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
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
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
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
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
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
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
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
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
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
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以及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外部环境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传统价值的阻碍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含义、失败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标签:历史意义;思潮;文化史自由主义,就我国来说,自由主义的构建都是在在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完成的,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以及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民主政治的实施、个体自由的保障、主张采取渐进方式都是自由主义内容,这些主张恰恰成为了一种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夹缝存在于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便是中产阶级;而皇权的崩溃,致使了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个性解放的提倡,发展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在当时没有取得主导地位,是由于缺乏中国文化传统,同时还因为自身理论的缺陷,中国国情的限制,最终归于沉寂,同时自由主义运动,和其践行的政治理想也走向了落败,然而它对于中国思想界,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它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仅如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一、发展历程自由主义思潮的的开端,有学者认为是以胡伟希为代表开始的,而“中国自由主义之父”便使指严复,他主张戊戌维新是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兴起的时期,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高涨期,接下来经历了自由主义思潮从伦理、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最后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政治活动,于40年代空前活跃;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一開始便是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起源的,许纪霖认为在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时,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才在我国出现,大规模的自由主义运动在40年代才风起云涌;而我们认为严复在综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对自由是西方文化最根本、最本质的核心价值有深刻地认识,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而戊戌时期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起点。
中国无政府主义——二十世纪初的“乌托邦”
作者: 张志怀[1]
作者机构: [1]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页码: 16-1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乌托邦
摘要:近代中国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无政府主义思潮则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并发生重大影响的一种。
无政府主义主要反映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剥削压迫的反抗,在本质上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
虽然它历史地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但由于其自身显露的肤浅性、空想色彩等种种弊端,五四后,当更多的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国门并吸引了更多知识分子后,它最终也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走向衰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乌有之乡"。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作者:刘洋洋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8期摘要: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在输入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曾造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影响,它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一起并成为近代中国三大文化思潮。
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和影响评析进行一个综述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自由主义思潮,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现代化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对于中国来讲,自由主义是从西方引入的,近代中国无论社会经济结构还是思想文化传统,都不具备自由主义自然而然产生的环境,因此,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在输入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虽然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缺乏中国文化传统,并由于其自身理论的缺陷及受当时中国国情的限制,自由主义思潮在当时未取得主导地位,最后又归于沉寂,自由主义运动及其所践行的政治理想也终究宣告失败破产,但它对于中国思想界曾起过的重要启迪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及政治文化,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学者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的开端持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以胡伟希为代表。
他认为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兴起于戊戌维新时期,而严复则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运动的真正开创者”。
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高涨期,其突出表现是提倡个性解放的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三是20世纪20年代末 30 年代初自由主义思潮从伦理、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
四是40 年代末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政治活动空前活跃,他们提出“第三条道路”,力图超越国共两党和国际上美苏的对立。
[1]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许纪霖认为:“如果追溯中国自由主义的起源,应该从五四算起。
在此之前,严复、梁启超也宣传介绍过西方的自由主义学理和思想,不过,自由主义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救亡图存的权宜之计,而非终极性的价值追求。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朱洪涛[摘要]自清末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提出了各种主张,从而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是这些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们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朱洪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门史专业2007级研究生。
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在近代中国出现与泛滥的原因无政府主义,按法文译音又叫(安那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
它最早出现于18至19世纪初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葛德文和德国的施蒂纳,他们把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比较系统地表达出来,但未形成一个政治思想流派。
无政府主义正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
法国人普鲁东被称为近代无政府主义之父,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继普鲁东之后,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又出现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宣扬采取恐怖主义,清算财产进行公平的分配,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出现后,几经演变,形成了各种流派。
但是一般来说,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施蒂纳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另一类是以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出现和泛滥,并非是偶然的,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首先,中国是个小生产者犹如汪洋大海的国家。
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汇报
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汇报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强调消除政府权力、追求社会平等和个体自由的思想流派。
它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无政府主义的基本概念、起源、核心思想和对社会的影响。
1. 基本概念无政府主义,又称无政府主义政治学,是一种拒绝政府统治和强调社会自由的政治哲学和思想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主张个体主权和生存自由,反对专制、压迫和不公平。
无政府主义强调通过废除国家政权和其他形式的强制性机构,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正义。
2. 起源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
然而,无政府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并发展起来。
法国无政府主义运动是无政府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代表人物如皮欧和普鲁东等,提出了废除国家的思想,并通过直接行动来推动社会变革。
3. 核心思想无政府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反对国家统治、剥削和压迫的原则。
它主张废除政府权力,认为政府只会成为一个压迫的机构,并强调个体自治和平等。
无政府主义反对所有形式的强制性和垄断性机构,倡导自由合作和基于共识的组织。
此外,无政府主义也强调直接行动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而非依靠政治选举和代表制度。
4. 社会影响无政府主义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层面,无政府主义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并促进了许多社会运动的兴起,如工人运动、女权运动和环保运动等。
其次,在经济层面,无政府主义主张废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体制,提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
最后,在文化层面,无政府主义推动了反传统和反权威的思潮,鼓励个体追求自由和创造力。
总结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强调社会自由和废除政府统治的思想流派。
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个体主权、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
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还涉及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一思想流派激励着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并为实现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觉醒年代中无政府主义,到底是怎样的理论?真实流行到什么程度?
觉醒年代中无政府主义,到底是怎样的理论?真实流行到什么程度?严格地讲,无政府主义也是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种出现的,可称之为“极端社会主义”。
在“不要政府、否认强权”的旗帜下,它的内容是极其庞杂的。
总的来看,无政府主义只是从消极的方面立论,而其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则更加注重从较为积极的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
1、无政府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按照无政府主义著名理论家克鲁泡特金的解释,“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原字来自希腊的'an'和'archie',有反对强权的意思,现用以表示一种人和行为的原理或学说,在这种学说实行之下的社会是没有政府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能有调和的效果,不是由于遵守法律或服从强权,惟在于各种团体相互间的自由契约。
”尽管无政府主义者们可以把他们的思想渊源一直追溯到古希腊,但是,近代的无政府主义实际上却兴起于19世纪小商品生产占较大比重的欧洲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瑞士以及俄国等。
资本主义初期的工业化大生产并没有给广大民众带来理想的社会生活。
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当时)流行的土地私有制度,和为着利息的资本家生产,代表一个垄断,这不特违背公道的原理,也不是有利的规则。
他们是近世技术不能为一切人类幸福服务的障碍。
无政府党以为那工钱制度和资本家的生产,都是进步的一个遮拦。
”可见,无政府主义是小商品生产者对于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带来的冲击以及造成的种种社会不公正现象作出的近乎本能的反应;并从他们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未来的社会进行自我设计。
黑格尔、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哲学观点和社会政治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某些思想,都对无政府主义者们产生过影响;而英国的社会思想家葛德文和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蒂纳则为无政府主义学说提供了比较直接的理论资源。
欧洲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邵可侣等人。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深受他们的影响。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摘要:无政府主义来源于法语Anarchism,被译为“安那其主义”。
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但它的传播范围又不仅限于资本主义范围内,它同样蔓延到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
中国人开始介绍无政府主义,大致是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后。
中国无政府主义派的主要政治主张1.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组织纪律。
2.反对一切强权,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3.幻想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传播、主张、派别、瓦解一、国际上的无政府主义1.无政府主义的前辈霍德文,英国人。
要求个人绝对自由,废弃国家法律。
施蒂纳,德国人。
认为在社会上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个人,为了个人的自由,要反对现存世界上的一切。
2.无政府主义的始祖蒲鲁东,法国人。
设想“无息信贷”的“人民银行”方案。
主张依靠人民银行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调整工人间劳动产品的交换,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
这种理想被称为“互助主义”或“互惠制度”。
3.无政府工团主义创始人—巴枯宁巴枯宁,俄国贵族。
主张用暴动摧毁国家机器,工会面向最后的暴动,然后成为生产的基本组织。
1868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固定的无政府主义组织——“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巴枯宁主义对暴力革命的认识:第一,否认和拒绝一切日常的政治斗争,只承认二十四小时内毁灭国家的斗争。
第二,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极力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否认组织、纪律,否认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无政府共产主义创始人克鲁泡特金克鲁泡特金,俄国贵族。
特点是理论研究和进行宣传,创造了互助论,用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辛亥革命前1907年,刘师培和他的妻子何震在日本创办《天义报》,被称为“天义派”。
1907年,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在法国创办《新世纪》周报,被称为“新世纪派”。
中国近代思想
无政府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反映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要求的社会思潮。
•无政府主义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
•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和任何政治组织,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独裁的“无政府”的社会。
一、无政府主义的传入•19世纪晚期,《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等中文书刊已零星报道了关于无政府主义和俄国虚无党的消息。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无政府主义和虚无党作了较早的介绍宣传。
•日本是中国人早期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转站”。
•幸德秋水《广长舌》(1902年)•福井准造《近世之社会主义》,西川光次《社会党》(1903年)•张继《无政府主义》(1903年)•《自由血》《虚无党女英雄》《虚无党》1904年)•这时无政府主义宣传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二、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天义报》半月刊(1907年6月—1908年1月)•《衡报》(1908年4月——10月)•主持人:刘师培,何震。
两人1907年初赴日,加入同盟会。
6月,开始宣传无政府主义。
•《新世纪》(1907年6月—1910年5月)•《新世纪丛书》主要成员:吴稚晖、李石曾、禇民谊。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基本观点一致,要求排除强权的代表——政府。
•刘师培:“独立、自由二权,以个人为本位,而平等之权必合人类全体而后见,故为人类全体谋幸福,当以平等之权为尤重。
”•新世纪:“众生一切平等,自由而不放任。
”自由就是无政府,平等就是共产。
•主张绝对自由、反对强权、排斥国家政权、当前要推翻满清政府、最终废除政府。
两派的差别:1、在中西文化的取向上,天义派钟情于国粹,新世纪派带有更多的欧化倾向。
天义派认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是自古就有;新世纪派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有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反对崇仰旧学,主张“尊今叛古”,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批判的态度。
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思潮
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 原因
• 无政府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无政府主 义来源于古希腊文anarchia,原意是“无权力、 无秩序的状态”。汉语中的“无政府主义”一词 直接引用日文中的汉字。还有人把“无政府主义” 译作“无治主义”、“自由社会主义”、“自由 共产主义”。五四时期通行的音译是“安那其主 义”。 • 创始人是德国的施蒂纳(1806-1856)和法国的 蒲鲁东(1809-1865)。19世纪末一度在欧洲工 人运动中盛行,并在20世纪初流传到日本。蒲鲁 东是最早使用“无政府主义”一词的人,被称为 “无政府主义之父”、“无政府主义者的始祖”。
• 刘师培还提出《人类均力说》,这是其无政府共 产主义的纲领。具体规划了一个理想社会。规定 每千人为一乡,每乡设老幼栖息所,不论男女一 生下来就入栖息所。儿童6岁入学,10岁至20岁 从事实学,半天读书,半天学习制造物品。从20 岁至50岁,则按年龄分档,定期转换工种,分别 从事筑路、开矿、伐木、建筑、制造工具机器、 纺织、缝纫、烹调等各种劳动。农忙时,所有人 都去干农活。还规定,在未来社会,每人每天劳 动2小时,就足够维持生活所需,其余时间可以娱 乐休息。
四、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衰落
五、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意义、局限
• 由于无政府主义先在国外风行,当时旅居欧洲和 日本的人员及留学生便成为无政府主义传播的最 早媒介,无政府主义也从西欧和日本两条途径传 入中国。 • 中国最早传播无政府主义的是一批主张改良或革 命的知识分子。 • 1907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一 年。这一年,在东京和巴黎分别成为中国无政府 主义的两个中心,成立无政府主义团体,出刊物。
• 50岁以上复入栖息所,担任养育幼童和教育工作。 如此,则苦乐适均,“处于社会,则人人为平等 之人;离于社会,则人人为独立之人。人人为工, 人人为农,人人为士,权利均等,义务相均,非 所谓大道为公之世耶?” • 3、主张废除私有制度、姓氏、婚姻与家庭。 • 抨击私有制度,认为“今日悲惨黑暗罪恶危险之 社会,究其原因,所能,各取所需。”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 。 ,
,
府 主 义 思 潮 正 式形 成 的 标 志
190 7
年 初 刘 师 培 应 章 太 炎之 邀 偕 其
。
,
,
妻何 震 赴 日
那 时 留 日的 一些 学 生 和 部分
。 、 ,
,
,
同 盟会 员 都深 受 无 政府 主 义 思 想 影 响 刘 师 培 到 日 本 后 就 和 张 继 章 太炎 等 交 往 密 切 联系
”
②
1 99 8
一 0 3一 16
吉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
199 8
年
0 9
7
和 《新 世 纪 》 年《 天义 》 创 刊是 无 政
。 , ,
势 下 中 国 的 资产 阶 级 和 小 资产 阶 级 知识分 子 感到 资 本 主义 并非 完 美无 缺 至 于 中 国 将 来 走 何 种 道 路 建立 什 么社会制 度 当 时 的 人 们还 很 迷惘 这 时 无政 府 主 义学 说 对他 们
。 、
纲 》 《虚无 党小 史 》 等 文章 并 把 日木 烟 山 青 太 郎 的 《近 世无 政府 主义 》 译 为 中文 在 该 报 发表
。
《 民报 》 介 绍无 政府 主 义
,
同同盟 会员
, 。
潮
》 《江
、
、
; 苏 》等 国 内 的 《苏 报 》
、
、
《 俄
。
事警
,
中有些 人 受无 政 府 主 义 的 影 响 有关 也 与其 主 编及 发 行人 张 继与 章 太炎 的 思 想 有关 张 继 在 日 本 留 学 时 受 到 了 西 方 资产 阶级 民 主 主 义 和 各 种 社 会 主 义 思 潮 的 影 响 特 别是 无 政 府 主 义 的 影 响 思 想 比 较 激 进 曾效 法 俄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内容及解析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和特色是不同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或流派,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或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的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认为保障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
正是这种核心价值与思想倾向,使它区别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其他社会政治思潮,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严格地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自由主义的到来,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广泛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因素如求同斥异心理、狭隘平等心理、重情轻法心理、怕官拜官心理、重义轻利心理等或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反,或难以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容,它们都对自由主义起着抵制作用。
环境之于自由主义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研究者一致认同的,在这个基础上,一些研究者还尝试着从更广泛的领域或角度解释导致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自由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调,着重强调个体独立和自由的价值。
但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却赋予以对民族表示高度认同为特征的民族主义以不可替代的优先性。
作为舶来品的自由主义如何应对民族主义这个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自由主义者到底是把自由作为一种终极性的价值还是工具性的价值,这是研究者无法回避也是乐于考究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在自由主义者那里只是为实现富强而借用的一种工具。
自由主义者对西方文化关注的焦点并不在自由,而是一种能发挥富强的社会动力或达成国家富强的手段,把自由作为提高社会功效的工具,并因此作为获得富强的最终手段。
他们认为个人是为了国家而存在,个人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他的主体价值,这种思想引起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应。
因为一方面他们是真正理解英国的自由主义的,另一方面则指出在实际主张上仍然把国家的自由、富强、救亡远远放在个人自由之上,这就构成理论思想与实际主张重大的内在矛盾。
自由主义不仅被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以后整个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亦如此。
“别筹革命之方”——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入及论争
2019年第1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M a r.2019(总第139期)I s s u e s 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 W o r l dS o c i a l i s m A Q u a r t e r l y,N o 1别筹革命之方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入及论争鲁法芹摘㊀要:1907年6月,«天义»«新世纪»先后创刊. 天义派 和 新世纪派 是鼓吹无政府主义的旗手,其理论旨趣在于批判中国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并从经济㊁政治和文化方面批判资本主义.中国无政府主义者认为,相较于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具备 科学学理 基础的.其立论基础在进化论,特别是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基础上的无政府共产主义更为鼓吹者所服膺.但鼓吹无政府主义的深层次原因,却被 别筹革命之方 即争夺 中国向何处去 领导权话语所遮蔽.由是,关于无政府主义是否契合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论争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即将生物界的科学理论机械照搬到人类社会发展上这一研究方法的错用,并没有被清醒地认识到,因此这次论争的最终结局也只能是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分崩离析.而这一理论难题只有在唯物史观大面积传入中国并被自觉加以运用之后,才得以解决.关键词:天义派;新世纪派;无政府共产主义1906年底到1907年8月,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中国同盟会会员先后在巴黎和东京成立了 世界社 亚洲和亲会 和 社会主义讲习会 三个组织并出版了«新世纪»«天义»两份机关报,这标志着中国同盟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已名存实亡①.但这决非一种简单的巧合现象.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视角看,当章太炎于1906年7月第三次抵达日本并接掌«民报»之时②,«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围绕革命与改良的论战已趋于尾声,且梁启超业已发出了求和的声音③,同时梁氏此时辩论的焦点集中到了社会主义问题上.从这个意义上讲, 要不要革命 的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就是 如何进行革命 以及 建构什么样的共和国 .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这是章太炎㊁ 天义派 和 新世纪派 接受和宣传社会主义㊁无政府主义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这次论争表面上是在探究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异同,实则在追问二者的学理基础何㊀㊀作者简介:鲁法芹,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㊁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威海264209).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主义论争文献汇编 (16F K S015).㊀㊀①㊀汪荣祖在«章炳麟与中华民国»一文中指出: 从1908年到1911年,同盟会虚有其名. 参见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8页.㊀㊀②㊀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21-122页.㊀㊀③㊀丁文江㊁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364页.在,只不过这些深层次问题被 别筹革命之方 即争夺 中国向何处去 领导权话语所遮蔽罢了①.一㊁ 别筹革命之方 的提出1906年7月15日,在东京留学生举行的欢迎会上,章太炎作了关于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 和 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是革命党人 近日办事的方法 的主旨演讲.章氏指出,中国的 国粹 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中蕴涵有丰富的 社会主义精神 ,即便 刑名法律 和 科场选举 这两件 本是极不好的,尚且带几分社会主义的性质,遑论早已被民生主义者充分引证的三代井田制度和魏晋至唐的均田制度.对于这些,章氏告诫革命党人 必定应该顶礼膜拜②.因此完全可以说,该次演讲透露出了章氏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理解 均富主义与平等主义的综合体③.只不过此时的平等话语,章氏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借佛教法相宗的几部经典这个 新瓶 来装卢梭天赋人权平等思想的那壶 老酒 ④.事实是,将平等主义注入社会主义的肌体,为章氏从政治上批判资本主义预埋了伏笔.巧合的是,9月1日清政府颁诏预备立宪,为章氏思考政治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为驳斥康梁新党而写作的«箴党新论»,特别是章氏主编的«民报»临时增刊«天讨»所刊载的«论立宪党»一文,或许是开创革命党人明确批判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先河的一篇重要文献.«论立宪党»一文指出,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只是 财主㊁地棍㊁土豪 的民主,中国若 地权不平均,阶级不消灭,日后被选举的,一定是财主㊁地棍㊁土豪⑤.这倒为章氏稍前排斥 督抚革命 而主张 平民革命 提供了事实㊁经验和学理上的有力支撑⑥.在梁启超停笔论战之际,光复会另一主力人员刘师培携其妻何震㊁姻弟汪公权并苏曼殊一起,应章太炎之邀于1907年2月抵达日本东京⑦,而此时日本社会党内部正围绕 采取直接的革命行动还是走议会道路 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而发生着激烈的论战.此次论战在日本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意义,就是在 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之后,人们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认识到合法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的结果⑧.众所周知,该次论战的结局则是幸德秋水领导的 硬派 即无政府主义派完全胜出,以至于幸德秋水及其思想完全支配了这一时期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⑨.该派主张以直接行动㊁总同盟罢工为手段来实现无政府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初到日本的刘师培 闻社会主义㊁无政府主义新说,皆驰骛焉.劬学,每至夜分不辍,精气疲苶,又不暇察迩言.在无法廓清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本质区别的情况下,94 别筹革命之方 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入及论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参见«俄国革命之旨趣»之 译者识 ,载«天义»第16/17/18/19四卷合刊,1908年3月.参见太炎:«演说录»,载«民报»第6号,1906年7月25日.«章太炎生平与学术»(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页.参见朱维铮:«‹民报›时期章太炎的政治思想»,载«复旦学报»1979年第5期.楚元王:«论立宪党»,载«天讨»1907年4月25日.参见章太炎在«民报»纪元节庆祝会上的演说,载民意«纪十二月二日本报纪元节庆祝大会事及演说辞»,载«民报»第10号,1906年12月20日.万仕国编:«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97页.[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9页.参见[美]伯纳尔:«一九ʻ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汪东:«辛亥人物碑传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669页.加之此前又曾将社会主义㊁无政府主义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进行考察①,此时的刘师培等人完全沉迷于 新说 而不能自拔,自是在情理之中.无独有偶,同年2月25日,初次与孙中山见面的刘师培却机缘于 倒孙风潮 的导火索之中②.3月26日,章太炎致信幸德秋水,表达了 敬聆雅教 的强烈愿望③,继而又与刘师培㊁张继㊁陶成章等人一起,成为这次 倒孙风潮 的主力.4月,响应幸德秋水在«平民新闻»上发出的 中国的革命家应与日本的社会运动家携手,东洋各国的社会党应该联合起来 的倡议④,章太炎等人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亚洲和亲会.由章太炎手笔的«亚洲和亲会约章»首次公开打出了 反抗帝国主义 的旗号⑤,同盟会 民族主义 纲领被突破;6月10日,作为女子复权会机关报的«天义»出版,同盟会 三大纲领 被纳入其中⑥;8月31日,社会主义讲习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公开亮出了无政府主义的底牌⑦,打出了进行 无政府革命 的旗号,既而宣称 由今而降,如有借社会主义之名,希望有政府者,决非吾人所主张之政策,虽目为仇敌,不为过矣 ⑧,从而走上了一条 别筹革命之方 的新路.巧合的是,深受欧洲正统无政府主义影响的张静江㊁李石曾㊁吴稚晖等人于1906年12月在巴黎达卢街25号发起成立了世界社,并出版«世界»画报.«世界»创刊号宣称: 吾辈笃好进化之学理者,倾其心以欢爱于我黄种之同胞;吾愿吾之同胞,尔速来与吾辈握手.此即世界大同之始基,而博爱平等之区域,确然而定也. ⑨换成毕修勺的话说,就是世界社的创始者在主张 联合同志,推翻异族的统治 的同时,提出了 万人平等,世界一家 的革命宗旨 .换言之, 世界社 同人提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相结合的思想,从而达到 反刺孙文㊁黄兴 之目的 .1907年6月22日,世界社创刊«新世纪»周刊作为机关刊物,并出版«新世纪丛书»和«新世纪杂刊»等,公开鼓吹无政府主义,声言: 本报纯以世界为主义.同人之意以为,苟能发愿与世界之种种不平等者为抵抗,一切自包其中,不必支支节节 .从而也走上了一条 别筹革命之方 的新路.0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9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刘师培曾指出: 许行之言与西人无政府党最近.而无政府党之起原,则起于近世社会主义.盖嫉贫富之不均而思所以革其弊,与许行嫉滕君厉民以自养者同一目的.及法人布鲁东创之于前,俄人巴枯宁继之于后. 参见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33页.参见万仕国编:«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99页.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日]井上清㊁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8页.«亚洲和亲会约章»规定: 本会宗旨,在反抗帝国主义,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 参见«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7页.«天义»报«简章»之 宗旨及定名 条规定: 以破坏固有之社会,实行人类之平等为宗旨,于提倡女界革命外,兼提倡种族㊁政治㊁经济诸革命,故曰 天义报 .载«天义»第1号,1907年6月10日.刘师培在演讲词中宣称: 吾辈之宗旨,不仅以实行社会主义为止,乃以无政府为目的也. 转引自公权:«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开会记事»,载«天义»第6卷,1907年9月1日.申叔:«社会主义与国会政策»,载«天义»第15卷,1908年1月15日.[法]南逵:«序»,姚蕙译,载«世界»第1期,1907年秋季.毕修勺:«世界社四十周年纪念»,载«自由世界论文集(新刊)»1946年1月.朱和中:«欧洲同盟会纪实»(遗稿),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页.«新世纪发刊之趣意»,载«新世纪»第1号,1907年6月22日.二㊁ 别筹革命之方 的内涵通过上面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以«天义»«新世纪»的创刊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围绕 中国向何处去 展开了一场新的论战.这样,从同盟会中分离出来的中国无政府主义鼓吹者就首先受到了革命阵营中其他革命党人的指责.辨析无政府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异同,就是中国无政府主义者首先要阐释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考察㊁理解和把握他们 别筹革命之方 即鼓吹 无政府革命 的一个有益途径.(一)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深化了同盟会的民族革命纲领,赋予了其反抗帝国主义的内容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首要历史任务,而推翻帝国主义和满清政府反动专制统治的共和革命则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为此,革命党人提出了 排满/种族革命 的口号.这一口号含有简单的民族复仇或大汉族主义的 种族革命 倾向,尽管这并不完全符合孙中山的本意,且在孙中山看来这一口号本身就是 政治革命 的 毕其功于一役①.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并不简单排斥 排满/种族革命 主张,但进一步深化了这一革命的理论基础和道德合法性. 天义派 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指出: 夫满人之当排,非以其异族而排之也,特以其盗窃中国㊁握中国之特权.故仅言民族问题,不若言民族特权问题.从民族不平等的视角出发, 吾人之对于满洲,惟当覆其君统,废其政府.君统既覆,则昔日满人之特权,其援君统而起者,均当归于消灭 .故 吾人之意,以为实行无政府革命,则满洲政府必先颠覆,满洲政府既覆,则无政府之目的可达,即排满之目的亦可达 .于是, 天义派 将 排满/种族革命 纳入到了 无政府革命 之中, 安得谓无政府革命,有妨于种族革命乎 ②.正是基于反 民族特权 以求得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后,刘师培进一步指出: 排满主义,不必以种族革命为目标,谓之阶级斗争之革命可也. 其理由是, 满人所居之地位 与 田主㊁资本家相同,而多数汉民均处劳动地位也 故欲实行经济界之平等,以兴社会大革命,则抵抗旗人之法,与抵抗田主㊁资本家之法大约相同.若谓排满主义仅由种界及政治而生,与经济问题无涉,此则大谬不然矣 ③.用阶级斗争置换 排满/种族革命 ,这是刘师培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但他没有进一步去探讨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经济㊁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是简单的从追求绝对平等这一道德制高点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新世纪 派从 革命犹重进化也 的视角指出, 言排满,不若言排皇 , 排皇不过政治革命,犹不足以尽革命.至社会革命始为完全之革命 ,而 社会主义,一言以蔽之曰自由㊁平等㊁博爱㊁大同.欲致此,必去强权无政府,必去国界去兵,此之谓社会革命.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说: 社会革命必自倾覆强权始,倾覆强权必自倾覆皇帝始.故曰:政治革命为15 别筹革命之方 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入及论争①②③孙中山曾明确指出: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参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5页.震㊁申叔:«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载«天义»第6号,1907年9月1日.«社会革命与排满»,载«衡报»第3号,1908年5月18日.权舆,社会革命为究竟. ①在«与友人书论新世纪»一文中,他们又从进化的次第顺序上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由个人自私主义而进至种族革命与祖国主义,由种族革命与祖国主义而进至社会主义,同为公理良心之进化,所异者先后㊁小大耳.是以凡真主张种族革命与祖国主义者,皆可望其主张社会革命与大同主义,由进化公例而知之. 这里, 先后 是一个典型的 后胜于今 的时间进化观念, 大小 又等同于 规模 : 故言种族革命,不若言社会主义之政治革命也.然则吾人之昌言无种界无国界,亦非与种族革命及政治革命相背而驰也,但规模较大耳,彼所谋者不过一国之幸福,若我辈之所谋者,则世界之幸福耳. ②正是基于这种进化观, 新世纪派 指责 排满/种族革命 者所鼓吹的革命是 旧世纪之革命 ③,进而又斥责说: 今主民族主义者,即排满也.夫排满,则私矣. 私 则体现在三个方面:满人非尽恶也 而一网打尽,其私一 汉人非尽良也 而置之不问,其私二 不凭公道真理,而惟各以非吾族类者互相仇,其私三 ,因此 民族主义者,复仇主义也;复仇主义者,自私主义也 ④.巧合的是, 天义派 亦指出, 排满 与 保满 二派 揆以自利之心,两派一揆 ,因为 彼倡保满,冀获权利于目前,此倡排满欲攫权利于异日 排满亦出于私,与倡保满者相同 ,因而 民族主义,乃不合公理之最甚者也 ⑤.刘师培进而又从学术之谬(华夏之防㊁种性之说)㊁心术之谬(黯者具帝王思想㊁卑者冀为开国元勋)㊁政策之偏(革命不外学生与会党二端)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特别是从 学术之谬 视角批判 排满/种族革命 会导致产生狭隘的 民族帝国主义之说 的危险⑥.而关于 帝国主义 产生的根源,刘师培认为是 政府㊁资本家欲摄取异国之金钱,利其愚弱,制以威力,由是托殖民之名以扩政府㊁资本家之实有 ⑦,从而揭示了其经济侵略的本质.在为译著«排斥军国主义»加写的按语中, 新世纪派 人士亦指出: 军国主义者,即殖民帝国主义之先导,而世界扰乱之大因也,以其扰乱世界而排斥之,宜也. ⑧同样也发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口号,从而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同盟会民族主义革命纲领.(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批判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虚伪性的一面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以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为归宿,但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某些弊端,希冀以 五权分立 的方式来补救 三权分立 的政治架构⑨.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对资产阶级选举制㊁议会制㊁共和制进行了严厉批判,特别是章太炎设计了一种 抑官吏,伸齐民 和 抑富强,振贫弱 的新政治制度,作为一种向无政府主义的过渡形式.由于 新世纪派 人士曾长期生活在西欧,可以近距离观察西方政治运作的实际情况,从而对其弊端有着切身的实际感受.比如,褚民谊就对法国的政党政治提出了批评,认为法2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9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真民(李石曾):«革命»,载«新世纪丛书»(第一集),巴黎新世纪书报局1907年版.«与友人书论新世纪»,载«新世纪»第3号,1907年7月6日.真(李石曾):«续祖宗革命»,载«新世纪»第2号,1907年6月29日.民:«伸论民族民权社会三主义之异同再答来书‹论新世纪发刊之趣意›»,载«新世纪»第6号,1907年7月27日.志达:«保满与排满»,载«天义»第3号,1907年7月10日.参见震㊁申叔:«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载«天义»第6号,1907年9月1日.申叔:«亚洲现势论»,载«天义»第11/12合册,1907年11月30日.[英]华伦西(华莱士):«排斥军国主义»,载«新世纪»第39号,1908年3月2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5页.国政府虽以 王党 为基础,但又在 贵族 和 工党 之间骑墙, 左则委蛇贵族,右则附和工党,其卒也,左不能安慰贵族之宿志,右不能满意工党之要求 ,以至于 贵族 党的麦第 出而 击法总统 ①,弄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吴稚晖则痛斥西方议会为 少数各个人,瓜分一个人之专制 ,而 此少数各个人,即所谓中流社会者是也②,与广大劳苦群众无涉,从而揭示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本质.以此为视角,他们认为君主立宪㊁民主共和与君主专制政体比起来,只不过是 少数执政者之于独夫,五十步与百步之间,所差甚微.只要政府尚存, 所谓民权者,不过表面上一好名词,其实在相去其真义远矣.于是,自由平等博爱也只是 大书特书于公建筑 上的象征符号而已③.甚至斥责深受第二国际影响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为 假社会党 ,指出: 社会党者,以大同为目的也,不先剪政府之爪牙,而使之徐倾,则大同之愿,何日可偿?此假社会党之所宜改良也. ④ 天义派 则更是以诸如«政府者万恶之源也»«选举罪恶史»«议会之弊»«共和之病»«地方选举之流弊»«选举之徇私»等显著标题,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特别是党争及其贿选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刘师培说: 彼所谓政党者,以虚伪之演说,萦惑众听.一党得志,则扩张党员之权力,以遏抑他党,安得谓之为国民全体谋幸福耶. ⑤ 咸以贿赂之多寡,定党势之胜败.故总统之选举,内阁大臣之任用,均由贿赂之公行.议员亦然.⑥即使能够实行普选,其 多数决 的弊端也在所难免: 故议院之制㊁民主之政,被以一言,即众者暴寡之制也.以众暴寡,安得谓之平? ⑦更何况现实则是 议政之权㊁选举之权,女子均鲜得干预⑧.更难能可贵的是, 天义派 认为,这种现象 非仅于偶呈之事见之,实为代议制度固有之弊 ⑨,从而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本质属性.而作为 天义派 临时盟员的章太炎 ,在现实政治层面鉴于欧美等共和国 爵位废而兼并行 的经验教训,设计了一个以 抑官吏,伸齐民 抑富强,振贫弱 为宗旨的修正过渡方案.他说:中国建立共和政体以后, 当置四法以节制之:一曰均配土田,使耕者不为佃奴;二曰官立工场,使佣人得分赢利;三曰限制相续,使富厚不传子孙;四曰公散议员(凡议员有贪污事,平民得解散之;议院本由民间选举,自当还付民间解散 ),使政党不敢纳贿 .他认为这四种制度实行后,虽能造成 豪民庶几日微,而编户齐人得以平等 的状态,但 是四制者,特初级苟偷之法,足以补苴衅隙而已.欲求尽善,必当高蹈太虚,从而进入一种虚无状态.(三)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化了中国同盟会社会革命的内涵上文指出,中国同盟会的 排满 革命本身就是 政治革命 的 毕其功于一役,由是35 别筹革命之方 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入及论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民:«此之谓共和政府»,载«新世纪»第81号,1909年1月23日.燃:«议院为如何之一物乎»,载«新世纪»第81号,1909年1月23日.民:«续无政府说»,载«新世纪»第32号,1908年2月1日.真:«德国之社会党» 按语 ,载«新世纪»第30号,1908年1月18日.申叔:«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续)»,载«天义»第5卷,1907年8月10日.震㊁申叔:«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续)»,载«天义»第7卷,1907年9月15日.申叔:«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续)»,载«天义»第5卷,1907年8月10日.何殷震:«女子宣布书»,载«天义»第1号,1907年6月10日.[俄]苦鲁巴特金:«无政府共产主义之基础及原理(续)»,载«衡报»第6号,1908年6月18日.有学者指出,章太炎主导的 亚洲和亲会 是仿照 茹拉同盟 的模式建立的亚洲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团体,而刘师培的«亚洲现势论»一文可视为是该会的 宣言 .参见梁展:«世界主义㊁种族革命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文的诞生 以‹天义›‹衡报›的社会主义宣传为中心»,载«外国文学评论»2016年第4期.太炎:«代议然否论»,载«民报»第24号,1908年10月10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民报›发刊词»所提出的 举政治革命㊁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的深刻内涵.不过,这里所言的 社会革命 即民生主义,其内涵也仅涉及 平均地权 或土地国有 即经济革命,并希冀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之①.正是 鉴于同盟会提出了社会革命是政治革命任务的补充(的观点),无政府主义者提出了以社会革命取代政治革命(的主张) ②.在这一点上,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将平等主义特别是经济平等作为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从而超越了中国同盟会民生主义的经济范畴.天义派 在考察欧洲社会主义源流演变的基础上,认为实施民生主义只会造成一种被路易 勃朗曾斥责为 伪社会主义 的极其类似法国 国立工场 的结局,因为这种 伪社会主义 的实质是 欲借国家之力,以均平财产 ,而 今倡土地㊁财产国有之说者,说非不善.然不善用之,必致一切利权均为国家所垄断,以蹈法国国立工场之覆辙 ③.巧合的是,这种 伪社会主义 又极其类似于中国历史上汉武帝盐铁专营和王莽恢复王田等改革措施,因此 观于汉武㊁王莽之所为,则今之欲设政府,又以平均地权愚民者,均汉武㊁王莽之流也 ④.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民生主义者主张在推翻满清政府之后要建立新型政府,而 既有政府,即不啻授以杀人之具,与以贪钱之机.欲其不舞弊㊁不残民,安可得耶 ⑤?这是在忽视对政权的阶级性进行分析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对政府职能的恐惧症.正是出于这个担忧,章太炎亦指出: 若就民生主义计之,凡法自上定者,偏于拥护政府;凡法自下定者,偏于拥护富民;今以议院尸其法律,求垄断者唯恐不周,况肯以土田平均相配? ⑥他们从中国历史典籍中找到了区田制后,认为推行此制才是 中国现今之急务 ,奉劝 世有持民生主义者,不可不提倡此法 ⑦.但是,人们仍旧会问,在政府同样存在的情况,采取分区种田的区田制,就不会产生 欲借国家之力,以均平财产 的后果吗?新世纪派 成员李石曾在所译«克若泡特金学说»一文所加写的按语中说: 无政府与共产,二者相联,欲以政府行社会主义㊁经济平等者,非伪即误. ⑧这是在辨析无政府主义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对之,褚民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概念 最为含糊 且 派头 即流派纷呈,而 主张共产者,都是无政府党.故无政府党,主张社会主义实行共产者 ,因而 单说社会主义,是有毛病,因为现在有一般社会党,别名叫得假社会党,实则作官党 ,他们 以其所倡土地归公㊁资本归公之说,最利于多数之贫民,以故生计界之不得志者,群焉趋之若鹜,几奉为民生之救主,而不悟其足以召乱而蹙国,正孟子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也 ⑨.从而间接批判了中国同盟会民生主义革命纲领.三㊁ 别筹革命之方 的学理依据关于 新世纪 派鼓吹无政府主义的学理基础,蔡元培在«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中概4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9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参见«军政府宣言»,载«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 [美]阿里夫 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申叔:«欧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异同考»,载«天义»第6卷,1907年9月1日.申叔:«西汉社会主义学发达考»,载«天义»第5卷,1907年8月10日.志达:«政府者万恶之源也»,载«天义»第3卷,1907年7月10日.太炎:«代议然否论»,载«民报»第24号,1908年10月10日.申叔:«区田考序»,载«天义»第16-19卷合刊,1908年3月.真译:«克若泡特金学说(虚)»,载«新世纪»第16号,1907年10月5日.民:«驳‹时报 论中国今日不能提倡共产主义›»,载«新世纪»第72号,1908年11月7日.。
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2009年04月28日21:2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0条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传入和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泛滥阶段,1924年后为破产阶段。
无政府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20世纪初期被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及反清流亡者,当做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受,并由他们传入国内。
1907年,刘师培、张继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刊行《天义报》(后改为《衡报》),形成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
同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形成中国另一个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新世纪派”。
他们鼓吹个人冒险,用暗杀恐怖手段推翻政府等无政府主义理论,对当时正在酝酿的反清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
但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其流传范围仍主要限于国外的留学生中。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人们对北洋政府绝望情绪的增长,无政府主义开始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
其代表人物为刘思复。
1912年夏,他在广州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晦鸣学社”。
接着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并先后出版《晦鸣录》(又名《平民之声》)、《民声》、《新世纪丛书》、《无政府浅说》等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小册子,形成了融合克鲁泡特金(1842~1921)无政府共产主义和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学说。
其主要内容是:①反对一切剥削、压迫和权威,要求个人绝对自由;②宣扬总同盟罢工式的“革命”,反对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③反对科学社会主义。
传播范围也扩大到了某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
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当各种“新思潮”在中国思想界迅速传播时,无政府主义也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各地先后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三十多个,出版刊物七十多种,形成了无政府共产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等不同的派别。
无政府共产主义派又称“正统派”,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北京“实社”和“进化社”为代表社团,《进化》月刊为其主要宣传阵地,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个派别。
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政府 主 义的传 入并 ’ 土 ] 巾 圈知 识 、
竭民众 所 接 受 ,以 至产 生影
响 、发 作 用提 供了礼 会 基础 其次 , 于人 对清 政 府 的 失 、愤 慈 而 走 上 r 无政府主 义 道路 ,希 望以此 束拯 救 r f 】 旧讣会 晚 消 政 府 的腐 败 无 能 、极 端 专
关 键 词 : 无 政 府 主 义 ; 马 克 思 主 义 ; 启 蒙 意 义 中 图 分 类 号 :D0 9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5 8 3 2( 2 0 1 6)0 7一 O 1 1 4一O 2 经济 侵略 ,近代 I 、 【 的兴 起 ,1 f = 『 l _ I 上沉 雨的 封 建剥 削 ,这 一 切 使 小 生产 者 也无法维 持其 有 的 生产 E活 ‘ 式而 E l 趋 破 产 。这 为 无
u 软弱 尤 J ,也 为尤政府 t义 传 入 l { 1 同 并 渐 成 思潮 提 供 了 政 治 f 1 f 确.尤政 啊 主 义心 湖 J f r 2 0” 上 纪 ,结 1 柬 F 2 O世 纪 2 O年代 制 平 J I I 强 政 治 控 制 的 倾 向性 相 当 明显 , 术 { I 1 _ j _ { 良 多 命 邯 / f 崔 度 受 到 过 无 政 府 义 的影 J 响 ,存 l f 环境 清政 府 最 后 岁月 竭 力 J l 场I 仉 腥 屠 杀 ,不 仅 使 清 政 网 近代 r I : .无政 啊主 义 潮 也 成 为 很多 允进 知识 分子 从 民 主主 尤其 是清政 府对 戍维 新 事业 进 行 的 ・ 府 走失 _ r知识 分子阶层 的 同情 和 支持 ,而 且 引起 厂社会 公 众 的 普 辽向 f : 芒义 趔 过渡 不 可或 缺 的耳 节 { 满 ,丧失 了・ 央政 府 存现 代 化 过 程 中 对社 会 力童 的 整 尢政 时 辛 迁r } : t … 目的 发 髓 夫敛 l 1 以分为一 个 阶段 :1 9 1 9年五 遍反 感 和, L } J f 1 】 功能 、甚者 在 1 9 0 3年 的拒 俄运 动 巾.爱 同青 年 的 真诚 愿 f 删 运 动 乃传 人和 步传播 阶 段 ;血 四运 动 币 ¨ _ f 共 产 党建 党 时 合作 _ 1 望 来是 帮助 清政 府 争领 十 、 f 极 .I n i 消政 府 却 于极 端 自私 j 9 _ 为泛 滥阶 段 :1 9 2 4 后 为做 产 阶段
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题目: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起源、发展与沉寂姓名:陈珊珊陈琳刘蕾王维伟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系:政治学系专业:政治学理论专业年级:2007级硕士学号:13820071152717 1382007115271613820071152722 138200711527252008年7月8日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起源、发展与沉寂【摘要】无政府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股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于资本主义矛盾开始激化的19世纪中叶。
19世纪80年代末期,这种思潮从欧洲、日本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均平思想、老庄精神、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杂糅混合,形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体系。
本文将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发展脉络划分为四个阶段,展现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产生、发展最后走向沉寂的历史进程。
无政府主义也许是异端思潮,但它的存在仍有其特殊的意义,值得人们深入探究。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一、作为中国无政府主义渊源的西方无政府主义西方无政府主义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在研究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发展脉之前首先应当对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无政府主义”的源头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把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作为最早出现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源,依据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的说法,庄子或许是“全世界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庄子曾说过:“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
而古希腊则被西方认为是首创了作为哲学思想的无政府主义,斯多葛派哲学家芝诺作出了这一贡献,他被克鲁泡特金称为“古希腊最好的无政府主义诠释者”。
16世纪欧洲的再洗礼派教徒往往被认为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宗教先驱。
最早的“无政府”的使用出现在前467年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七雄大战底比斯》。
而第一篇明确提出无政府的文章是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为自然社会而辩护》(1756年)。
近代“启蒙—救亡”视域下的无政府主义思潮透视
㊀㊀2018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pt.,2018总第294期㊀第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94㊀No.9㊀政治学研究[收稿日期]2017-09-25[作者简介]王清玲(1981-),女,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㊂近代 启蒙 救亡 视域下的无政府主义思潮透视王清玲(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摘㊀要]基于 启蒙 救亡 的双重视域透视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单一的考察维度,使我们分别在文化思想和政治运动方面对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作出全面的评判㊂思想文化层面,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反专制诉求㊁对自由主义的绝对追求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等,曾与启蒙运动形成合流之势,对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意义㊂但是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呈现出的毁坏一切㊁只破不立的极端主义㊁荒诞主义却又对理性的启蒙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着消极腐蚀作用㊂政治运动层面,无政府主义思潮始被引入中国回应了近代民族救亡运动的诉求,然而随着救亡行动的具体展开,无政府主义出于目标的空幻性和手段的非现实性,逐渐退出时代的中心舞台㊂时至今日,作为政治运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已销声匿迹,但它带来的思想文化层面的消极意义却不能不警惕,要防止一种极端个人主义㊁虚无主义思潮在现代化的中国蔓延㊂[关键词]无政府主义;启蒙;救亡;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092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9-0097-07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时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时自觉对近代以来的政治思想文化做充分而深入的研究㊂在20世纪初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研究中,无政府主义始终是一个回避不开的重要话题㊂尽管存在时间较为短暂,前后不过40年左右时间,无政府主义却 在中国革命中留下了持久的印痕,并且超越了无政府主义者相对狭小的群体,而进入到其他革命者的思想之中 [1]1㊂它占据过中国政治思想的中心地位,与文化启蒙运动形成合流之势,对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有过重要的思想影响㊂出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对无政府主义的研究并不充分,人们往往给它贴上 反动 的标签,视之为与马克思主义南辕北辙之理论而嗤之以鼻,这种做法显然有悖历史的真实㊂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㊁时代的视域认真审视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潮之兴盛㊁衰亡个中缘由以及它对近代中国政治㊁思想的复杂影响,只有这样方能勾勒出一个更加丰满㊁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思想背景㊂恩格斯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㊂ [2]436因此,要对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㊃79㊃潮做出科学的评判首先要回溯历史,只有还原到历史的真实场景中,我们才能窥见无政府主义的本来面目㊂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中心问题是 中国向何处去 ,这是一个深刻的民族危机,于背后支撑的是救亡图强的基本逻辑㊂这里的救亡首先是一个宽泛意义上的概念,是有识之士 基于对中国社会的诊断而提出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3]19㊂细分这种解决方案,包括两大类型:政治行动中的救亡方案和思想伦理上的救亡方案,前者一般被称为救亡(狭义上的救亡),而后者则称为启蒙[4]6㊂近代中国政治就是这样在启蒙和救亡的相互交织中展开图卷㊂正是在这样一种 启蒙 救亡 的双重时代奏曲中,无政府主义思潮在场,并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㊂以下笔者将分别从 启蒙 救亡 的不同视域审视㊁评析无政府主义思潮㊂㊀㊀一㊁启蒙视域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助推思想启蒙,影响日甚晚清以降,广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即已发生,起初只是温和的局部的反传统,及至五四时期演变成激烈的全盘反传统,或许我们可以解释为量变为质,但仅此一点并不能说清问题,要知道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政治上出现的种种复辟便可见一斑㊂因此与其惊愕于五四干将们思想上的突变,不如在这一思想断层上填补起空白㊂五四反传统的重要人物施存统的心路历程或许可帮我们揭开谜题㊂施存统在1919年11月‘浙江新潮“第2期期刊上发表了‘非孝“一文,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为 洪水猛兽 大逆不道 ,‘浙江新潮“因此被查封,浙江一师校长被免职,陈望道㊁夏丏尊等新派教授被勒令离开学校,施存统和几位参与办刊的同学则被逐出杭州㊂据施存统回忆,当年他之所以能写成这样言辞激烈的文章,缘于无政府主义的影响㊂ 看了‘进化“㊁‘民声“㊁‘自由录“㊁‘近世科学与社会主义“这一些书之后,便把家庭的偶像完全打破,同时就相信真自由真平等的无政府共产主义㊂无政府共产主义的时代,连家庭制度尚且不能存在,何况从家庭制度里头所发生的一个 孝 字呢? 孝 是三纲五常之中的东西,要 非 ,还何待论! [5]可以想见,无政府主义是怎样凭借其反叛的决绝㊁言辞的激烈对五四启蒙知识分子们产生有如惊雷一般的思想影响!纵观整个启蒙运动史,无政府主义的意义就在于,它 填补了革命民主派在思想领域里留下的一片空白,而且成为20世纪初年思想启蒙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 [6]114㊂认识到无政府主义对启蒙的重要意义还只是一个方面,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弄清楚二者之间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㊂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一些细节,譬如:无政府主义在哪些内容上与启蒙运动相融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启蒙运动?反过来启蒙运动又如何给无政府主义带来发展上的繁荣?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不证自明的,需要我们仔细比对无政府主义和启蒙思潮,从而找到二者的交集㊂找到答案的关键可从五四启蒙运动的基本主张出发,五四启蒙运动强调 德先生 与 赛先生 ,即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㊁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㊁反对旧文化㊂对于五四启蒙的这些主张,无政府主义在启蒙前期是否曾有过理论上的诉求并已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呢?对此,笔者主要考察了辛亥革命前 天义 ㊁ 新世纪 两派以及辛亥革命后㊁五四运动前刘师复的主要主张,梳理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㊂1.反对旧道德㊁旧文化由于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理论诉求是反对一切强权,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因此他们的矛头从一开始就指向封建专制制度㊁封建专制文化,提倡用新的道德取代这种封建旧道德㊂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复发起成立的 心社 宗旨就是要破除现社会之伪道德恶制度,而以吾人良心上新道德代替之,由此提出了12条社约㊂在无政府主义者的阵营中,对封建伦理道德批判最为激烈的是早期的新世纪派,他们从进化论和人性论的角度出发,用最激烈的言辞对封建制度㊁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炮轰㊂新世纪派指出三纲乃伪道德,是宗教迷信, 所谓三纲,出于狡者之创造,以伪道德之迷信保君父等之强权也 , 助人道之进化,求人类之幸福,必破纲常伦纪之说 , 家庭革命㊁圣贤革命㊁纲纪革命,所以助人道进化者也 ㊂他们将批判的炮火集中对准了封建君主制度㊁家族制度以及儒家圣贤,指出 君亦人也,何彼独享特权权利? 君与臣皆野蛮世界之代表,于新世纪中,君与臣皆当除灭 ㊂他们认为应该彻底毁灭家庭,实行家㊃89㊃庭革命, 聚散自由,有男女之聚处,而无家庭之成立 ㊂[7]126-131在家庭中 最愚谬者,更莫甚于崇拜祖宗 ,因此还必须进行祖宗革命,他们倡议拒绝出席和举办一切祭丧葬礼,并且要铲平坟墓㊁火化牌位,杜绝一切对于祖先的崇拜与迷信㊂新世纪派还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指出 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 ,因此,进行孔丘革命乃进行一切革命的肇始, 夫大祀之牌位一日不如火刹,政治革命一日不克奏功,更何问男女革命,更何问无政府革命 ㊂他们向那些 切心救世 的 仁人志士 发出呼吁, 欲支那人之进于幸福,必先以孔丘之革命 ㊂[8]2052.提倡自由㊁平等㊁人权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反对一切权威,强调人人享有无限制的自由㊂身处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中心地法国的新世纪派,由于身受自由㊁平等㊁博爱思想的浸润,在其文章著述中不遗余力地宣示道, 自由㊁平等者,公道㊁真理之正鹄也㊂ 政府一日不去,真自由㊁真平等㊁真博爱一日不能见也㊂ 他们认为无政府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 尚人道而反对强权;尊自由而反对法律;贵平等而反对阶级;主共产而反对资本 [7]161-212㊂相比新世纪派,天义派无政府主义者更为强调的是其中的平等权,平等说构成了天义派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废除国家和政府㊁女子解放和人类均力等思想都是建立在人类平等的基础之上㊂无政府主义者对自由㊁平等㊁人权有着最炽热的追求,尽管他们的追求更多地体现着绝对主义㊁极端主义,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也不见得真正理解,但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声声呐喊对人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催生出一批批进步青年的反抗人格,奏响出启蒙运动的最强音㊂不妨看看五四前后各种无政府主义的社团㊁刊物发表的激荡人心的宣言和发刊词㊂1914年师复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发表宣言称 现社会凡含有强权性质之恶制度,吾党一切排斥之扫除之,本自由平等博爱之真精神,以达于吾人所理想之 社会㊂ [7]351918年山西平社在‘平社披露“中倡道 本科学之真理,复我天赋人权,使社会无尊卑㊁贵贱㊁贫富之阶级 [7]43;其后‘民声社㊁群社㊁实社㊁平社特别启事“强调 介绍科学真理,传播人道主义,是社友共同的目的㊂ [7]48上海道社发表宣言: 无政府主义包含着:人道主义㊁和平主义㊁自由主义㊁平等主义 我们无政府主义者为图人道㊁和平㊁自由㊁平等之实现,不得不用革命的手段来与这夜奋斗,指给世人光的所在㊂ [7]611920年‘自由“刊物的发刊词则一连用了三个 自由 来宣示其震天撼地的呼喊㊂3.突出强调妇女解放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必然引出妇女解放的主题,妇女解放往往成为衡量社会解放的重要尺度㊂五四时期一个较为突出的主题便是妇女解放,其时各大报刊媒体充盈着强调恋爱自由㊁婚姻自主㊁男女平权㊁经济独立等妇女解放的思想,陈独秀㊁胡适㊁鲁迅㊁毛泽东等人都曾以此为题发表过相关文章㊂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较之前有了较大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前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所打下的思想基础,他们的痛声疾呼不能不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因为他们往往言辞激烈甚至骇人听闻㊂由于‘天义“报名义上是女子复权会杂志,该报几乎每期都会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诸如‘女子复仇记“‘女子劳动问题“‘女子解放问题“‘节妇辩“‘女界呼天论“‘论中国女子所受之惨毒“‘女子问题研究“等㊂这些文章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女性所遭受的压迫㊁欺凌和悲惨的社会地位,指出 中国数千年之制度,以女子为奴隶者也,强女子以服从者也 [8]98,另一方面不断谋求寻找实现妇女解放的条件㊂究竟如何实现妇女的解放呢?他们主张女子须求诸己,而不必寄希望于男子,每个女子均须积极主动争得自身的解放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政府主义者开始认识到妇女解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女子问题研究“曾对恩格斯‘家庭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关于婚姻的部分作了节述,并且评论道 观于彼说,则女子欲求解放,必自经济革命始,彰彰明矣 ㊂再如 故谓职业独立,则女子可以解放,不若谓实行共产,妇女斯可解放也 [8]107都是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认识妇女解放问题㊂因此尽管无政府主义者关于妇女解放的呼声本质上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有些言论不免有些荒谬,但是其中不少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㊂4.社会主义思想的启蒙如果从广义上去理解启蒙,启蒙就不仅仅只表现为对资产阶级的自由㊁平等㊁民主思想的追求,还体㊃99㊃现为追求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自由㊁平等㊁民主㊁人权㊂同样,无政府主义的价值也不是单向度的启蒙,而是一种双维度启蒙,除了宣传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思想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社会主义的路径㊂无政府主义始一传入中国,就是作为社会主义之流派进行介绍的,早在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团体 天义派 在日本东京成立时,用的名称不是什么 无政府主义 ,而是 社会主义讲习会 ㊂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无政府主义派别 无政府共产主义派,宣扬废除私有财产权,一切生产要件社会公有,人人劳动,各尽所能㊁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则深深地吸引了很多进步青年,激起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㊂据李维汉回忆, 我们读了那些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书刊,对于书中描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妙远景,对于那种没有人剥削人㊁人压迫人,人人劳动,人人读书,平等自由的境界,觉得非常新鲜㊁美好,觉得这就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㊂有了这个目标,大家就高兴地以为找到了真理㊂ [9]108-109除了各尽所能㊁各取所需的美好社会理想,无政府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启蒙至少还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运动农工,平民革命;其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㊂天义派无政府主义者比较重视农民问题,提出要依靠农民和工人进行无政府革命,他们发表了大量关于农工问题的文章,描述了中国农民和工人的生存状况甚至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阶级分析㊂运动农工的思想经过师复时期,被发展为工团主义,五四时期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工团主义的影响大大增加㊂无政府主义者大力宣扬 劳工神圣 并在实践中把工人组织起来且对旧有的组织加以改造,较好地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推动了工人的组织工作㊂对资本主义批判最深刻的当属师复㊂他认为无政府共产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因为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制度使得 土地㊁资本㊁器械均操之不劳动之地主资本家之手,吾平民为服奴隶之工役,所生产之大利,悉入少数不劳动者之囊橐 ,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社会公有㊁各尽所能㊁各取所需的要旨,因此 资本制度者,平民第一之仇敌,而社会罪恶之源泉也 [8]305㊂师复进一步指出, Capitalisme无政府主义首反对之,故凡无政府党必同时主张社会主义 [7]263㊂综上,基于启蒙的视域审视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不难发现无政府主义思潮与启蒙运动在反对封建专制㊁提倡自由平等人权㊁追求妇女解放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交集,且无政府主义呼声在前,启蒙诉求在后,因此可以断言,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20世纪初思想界的大解放,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意义㊂无政府主义思潮对启蒙的助推,反过来又将自己推向了时代舞台的中心位置,到了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思潮逐渐在众多社会思潮中独占鳌头,无政府主义的社团和刊物激增,无政府主义者的阵容不断扩大,李达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很大,我记得当时很多人都是安那其 ㊂[10]51不过启蒙视域中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终究有限,不仅仅因为无政府主义理论所呈现出来的绝对性㊁极端性乃至荒诞性,更在于近代中国启蒙让位于救亡的最终政治走向㊂在民族救亡的宏伟大业中,无政府主义思潮难负使命,逐渐走向了衰落㊂㊀㊀二㊁救亡视域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潮:难负救亡使命,走向式微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与启蒙主义的交织中,一步步走向高潮,然而不管思想领域的救亡方案设计的多么吸引人,最终还是要走入政治行动中来,经受实践的检验,此即李泽厚先生所谓的启蒙让位于救亡,这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㊂随着启蒙让位于民族救亡运动,无政府主义的高潮开始落幕,逐渐走向了式微㊂无政府主义究竟存在着何种理论的困境而使自己在政治救亡行动中日渐衰微呢?较为突出的是无政府主义目标的空幻性和手段的非现实性,以下将详细阐述㊂(一)空幻的目标无政府主义者始终把个人自由放在重要的地位,将它作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基石,并且认为只有废除政府在内的一切权威才能达致自由的境地㊂在这一精神要义之下,他们将无政府主义定义为 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权威所附丽之机关,之学说也 [7]262㊂然而无政府主义者所㊃001㊃谓的 完全自由 ,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主义, 安那其主义 就是自由主义 绝对的自由主义,我们要求绝对的自由,非做到 安那其 境地不可 [8]493㊂这种绝对的自由主义要求扫除一切强权, 无地主,无资本家,无首领,无官吏,无代表,无家长,无军队,无监狱,无警察,无裁判所,无法律,无宗教,无婚姻制度之社会 [7]35,他们宣称凡含有强权性质之恶制度,无政府主义党一切排斥之扫除之㊂无政府主义者将政府视为一切罪恶的根源, 政府实为强权之巨擘,亦为强权之渊薮,凡百强权,靡不由政府发生之而保护之 [7]262,宣称无论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府还是君主专制的政府抑或劳农执政的政府,他们一概反对㊂不仅如此,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在组织的内部也必须保持一种松散非强权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持自由的本真状态㊂他们指出无政府主义社会 是自由组织的,人人都可自由加入,自由退出,所以每逢办一件事,都要得人人同意,如果在一个团体之内,有两派的意见,赞成的就可执行,反对的就可退出,赞成的既不能强迫反对的一定做去!反对的也不能阻碍赞成的执行㊂ [7]402所谓无政府党不过是 自由聚集之场所,而无全体固定之机关,其性质不过如俱乐部,其作用则传播聚谈而已 [8]295,无政府党之行事自由独立㊁不受指挥㊂这样尽管有了组织的联合行动,但并不会妨碍个人的绝对自由㊂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废除资本制度,废除私有财产权,实行共产主义,各尽所能㊁各取所需㊂所谓 各尽所能㊁各取所需 ,师复具体解释道, 无资本家与劳动家之阶级,人人皆当从事于劳动 惟各视其性之所近,与力之所能,自由工作,而无强迫与限制㊂ 劳动所得之结果, 如食物,衣服,房屋,以及一切用品㊂ 亦均为社会公物㊂人人皆得自由取用之㊂一切幸福人人皆得共同享受之㊂ [7]273无政府主义者这些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对于反抗封建专制政权㊁争取个人解放以及社会主义启蒙的宣传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作为一种在现实斗争中追求的目标却是缥缈的甚至有害的㊂无政府主义者不了解自由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认识不到自由的相对性,大谈特谈所谓绝对的自由主义,这就将自由抽象化了,使他们所追寻的自由注定成为一朵难以实现的缥缈之花㊂周恩来就曾指出, Aism的自由作用太无限制,处在这种旧势力盘踞的社会里,而要解放一切强迫,解放一切束缚,所以便容易流为空谈了 [11]357-358㊂无政府主义者把政府当作一切罪恶的根源,无疑颠倒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他们看不到私有制的作用,臆断国家㊁政府起于 一二枭悍者 的强权,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中㊂他们根本不了解革命的根本问题乃国家政权问题,尽管一直高呼 革命 的论调㊂对于身处危机的中华民族来说,主张即刻消灭国家㊁消灭政府㊁消灭军队等一切强权的思想本质上是有害的㊂对此,陈独秀曾一针见血地指责道, 不主张用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天天不要国家㊁政治㊁法律,天天空想自由组织的社会出现;那班资产阶级仍旧站在国家地位,天天利用政治㊁法律㊂如此梦想自由,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㊂ [12]33无政府主义者提出的 各尽所能㊁各取所需 的社会理想曾深深吸引着致力于社会改造的青年们,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验,然而很多工读互助团从发起倡议不到半年时间就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旋即宣告解散,有些地区的工读互助团甚至在筹备期间就夭折了㊂究其原因,无政府主义的美好社会理想并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他们主张现阶段生活资料也要和生产资料一样公有,若仅仅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就是仅得财产公有之半面,是不完全之社会主义,然而工读互助团的试验却证明了 在生产力未发达的地方与生产力未发达的时期内,若用这种分配制度,社会的经济的秩序就要弄糟了 [11]178㊂(二)非现实的手段无政府主义者是主张反对一切强权的,哪怕在手段上运用强权也认为违背了其精神要旨, 他们坚信即使是以革命的名义实施暴力和压迫也只会创造出一个远离革命理想的社会 [13]140㊂因此尽管无政府主义者也宣称进行 社会革命 ,他们实际上的做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革命 ,而是倾向于暗杀㊁教育㊁总同盟罢工等手段㊂受外国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极力推崇暗杀活动,张继曾经编译‘无政府主义“㊃101㊃。
论中国近现代无政府主义
论中国近现代无政府主义
黎小伟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7X
【摘要】无政府主义(或安那其)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英语中的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avapxia",意思是没有统治者,所以被翻译成"无政府
主义"。
也有文献音译为"安那其主义"。
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
动实践。
【总页数】2页(P183-183)
【关键词】现代无政府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中国民约精义;师复;实社自由录;克鲁泡
特金;安那;运动实践;历史虚无主
【作者】黎小伟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2
【相关文献】
1.走出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的迷雾--《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评读 [J], 闻山
2.拂去历史的尘埃,打捞“主义”话语的记忆——评张全之教授著《中国近现代文
学的发展与无政府主义思潮》 [J], 朱献贞
3.一部研究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的力作——评徐善广、柳剑平著《中国无政府主义史》
[J], 吴沂城
4.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的新成果——评徐善广、柳剑平著《中国无政府主义史》[J], 周存诚
5.无政府主义精神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兼评白浩《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 [J], 陈佑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6卷(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6α闫虹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上海200336)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是:第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和社会结构。
第二,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一、无政府主义的由来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人施蒂纳、法国人普鲁东。
普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
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1]324。
在他之后又有俄国人巴枯宁与克鲁泡特金。
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则认为,互助是人类的本能,主张以没有权利支配的各个团体的自由联合代替国家政权,以共产代替私有,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主张通过恐怖行动,以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1]323-326。
无政府主义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比如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反对阶级压迫,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公正、平等等等。
因此,起初,人们常常把两者混同,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很快意识到两者的区别,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无政府主义观点,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许多误解。
二、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中国人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大约在20世纪初期。
当时留学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首先接触到无政府主义思潮。
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非常流行,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想都在日本得到传播,日本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混同,陆续介绍给日本的早期革命者。
如烟山太郎翻译的《近世无政府主义》、宫崎梦柳翻译的《虚无党》等著作。
此外,流亡日本、深受巴枯宁思想影响的俄国民粹主义者也给日本人带去了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
这些鱼龙混杂的思想成为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吸取的主要思想来源[1]328。
中国无政府主义早期主要在国外活动,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份报刊是巴黎的无政府主义者创建的《新世纪》和东京无政府主义者创建的《天义报》。
《新世纪》从1907年6月发行至1910年5月停刊,共出版121期,核心人物是李石曾、吴稚辉、张静江、褚民谊[1]332。
《天义报》同样创刊于1907年6月,核心人物是刘师培、何震、张继。
《天义报》共发行19期,1908年后,另出《衡报》。
这两份报纸既遥相呼应,又各具特色。
《新世纪》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欧洲等地的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生平和著作,李石曾、吴稚辉等人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关系密切,因此,他们都坚定地站在反清立场上,坚决反对封建专制,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持否定态度,认为传统造成了奴性的人格,压迫妇女和青年,发展了对权力和权威的绝对崇拜,他们对儒家思想和家族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要求用革命思想来消除迷信[2]92-93。
他们赞同暴力手段,认为在专制政府统治下,恐怖手段是推翻政权的有效途径;相信互助是人类的天性,把中国革命看成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愿意同其他人士进行合作,以期达到共同革命的目的。
人刘师培是宣传“国粹”。
刘师培认为,,但是政府的权力却远离一般人的生活,人民因此获得较大的脱离政治的自由。
儒家、道家思想更有助于政府消除政治对社会的干涉。
刘师培对传统的看法使他得出维新不如守旧,立宪不如专制的结论,认为中国社会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无政府主义,则在专制政体下“新政”情况更好。
他对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充满了向往,认为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不仅破坏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模式,使无数农民陷入破产和贫困的境地,而且城市生活也使人道德品质低下,生活堕落。
他们对中国的农民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且把劳动当作理想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原则,认为通过劳动可以消除不平等,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作为平等前提的独立存在[2]95-98。
《天义报》还对妇女问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几乎每期都有专门的文章讨论妇女解放问题,揭露了传统社会对妇女的压迫,要求给予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平等的机会和权力。
辛亥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开始移师国内,其代表人物是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奉为楷模的刘师复。
刘师复原名刘绍彬,因为立志反清复明,改名思复。
他在1904-1906年居日期间思想日趋激化,加入同盟会,并参加暗杀活动,曾因意外爆炸事件左手致残并被捕入狱两年,但是一出狱就加入“支那暗杀团”。
1912年刘师复在广州成立“心社”,共同约定社约12条: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用仆役、不坐人力车、轿,不婚姻,不称族姓,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入政党,不做海陆军人,不奉宗教。
同年成立“晦鸣学社”,1913年师复团体出版发行了《晦鸣录》,宣传无政府主义,从第3期起改为《民声》,这是中国无政府主义刊物中寿命最长的刊物。
师复团体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主要贡献有:第一,促成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刘师复根据《新世纪》和《天义报》内容,主持编印了《新世纪丛书》和《无政府主义粹言》,并将此两本书中主要内容印成《无政府主义名著丛刊》,他们把这些书籍及《晦鸣录》等刊物向内地广为散发,不收分文邮赠给国内各主要报馆、会社及省、市议会,在他们的努力下,无政府主义的作品比欧洲其他任何激进主义思潮的书都要多。
第二,宣传工团主义,在中国南部发起工人组织活动。
1913年刘师复成立“决然俱乐部作为组织工人组织的中心。
1914年师复团体来到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在宣传无政府主义主张的同时,还谋求组织工团或工会,1918年师复团体负责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庆祝“劳动节”活动,并在上海出版了第一本工人刊物《劳动杂志》。
到20年代末期已经负责组织了近40个工会。
师复团体的努力使无政府主义在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117-120。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无政府主义发展进入活跃期,无政府主义对传统君权思想和封建专制的抨击、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在进步人士,特别是青年人中引起了共鸣;主张通过教育,特别是劳动来改变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理想人格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平民化教育观点相吻合;无政府主义对劳动的重视演变成“互助工读活动”,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更成为新一代青年人与传统身份诀别的标志。
此外,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也对无政府主义的迅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的无政府主义首次向国人介绍了十月革命,并热情讴歌这场革命对社会改造的作用,十月革命模式引起了中国人对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浓厚兴趣,也因此使许多人把苏联革命看成无政府主义革命。
这个时期,国内无政府主义组织纷纷建立。
1916年,无吾、求同、真风等人在南京成立“群社”,1917年5月黄凌霜、华林、区声白、袁振英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实社”,1918年蔚克水在山西成立“平社”,1919年这三个团体与“民声社”合并组建“进化社”。
此外,还有郑仲勋在广州成立的“社会主义同志会”,志道、真风、姜般若等人联合组建的“真社”。
到了1920年,无政府主义团体发展到7个,1922年发展为18个,1923年发展为40个,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省市[1]344-345。
无政府主义者刊物包括“实社”的《自由录》,“群社”的《人群》,“平社”的《平社杂志》,“进化社”的《进化杂志》,以及专门讨论劳动问题的《劳动》、《劳动宝鉴》[2]164-165。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加大了理论宣传力度,也不断在实践环节大胆尝试。
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勤工俭学运动、工读运动。
不过,好景不长,新文化运动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划清了思想界限,无政府主义阵营发生分裂,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渐渐远离理论中心,并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三、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综观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有:(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同世界上其他无政府主义者一样,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激烈地反对强权压迫,他们认为,政治的不平等出于权力分配的极度不平衡,一些人借助政治制度获得了绝对的权威,拥有话语霸权,因而造成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和人群的分裂,这和人的“互助”本性是背离的,无政府主义者把国家看作万恶之首,认为国家限制自由,维护阶级统治,颠倒是非,欺骗人民,制造战争,隔绝人群。
他们主张取消一切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政党、法律、军队等政治形式,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从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出发,对传统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儒教革命”的主张[2]153,提倡妇女解放和青年人大胆追求个人幸福,这一主张和新文化运动的观点相吻合,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同盟军。
他们也反对私有制度,认为财产私有和人的本性不符,私有制度造成了无数人间罪恶和悲剧,无政府主义对私有制度的极端仇视反映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资本扩张和资本垄断给小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生存空间带来的无情的挤压,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是社会底层人们的实际感受。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一步步瓦解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军阀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流离失所,被迫成为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在经济上没有任何保障,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力,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受到来自资本的威胁,朝不保夕,生活艰难,无政府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压迫、尔虞我诈的无情揭露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社会底层人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宣泄,因此,赢得了他们的共鸣。
(二)无政府主义虽然反对政治组织,但是并没有导向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认为,强权机构的存在把人彼此分离,妨碍了一个有机社会的产生,他们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
他们指出,一旦废除强权机构,扭曲人的天然美德的根源消除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平等和对个体的压迫都将消失,无政府主义坚信人性是至善的,同时又是理性的。
他们反对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观点,认为这种哲学导致“人吃人”他们,坚持认为“互助”是进化法则,通过互助人类可以达致理想社会,无政府主义把这个理想社会称做“世界大同”他们描绘说,大同社会以公有制度为基础,一,切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都归社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