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之三:近代哲学简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康德的先验哲学
1、产生的原因: 在近代为拯救休谟问题而努力,他决不能 打算只做休谟式消极的形而上学的工作。 康德认为人类最崇高的目的,仍惟有理性 才能揭示,这是形而上学这个学科存在的 根本理由。
理性在现有的形而上学形式中当然无法执 行这项使命,这一点休谟讲得对,但休谟 取消一切形而上学的结论,却下得仓促, 不正确,康德开始为“未来形而上学”做 奠基工作。
第三讲
西方近代哲学简介
基本内容
一、笛卡尔:西方近代哲学之父 二、康德的先验哲学 三、黑格尔的新本体论
一、笛卡尔:西方近代哲学之父
(一)“我思故我在”
1、我在怀疑一切,但我在怀疑本身不可怀 疑——“我思维”的对象,具体内容或许不 存在,我对对象、内容的判断或许有错, 但我不能否定我在作判断。 2、作为物质状态不会犯错误,判断出错反 而证明了我在判断,证明了我在。
(三)经验认识论
1、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1)真正的知识是关于经验的感性事物的 知识,唯有这样知识才能帮助人类利用自 然,增进福利。 (2)理智只是寻得真理确实性所使用的工 具,即理智归纳。 主张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与实验,在观察 与实验基础上作归纳才是亚氏三段论的大 前提。
2、洛克:将经验论发展为感觉论 (1)缘由:培根的理智归纳是在观察和实 验基础上进行的,作为观察与实验的“经 验”概念含义很不明确。 例:观察不会没有预定目的?而实验也必 定是出自设计与安排。这样,在培根经验 中已有了理智因素,而这种理智因素又不 同于归纳程序,故洛克将经验论发展为感 觉论。
(4)洛克修正: 区分外物两种性质的质: 第一性的质:外质的体积、形状、运动、 数目,即外物固有的性质,不管是否被我 们感知。 第二性的质:颜色、声音、滋味,不是外 物所固有的,而是第一性的质作用我们感 官的结果。
(5)后果: 至此,我们看到经验论者面对十分危险的 形势: A、感觉非但没赢得客观真理性,非但不 是沟通了主体与外部事物之真相的通道, 反而成了隔绝主体与外部事物的屏障。
康的批判在休之后重新确定理智之根据。 划定其范围,而这种批判要导致另一确定 的积极成果,达到纯粹理性之自我阐明 (先验哲学):阐明本身又同时是对现实 经验世界之根据的阐明。不仅是认识论, 在作为认识论同时又开辟了本体论之路向。
2、理论内核 休谟将经验中的理智(逻辑范畴)归源 于由知觉过程形成的联想律,这样,就使 关于“事实”的知识成为关于“事实”的信念 。康德要考察理性的能力,首先就必须看 一看知觉事项之间的必然联结是否源于理 性。
(3)缺点 A、感性所及的范围规定了知识所能及的 范围。 B、感觉作为外物对感官的影响必定受感 官自身特性的制约,并还要受感知者在进 行感知时的个别状态的制约,既如此,凭 什么确定感觉的客观真理性呢?
C、逻辑范畴的客观真理性必定源自感觉 的客观真理性。 我们又不得不迟疑:感觉不等同于外界自 身的物质。 例:盐:咸味。 不能说咸味是盐自身的性质,只能说盐有 某种性质引起我们感官产生这种味觉反应, 这种性质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
(2)现象界与物自体二分 “心”:不可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知觉主 体,也不可能是生理学意义上某种物质器 官的功能,是一个非经验的又是使经验得 以可能的判断主体。外部事物不是直观现 成地提供给认识的,在天然感官面前,外 部事物其实仅是混沌的知觉状态。这种知 觉状态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世界。
(1)先天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判断之谓项是从主项概念中分 析而得出,凡先天判断均为分析判断。 综合判断:若一个判断其谓项并不包含在 主项中,则发生了两个没有逻辑互涵关系 的观念之间的真正连结。 综合判断只能是后天的吗?理性真的没有 能力连结两个没有逻辑互涵的观念?先天 综合判断是否可能?

例:火之燃烧导致水壶中水之沸腾。在火 之煮水中并不能先验地发现其中包含了 “水之沸腾”。思想凭助自身力量如何也 分析不出来,假如在“火之煮水”之后现 了“水之结冰”,在理智看来,并没有什 么可奇怪的,因为这并不包含任何逻辑矛 盾。
物理学解释:火之煮水是燃烧所传导给水 壶的加剧了水分子的运动,当水分子运动 激烈到一定程度,必然致水汽化。但这反 驳是完全偏离休谟意义的。这种理论从狭 窄的煮水现象的扩大至“从热能到动能转换 ”的普遍现象。但终究只是描述而已,还未 说明这类经验的关系之间有什么必然性, 休谟同样问:燃烧导致水分子运动减弱为 什么不是可能的?
笛卡尔:真理来自一种状态——大家共同 认可。 例:I Think it is You Think it is 判断句的中心环节是哪个系动词“是”,是 “思”之活动,具有绝对的确定性,因为 是“我”给这个纯粹活动。 王阳明:“真理昭明于良知处”。
(二)存在的问题
1、思的对象是什么? 2、思的起源是什么? 3、思与外部世界如何本质一致?换言之, 作为纯思的主体与作为现实世界的客体之 间对立。 (心物关系问题)
真理的感性内容,一方面来自物质存在的 客体,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自身的感性 基础,这样对认识主体之规定又不得不包 含非“纯思”的成分 必须承认主体的感性也是一种认识能力, 只是这种认识能力不能保证真理的确实性.
笛卡尔解释: 感性认识也是一种认识,参与构成有确实 性的经验知识,换言之,对现实世界的经 验,纯然来自感性,不依赖经验的抽象形 式来自理智。 理智+感性,才形成关于现实事物确实性的 知识。知识之确实性来自理智,知识之经 验现实性来自感性。
(1)否定包含在经验知识中的理智具有先 天确实性。 抓住因果概念来展开其论证。 因果关系之观念在人类自然知识中是普遍 有效和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对认识论研究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 解释这一事实。 例:因果观念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
人类认识对象分为两类: 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的知识具有先天确定性, 即确实性不依赖后天经验。 例:数学知识。 例:3×5=30÷2 两个计算概念具有必然相等的 数量关系。 事实:揭示人类外部现实世界经验知识的客观真 理性问题,这类知识有没有理智所保证的必然性。
但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主体理智之起源; 主体理智方面与感性方面的关系。 笛卡尔:主体在理智方面有天赋观念—— 由比人更高的存在上帝印入人的心灵中, 而借助神学本体论而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 作答。 遭到经验论者反对。
评价西方哲学的神学本体论
物影响心,人变得渺小; 心影响外物的力量,人又变得狂妄自大; 在理性与外物对峙中应有一个比理性更高 的东西来制约他:上帝。 欧洲各民族走到时代前列:一方面用理性 来拯救世界;另一方面又要信仰上帝。
B、洛克没能从感觉经验中推出理论之起 源于客观真理性,但其失败性却使理智对 感觉的至上性反而得到彰显。
3、休谟问题:理智的至上性如何可能? 休谟从洛克失败的正面结果开始:进行前 所未有的怀疑主义“拷问”,将认识论推 入新境界。 理智的至上性不能归于笛卡尔的“天赋” 观念说:这是洛克的贡献,但洛克源于的 感觉说也不行,休谟不得不另辟蹊径。
我们在这里所拥有的其实只是“铁”的 信念 而已,科学只是通过对它简明而又普遍化 的描述,将此概念化为“规律”,再硬塞给 理智,让理智去接受而已,这些所谓的“规 律”没有一个是从理智那里必然推论出来的 ,明天地球停止自转,而那些致使其自转 的力学规律不再发挥作用。这为什么不可 能?
(2)评价: A、切不可误认为休谟打击了困果联系的 普遍性本身,体并不怀疑此,也决不否认 自然科学知识的存在及其有效性,他所怀 疑的是对一事实所作的依据理智的解释。
康德论证数学判断固然是先天的,都同时 是综合的。 例:7+5=12;真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线。 5加到上不是凭助手指头或别的什么吗?直 线是不是两点间最短的线,不是要凭眼睛 直观吗?这些直观不是后天的吗?初想起 来应是如此,数学知识看来是从我们对感 性世界的经验中起源的。
康德纠正:不是起源,而是起始。
休谟问题使理性是否有能力从事形而上学 成为巨大的疑问。因此,为未来形而上学 的做奠基工作,无疑就应对理性能力本身 做彻底地考察,康德称之为“纯粹理性之 批判”。
休谟认识论因其对经验中的理智(逻辑范 畴)所做的无情拷问和消解工作,无疑属 于“理性之批判”,但他的批判产生的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定性的结果。
经验世界由经验对象组成,经验对象组成 现象界。对象是物(由心所造)。不是造 物质(独立自在的东西),而是造出可以 进入我们语言和思维的“经验对象”。 “物”既由心造,则心能认识那所造之物 则是顺理成章的事。心不能造物质实在, 因而我们不能认识物质实在。不过,我们 并不能因此而整个否定掉物质实在,否则 的话,我们就不能说明感觉的来源。
结论只能是既要承诺物质实在,又要承诺 物质不可认识。
(2)理论内核: A、洛克认为理智因素是共相和普遍概念 即逻辑范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无非就是 这些逻辑范畴。 这样向天赋观念挑战,提出了著名的“白板 说 ”。
B、逻辑范畴来源于感觉: 对外的感觉——感受外物影响的自然能力, 其产物是“感觉、观念”。 对内的感觉——即“反省观念”:心灵在 对“感觉观念”进行比较、联结、组合及 推理活动时,形成了一些非理智自身产生 的观念。人的知识就是在这两类“简单观 念”基础上构筑的“复杂观念”。
休谟认为出自在知觉活动过程中各个知觉状
态之间前后相继关系的重复,这种多次重 复造成被固定起来的联想律,在经验中起 作用的逻辑范畴,其实正是这种联想律。 即源于知觉活动过程的形成的想象力:未 来必定符合过去,自然科学归根到底是建 立在这一条其实是信念的真理上。
B、把感觉和理智的认识论研究引入对非理性的 想像力的心理学研究,真理问题转化为心理问题。 我们其实没有关于事实的真理,而只是关于事实 的心理习惯,归诸于心理习惯所造就的信念。 这样,知识之为知识的本来意义被取消了——休 谟问题的破坏力,其实归结一点:取消主体。 这对近代哲学来说不可接受的。
3、判断者(思者)不是一个纯物质的东西 ,故不能将我等同于我的大脑神经的功能 即吃饭、走路之我。 例:我应得到尊重,因为我是理性之我、 是人格。 反证:物质谈得上尊重?因此,推翻一切 外部权威,每个人都有怀疑权。
4、真理是纯思之我的责任和发源地。 赋予西方人这样一条信念:真理是人类 思维自身的事业,人心对于人类生活于其 中的现实世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5、哲学基础产生人性。 例:马丁.路德:“我们有良知和真理、 自由意志,通向上帝”。 “思维是全世界的共同事业。”
作为纯思的自我意识,固然是真理确实性 的出发点。但作为现实世界的感性内容却 无法从这个先天自明的“我思”中必然推 测出来。 认识论就是在此对峙为前提,研究如何达 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即达到真理。
(1)两种客体: 自然客体世界——达到自然世界与人心一 致; 社会客体世界:达到社会世界与人心一致, 社会客体的本身是人,是人与人的关系, 是人的共同体。这种真理在于认识人自身 即达到“自我认识”。走出自身而后观照 自己的真相,可能吗? 人之存在之真理(又回到了本体论)
例:凭感觉所得的观念,完全可能相异于 外部事物的本来性质。假若人眼与鱼眼一 样的构造,我们感知外部之“第一性质”必 是弯曲空间的质,把三维空间看作是想象 的空间。 又例:人类感觉在某种类及感觉的范围那 么狭小,这样狭窄的感觉范围,人类似乎 要灰心丧气。
但问题的要点不在这里,而在于“人竟能 知道自己感觉的有限性”!人超自己感觉 的世界而且这种超出了本性来说是“无限 心”。 动物根本不会怀疑其所在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