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能源引发的战争
能源安全内涵外延变化及其应对:回顾与启示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经济、科技、治理体系等发生深刻变化,影响能源安全的“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确保能源安全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本文讨论能源安全的起源、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以及国际社会采取的主要对策,供有关研究和决策参考。
一、重大事件促进能源安全内涵延伸能源安全发端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其内涵是以可支付的价钱获得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
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启能源安全1.0阶段。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下降并导致供应短缺。
1980年9月22日开始、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诱发第二次石油危机:伊朗石油出口减少、伊拉克几乎停止石油出口,油价自1979年初开始暴涨。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方国家造成巨大冲击。
为应对石油危机,国际能源署应运而生。
1974年,美国总统在华盛顿召开国际能源会议,制定“国际能源计划”;11月签署计划的16个经合组织成员国成立国际能源署(IEA),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采取的联合行动,包括推动成员国间开展能源合作,调整石油危机的应对政策,增加石油供应能力,共同采取缩减石油需求措施,建立石油供应危机时的石油消费分享制度,提供市场情报,改善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关系,联合开展能源研发活动等,并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储备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
以适度成本获取能源、特别是石油的足量供给。
提到能源价格的协同和统一,不能不说到另外一个国际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0年9月14日,欧佩克(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缩写的音译)成立,1962年11月6日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国际组织,以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
欧佩克的决定对国际油价影响相当大。
能源战争资料
能源战争在当今社会,能源战争成为世界上人们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能源是维持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转稳定的关键,因此,掌握能源资源就意味着掌握了国家的发展命脉。
本文将探讨能源战争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背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基础,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全球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着能源匮乏的挑战。
这种不平衡的分布导致了各国之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引发了能源战争的爆发。
原因能源战争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 1. 能源资源稀缺: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而其他国家却依赖进口。
资源稀缺性导致了对资源的争夺。
2. 地缘政治因素:部分国家通过控制能源资源来扩大自己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进而实现地缘政治利益。
3. 经济利益:能源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控制资源意味着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影响能源战争对国家和世界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 1. 经济动荡:能源战争可能导致供应中断,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稳定,甚至引发经济动荡。
2. 地缘关系紧张:能源争夺可能导致国际关系恶化,加剧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3. 社会不稳定:能源资源的争夺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能源战争的爆发,国际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 1. 多元化能源供应:各国应该加强能源供应多元化,减少对某一特定能源资源的依赖。
2. 加强合作: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全球能源安全问题,推动能源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3. 绿色能源发展:发展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战争问题的根本出路,各国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支持。
综上所述,能源战争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各国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合作与创新,实现能源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俄乌战争中的能源政治及其地缘经济影响
俄乌战争中的能源政治及其地缘经济影响引言:俄乌战争是近年来欧洲地区最为严重的冲突之一,不仅在军事和政治层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能源领域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俄乌战争中的能源政治以及其对地缘经济的影响。
一、能源政治的背景和重要性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能源政治则是各国之间在能源供应、价格和控制上的博弈。
在俄乌战争背景下,能源政治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乌克兰作为一个重要的能源传输国,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欧洲能源供应的关键通道。
二、俄乌能源关系的演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俄罗斯一直是乌克兰的主要能源供应国。
然而,这种关系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乌克兰不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而是寻求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以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
三、能源供应的地缘经济影响1. 欧洲能源市场的不稳定俄乌战争导致乌克兰能源供应中断,进而对欧洲能源市场造成了不稳定的影响。
欧洲国家面临着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不得不寻求其他替代能源供应渠道,如液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以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
2. 能源价格的波动俄乌战争对能源价格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乌克兰是俄罗斯天然气的重要过境国,战争导致天然气供应中断,进而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
这对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3. 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乌克兰在俄乌战争后加大了对多元化能源供应的努力。
乌克兰与欧洲国家合作,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管道,以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
这种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将有助于乌克兰在地缘经济中获得更大的独立性。
四、能源政治的地缘战略意义1. 俄罗斯的地缘经济优势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之一,具有巨大的地缘经济优势。
通过控制能源供应,俄罗斯能够在地缘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欧洲国家施加影响。
2. 西方国家的能源安全俄乌战争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为了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西方国家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多元化的投资,以确保其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战争的背后与资源争夺
战争的背后与资源争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不断增加,无论是地缘政治冲突还是国际贸易纷争,都与资源争夺密不可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如何正确看待战争的背后与资源争夺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格局、推动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源争夺是战争的一大根源战争往往源于领土、能源、水源等资源的争夺。
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因此国家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
当资源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竞争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尤其是在资源稀缺的地区,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容易升级成战争。
资源争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例如,19世纪末的石油资源争夺为美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二战期间,德国对于欧洲的资源控制成为其侵略的主要动机。
21世纪的资源争夺也并未停止,中东地区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一直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二、资源争夺与地缘政治紧密相连地缘政治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源争夺与地缘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国之间的战争往往归结于地缘政治的利益。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各国往往通过战争手段来争夺控制权。
地缘政治角力的典型例子之一是中东地区。
该地区凭借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全球焦点。
世界上多个大国都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来控制该地区的资源,从而巩固自身利益。
这无疑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威胁到了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三、资源争夺加剧了贫富差距资源争夺不仅在国际层面上产生影响,也对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重大冲击。
资源富饶的地区往往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贫瘠的地区则面临发展困境。
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剧。
例如,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但由于资源争夺和贫富不均导致的冲突频发,该地区的经济几乎无法持续发展。
同时,国际间的资源争夺也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贫穷的陷阱,无法获得公平的资源分配,造成各种社会问题。
四、和平发展是解决资源争夺的关键面对战争的背后与资源争夺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和平发展为目标,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解决资源争夺问题。
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及启示研究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20.12探讨与研究D S C U S S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能源在人类战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顾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分析现代能源发展与要求,对促进未来战争中能源更好地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探究研究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发展未来。
探究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回顾我军的能源运用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能源的地位作用,对能源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世界战争能源的历史运用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扩大能源的利用范围。
煤炭的使用,一方面为战争提供了能量所需,另一方面促进了治金技术的进步,人类由此锻造出刀剑、盔甲等武器装备。
中国早在10世纪就将火药用于军事,发明了长竹竿火枪、飞火枪等,并在13世纪传入欧洲,从此火药在军队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石油最早在战争中运用是20世纪初被英国海军作为主作战燃料装配舰艇。
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更是成为了“战争的血液”,使军队的机动方式和战斗能力大幅提高,作战范围也扩展到海、陆、空。
电的发明与使用,带给了人类与战争更加深刻的变革,机械化战争逐渐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现代战争中,能源保障是否及时,更是关系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还是90年代的海湾战争,或是伊拉克战争,切断后方能源保障都是夺取胜利的有力措施。
(二)我军能源的历史运用我军从建军初期就开始了能源的运用,从红军电台发电使用油料开始,到目前使用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化学能等多种能源,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
这其中又以油料最为重要,它也是我军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
煤炭能源目前在炊事、照明、取暖仍有小范围的应用。
从“两弹一星”挖掘核能的巨大潜力起,我军非常注重对核能的管理使用及进一步的开发应用。
能源与战争有不解之缘
能源与战争有不解之缘能源与战争有不解之缘2011年10⽉21⽇/董秀成能源是⼈类社会动⼒之源,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能源争夺向来是战争诱因之⼀,⽽且能源本⾝也曾经决定过战争的胜负进⽽彻底改变⼈类历史进程。
在第⼀次世界⼤战期间,能源尤其是⽯油在决定战争胜负中起到⾄关重要的作⽤,当时作为英国海军第⼀⼤⾂的丘吉尔决定将英国战舰的动⼒从燃煤改为燃油,进⽽让英国海军拥有全⾯优势,因为燃油军舰具有航程远、速度快和添加⽅便等特点。
另外,法国加利纳将军为了向前线运兵,在巴黎征⽤好⼏千辆出租车,这⼀措施戏剧性地扭转了凡尔登战役胜败格局,为法国战场胜利起到关键作⽤。
在第⼀次世界⼤战期间,利⽤⽯油为动⼒的坦克和飞机⼤量投⼊战场,这标志着现代战争的开始。
⽯油作为武器的动⼒来源,决定着战争的速度和武器的威⼒,因此⽯油与战争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在第⼆次世界⼤战期间,⽯油的作⽤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德国是⼀个⽯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因此纳粹德国希望通过迅速占领苏联和中东以取得⽯油供应,进⽽彻底政府世界。
⽇本也是⼀个⽯油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因为⽇本将战争⽬标锁定在东南亚,试图以控制东南亚来获取⾜够的⽯油资源。
在试图控制国外⽯油资源的同时,德国在国内⼤⼒发展基于本国煤炭资源的合成燃料⼯业,希望双管齐下来保障战争对能源的需要。
斯⼤林格勒保卫战,让德国试图控制苏联⽯油的努⼒彻底失败,再加上美英军队对其国内合成燃料⼯⼚进⾏战略轰炸,这就促使德国在能源供应⽅⾯遭受沉重打击,战争机器逐渐限于瘫痪。
在亚洲战场,由于⽇本缺乏⽯油燃料,⽽且必须确保海上⽯油供应渠道畅通,这就构成了⽇本在第⼆次世界⼤战的战争格局中的“先天不⾜”,需要花费⼤量的精⼒和武⼒来维持⽯油供应,但海上⽯油运输往往成为盟军打击的重点⽬标,这也加快了⽇本战败的步伐。
⽯油也是国际政治⽃争的重要武器。
1960年,⽯油输出国组织成⽴,资源国开始逐渐对⽯油⼯业国有化,越来越多的⽯油产量,特别是⽯油出⼝量,被集中到少数中东国家⼿中,进⽽造成西⽅进⼝国对中东地区的严重依赖。
即将到来的无尽能源
在 球体 中 ;另一种 是 目本物 理学家 长
冈半 太郎 ( g o aHa t o) 出的 Na ak na r 提 模 型 ,他认 为带负 电的 电子 不能与 正 电荷混合起 来 ,因此在他 的模型 中 , 电子均匀 地分布在 一个 环上 ,环 中心
年 ,借助 自己发 明的质谱仪 ,阿斯顿
发现在任何 原子 中 ,原子核 的质量都
要 比组成该 原子核 的所有质子 和中子
的质量总和 要少一 点 。这种现 象叫做 “ 质量亏损 ” ,是因为质子 和中子在
个 后来被称 为 “ 物理最 美实验 之一 ”
的 粒子散 射实验 。在曼彻斯 特大学
进 行的这个 实验使用 放射性 元素射 出
经不 再遥 远 。
上发光 ;少数 d粒子 出现了一定程 度
的偏转 ,但是还 有极少 量的 d粒子偏 转 角度极 大 ,甚至掉头 而去 。这 一现
之一 。也就是说 ,如果说 原子的 直径
有一个 足球场 那么大 ,原 子核 的大小
大约 只相 当于球 场 中央 的一粒玻 璃跳
象让卢瑟 福开始 思考 ,他认为原子 中
将 一 个 珊 瑚 礁 岛 从 地 图 上 永远 地 抹
去 。 那 颗 炸 弹 重 达 7 吨 ,但 是 却 放 出 O
类在地球上 制造 出了太阳 。
而引发 的战争 。这 是历 史上耗 资最 高 的科研项 目之一 ,现 在正 在法国一处
分 粒子 并没 有改变路 径 ,像 一枚炮 弹 打穿纸 片般直 直向前 撞击在荧 光屏
J h h msn)提 出 的 模 型 , 认 为 原 o nT o o
子 是一个半径约01 . 纳米的球体 ,正 电 荷 均匀地分 布于整 个球体 ,电子则 像 葡萄 干镶嵌 在面包 上一样 ,稀疏地 嵌
第七章第一节 能源危机事件举例
第七章能源与化学人类文明在不断活动和进步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可以说是滥用。
地球不可再生能源毕竟是有限,近年来,能源已经渐渐显示出它过度开发后的颓势,能源已经不够人类再奢侈的用下去了。
人类需要开发新的可再生的能源,这必定也离不开化学。
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化学工作者为人类使用煤和石油曾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又在为开发新能源积极努力。
第一节能源危机事件举例一、石油危机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过去30多年里毕竟多次发生过油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情况。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使人们切实体会到能源对现代生活发展举足轻重的影响。
1、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
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2、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 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
中东冲突如何影响全球秩序重塑
中东冲突如何影响全球秩序重塑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地区的冲突都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尤其是中东地区的冲突,其影响远远超越了该地区的边界,对全球秩序的重塑产生了深远且多维度的影响。
中东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复杂的宗教和民族构成,以及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这里的冲突不断,从国家之间的战争到内部的政治动荡,从宗教派别之间的纷争到恐怖主义的蔓延,各种形式的冲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
首先,中东冲突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冲击。
中东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量和产量,该地区的局势动荡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石油供应。
当冲突爆发或局势紧张时,石油产量可能会大幅减少,导致国际油价飙升。
这不仅会增加各国的能源成本,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压力,还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和企业的生产成本。
对于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来说,能源安全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促使它们寻求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转型的进程。
其次,中东冲突引发了大规模的难民危机。
战争和动荡导致大量民众被迫离开家园,涌向周边国家和欧洲。
这给接收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资源的紧张,以及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
同时,难民的涌入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对接收国的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构成挑战。
此外,难民问题还加剧了欧洲内部的政治分歧,一些国家采取了强硬的边境管控措施,而另一些国家则主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导致欧盟内部在难民问题上的协调难度加大。
在政治方面,中东冲突使得国际力量的博弈更加复杂。
美国、俄罗斯、欧盟等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和战略考量。
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地区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力,但近年来其战略重心有所调整,试图减少在该地区的投入。
俄罗斯则借机加强了在中东的影响力,通过军事介入叙利亚内战等行动,提升了其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
欧盟在中东问题上更多地关注人权、民主和难民等问题,但由于内部成员国之间存在分歧,其在中东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近年来的战争资料3篇
近年来的战争资料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近年来的战争资料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3月中旬,巴格达的一次艺术展上,一件件抽象雕塑使参观者驻足流连。
其中一尊雕塑展示的是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
只见这位母亲面目全非,胸口似乎被掏了一个窟窿。
抚摸着自己的作品,刚刚获得伊拉克文化部创意大奖的哈萨吉说:“我们的国土就像一位圣洁的母亲,但这位母亲却在为近几年来所发生的事情而心痛。
”美国两年前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结束已近22个月,但伊拉克并没有得到和平,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2500万伊拉克人继续经受着战争余火的煎熬。
当年,美国总统布什曾信誓旦旦地说,他将把伊拉克变成中东地区的天堂;而法国总统希拉克则发出警告,战争只会打开伊拉克通向地狱之门。
现在伊拉克的现状不幸被希拉克所言中。
如今漫步在这个国家,所见所闻仍是一片战后的凄怆,即使在巴格达也到处是残垣断壁,战争创伤俯仰皆是。
社会治安混乱,杀人放火、抢劫绑架等刑事案件不断,针对美军和与美军合作者的爆炸及暗杀更是屡屡发生。
战争并没有把伊拉克变成天堂,反而使其显示出地狱的种种迹象。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自从伊战开始以来,在伊拉克死亡的美军已超过1510人。
另据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去年10月发表的文章,伊战以来有10万伊拉克国民死亡,200多名外国人在伊境内遭绑架,至少30余名人质遇害。
难怪伊拉克人常说,如果哪一天不发生诸如袭击、爆炸等暴力事件,那就不像是在伊拉克。
2000年1月18日清晨,俄军对格罗兹尼的总攻打响了!在警察部队和车臣民兵的配合下,俄军从三个方向攻进了市中心的广场。
车臣叛军依托雷区、地面地下工事、楼与楼之间的地下通道,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在攻打罐头食品厂时,叛军用砖块砌死了窗口,布臵了大量的狙击手,在一个个难以发现的射击孔后面向俄军疯狂地射击,并在炸断的楼梯通道里蹿上跳下,拼死顽抗。
经过一场血战,俄军终于打下了罐头厂和公路桥,彻底切断了河两岸叛军的联系。
俄乌战争爆发原因
俄乌战争爆发原因近年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引发了人们对俄乌之间是否会爆发正面冲突的担忧。
那么,俄乌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牵扯到诸多复杂因素,下面将从政治、历史、地缘、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政治因素是俄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一直处于俄罗斯的影响范围之内,两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联系。
乌克兰希望加入欧盟并寻求北约成员资格,这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
俄罗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其在乌克兰的影响力,甚至支持了乌克兰东部的分裂势力,导致乌克兰政局动荡,双方矛盾不断加剧。
其次,历史因素也是俄乌冲突的根源之一。
俄罗斯和乌克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纠葛。
比如克里米亚问题,克里米亚半岛长期以来一直是俄乌争议的焦点,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
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俄乌关系的绊脚石,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与对抗。
另外,地缘因素也对俄乌冲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欧亚大陆两个重要国家,俄罗斯和乌克兰地缘紧密相连,彼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双方的关系无法割裂。
尤其是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争夺,牵扯到双方的地缘利益,成为了俄乌冲突不可回避的问题。
最后,经济因素也是俄乌冲突的原因之一。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大国,而乌克兰则是欧洲的传输通道,双方在能源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能源问题成为俄乌关系的一大难题,俄罗斯曾多次以能源供应为筹码,对乌克兰施加压力,从而干扰乌克兰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综上所述,俄乌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历史、地缘、经济等因素。
俄乌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避免陷入冲突的恶性循环。
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利比亚战争中的能源因素
利 比亚能源开发 的需要 。
二 、利 比亚 因能 源 “ 夜暴 富 ” 一
道 。除 了向国内企业供气 外 ,它还是 利 比亚
天然气输往 国外的主要管道 。在利 比亚东部 , 输气管现 在 已经延 伸 到祖埃 提纳 和班 加 西 , 可 以向当地 的电站和水泥 厂供 气。西部沿海 已建有俄罗斯援建 的从 扎维耶 到突尼斯边境 长达 10公里 的输 气管道 ,国家石油公 司在 0 布雷加建造 的 日 生产能力为 1 4亿立方英尺 的
反对派 的起 义 又何 以得 到 国 内外 的众 多 支 持 ,从而在短 时间 内取得全面胜利 ?利 比亚 的未来何去何从 ?深人 观察和思考 ,作 为利 比亚 国家经济命 脉 的油气资源是这场 突发事 或缺 的重要元素 。可 以说 ,谁 掌握 了利 比亚
的油气资源 ,谁就能 掌控 利 比亚整个 国家 。 苏尔特 盆地是利 比亚石油天然气 资源最
量为 4 . 6 4万亿 立方英尺① ,据专 家估计 ,总
储量 可 能达 到 7 0—10万亿 立 方英 尺。 其 0 ②
利 比亚 的天 然 气 田主要 分 布 在 古 达 米 斯 、布里 和苏尔特盆地 。从地 中海沿岸 的布
① ②
2 0 0 7。
中大部分 尚未 开发 ,甚至 尚未进行勘 探 。加 之利 比亚 重要 的战 略地理 位置 ,其 与西 亚
- - . — —
中国的能源问题
中国的能源问题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能源的消费也翻了一番。
200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能源问题对已高速行进多年的中国经济列车的瓶颈作用日益凸显。
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去年一年,中国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亿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55万千瓦。
尽管能源生产已是高速增长,但仍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能源问题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
能源领域也是中国同其他国家交往和合作的重要领域。
同时由于能源日益短缺,大国之间对世界能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直接表现为对能源丰富地区的争夺,从而也导致了这些地区局势的紧张,甚至引发战争。
能源问题是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指出: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我们不仅要关注本年度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有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
因此,今年高考不管是历史单科还是文科综合考试都有可能会考查与能源有关的历史知识,题型比较稳定,但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为主要考查形式。
能源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高考命题的角度和知识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中国史:(1)古代对生物能的利用的情况,如体力、畜力、木材等。
(2)从春秋后期,人们就会用木炭做冶铁燃料。
(3)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
(4)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已经利用石油、天然气。
人们详细地记录了酒泉、龟兹等地石油利用的情况,用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甚至打仗时用于火攻。
(5)宋元时期煤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
(6)明代冶炼金属,已经采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
(7)19世纪后期洋务派官僚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清政府试办机器采煤业。
(8)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战争与能源
战争与能源战争与能源危机往往形影相随。
一个多月以来,俄乌战火所引发的能源危机感,让国际社会的担忧迅速增加。
作为战争一方的俄罗斯,正遭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
由于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战争爆发以来,国际油价迅速飙升,欧洲能源供应出现短缺,全球经济衰退风险进一步加剧。
过去的几十年间,几乎每一次能源危机都与战争相关。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要求西方国家改变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并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打击——OPEC成员国中的阿拉伯国家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最终使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升高至10美元/桶,从而触发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
第二次石油危机以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为背景。
1978 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石油供给的严重不足,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34美元/桶。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严重破坏,市场石油缺口增加,国际油价继续攀升到41美元/桶。
第三次石油危机同样是战争导致的。
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
战争爆发后伊拉克遭受国际制裁,石油供应中断。
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便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
三次石油危机均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石油危机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能源转型的进一步加速。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时,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占50%,随着之后历次石油危机和油价的上涨,在当前能源结构中,石油在一次能源的消费占比已下降至31%。
然而,俄乌战争却让能源转型陷入另一个困境,由于欧洲国家严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在双方交恶之后,欧洲一方面宣称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尽早摆脱对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长久形成的需求惯性,短期内对俄油气进口难以减少,这决定了俄欧能源关系将是复杂的和长期的。
战争还在继续,可以想象,短期内俄欧关系很难有改善的空间。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事实使这个地区成为全球能源竞争的战场,并塑造了现代国际政治格局。
然而,为了充分理解中东石油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在20世纪初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
1908年,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在伊朗发现了第一个大型油田,这标志着中东石油时代的开始。
随着石油的发现和开发,中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法国通过对中东地区的控制确保了对石油资源的垄断。
然而,这种控制被逐渐瓦解,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石油公司进入该地区,并与英国和法国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加剧了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冷战期间,中东石油战争变得更加复杂。
美国和苏联在该地区争夺利益,支持不同国家的政权,并干预该地区的冲突。
特别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争端,使中东地区成为重要的地缘政治焦点。
1973年的“以军登山节战争”对中东石油供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特别是以色列的支持感到愤怒,并采取了石油禁运等措施来施压。
石油价格急剧上涨,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事件加速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同时也促使西方国家开发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多元化能源来源。
然而,西方国家对中东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这对中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依赖还导致了对中东地区特定国家的干预,以确保石油供应的稳定。
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和能源竞争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仍然存在。
中东石油供应的稳定仍然是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也成为地区国家之间争夺势力的焦点。
例如,伊拉克战争就是基于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
同时,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也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关。
一些中东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为恐怖组织提供了温床,使他们能够利用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形势来执行攻击。
新能源与能源安全的风险与挑战
新能源与能源安全的风险与挑战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新能源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与挑战。
本文将从环境风险、经济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三个方面探讨新能源与能源安全的风险与挑战。
一、环境风险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常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初期开发阶段。
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需要大量的硅材料,而硅材料的生产会产生较多的有害废物和二氧化碳排放。
另外,风力发电在建设风电场时需要占用大片的土地,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因此,新能源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采取措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加强废物处理和减少排放。
二、经济风险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设备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出。
这些投资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回收成本,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例如,太阳能发电依赖于天气条件,如果天气长时间不理想,可能会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影响电力公司的经济收益。
此外,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也较为激烈,需求和供应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
因此,在新能源开发中,需要科学评估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三、地缘政治风险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使得一些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能源供需的地缘政治问题,也增加了能源安全的风险。
例如,一些国家为了确保自身能源供应的稳定,可能采取控制能源资源、限制出口或者操纵价格等手段,这对于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可能是一种威胁。
此外,能源资源的争夺也可能引发地区冲突和战争。
因此,新能源的发展需要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多样化能源供应和建立稳定的能源市场,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发展虽然能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带来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
环境风险、经济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是新能源与能源安全领域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俄乌战争,比如战争起因、对世界的影响
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俄乌战争,比如战争起因、对世界的影响1. 为安全国家因追求安全而发动战争,但恰恰是战争破坏了这种安全。
北约30年来持续东扩,其战略野心路人皆知。
从地理位置上看,乌克兰和俄罗斯接壤,如果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北约无异于把炮弹架在了俄罗斯门口,对俄的国家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乌克兰加入北约威慑到俄罗斯自身安全的底线,在外交途径无法获得北约及乌克兰书面承诺的情况下,采取军事手段是实现自身目的的直接途径,最终可能通过战争重新推举一个亲俄的政府上台,或者得到乌克兰不加入北约的承诺,实现自身的战略缓冲。
2. 为利益战争不过是人类利益平衡的最极端的方式之一,它的出现是因为合作、贸易、外交等已经失灵,是矛盾积累到不可调和后的爆发式出清。
自古以来,对于能源的争夺各国都铆足全力,甚至不惜动用国家军事机器,从三次石油危机所引发的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到海湾战争都可以得到证明。
而这次也没有例外,北溪2号就是美俄利益的博弈点。
欧洲近三成天然气由俄罗斯进口,此前俄欧天然气管道经过乌克兰,不仅给乌克兰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气,而且乌每年还能收取近30亿美元的“过路费”。
所以对于俄欧建设新天然气管道北溪2号绕开乌克兰的做法,乌克兰当然一百个不愿意。
同时,在美国这一面,长期以来美国也一直在向欧洲推销能源,假若北溪2号顺利运营,对美国能源外销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再看欧洲这边,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欧洲其实愿意北溪2号顺利建成,但如果俄罗斯出兵乌克兰,迫于道义和政治压力,欧洲也会制裁北溪2号。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或成最后赢家。
3. 为权利俄罗斯近年来经济衰败的迹象难以证伪,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精英阶层的持续外流。
从被西方制裁起,俄罗斯精英阶层的国家信心就开始动摇,他们并不一定认为俄罗斯一定走向落寞,只是没有人愿意一直活在不安与动荡中,所以俄罗斯出现大批的人才外流,流向的是正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这些国家政体稳定,产权保护良好,并且本身对移民的态度也比较开放。
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中日东海之争_0
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中日东海之争中日东海争端由来已久,实质是中美日三方战后地缘政治博弈的战略问题。
从1970年代开始,围绕钓鱼岛的历史归属及其在东海大陆架划界地位、东海划界与能源合作等的谈判磋商等,展开了多年的斗争。
随着近年日本政府实施“购岛计划”,以及安倍政权上台之后的政策更为咄咄逼人,钓鱼岛争端有激化的趋势。
以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审视,中日东海之争背后表现的依然是能源资源之争。
但是,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合作的成功案例也给中日东海能源之争以突围的新思路。
一、东海钓鱼岛争端的地缘政治背景在国际关系学科中,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受制于地理的理论,是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国对外战略服务的理论。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geopolitics解释为“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传统的地缘政治学者一般认为,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是大国的强权政治与其实施的地理范围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学包括把外交战略与对资源做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 (定居、游牧、农业和航运)而引起的对外交态度的解释,从地理角度加以系统化。
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中日东海钓鱼岛争端是个“一体多面”的问题。
第一,从传统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钓鱼岛对中日两国而言,都有历史认识和军事战略价值。
从历史起源来看,钓鱼岛作为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窃取于中国的领土,饱含了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关系的复杂因素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屈辱。
而日本坚持甲午战争期间明治内阁占领尖阁诸岛决议是日本政府的合法内阁决议,与中日战争毫无关系。
近年来,日本从小泉内阁开始,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对华强硬,在包括参拜靖国神社、东海之争、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对中国的敌视政策,使中日关系严重倒退。
东海油争、参拜靖国神社这些具体问题成为中日之争的核心议题。
俄乌战争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与应对
俄乌战争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与应对引言:俄乌战争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整个欧洲安全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冲突背景、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俄乌战争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与应对。
一、冲突背景乌克兰作为前苏联的一部分,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然而,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选择了独立,并试图与西方国家接近,这引发了俄罗斯的不满。
2014年,乌克兰政府决定与欧盟签署《乌克兰-欧盟联合协定》,这被俄罗斯视为对其利益的侵犯。
俄罗斯以保护俄语族群权益为借口,对乌克兰进行了武力介入,导致乌克兰东部地区爆发武装冲突。
二、影响因素1. 地缘政治因素:乌克兰地处欧洲东部,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俄罗斯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乌克兰的动荡局势直接影响着俄罗斯在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2. 能源依赖: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高度依赖,而乌克兰是俄罗斯天然气输送的重要通道。
乌克兰冲突导致俄乌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到欧洲的能源供应稳定性。
3. 民族问题:乌克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东部地区主要居民是俄罗斯族群。
乌克兰政府的亲欧倾向引发了东部地区的不满,导致了民族冲突的爆发。
4. 欧盟与北约扩张:欧盟和北约的扩张政策也是导致乌克兰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俄罗斯认为这是对其利益的侵犯,因此采取了军事行动以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
三、影响1. 安全威胁:乌克兰冲突使得欧洲东部地区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引发了整个欧洲的安全担忧。
俄罗斯军事行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威胁。
2. 区域稳定:乌克兰冲突不仅对乌克兰本身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对整个欧洲地区的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欧洲国家面临着来自乌克兰冲突的溢出效应,各方势力的干预使得冲突难以解决。
3. 能源供应:乌克兰冲突导致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欧洲的通道受阻,使得欧洲国家的能源供应受到威胁。
欧洲国家亟需寻找替代能源来源以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由能源引发的战争“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共约有20种。
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
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
世界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
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
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
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
我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悄然流行起了一种“资源战争”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安全问题专家迈克尔•克莱尔。
克莱尔于2001年发表了《资源战争:全球冲突新景观》一书,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去年他又发表了新著《鲜血与石油:美国日益依赖进口石油的危险及后果》,同样受到各国国际问题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
在前一本书中,克莱尔提出了全球冲突的新景观。
他预言,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基本轮廓是,各国将对像石油、木材、矿石和水这样的战略性物质资源展开大规模的竞争。
各国的军事力量也会明确地把保证资源安全定为主要使命。
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普遍的地区不稳定,特别是那些资源丰富而又长期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地方,如波斯湾、中亚、中国南海和非洲的一些地区。
在后一本书中,克莱尔重点讨论了石油问题。
他指出,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依赖于石油,而石油的供给在日益耗尽,美国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其他大国正在进行着一种惨烈的争夺战,以确保未来的石油供应。
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不到5%,但却消费着世界石油供应量的25%。
美国交通运输行业97%的燃料来自于石油,其中的56%靠进口。
鉴于未来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石油,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冒着更大的危险,转向那些不稳定、不友好的地区寻求供应来源。
如果只能通过像占领伊拉克那样的方式来确保石油供应的话,那么,原本很便宜的石油将由于美国人的流血而变得昂贵。
众所周知,石油是目前应用最广,现阶段需求最多的能源。
人类的能源采集技术和冶炼技术最好的也是石油。
虽然相比之下煤炭的开采年代更为久远,但是石油却是目前人类社会运用的最好的能源,且因为石油的含热量比煤炭更高,利用率也更高。
所以石油的需求量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由石油资源的争夺也引发了多起战争。
世界的石油储备大概剩下150年左右,这个时间短一点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也就是100年。
现阶段就是中美双方都在附矿开了分基地,美国把大部分农民调到附矿——美国周边国家,比如南美——采矿,而保留自己的主矿,作为将来的战略储备。
中国的主矿——大庆50年左右寿命,新疆100年少一点,南海100年多一些。
中国对附矿的控制也不差,而落实每年都出口大量的原油,而且对美国来说,中国更可靠。
当年老布什借海湾战争之机,一举建立了以保证美国的石油供应为基本目标的“世界新秩序”,而在国内合法性不足的沙地阿拉伯王室,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更是一边与亲美,一边纵容国内的反美原教旨主义运动。
历史上也有很多石油引发的战争,如:1940年,日本侵占东南亚各国,希望占有那里的石油资源,进而完成其侵华战争。
1940年7月19号,罗斯福对他的高级顾问解释说,它天天坐在那里观看那副地图,最终得出结论:要使世界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切断对侵略国家的供应。
第二次大战一开始,占领巴库和其他高加索的油田就是希特勒心中俄国战役的中心。
在此期间的北非战役中,不可一世的德国隆美尔的坦克兵团最终也是因为燃料耗尽。
得不到补给,才败在蒙哥马利手下。
1990年8月。
伊拉克的萨达姆入侵邻国科威特,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征服一份主权国家,也是希望占有科威特的资源,变成支配阿拉伯世界和波斯湾的领头的石油强国。
美国之所以进攻伊拉克并围攻伊拉克近10年之久,之所以支持以色列,也是为了维持自己在中东的霸权和石油利益。
由诸多的战争史实,可以明确的体现出来石油额重要性,而石油为什么这么重要也是有原因的。
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多次次能源之一。
2012年开采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
实际上,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
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
“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
公元7世纪,拜占庭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点燃后用弓箭远射,或用手投掷,以攻击敌人的船只。
阿塞拜疆的巴库地区有丰富的油苗和气苗。
这里的居民很早就从油苗处采集原油作为燃料,也用于医治骆驼的皮肤病。
1937年,这里有52个人工挖的采油坑,1827年增加到82个,不过产量很小。
欧洲从德国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波河河谷,到波兰的加利西亚、罗马尼亚,中世纪以来,人们就有关于石油从地面渗出的记载。
并且把原油当作“万能药”。
加利西亚、罗马尼亚等地的农民,早就挖井采油。
最早从原油中提炼出煤油用作照明的不是美国人,而是欧洲人。
19世纪40-50年代,利沃夫的一位药剂师在一位铁匠帮助下,做出了煤油灯。
1854年,灯用煤油已经成为维也纳市场上的商品。
1859年,欧洲开采了36000桶原油,主要产自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
东汉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汉书》中记载了“高奴有洧水可燃”。
高奴在陕西延长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
“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这里的“肥”就是指的石油。
到公元863年前后,唐朝段成武的《酉阳杂俎》记载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灯,极明”。
西晋《博物志》(成书于267年)、《水经注》都记载了“甘肃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与膏无异,膏与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
现代工业飞速发展,能源需求量非常大。
而石油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被开发利用起来,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能源供应。
最常见的汽车的发动,就是应用的石油。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在2012年3月12日突破70亿;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则显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
在这70亿的人口中有多少事拥有私家车的,除却私家车外,还有数不尽的公共用车,比如最普遍的公交,大巴车,火车,飞机。
现代工业飞速发展,能源需求量非常大。
而石油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被开发利用起来,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能源供应。
最常见的汽车的发动,就是应用的石油。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到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在2012年3月12日突破70亿;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则显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
在这70亿的人口中有多少事拥有私家车的,除却私家车外,还有数不尽的公共用车,比如最普遍的公交,大巴车,火车,飞机。
我国把每公斤含热7000大卡(29306千焦)的定为标准煤,也称标煤。
标准煤亦称煤当量,具有统一的热值标准。
我国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千卡。
将不同品种、不同含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热值换算成每千克热值为7000千卡的标准煤。
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能源名称平均低位发热量折标准煤系数原煤 20934千焦/公斤 0.7143公斤标煤/公斤洗精煤 26377千焦/公斤 0.9000公斤标煤/公斤其他洗煤 8374 千焦/公斤 0.2850公斤标煤/公斤焦炭 28470千焦/公斤 0.9714公斤标煤/公斤原油 41868千焦/公斤 1.4286公斤标煤/公斤燃料油 41868千焦/公斤 1.4286公斤标煤/公斤汽油 43124千焦/公斤 1.4714公斤标煤/公斤煤油 43124千焦/公斤 1.4714公斤标煤/公斤柴油 42705千焦/公斤 1.4571公斤标煤/公斤液化石油气 47472千焦/公斤 1.7143公斤标煤/公斤炼厂干气 46055千焦/ 公斤 1.5714公斤标煤/公斤天然气 35588千焦/立方米 12.143吨/万立方米焦炉煤气 16746千焦/立方米 5.714-6.143吨/万立方米其他煤气 3.5701吨/万立方米热力 0.03412吨/百万千焦电力 1.229吨/万千瓦时由此可以看出,石油所提供的热量是不可小觑的,这也是为何石油成为各大国家争先贮备的战略能源。
由此所引发的战争也是数不胜数。
但是石油毕竟是不可再生能源,世界也经不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现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为了争夺石油不是发的战争的借口。
研发新兴科技,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才是现在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