内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是更迅猛的洪水倾泄到平原上。马克思指出,人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强大,必须受到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否则,就是背离了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人与自然是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
2.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劳动。人产生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媒介和基础是生产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所以正是生产劳动使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生产劳动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不仅是造成人所特有的各种特征,是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也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是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物质变换”的概念,对“劳动”进行的定义是:一方面劳动是实现目的的对象化劳动,另一方面劳动同时又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由人的行为所中介、调整、控制的人的对象化活动。“物质变换”概念构成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基础,人的对象化活动表明了劳动的属人本质。劳动活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物质变换”更主要是在人的主体条件下完成“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活动对自然的中介,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他深刻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3.人与自然的最终归宿是和谐。马克思的生态观,既强调了人类要合理的干预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又强调了人类应当限制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持续的和谐之中。马克思指出: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物质变换,就是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这一过程并不是消除自然界的规律,也不是让自然界变成人的附属物,而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认为,生态文明的真正建成,只有在劳动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的这种自然本质和自然的人道主义本质则只为联合体而存在,也只有在联合体中才能存在,从而真正实现其对异化社会的超越。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上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并在全球推广,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征服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