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作文推荐热点示例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考作文推荐热点示例讲解
1.【18届河南省豫北豫南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联评】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体谅他人,宽慰自己
——给老爷爷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爷爷:
您好!
听闻您在公交车上斥责年轻人不让座的事,我感触颇多,希望借此方式表达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希望您能对我们多一些体谅和包容。
我想声明的是,我们年轻人没有义务让座,让座只是发自内心的道德使然,您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如同雷锋一样,毕竟,法律上没有强制规定。
让不让座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我们不应该给对方施加过多的道德压力,逼迫别人让座,这种行为可是道德绑架呀。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都有疲惫的时候,想找一个地方休憩,车上的年轻人也许就是这样。
而您,未曾体谅他人的苦衷就逼人让座,岂不也是有违道德了?再者,道德的标准本就难以把握,仅凭让不让座来衡量一个年轻人的道德是否太过片面呢?
诚然,我们也能理解您作为老年人的想法,自己腿脚不便,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车,希望有人让个座歇歇脚,这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对方力所能及且发自内心。
您不会希望一个残疾人为您让座吧?您也不会愿意一个孕妇给您让座吧?即使他们都是年轻人。
再说年轻人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这样看来,体谅才是最好的道德。
想必您也曾见过这样的报道:某老人因女学生不让座而施暴;某老人摔倒在地却把责任推给扶起她的小学生……如今,老年人留给大众的印象竟成了为老不尊,倚老卖老,以长者身份压制他人,透支社会道德。
老年人渐渐成了“碰瓷”的代名词,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群体,而这是您愿意看到的吗?
咱们何不学一学孔子,先修身,再诲人。
修身养性,学会体谅他人难处,而不是坐享其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当一个人懂得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便会受人尊敬,让人发自内心
地尊重。
而您,若是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句“年轻人,能否让个座?我腿脚不便”的话,是否更能让人接受?温和的态度如春风拂面,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何必争个面红耳赤还毁了自身形象?
最后,诚挚地希望您在今后的生活中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执,安享晚年。
此致
敬礼!
一名中学生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本题属于漫画作文。
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漫画内容,聚焦漫画核心。
就漫画内容而言,
点睛:
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
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
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
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一是部分考生抛开漫画内容,大谈法律与道德的对立;二是部分考生审题忽视漫画特征,视“法律与道德”的碰撞与不顾,大谈道德或法律的重要性,造成题意偏离;三是部分考生审题重点发生偏移,将目光停留在公共服务方面,大谈要提升服务水平;四是部分考生没有紧扣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将二者完全对立。
2.【18届山东省莱芜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物鉴定大家马未都,关于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从来不研究赝品,更何况每件赝品的破绽都是不同的。
每个月,我都要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不干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管这叫养眼。
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今后一旦看到赝品时就觉得非常扎眼。
英国银行协会对职员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摸不到,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的都是真钞的特点。
对此,专家们这样解释的:学员们通过反复接触真钞。
他们的手指、眼睛都习惯了真钞的感觉,以后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就会感到特别不习惯。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智者缘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马未都,从来不研究赝品,只反复揣摩真品的奥妙,适应真品的感观,让赝品入不了眼。
同理,英国银行协会对职员的培训让学员们通过反复接触真钞,让他们的手指、眼睛都习惯了真钞的感觉,让假钞与他们的手、眼格格不入。
这些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世间万物便可运于掌。
学习中,生活中使可如鱼得水。
抓住事物的特征便是抓住了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任它有三千变化,八千面孔,我们也可层层剥开,直捣根源。
在生活中,这个道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比如说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就是他们对这件事本质的认识的程度不同所导致的。
智者之所以成为
智者,能给普通人指引方向,主要是因为他们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能有一个清醒准确的认识,能“对症下药”。
所以,我们在分析和思考时要看到本质,这样能使视野更开拓,心智更成熟,看事物更全面。
凡事都有主次,抓住那根主线,也就抓住了事务的关键。
过于重视细枝末节反而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蠢材。
抓住事物的本质,说起来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怎样才能抓住本质呢?首先,要勤学习,让自己的阅历更丰富,知识更宽泛,眼界更广阔,从而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其次,要努力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能将思维只局限在一个侧面,要更全面、更严谨,这样才能接近事情的真相。
最后,要将理论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不断的丰富理论。
能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你就拥有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在工作方面,你将可以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在学习方面,你将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总之,只要你时刻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你的一生将少走弯路,遇到再困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事事都能够把握住本质,你就是一名成功的智者。
成为智者的过程,如同你在攀登一道道石阶,虽然付出辛苦的汗水,但将会领略到高处的风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能力。
本题材料讲述两件事情,一件事文物鉴定大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3.【18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极据委求写作。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niè)禅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周·老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数尽还复来。
(唐·李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请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制了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佛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与一首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
明请文体。
自机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表,不少于800字。
【答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这个世上,有着千千万万种人,做着千千万万种事。
然而大多数的人都对自己的现状不很满意。
他们有着更美好的追求。
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在不满意现状追求理想的同时,自身却“巍然不动”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理想。
直白点,可以说是幻想!
这种幻想追溯到根本,我认为是从小就“培养”出的。
童年时代的我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总是有着各种的愿望,却往往都是由父母满足自己,而不是自身!那时候就已经活在了自己亲手编织的梦幻的摇篮中。
看上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实则空虚至极为未来埋下了隐患,长大些后,我们仍有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这在无形中便又增加了可怕的惰性。
在未来追求理想的路途中会起到强大的阻碍作用。
有句话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追求理想的迢迢征程中,不可能有一条坦平的大道等你去走。
迎接你的,是充满着荆棘的荒野!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恰恰是这些荆棘,吓退了多数的理想探险者。
“无奈之下”,他们便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安于现状,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中纵意人生,驰骋天地间。
这种梦会上瘾!它是新时代的鸦片。
毒害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这,便是少年埋下的隐患爆发的前兆!
追求理想的旅途是艰难坎坷的!更是遥远的!不要害怕,这种害怕的情绪是灵魂深处的“惰性”在做怪,而它,才是最可怖的,抛弃了害怕,才会抛弃它的干扰。
抛弃了害怕,才会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走得更彻底。
走得更稳实!从脚下开始。
带着坚定的心。
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虚夸,不急躁。
踏踏实实的走起来。
终有一天,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走起来!便有了希望!
有了理想,就有了路。
无一例外,光明大道是遥远的,不平的。
更是枯寂漫长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路是越走越长愈行愈近的,不要好高骛远,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
走得稳,才能走得远!才能更接近成功!
【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考生应分析每句名言的意思,然后立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次品味后才知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强调“熟读”“读书要思考”“反复阅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践”;“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说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强调“自信”;“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表面看起来很平常,但却内蕴深厚,有如静水流深,有时我们只看到了人家成功的一面,感觉相当容易,岂不知当初人家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有今天的光彩。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比如本则作文,理解每句名言的意思,考生可以从“阅读与思考”“实践”“从小处做起”等方面立意。
4.【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淮南子·修务篇》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材料二:《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孟子·滕文公上》有言:“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
材料三:《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
”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综合三则材料内容确定立意,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父子骑自行车去翻越高山。
在儿子抱怨的时候,父亲教育他:只有坚持,越到高处景色越美,只有骑到山顶才能体验下坡的爽利。
我从中得到一个启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爬山的时候,我们付出了体力所以收获了优美的风景。
学习的时候,我们付出了时间与精力所以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工作的时候,同样的,我们付出了时间与精力,所以才能赚到钱。
要想吃遍美食看遍风景,就必须付出时间,精力,金钱。
这些都需要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工作。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去付出,才能不断地收获。
安东尼是一名作家,他所作的书本销售量广受年轻人的喜爱,热度持续不减。
他曾在他的一本书籍中说过自己写文章多次加了词句又删除,如此反反复复直到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有时候灵感来了,就要马上记下来,生怕错过了。
有时候什么都写不出来,内心备受煎熬,心情烦躁,就出去吹吹风,喝喝咖啡。
然后回来继续字斟句酌。
所以,每一段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过去。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
之所以得到了成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是因为付出了。
如果你不逆流而进,就会顺流而退。
如果你什么都不付出,那就会什么都得不到。
就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有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如果钢琴家没有日日夜夜的弹唱,就不会有熟练的手法;如果科学家没有多次地反复地实验,就不会有那些伟大的发明;如果运动员没有艰苦的训练,就不会取得金牌;如果作曲家没有反复的编唱,就不会有那些动听的音乐;如果作家没有字斟句酌,就不会有那些好的能够鼓舞人心的作品。
成长过程中,就是一路前行,一路付出,一路收获。
不管走的快与慢,顺与逆。
那些路,只有我们走过,才会留下印记。
在没有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不要只顾着抱怨,要先问问自己:是否付出了。
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准确的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
点睛:
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本题可采用“由果溯因法”来审题立意:付出才会有收获、实践出真知,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过标新立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5.【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澎湃新闻对全国高考状元发去了一份“2017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回收40份有效问卷。
调查显示,大多数状元虽沉迷学习,但并非“无法自拔,日渐消瘦”。
精钻学业的同时,广泛的兴趣爱好给状元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问卷中有以下两项调查: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重视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吸取营养。
书不离手,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假若你手捧着一本书,在校园的长凳上细细的阅读。
你一定会有一种满足感。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书中的所有价值,其一半的价值都是由读者创造的。
”我自己也因为有书为伴,从而多了一份自信与得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拿我来说,书是我的一大爱好,我爱读书,所以我快乐。
记得小时候,书架上满是书,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等等。
小学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看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
那是个布满彩图的世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真诚地邀请我去做客;灰姑娘跑来向我诉说她的不幸;小红帽兴奋地告诉我她如何智斗大灰狼的经过……
现在,我已经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了,即将告别小学走向中学,要复习好功课,平时很难挤出一点儿时间来读书,因此,我只能中午和晚上挤出一点儿时间来看书。
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让我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体会到了喜怒哀乐。
有时书中的人物做出滑稽的表现让我感到欣喜万分;有时书中的人物做出那令人敬佩的道德行为,让我为之感动;有时书中的人物损人利己,让我感到十分愤恨。
只要我捧上书,就像坐在扁舟上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知
识海洋里。
有时竟然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如痴如醉。
《童话世界》丰富了我的想象力;《百分大王》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寓言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茶花女》等一些名著,让我领悟到了大作家的风采……虽然我的年龄不大,不懂得什么是真感情,但我曾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发出叹息,为《简爱》中的女主人公最终找到了幸福而兴高采烈,更为《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化险为夷,最终取得胜利而欢呼雀跃……面对这一本本好书,让我自己融入书中,走进人物的心里……
我为我出生在这金色的童年里感到庆幸,感到幸福,感到快乐,而且有书看,从而,书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让我懂得了人生,懂得了智慧,懂得了友谊。
从书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但是读书要有它的方法,我认为: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
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
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
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材料是澎湃新闻对全国高考状元发去了一份“2017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中“除了学习你喜欢做什么”“你有喜欢的偶像吗”统计图和调查结果。
材料已经明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