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合集下载

扶阳

扶阳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扶阳的基本概念“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

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从钦安、卢氏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方药。

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氏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阳主阴从观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今人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一丸红日”,故扶持和保护阳气,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卢氏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

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

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

如《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居从属地位。

并且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

扶阳医学讲义解读

扶阳医学讲义解读

扶阳医学讲义解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医学流派和理论体系。

扶阳医学,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扶阳医学讲义,探寻其中的奥秘。

扶阳医学强调阳气在人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被视为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它如同太阳照耀大地,温煦着我们的身体,维持着各项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

而扶阳医学的核心观点就是要重视保护和扶助人体的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的目的。

为什么要扶阳呢?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时间的熬夜、过度的劳累、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动以及过度使用空调等,都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当阳气不足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容易感到疲劳、手脚冰凉、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生病等。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肠胃炎、风湿性关节炎、宫寒不孕等,也与阳气虚损有着密切的关系。

扶阳医学讲义中,对于诊断阳气虚损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标准。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在扶阳医学中,医生会特别关注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表现。

阳气不足的人,面色往往苍白或晦暗,舌苔可能白腻,脉象多为沉、细、弱等。

同时,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症状表现,如是否怕冷、是否容易腹泻、精神状态如何等,以综合判断阳气的盛衰情况。

那么,扶阳医学是如何扶助阳气的呢?这其中,用药是关键。

扶阳医学常用的药物多为温热性的,如附子、肉桂、干姜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然而,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用法,因为它们的药性较为峻猛,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才能合理运用这些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扶阳医学还注重饮食调理。

在日常饮食中,建议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核桃、生姜等,以补充阳气。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螃蟹等,以免损伤阳气。

在起居方面,扶阳医学提倡顺应自然规律。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
扶阳学术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一旦阳气不足或受损,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的发生。因此,扶阳学术强调保护和扶助人体阳气,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防治疾病 的目的。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扶阳学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 导人体的生理功能;阴气则起到辅助和制约阳气的作用。扶阳学术强调在疾病治疗中要调整阴阳平衡,以恢复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扶阳疗法的临床应用
扶阳疗法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多种手段,通过调节人体阳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 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虚弱性疾病等。
要点二
扶阳疗法的疗效评价
为了客观评价扶阳疗法的疗效,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包括对照实验、随机对照试验等,同时结合患者的症状 、体征、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估。
产后身痛
扶阳学术认为产后身痛多因产后阳气虚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如用独活、 桑寄生等中药。
儿科疾病的扶阳治疗
小儿腹泻
扶阳学术认为小儿腹泻多因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失常所致,治疗时应以温补脾胃、涩肠止泻为主,如 用山药、白术等中药。
小儿肺炎
扶阳学术认为小儿肺炎多因机体阳气不足、外感风寒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如 用麻黄、细辛等中药。
05
扶阳学术的未来展望
扶阳学术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
扶阳学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未 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传承这一宝贵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挖掘其临床价值。
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扶阳学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保持 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探索新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方法,提

扶阳论坛发言稿范文

扶阳论坛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扶阳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论坛的举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医扶阳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阳理论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调养阳气,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阳气不足、阴气过盛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深入研究扶阳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扶阳理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一、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阳气充足,则身体健康;阳气不足,则百病丛生。

因此,扶阳就是通过调养阳气,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扶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诊断疾病:扶阳理论强调“观其脉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判断阴阳盛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扶阳理论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阴阳盛衰,运用扶阳之法,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预防疾病:扶阳理论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养阳气,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扶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扶阳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扶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在扶阳理论的指导下,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有效治疗。

四、加强扶阳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扶阳理论,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扶阳理论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2. 加强扶阳理论的教育培训,提高中医师对扶阳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加强扶阳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医扶阳理论。

4. 加强扶阳理论的宣传普及,提高人民群众对扶阳理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

扶阳学术的理论与临证2前言扶阳学术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医与现代医学交叉融合的桥梁。

在中医学历史上,扶阳学术一直被视为治疗重症、疑难杂症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应用中,扶阳学术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且还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文将从扶阳学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扶阳学术理论扶阳学术是指通过调整人体阳气、提高阳气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一种中医学理论。

在中医学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热能、生命能量和免疫力,可以保护人体远离病痛。

扶阳学术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身体内的气血,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可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等。

1.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整个扶阳学术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事物或个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阴与阳的两种对立面,在一个生命过程中,阴阳两极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和调节阴阳关系,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大小不等的经脉,经脉与气血联系紧密,并且连接着五脏六腑。

通过对经脉的针灸操作或草药调养等方式,可以有效调整人体气血流通,修复人体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力。

3.气血理论气血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调理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气血流畅运转是人体形成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扶阳学术中,如何平衡体内气血上的运行,也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关键之一。

4.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的观察和分析,对病因病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

在扶阳学术中,中医辨证论治是有效治疗头痛、风热感冒等疾病的必要条件。

扶阳学术的应用范围扶阳学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养和生活中。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扶阳医学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在于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治病养生。

以下将为您详细阐述扶阳医学讲义的要点。

一、阳气的重要性在扶阳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视为生命的根本动力。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都依赖于阳气的充足与运行通畅。

阳气就如同太阳,给人体带来温暖、活力和生机。

若阳气不足,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阳失去了光芒,人体便会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多种重要作用。

它能温暖身体,保持正常的体温;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使营养物质得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抵御外邪的入侵,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固摄体内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

二、导致阳气受损的因素生活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阳气受损。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多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生鱼片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

其次,过度劳累也是阳气的“杀手”。

长期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使得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阳气也会随之消耗。

再者,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损伤阳气。

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阳气容易被寒湿所困,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三、扶阳的方法1、饮食调理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是扶阳的重要一环。

比如,适当食用羊肉、鸡肉、桂圆、生姜等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食物。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生冷、寒凉的食物。

2、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和运行。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阳气。

但运动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损伤阳气。

3、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升发。

特别是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外泄。

4、中药调理在扶阳医学中,常用一些温热性的中药来扶助阳气。

比如附子、干姜、肉桂等,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剂量和用法。

5、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有效的扶阳方法。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范文.doc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范文.doc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摘要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的重要思想,并与《易经》、《伤寒论》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从。

深入研究扶阳学派理论,对于繁荣中医学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扶阳学派火神派郑钦安* 简介余天泰,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心病分会委员、内经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2 篇,出版专著 1 部。

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疗研究和扶阳法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353000)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正是由于有这些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存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并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扶阳学派( 俗称火神派) 也不例外。

深入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传承和弘扬该学派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本文拟就扶阳学派之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作一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1 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引着中医学的发展并指导着其临床实践。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

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

浅析卢氏扶阳学派与扶阳学术思想

强调“ 人 身 立命 在 于 以 火 立极 , 治病 立 法 在 于 以 火 消 阴 ; 病在 阴者扶 阳 抑 阴 , 病 在 阳 者 用 阳 化 阴” , 始终保持 阳气通畅 , 扶
先 天 肾护后 天脾 胃. 使 阴 阳合 德 。
关 键 词 学 术思 想 中 图 分 类号
扶 阳 学 派 中 医 学术 发 掘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4 ) 0 8 — 0 0 0 7 — 0 2
永定 。尚师 “ 火神派” 鼻 祖郑 钦安 , 从小 研读 《 黄帝 内 间 . 一 切 动静 都 随 阴 阳之气 机 而转 , 业 医者 。 需识 得
经》 、 《 周 易》 、 《 伤 寒 杂病 论 》 期 间 一起 学 习 郑钦 安 医 《 黄帝 内经 》 所论 , ‘ 凡 阴 阳之 要 , 阳密 乃 固 ’ , ‘ 阳气
i :
爱 誊囊 … 蠢薯 誊誊 蓦 蠢誊耍蓦 : 羞 誊囊 冀誊

浅析卢 氏扶 阳学派 与扶阳学术思想
张 志彬 刘 燎原
( 陕西 中 医学院 , 陕西咸 阳 7 1 2 0 4 6 )
摘 要 卢 崇汉 是 卢 氏 第 三代 传 人 , 深受“ 重 阳思 想 ” 影响 , 临床 擅 用姜 附桂 等 温 性 药 物 。 卢 氏提 出“ 阳主 阴从 ” 论, 并
阳, 认 为 阳气 为 生之 本 , 有 阳则生 , 无 阳则 死 。阴பைடு நூலகம்阳
扶 阳 大 家卢 崇汉 为 四川 德 阳 人 . 出身 中 医世 之 间存 在 “ 阳主 阴从 ” 的关 系 。卢 崇汉 祖父 卢铸 之亦 家, 正 是 基 于历 史 因缘 先后 从 师 祖父 卢 铸 之 大伯 卢 谈 到 : “ 人 之 生成 , 纯在 天地 之 中 , 阴 阳之 内 , 五行 之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

扶阳核心是扶正而非温法扶阳思想有争议近几年来,中医界兴起了一个重视人体真阳,擅长重剂应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回阳、温阳、通阳药物辨治阴寒之证的学术流派,叫做“扶阳派”,又称为“火神派”。

这个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为清末的伤寒大家郑钦安,自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问世以来,这个学派渐成体系。

但在“扶阳学派”临床疗效受人瞩目的同时,也颇受争议。

质疑“扶阳派”者,主要是认为“火神派”理论偏激,用药偏执温法,重阳而忽视阴,滥用大剂量附子,弊大于利等。

出现这种质疑的原因:一是部分医者把扶阳学术思想所说的,人体病理上的“阴邪”与生理上的“阴气”概念混为一谈,或不自觉地偷换了概念,故而产生了一些对扶阳学术观点的误解。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习和应用扶阳学说的医者不重视学习《伤寒论》六经理法,没有透彻领会郑钦安学术观点的精髓,没有真正理解扶阳学术思想中“阳”的真正内涵;临证时不详辨舌脉证,逢病多视为阳虚,遣方用药时,应用附子等峻药,不论是功效、剂量,还是作用靶点等都心中无数,且不分病证轻重和个体差异,常盲目大剂量、超大剂量滥用,以致人们颇有微词。

但疗效是硬道理,扶阳学派既然能够存在和兴起,自有其不可否认的临床疗效,应当将其理法观点的核心所在阐释清楚,才能让人们理解和认同,笔者现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做一阐述。

理论根基是《伤寒论》实际上,真正的扶阳学术思想创始人应当是张仲景,张仲景是最擅长应用扶真阳、温中阳、回阳通阳方药的。

《伤寒论》的精髓除了保胃气,存津液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处处以顾护阳气为要的。

六经中三阴经理法阐释详尽,三阴方证,皆为虚寒之证,经方中有不少应用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温热药的方子,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真武汤、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以及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都是治疗真阳亏虚,或阳衰寒盛之大病重症的,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扶阳气而祛邪。

四逆汤等经方用活了(用好附子),的确能够大大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可以说,扶阳学说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

扶阳医学讲义精髓

扶阳医学讲义精髓

扶阳医学讲义精髓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扶阳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中医领域中独树一帜。

扶阳医学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扶阳医学讲义的精髓所在。

阳气,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太阳,为万物生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人体中,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重要作用。

一旦阳气不足,人体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扶阳医学认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常常导致阳气受损。

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贪食生冷、滥用寒凉药物等,都可能使得阳气耗散。

而阳气受损后,人体的脏腑功能就会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在诊断方面,扶阳医学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以及整体的症状表现。

比如,阳虚的患者往往脉象沉弱无力,舌体胖大,舌苔白滑。

同时,可能伴有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大便溏稀等症状。

治疗上,扶阳医学主张以温阳扶正为主要原则。

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热之性,能够补充和激发人体的阳气。

然而,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好用药的剂量和时机。

在扶阳医学的理论中,“阳主阴从”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这意味着阳气是主导,阴气是从属。

阳气充足,才能化生阴津。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关注阳气的盛衰,而不是一味地滋阴清热。

另外,扶阳医学还强调治疗过程中的次第问题。

就如同打仗要有战略和步骤一样,治病也需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逐步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扶阳医学也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比如,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运动,避免受寒,注意饮食的温热和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扶阳医学并不是一味地温热,而是在扶阳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比如,当出现阳气郁闭的情况时,可能需要先通阳,再扶阳。

总之,扶阳医学讲义的精髓在于重视阳气,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总结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总结

扶阳医学讲义要点总结扶阳医学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在于重视阳气,以扶阳为治疗的关键。

以下是对扶阳医学讲义的要点总结。

一、扶阳医学的理论基础扶阳医学认为,阳气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阳气充足则身体健康,脏腑功能协调;若阳气不足,则会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的盛衰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这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如同天空中的太阳一样,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和推动,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扶阳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阳气的运行和分布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一旦阳气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二、阳气不足的表现及原因阳气不足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容易疲劳、消化不良、大便溏稀、尿频等。

造成阳气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禀赋不足:部分人天生阳气较弱,体质虚寒。

2、后天失养: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之物,损伤脾胃阳气;长期劳累、过度熬夜,耗损阳气;情志失调,如长期焦虑、抑郁,导致阳气郁结。

3、外感寒邪:寒邪侵袭人体,容易损伤阳气。

4、久病伤阳:长期患病,正气耗损,阳气也会随之亏虚。

三、扶阳的方法1、药物扶阳扶阳医学在用药上有其独特之处。

常用的扶阳药物有附子、干姜、肉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阳散寒、补火助阳的作用。

但使用这些药物需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好用药的剂量和炮制方法,以免出现中毒等不良反应。

2、饮食扶阳在饮食方面,应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韭菜、核桃等。

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和均衡,不过饥过饱。

3、起居扶阳保持良好的起居习惯对于扶阳也非常重要。

要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

《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吾道一以贯之——扶阳也----《扶阳讲记》读后感兼及其理论探讨摘要:卢崇汉教授是火神派正宗的传人,在理论上传承火神派扶阳的传统并加以发挥创造,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扶阳数“法”,疗效颇佳。

本文从《扶阳讲记》一书出发,对其理论和思路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火神派;卢崇汉;扶阳讲记;扶阳2005年成都著名火神派(又称扶阳学派)的继承人卢崇汉教授及其学生曾经统计过他一年的门诊量,一共接诊2745人,20013人次,开出20076张处方,所涉及病种83个,包括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癌症等等,治疗的有效率98%,疾病的临床治愈率为92%。

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疗效?这些疗效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认真阅读了卢教授的代表作《扶阳讲记》,恍惚似有所得。

1 为何要扶阳?扶阳,顾名思义就是扶助阳气,尤其是脾肾先后二天的阳气。

卢氏首先引用《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成天”来说明自然界中阳主阴从的正常格局。

这使人不由得想到朱丹溪的理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两者是不是矛盾了呢?从五运六气来看,属阳的成分占了绝大多数,任应秋认为这可能与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关,由此看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似乎应该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而不应该是受到朱丹溪攻诘的病理状态。

那么朱丹溪的理论错了吗?余意下认为如果阳有余却不藏,那么朱氏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如果阳气充盛又能很好的收藏,这就成了正常的状态。

无论如何,这句话提示我们既然强调天人合一,就应当重视阳气的补充和阴精的奉承,使得阳气能够正常生发和收藏。

为什么卢氏可以大量、广泛地使用扶阳药物,或者换言之,为什么现在社会阳虚的人多?卢氏归纳了9点原因:(1)先天不足;(2)嗜食生冷寒凉;(3)误用苦寒;(4)滥用抗生素;(5)工作的烦劳,“阳气者,烦劳则张”;(6)房劳伤肾阳;(7)非时的作息时间,使得阳气无法正常的生发和收藏;(8)心性不定;(9)自然环境上热下寒的格局,煤矿、石油的开采相当于把地球的坎中真阳暴露出来,因此产生全球变暖的表象。

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思想

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思想

扶阳医学的理论核⼼思想导读: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

⽽“扶阳”⼀词本⾝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从⽽使⼈体阳⽓宣通、强盛之含义。

从钦安、卢⽒祖师爷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了⼀系列原则、⽅法和具体的⽅药。

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不相顺接者则扶阳⽽使其通达,阳⽓不达则枢转其阳⽓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阳主阴从观⼈体阳⽓的⽣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置于⾮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通天论》说:“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

今⼈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中病⼈产⽣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受到⼲扰来解释,更说了阳⽓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宝论》中所⽐喻的⼈体内的“⼀丸红⽇”,故扶持和保护阳⽓,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卢⽒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

卢⽒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是机体⽣命活动的原动⼒,⼈体的阳⽓存之则⽣,失之则死。

早在先秦诸⼦百家的⼀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

如《周易》以阳⽘(—)和阴⽘(——)代表⼀切事物相互对⽴、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周易》在提⽰阴阳⼆者的对⽴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阴居从属地位。

中医扶阳讲座心得体会

中医扶阳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主讲的“中医扶阳”讲座,受益匪浅。

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扶阳理论,使我对于中医扶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谈谈对中医扶阳的感悟。

一、中医扶阳理论的内涵中医扶阳理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扶正祛邪”,即通过扶助人体阳气,达到祛除病邪、强身健体的目的。

扶阳理论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阳气充足则身体强健,阳气不足则百病丛生。

讲座中,专家详细阐述了阳气的概念、作用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阳气不仅具有温煦、推动、固摄等功能,还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维持脏腑功能正常。

阳气充足,人体才能抵御外邪侵袭,保持健康。

二、中医扶阳的实践方法讲座中,专家介绍了中医扶阳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阳气的来源之一。

合理搭配饮食,可增强人体阳气。

如多吃温补食品,如羊肉、鸡肉等;少吃寒凉食品,如西瓜、黄瓜等。

2. 运动养生: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人体阳气运行,增强体质。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3. 起居有常: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阳气养护。

如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4. 情绪调适:情绪波动会影响阳气运行,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阳气养护。

如学会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5. 中药调理:根据个人体质,运用中药进行扶阳治疗。

如黄芪、人参、鹿茸等具有扶阳作用的中药。

三、中医扶阳的益处通过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中医扶阳的益处:1. 增强体质:扶阳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2. 调节阴阳:扶阳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3. 延缓衰老:扶阳可延缓人体衰老进程,使人保持年轻活力。

4.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扶阳养生,可使人精力充沛,提高生活质量。

四、个人感悟通过此次讲座,我对中医扶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中医扶阳理论具有科学性:中医扶阳理论源于实践,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具有科学性。

2. 中医扶阳养生方法简便易行:扶阳养生方法如饮食、运动、起居等,均可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实现。

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

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

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何谓中医扶阳学说?解密中医扶阳理论2010-02-22 21:20:09 来源: 民间论坛显示次数:397 编辑:进入论坛中医显学:扶阳学派以上说的很多都是在如何给身体增加阳气,也就是温度,这也就是扶阳一派的理论。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几年前了,我才知道我的祖上名医不少,居然有著名的“曾火神”,火神就是扶阳的代名词。

曾火神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过,但上自火神之祖郑钦安的三大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我都很认真地读过,其下火神一派的范中林、祝味菊、吴佩衡、唐步祺、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的医书和医案我都看过,有的人没有医案,但理论都是在补火扶阳的框架里转,因为我的体质很对补火的路数,所以我即使是看别的书也都是一下就看到了里边的扶阳,如孙秉严治肿瘤,我看他的方法就是扶阳,又如武国忠讲养生,或是他的治疗,都说自己的悟道正在于找到了固护阳气这个玄机。

说起来,我现在的师父赵文忠先生,他的师父名玄鹤子(朱鹤亭),为道家一派的,也是极其重视阳气。

当我看到武国忠医师的师门,既有道医,也有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我就知道治病养生的理路一定有重合的。

护阳扶阳一派的理论成一个大流派,始自郑钦安,但其来源就在《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

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所以,养生,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历代好多的大医家,治病都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上下功夫,只不过是到了郑钦安,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流派,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

”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

扶阳讲义

扶阳讲义

扶阳讲义扶阳理路(一)实际上我们分析中医的理论,它的渊源,也就是阴阳理论的渊源,它很明确的强调了阳为主导。

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它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

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

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

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干卦里面去认知,干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干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干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

那么干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

干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

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

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我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

干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

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有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

卢崇汉: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与运用

卢崇汉: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与运用

卢崇汉: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与运用今天很高兴能够来参加这个扶阳论坛,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祖父卢铸之先生1908年就在成都筹备了一个扶阳讲坛;到了辛亥革命,也就是1911年以后,这个扶阳讲坛就不断地壮大了。

如果从扶阳讲坛筹备算起,到今天,这个扶阳讲坛已经99年了。

当时我祖父为什么要力倡扶阳,为什么要搞扶阳讲坛?从1903年到1906年,他用了3年的时间,走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到各处考察,考察什么呢?去考察各个地方人的体质状况,各地中医的辨证思维和临床路子。

通过3年的时间,他走了北方、走了南方、走了东方、走了西方,他得到了一个看法,就是基本上在整个中国,都没有明确地认识到阳气的重要性。

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也就是他的老师郑钦安先生的一个嘱托,说必须去看一看,了解一下。

他当时有这个条件,卖了家里的很多田产,才有了这次考察的经费。

回到成都后,他就搞了扶阳讲坛。

扶阳讲坛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到他去世,然后是我的伯父卢永定先生承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也很想把这样的讲坛纳入到官方的王道中来,所以我在成都中医学院打过多次的报告,争取在成都中医学院开设《中医扶阳学》这门课程。

我说的《中医扶阳学》,牵涉到从基础理论到扶阳的诊断、到扶阳的辨证、到扶阳的用药,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当然由于当时整个中医大环境不许可,所以我连续6次提出这样的要求,最后都没有办法实施。

今天很有幸,在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和世界华人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了这个新的开端。

过去的扶阳讲坛总是只有我们卢氏在讲,我祖父讲,我大伯父讲。

现在搞“扶阳论坛”,就是希望以后大家都能讲,这样就更有意义了。

因为中医的根就应该是扶阳,所以我经常就在比喻,扶阳的思想,扶阳的理、法、方、药就相当于一个树的主干,而其他的都是分枝。

当然,这要通过我们努力,如果我们没有在这上面去花工夫,花力气,可能就达不到。

也可以说从今天的扶阳论坛开始,我们都应该力争在中医学术和中医临床付出不断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 人民医院 (5 00 3 30 )
而后 动 等 , 分 体 现 了 “ ” 主 充 阳 为
导 , 阴” 从属 的重 阳思 想 。 由于 “ 为
阳气 的主导 推 动作 用 , 阴 阳不 断 使
运 动 发 展 变 化 , 而 化 生 万 事 万 从
T a to a i e P M e m l u.a 2 r di n lCh n s  ̄c i n1 | 3 n
和 存 在 , 进 了 中 医 学 术 的 繁 荣 , 终 指 引 着 中医 学 的 发 展 并 指 导 着 道 , 是 规 律 和 方 法 , 地 万 物 之 促 就 天
并 推动 着 中医学 术 的 发展 。然 而 , 其 临床 实 践 。扶 阳 学 派 作 为 中 医 理 , 而宇 宙 , 而 一 草一 木 , 大 小 皆不
育 乃至衰 老整 个过 程 , 由于 肾 中 通 天论 》 , 为 阳气 先 虚 , 邪 乘 是 大有 益处 。 是 )认 外
阳气 盛 衰 变 动 而 主 导 的 结 果 。关 虚 而 人 , 引 发 “ 偻 ” 多 种 疾 可 大 等
综 观扶 阳学 派之 学 术 思想 , 其
若 推 力 于 正常生 理状 态 , 是 以 阳气 为主 病 。反 之 , 人 体 阳 气 充 实 调 顺 , 核心 就 是 重 视 阳气 , 崇 阳气 , 亦 导 的 。若 阳气 能 固密 , 阴气便 能平 则 外邪 难犯 , 于是 说 : 清静 则 肉腠 主 阳主 阴从 。也 就 是 说 不 论 在 理 “ 和 , 可 达 到 “ 平 阳 秘 , 神 乃 闭拒 , 则 阴 精 虽有 大 风 苛 毒 , 之 能 害 。 论 还 是 实 践 上 , 生 命 观 、 病 观 弗 ” 在 疾 都 治” 境界 , 人体 才有 健康 可 言 , 即所 ( 素 问 ・ 气 通 天 论 》 然 而 , 《 生 ) 尽 和 防病 治病 及养 生保 健 等 方 面 , 特别 强 调 阳气 的作 谓 “ 阴 阳之要 , 凡 阳密乃 固。 ( 素 管 阳气 贵为 至宝 , “ ”《 但 亢则 害 , 承乃 极其 注重 阳气 , 视 如果 阳气过 于亢 盛 , 或运 行失 用和 重 要 性 , 阴 盛 阳 衰 为 病 势 问 ・ 气通 天论 》 否 则 阳气一 旦 制”, 生 ) 阻 亦 故 观 。因 而 在 判 断 疾 病 时 总 以 阴 阳 破 散 , 气 便 随 之 消 逝 。所 以 《 阴 素 调 , 隔 不 通 , 可 为 邪 为 害 , 突 善 问 ・阴 阳别论 》 : 阴 之所 生 , 说 “ 和 《 问 ・ 阳应 象大 论 》 : 壮 火 为 纲 , 出 阴 阳 总纲 地 位 , 辨 阴 素 阴 云 “ 火识 假 热 。在 临 证 立 法 上 以 扶 阳 本 日和 , 是故 刚与 刚 , 阳气 破 散 , 阴 之气 衰 … … ; 火 食 气 …… ; 火 壮 壮
系 和推进 其存 在与 发 展 的基 石 , 扶 此 外 , 易经 》、 伤 寒 论 》 与《 《 等有 十 力 则 是 阳气 , 阳气 起 主 导 作 用 。 即 阳学 派 ( 称 火 神 派 ) 不 例 外 。 分 密 切 的 关 系 。诚 如 “ 神 派 ” 俗 也 火 开 因而 开篇 即言 : 天尊地 卑 , 坤定 “ 乾
产 生 了诸 多各 具特 色 的学术 流 派 , 之一 。它 所 创 立 的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阴一 阳之 谓 道 ” 《 经 ・ 辞 (易 系
正 是 由于 有 这 些 学 术 流 派 的 形 成 系 , 定 了 中 医学 发 展 的 基 础 , 奠 始 传 》 , 道 ”包 含 阴 阳 , 阳 就 是 )“ 阴
八 , 齿 发 去 。 此 中所 言 “ 则 ” 肾气 ” 外邪 而 成疾 , “ 合不 得 , 如 开 寒气 从 传 承和 弘扬 该 学 术 流 派 具 有 十 分 即包 含 肾 阳 , 就是 说 人 之 生长 发 之 , 也 乃生 大偻 … …” 《 问 ・ 气 重 要 的意义 , (素 生 于振 兴 中 医药 事业 更
中医药通报 ・ 理论 探讨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
● 余 天 泰
摘 要 任 何一 个 学派 的形成 , 有 它的理 论基 础和 核 心思 想 , 都 而且是 维 系和 推进 其存 在 与发展 的 基 石 。扶 阳学 派作 为 中医 学众 多学 术流 派之 一 , 与其 它 学派 一样 , 其理 论 基 础 无疑 是 《内经 》 的重 要 思 想 , 与《 并 易经》 《 寒论》 、伤 等有 十 分密切 的 关 系。其核 心 思想 就是 重视 阳气 , 崇 阳 气 , 推 力主 阳主 阴从 。
牙 生而 长 极 …… 七 七 , 脉 虚 , 任 太 节及 情 志 劳 倦 等 均 能 损 伤 阳气 而
2 核 心 思 想
核 心者 , 中心 也 。所 谓 核心 思
冲脉 衰少 , 天癸 竭 , 道不 通 , 形 引起 不 同类 型 的病 证 。其 中 以寒 地 故
坏 而无 子 也 。丈 夫 八 岁 , 肾气 实 , 邪 伤 阳 为最 , 日: 因 于寒 , 如 想 即是 中心 思 想 。 大 凡 一 个 学 术 故 “ 欲 发长 齿更 。二 八 , 肾气 盛 , 癸 至 , 运枢 , 居如 惊 , 天 起 神气 乃 浮 .. ・ . 四 流 派 的学 术 思 想 或 许 由 若 干 部 分 … 精气 溢 泻 , 阳和 , 能 有 子 。三 维相 代 , 阴 故 阳气 乃 竭 。 《 问 ・生 组 成 , 必定 有 其 中 心 者 , 中心 ”( 素 但 此
深人研 究 探 讨其 理 论 基 础 和 核 心 山宗师 郑 钦 安 所 云 : 学 医 于 止 唐 矣 ; 高 以 陈 , 贱 位 矣 ; 静 有 “ 卑 贵 动 思想 , 传 承和 弘扬 该 学 派是 大 有 刘 太 老 夫 子 , 示 《 帝 内 经 》、 常 , 柔断 矣 ; …乾 知 大 始 , 作 对 指 黄 刚 … 坤 裨 益 的。 【 此 , 文 拟 就扶 阳学 派 《 易》 极 、 犬 本 j 周 太 仲景 立 方 立 法 之 旨。 成 物 ; 以易知 , 以简 能 。 “ 乾 坤 ” 成象 之理论 基础 与核 心思 想 作 一 探讨 , 余 沉潜 于斯 二十余 载 , 知人 身 阴 之 谓 乾 , 法 之 谓 坤 。 此 后 又 说 : 始 效 ” 以作 引玉之砖 。 阳合 一之 道 , 仲景立 方 垂 法之 美 。 “ ” 大哉 乾 元 , 物 资 始 , 统 天 ” 万 乃 ;
深入研 究扶 阳学派理 论 , 于繁 荣 中 医学术 , 高 中 医临床 疗 效 , 护人 民健 康 , 进 中 医药事 业 发展 , 对 提 维 促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和 深 远 的 历 史 意 义 。
关键 词
扶 阳学派 火神 派
郑钦 安
在 巾 医学发展 的历 史 长河 中 , 经 》 是 我 国现存 最 早 的医 学 典 籍 学 术 思 想 之 渊 源 。《 经 》 为 , ) 易 认
委员 , 中华 中医药学会 内科分会 委员、 心病分会委员 、 内经分会委员 , 福建省 中医药学
之根 , 阴从 属 于 于 阳 , 待 阳动 而 须
会 内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 心病分会 副主任 委员 , 南平市 中医药 学会 会长等 。在国 内外 学术 刊物发表论文 4 2篇 , 出版专著 1 。主要从 事高 血压 、 部 冠心病 等心 血管疾 病诊 疗研究 和扶 I 去 旧{治疗疑难杂病 的临床研究 。
l 理 论 基 础
“ 哉 坤元 , 至 万物 资生 , 乃顺 承 天 。 ” 《 经》 古代 哲学 著作 , 中 ( 周 易 ・本 经 》 此 外 , 易 经 》 易 为 乃 《 ) 《 在 《 帝 内 经 》( 下 简 称 《内 国哲 学 的总源 头 , 是 《 黄 以 更 内经》 阳 八 卦排 列次序 上 , 将 乾 卦列 为 卦 阴 特
任何 一个 学术 流派 的形 成 , 有 它 学 众 多学术 流 派之 一 , 其 它 学派 外 阴 阳 而 已。并 且 认 为 阴 阳 是 运 都 与
的理 论基 础 和核心 思 想 , 而且 是维

样 , 理 论 基 础 无 疑 是 《 经 》 动变 化 的 , 推 动其 运 动变 化 的动 其 内 。 而
的人 放 到 天 地 自然 界 里 考 察 研 阳气 如 此 重 要 , 在 养 生 保 健 、 故 防 以安 和健康 。其 不朽 经典 名著 《 伤 究, 发现 阳气 在人 的生 命 活 动过 程 病 治病 及康 复调养 中均 不可 忽视 。 寒 杂病 论 》 所 以冠 以 “ 寒 ” 之 伤 二 中至关重 要 , 而且 是贯 穿 其 生命 全 阴阳失 调 或 失 衡 是 人 体 基 本 字 , 意在 示 人 阳气 至 重 而 易 伤 , 必 过 程 的。人之 生命 孕 育 、 长壮 老 病 理变 化之一 , 其个 中缘 由则 是 须 时时 顾护 阳气 , 生 而 因而 书 中姜 、 、 桂
余天泰 , , 男 主任医师 , 教授 、 医学硕士 、 士研 究生导 师。 国家 中 医药 首 , 以 “ 亨 利 贞 ” 卦 辞 , 硕 并 元 作 而坤
( 医理真 传 ・自序 》 《 )
作者简介
管理 局第 一批 全 国 优 秀 中 医 临 床 人 才 , 四 批 全 国 老 中 医 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工 作 卦乃 位其后 , 第 意在 昭示 阳气 既 是一 指导 老师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 津贴 。兼任 中国老年 学学 会中 医研究委 员会 副主任 切 万 物肇 始之 源 , 又是 其 坚 同善终
八, 肾气平 均 , 筋骨 劲 强 , 故真 牙 生 气通 天论 》 综 观 《 ) 内经 》 阐述 外 就 是核 心思想 , 该学 派 区 别 于其 在 是 而 长极 …… 五 八 , 肾气 衰 , 堕 齿 感 内伤 等诸多 疾病 时 , 每 以寒 邪 它 学派 的关键 性 特征 性 标 志 , 是 发 每 更 槁 ……七八 , 气 衰 , 肝 筋不 能 动 , 天 立论 , 由此 凸显 了其 重 阳思想 的病 其 生命 力所 在 。因此 , 真研 究 并 认 癸竭 , 精少 , 肾气 衰 , 体 皆极 。八 因观和 发病观 , 阳气 虚 则 易招 致 准 确理 解掌握 学 派 的核 心 思想 , 形 而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