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建筑保护调研
江西建筑调研报告
江西建筑调研报告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以其丰富的建筑文化而闻名。
在这个调研报告中,我将介绍江西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
江西的建筑风格受到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江西建筑主要以传统民居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吉庆街”的明清式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优雅的设计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其特点是屋顶的檐口飞燕、木雕、砖雕和花岗岩石雕等装饰。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仔细的设计吸引了大量游客。
江西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木和石头。
砖是江西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因其价格便宜、易于加工和施工而被广泛使用。
木材是江西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材料,它在建筑结构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江西还以其丰富的石材资源而闻名,石头在建筑中被用于装饰和建筑结构。
江西的建筑技术也非常独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木结构技术。
江西的传统建筑几乎都是由木结构建成的,这种结构技术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木工连接技术,如榫卯和斗拱等。
这些技术使得建筑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江西还有一些著名的建筑,如庐山、井冈山和龙虎山等。
庐山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其建筑以其壮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点之一,其建筑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识形态。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其建筑以其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雕刻而著称。
总之,江西的建筑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
江西的建筑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雅的设计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江西的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西省的重要文化遗产。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以南昌滕王阁为例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以南昌滕王阁为例摘要:古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而且也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也给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将对滕王阁保护进行研究探索,对滕王阁等历史性文物保护和利用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让更多人去认识并关注滕王阁及其他人文古建筑,从而推动我国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滕王阁;保护;可持续发展一、引言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是科学、艺术、技术、文化、社会、自然的融合体,它承载的历史各有特点,它定格的历史瞬间各有意义。
古建筑是历史的记录者,反应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
古往今来,人们通过游览古迹,怀古追今,从而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保护古建筑既要保护古建筑本身,也要保护其蕴含的人文内涵。
二、滕王阁简介滕王阁,史上始建于唐,千年来共重建29次,今阁位于南昌市赣江与抚河交汇处。
现存主阁于1989年重建落成,后陆续扩建成今日的滕王阁景区。
主阁为宋式仿木结构,采取“明三暗七”格局,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
目前滕王阁景区主要建筑包括滕王阁、畅春园、仿古街和华夏圣旨博物馆。
2018年10月29日,滕王阁旅游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如何在保护人文古建筑的前提下来充分发挥其人文效应、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滕王阁作为全国知名古建筑,极具代表性,在国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跟据对滕王阁现场调查现况来看,现关于如何保护中国古建筑提出以下几点拙见:1.开发保护古建筑时应注重保护其建筑实体。
任何一处古建筑都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依附于古建筑而存在。
所以,保护古建筑最主要的是要保护其实体的原样,即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时,要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留建筑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南昌市古建筑保护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南昌市古建筑保护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南昌是江西省省会城市,历史悠久,是我国农耕文化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建筑遗址和文物古迹。
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从而实现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一)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南昌市现有的古建筑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古建筑数量、分布情况、类型、保存情况等方面,明确目前南昌市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南昌市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对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古建筑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包括政策和法规问题、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等。
(三)南昌市古建筑保护对策研究针对南昌市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政策和法规制定、文化价值宣传与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筑修缮和维护等方面,探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三、研究意义南昌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拥有大量的古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南昌市的古建筑保护有着极高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南昌市制定科学合理的古建筑保护政策和规划,实现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方法(一)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发掘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
(二)实地调查法:对南昌市现有的古建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古建筑的分布、类型、保存情况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案例。
(三)专家访谈法:深入了解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收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预期成果与进度安排(一)预期成果:①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南昌市现有的古建筑数量、分布情况、类型、保存情况等,总结南昌市古建筑保护现状。
江西古建筑保护调研
江西古建筑保护调研09装潢8班梁媛张琳瑜周静维一、江西古建筑主要分布:二、江西古建筑风格及特点1、徽派建筑——婺源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特点: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
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
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
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江西婺源则是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韵。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江西古民居装饰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江西古民居装饰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江西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这些古民居是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重点。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古民居已经处于破败状态,面对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江西古民居的装饰文化,保护和发展江西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业态发展,构建多元化的文旅产业。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完善江西古民居文化保护体系江西古民居文化保护体系应由政府负责,广泛参与地方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等各方,推进文化保护工作。
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保护办法和方案,建设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保护和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江西古民居的复原和修缮工作古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装饰和文化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可是面对年久失修的现状,需要进行维修、修缮、保养等工作,确保古民居的完好风貌得以保留,并逐步复原。
同时,工作过程中需要依靠先进科技手段,加强传统文化的科技保护,保障文化传承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推进江西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涉及资源、生态、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
要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美观和生态环境,推动古民居和美丽乡村的相互融合,实现乡村旅游的普及和长期稳定发展。
四、推动江西古民居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古民居已经成为江西文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通过培育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业态,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激发消费需求和改善乡村生活质量。
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确保旅游消费的安全和品质。
总之,江西古民居装饰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之间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关联性。
政府、旅游企业、社会和公众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江西古民居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传承和发展江西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江西古村落调研报告
江西古村落调研报告江西古村落调研报告江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众多的古村落。
为了了解江西古村落的文化特色和保护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调研的目的地是江西省余干县的白鹿古村落。
白鹿古村落位于余干县城以东约5公里的夏坦乡境内,距离上饶市大约30公里。
这个古村落始建于南宋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江西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我们先参观了白鹿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白鹿桥和白鹿祠。
白鹿桥建于明代,为一座石拱桥,桥长约30米,桥面宽约4米,桥下是一条清澈的小溪。
白鹿桥是该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天生一对的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白鹿祠建于明代,供奉着白鹿神像,是村民们祈求好运和丰收的场所。
除了历史文化景点,我们还参观了古村落的民居,这里的民居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完整。
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均以砖木结构为主,有几座还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序宇,庭院宽敞,楼阁重叠,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民居内的陈设也展示了江西传统民俗和手工艺品,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白鹿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开展。
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修缮和维护了古建筑,完善了村落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也加强了对古村落周边环境的保护,采取了多种措施防止水源和土壤被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调研结束后,我们对江西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感到非常满意。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古村落不仅可以传承和发展江西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们希望江西能继续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江西的传统文化。
古建筑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古建筑保护工作调研报告古建筑保护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损和退化的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文化,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走访实地,了解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现状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古建筑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资金不足:古建筑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有限,无法满足古建筑保护的需求。
(2)人才匮乏:古建筑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然而,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不足,导致古建筑保护队伍薄弱。
(3)缺乏科学的保护方法:古建筑保护工作缺乏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技术,导致保护措施不到位,不能有效地保护古建筑。
(4)管理不规范: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导致保护工作的无序和混乱。
2. 解决方案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调研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和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保护经费,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
(2)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专业的培训机制,提高保护队伍的专业水平。
(3)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古建筑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古建筑保护的效果。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古建筑保护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权限,加强对古建筑的监管和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
四、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古建筑保护工作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科学保护方法不足和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关注和投入,以确保古建筑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江西古民居装饰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江西古民居装饰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向城市迁移,而农村则逐渐变得贫困、荒废。
这种情况吸引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其中“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简单的美化,更包括了对于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在江西,有着众多保留完整的古民居,如果能够将其保护好并加以利用,极有可能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古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一种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
江西的古民居以豫章区、靖安、信州、景德镇为代表,这些民居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建筑,从建筑材料、设计构造、装饰风格等方面体现了丰富而崇高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和现代化建设,许多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如何在保护好这些古民居的同时,利用其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从建筑材料、保护技术等多个方面加以保护。
在加固修缮方面,可以运用现代科技,采用木材加强、加固等现代化手段,修缮古建筑,尽可能地恢复其原有文化价值和建筑形态。
在维护和保护方面,可以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严禁破坏、盗窃古建筑材料,保证古民居的安全和完整。
其次,加强古建筑文化的挖掘和开发。
通过对于古建筑历史、文化、风格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宣传和推广,提高古建筑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在古建筑开发方面,可以举办中英文化交流、民俗文化展览等各类活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留下来的古民居,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最后,政府应通过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方面,加大对于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支持力度,吸引投资者、企业家、旅游者等多方参与,为古建筑的保护和挖掘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总之,江西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省份,古民居作为传承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必须要得到有效保护和挖掘。
滕王阁实践调研报告
滕王阁实践调研报告滕王阁实践调研报告一、引言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市中心,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陈寅恪的故居。
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滕王阁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滕王阁的实践项目,并分析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贡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设计问卷,针对滕王阁的参观者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滕王阁的评价和参观体验。
然后,我们实地观察滕王阁的设施和展示,并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滕王阁的实践项目。
三、调研结果1. 滕王阁的展示方式多样且生动有趣。
通过设置了许多以场景还原为主题的展示区域,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滕王阁的历史情境。
此外,滕王阁还举办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如文化讲座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使参观者参与其中,增加了互动性和参与感。
2. 滕王阁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努力。
滕王阁在展示中加入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和互动设备等,使参观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化。
此外,滕王阁还注重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各类培训和研究项目,提升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专业水平。
3. 参观者对滕王阁的评价较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参观者普遍对滕王阁的展示方式和解说员的服务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滕王阁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很好地保护了文化遗产。
同时,参观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增加参观时间、加强缺陷修复等。
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滕王阁的参观体验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讨论与建议1.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滕王阁的参观区域应该设置更多的座椅和休息区,方便参观者休息和欣赏文化遗产。
此外,滕王阁的导览手册和标识应该提供多语种版本,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参观。
2. 推动与相关机构的合作。
滕王阁可以与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举办文化研讨会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另外,与旅游局和相关景点之间的合作也是提升滕王阁知名度和参观人数的有效途径。
关于九江古文化建筑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九江古文化建筑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王译达陈滢宇代颖\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九江为江南历史名城,文化古韵浓郁,文物古迹丰富,不同特色的文物建筑错落有致,古色典雅。
如今九江城作为全国著名宜居城市,其影响力正逐步上升,为了探寻家乡城市魅力所在,尤其是古典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我们利用寒假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目标】1.探寻九江古文化建筑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2.了解九江古文化建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不足;3.研究并提出九江古文化建筑旅游资源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研究方法】1.调查法2.文献法【研究过程】一.采访过程:2015年2月10日,我们调查小组到城区锁江楼、浔阳楼和烟水亭对售票员以及部分游客进行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
采访结果见下表。
采访景区内游客50岁的婆婆35岁游览的女士40岁左右的阿姨景区烟水亭烟水亭浔阳楼出发地北京吉林河北邯郸了解途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朋友推荐出行方式自助游自助游自助游总体评价环境、展览总体不错,但门票偏贵,内容少,景区面积小。
景区环境较好;但景区小,可观赏的内容少。
总体较满意,但文物较少,现代因素重,环境缺特色。
采访景区售票员锁江楼浔阳楼烟水亭游客年龄段各年龄段暑期学生多,平时中老年人多中老年人旅游旺季7月—8月4月—10月5月—10月旅游淡季11月—次年2月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3月游览高峰时间9:30—11:3014:30—16:3011:00左右14:00—16:0015:00—16:00旅行方式11月—次年2月自助游7月—8月随团游主要为随团游主要为自助游政府行为每年进行建筑维修翻新工作;每月进行树木修剪。
2014年12月曾对外部围墙进行翻新;组织电视台对浔阳楼进行采访宣传;近年来没有维修翻新。
二.实地考察锁江楼: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筑雄伟壮阔,气势磅礴。
一旁的锁江楼塔巍然挺立,直插云天,二者相依,屹立400多年。
江西古村落调研报告
江西古村落调研报告江西古村落调研报告一、引言江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
调研本次选择了江西的三个著名古村落进行调研,以探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二、调研内容1. 古村落概况调研了江西省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包括鄱阳县的婺源村、广昌县的龙虎山村和上饶市的余干县老院村。
这些古村落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是研究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
2. 古村落的建筑特点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古村落的建筑特点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建筑造型简洁典雅,材料多使用砖木结构,山石为基座。
建筑材料多选用当地特产,如石头、红砖、木材等。
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也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美感。
3. 古村落的文化传承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古村落都有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如祭祀祖先、古戏曲演出、民俗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为古村落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4.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其中,人口迁出、建筑物老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为了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对古村落进行修缮和重建。
同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限制商业开发活动,提倡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江西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与发展不容忽视。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使之成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和感受历史的重要场所。
四、参考文献1.《江西省古村落调查与保护研究》2.《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3.《古村落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五、致谢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江西省有关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专家、学者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浅谈古民居遗产的保护——以江西安义古镇为例
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级。
在保护体系中,我国对未达到文物保护层次的大量一般性古建筑并没有明确的对应概念,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遗产被称为历史性建筑,又被称为乡土建筑,即古民居。
这类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未达到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加上缺乏资金、法规、技术、管理的支持,往往处于不被保护的状态。
保护的缺失导致古民居存在倒塌、毁坏现象,部分传统村落古民居风貌逐渐消失。
安义古镇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安义县东南部,由罗田、水南、京台三大自然村连缀而成,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3平方千米。
三村相距不足300米,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有100余幢。
现在安义古镇遗迹中在保护体系内的古民居都受到了保护,但大量富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被忽略,一些古民居破败不堪,少量古民居已经倒塌。
另外,部分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违规建造新的建筑物,使古民居与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显得不和谐。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对古民居的保护影响较大。
如士大夫第旁边的一栋古民居,由于主人已经在市内买房、工作,其已无人居住、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损毁,类似情况加速了古民居遗产的衰落。
二、古民居遗产保护的分类与价值古民居遗产保护级别的分类方式有多种。
可根据可利用价值划分:第一个级别为完好,第二级别为损坏,第三级别为损坏严重,第四个级别为需要重建;也可根据时间与价值进行分类:明代及以前具有巨大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明清时代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民国时期具有一定价值的古民居,新中国成立以来有重要事件或者故事色彩的民居。
古民居遗产保护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三个层面。
历史价值首先包括古民居年代久远,发生过历史事件、传奇的故事等,其次是古民居遗产的材料、组织形式、装饰的风格、设计的等级规格,可表现当时的国家制度、历史面貌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文化价值在于展现了人们生活中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穿着、爱好等,体现民族文化的个性、地方特色和与其他民族文化形式的区别。
万寿宫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万寿宫,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
为了深入了解万寿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我们一行人于2021年暑假期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们对此次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报告。
二、实践背景万寿宫始建于明代,原为道教活动场所,后成为江西地方政府的办公地点。
它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决定以万寿宫为实践基地,开展一次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实践内容1. 参观学习在实践期间,我们参观了万寿宫的各个部分,包括宫殿、殿堂、园林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万寿宫的建筑风格、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2. 访谈调研我们采访了万寿宫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游客,了解了他们对万寿宫的看法和期望。
通过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有关万寿宫的第一手资料。
3. 文献查阅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万寿宫,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我们深入了解了万寿宫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4. 实践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参与了万寿宫的日常维护工作,如清洁、整理等。
通过亲身体验,我们感受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四、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万寿宫的历史文化通过参观学习、访谈调研和文献查阅,我们全面了解了万寿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我们认识到,万寿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经历将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3. 为万寿宫的保护和发展献计献策在访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万寿宫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结合自身所学,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宣传、提高管理水平、开展文化活动等。
五、总结与反思1. 实践意义此次万寿宫社会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
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我国古建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
为了了解古建筑存在的现状和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本次调研选择了城市的几处代表性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访谈。
二、调研结果1.古建筑存在的现状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古建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基础设施老化:古建筑大多建于历史悠久的时期,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其基础设施如地基、墙体和屋顶等普遍出现老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环境污染: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古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加速了古建筑的腐蚀和损坏。
(3)盗窃损失:古建筑内往往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由于保护不力,遭到了盗窃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
2.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访谈了相关单位和专家后,我们了解到以下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2)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各地设立了专门的古建筑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古建筑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不足,这些机构的实际保护力度相对较弱。
(3)文物修缮和保护:多数古建筑通过定期维护和修缮来保护,但由于修缮技术的问题,一些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出现了变形和危险。
另外,一些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和开发压力的影响,导致修缮质量不高。
三、建议和对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加强立法保护: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法规和政策,增加对古建筑保护的力度。
同时,加强对违法破坏古建筑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古建筑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
(3)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修缮技术和保护意识,推动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滕王阁实践调研报告范文(2篇)
第1篇一、引言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楼阁建筑,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流传后世以来,滕王阁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为了深入了解滕王阁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次实践调研活动。
以下为本次调研的详细报告。
二、调研背景与目的1. 调研背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滕王阁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其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滕王阁也面临着保护、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2. 调研目的:(1)了解滕王阁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2)分析滕王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探讨滕王阁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4)为滕王阁的保护、开发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三、调研方法与过程1. 调研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了解滕王阁的历史、文化背景;(2)实地考察法:参观滕王阁,观察其建筑特点、保护状况和游客流量;(3)访谈法:与管理人员、游客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滕王阁的认识和评价;(4)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2. 调研过程:(1)前期准备:确定调研主题、对象、时间、地点,制定调研方案;(2)实地考察:201X年X月X日,组织调研团队前往南昌,参观滕王阁;(3)访谈交流:与管理人员、游客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滕王阁的认识和评价;(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5)撰写报告:整理调研成果,撰写实践调研报告。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历史渊源:滕王阁始建于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由李元婴(唐高祖李渊之孙)为祭祀其父李渊而建。
后经多次重建、修缮,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滕王阁。
2. 建筑特点:滕王阁是一座木结构楼阁,采用斗拱结构,外观宏伟壮观。
江西传统民居研究——以李坑传统民居为例的开题报告
江西传统民居研究——以李坑传统民居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江西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江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受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江西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结构逐渐消失,很多精致的传统民居建筑正在逐渐衰弱甚至消失。
因此,通过对江西传统民居的研究,可以不仅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还可以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参考。
李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永新镇境内,是江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民居建筑。
因此,以李坑传统民居为例的研究,既有代表性又有针对性,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江西省永新县李坑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坑传统民居的视觉观察和文献调查,了解其建筑风格、形制、结构特点、装饰艺术、居住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视觉观察法——对李坑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相关信息。
(2)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李坑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特征。
(3) 专家访谈法——与李坑传统民居相关的专家和相关人士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获取相关信息。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1. 研究内容本研究重点以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 李坑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
(2) 李坑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和构造特点。
(3) 李坑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特点和内涵。
(4) 李坑传统民居居住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江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文化价值,探索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为当今的建筑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1.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步骤:(1) 文献调查和档案梳理,了解李坑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
(2) 实地考察和视觉观察,了解李坑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装饰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关于滕王阁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滕王阁保护的调查报告
滕王阁是江西著名建筑,有唐代诗人王勃为此写下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着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美称。
滕王阁每天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游览,可是在游览的同时,游客们也做出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比方:在滕王阁内乱扔垃圾、在墙壁刻“xxx到此一游”等。
面对这些行为,有关部门又做出了那些保护滕王阁的措施呢?
1.在网上相关资料,了解信息
2.采访相关人员
1.在景区入口处醒目地张贴着“请文明出游,做文明游客”的标语
2.市人民政府规划、土地、公用事业、园林、环境保护、水利、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公安、交通、市容卫生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滕王阁名胜区保护工作。
3.对在滕王阁名胜区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人民政府及其滕王阁管理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4.在景区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和陈列品上涂写、刻画的,处以50元至100元罚款;
5.携带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毒害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进入景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分。
……
为了保护滕王阁,政府还是采取了相关措施的,对人们的行为奖罚清楚,让大家有积极性;贴标语,给人们提醒,还有很多很多,但如果要奏效,还是得靠大家的自觉性呀!希望滕王阁越来越好!。
江西的古代建筑:探索建筑艺术的魅力
江西的古代建筑:探索建筑艺术的魅力江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省份,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独特的古代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魅力。
在江西的各个角落,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古代建筑的魅力,感受这些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蕴。
首先,江西的古代建筑以古村落和庙宇为主要形式。
例如,江西省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如吉安庐陵古村、南昌仓山老城等。
这些古村落建筑大多保留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上的雕刻和彩绘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在江西的各个城市和乡村中,还有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庙宇。
九江的庐山风景区是江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庐山上分布着许多古庙。
其中最有名的是庐山寺,这座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
庐山寺的建筑结构精美,它的屋檐上雕有精致的石狮子,寺内的雕塑和壁画更是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庐山寺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江西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
除了古村落和庙宇,江西还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古代建筑。
赣州的七一起义纪念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座建筑展示了革命时期的建筑风格,其外观庄严肃穆,寓意着革命理念的崇高和光荣。
进入纪念馆,游客们可以了解到七一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英雄事迹,受到一次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
江西的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形式,更是一座文化宝库。
这些古建筑代表了江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每一个建筑背后都蕴含着许多历史故事。
通过游览这些古代建筑,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江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久远而深沉的文化魅力。
此外,江西的古建筑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通过保护和修复这些古建筑,我们可以延续古人智慧和技艺的传承。
同时,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传统建筑的美和价值,从而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总之,江西的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这些古建筑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同时也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关于江西古街及其保护探析——以东固古街为例
关于江西古街及其保护探析——以东固古街为例作者:张舒芊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4年第2期张舒芊(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江西南昌330025)摘要:江西的古街历史悠久,在特征和形成风格上各有千秋,但在当前古镇(街)的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保存完好的古街为数不多。
文章以东固古街为例,对江西古街及其保护展开探析。
关键词:江西古街;保护格局;东固古街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4.02.0011江西古街的建筑特征1.1前街后河、前店后宅的格局古街是历史上物资集散和交易中心的地方,多数处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由于多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古街的形态各式各样,平分秋色。
古街多建在水依山转,山屏水绕的地方。
“前街后河”的格局,构成了古街的基本形态和景观特色。
古街街道两旁的房屋多为“前店后宅”的模式,前店临街,后宅居住。
前店热闹,后宅恬静,闹静结合,适应了集镇经商和居家的需要。
古街街道狭窄,大都在三、四米之间,地面以石板为主,中间铺设长条石,两边铺满鹅卵石,长条石都是直铺的,使街道产生一种修长的延伸感,其实却是方便手推车行驶的需要。
街道两旁的房屋多为一层或两层,铺面鳞次栉比,亦或有条巷子通往河岸码头。
店铺之间以封火墙为分隔界,一道道封火墙昂首错落,富有韵律,似乎给古街又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
铺面在斜斜伸展的屋檐下,留出一步门檐,既可遮阳避雨,又可在隔墙处挂上店铺招牌、幌子等,更加增添了街道热闹的商业气氛。
1.2结合整体的保护格局古街是一个整体布局,不单单是一条街,几栋店铺民居,而是由历史街道、传统民居和有特色的河岸组成的某一区域城乡物资交流的中心。
古街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是成千上万人工作、生活的地方,日新月异,万象更新。
因此,对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对古街的保护要不同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在文物保护规划和设计上,要全面考虑古街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在整体保护的原则上,把保护传统文化与发掘、传承相结合;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古街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生活文化,实现文物工作者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国梦”。
江西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讨
江西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讨古建筑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注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不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省古建筑文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江西省古建筑文物修复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标签: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江西古建筑前言文物古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特点。
因此,它们得到了国家,相关机构和文物保护者的保护和修缮。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物古建筑的文化和技艺。
本文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措施。
一、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護的意义与原则(一)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重要意义古建筑文物是人类穿越几千年历史的物质文化遗产。
从表面上看,它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技术变革。
但事实不仅是,在它古老坚硬的外表下,是各个朝代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遗产,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珍贵信息。
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考古价值。
古建筑文物能给人以建筑技术和工程上的启发,而且很多精妙的技术在现代技术中都没有发现,同时它能促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它所包含历史信息,。
古建文物修复保护。
一方面保持了古建筑文物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也是对古代历史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二)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应遵循的原则1.原真性原则古建筑文物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特定时期文化历史信息的呈现。
它是信息的载体。
因此,在古建筑文物的修复保护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践行真实性原则,使建筑的特色得以保持,其风格,布局得以对应,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得以充分呈现,最大限度地将古建筑文物恢复原状。
2.整体性原则古建筑文物的形成与其周围环境密不可分,不是独立存在的。
正是因为古建筑文物及其周围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古建筑文物的功能和价值。
因此,有关部门和人员有必要充分考虑古建筑文物的周边环境,坚持整体性原则,将古建筑文物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尽量不改变其自身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古建筑保护调研09装潢8班梁媛张琳瑜周静维一、江西古建筑主要分布:二、江西古建筑风格及特点1、徽派建筑——婺源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特点: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
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
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
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江西婺源则是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韵。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者谓之“武”,方正者谓之“文”,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2、岭南建筑——关西新围、燕翼围围屋是岭南建筑中的一种。
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特点:围龙屋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关西新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
3、书院建筑——白鹿洞书院建筑群、鹅湖书院书院建筑较封闭,但环境的开拓则十分开敞,两者相互映发,构成有机联系,反映了书院教育的特点,成为沟通天人关系的一种显现。
特点:书院建筑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庭院天井组合,布局严整。
中轴一般三、四进,即由大门、讲堂、祭殿和书楼,或两者结合,依次排列,亦有增设二门、文昌阁等建筑,多达五、六进,体现了书院以讲学、藏书、供祀的“三大事业”的主体地位。
斋舍则对称分列于中轴两侧,或前或后,各成院落,以满足居学读书的需要,少则数间,多则数十、百间。
其它厨湢仓廒、亭台楼阁,则因院因地有别,相应配置,不拘一格。
书院建筑群力求中轴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书院建筑的朴实美,还反映在忠实于材料结构的表现,而不追求雕饰之华。
书院外部显露其清水山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内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显素雅大方。
远观其势近取其质。
既无官式画栋雕梁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
白鹿洞书院现建筑体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在飞阁流丹的古建筑群中,数以百计的历代题咏碑,分东西两碑廊安置其间,为书院凭增了几分古朴的气氛。
书院的建筑群,主要建筑均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如果将此建筑比做“凝固的乐章”,那么,其中的台、堂、阁、殿,就是这部乐章中的华彩乐段,充分抒展着一个绵延数百年的主题。
4、赣派建筑——流坑村古建筑群特点: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
入内,其格局左右对称。
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
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
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
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的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
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用空斗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
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有阶梯形、弓形、云形,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还能挡盗防贼。
三、古建筑文化保护1、文化的价值文化资源蕴藏在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弥漫在整个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创造过程之中。
如皖南古村落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徽文化提供了众多的实例,是徽州文化的载体。
文化内涵提并了徽州古村落的品位,天长日久,徽州实现了村居的园林化。
发达的新安文化和徽商经济为徽州村落的规划、布局、美化提供了卓越的创作理论、营造技巧及厚实的物质支撑,同时促成了徽派园林的兴盛。
从全局看,徽州古村落乃是一处处文化园景,以村为园,园在村中,而从局部的单体建筑看隐于其间的庭院就是移天缩地的微型园林徜徉于徽州古村的高墙深巷间,被浓郁的文化气息所感染,陶醉其中,渐人佳境。
2、文化的保护如今,古建筑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快速消失,经济发展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文化的拥有者一乡民对自身文化的“自鄙”,使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弊帚一样被抛弃了、毁坏了,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们通过各种手段让文化拥有者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的“自珍”意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但“自珍”意识一旦建立,又必须防止另一种亲手将宝物毁掉的倾向一文化“自毁”克服“自鄙”心理,树立“自珍”意识,防止“自毁”现象的发生,恐怕是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利用的“度”的掌握。
目前,中国各地的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以及江南古镇都或多或少存在过度。
开发的问题,严重的妨碍了遗产地的可持续利用。
过度开发的发生,除了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原因外,更主要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文化拥有者本身,因为物质利益对于每个人都是有诱惑力的。
当人们意识到可以利用祖宗留下的遗产赚取大把金钱的时候,通常都会突破某些界限,如置严格的保护规划于不顾,原本是作为生活场所的住所,破墙开店或出租给人做生意等。
而古建筑文化的本真特色在于他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如果掺杂进过多的商业气息,无疑是对这种文化的“扼杀”。
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保护了古建筑的物质文化,但精神生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种保护也是失败的,或者说,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破坏。
结合国内外的经验首先要加深对古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意义认识,文化遗产一旦被毁,就无法重新拥有。
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使古建筑整个历史环境的保护有法可依。
对分布在各处的古建筑应进行全面普查和整理,没有全面认识之前,不能仓促行事,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破坏行为。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建立管理国家遗产的专门机构,解决古建筑的管理权问题,同时,赋予市镇在对其古建筑管理开发过程中积极的作用和责任。
大力宣传古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强遗产保护意识的教育发展旅游要适度。
古建筑的旅游发展始终要以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先。
3、保护历史建筑遗产的原因每一座历史建筑都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承载着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故事。
众多历史建筑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城区,而每一个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正是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特点的外在反映。
它们为现代人传达着先人们生存的典型片断和信息,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工艺特产等风俗习惯。
这些文化特征是历史城区不朽的灵魂,体现出一方水土的独特性和地方性,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具体的时空范围。
4、保护的对策要做好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就必须做到: 加强政府监管,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 扩大宣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态与人文环境, 加强相关立法与执法等。
除此之外, 还应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①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多学科介入保护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来说, 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
长期以来, 在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府为主导, 但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遗憾地看到, 各级政府部门均以资金缺乏为由, 将转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完全等同于招商、出让经营权, 引入社会资金与民间资金来进行旅游开发。
同时由于各开发实体在开发过程中思想上的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 也对古镇的后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并不排除创新古镇开发的投融资体制, 只是在资本运营过程中, 政府要加强其管理职能,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实施统一规划、有效管理, 对不符合规定的做法坚决予以取缔和废除。
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投资者应该是政府。
政府不应该只充当管理者与惩罚者, 更不能只满足于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