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实践价值作者:翟乐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8期翟乐(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的的科学体系,是基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三向维度的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以其科学先进的理论体系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三向维度,结合“十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探宄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自然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 0047- 02近年来,生态危机愈加严峻,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背景下?保护大自然”被提至各国发展的重要议程,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致使某些绿色组织提倡的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等思想渐入于绿色乌托邦的窘境之中,亦或在对人类中心主义”认识的批判反思中走上了环境中心主义”的极端。

这些都始自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模糊认识,所以,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理论上的自圆其说,而应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为归旨。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生态伦理思想给予了全面而科学的诠释,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当前我国着力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三向维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一)自然主义维度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基于自然主义维度阐释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以及自然对人的决定作用。

主要体现在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人类的衣食住行等依赖于自然界的供给。

在社会历史与人类精神发展层面上,自然主义即相当于唯物主义。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当今全球环境危机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本文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把人类和自然界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的、协同发展的。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人类社会必须对自然界保持敬畏和尊重,实现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和谐共生。

具体地,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同一性原则。

人类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体的,都是宇宙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繁荣是一个统一体,必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平衡。

(二)物质循环原则。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利用的,不存在任何废物和残渣。

人类社会必须尽可能地回收和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三)可持续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即不能以过度开采、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只有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类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优先原则。

在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只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具有以下几个当代价值:(一)启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提醒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才能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二)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缪昌武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缪昌武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态⽂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_缪昌武党的⼗七⼤报告指出:“建设⽣态⽂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式、消费⽅式。

”[1](p.20)把⽣态⽂明写⼊党代会报告,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义的⽣态⽂明是指⼈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与⾃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态运⾏机制和良好的⽣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早在⼀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类前途和命运时,就已经开始了对⼈与⾃然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系列精辟的⽣态⽂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态⽂明思想的主要观点作为⼈类遵循⼈和⾃然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的⽣态⽂明,其核⼼就是⼈与⾃然和谐共⽣、良性循环。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态⽂明思想的核⼼理念。

(⼀)⼈与⾃然的有机统⼀是⽣态⽂明的核⼼理念恩格斯认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和⾃然界的⼀体性,要坚决地摒弃“那种把精神和物质、⼈类和⾃然、灵魂和⾁体对⽴起来的荒谬的、反⾃然的观点”。

[2](p.520)他们从社会和⾃然两个视⾓考察⼈类⽂明历史进程时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样,决不象站在⾃然界以外的⼈⼀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和头脑都是属于⾃然界,存在于⾃然界的;我们对⾃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其他⼀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然规律。

”[2](p.519)这也就告诉⼈们要重视⼈与⾃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产⼒不断发展的历史。

原始社会以来,⼈类就开始认识⾃然、改造⾃然。

经过⼏千年的积淀,社会⽣产⼒较原始社会时期⼤为提⾼。

但是,⼈类在从“敬畏⾃然”向“征服⾃然”的转变中,忽视了⼈与⾃然是有机统⼀的核⼼理念。

因此,恩格斯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p.519)他列举了美索不达⽶亚、希腊、⼩亚细亚以及意⼤利等地的居民为提⾼⽣产⼒⽽破坏⽣态,之后受到⾃然界惩罚的事例,指出缪昌武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态⽂明思想及其当代意蕴[摘要]⼈与⾃然的有机统⼀是马克思恩格斯⽣态⽂明思想的核⼼理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层⾯寻求⽣态危机的原因,指出世界历史条件下⽣态⽂明具有了全球性含义,共产主义制度是⽣态⽂明的最终归宿。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160700 政治其它论文《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大机器的轰鸣声和烟囱的浓烟所伴随而来的生态文明问题,在马克斯、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已经逐渐演化为尖锐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自创始之初就旨在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抨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劳动工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情况,从而希冀理想美好的“自由王国”图景。

因此,对于生态文明的关切自始至终都贯穿于马克斯、恩格斯学说的始终,《反杜林论》作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亦体现着恩格斯对于生态观的部分论述,围绕着唯物辩证地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运动的发展着的规律。

恩格斯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命题上,主张要在能动地把握日月万物的同时,敬畏自然的先在性;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践地将之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

一、《反杜林论》的生态观1、唯物辩证地认识自然在书中的概论部分,恩格斯就呼吁要将过往的非理性的陈旧观念摒弃和废除,让“阳光照射进来”。

恩格斯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建构了一条彼此依存、生灭有律的内在联系,他认为:“自然界同样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天体和在适宜条件下生存在天体上的有机物中都是有生有灭的”。

[1]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恩格斯在驳击杜林观点的同时也建构了自己生态观的前设条件,即唯物辩证地认识自然、知悉规律。

首先,恩格斯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出发,阐释了“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

”[2]从而得出了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都是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中,运动是物质世界赖以存在的方式,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和认识自然界,就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

[3]借以此,恩格斯同时也抨击了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其次,从运动的角度出发,再继以批判形而上学固定僵硬的研究方法的同时,恩格斯阐述了辩证法不同于形而上学的考察外物的方法,“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

[4]进而总结出客观存在的交互性和作用,正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揭示了自然界的联系规律。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实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

“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1. 引言1.1 反杜林论的背景意义《反杜林论》是法国哲学家安德烈·格鲁纳赫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它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这一思潮主要是为了批判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一些固有观念和体系,其中包括笛卡尔的唯心主义和杜林的机械主义。

反杜林论的背景意义在于试图颠覆这些传统观念,提出一种更加综合、开放、自由的哲学思维方式。

在当时,世界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杜林主义的机械世界观认为自然资源是可以无限开采和利用的,而人类可以随意控制和改造自然。

这种观念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和破坏。

反杜林论的出现正是为了批判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和破坏环境的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反杜林论的背景意义在于引领人们重新审视生态问题,倡导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种新的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探讨生态问题、推动环境保护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1.2 《反杜林论》对生态观的探讨《反杜林论》对生态观的探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刻揭示了生态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书中描述了生态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对环境的破坏和剥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分析,书中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警示人们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

《反杜林论》还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观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通过对生态观的分析和解释,书中呼吁人们应该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观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实践行动,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反杜林论》对生态观的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应当在新时代下更加重视和推动生态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本文探讨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分析了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

结合当前形势,指出了解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的途径,以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影响。

为推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应用现状、局限性、启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有机结合、解决途径、影响、发展。

1. 引言1.1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对话、交融与碰撞。

生态学关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关注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生态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其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则为生态学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框架,使其更加注重社会变革和人类利益。

在现实应用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面临着困境。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效果不佳。

如何在实践中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境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主要表现在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和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平衡难以达成。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被认为是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而生态环境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

这导致了在现实应用中,很难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困难。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 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分析了人和自然的本真关系及实现形式,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 发展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范围, 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但科学在创造巨大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人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随着人们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和对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后果的逐渐重视, 生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自从1869 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后, 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 以及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修正和扬弃, 构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相继出现。

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为价值轴心的生态中心主义, 后者是以人类为价值轴心的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是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和“生态问题”这些词语, 但是, 他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无不显示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 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和观点。

当自然观涉及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的研究层次时, 也就成为生态自然观了。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6月(第6期,总第314期)Jun.,2023(No.6,General No.314)收稿日期:2022-10-18基金项目:贵州省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对西方绿色思潮生态观的超越研究”(编号:22GZYB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蒋谨慎(1978-),侗族,贵州铜仁人,哲学博士,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蒋谨慎(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与西方其他绿色思潮抽象地从文化价值观的维度反思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机制的内在逻辑进行生态审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逻辑、积累逻辑和竞争逻辑与生态逻辑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们提出,如果要从根本上化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防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和人的损害,需要实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双重转变,并且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最为根本。

这一思想虽然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的反思,存在着如何借助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来实现其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困境,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的理解,而且还对于我们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绿色内涵、厘清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勾连和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生态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批判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6-0023-06 与西方其他绿色思潮抽象地从文化价值观的维度反思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从生产方式方面去探究生态环境危机的本源。

试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科尔施(Korsch)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试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诠释和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启示性意义两方面展开探讨。

科尔施是一位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学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反思。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对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憧憬。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和修正,以适应新的社会变革和现实挑战。

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诠释和批判性思考,是他思想的核心和亮点。

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已经过时,需要进行重新诠释和批判,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

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认为马克思过分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意识形态、文化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导致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偏颇。

科尔施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加强对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批判,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历史变革的动力和规律。

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也进行了重要的批判性思考。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过分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科尔施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中,加强对个体自由和人权的关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促进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和民主精神,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人类尊严。

科尔施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启示性意义,体现了他的思想对当代的重要价值。

科尔施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矛盾和危机,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原则。

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然后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政策基础。

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启示,以及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最后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结合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政策基础,启示,挑战,应对策略,实践路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展望未来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整体、统一的系统,强调人类要以促进生态平衡为目标,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时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阶段,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为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1.2 研究背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思想基础。

而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结合,将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理论支持。

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3 3 0 0 3 1 )
时一定 要解决 人与人 之间的矛盾 等思想 , 为我 国解决生态 环境 问 题奠定 了基 础 、 指明 了方 向。 ( 三) 马克 思 的 生 态 思 想给 我 国建设 和 谐 社会 提 供 了理 论
依据
想 。本 文从论 述 马克 思的 生 态思想 着手 , 分析 了其 现代 价值 , 并 对我 国 的 生 态文 明建设 途径进 行 了简要探 析 。 【 关键 词 】 马克 思 ; 生态 ; 建设
向导。 马 克 思 生 态 思 想 的 概 述 马克思对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曾进行 过深刻 的 阐述 , 从 他早 期 的 《 1 8 4 4年 经济 学一哲 学 手 稿》、 《 德 意志 意 识 形 态》和 《 共产 党 宣 言》, 中期 的《 资本论》 和晚年的《 历史学 笔记》 等著作 中可 以看 出。 他还批 判 了资 本主义 社会 中人与 自然 异化 的现实 , 认 为共产 主义 应该是 “ 人的 自然 主义 ” 与“自然 的人 道 主义 ” 的统一 。马克 思 的 生态思想 中认 为“ 不仅 人是 主体 , 自然 也是 主体 ; 不仅 人有 价值 , 自然也有价值 ; 不仅人 有主 动性 , 自然也 有主 动性 ; 不仅人 依 靠 自 然, 所有 生命 都依靠 自然 。而人 与其 他生命共享一个地 球 , 人 类要 如 同尊重其他一 切生命 一 样 尊重 自然 界及 其发 展规 律 。 ”自然 界 是人类赖 以产生 、 生存和发展 的前提和基础 , 人 类本身就是 自然界 长期发展 的产物 , 是 自然界 的一部分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是 相互 联 系和相 互依存 的 , 人类 的实践 活动不 能破坏 自然界整体 动态结 构 的平衡 , 不 能破坏 自然界生态 系统 的动态平衡 。 二、 马 克 思 生 态 思 想 的 当代 价值 恩格斯 曾指 出: “ 我们 不要 过分 陶醉 于我 们对 自然 界 的胜利 。 对 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 利 , 自然 界都对 我们进 行报 复。 ” 马 克思 的生 态 思想是对 人类生 存与发 展形态 的更高追求 , 它以尊重 和维护生 态 环境 价值和秩序为 主 旨、 以人类 的永续 生存 为着眼点 , 遵循 的是 可持续 发展原则 , 要求人们树立经济 、 社会与生态环境协 调发展 的 新 发展 观 。 ( 一1 马克 思 的生 态思 想研 究有 利 于推 动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明确其核心观点和理论特色。

接着,将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包括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动当代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等缺陷,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先在性。

它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不能创造或消灭自然界,而只能在自然界的框架内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规律性和条件性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再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些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方式。

因此,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仅要从认识和改造自然入手,还要从改变社会关系入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现实价值马哲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现实价值马哲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现实价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②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③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④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⑤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整体的观念,是说生物(包括人在内)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和启示发布时间:2022-08-28T01:08:35.898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4月8期作者:盛积贤[导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

盛积贤武警警官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

它是对黑格尔自然观、费尔巴哈自然观和达尔文进化论扬弃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该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架构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之上,进而指明未来社会正是建立在与自然和解这一理路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生态文明马克思不断总结前人的生态思想,使生态学理论更加完备。

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自然辩证法为分析方法,形成了一条立足于实践的探索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内容、根本内容,它具有时代价值,现代社会有关于生态社会的发展理论与马克思的生态观相关联,他是面向对环境的分析是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分析。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在这三种关系中,人是主导的,在这三种关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如果和谐不能维系在人与自然之间,那么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不复存在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需要通过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的,然而消耗自然资源并不是无节制的消耗,而是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以此达到持久发展的目的。

如果人类一味的最求经济效益,进行“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只会获得短期效益的增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若不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问题就会出现,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受破环,最终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

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

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

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

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

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

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

”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四篇】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四篇】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 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 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 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 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篇3
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的这段论述,在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实实在在、掷地有声。从那时算起,虽然资本 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这段刻画和描述依然那么生动 并富有时代感,足见革命导师对事物把握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我认为,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清楚地认识资产阶级 的阶级本质,清醒地认识今天的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积极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抓住机遇、迎头赶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 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 信念
.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
.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 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 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 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 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 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 定的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作者:吴思梦马立宝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12期【摘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解答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遵守自然规律,还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生态自然观的概念要具体理解生态自然观的概念,就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出发。

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的分划分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依据,在人类产生之前的天然自然以及由于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无法认识和改造的未知自然称为自在自然;而人类产生之后,逐步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自己实践活动的对象的称为人化自然。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就是社会历史的形成过程,人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过程,自然界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丧失了它的异于人的本质,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而,也成了人的感官对象。

对象化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历史地创造出来的,即全部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化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加之外化而形成自然界,这种自然界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从本质上说具有主观性和非实践性的特征;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否认了人的作用抛开了认识实践活动,因而,这两种自然观都不是科学的。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这两种自然观,科学的回答了自然的本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关系,为人类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自然生态的现状(一)水土资源退化严重。

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使我国的水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流失面积近国土面积的80%。

同时,我们也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以上,据统计每年光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

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自然观思想是人类生态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马克思在对以往自然观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其人化自然观理论中提出了许多对当今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出现和人类自然现研究的转向,特别是对国外马克思的研究和引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马克思自然观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中的重要意义,人们也开始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挖掘,并把马克思自然观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自然观对启发当代人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对我们理性思考生态文明的蕴涵、对我们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并把握其发展之趋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Abstract:With the recent quick deterioration of Earth’s environment, which has threatened the existence of human race, there now is an urgent need to review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nature and reconsi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s one of the thinkings for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thought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Marx proposed many bionomic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his theory of humanized view of nature, which are still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nowadays. With the emerging ecological crisis and turn of the nature study,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Marxist,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n establishing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us a Marxist view of nature is given adeep excavation,regarding Marxist view of nature a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tudying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关键字:马克思;生态问题;自然观;人与自然Key words:Marx;Ecological issues;Conception of nature;Human and nature一、导言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

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自然观;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1-0023-0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史方倩(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保定071000)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

1980年联合国制订《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善待自然、爱护地球已经成为一个超越国界、民族、信仰的人类共同的生态价值观。

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新的任务和要求提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

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

人靠自然界生活。

所以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人必须与自然界实现和谐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

”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

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

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KS019)“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相关成果。

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描述中,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人要依附于自然界,而且更深入地强调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因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其次,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

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人在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而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依照规律的要求来实现物质交换过程。

所以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还这样写到:“美索不达尼亚、希腊和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积聚中心和储存库。

阿尔比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他们精心保护的山北坡的森林砍光时,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想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之内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

同时在雨季又是更迅猛的洪水倾泄到平原上。

马克思指出,人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制约而肆意妄为,也不是要自然界一味服从人类。

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如何强大,必须受到客观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否则,就是背离了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人与自然是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

2.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劳动。

人产生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的媒介和基础是生产劳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所以正是生产劳动使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产劳动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不仅是造成人所特有的各种特征,是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也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是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物质变换”的概念,对“劳动”进行的定义是:一方面劳动是实现目的的对象化劳动,另一方面劳动同时又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由人的行为所中介、调整、控制的人的对象化活动。

“物质变换”概念构成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基础,人的对象化活动表明了劳动的属人本质。

劳动活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物质变换”更主要是在人的主体条件下完成“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

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活动对自然的中介,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他深刻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3.人与自然的最终归宿是和谐。

马克思的生态观,既强调了人类要合理的干预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又强调了人类应当限制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对自然生态加以保护,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持续的和谐之中。

马克思指出: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样的物质变换,就是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

这一过程并不是消除自然界的规律,也不是让自然界变成人的附属物,而是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认为,生态文明的真正建成,只有在劳动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

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人的这种自然本质和自然的人道主义本质则只为联合体而存在,也只有在联合体中才能存在,从而真正实现其对异化社会的超越。

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上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并在全球推广,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征服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资产阶级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不加保护和珍惜,没有任何社会的责任感,对社会和自然肆意地进行破坏、施暴、战争,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废弃物,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

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最大的生存威胁即自然灾害。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实质的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对土地、森林、矿产的滥用和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