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汉唐盛世(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选择题1.“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这段话描述的是()A. 唐朝建立的过程B. 隋朝建立的影响C. 唐朝建立的背景D. 隋朝灭亡的教训2.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唐宗”的统治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3.唐太宗比作“镜子”的名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4.唐太宗患有哮喘病, 长安的宫殿潮湿, 他更容易犯病。
有大臣建议在宫中建一个暖阁居住, 他没有同意, 并说: “功德不及汉文帝, 更不可浪费民力。
”这说明唐太宗()A. 勤于政事B. 虚心纳谏C. 节用戒奢D. 招贤用能5.唐太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 发展经济,减轻劳役负担C.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D.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6.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A. 三省六部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册封制7.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以法治国D. 以德治国8.“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在唐太宗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B.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D. 勒于政事,提倡节俭9.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 唐高祖B. 武则天C. 唐玄宗D. 唐睿宗10.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
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 分别开始于()A. 秦朝、唐朝B. 唐朝、唐朝C. 隋朝、隋朝D. 隋朝、唐朝1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 独断专权) 。
汉唐盛世

(二)汉景帝时期:1、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
“七国之乱”。
(三)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1、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原来的封地和势力(2)加强监察制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与少数民族关系上(1)与匈奴的关系和亲、武力、和亲互市(2)与西域的关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2、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3、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秦隋: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块灭亡都是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汉唐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善于用人重视吏治发展农业戒奢从简一、农业发展1、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大力发展水利,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2、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
二、手工业发达1、丝织业水平高超花色品种繁多2、陶瓷业水平很高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唐三彩三、商业繁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请回答:(l)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1)长安(2)长安拥有百万人口,云集着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唐代长安是各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昭君出塞后,双方恢复友好关系,北方近60年没有战乱,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所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两汉时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
、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张骞出使西域有何重要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
这条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新课标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2页为选择题,15分;第Ⅱ卷4页为非选择题,35分;共50分。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编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面对春秋时期连绵不断的争霸战争,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韩非D.孙武2.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南北经济交流的是A.都江堰的兴修B.灵渠的建成C.大运河的贯通D.白渠的开凿3.小明从某网站的《历史辨析》栏目中看到了下面四句话,请你帮他找出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一句A.秦朝,文学家用小篆在纸上书写文章B.西汉,活字排版印刷的《伤寒杂病论》面世C.隋朝,普通百姓能够用交子购买景德镇的瓷器D.元朝,皇帝任命的官员到遥远的云南行省任职4.假如你生活在清朝前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是A.参加科举考试B.阅读《三国演义》C.食用玉米和甘薯 D.跟随郑和下西洋5.右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鲁迅先生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 鸦片战争的一鞭,促使以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学习、宣传西方的A.军事技术 B.政治制度 C.民主与科学 D.思想文化7.时至今日,报刊杂志仍旧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从《新青年》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A.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宣扬“自强”B.康有为等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C.孙中山创立了同盟会,宣传三民主义D.李大钊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8.如果你要实地考证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有关史实,应该去A.徐州B.锦州C.苏州D.广州9.右图所反映的情景应出现在A.鸦片战争时期B.百日维新中C.洋务运动期间D.辛亥革命后10.“我们都是中国人。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选必2全册学业水平等级检测卷+答案解析(附后)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选必2全册学业水平等级检测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分。
1.有学者认为, 现在常说的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 其区别在于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不同。
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该学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 天然火的使用B. 打制石器的出现C. 群居生活的开始D. 原始农业的兴起2.“哥伦布大交换”是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与早先的物种交流相比,它引发了世界物种大交流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由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A. 给世界各国带去福音B. 永久性改变了世界面貌C. 开启了大洲间的交流D. 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3.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
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B. 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C. 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D. 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4.如图是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该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D. 注重精耕细作5.下表所示为18601910年美国劳动力扩张的情况(以1860年=1为基准)。
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美国( )农业棉纺织业建筑业教育贸易采矿初级钢铁铁路2.03.0 3.7 5.2 6.0 6.77.123.2A. 产业结构的变化B. 城市规模的扩张C. 政府职能的加强D. 民主体制的发展6.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
火柴进口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约44%。
此外, 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选择题1.“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诗人李商隐对唐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感慨。
历史上把唐朝鼎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之治C.开元盛世D.开皇之治2.“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可以看出() A.唐玄宗时期经济发展B.唐玄宗时期吏治清明C.唐玄宗时期人才济济D.唐玄宗时期生活奢侈3.《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4.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5.“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
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
”这首诗赞扬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A.戒奢从简B.整顿吏治C.重视农业D.变法图强6.现代史学家郭沫若所写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对联,高度评价的封建帝王是()A.唐中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7.中共中央颁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
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从简”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虚心纳谏,这位皇帝是()A.隋炀帝B.汉武帝C.唐太宗D.唐玄宗8.“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这反映了唐太宗()A.勤于政事B.善于纳谏C.节俭治国D.唯才是用9.贞观年间,魏征在很多场合直接指出皇帝的过错,唐太宗不仅不生气反而重用他。
因此可以看出唐太宗( )A.重视人才B.倡导言论自由C.轻徭薄赋D.虚心纳谏10.下列关于唐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A.581年、李渊B.618年、杨坚C.618年、李渊D.618年、李世民二非选择题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618年,__________称帝,建立唐朝,定都________。
初二历史作业本答案

参考答案第⼀单元史前时代第⼀课⼈猿相揖别1.⽂字记载2.劳动3.周⼝店3万4. C5. A6. C7. B8. A9. (1)在许多⾃然条件下都可能产⽣⽕。
北京⼈可能从以下渠道得到⽕种:如雷电⽣⽕、⽕⼭爆发、森林草⽊⾃燃、露天煤的⾃燃、偶然摩擦⽣⽕等。
(2) —般采⽤篝⽕法。
使⽤时不断往⽕堆中添加⽊柴;不⽤时⽤灰⼟盖住⽕,使其阴燃;再⽤时扒开灰⼟,添草⽊引燃。
(3)例如熟⾷兽⾁,可以更充分有效地吸收⾷物的营养,以利⼤脑和⾝体的发育;点燃⽕堆,可以照明、取暖、驱赶野兽,改善了⽣活条件。
10. (1) “群居”、“采集”、“狩猎”、“共同制造、使⽤”、“共同享⽤”等。
(2)北京⼈⽣活的区域环境险恶,猛兽出没,靠个⼈⼒量⽆法⽣存,需要依靠群体⼒量保护⾃⼰;要猎获某些凶猛的野兽,也需要群体⼒量。
(⾔之有理即可) 11. (1)观点如海猿说、古猿进化说等。
(2)略第⼆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1.旧⽯器新⽯器2.采集狩猎粮⾷3.陶器4.半坡河姆渡5.⾃然祖先6. D7. C8. A9. B 10. C 11. C 12. A 13. (1) B河姆渡居民(2) A半坡居民(3)主要原因是两地的地理位置不同,⾃然条件不同: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温多⾬,⽔密布;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寒冷⼲旱。
14. (1)⿊陶体河姆渡⼈⾯鱼纹彩陶盆半坡(2)图⼀:说明当时有了饲养业;图⼆:反映了当时⼈们1. ⼝⽿相传远古2.黄帝炎帝3.禅让4.禹5. B6. B7. B8. A9. D 10. D 11. (1)⼈民众多,禽兽不⾜。
(2)神农⽒教民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为华夏⽂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尧是远古时代华夏族传说中的部落联盟的⾸领。
(或答是⽒族公社晚期的⼈物)(2)他勤劳俭朴,爱护百姓。
(⾔之有理即可) 13. (1)⼤禹治⽔,三过家门⽽不⼈。
(2)我们能从⼤禹治⽔的事迹中学习⼤禹先公后私、公⽽忘私的精神;学习他善于动脑筋,团结⼴⼤⼈民积极寻找办法克服困难,敢于同⼤⾃然⽃争的可贵精神;学习他以⾝作则、兢兢业业、⽆私奉献的精神。
【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 同步练习: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含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1.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物()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高祖④唐高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唐太宗“以人为镜”虚心纳谏,武则天创立殿试广纳贤能,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大力革新。
这说明唐初的统治者()A.轻徭薄赋B.简法轻刑C.选贤任能D.整顿吏治3.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4.毛泽东曾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古代帝王。
下列史实与“唐宗”有关的是()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贞观之治D.陈桥兵变5.假如你是贞观年间的一位大臣,你可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一大特色是()A.选贤用能,唯才是举B.任人唯亲,独断专行C.猜疑妒忌,刚愎自用D.不惜民力,统治残暴6.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下列言论体现他“以民为本”思想的是()A.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B.治安之本,唯在得人。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7.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8.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
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连续剧是()第一集:至尊红颜第二集:大明宫第三集:一代女皇第四集:无字碑歌A.《汉武大帝》B.《武则天》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9.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10.唐太宗说:“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第二课 汉唐盛世(答案)

第二课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班级姓名主备人:鲍华浩审核:授课时间: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具体史实,理解汗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分析西汉初年的分封制,掌握汉武帝政治、文化、对外政策与交流的措施。
3、情态目标:学会总结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交通网等活动的历史意义。
(二)课前预习检测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和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2.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并在长安设立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4.“单于”指的是( A )的首领。
A.匈奴B.鲜卑C.汉族D.氐族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C )。
A.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巩固王国势力B.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6.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是( D )。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伊犁都护府D.西域都护府7.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D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西汉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皇帝是( B )。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三)、疑难问题记录二、课堂助学:(一)师生共同探讨1、简述汉景帝和汉武帝如何处理分封制带来的问题。
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势力。
2、评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强了皇权和思想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不允许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文化发展与繁荣。
3、读书本图4-7回答问题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收到谁的派遣?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汉武帝,大月氏⑵张骞出使西域的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⑶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与各国建立起有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2024年云南省中考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云南省历史中考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哪个朝代被称为“汉唐盛世”?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B、汉朝解析:汉朝和唐朝都以其繁荣和强盛而著称,但“汉唐盛世”通常指的是汉朝和唐朝的辉煌时期,因此答案为汉朝。
2、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医圣”?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扁鹊答案:A、张仲景解析: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对后世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医圣”。
其他选项中的华佗、孙思邈和扁鹊也都是著名医学家,但“医圣”这一称号特指张仲景。
3、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千古一帝”?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康熙帝答案:A 解析: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
他在位期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因此被尊称为“千古一帝”。
选项B的汉武帝、C的唐太宗和D的康熙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但“千古一帝”这一称号最常用来形容秦始皇。
4、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D. 隋朝建立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结束了中国长期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朝,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选项A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但不是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选项C的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是汉朝时期的事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选项D的隋朝建立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不是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5、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东方拿破仑”?A. 孙中山B. 康有为C. 左宗棠D. 慈禧太后答案:C解析:左宗棠在清朝末年以其军事才能和改革措施著称,特别是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表现出色,因此被一些历史学家誉为“东方拿破仑”。
江苏省南京市历史初三上学期试题及答案指导

江苏省南京市历史初三上学期模拟试题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夏朝建立B、商朝建立C、西周建立D、春秋战国时期答案:A 解析:夏朝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朝代,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因此,选项A正确。
2、下列哪个朝代被誉为“汉唐盛世”?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A 解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与汉朝并称为“汉唐盛世”。
因此,选项A正确。
3、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夏朝的建立B. 秦朝的统一C.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D. 隋朝的建立答案:A解析:夏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进而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
因此,A选项正确。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但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和隋朝的建立都是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事件,但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
4、下列哪项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 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C.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答案:A解析:《共产党宣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因此,A选项正确。
虽然《共产党宣言》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它本身并不是其兴起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1921年,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在1915年,两者都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不符。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B、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C、周朝的都城最初在镐京,后来迁都洛邑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指的是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而非春秋时期。
江苏省南通市历史初一上学期2024年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历史初一上学期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哪个朝代被誉为“汉唐盛世”?A、东汉B、西汉C、唐朝D、宋朝答案:C解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被誉为“汉唐盛世”。
在这个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对外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2、以下哪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A、唐太宗李世民B、唐高祖李渊C、唐玄宗李隆基D、唐宣宗李忱答案:A解析:“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之一。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B、唐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C、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明朝万户发明了火箭答案:B解析: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而不是唐朝。
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
其他选项均为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A选项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C选项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D选项万户发明的火箭是古代火器的一种。
4、关于“贞观之治”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B、武则天实行“贞观之治”C、唐玄宗实行“贞观之治”D、唐德宗实行“贞观之治”答案:A解析: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一个繁荣时期,选项A描述的“轻徭薄赋”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选项B、C、D中武则天、唐玄宗、唐德宗都不是贞观之治的实行者,因此这些选项描述不正确。
5、题干:以下哪个朝代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答案:A解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因此,正确答案是A. 秦朝。
汉朝、隋朝和唐朝虽然都是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但它们不是封建社会的开端。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二课 汉唐盛世

联系《指导从书》P76页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开疆拓土上(西方) 请你从课本P86页面中找出 ·西域的位置 ·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 目的、结果,由此总结张骞身上的品质 ·看图4-30,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 路线,及最远到达的地方
·从课本P86-87页中归纳“张骞出使西域 的作用” ·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
凡是不属于孔子的儒家学术范围之内的学 说,都加以禁止,使它们不能发展。不正 确的邪说灭绝之后,纲纪才能统一,法律 制度才能明确,民众才能知道应该遵从什 么。 ⑶此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他采取了哪些 措施推行儒家教育? 答:在长安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 在地方设立官学,培养后备官员。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 地,特意下马。后来,人们把他的墓叫 做“下马陵”。汉武帝在那里下马说明 了什么? 答: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你觉得他们会怎样相互影响?
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汉族人民为什么又要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 用品? 答:胡床使用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
你觉得当时又有哪些优秀先进的汉族文化 会引起少数民族的注意?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十分仰慕汉族的先进 文化 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9条)/有人说北 魏孝文帝改革是“移风易俗”,你是怎么 理解的? ——联系课本P90页
2024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8.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 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 斗值两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 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 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实施重文轻武政策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的时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 盛世”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基础通关
1.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入选“2021年
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出土戍边将士文书883件,文书中多次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 俱丰实。”杜甫《忆昔》诗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鼓励海外贸易
16
能力突破
7. 学科素养·历史解释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武则天劝农桑、薄赋税、省力役;开元年间,唐玄宗锐意改革,选 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这些史事反映了( B ) A.农业的持续发展 B.唐朝兴盛的原因 C.唐朝兴衰的过程 D.藩镇割据的结果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白寿彝《中国通史》
16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答: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度。
成考历史地理成人高考(高起本文科)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成人高考成考历史地理(高起本文科)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Ⅰ卷-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中国古代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A. 西安至洛阳的陆路交通B. 洛阳至长安的陆路交通C. 汉朝时期经中亚通往西亚、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的陆上贸易路线D. 汉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夏朝的都城最早定在阳城B.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于殷C. 周朝的都城是镐京,又称丰京D. 东汉的都城从洛阳迁移至长安3、下列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B. 秦始皇在位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导致文化衰退D.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迅速灭亡,被汉朝取代4、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史圣”?A、司马迁B、班固C、范晔D、司马光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理知识,说法错误的是:A. 《山海经》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B. 《水经注》详细描述了我国河流的走向和地理环境C. 《大唐西域记》主要记录了唐代与西域地区的交流D. 《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徐霞客的旅行经历和地理观察6、以下哪项不是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A、《山海经》B、《水经注》C、《史记》D、《天工开物》7、以下哪个城市被誉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A. 北京B. 西安C. 南京D. 杭州8、以下哪位学者被誉为“地理学之父”?A、亚历山大·洪堡德B、卡尔·李特尔C、亚历山大·冯·洪堡德D、卡尔·李特9、以下哪个城市被称为“东方巴黎”?A. 上海B. 广州C. 成都D. 西安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错误的是:A. 以小农经济为主导B. 农业生产工具以铁犁牛耕为主C. 农业生产重视水利工程D. 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忽视经济作物的发展11、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D.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12、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历史四大发明之一?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13、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秦朝统一六国B、汉朝建立C、唐朝的建立D、元朝的统一14、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丝绸之路起源于秦朝,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交通要道B.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的交通要道,以陆路为主C. 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主要贸易商品是丝绸、茶叶和瓷器D.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要道,以海上航线为主15、以下哪个地理现象与我国气候特点关系最密切?A.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B.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C. 黄河的形成D. 北极圈的形成16、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A.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施D. 唐朝设立科举制度1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均田制B. 唐朝时期实行租庸调制C. 宋朝时期实行两税法D. 明清时期实行一条鞭法18、以下哪个朝代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19、以下哪个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A. 陕西省B. 四川省C. 山东省D. 广东省20、以下哪个地理现象不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A.昼夜更替B.太阳的东升西落C.五带的划分D.地球的时差21、以下哪个古代文明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A. 埃及文明B.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C. 印度文明D. 阿兹特克文明22、下列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中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1.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写了许多和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相关的对联。
下列对联描写唐太宗的是(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下列有关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弘扬了“贞观之治”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③爱惜人才,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④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下图中①相对应的朝代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4.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为在十月举行;将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
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A.以民为本,避免干扰生产B.虚心纳谏,变革礼仪制度C.善于谋略,选准作战时机D.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5.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这些现象表明( )A.唐太宗比较重视发展生产B.唐太宗比较注重整顿吏治C.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D.唐太宗比较注意减轻人民负担6.“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
”“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C.武则天 D.唐玄宗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8.【2020•泰州】“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复习问答资料 答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二)班级姓名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礼乐文明的建立1.西周的建立者,时间以及都城。
2.周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分封的对象。
3.受封者的权利。
4.受封者的义务。
5.分封制的积极意义。
6.分封制的消极意义。
7.什么是宗法制?8.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9.什么是礼乐制度?10.礼乐制度的积极意义是什么?11.礼乐制度的消极意义是什么?12.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1周武王,BC1046年,镐(今西安)。
2.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
对象:亲属,功臣。
3.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
4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5分封制的积极意义: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6.分封制的消极意义:诸侯的权力、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的统治。
7.宗法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8.周朝时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力是由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
等级越高,地位越高,权力越大。
9礼乐制度:等级制的具体表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用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10.礼乐制度的积极作用:维护统治、稳定秩序。
11.礼乐制度的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12.孔子重视尊卑等级。
变革与争霸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BC770年-BC476年)战国(BC475年-BC221年)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使东周成为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4.齐桓公最先称霸,a,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经济;b,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c,齐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中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知识巩固题。
答:第4页两段(分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
第二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第8页课中题。
答:1.对中国来说,唇亡齿寒,侵略者的战火蔓延到中国大地上,新生的人民政权将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有可能重新回到屈辱和痛苦的昨天。
2.对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来说,朝鲜如果被颠覆,社会主义力量将受到严重损伤。
二.第10页课中题。
答:1.过去清政府等反动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不敢面对强敌;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政权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毫不妥协,敢于斗争。
2.旧中国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弱,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三.畅想天地题。
答:1.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4.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敢于胜利的精神。
第三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一.第13页课中题。
答:1.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在土地改革中,依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可减少阻力,从而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2.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的土地占有情况、封建剥削状况都不一样,因而土地改革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
3.新解放区各地的农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态度、要求等也不一样,这同样要求在土地改革时,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
4.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不一样。
▲二.温故知新题。
答:1. 第13页第二段。
2.顺利完成原因:①国家政权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②党中央好人民政府在土地改革中正确决策。
③《土改法》提出的目标明确,政策科学,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④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工作深入细致,方法得当。
⑤土改符合广大农民的要求,得到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
●三.畅想天地题。
答:第1问答案略。
●2.重要性:①土地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源。
②对土地的占有、开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
七年级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含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1.某校七年级(2)班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物()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高祖④武则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注意任用贤才D.提倡节俭3.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在科举制方面的“创新”是()A.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B.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C.科举制度正式诞生D.创立殿试制度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在杜甫《忆昔》这首诗中“开元全盛日”指的是()A.唐高宗统治初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前期5.根据提示信息及所学内容,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建立唐朝,平定全国的是。
(2)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统治者是。
(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4)创立科举制中殿试制度的是。
(5)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
6.下列选项中,与李渊有关的是()A.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B.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C.建立唐朝和平定全国D.改国号为周7.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
”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8.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唐太宗善于用人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D.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9.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
其原因是武则天()A.创立殿试制度B.重用有才之人C.打击大族势力D.促进社会发展10.“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A.经济发展B.吏治清明C.人才济济D.生活奢侈11.(易错易混题)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下列唐代帝王在位的先后顺序是()①唐玄宗②武则天③唐太宗④唐高宗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12.某校七年级(3)班对唐初三位有作为的皇帝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2024年湖北省荆州市初二上学期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湖北省荆州市历史初二上学期模拟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民族关系已基本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下列有利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的是()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②大力扶持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如何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方面,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减少摩擦和冲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团结,故①正确。
②大力扶持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故②正确。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故③正确。
④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人口增长越快越好B. 人口增长越慢越好C. 人口停止增长最好D. 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我国人口增长政策的理解。
选项A,人口增长越快,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压力就越大,因此并不是越快越好,A错误。
选项B,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因此也不是越慢越好,B错误。
选项C,人口停止增长,虽然短期内可能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但长期来看,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C错误。
选项D,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班级姓名主备人:鲍华浩审核:授课时间: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具体史实,理解汗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分析西汉初年的分封制,掌握汉武帝政治、文化、对外政策与交流的措施。
3、情态目标:学会总结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交通网等活动的历史意义。
(二)课前预习检测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和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2.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并在长安设立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4.“单于”指的是( A )的首领。
A.匈奴B.鲜卑C.汉族D.氐族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C )。
A.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巩固王国势力B.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6.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是( D )。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伊犁都护府D.西域都护府7.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D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西汉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皇帝是( B )。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三)、疑难问题记录二、课堂助学:(一)师生共同探讨1、简述汉景帝和汉武帝如何处理分封制带来的问题。
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势力。
2、评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强了皇权和思想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不允许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文化发展与繁荣。
3、读书本图4-7回答问题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收到谁的派遣?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汉武帝,大月氏⑵张骞出使西域的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⑶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与各国建立起有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使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③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亚、欧洲的贸易往来。
三、小结课文:请将汉代实行大一统的措施展示出来政治上: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人才举荐制度。
文化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
边疆治理上:汉高祖刘邦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武力反击匈奴,武帝以后汉朝与匈奴出现“和亲”与“互市”局面;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汉朝还重视对南方的经营。
四、课后巩固:1.连线题A 汉高祖①平定“七国之乱”B 汉景帝②颁布“推恩令”C 汉元帝③派张骞出使西域D 汉武帝④昭君出塞E 汉宣帝⑤杀白马盟誓分封同姓诸侯⑥设立西域都护府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门山),进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
帝被围七日,虽以使人厚遗阏氏(单于之妻)得脱,然受挫已不小。
材料二“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汉高祖刘邦(2)高帝被围困之后,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措施?和亲政策(3)汉朝到什么时候国力强盛起来?汉武帝时期(4)材料二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昭君出塞有什么作用?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大破匈奴,匈奴从此无力与西汉相抗衡。
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汉,并向汉求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他,此后汉与匈奴的边界出现了互市的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5)你认为决定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力的变化(6)列举出汉与匈奴经济交流的史实。
中原的农耕、打井、修造城郭、储存粮食等先进技术,传播到游牧地区,草原的牛马也大量输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交通运输和农耕的发展第二课汉唐盛世—-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班级姓名主备人:鲍华浩审核:授课时间: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局面以及赤壁之战。
2、能力目标:学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一些列事例,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3、情态目标: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二)课前预习检测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2.东汉的建立者是( A )。
A.刘秀 B.刘彻 C.刘邦 D.刘濞3.北魏是( B )族建立的政权。
A.匈奴 B.鲜卑 C.氐族 D.羌族4.下列各项中,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B.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完成了南北统一D.促进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文化5.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C )。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6、在三国鼎立时期,在北方建国的是( A )。
A、魏B、吴C、蜀D、燕(三)、疑难问题记录二、课堂助学:(一)师生共同探讨1.简述“三国鼎立”的利与弊。
弊: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弊: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局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阅读书本89页最后一段和90页资料,思考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a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b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稳定c自然环境较优越3.根据所学知识画一个从夏朝至南北朝历史简图。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三、课后巩固:1.请你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形势示意图。
(包括三国的名称、都城、建立者与时间)魏,洛阳,曹丕,220-266年221-263年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有哪些改革措施?(请列举三项以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书本P90页A使用汉字B穿戴汉服C改用汉姓D采用汉族官职、律令E学习汉族礼法(2)他进行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5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为隋唐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
(3)说说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汉族服饰宽袍大袖,鲜卑服饰窄衣小袖(4)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后,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汉族为什么又要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因为自孝文帝以后,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对汉一再侵扰。
刘秀为了防御的需要,将幽、并二州边地的居民迁到常山关(今河北正定)和居庸关(今属北京)以东。
在长城一带筑亭侯,修烽燧,加强防御。
材料二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289年,慕容率领部落迁居徒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
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
……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
……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甚至在生产上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1)中国古代移民可划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阅读材料一和二,你认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材料一属于政府移民,材料二属于自发移民。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古代移民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移民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3)东汉三国以后,北方人民纷纷南迁,这一移民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迁移到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汉唐盛世—-帝国新政班级姓名主备人:鲍华浩审核:授课时间: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隋朝统一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以唐太宗为例,从君臣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3、情态目标: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新政对于中国后世的社会政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课前预习检测1.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的朝代是( C )。
A.北魏 B.北周 C.隋朝 D.唐朝2.唐太宗时敢于直谏的著名谏臣是( A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3.唐朝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A )。
A.唐太宗 B.唐高祖 C.唐玄宗 D.唐高宗4.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创立于( C )。
A.三国 B.两晋 C.隋朝 D.唐朝5、在三省六部制中,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的是( A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内史省6.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唐朝开始创立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D.它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三)、疑难问题记录二、课堂助学:(一)师生共同探讨1、唐太宗帝国新政简表3.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唐太宗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