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
第六章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民诉司法解释》第44条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 人有权申请其回避:
(1)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 用的活动的;
(2)索取、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3)违反规定会见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诉讼代理人,或者为律师、其 他人员介绍代理本案的; (5)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受托人借用款物的; (6)有其他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
第四节 陪审制度
一、陪审制度的概念 陪审制度,是指国家的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
案件审理的司法制度。 【注意】人民陪审制与大陆法系的参审制、英美法系的
陪审团制 二、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与义务(101-102) 三、人民陪审员的任命与资格(102) 四、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案件的范围
第一审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 五、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的保障(102)
公开的对象:案件的开庭审理和宣告判决 公开的内涵:向群众和新闻媒体
(二)公开审判的功能 1. 恣意限制功能 2. 审判结果正当化功能 3. 舆论监督功能 4. 法制宣教功能
二、不公开审理的情形(公开的例外)
A.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1)法定不公开
例
审理的案件
B.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外 (2)当事人申请 A.离婚案件
A.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
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
B. 公开审判是指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一律公开
进行的制度
C. 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的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件
D. 离婚案件,属于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法院决
公开审判制度

谢谢观看
第二,审判公开的内容不彻底。突出表现在开庭走过场现象的存在。审判方式改革所倡导的及时开庭、当庭 宣判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庭审功能,有证举在庭上,有理辩在庭上。
更好实施
在审判方式改革中,应当把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作为一项衡量是否严格执法的重要标准,应当作为最重要的任 务来完成。凡是公开审判落实到实处的则表明该法院作到真正严格执法,凡是不重视公开审判或者虽然实行公开 审判但尽量限制公民旁听或者仍然采用先定后审的方式,表明该法院并没有真正作到严格执法,同样,也很难使 人相信其司法审判活动是公正的。现行的审判公开制度实际上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开,现行的许多制度及规定 制约了审判公开的程度及范围。审判公开应该达到一种彻底的公开,一种实质上的公开。如何更好地实现审判公 开化这一问题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依据
在中国,各级人民法院实行公开审判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 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2)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二,贯彻公开审判制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重要措施。公开审判不仅是法定的正当程序,而且是与其他的法定 的程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程序的公开性,要求公开审判案件的法官当事人应有权对主审法官依法提出回避 的请求,当事人在法庭上举证、质证、认证及辩论的程序、裁判的结果应当在法庭上公布等等这些正当程序都可 能因为公开审判制度而不能认真实行而难以采用。尤其是公开审判不仅与其他程序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整个程序 制度的核心。例如,广泛推行公开审判与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采用是联系在一起的。民事诉讼辩论原则要求法院 不能以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事实根据,法院应将当事人没有争议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事实根据,院对 证据事实的调查,只限于当事人双方在辩论中提出的事实。因此经济民事案件实行公开审判,应采纳辩论原则, 主要由当事人举证和辩论,从而达到公开审判的效果。
民事诉讼法学

名词解释1、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其他人参与民事诉讼时,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为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合法权益而依法进行的全部活动,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2、诉权:指民事纠纷的主体所享有的请求司法机关公正的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民事纠纷的权利。
3、管辖权异议: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依法提出该人民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的主张和意见。
4、民事诉讼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法人和准法人组织能够享有民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能力,即能够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法律资格。
5、公开审判制度:亦称公开审判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活动,除合议庭评议外,依法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6、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7、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争议的,请求法院裁判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8、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原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
9、诉讼代表人: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人数众多,由其中的数人作为代表进行诉讼,其他的当事人则不参加诉讼程序,但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仍然及于全体的诉讼,叫做代表人诉讼。
在代表人诉讼中,代表全体进行诉讼的当事人,称为诉讼代表人。
10、反诉:是在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原告为被告,向受诉法院提出的与本诉有牵连的独立的反请求。
11、证明标准:是指法院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
12、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即证明民事、经济纠纷当事人权利义务争议真相的事实。
13、法院调解: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14、期间:又称诉讼期间,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期限。
【重要知识点】2017-2018年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

【重要知识点】2017-2018年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 公开审判制度2017-2018年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 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
所谓向群众公开, 是指允许群众旁听案件审判过程(主要是庭审过程和宣判过程);所谓向社会公开, 是指允许新闻记者参加庭审的过程, 允许其对案件审理过程作报道, 将案件向社会披露。
下列案件法定不公开审理:一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包括党的秘密、政府的秘密和军队的秘密;二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三是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
根据法律的规定, 公开审判也有例外。
下列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 可以不公开审理:一是离婚案件;二是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所谓商业秘密, 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 主要包括生产工艺、产品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工商业秘密。
无论是公开审理的案件, 还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宣判时一律公开。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还专门规定了裁判文书的公开制度, 即公众可以查阅生效的裁判书和裁定书, 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结语:司考大致的时间轴:3月份感性认识司考——4月份开始备考——5月份公布大纲——6月份网上报名——7月份现场确认——8月份打印准考证副证——9月考试。
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使你走上成功的捷径;但如果选择方法错误, 可能会使你误入歧途, 导致失败。
司法考试不仅仅是智力的考验, 同时还是一个方法的较量。
煮水要不间断地持续加热, 直到煮开, 这样才省时、省力。
司法考试就像煮开水一样, 要集中火力, 一鼓作气、直到突破。
否则, 不论上一年考多少分, 只要没通过就都是没有烧开的水, 在第二年的备考中又都得“回零”从常温开始煮, 基础基本一样, 如果在第二年不加倍努力, 仍然会“烧不开”。
最后祝同学们都能顺利通关, 大家下载学习也是对我们的支持!谢谢。
关于民事诉讼公开宣判制度的改革建议

中 图分 类号 : 9 5 D 1
北 京 政法 职业 学 院学 报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98 2 1 ) 3 0 4 — 0 17- 2 5( 0 0 0— 09 5
总第 7 1期
关于 民事诉讼公 开宣判制度 的改革建议
张 明 丽
【 摘 要】 《 民事诉讼法》 民事判决书公开宣判制度的规定, 对 因为程序繁琐、
所 有案件 应 当一 律公开 宣告判 决” 。
《 民事诉讼法 》 虽然提 出了公开宣判的要求 , 但对公开宣判的具体工作方式并没有作出详细规定。
按照《 民事诉 讼法 》 的相 关原则 和要求 , 开宣判工 作 的程序应 该是 :. 公 1提前 预定宣判 时所使 用 的法庭 ; 2 提 前 3天发布 宣判公告 , . 在公 告 中写 明宣 判案件 的 当事人 、 由、 案 宣判 时 间和宣判地 点 ; . 3 通知 双方 当
司法程 序 , 有 的民事 判决 书都 必须 向社 会 和公众 公 开宣 告判决 内容 , 所 并告 知 当事人 上诉 权利 、 上诉 期 限和上诉 法院 。
《 民事诉讼法》 1 条规定 : 人 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 第 0 “ 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 、 回避 、 公开审判和
两 审终审 制度 。 其 中 的公 开审判 制度 , 括公 开审理 与公 开宣判 。 ” 包 《 民事诉 讼 法 》 14条规 定 : 人 民法 院对 公 开审 理或 者不 公开 审理 的案 件 , 律公 开宣 告判 决 。 第 3 “ 一 当庭宣判 的 , 当在 1 应 0日内发送判 决 书 ; 期宣 判 的 , 判后 立 即发给判 决 书 。宣告 判决 时 , 定 宣 必须告 知
我国是如何规定(2018)公开审判的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我国是如何规定(2018)公开审判的公开审判的意思就是对外审判,可以进行旁听,一般的案件都是可以进行公开审判的,只有法律规定的几类案件不能公开审理,具体的关于他的规定,可以跟着赢了网小编一起往下面看看。
我国是如何规定公开审判的一、公开审判制度的含义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社会公开的制度。
《民事诉讼法》第13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二、民事诉讼中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首先,促进和推动审判公正。
在当前的法院审判方式的改革活动中,向社会公开司法审判活动以及法官在社会向公开之下进行审判和裁决都是落实公开审判制度的表现,这样做有利于降低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监督权,也减少了腐败和贪赃枉法案件的发生情况。
其次,通过公开审判,加强对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远大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只靠完善法律是不可能的,完善法律体系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法律的落实和公民的遵守。
公民要遵守法律就要先明白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公开审判就是生动的法律知识课堂。
再次,通过公开审判,有利于增强司法权威。
法院认真执行公开审判有利于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讲清事实、说明是非、以及形成公正的裁判,更好地树立了法官和法院的良好形象,并且在法庭上当面认证和质证最后进行公开查证核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相反如果由法官取证并且不是在法庭上当面认证和质证,这样不利于公开审判的进行还比较容易出现造假案、收集假证据的情况,以致冤假错案难以避免,从而树立了司法权威性。
三、我国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对公民公开的程度不够。
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法院不重视对公民的信息公开。
表现在:在法院内部的公告栏张贴案件开庭审理的公告,当事人没有机会看到,并且不遵守公告中规定的时间和开庭地点。
简述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

简述“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
公开审判制度是人民法院依法对民事案件实行公开审理和公开宣判的制度。
简述“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如下:
1.公开审判包括审判过程的公开和审判结果的公开。
2.审判不仅应当向当事人公开,而且应当向社会公众包括媒体公开。
法院应当在开庭之前
将审理案件的日期予以公告。
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社会公众可以径行旁听,有关媒体可以自由报道和评判。
但媒体不应故意误导公众,左右法院的审判。
3.对于不予公开审理的案件,法院也应当将判决结果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
4.法院应当在判决书中,将判决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公开。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案件不得公开审理: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得公开审理。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得公开审理。
3.法律另有规定不得公开审理的条件,法院不得公开审理。
对于下列民事案件,法院根据
当事人的申请,可以不公开审理。
民事诉讼法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复习提要(2013)(一)、民诉法概述:民事诉讼法的效力;P161、民事诉讼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适用的地域范围。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4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但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我国民事诉讼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条约的规定,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空间效力包括我国整个领域,即我国的领空、领土、领海以及领土的延伸部分。
但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国际组织除外。
2、民事诉讼法的对人效力:是指民数诉讼法对什么人生效,即适用于哪些人。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及依照中国法律设立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都应当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即使其住所或者营业所在国外也是如此。
3、民事诉讼法的对事效力,指的是法院民事诉讼主管范围,即哪些民事纠纷和案件由我国法院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来解决。
4、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在什么时间范围发生效力,包括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是否具有溯及力。
民事诉讼法自实行之日生效,自废止之日失去效力。
作为程序法,民事诉讼法一般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对于新民事诉讼法施行前受理的案件,已按照旧法进行的诉讼活动仍然有效,但尚未审结的案件,则应适用新法。
(二)、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及其例外;两审终审的例外;回避的对象和具体程序;一、公开审判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实行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要求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理过程应当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应当公开审判1、公开审判的积极意义:第一,便于接受群众监督,能够提高办案质量;第二,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实体权益;第三,实行公开审判,有助于案件的审理和纠纷的解决;第四,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2、公开审判的例外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实行公开审理,可能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给国家造成难以拟补的损失,这些案件因此不宜公开审理。
民诉公开审判制度是怎样的

民诉公开审判制度是怎样的法制在不断的完善,⼈民的需求也是相应的提⾼,对审判也有了监督的权利。
对于公开审判具有⼀定的要求以及具有⼀定的相关内容,那么对于公开审判制度⼜有什么样的相关内容,那么接下来就由店铺⼩编对于民诉公开审判制度的相关知识进⾏具体的介绍,希望⼤家在这⽅⾯能够有⼀定的了解。
⼀、公开审判的含义公开审判是现代法治国家司法的⼀项基本原则。
⼀般认为,公开审判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切审判活动除了依法不公开的以外,都要公开进⾏,并最⼤限度地向当事⼈和社会公开,从⽽实现诉讼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的⼀项原则。
⼆、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1、公开审判是社会主义民主在诉讼中的体现。
公开审判使⼴⼤⼈民群众有机会了解案件的审理活动,并且对案件的审理活动进⾏监督,使案件的审理活动依法有序进⾏,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2、公开审判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实⾏公开审判制度,使法院的审判活动被置于当事⼈和社会监督的“阳光”之下,增强了审判活动的透明度,从⽽有助于审判⼈员增强责任感,正确⾏使审判权,提⾼办案质量,防⽌司法专横,杜绝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
3、公开审判有利于及时解决纠纷。
诉讼效率是现代民事诉讼所追求的价值之⼀。
⽆论作出什么裁判,总会有⼀⽅当事⼈不满,⽽程序的正义就在于吸收这种实体上的不满,让公正以当事⼈看得见的⽅式展⽰出来,使当事⼈接受这种严格依照法律程序作出的判决结果并⼼悦诚服,公开审判制度所要求的程序设计,也就是要营造⼀种公正的⽓氛,有助于当事⼈双⽅接受判决。
4、公开审判是当事⼈⾏使诉权的结果。
公开审判的主要⽬的是防⽌司法专横,杜绝司法腐败,实现诉讼公正,保护当事⼈的合法权益,因此,公开审判的初衷是为当事⼈的利益着想,是当事⼈⾏使诉权的结果。
5、公开审判有利于在社会上普及法律知识。
通过具体案件的公开审理,能够使旁听群众⽣动、形象地接受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群众遵守法律的⾃觉性,尤其是对⼀些影响⼤的案件进⾏现场电视转播,社会效果更为明显。
论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制度

论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制度作者:梅健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6年第01期摘要:公开审判的“公开”具有形式和实质两种含义,其应着眼于实质意义的公开,即定位于对当事人的公开。
而我国现实中的做法恰恰忽视了实质性的公开而过于关注形式上的公开,以至于实践中问题重重。
改变法院职权主义做法和向社会公开的价值定位,除涉及到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外,赋予当事人公开审判的选择权,并实现当事人对诉讼环节和诉讼资料的知情权,辅之以向社会的公开,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关键词:民事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定位;对社会的公开;对当事人的公开一、问题提出公开审判是法制文明和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关于公开审判制度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民事案件的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进行的制度。
也有学者认为是指除法律规定或者经当事人申请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以外,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时,必须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尽管学者们在有关公开审判制度定义中措辞不一,但其实质是大致相同的,都认为公开审判中“公开”二字应定位于对群众和社会的公开。
然而,笔者认为对群众和社会的公开,固然能起到监督司法和法制宣教的作用,但是就公开审判制度其本身价值定位而言,更多的应该是对当事人的公开。
尽管有学者可能会认为“诉讼向当事人公开其实是诉讼的基本要素,否则便违背了现代诉讼的内在精神,并非审判公开原则的要求,当事人的上述权利是固有的,与审判公开也没有关系。
”一方面承认诉讼当事人进行“公开审判”的权利,一方面又将其与公开审判制度断然隔绝,诉讼向当事人公开固然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然而这种权利的享有是需要相应制度予以保障的,而这种制度在笔者看来即是公开审判制度。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条和第134条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其中第134条规定:“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民事诉讼法”案例40例之欧阳计创编

案例6.公开审判制度。
[案情]原告甲公司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乙及丙公司。
起诉状中称,被告乙原是其营销部经理,被丙公司高薪挖去,在丙公司负责市场推销工作。
乙利用其在甲公司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将甲公司的销售与进货渠道几乎全部提供给了丙公司,甲公司因而损失严重,请求乙和丙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同时申请不公开审理,以避免商业秘密泄露于第三人。
[问题]人民法院能否同意原告不公开审理的要求?[答案与分析]公开审判是审判民事案件的基本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一般应公开审判,应当选期公布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以便群众旁听,记者采访和报道。
但是涉及国家秘密或隐私的案件,不能公开审理。
此外法律还规定,离婚案件或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本案中甲公司的销售及进货渠道,对甲公司的经营有重大关系,一旦公开,很可能使其损失进一步扩大。
因此甲公司认为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申请不公开审理是合情合理的,也是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同意原告不公开审理的要求。
[小结]《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4条规定:商业秘密,主要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工商业秘密。
案例7.合议制度。
[案情]原告张某诉被告韩某合伙纠纷一案,原告方请求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其与被告方合伙经营饭馆的合同的关系。
此案经某县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判决解除原告之间的合伙关系。
被告方不服,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人民法院指定审判员沈某处理此案。
沈某经过调查审理,判决维持原判。
[问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处理在程序上是否正确?[答案与分析]《民事诉讼法》第4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简答

民事诉讼法学名词解释简答1.民事诉讼,是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争议的程序和制度。
2.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民事诉讼法,仅指专门或集中规定民事诉讼程序和诉讼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法规,通常是指以《民事诉讼法》为名的法律或法典。
广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除了狭义民事诉讼法之外的,存在于其他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的有关民事诉讼规范的总和。
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民事诉讼法的根本性规则。
其根本性体现在它对民事诉讼法最基本的问题做出了高度抽象的规定,对如何进行民事诉讼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2.诉讼当事人平等主要是指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以及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攻击和防御的平等。
3.处分原则又称为处分权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当事人是否起诉或终结诉讼,何时或何种内容、范围(法院对当事人没有提出的请求事项不能裁判)对何人起诉,原则上由当事人自由决定,法院不能干预。
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4.合议制度,是指由三名以上的法官或者法官与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5.回避制度,是指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有法律规定的不宜参加审理的情形时,退出对某一案件审理或与审理有关的活动的制度。
6.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包括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等。
7.两审终审制,是指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理就告终结的制度。
1.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2.管辖恒定,也称“管辖固定”,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以起诉为标准时点确定管辖后,即使诉讼中管辖根据发生变化时,也不影响已经确定的管辖。
民事诉讼法学第十章 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二 合议庭组织形式
(一)第一审合议庭的组成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 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二)第二审案件合议庭的组成 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 合议庭,不吸收陪审员参加。
(三)重审案件合议庭的组成 第二审依法发回重审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 按照第一审普通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四)再审案件合议庭的组成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要求,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 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如果发现确有错 误,应当决定再审。再审的案件可能是第一审法院 审结的案件,也可能是第二审法院审结的案件。原 来是第一审的,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 庭;原来是第二审的,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 成合议庭。
① 陪审制只适用于第一审案件,但法律并未把陪审 员参加案件的审理作为审判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 没有要求第一审合议庭中必须有陪审员参加 ② 在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的合议庭中,对两者 的比例,没有做限制性规定; ③ 哪些民事案件类型由审判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决定; ④ 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合议庭只能由审判员组 成,而没有陪审员参加。
3. 陪审制的完善
(二)人民陪审员和陪审制 1. 人民陪审员的权利 人民陪审员,是指进入合议庭参与民事案件审 判的民众代表。 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规定,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3周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 人民陪审员,但是被剥夺过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陪审员参加民事案件的 审理规定非常简略,其内容涉及:
四 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
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审判委员会在审判业务上 对合议庭进行指导和监督。审判委员会虽然不直接 开庭审理案件,但它对重大、疑难案件享有讨论决 定权,其对案件做出的最后处理意见,合议庭必须 执行。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具体的任务不同。 第二,工作方式不同。第三,组成要求不同。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14
民事案件调解
15
3. 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 调解不是必经程序,但下列案件要先调解: 离婚案件、六种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六种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1)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 (2)劳务合同纠纷; (3)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 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 (4)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 (5)合伙协议纠纷; (6)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36
38.关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委托代理人代为进行诉讼, 是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体现
B.当事人均有权委托代理人代为进行诉讼,是处 分原则的体现
C.原告与被告在诉讼中有一些不同但相对等的权 利,是同等原则的体现
D.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不仅要自愿,内容也不得 违法,是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的体现
起诉时:诉讼主体可自由地确定请求司法 保护的范围和选择保护的方法
起诉后:原告可以提出、变更、扩大、缩 小诉讼请求。但是,法院的判决不得超出原告 的诉讼请求。
诉讼中:原告可全部放弃其诉讼请求,被 告可部分或全部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原被告 可达成或拒绝达成调解协议;在判决未执行之 前,双方随时可就实体问题自行和解。
(二)法条 民诉法第9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
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 应当及时判决。
12
法庭调解现场
13
(三)法院调解原则的内容
1、调解贯穿于审判程序始终,如一审程序、二审 程序、再审程序;
2、要在自愿与合法基础上进行调解;
自愿:一是当事人自愿决定是否接受调解; 二是当事人自愿形成与选择调解方案。
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

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对一些案件的审理过程公开进行,供社会公众监督和参与。
这是一种重要的诉讼制度,旨在保障诉讼公正、透明和规范。
下面将从公开审判的意义、适用范围与原则、实施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诉讼公正性,通过公开审判可以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了解到审判的全过程,评判裁判的公正性。
二是促进审判公开透明,使司法机关的工作更加规范、严肃,同时也推动了司法透明化的进程。
三是增强社会监督,公开审判能够使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发现问题,维护法治的公正与权威。
四是提高法律意识和人权意识,公开审判可以使公民对自己的权益保护有更深入的认识,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案件;二是涉及广大社会公众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件;三是当事人请求公开审判的案件;四是法律规定需要公开审判的案件。
公开审判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公开的原则,即审判活动要公开进行,实现阳光司法;二是尺度的原则,即在公开审判的过程中,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公开的程度;三是例外的原则,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限制公开审判的范围,例如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
公开审判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公众可以进入法庭旁听;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远程公开审判;三是可以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公开报道。
然而,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首先,案件分类不明确,无法明确哪些案件适用公开审判制度;其次,现有的公开审判方式不够多样化和便捷化,公众的了解程度有限;再次,个人信息保护不够完善,涉及隐私权的案件公开审判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案件分类的标准和适用条件;同时,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公开审判的便捷程度和效果;此外,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公开审判不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7修正)【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5号【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7.10.28【实施日期】2008.04.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第二章管辖第一节级别管辖第二节地域管辖第三节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第三章审判组织第四章回避第五章诉讼参加人第一节当事人第二节诉讼代理人第六章证据第七章期间、送达第一节期间第二节送达第八章调解第九章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第十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第十一章诉讼费用第二编审判程序第十二章第一审普通程序第一节起诉和受理第二节审理前的准备第三节开庭审理第四节诉讼中止和终结第五节判决和裁定第十三章简易程序第十四章第二审程序第十五章特别程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第四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第五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第十七章督促程序第十八章公示催告程序第三编执行程序第十九章一般规定第二十章执行的申请和移送第二十一章执行措施第二十二章执行中止和终结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第二十三章一般原则第二十四章管辖第二十五章送达、期间第二十六章财产保全第二十七章仲裁第二十八章司法协助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第一条【立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立法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诉讼法公开审判制度
作为法院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公开审判这一重要诉讼原则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针对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专横、秘密审判、法官擅断和酷刑等制度提出的。
公开审判制度在2007及2003年都有所涉及,各占3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对其稍加主意,遇见这个专题的话争取不失分,下面就对公开审判制度展开一点探讨。
(一)公开审判制度的含义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审判过程应当向当事人以及向群众、社会公开的制度。
在民事诉讼中,为了保障当事人对诉讼的知情权,人民法院应当在庭前、庭中与庭后对当事人公开。
其中,庭前公开主要体现为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举证期限与交换证据制度等;庭中公开可以通过当事人参与庭审予以保障;庭后公开则主要体现在裁判文书的制作方面,即只要人民法院对争议案件所作出的裁判文书将审判组织对争议案件事实的认定与裁判的理由叙述清楚,即保证了当事人在庭后所享有的知情权。
所谓向群众公开,即允许群众旁听法院民事案件的审理活动;所谓向社会公开,即允许新闻媒体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进行采访并报道。
(二)不公开审理的情形
公开审判也有例外情况,根据法律规定,下列案件不公开审理: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3)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
(4)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也就是说,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而离婚案件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则属于当事人可以处分的案件。
【题例展示】
关于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7/三/35)
A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
B公开审判是指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的制度
C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D离婚案件,属于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法院决定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答案:B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B项表述没有指出除外情形,故B项错误,C、D项正确。
A项符合公开审判的要求,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