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6.0色谱分离技术(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P6色谱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是多级分离方法,样品组分要分配到两相中,一种是固定相,一种是流动相。固定相可能是一种固体或者是固体上支持的液体或凝胶。固定相可以填充到柱中,或涂布为一层,或分散为一个薄膜等。流动相可能是气态或液体或超临界流体。分离原理可能是基于吸收、质量分布、离子交换等,或可能基于分子的理化性质不同,如粒度、质量、体积等。

本章包括系统适应性一般参数的定义和计算,以及一般适用性要求。在下列章节给出了分离原理、仪器和方法:

--纸层析(2.2.26)

--TLC色谱法(2.2.27)

--气相色谱法(2.2.28)

--液相色谱法(2.2.29)

--分子排阻色谱法(2.2.30)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2.2.45)

定义

下列定义用于计算专论中的限度。

对于某些设备,某些参数(如信噪比)可以用生产商提供的软件计算。用户有责任确保软件中的计算方法与欧洲药典的要求相一致。如果不同,必需进行校正。

色谱图

一张色谱图是检测器响应值、流出浓度或其他数量的绘图的或其他标示,作为流出浓度、时间、体积或距离的一种测量。理想的色谱图是基线上出现高斯峰。

保留数据

保留时间和保留体积

洗脱色谱法中的保留测量可能是保留时间(t R),由色谱图中最大峰的位置直接进行定义。保留体积(V R)可以通过保留时间来计算:

V R=v×t R

t R=保留时间或沿基线从进针处到相应组分的最大峰垂直处之间的距离。

v=流动相的速率。

质量分布比率

质量分布比率(Dm)(也称为容量因子k’或保留因子k)规定如下:

固定相中溶质数量Vs

Dm==Kc

流动相中溶质数量V M

Kc=平衡分布系数(也称为分布常数)

Vs=固定相体积

V M=流动相体积

一个组分的质量分布比率可以使用下列公式从色谱图中测定:

t R-t M

Dm=

t M

t R=保留时间(或体积)或沿基线从进针处到相应组分的最大峰垂直处之间的距离。t M=保持时间(或体积):时间(或体积)或沿基线从进针处到一个未保留组分的最大峰垂直处之间的距离。

分布系数

在分子排阻色谱法中,一个特定柱子中的一个组分的洗脱性质可以通过分布系数(Ko)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t R-t o

Ko=

t t-t o

t R=保留时间(或体积)或沿基线从进针处到相应组分的最大峰垂直处之间的距离。t o=保持时间(或体积):时间(或体积)或沿基线从进针处到一个未保留组分的最大峰垂直处之间的距离。

t t=保留时间(或体积)或沿基线从进针处到相应的一个组分的最大峰垂直处之间的距离,这个组分可以全部通过固定相的小孔。

延迟因子

在平面色谱法中,延迟因子(R F)(也称为保留因子R f)是从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

b

R F=

a

b=分析物的移动距离

a=溶剂前沿的移动距离。

色谱数据

峰可以用峰面积(A)、或峰高(h)和半峰高的峰宽(w h)、或峰高和变形点之间的峰宽(w i)来定义。在高斯峰(图2.2.46.-1)中有如下关系:

w h=1.18w i

图2.2.46.-1

对称因子

一个峰的对称因子(As)(或拖尾因子)(图2.2.46.-2)计算如下:

w0.05

As=

2d

w0.05=在峰高的二十分之一处的峰宽,

d=最高峰的垂直处与二十分之一峰高处的的前边沿处之间的距离。

值1.0表示完全(理想)对称。

图2.2.46.-2

柱性能和理论板数

柱性能(表观效率)可以由在等温线、等度或等密度曲线的条件下获得的数据计算。理论板数(N)用下列公式表示,t R和w h必须用相同单位(时间、体积或距离)表

示。

N=5.54(t R/w h)2

t R=保留时间(或体积)或沿基线从进针处到相应组分的最高峰垂直处之间的距离。w h=半峰高处峰宽。

理论板数随组分、色谱柱和保留时间而变化。

分离数据

分离度(Rs)

用下面的公式计算两组分峰之间的分离度(Rs):

1.18(t R2-t R1)

Rs=

w h1+w h2

t R2>t R1

t R2和t R1=保留时间或沿基线从进针处到两个相邻峰的最高峰垂直处之间的距离。

w h1和w h2=半峰高处峰宽。

对应于基线分离的分离度应大于1.5.

如果峰之间不是基线分离,则上述公式不适用。

在定量平面色谱法中,使用移动距离代替保留时间。分离度可用下式计算:

1.18a(R F2-R F1)

Rs=

w h1+w h2

R F2和R F1是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延迟因子)。

w h1和w h2是半峰高处的峰宽

a是溶剂前沿移动的距离。

峰谷比

在其它甾体检测中,当两峰之间的基线分离没有达到要求时,峰谷比(p/v)可以作为系统适用性的一个要求(图2.2.46.-3)。

p/v=Hp/Hv

Hp是较小峰的外推基线上的峰高;

Hv是两峰之间曲线的最低点与外推基线之间的高度。

相对保留时间

相对保留时间

相对保留时间(r)是由下式计算的:

t R2-t M

r=

t R1-t M

t R2是计算峰的保留时间

t R1是对照峰的保留时间(通常是样品峰)

t M是保持时间:沿基线从进针处到相应一个未保留成分最高峰垂直处之间的时间或距离。

未调整的相对保留时间(r G)是由下式计算的:

t R2

r G=

t R1

除非另有规定,专论中所指的相对保留时间是未调整的相对保留时间。

在平面色谱法中,使用延迟因子R F2和R F1代替保留时间t R2和t R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