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第二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指人类生活 活动对于人类感性的创造性作用。人类总是要通 过自己的感性(感觉、知觉、欲望、情感、想象 和幻想等)来确证自身在世界上的价值,而文学、Biblioteka Baidu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等正是借以显示这种感 性的多种不同方式。在这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 学意义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 产生的前提。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人类生活活动由两大基本层次构成: 一,是物质实践活动,这是直接满足人的基 本生存需要如饮食和繁衍等的生产活动,是一切 其他活动的基础。 二,是精神活动,这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它是在物质 实践活动基础上、并应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产 生和发展的。 人类生活活动,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范畴。
四要素各自不同的作用: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 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 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 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 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 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精神活动可以大致概括为四类:理论性精
神活动、宗教性精神活动、伦理性精神活动、审 美性精神活动。 ①理论性精神活动是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 的精神活动,如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②宗教性精神活动是用宗教性或幻象性方
式掌握世界的活动,如宗教意识、宗教观念和迷
信观念等。
③伦理性精神活动是用实践—精神方式掌
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的“阐释学”和
“接受美学”,随后在美国又兴起“读者反应批 评”,将文学接受作为研究的焦点,由此对读者 阅读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加以积极认可和强调。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只能从自己 的具体年龄、经历、性格、趣味等出发去理解了。 而如果读者的具体年龄、经历、性格、趣味等不 同,则他的阅读就会呈现出独特性,从而也就决 定了作品感受的独特性了。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读者阅读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本文,既是一 种接受也是一种创造。一方面,阅读是读者了解 作者的情感、思想及被描写的世界的过程,从而 带有有条件地接受的特点;但另一方面,阅读也 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和联想而 使被描写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带有能动的 再创造特点。因此,读者阅读既是一种有条件的 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文学活动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学 活动究竟是什么样的活动?人为什么需要文
学?文学对人有何价值?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定性分析
要了解文学这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我
们需要暂时离开文学而考察一般人类生活活动。 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
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这一认识
李商隐《乐游园》:
向晚夜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感受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和确认,是 合规律性的。而李商隐的这首诗正表达了他的一
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体验,显示了人类生活活动
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及其高度统一。
第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证。
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 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 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这样,人 类生活活动就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这实 际上正是审美与文艺活动产生的基础。当人类在 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 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 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 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
握世界的活动,如道德观念等。 ④审美性精神活动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 的活动,如各种门类的艺术,包括文学。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里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句内“期”字重 复运用,第二、四句重复出现“巴山夜雨”。在 诗中在形式上体现出语词重复的特点,这首诗的 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 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
四、作品与读者——文学的再创造活动
在发生学和认识论两层面都具有意义。
首先,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生活活动是 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 其次,从认识论层面看,人既是一定的生 活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那就应当从生活活动出 发认识人的特性,看到人类生活活动具有社会性 和实践性品格。 理解文学活动的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只有 从实际的生活活动出发去认识人类,把文学置放 在人类生活活动过程之中,才可能对文学的特性 作出科学的说明。
层结构,要通过表层结构追问内在的客观的深层 的结构,强调作品的世界和作者的世界分离。具 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者都有自己的偏颇之处,但是有一点共
同点:强调文学的形式具有举足轻重大的地位, 即形式在文学中具有基础地位。离开形式,文学 对生活的再现,对情感的表达,都是一句空话。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第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世界建立起 情感关系。
人类通过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生活活动,
一方面,对自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
另一方面,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身,
使自身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人类既身处于自 然中,又改造着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改 造着自身。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自然不再是外在的和陌生的客体,而成为 人的亲密情感的投射对象,从而甚至就仿佛成为 人本身的组成部分。可见,文学艺术正是人的自 由的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世界上,只有人 才能以具有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受事物,而 这正有力地展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 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 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所谓有机整体,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 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 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 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 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值得注意的三种思潮:
一是俄国形式主义,标举“文学性”或“陌 生化”,极端地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 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 言形式本身。
二是美国“新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 概念,认定文学活动的本体仅仅在于文学作品的
形式,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三是法国结构主义。结构分表层结构和深
三、作品与形式——文学的创造活动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情感的表 现。这种再现和表现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 来。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性。 由于形式的创造在文学中具有了重要性和合 法性,形式上的创新在文学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 情了。在形式上寻求创新,目的恰恰是要创造一 种新的观照事物或观照人生的方式,这就使得作 品形式具有了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审美价值。
第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 文学创造。
人类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的活动。前者是人类活动的有意识、有计划及出 于自身需要的特性。人的活动总是要体现一定的 主观目的,并且为着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具体的 行动。后者是人类活动的非主观随意和合乎客观 事物规律的特性。这两者的统一,意味着人类活 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而文学作为人类活动之一 种,就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 和合规律性统一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完全可以达 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