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在新药药理毒理方面的研究_梁爽

合集下载

《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范文

《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范文

《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农药等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吡噻菌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药,其广泛使用对环境生物的潜在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常被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环境保护和农药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用的吡噻菌胺购自某知名化学试剂公司,斑马鱼购自某专业水族店。

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1)毒性实验将斑马鱼分为不同浓度的吡噻菌胺处理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斑马鱼的生存情况、行为变化及死亡情况。

(2)对映体选择性毒性研究利用手性分离技术,将吡噻菌胺分离为对映体,分别测定各对映体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

(3)机制研究通过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结果1. 毒性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吡噻菌胺浓度的增加,斑马鱼的生存率逐渐降低,行为出现异常。

高浓度组斑马鱼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如游动迟缓、呼吸困难等。

2. 对映体选择性毒性研究结果通过对映体分离技术,我们发现吡噻菌胺的两种对映体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一种对映体的毒性作用明显强于另一种。

这表明吡噻菌胺对斑马鱼具有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

3. 机制研究结果通过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我们发现吡噻菌胺主要通过影响斑马鱼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功能,导致其出现中毒症状。

具体机制包括干扰细胞内钙离子平衡、破坏细胞膜结构、影响基因表达等。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吡噻菌胺对斑马鱼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且存在对映体选择性。

这可能与吡噻菌胺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吡噻菌胺主要通过影响斑马鱼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功能,导致其出现中毒症状。

因此,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生物的潜在影响,合理使用农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斑马鱼(Danio rerio)是一种小型热带鱼类,因其易于培养、繁殖和透明的胚胎而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其中,斑马鱼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成为一个重要的模型生物。

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优势短周期生长和高繁殖力斑马鱼已经被广泛用于发育生物学和基因功能研究领域。

经过多年的选择和驯化,斑马鱼已经成为了一个生长快、发育迅速、繁殖力强的模型生物。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速度很快,一般只需要48~72小时就能完成体外受精后的胚胎发育阶段。

而成鱼也只需要3~6个月就能繁殖下一代。

相比于其他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斑马鱼具有更短的生长周期和更高的繁殖力,这使得其成为一种经济、高效的生物模型。

透明化胚胎斑马鱼的另一个优势是其胚胎具有透明性,这使得其成为观察胚胎内部结构以及进行基因表达和蛋白定位等实验的重要方法。

这也为评估毒理学研究中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可能,毒物的影响可以在胚胎期内直接观测到,进一步,胚胎期的斑马鱼也对于研究毒物产生影响的基因有着很好的体现。

遗传工具箱斑马鱼作为一种模型生物,其遗传本质有着相对较高的保真性,同时具有遗传学热点物种的共性特征。

斑马鱼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被解析完成,具有包括条件性克隆、CRISPR/Cas等遗传技术,可用于进行定点基因敲除、转录因子激活和基因转染等高度智能、定制和精确的基因操作。

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煤矿废水生态毒性评价煤矿废水是现代工业中的常见污染源之一,不仅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具有比较强的生态毒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是一种基于斑马鱼胚胎的评价方法,通过测定废水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存活的影响,推断出废水的生态毒性程度和实际环境中潜在的风险。

在煤矿废水污染控制方向,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替代性,被视为一种高效、简便、快速、低成本的毒性评价方法。

食品安全与毒性评价毒物在食品领域中的安全性是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2024年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范文

《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药物及其残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舍曲林,作为一种广为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其在水生环境中的行为及潜在影响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药物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选用健康的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

舍曲林药物购自正规渠道,并经过纯化处理。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1)药物暴露实验:将斑马鱼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舍曲林处理组,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暴露实验。

(2)神经行为学检测:采用行为学观察和电生理学方法,检测斑马鱼的神经行为变化。

(3)样本收集与处理:收集各组斑马鱼的血液和组织样本,进行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

(4)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神经行为毒性表现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舍曲林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斑马鱼表现出明显的神经行为毒性症状,包括活动性降低、避光反应减弱等。

2. 生理生化指标变化通过对血液和组织样本的分析,发现舍曲林处理组的斑马鱼在生化指标上出现显著变化,如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氧化应激指标的升高等。

3. 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我们发现舍曲林可能通过影响斑马鱼体内的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神经传导和神经保护等相关通路。

四、讨论1. 神经行为毒性的可能原因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可能与药物干扰神经递质传递、影响神经元功能等有关。

此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可能产生有毒物质,进一步加重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2. 作用机制探讨舍曲林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干扰细胞能量代谢、诱导氧化应激等。

这些机制可能导致斑马鱼出现神经行为毒性症状。

3. 环境意义与人类健康的关联本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舍曲林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影响,也为评估药物在环境中的潜在风险提供了依据。

《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范文

《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范文

《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

吡噻菌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药,其在斑马鱼等水生生物中的毒性作用和对映体选择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本篇论文旨在探究吡噑菌胺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及其对映体选择性机制,以期为评估该农药的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使用的吡噻菌胺购自某公司,实验所用的斑马鱼来自本实验室养殖的纯系亲本。

2. 方法(1)暴露实验:将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吡噻菌胺溶液中,观察其生长、行为等变化。

(2)对映体选择性实验:将斑马鱼暴露于吡噻菌胺的不同对映体中,比较其毒性差异。

(3)样品处理与检测:将暴露于吡噻菌胺后的斑马鱼样品进行处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手段检测其体内吡噻菌胺的残留量及代谢产物。

三、实验结果1. 斑马鱼对吡噻菌胺的暴露反应通过暴露实验发现,斑马鱼在接触吡噻菌胺后,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此外,斑马鱼的行为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如活动性降低、避光性增强等。

2. 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在对比不同对映体的毒性作用时,我们发现吡噻菌胺的R-对映体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显著高于S-对映体。

R-对映体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对斑马鱼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而S-对映体则需要较高的浓度才能产生相似的效果。

3. 代谢产物检测与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现,斑马鱼在接触吡噻菌胺后,其体内产生了多种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吡噻菌胺的浓度及对映体类型有关。

进一步分析表明,R-对映体在斑马鱼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积累并产生更强的毒性作用。

四、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吡噻菌胺对斑马鱼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且其R-对映体的毒性作用显著高于S-对映体。

这可能与两种对映体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及代谢途径有关。

此外,斑马鱼在接触吡噻菌胺后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影响其毒性作用。

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模型是一种在毒理学中常被用来评估潜在有害物质的动物
模型,它以小型、可容易养殖的斑马鱼为研究对象。

除了毒理学外,
斑马鱼模型还可用于医学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

斑马
鱼因其狭义的发育作用和容易获得而被使用,从而在毒理学上发挥作用。

斑马鱼具有常见的人类候选毒性物质,如重金属和农药,作为实
验生物是理想的,该模型可建立并复制各种类型的实验,以检测和鉴
定潜在的有害物质。

斑马鱼模型的应用不仅限于毒理学,它还被用于研究分子生物学
和遗传学,用于研究斑马鱼的生物行为,运动能力,以及体内抗病毒
免疫系统的机制等等。

此外,斑马鱼也可用来研究营养学和饮食,特
别是针对鱼类饮食和养殖水中残留物的影响。

斑马鱼模型也广泛用于医学研究,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以及研究各种疾病的机制,诊断药物疗效,以及发现新的药物和治疗
方法。

此外,它还可用于评估环境影响,研究物质性能,和重大研究
物质的毒性。

斑马鱼作为一种敏感的实验对象而被广泛应用,可以提供准确的
数据,而且这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比使用其他实验动物更容易操作。

总而言之,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用来评
估潜在有害物质的毒性,进行各种疾病研究以及环境影响分析,有助
于探索医学领域,以及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环境。

斑马鱼LD50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

斑马鱼LD50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

斑马鱼LD50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鱼类(斑马鱼)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实验报告⼀、实验⽬的与实验要求1、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2、掌握常⽤的动物染毒途径和⽅法。

掌握急性毒性实验设计,操作⽅法,结果判定。

3、了解⼀次或24⼩时内多次给予受试化学物后,动物所产⽣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量。

能较熟练地计算出LC50及毒性判定。

4、对⽐观察毒物对斑马鱼的作⽤。

5、体验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物实验意识,提⾼学习的主动性、获取实验知识的能⼒和撰写实验报告⽔平。

⼆、实验⽅案1、实验仪器天平、⼿套、50mL烧杯、量筒、培养⽫、鱼缸、曝⽓装置2、实验药品斑马鱼100条、重铬酸钾、鱼⾷3、实验原理(1)⽅法的设置鱼类毒性实验⽅法可以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类。

本实验采⽤静态法,以96⼩时为⼀试验周期,在24、48、72、96⼩时记录斑马鱼的死亡率,确定斑马鱼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半数致死浓度⽤24h LC50、48h LC50、72h LC50和96h LC50表⽰,并记录⽆死亡的最⼤浓度和导致鱼类全部死亡的最⼩实验浓度。

(2)受试药物受试毒物要为常见毒物,并在⽔体中会存在,对鱼类养殖的影响较为严重。

另外受试毒物在⽔中应要稳定,不易分解,易溶解等。

(3)受试鱼类实验鱼类⼀般选择对污染物敏感,在⽣态类群中具有代表性,经济价值⽐较⾼,来源丰富、取材⽅便、遗传稳定,⽣物学背景资料丰富,⼤⼩适中,在室内条件下易于饲养和繁殖的种类。

斑马鱼是国际上通⽤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鱼种。

建议的实验温度21-25℃,建议实验鱼的全长2.0?1cm。

(4)研究意义鱼类是⽔⽣⾷物链的顶级⽣物,也是⽔体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动物。

在污染⽔体中,当污染物达到⼀定浓度时,就会引起鱼类各种中毒反应,例如⾏为失常,组织器官病变,⽣理功能紊乱乃⾄死亡。

斑马鱼在药物筛选及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药物筛选及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药物筛选及毒理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因为其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而得名。

近年来,斑马鱼因其生物学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和毒理研究领域,成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模型。

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药物研究是一个复杂、耗时和费用极高的过程,药物的发现和开发需要多个实验阶段的支持,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动物试验,其中包括鼠类、犬、猴等动物。

然而,这些动物试验的过程往往比较残酷,而且有一定的伦理争议。

斑马鱼因为其短寿命、高繁殖率、透明胚胎、易于培养和免疫缺陷等生物学特点,成为了一种优秀的替代动物模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物筛选试验也开始采用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

斑马鱼的生理和药物反应与人类的类似性非常高,这意味着经过适当鉴定的药物可通过斑马鱼来预测在人类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斑马鱼的活体成像技术和基因组学方法非常发达,可以极大地拓展药物筛选的应用范围。

毒理研究中的应用毒理研究旨在识别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环境因素,目前大部分毒理实验仍然依赖于动物研究。

然而,动物实验往往难以完全模拟人类体内的反应,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问题。

斑马鱼在毒性测试中的应用,尤其在水环境污染方面,是一个现代化、有效的替代方法。

在许多医学研究中,斑马鱼的生理反应可作为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指标。

其透明胚胎和体腔内部的器官也为研究毒性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完整而准确的模型。

例如,可以使用斑马鱼来评估水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如烷基苯和无机汞等物质,检测其对斑马鱼胚胎和成年斑马鱼的影响,从而预测其在人体中的潜在毒性。

此外,斑马鱼还可以通过线粒体及细胞凋亡等途径实现对毒性的病理分析。

结语总之,斑马鱼的应用在药物筛选和毒理研究领域变得越来越流行。

这种模型不仅具有许多生物学上的特性,而且在实验操作上也非常容易,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无限便利。

斑马鱼未来将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成为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思考的重要引子。

斑马鱼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斑马鱼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斑马鱼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孙文龙宋新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47期[摘要]我国已经进入慢病时代,医药学专业需要加强与慢病相关的医药学人才的培养。

但是现行医药学相关专业慢病药物的相关药理学实验开设极少,同时使用传统的模式生物如小鼠等存在诸多缺陷。

针对慢病药物开设相关的药理学实验和引入新的模型生物势在必行。

模式生物斑马鱼用于慢病药物药理研究具有诸多优势,可以用于开设多种慢病药物的药理学实验课。

文章系统论证了慢病药物药理学实验开设的必要性和所存在的问题,并把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用于慢病药物药理学实验,阐述了引入斑马鱼实验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慢病药物药理学实验设计,分析了斑马鱼在慢病药物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实验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药理学实验;斑马鱼;慢病[基金项目]2018-2020年山东理工大学实验研究项目“斑马鱼繁殖、胚胎观察、酒精肝诱导系列试验”[作者简介]孙文龙(1988—),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工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抗糖脂代谢类疾病机制研究;宋新华(1975—),女,山东淄博人,理学硕士,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6;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 [收稿日期] 2020-07-23医药行业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一个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高校一系列专业如药学、医学、制药工程等为医药行业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

医药行业的发展始终需要符合人民健康需求,需要随着时代特征不断变换发展侧重点,医药学相关专业课程也需要符合医药行业发展。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疾病,其治疗费用超过我国卫生总支出的70%,慢病相关领域已经成为医药行业中心领域之一,所以顺应时代需要,开设慢病相关药理学实验项目已经迫在眉睫。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部分三:实验方法、流程及数据 分析示例
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研究人员可以开展多种毒理学研究实验。以下是实验 方法、流程及数据分析的示例:
1、实验方法:采用静态浸泡法,将受试物质浸泡在含有斑马鱼胚胎的溶液 中,观察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实验流程:首先,准备受试物质和斑马鱼胚胎;其次,设置对照组和实 验组;然后,进行药物筛选;最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品系斑马鱼的毒性差异,研究者们发现了与敏感性相关的基因 突变位点,为深入研究毒性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未来展望 Nhomakorabea未来,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高通量筛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量化学物质进 行毒性效应评估,寻找潜在的环境污染物和致病因素。
部分二:斑马鱼胚胎在毒理学研 究中的应用
1、药物筛选:斑马鱼胚胎因其发育过程与人类相似,成为药物筛选的理想 模型之一。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斑马鱼胚胎对不同药物的反应,筛选出具有潜 在药用价值的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2、毒性作用机理:斑马鱼胚胎还可以用于研究毒性作用机理。通过观察不 同物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可以初步探讨其毒性作用机理,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 康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
斑马鱼的品种
斑马鱼是一种淡水鱼类,因其体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而得名。根据条纹形态 和遗传特征,斑马鱼可分为多个品系,如ZF-4、ZM-1、ZM-2等。其中,ZF-4是一 种常见的品系,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发育快、对外界刺激敏感等特点。
斑马鱼的培养
斑马鱼的培养是进行毒理学实验的前提。培养斑马鱼的水质要求较高,一般 采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并需要控制水温、水质、光照等因素。在培养过程中, 通常向水中添加适量的天然饵料和小型浮游生物,以保证斑马鱼的生长和繁殖。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斑马鱼,在普通人的眼中可能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小鱼。

但在生命科学领域,斑马鱼的作用却是越来越重要的。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斑马鱼被科学家们发现可以用来作为实验室动物以来,它就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又一把"神器"。

1. 斑马鱼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是一种小型鱼类,它们的生命周期相对短,一般只有3-4个月,而且繁殖力强,每次产卵数可达到200-300粒。

这一点与小鼠相似,小鼠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了许多基因实验的最佳模型。

同样的,在斑马鱼身上,科学家们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轻松显示和分类出不同基因变化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研究基因在机体各个方面的作用。

2. 斑马鱼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除了基因研究外,斑马鱼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也是十分突出的。

药物毒性的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的第一步。

通过斑马鱼模型,科学家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数据,来分析药物的毒性和药效,从而更好地评估药物是否可行。

此外,斑马鱼在药物筛查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的快速生长和繁殖能力,使得斑马鱼可以很快地检验许多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减少了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成本。

3. 斑马鱼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在癌症研究中同样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更佳的解决方案。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将人体胰腺癌细胞注入斑马鱼中,利用胰腺癌细胞在斑马鱼的体内的生长情况以及对身体器官的影响来验证一种治疗方法,从而洞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由于胰腺癌的模型很难在小鼠身上成功建立,因此斑马鱼成为了更为适合的研究对象。

4. 斑马鱼在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还为神经系统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因为斑马鱼的神经系统与人类的神经系统相似,而且比其他生物的神经系统更为易于视觉观察,所以它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实验模型。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使用斑马鱼模型研究了包括帕金森氏症、脊髓肌肉萎缩症在内的多个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得出了一些大胆而且有效的解释结果。

《2024年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范文

《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特别是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舍曲林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其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逐渐受到关注。

斑马鱼作为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常被用于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毒性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环境保护和药物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实验药物:舍曲林。

(2)实验动物:斑马鱼。

(3)实验设备:行为观察箱、显微镜、离心机等。

2. 方法(1)药物处理:将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舍曲林溶液中,设定对照组和实验组。

(2)行为观察:观察并记录斑马鱼的行为变化,包括活动量、游泳速度、社交行为等。

(3)组织学分析:取斑马鱼脑部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学分析。

(4)分子生物学实验:利用PCR、Western Blot等技术分析舍曲林对斑马鱼脑部基因表达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行为学观察结果通过行为学观察发现,随着舍曲林浓度的增加,斑马鱼的活动量逐渐减少,游泳速度变慢,社交行为减少。

这些结果表明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行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 组织学分析结果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学分析显示,舍曲林处理后,斑马鱼脑部组织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包括神经元损伤、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现象。

这表明舍曲林对斑马鱼的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3. 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舍曲林处理后,斑马鱼脑部相关基因表达及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

这些基因和蛋白质主要涉及神经传导、神经保护、氧化应激等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舍曲林对斑马鱼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四、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舍曲林对斑马鱼具有神经行为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活动量减少、游泳速度变慢、社交行为减少等症状。

此外,舍曲林还能导致斑马鱼脑部组织结构变化、神经元损伤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现象。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与应用进展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与应用进展

et
al. ,
2002;
Dong
et
al .,
2002;
Yamazaki et al ., 2002 " ! 由 于 斑 马 鱼 的 光 学 透 明
性#光学显微镜可穿透 其组织#看到基因表达! 这 种方法应用到斑马鱼心血管系统中# 可展现不同 芳 香 烃 受 体 ! AHR " 和 芳 香 烃 受 体 核 易 位 子 ! ARNT " mRNAs 的 共 定 位 ! Andreasen et al ., 2002 " ! 另外# 荧光标记外加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增强表达 成像功能# 使得可以观察较老$ 较厚的幼鱼 ! MacdonaId, 1999 " !
文 章 编 号 : 1673 ! !5897 (2007 )2 !123 ! ! 13 中 图 分 类 号 : @34 , R73 文献标识码: A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Zebrafish and Embryos in Toxicology
收稿日期 : 2006 ! !12 ! !22
录用日期 : 2007 ! !01 ! !22
基金项目 : 教 育 部 长 江 学 者 与 创 新 团 队 发 展 计 划 项 目 ( No . IRT0653 )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No . 20577045 ) 作者简介 : 王 佳 佳 ( 1983 _ ), 女 , 硕 士 研 究 生 ; * 通 讯 作 者 ( Corresponding author ), E-maiI : wIiu@
"
斑马鱼的优点 虽然通过实验室啮齿动物研究可以推断有毒

斑马鱼在药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药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药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段蕊,吴昊泽(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有限公司,天津 300301)【摘要】目前在国内的新药研发领域,迫切需要建立有效而又经济的药品早期安全性能评价体系,在临床之前进行试验阶段,药品的研发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细胞,通过细胞对药物以及体外实验。

使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高效并且快速,但是也是有很多缺陷,所以在对药物进行研发的过程中,需要一种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对象,来整体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本文就斑马鱼在药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斑马鱼;药物早期安全性评价;毒性评价【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22.4342.02斑马鱼模型作为新药筛选的体内实验生物,具有预测性好,并且经济快速的特点,是体内实验的最佳实验题,目前有很多医药研发机构已经广泛的时候斑马鱼作为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的实验动物。

1 斑马鱼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药物早期安全性评价中的优势斑马鱼作为一种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模式生物,对体内实验以及体外实验的缺陷都能够很好的弥补,并且经过基因分析,斑马鱼与人类的基因相似率高达87%,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与哺乳类动物相比,斑马鱼的信号传导以及生理结构和功能方面都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利用斑马鱼作为新药毒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筛选结果准确率基本等同于人体。

另外,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斑马鱼可以作为整个实验全程的生命体,能够准确的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吸收情况、代谢以及排泄等生理动态方面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使用斑马鱼作为药物早期的安全性评价是非常可靠的。

一般情况下,斑马鱼的提醒都比较小,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更是具有容易饲养的优势。

给药的过程可以使用多种方式,通畅情况下是将药物溶解到水环境中,然后斑马鱼通过皮肤以及鱼鳃直接将药物吸收。

对于难溶于水环境的药物,在给药的过程中使用注射的方式在其静脉或者是卵黄囊中。

另外,斑马鱼幼鱼受精72小时以后就可以吞咽,也可以使用口服给药的方式进行。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化学物质不断出现和大量使用,毒理学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评估,对人体和环境的健康和安全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有效识别和预测,一直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毒性测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很难在体内模拟实际生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

近年来,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毒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淡水观赏鱼,因其胚胎、生长和发育都很容易观察而在实验动物中得到普及。

斑马鱼是使用基因转染技术研究发育生物学和病理学的首选动物之一。

此外,斑马鱼具有以下特点:1. 体积小,培养成本低2. 生长和繁殖周期短3. 大量产卵,胚胎具有透明度和易观察性4. 遗传和免疫基因信息丰富5. 组织和器官结构与哺乳动物高度相似6. 可进行基于物种和个体水平的毒性测试斑马鱼可以用作毒性测试的模型生物,用于研究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性和环境的污染的体内机制。

该模型在生命周期研究、人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尤其在毒性测试及其涉及的系统生物学、基因输送(包括 RNAi 等)和高通量药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斑马鱼与哺乳动物之间的生物学相似度高,因此对斑马鱼的毒性测试结果具有生物学和环境相关性。

斑马鱼的毒性测试还可以突破规模和速度的限制,实现高通量和高效率,提供毒性数据的量化和定量预测。

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1. 化学物质毒性测试:利用斑马鱼的胚胎,研究其对化合物的神经发育、心血管发育、生殖功能等的影响。

2.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于 CRISPR/Cas9 技术构建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的动物模型,研究生物体对于各种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

3. 细胞毒性测试:利用斑马鱼的胚胎剥离细胞形成的细胞系,研究其对化合物的毒性和细胞凋亡路径。

4. 环境毒理学研究:作为淡水生物模型,可以用于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对于研究生态毒理学、环境污染等提供了利用上述体外和体内测试进行毒性评估时很难获得的信息。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作者:金梦凡王晨阳吕美君雷小玲尹争志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6期【摘要】斑马鱼作为一类脊椎模式动物,具备体型小、传代周期短、繁殖率高、体外受精发育、胚胎透明、饲养管理方便等优势,在毒理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斑马鱼已被广泛用于环境毒理学、病理毒理学、胚胎发育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进展。

【关键词】斑马鱼;毒理学;进展【Abstract】Zebrafish belongs to a kind of model vertebrate animals, and zebrafish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toxicology research due to the advantages including small size, short period of subculture, high reproductio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transparent embryos, convenient feeding and management, etc. Zebrafis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pathology toxicology, embryonic development toxicology and other fields, and shows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zebrafish in toxicology is reviewed.【Key words】Zebrafish; Toxicity assessment; Progress0 引言斑马鱼属热带淡水鱼,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的斑马群,故称作斑马鱼。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斑马鱼(Danio rerio)是一种小型热带淡水鱼类,因其身上具有黑白相间的斑纹而得名。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尤其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重点介绍斑马鱼在这些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前景。

其次,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十分迅速,从受精到成鱼只需2-3个月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斑马鱼的胚胎透明,可以高分辨率观察到内脏器官以及运动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过程。

此外,斑马鱼胚胎的体型小,可容纳在96孔板中高通量筛选药物。

通过荧光标记技术,可以标记到特定基因的表达,并观察其对发育的影响。

这些特点使斑马鱼成为研究发育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的极具价值的模式生物。

斑马鱼在神经科学研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斑马鱼的中枢神经系统相对简单,但结构与人类相似,有助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元可通过荧光标记示踪,观察神经元的迁移和分化过程。

此外,斑马鱼突变体和转基因模型可用于研究神经发育缺陷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癫痫和帕金森病。

斑马鱼的神经系统透明和早期的动物和行为行为,也使其成为研究光遗传学和光控制神经元活动的理想模型。

此外,斑马鱼在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中也具有潜力。

由于斑马鱼胚胎的透明性和发展速度快,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药物和毒素。

药物或化合物可以直接添加到网格中的孔中,观察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也可以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和毒性。

总之,斑马鱼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其快速的繁殖周期、透明度和相对简单的神经系统使其成为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的理想模式生物。

斑马鱼的研究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和自身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

斑马鱼的研究前景广阔,相信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斑马鱼的毒性测试方法研究

基于斑马鱼的毒性测试方法研究

基于斑马鱼的毒性测试方法研究近年来,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相比于传统的毒性测试方法,利用斑马鱼进行毒性测试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讨论基于斑马鱼的毒性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斑马鱼作为一种小型、高繁殖力、生命活力强的生物体,广泛分布于不同的水域中,被广泛作为生态环境中动物的模型生物。

尤其在毒性测试领域,斑马鱼的优势更加凸显。

斑马鱼的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且氧气需求量小,成本低廉,可以大规模繁殖。

此外,斑马鱼在胚胎和早期生长阶段受到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很强,具有很强的毒性反应。

基于斑马鱼的毒性测试方法,可以对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迅速、可靠地评估。

目前,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领域的毒性评估研究中。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斑马鱼用于评估水质、土壤和空气等不同类型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毒性。

在人体健康研究中,斑马鱼经常用于评估药物、食品和生物制品的毒性和生物学功效。

此外,斑马鱼模型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生态学、基因编辑、药理学以及区分剂毒理学中。

目前,基于斑马鱼的毒性测试方法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是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和斑马鱼行为毒性测试。

在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中,通过观察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畸形率和行为反应等指标,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在斑马鱼行为毒性测试中,评估化学物质对斑马鱼行为的影响,通过观察斑马鱼的游泳速度、焦虑行为和逃避行为等指标进行评估。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的毒性测试方法,随着斑马鱼毒性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更加复杂和高级的测试方法也逐步出现。

例如,新型显微技术的应用,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多通道药物筛选平台的建立等,进一步加强了斑马鱼毒性测试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创新度。

一方面,随着斑马鱼毒性测试领域的不断发展,在斑马鱼的毒性测试方法和技术创新方面仍有许多挑战和机遇。

例如,如何准确评估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如何利用斑马鱼模型更好地模拟实际生态环境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2024年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范文

《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科学和生态毒理学的不断发展,对药物和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吡噻菌胺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的毒性影响。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了解其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选用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吡噻菌胺购自XX公司。

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1)对映体选择性毒性实验将斑马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吡噻菌胺溶液中。

观察并记录斑马鱼的行为变化及死亡情况。

(2)生物样品处理与检测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斑马鱼样品,进行生物样品处理。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吡噻菌胺的残留量,同时利用质谱技术进行对映体选择性分析。

(3)机制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吡噻菌胺对斑马鱼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毒性作用机制。

三、结果与分析1. 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吡噻菌胺对斑马鱼具有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

不同浓度的吡噻菌胺对斑马鱼的行为、生长及存活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浓度吡噻菌胺可导致斑马鱼出现行为异常、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2. 生物样品检测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显示,吡噻菌胺在斑马鱼体内有残留,且残留量与暴露浓度呈正相关。

质谱技术分析表明,吡噻菌胺在斑马鱼体内存在对映体选择性分布。

3. 机制研究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吡噻菌胺可影响斑马鱼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损伤、代谢紊乱等毒性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吡噻菌胺可能通过干扰斑马鱼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影响能量代谢等途径,产生对映体选择性的毒性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吡噻菌胺对斑马鱼具有对映体选择性毒性作用。

这可能与吡噻菌胺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分布及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吡噻菌胺可能通过干扰抗氧化系统、影响能量代谢等途径产生毒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第30卷第3期 J O U R N A LO FT H EG R A D U A T E S V O L.30№32009 S U NY A T-S E N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S、M E D I C I N E) 2009斑马鱼在新药药理毒理方面的研究*梁 爽(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内容提要】斑马鱼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动物,已经在新药的药理和毒理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基因学和胚胎学的发展,证明了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接近于人类生长全过程,使其在人类疾病研究等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斑马鱼的特点,以及其应用于人类疾病模型和药物药理毒理方面的成果和前景。

【关键词】斑马鱼;模式动物;药理;毒理斑马鱼(D a n i o r e r i o)俗称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隶属鲤科、短担尼鱼[1],是一种热带观赏鱼,因其体侧具有像斑马一样纵向的暗蓝与银色相间的条纹而得名。

产于孟加拉和印度等国。

斑马鱼成鱼体型较小,体长4~6厘米,胚胎透明且体外发育,易于活体观察;生长发育快,受精后24小时主要器官原基基本形成,便于研究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2~3个月可长成成鱼,繁殖能力强且易于饲养,单独一对成年的鱼一星期就可以繁殖一次,雌鱼每周可产卵200~300枚,可快速获得大量胚胎[2]。

斑马鱼的特点使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作为经典的生长和胚胎模型。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并成为最重要的模式脊椎动物之一[3]。

S t r e i s i n g e r等( 1981)在“N a t u r e”上发表了斑马鱼的体外受精技术、单倍体诱导技术,建立了纯合品系,并介绍了斑马鱼的第一个自然突变体—g o l d e n,这是斑马鱼成为模式动物新宠的开端[4]。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斑马鱼因其多方面的优点已成为模式动物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利用。

斑马鱼由于发育前期细胞分裂快,胚体透明,特定的细胞类型易于识别等有利因素,成为脊椎动物中最适于做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5]。

很多致力于用胚胎和基因处理疾病模型的研究者都转而对斑马鱼产生了兴趣。

随着今年来的研究发现,斑马鱼虽然不是哺乳动物,但是随着斑马鱼基因技术得到了发展,如克隆,转基因技术,诱变和绘制方法,以及斑马鱼基因组测序工程的完成,发现斑马鱼的基因与人类的基因保守度达到85%,使得斑马鱼后来居上成为了新一代的人类疾病模型。

*收稿日期:2009-09-17作者简介:梁爽,女,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理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天然药物药理;E-m a i l:c o l d v i v i@126.c o m. 斑马鱼在新药药理毒理方面的研究1 斑马鱼的优点1.个体小(成体长3~5c m),一个盛3升水的鱼缸可养殖20—30尾成鱼。

物种稳定,个体差异性小,雌雄鉴别较容易。

雄鱼的蓝色条纹偏黄,间以柠檬色条纹;雌鱼的蓝色条纹偏蓝而鲜艳,间以银灰色条纹,身体比雄鱼丰满粗壮,尤其性成熟雌体腹部膨大。

雄鱼的体长体高比大于雌鱼的体长体高比[6]。

2.发育快速,性成熟期短,繁殖能力强(成熟雌鱼每隔一周可产卵数百粒)。

在受精24h后,斑马鱼主要的组织器官原基已形成,各个脑室、眼睛、耳、血细胞、体节等均清楚可见,相当于28d的人类胚胎。

在合适的养殖条件下,斑马鱼的性成熟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

雌雄鱼的交配行为受光刺激,可以通过调控光周期或控制雌雄鱼的接触而控制产卵时间。

一尾雌鱼一般每次可产100—300枚,每周可产卵一次。

由于其便于大规模养殖,可持续提供大量分析材料,因此可以用于人工诱变和突变体的筛选[7],成为目前唯一可以进行大规模随机诱变筛选隐性突变体的脊椎动物[8]。

3.卵和胚胎透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易于观察。

卵子比一般哺乳动物卵子大十倍,受精卵的直径约1m m,易于进行显微注射和细胞移植等操作,便于在不受损害情况下,进行细胞发育命运的连续跟踪观察和细胞谱系的分析。

4.与哺乳动物模型生物相比斑马鱼模型具有极大的优点,斑马鱼的胚胎很小,每次测定只需要很少量的样品,而且筛选可以在96孔微板上进行,每孔只需要100微升水。

由于斑马鱼胚胎有可以提供营养的卵黄,因此第一周内不需要任何喂食。

用药也很简单,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溶于水中并扩散到胚胎中[6]。

5.胚胎学和遗传学操作技术成熟。

在基因功能研究方面,已发展了转基因技术、基因过量表达技术、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基因表达的技术、随机及靶基因定向诱变的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等[7]。

6.基因组全系列测定已经完成。

斑马鱼基因组测序工作开始于2001年,其基因组序列的破译极大地推动了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

7.科学家发现,斑马鱼的脑部神经元较为简单和可预测,并发现斑马鱼脑中的许多神经元的排列简单而有规律,可用来建立筛选治疗人类疾病药物的模型,用于化学物品和毒理学研究。

8.斑马鱼的品系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斑马鱼野生型品系主要为T u e b i n g e n品系、A B品系、W I K品系,斑马鱼基因组计划所用品系是T u e b i n g e n。

此外,保存有3000多个突变品系和100多个转基因品系。

2 斑马鱼的应用2.1 斑马鱼应用于人疾病模型斑马鱼的基因组中含有约30000个基因,这个数目与人差不多,而且它的许多基因与人体存在一一相应的关系,更为难得的是:斑马鱼的肿瘤情况与人极为类似。

在这些方面,斑马鱼作为一种理想的分子生物学模式生物,拥有其他脊椎动物所无法相比的优点。

27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二★★九年第三期2.1.1 癌症斑马鱼能像人类一样患癌症,遗传背景相对简单,其体内的致癌基因、肿瘤抑制子等与肿瘤相关基因也与人类有高度的保守性。

通过诱变基因或细胞移植的方法可使斑马鱼罹患癌症,且患有癌症的斑马鱼与同类正常鱼杂交产生的后代也具有癌症的表型[8]。

斑马鱼体内和人体内的肿瘤在组织学上的相似性使得这些肿瘤模型在其相应人类疾病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斑马鱼身上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肿瘤,无论是自发产生的还是随后加入致癌物产生的。

比如N-甲基-N-硝基鸟苷诱导间质肿瘤。

特殊的肿瘤也通过转基因遗传产生。

比如,在淋巴细胞中c-m y c基因的过度表达,在一些鱼身上发展成白血病。

通过转基因耦合绿色荧光蛋白,为肿瘤生长的可视化提供了便利。

虽然由于斑马鱼没有肺,胸腺和前列腺,限制了一些癌症模型的建立,但是很多抑制的靶点在斑马鱼身上已经确认,而且用遗传学方法确定了新的靶点。

前不久,L a n g e n a u等将鼠源性的c-m y c基因(该基因对人体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与一个存在于斑马鱼淋巴细胞内的基因R a g2启动子相融合,再将融合基因的末端连上G F P基因,随后将三基因的嵌合体注射到斑马鱼的胚胎细胞中,使所有的鱼体细胞都包含有这种融合基因,从而建立起了白血病模型。

通过观察发现,白血病细胞首先出现在胸腺(胸腺与免疫系统的发育有关),随后逐渐扩散到胸腺附近的腮和眼睛后面的组织,再进一步扩散至骨骼肌和腹内器官。

这个模型有利于研究人员弄清楚某种基因是加快还是减缓T细胞急性成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时这种模型还能够更快速、更直接的检验药物治疗这种疾病的效果[9],而且斑马鱼有很大的潜力用于寻找新的治疗方向和治疗方法。

斑马鱼基于一种疾病的基因筛选的成本和费用不像用小鼠那么令人望而却步,因此必将成为新一代的用于建立癌症模型的动物。

2.1.2 神经系统疾病斑马鱼为复杂的影响行为的综合神经功能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机会。

在药动学中改变人体的突触传递和神经细胞膜稳定,与斑马鱼的活动相似,表示在这些生物体中存在着相类似的神经网络。

虽然小鼠的认知功能已经众所周知,但是因为需要基因筛选,使得很难大规模的去实施,斑马鱼最大的作用就在这里。

众所周知,斑马鱼显示与许多医学行为相关,越来越多的酶作用物特性被发现。

比如斑马鱼睡觉的行为特性已经达到解剖药理水平。

另外,研究人员在斑马鱼体内发现了与神经嵴疾病相关的P h o x2b基因和对帕金森疾病有影响的U C H-L1基因,且与其人类同源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10],该发现为神经嵴疾病和帕金森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2.1.3 心脏疾病斑马鱼的胎心在受孕3周时表现出类似于人胚胎的心脏,分为心房,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11]。

而且其胚胎和鱼苗透明,运用分子标记物如绿色荧光蛋白可对心脏方便快速地进行活体直接观察。

对心脏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找到这些疾病的根源,找到重要的药物靶标,指导预防干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或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目前对于心脏发育的研究已经深入分子研究的层次。

构建转基因鱼系作为研究的工具,同时大量突变体的获得也为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心脏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方便和可能[12]。

28 斑马鱼在新药药理毒理方面的研究2.1.4 先天性缺陷疾病斑马鱼和人的发育机制相似,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成的,其中胚胎发育是组织器官形成的重要阶段。

可通过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研究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正常状态,精确分析发生胚胎畸形甚至死亡或引起先天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胚层是发育成肌肉、骨骼、循环系统等组织器官的细胞层,研究者发现对斑马鱼中胚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D p r2基因在鱼和人体内保守,这一发现为揭示人的一些组织器官出生缺陷之谜提供了新思路[13]。

2.1.5 眼科疾病色素性视网膜炎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视力的疾病,而在西方国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A M D)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

斑马鱼特别适合建立眼科疾病模型,这个是一个惊人的缺乏药物发现和药物的发展的领域。

黄斑病变性疾病主要是一个圆锥豆状核变性,斑马鱼有丰富的圆锥视网膜。

一些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到试验阶段并且可扩展为视觉缺陷方式,越来越多的突变体被发现。

2.2 斑马鱼的毒理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开始运用斑马鱼进行化合物的急性毒性研究[14]。

90年代初开始被用于混合化合物的急、慢性毒性检测[15]。

国内对斑马鱼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除了各种农药、污染物等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之外,还将斑马鱼应用到水质检测中[16]。

2.2.1 对内分泌的干扰很多学者都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进行了研究。

O l s s o n等[17]将成年雌鱼暴露在E 和E E中,发现其产下的胚胎发育受到抑制。

很多有机氯化合物,如2,3,7,8一四氯一二苯基-对-二恶英(T C D D)和毒杀芬通过与A h-受体结合,而不是干扰雌激素受体,产生抗雌激素作用,影响生殖[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