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23页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郭晋太韩建明张焕丽杨爱国张俊萍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洛阳471022)
摘要介绍了目前温室白粉虱在我国种植业中的发生传播规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主要危害特点,探求其发生日益严重的成因,并结合无公害生产的操作标准及国内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进行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温室白粉虱寄主世代周期无公害综合防治
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俗称小白蛾子,异名A leurodes vaporariorum,属同翅目,粉虱科。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性园艺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我国于1976年7、8月份在北京地区首次暴发以来,随着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地生产迅猛蔓延,现已遍布全国,成为北方温室、大棚蔬菜栽培上的重要害虫。该虫虫体微小,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发生,北方温室中一年可发生10余代,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发现寄主植物已有82科279种(或变种)。其成虫和若虫,群集于作物叶背,刺吸汁液,而且能分泌大量蜜露,堆积于叶面及果实上,易诱致煤污病,并可传播寄主植物的某些病毒病,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呼吸作用,造成叶片内卷,褪色,变黄,萎蔫,降低了蔬菜的商品性,一般可造成损失达30%-4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目前,温室白粉虱已成为温室生产中为害最广、最重的主要害虫之一。
1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
1.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8-1.2毫米,雌虫大,雄虫小,淡黄白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复眼赤红色,触角丝状,前后翅翅脉简单,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龄若虫体椭圆,长约0.29mm,,有足和触角可以活动,腹末有1对长尾须。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2-3龄若虫的足和触角均退化,不能活动,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身体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1.2世代周期温室白粉虱虫体虽小,但发育速度快,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4
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但其后代为雄性。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从卵——若虫——蛹——成虫,完成一个世代约23-32天。一世代存活率86.44%,雌虫比例为52.12%,雌虫平均寿命31.5天,经过一个世代种群数量可增长64.2倍。
1.3温室白粉虱发生、发育与温湿度的关系
温室白粉虱为变温动物,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8℃,在低于7.2℃或高于30℃时,其卵及若虫死亡率高,成虫寿命缩短,产卵少,甚至不繁殖。其发育历期为,18℃31.5天 ,24℃24.7天,27℃22.8天。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1龄5天,2龄2天,3龄3天,伪蛹8天。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喜欢低湿度条件,一般45-55%的相对湿度适宜其存活,而其若虫则喜欢高湿环境,能在90-98%的相对湿度中长期生存。
1.4传播途径因为温室白粉虱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故而其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其通过温室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时迁入露地,又由于温室与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通过人为调运带有该虫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而进行远距离传播。虫口密度6-7月份增长较快,8-9月增长最快,为害最严重。
1.5越冬场所温室白粉虱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越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迁入大棚或温室内继续为害并越冬,同时其还可寄生在其它作物上,如经济作物6科14种,药用植物
8科11种,林木37科64种,粮食作物4科5种,杂草22科64种。总之,其寄主众多,但保护地是其越冬的主要场所。
2温室白粉虱对寄主植物的危害
2.1为害作物症状温室白粉虱成虫有趋嫩性,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生长,不断向顶部嫩叶迁移,其在作物上由上至下的分布依次为新产的淡黄白色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的成虫。成虫和若虫在叶片背部群集,其细长的口针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向上翘并凹陷,后叶片生长受阻、变黄。而且其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成虫和若虫分泌大量粘稠状蜜露,附着于叶面及寄主果实上,成霉污状,雨水很难冲刷。
2.2对园艺及观赏植物的选择性温室白粉虱对寄主有选择性,在不同寄主上种群数量有差异。温室白粉虱主要危害的蔬菜作物有8科34种,其严重危害黄瓜、番茄、茄子、豆类、辣椒,在白菜、萝卜、芹菜、茴香、莴苣、葱、蒜上也有发生,但其不嗜好十字花科蔬菜。在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中,对以下4种蔬菜的选择顺序为:黄瓜>番茄>豆类>芹菜。其主要危害的观赏植物有37科73种,主要危害月季、倒挂金钟、扶桑、串红等。
2.3对寄主植物的主要危害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寄主植物叶背,直接吸吮叶片营养,使寄主植物生长缺乏碳水化合物,最终造成叶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受阻,降低蔬菜产量,同时其口针刺入叶片组织,注射毒素,而后分泌粘稠蜜露适于霉菌生长,污染叶片,霉菌导致果实变黑,严重降低了蔬菜果实或观赏植物的商品性。而且温室白粉虱是许多蔬菜病毒的重要传毒介体,其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病重地块往往绝收。从国外的经历来看,温室白粉虱大暴发后不久,它所传播的病毒病就会随之发生。
3温室白粉虱日益蔓延加重的原因
3.1虫体对合成有机杀虫剂的抗药性对温室白粉虱防治,70年代主要使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药剂,80年代初期溴氰菊酯、氰戊酯菊、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渐渐盛行,均表现了优良的防治效果。但是,由于长期依赖于化学农药,大量不合理使用这些杀虫剂使温室白粉虱很快对以上三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
3.2生态环境多样化近年来,温室种植业一直保持5-10%的增长势头,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据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报道,1999年各类设施面积已突破140万hm2,这就为温室白粉虱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越冬成活率高,使虫源日益蔓延,逐年增加。
3.3全球气候的温室效应适宜虫体繁殖全球气候变暖使同一时期的平均气温比20年前有所升高,这种温室效应也为温室白粉虱的繁殖与蔓延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3.4检疫制度不完善,人为传播目前,国外对各种农产品病虫害的检疫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标准化体系,而我国仍滞后于发达国家,致使一些诸如温室白粉虱的检疫性害虫随着农产品、苗木及包装材料的远距离运输而扩大了其蔓延的范围。
3.5温室白粉虱物种进化的结果根据物种进化理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同时,也为其演变创造了人为选择的必要条件,崭新的、为害性更强的温室白粉虱生物型由此诞生。
4温室白粉虱的无公害综合治理
随着温室白粉虱的不断蔓延,其抗药性,耐药性逐渐加强,因此对其防治不能一味加大药量或换新型杀虫药,而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适当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并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全面切断其生活史,及早控制初始种群密度,切断传播途径,进行无公害的综合防治。
4.1农业防治措施
4.1.1清洁田园当茬蔬菜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温室内带虫的残留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并用除草剂灭杀田间及温室四周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