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从人物形象的视角分析苔丝的悲剧

从人物形象的视角分析苔丝的悲剧
追求 。在封建教 条的束 缚下 ,人们 的信仰必 须与 宗 教具 有一致性 ,否则被 认为是异 教徒或 罪恶之人 。 所 以 ,很少人敢 和 宗教 对抗 。当苔丝的信 仰与宗教
第二 ,苔丝对 亚雷的妥 协与让步 。亚 雷在苔 丝
的悲剧命 运 中扮演 了重要 的作用 ,是他最 终将苔 丝 引 向了毁 灭。为了拯 救濒 临死 亡的 家庭 ,苔丝 去德
哈代 ( 1 8 4 0  ̄1 9 2 8 年 ),是英 国著名 的诗 人和
为被视 为充满 罪恶 。后 来 ,苔丝遇 到 了 自己真正爱
的人—— 克莱 尔 ,淳朴 的苔丝对 丈夫坦诚 讲述 自己 的过 去 ,却被 丈夫狠 心抛弃 ,孤 苦无依 的苔丝 ,为 了对 家庭负起 责任 ,再 次违背 自我的意愿 去投靠玷
小说 家 , 《 德 伯家的苔丝 》是他 的主要 代表 作之一 。
这 部著 名的作 品主要讲 述 的是 一位女 性的毁 灭 。以 女 性为题 材 的作 品 ,无 论是古代 还是现 代都不 计其
数 。在哈 代的这 部作 品中 ,我们 似乎 闻到 了一朵花
的芳香 , 这样 的芳香来 自一位普通 的女性——苔丝 。 哈代称 苔丝为 “ 一个纯 洁 的女 人 ” ,但 是纯洁 的女 人 并没 有取得世 俗意义 上认 为的幸 福和美 满 ,她最
的毁灭。本文分析 了苔丝和她的爱人克莱 尔的人 物形象 ,在对比论 述 中阐述 了苔丝的悲剧原 因。 关键词 :悲剧分析 ;苔丝 ;克 莱尔;人 物形 象
中 图 分 类 号 :l 1 0 6 .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3 -4 2 7 0( 2 0 1 3) O 6 _ _ o 1 0 7 —0 4
伪的社 会道德 面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牺牲 品 。

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权威资料]

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权威资料]

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权威资料]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权威资料] 苔丝的人物性格分析【摘要】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质朴纯洁、敢于和封建落后思想斗争的农村妇女。

但是由于苔丝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她在性格上的软弱和思想上的妥协致使其超出了自己能够承受的能力范围,最终沦为了一个封建道德的一个牺牲品。

本文将以苔丝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字】苔丝;性格分析引言:《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一部具有强烈现实讽刺意味的作品,同时它也是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威伯评价它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纯洁、善良、坚强并具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少女苔丝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展示人们对有价值事物的破坏。

”【1】在小说中,苔丝敢于反抗当时社会的不公,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她的不幸遭遇主要是由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矛盾造成的。

本文将重点从苔丝的性格入手来分析造成悲剧的根源。

一.小说梗概《德伯家的苔丝》塑造了一个善良、坚强的传统女性形象―苔丝,讲述了这样一个农家女子所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她热爱生活,向往忠贞的爱情,勇敢地面对窘境;她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她却在一生中遭遇了接连的打击。

去特兰陵一个有钱的德伯维尔老太太那里去认亲,不料,被德伯维尔老太太的儿子亚力克奸污了有了身孕。

为此,苔丝受到了村民的嘲讽,不久刚出生的孩子也意外夭折。

濒临绝望的苔丝来到了一家奶牛场工作,并邂逅了在这里工作的克莱尔。

她们迅速陷入了爱河。

在结婚的那天晚上,苔丝讲述了自己的往事,但是丈夫克莱尔却并不理解苔丝的苦衷,丢下了苔丝远走高飞。

后来她的父亲逝世,一家人无依无靠,这时亚历克趁虚而入来纠缠不休,苔丝不得已委身于他。

克莱尔突然归来使苔丝受刺激最造成了她杀死亚历克的结局。

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种种悲惨遭遇却令人唏嘘不已。

“没有一个人不在读了《德伯家的苔丝》之后而不流下同情的眼泪,也没有人读了它以后而不具有宽大的胸怀和慈悲的精神”。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作者:张静旖整部《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很简单,讲述受过贵族教育的女主人公爱玛,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不满丈夫夏尔·包法利的迟钝、平庸、不解风情,在传奇式爱情的幻想下做了别人的情人,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桃色事件在文学作品当中很常见,但其涉及的所涉及的区域十分敏感,爱玛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女主人公,而且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福楼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努力挖掘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

一、爱玛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根据《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脉络,女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小说前期对爱玛的描述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弱女子,热情美丽纯洁,在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饱读浪漫派作品,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

而在成年以后的婚姻生活当中形象急转直下,变成情感的堕落者,追求腐化的生活,最终走向服毒自尽的悲剧结局。

而从整部《包法利夫人》所要揭示的内涵来分析,就不能简单的将爱玛的人物形象拆解成前后两个阶段去分析,而是要将这两个前后对比强烈的形象结合起来[1]。

福楼拜在其小说中添加了副标题《外省风俗》,对时就世界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进行了描绘,通过爱玛的故事表现出对消极浪漫主义及当时社会境况的批判。

据此,就可推断,爱玛形象转变的开始就是其青年时期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

爱玛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了浪漫主义文学,哀怨缠绵的传奇小说,在少女的天性——幻想传奇爱情的影响下,生出向往城市生活的念头。

爱玛的少女情怀在浪漫派作品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这为后期形象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而当爱玛与夏尔·包法利结婚后,成为包法利夫人,丈夫平庸、不解风情,显然无法满足爱玛少女时代的幻想,最终被社会风气污染,走向堕落。

当爱玛接触了所谓上流社会,在满足了虚妄的少女幻想后,不可自拔,渐渐成为投机者、高利贷、流氓的猎物,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时的包法利夫人,已经不满足于少女时代的幻想,而是被本能欲望所驱使,最终走向毁灭,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2]。

为了倾斜的情感天平--浅析《苔丝》中两个男性形象

为了倾斜的情感天平--浅析《苔丝》中两个男性形象

为了倾斜的情感天平--浅析《苔丝》中两个男性形象
黄佩君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5)002
【摘要】@@ <苔丝>作为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以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下,凋敝败落的小农经济为背景,反映了一个农村姑娘苔丝短暂而悲惨的命运.苔丝是不幸的:这是人们读完<苔丝>后的普遍感受.本文拟从左右苔丝命运的这两个男性入手,纠正这倾斜了的情感天平,从中也可窥探出作者托马斯·哈代创作这部小说的某些思想特征和倾向.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黄佩君
【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省,揭阳,5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运动的火山与倾斜的天平——"两个口号"论争略论 [J], 颜同林
2.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J], 陈艳玲;冯子函
3.倾斜情感天平,带动后进生发展--浅谈班主任工作体会 [J], 谢始英
4.《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的情感历程解读 [J], 何迷
5.理性与情感冲突下的现代人——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克莱形像 [J], 李子丹;何振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作者:吴燕马春玉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在《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烂漫幻想与残酷现实的不可调和,而从三个男性人物形象身上,我们则能看到人性中平庸和懦弱的一面。

本文借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形象,力图探究他们是如何使包法利夫人一步一步的走向堕落的深渊。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之一。

爱玛靠最传统的方式——偷情,来打破传统对她的束缚。

她在追求爱情自由的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结将人性的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书中的三个男性人物形象同样值得读者玩味。

爱玛的一生与三个男子纠缠不休,分别是丈夫查理和情人赖昂以及罗道尔夫。

三个男人虽性格各异,但软弱与平庸是他们共同的弱点。

丈夫查理看似最平庸无能,但实际上书中的所有人物尽是平庸之辈,福楼拜正是抓住了这一人性的弱点,创作了《包法利夫人》。

书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带有普遍性,人人都能在书中找到一丝自己的影子,而爱玛这一形象更是历久弥新,使《包法利夫人》成为不朽的名著。

一.查理·包法利开篇提到《包法利夫人》实则上写的是庸人的故事,而小说的男主人公查理·包法利就是庸人的典代表。

首先,查理的资质是相当平庸的。

从查理的童年时期开始,他就一直被埋没在人群之中,即使是挑灯夜战,奋力苦读也只能保持在班级中游的水平。

后来靠着死记硬背顺利通过医生资格考试后,查理也只敢给病人进行保守治疗,病人能否痊愈实际上靠得是运气。

书架上几本还未裁开的《医学辞典》就已暴露了查理的医术水平。

查理的精神境界同样平庸无奇,他没有宏图大志,安稳平静的生活是他奋斗的唯一目标,而爱玛就是构成他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

“宇宙在他,不超过她的纺绸衬裙的幅员。

”但造成查理婚姻悲剧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平庸,而是他懦弱的性格。

他的软弱与驯良在小说开篇中就展现了出来,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个老实且拘谨的乡下孩子的形象。

《外国文学》课程期末考试题

《外国文学》课程期末考试题

《外国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一、简答题1.荷马史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但丁《神曲》的二重性及主题思想:3.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4、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5.《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6、于连形象:二、比较题(第1、2题选其一,第3题必做。

)1、比较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妮娜:2、比较简·爱和苔丝:3、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举例(作品)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三、分析论述题:1、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2、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说:“有两个灵魂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和另一个分离”。

对此你如何理解?3、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外国文学》课程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荷马史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但丁《神曲》的二重性及主题思想3.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4.堂吉诃德5、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6.《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7、于连形象8.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二、比较题1、比较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妮娜2、比较简·家和苔丝3、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举例(作品)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

三、分析论述题:1、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2、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说:“有两个灵魂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和另一个分离"。

对此你如何理解?3、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4、析《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5.浮士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是什么?36。

简要说明《伪君子》中答尔丢夫这一宗教伪善者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37.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39.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安娜、艾玛以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还有哈代《德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虽然他们的经历不一样,可结局都一致。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是一个贵族妇女,她不同于艾玛和苔丝,拥有良好的教养,有是俄国大官僚列宁的妻子,他们俩和儿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不过她的丈夫列宁只醉心于政治,他们两人的年龄差导致沟通上的鸿沟。

安娜不满于自己的丈夫,一趟莫斯科之旅打破了这一切,遇上了渥伦斯基和她人生脱轨的开始。

渥伦斯基对他的热情最终改变了这一切。

安娜拥有着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女性没有的自我意识,她比其它的贵族妇女更具有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她想列宁坦诚她和渥伦斯基的关系,十分大胆,毫无隐瞒。

她是个敢爱敢恨,有着真实感情的女人,为了爱情,她不顾一切,抛夫弃子,追求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去,最后因为无法实现绝望自杀而死。

艾玛和苔丝一样都是农村妇女来的,但是艾玛收到较好的贵族化教育。

由于艾玛天真烂漫,所以包法利的一旦和艾玛的父亲提亲,她便答应了,艾玛渴望脱离在父亲的枯燥日子。

艾玛最初嫁给包法利的时候,尚且有一点点激情,但是时间一久,她就觉得日子开始枯燥无聊。

艾玛充满幻想是从学生时代就表现出来的了,一颗不平津的心注定艾玛是一个无法忍耐寂寞和平凡的女子。

她向往上流社会和各种舞会。

她开始嫌弃自己平凡软弱无能的丈夫,对他越来越烦了。

她开始沉溺于各种美好的幻想,走上了偷情的道路。

越来越爱慕虚荣的她为此花钱越来越大手脚了,经济上入不敷出。

再加上被情夫勒乐的威胁,最终破产了。

最后,钱没了,爱情也没了,绝望之下服毒自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幻想如此强烈的艾玛从一开始嫁给查理就是一个错误,错误的开头注定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苔丝是温柔、善良又十分孝顺的农村妇女形象。

虽然十几岁的人,却又一副成熟的身体,但是内心还是十分稚嫩的,略带一点羞涩,在她在认本家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比较艾玛与苔丝

试比较艾玛与苔丝

试比较福楼拜笔下的艾玛与哈代笔下的苔丝福楼拜与哈代都是外国文学的大家。

福楼拜所著《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艾玛与哈代所著《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均可以称得上西方文学史上活灵活现的女性形象。

她们无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一个字,苔丝则将这个字的内核诠释到了极致,首先,她的爱体现在一种责任感上,她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她一再牺牲自我,因身为长女的责任他去拜访素未谋面的“亲戚”,并且在家境败落后再次回到亚德博雷身边。

其次,苔丝的爱永远都是利他的,她对安吉克莱的爱,她对家人无私地奉献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艾玛的爱并无精神的内核,而是若干形象的堆积,她就如同坐在旋转木马上的女孩,做着色彩斑斓的梦,很多女孩都有着这样的梦,但大部分女孩会选择将这种幻梦搁置在旋转木马之中,然而艾玛似乎并没有这样做,她无限度的堆砌着爱的形象,却从未接触到爱的本身,最后得到的也只能是虚无,福楼拜说过“我追寻的是无限的美丽,可我寻见的却只是怀疑”,个人觉得这句话略带些矫情,理想主义走过了头便会流入形式主义,而艾玛正是将生活的理想架空在了生活之外,最终走入形式的怪圈中无限的循环。

艾玛的“堕落”体现在精神上的彻底崩溃,艾玛把生活的全部构筑在梦幻的基础之上,她生活的全部意义便是一一将她的梦幻在现实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参照,然而庸常的婚姻生活显然无法满足她内心的欲求。

于是她一步步的向下走去,在婚姻之外寻找海市蜃楼般的幻想,但遇人不淑,罗道夫冷漠的背叛以及日后与莱昂的重逢,她的精神日益沉沦下去,当再次他与莱昂在一起时,我认为她的精神已经处于一种“醉酒”后迷乱状态,耽于构建的幻想中的她已经债台高筑,而当现实的问题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之时,她显然已经全无承受的力量了。

最终只有用死亡寻求精神的解脱。

苔丝则不然,她的生命轨迹是一路向下的,但她的灵魂依然保持着一个高度,纯洁干净的如同展览的天空,她生活的价值观与艾玛截然不同,她们都出身于乡村,但苔丝的精神呢根植于乡村厚实的土地,所以尽管在肉体层面上,她一失足成千古恨,她在巨石阵询问安吉克莱是否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在经历了这世间种种后,她依然相信她的灵魂是纯净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是有着独特灵魂的人,而她内心的坚守则是她悲剧性的源头。

苔丝

苔丝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女性人物悲剧比较《苔丝》和《包法利夫人》分别是哈代和福楼拜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两位悲剧的女性主人公形象,苔丝和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存在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其不同因素在于:一.生活坏境迥异苔丝生活在乡村,父亲懒散无能、愚昧虚荣,当得知自己是贵族后裔,在马车上绕着村庄高呼:“金斯贝尔有我家族高贵的坟茔,铅棺材里是我封过骑士的祖宗”,出尽洋相。

而苔丝的母亲,让苔丝到特兰岭认亲,甚至还希望苔丝能够攀上一门好的亲事以便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满脑子的虚荣,浅薄,生活条件落魄却不知如何改变,只是将希望寄托在苔丝身上,这也就导致了苔丝生活的悲剧性。

与苔丝不同的是,艾玛虽然母亲早亡,但父亲却对她疼爱有加。

卢奥老爹把她送到修道院接受教育,指望日后攀上贵族夫婿。

但卢奥老爹忘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划分是十分严格的,他是农家出身,祖祖辈辈没有显赫过,让女儿接受贵族式的教育,这就给给爱玛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使爱玛一心向往上流贵族生活,不安于自身平淡的生活状态。

二.性格不同酿成苦果爱玛是个情感热烈,沉迷幻想的女孩,在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下,她看惯了安静的风物,反过来喜好刺激。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

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

而宗教的禁欲主义教育的压抑,使她对情欲更加渴求,她沉迷于男欢女爱的故事中无法自拔,但幻想终究不是现实,内心空虚的她在肉欲中沉沦,在物欲中毁灭。

相较于爱玛的热情奔放,苔丝是率真的、坚强的、同时也是自卑的,对于安琪的求爱她始终感到矛盾、痛苦,认为不洁的自己配不上善良的安琪,她始终在矛盾、痛苦中挣扎,在新婚之夜她像安琪坦白过往,在安琪冷漠的态度下,旧道德观念和悲观的宿命思想使她保持负疚、赎罪的心态,在此中,她沦为了爱的奴隶,卑微而可怜。

对于家庭,苔丝抱有极强的责任感,父亲死后,家中居无定所之际,为了母亲和弟妹,她投入了仇人的怀抱,此时的苔丝抱着一种献身精神,为了家庭舍弃了自我。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苔丝的多重人格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苔丝的多重人格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苔丝的多重人格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苔丝的多重人格摘要:精神分析学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学说之一,精神分析学自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以来,经过百来年的变迁,已远远超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国际思潮,渗透到文化的血液中,影响及于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

实践证明,将精神分析法引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我们用精神分析法来体会和理解《苔丝》中的女主人公时,会发现这部作品深入和真实的反映了人性的特点和弱点。

这种人性植根于人的潜意识,是人物的本我与自我的人格斗争,这些意识根深蒂固,因而一旦无法调节好,它的毁灭必然是苦痛和悲惨的。

苔丝的悲剧在于健康的人格没有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中整合和统一,从而导致毁灭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苔丝》哈代本我自我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异化”一、绪论弗洛伊德的早期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夸大了性本能冲动对社会的影响。

1913年后,弗洛伊德对他的早期学说进行了一些修正,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的各种不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能冲动,受着在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抑,这样就产生压抑和抵抗力量的矛盾。

因此,这些本能的冲动就须在无意识领域通过意识不到的精神过程,改头换面地表现出来。

所以精神分析的关键在于“用有意识代替无意识,把无意识翻译为有意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概论》)使被压抑的本能力量得到释放。

二、“失身”使苔丝的心理受到多重伤害“失身“的苔丝的心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亚雷克对苔丝的直接性侵犯。

在不清醒中被强奸,这给苔丝造成了直接的心理创伤,事后苔丝的消极情绪反应非常大,包括恐惧,愤怒,羞耻,自责,自卑,抑郁,焦虑和紧张。

文中的细节描写将她的心理状况表露无遗:“她没精打采地把篮子和包裹放进马车里,现在她不再怕他了,然而她不怕他的地方也正是她伤心的地方??直到这个时候,她麻木的脸上才露出一点感情来,一两颗泪珠开始从脸上流下来”(哈代108) ①。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引言《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负盛誉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

在哈代众多的作品中,以性格与环境小说(Novels of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最为出色,《德伯家的苔丝》可以说是这类小说中的典型代表,它是哈代最负盛誉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瑰宝。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平民命运的悲剧性,抨击了虚伪的绅士风尚和道德,成功地塑造了苔丝这个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艺术形象。

本文主要是分析象征意义,小说中的对比手法的应用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二.托马斯·哈代简介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小说属于19世纪。

他出生于英国南部多塞特郡,那儿成为他小说的主要背景。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

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1.人物的象征意义1.1苔丝·德贝菲尔苔丝是这部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她聪慧,异常迷人,而且感情热烈,有很强的道德感。

不过,她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哈代把她塑造成有些神化的女主角。

是另一个因为为实现更高的理想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殉道者。

其它人物也经常用神话里的词语来评价苔丝,比如在第18章中,安吉尔把她称为“自然的女儿(What a fresh and virginal daughter of Nature that milkmaid is!)”,因为苔丝在别人把目光投向她时,都不由得会脸红起来,她紧张拘束,就像一头家畜知道有人在看它一样。

在第20章中,安吉尔用希腊神话中神的名字“阿提迷,狄迷特(She was no longer the milkmaid, but a visionary essence of woman – a whole sex condensed into one typical form. He called her Artemis, Demeter……)”来称呼她。

_德伯家的苔丝_的现代意义_从人性角度对苔丝和嘉莉进行对照分析

_德伯家的苔丝_的现代意义_从人性角度对苔丝和嘉莉进行对照分析

_德伯家的苔丝_的现代意义_从人性角度对苔丝和嘉莉进行对照分析《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苔丝的经历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阶级固化和性别歧视。

尽管这部小说距离我们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其中却蕴含着一些现代意义。

本文将从人性角度对苔丝和嘉莉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小说中的一些现代意义。

苔丝和嘉莉这两个角色代表了不同社会地位和背景下的人性。

苔丝出身低微,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但她勤奋自立,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

嘉莉则是一个富有而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但她却没有展现出和苔丝一样的坚韧和毅力。

苔丝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攀升了社会阶梯,而嘉莉则依赖于她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来维持她的生活。

这个对比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品格和素质,而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

此外,从性别角度来看,苔丝和嘉莉也展现了不同的人性。

苔丝作为一个贫穷的女子,她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经历了无数的打击和歧视,但她却从不放弃她的梦想和追求。

她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对抗了性别不平等的束缚。

嘉莉则是一个被社会地位和财富所束缚的女性,她并没有像苔丝一样去尝试改变自己的境遇,而是选择适应并接受她的命运。

这个对比告诉我们,尽管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但性别不应该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唯一标准,女性同样可以拥有自己的追求和权利。

从现代意义上来说,小说中的苔丝和嘉莉在与现实社会中的女性存在其中一种程度的共通性。

尽管当代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已经有所提升,但性别歧视和社会固化问题仍然存在。

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着更多的障碍和歧视,而女性的努力和才能经常被贬低或无视。

因此,我们可以从苔丝身上看到对抗这种歧视的力量和坚韧。

同时,嘉莉也代表了现实社会中一部分女性,她在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性时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限制。

这个对比提醒着我们:无论当代社会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于性别平等的关注和努力。

包法利夫人人物分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分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分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学巨著,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深刻洞察而著名。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并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意义。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查尔斯·斯万。

查尔斯是一个平凡而无趣的人,他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生活毫无激情。

对他来说,包法利夫人就成了唯一令他感到兴奋的存在。

然而,他对包法利夫人的爱是一种盲目的崇拜,他不了解也不关心她的内心世界,只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宠儿。

查尔斯的形象反映了上流社会中许多染深色玫瑰的法国贵族,他们虽然身份高贵,但在情感上却缺乏深度和真实性。

与查尔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法利夫人。

她是一个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女人,具有高尚而独立的思想。

包法利夫人拥有强大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她拒绝了许多试图追求她的男人,最终选择了与查尔斯结婚。

然而,她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幸福,她渴望真爱和情感的满足,但却无法在婚姻中找到。

作为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包法利夫人展现了女性在当时法国社会中的困境和束缚,她的形象代表了一种受压迫的存在。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包法利夫人的朋友吉尔贝特。

吉尔贝特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人,他对包法利夫人有着深厚的爱意。

他不但理解包法利夫人,也关心她的内心世界。

吉尔贝特对包法利夫人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他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然而,吉尔贝特的爱最终没有得到包法利夫人的回应。

他在情感上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痛苦,但他从中学到了成长和坚强。

吉尔贝特的形象体现了纯真和高尚的爱情,同时也显露了对现实社会的不屈服。

除了上述主要人物,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丰满的次要人物,如包法利夫人的丈夫,他是一个富有而受尊敬的人,但对包法利夫人的不闻不问让人感到哀伤;还有一些社交名士和政治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包法利夫人和她周围的人;还有包法利夫人的表妹艾尔贝蒂娜,她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伤害,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1700 由《包法利夫人》和《德伯家的苔丝》浅谈性格与命运

1700 由《包法利夫人》和《德伯家的苔丝》浅谈性格与命运

由《包法利夫人》和《德伯家的苔丝》浅谈性格与命运摘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和《德伯家的苔丝》是文学史上的两部力作,受到很读者的喜爱也同样遭到当时社会一些人士的批判,被认为是败坏道德和社会宗教。

直到今天,品读经典,包法利夫人和苔丝这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仍带给我们的深深的启示和深刻的反思。

包法利夫人和苔丝,不一样的家庭,受的是不一样的教育,却都是大胆突破当时礼教,追求自己的爱,最后都是不太完美的结局。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苔丝; 性格; 命运一、包法利夫人与苔丝的性格比较包法利夫人19世纪法国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受过良好的教育,充满浪漫的幻想,追求上流生活。

福楼拜对她有一段深刻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她看惯了安静的风物,反过来喜好刺激。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

她必须从事物得到某种好处;凡不能莱昂两个人适时出现的生直接有助于她的感情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正因为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

(李健吾译本)通过这段话能看出包法利夫人内心追求的是一种浪漫唯美,过于理想化的世界,她就像是童话走出来的人物,而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性格必然导致她最后的悲剧。

她妄图得到书本中所描述的那种梦幻的爱情,当夏尔医生给不了这样的生活,而多罗夫和莱昂适时出现的时候,她就不顾一切,如飞蛾扑火,后果是引火自焚。

她是一个缺少了爱情就没法生活,得到了又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她期待的永远是一个梦幻的童话而已。

与包法利夫人不同的是,苔丝却是一个让更多的人为之惋惜,为之不平,也为之感动的形象。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对她的描写:苔丝唯一的活动是在天色黄昏以后;她走出屋外,来到树林里,那时候她似乎才不感到孤独。

她知道怎样抓住傍晚时分极短的那个时刻,那时候,光明和黑暗恰到好处地得到平衡,白昼的拘束和黑夜的紧张相互得到中和,留下来的只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

只是在那个时候,活着的苦恼才被减少到最小的可能程度。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一个纯洁朴实的女人(一)传统美德从小说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一个纯洁的女人并不是所谓的完美无瑕的女人。

首先在古老美丽朴实的村庄里苔丝是一个普通并拥有传统美德的农村女孩。

苔丝是一个吸引众人眼球的充满活力的年轻漂亮女孩。

见过她的人无一不发出本能的称赞。

在加入行走的队伍中,她是个纯洁美丽的姑娘而且她也是唯一一个在一片白色队伍里能以这种引人注目的装饰自夸的。

苔丝的妈妈说苔丝的皮肤就如同公爵夫人的一样。

亚雷也叫她美人并难以自拔地靠近她。

安玑也曾自言自语道“多么纯洁的自然之女啊!”科瑞克说苔丝是他至今所见过的牛奶场里最美丽的牛奶工。

苔丝似乎从来不炫耀她与生俱来的美丽但却由于从她妈妈那继承来的特性遭受了很多苦难。

苔丝是个简单的女孩,她没有父母的那种虚荣心,她所渴望的是一种平静的生活,和其它的乡村女孩一样她也曾有时在心中坚守着一个纯洁神圣的天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太阳让心灵温暖,苍穹的梦想,某些喜爱,某些爱好,或者起码的一些遥远而清晰的期盼。

”在小说的开头,苔丝被告之和尊贵的德伯家族是亲戚,在她的父母为此而自豪之时,她却坚持自己是农民的女儿并表现出对贵族血统的轻蔑。

安玑认为苔丝是上帝创造的梦想中的女孩并称她为阿泰米斯,戴特明和其它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名字。

但苔丝只让他简单地称呼自己苔丝而已。

名字只是名字不能代表什么,这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可以看到。

(二)无私奉献苔丝是自然之女,也是自然的化身。

她与自然的统一让她对土地和动物的爱与众不同。

苔丝一直认为她是一个通过自己双手劳动的普通农村女孩。

曾经因为太年轻而无力承受家庭的重担。

当被迫到德伯家去认亲时,她只单纯地认为是去那工作而已。

去牛奶场工作不久,她就说“我现在将要用手挤奶了。

苔丝的勤劳和灵巧的技能使她在牛奶场工作得心应手并成为一位令人满意的挤奶女工。

她与自然的强烈统一使得天气的变化也能反映她的情绪。

试论苔丝和艾玛不同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因素

试论苔丝和艾玛不同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因素

试论苔丝和艾玛不同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因素□朱婷/文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苔丝和艾玛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和爱情观,这两种世界观上的差异又导致她们本我和超我较量的不同结果。

正是这种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苔丝和艾玛不同的悲剧命运。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其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同是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同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同是以死亡作为追求爱情的代价,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悲剧命运。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和法国作家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是两个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少女,她们向往爱情,坚持着自己的爱情观,最后都为追求理想的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她们各自的命运却又因其不同的道德观和爱情观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社会风气、家庭条件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她们的道德观和爱情观有了很大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她们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导致她们在走到生命尽头时,爱情结果却相差甚远。

1 作品内容介绍托马斯·哈代作为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希腊式悲剧主题广受好评,而在其悲剧主题的作品中又以《德伯家的苔丝》最为耀眼。

女主人公苔丝从小生活在贫穷闭塞的乡村,深受严格的伦理道德的影响。

她善良纯洁,对父母孝顺有责任心。

当她因失误而使得家里唯一的生计工具——一匹老马被撞死后,她出于自责,想为父母分忧,被迫投靠了所谓的“本家”杜伯维尔。

可是涉世未深的苔丝却被其“本家”少爷阿历克·杜伯维尔诱奸,怀孕回家后生下一个私生子,但没过多久孩子就夭折了。

苔丝再次离家,到一个农场里做挤奶工。

在农村轻松的环境中,苔丝与一个牧师的儿子——安琪儿·克莱尔相爱并结婚。

可就在新婚之夜,当苔丝告诉了安琪儿她的悲惨遭遇后却无法得到原谅,结婚几天后她就被抛弃了。

当她再次踏上打工求生之路时,苔丝又一次受到了命运的打击——父亲去世。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苔丝悲剧形象分析出身的悲剧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借崇干牧师之口说出女主人公苔丝系英国中古时期赫赫有名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后裔。

但是她的家族,早在故事展开的六七十年以前就家破人亡了。

而且正像作家在书中所发的感慨那样“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作辅助,又算得了什么!”⑴显贵的出身并没有给苔丝带来任何好处,她的悲剧却由此开始了。

苔丝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乡下小贩,生性懒惰、一味酗酒且愚昧无知,苔丝的母亲过去是一个挤奶女工,她邋遢迷信、头脑简单。

图慕虚荣的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可怜虫。

正是这样一对糟糕的父母成为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

为了显摆自己所谓的“贵族”身份,为了满足卑微的虚荣心,苔丝的父母妄想通过“认亲”、“联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尽管苔丝厌恶父母的虚伪,鄙视高贵的出身,坚持认为自己是农家的女而,是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但是她是家中的老大,父母的无能使沉重的家庭负担过早的落在她的身上。

她深情的爱恋着她的弟妹们,不忍心看他们受苦。

当家中的那匹赖以生存的老马不幸死去时,苔丝遵从母命极不情愿的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

结果横遭蹂躏。

成了兽欲的牺牲品和礼教的罪人。

后来,她又为了家庭背井离乡,到处瓢泊,历尽沧桑,在山穷水尽之时。

还是为了家庭,重回到亚雷身边。

以自己的肉体换取家人的温饱。

上帝赐给苔丝一个贵妇人的灵魂,让她纤尘不染,超凡脱俗,而现实却给了她一个落魄的出身。

让她无力摆脱尘世间的种种纷扰。

这种 HYPERLINK "/z/Search.e?sp=S%E7%81%B5%E4%B8%8E%E8%82%89&ch =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 \t "_blank" 灵与肉的极度不和谐。

真小人,伪君子——试分析《苔丝》中的两个男性形象

真小人,伪君子——试分析《苔丝》中的两个男性形象

真小人,伪君子——试分析《苔丝》中的两个男性形象资产阶级阔少亚历克·德伯只是玷污了苔丝的肉体,但安吉尔·克莱尔却完全摧毁了苔丝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真小人亚历克还是伪君子安吉尔都无法改变苔丝悲惨的命运。

标签:真小人;伪君子;苔丝一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

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他的创作为他在世界文学中安吉尔奠定了不朽的地位,使他成为同莎士比亚(Shakespeare)、狄更斯(Dickens)等世界著名作家齐名的人物,曾被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1840年6月2日,哈代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Dorset)多切斯特市(Dorchester),他的小说大部分都是以这个地区为背景的。

从1869年至19世纪末近30年间,共创作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小说近50篇。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

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

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安吉尔《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

《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哈代创作精神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亦称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苔丝》描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吉·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

二评论家习惯于批判亚历克。

亚历克·德伯代表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邪恶势力。

(2) 他和德伯家毫无渊源关系。

试论电影《苔丝》里的人物性格

试论电影《苔丝》里的人物性格

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电影赏析结课论文----试论电影《苔丝》里的人物性格姓名:杜吉才学院:机电091-2学号:200923501205试论电影《苔丝》里人物的性格本人虽比较喜欢读点小说,看点电影,但小说只限在国内的,当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至于电影,也是一直被美国大片吊足了胃口,很少触及这方面的电影。

而转折就发生在这部电影上。

当老师您放完了影片,又讲其大概之后,我才很感兴趣地借了本原作,当然是译的。

读完之后再联系电影,可谓是颇有感触,震撼不小。

是苔丝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先介绍一下作者吧——托马斯·哈代[1](Thomas Hardy,1840—1928)。

他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

《德伯家的苔丝》则是哈代著名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

哈代一生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研读不已,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致使他对人生的见解悲观宿命。

就像《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一样,为了仕途,为了前程,为了摆脱窘困,以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攀上了贾家这个高枝,苔丝的父母也处心积虑的用苔丝这条饵钓上了亚雷这条大鱼。

可是付出的代价就远比贾雨村大多了,那是苔丝一生的幸福,甚至是生命。

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原作者的副标题,等大家读完这本书,想必很明白作者的用意了吧。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

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

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

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

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

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

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5-22**[作者简介]董岳州(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学。

Vol.31No.6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Dec .2011***第31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12月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

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关键词:《苔丝》;《包法利夫人》;男性人物形象;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6-012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002)董岳州《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法两国著名作家哈代和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探讨研究。

我们重点分析比较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生命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她们的影响。

《苔丝》里的亚雷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爆发户和玩世不恭的人,在整篇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关键性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激发着矛盾冲突。

亚雷在全文中虽然看上去只出现过几次,却是至关重要的几次。

先是他的出场。

一露面就显现出其阶级本性,初见苔丝,就被她的纯洁与美丽所征服,油腔滑调地极尽调戏、勾引之能事。

在苔丝被迫呆在他家的日子里,亚雷不时地纠缠着她,后来终于趁着赶集晚归,苔丝被吓而求助于他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苔丝玷污。

亚雷的这次罪恶,奠定了全文悲剧的基础,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他毁了苔丝的一生,使她带上了“失贞”的耻辱枷锁,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他还引发了苔丝与克莱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自己与苔丝最终处于对立面,陷入了冲突的漩涡。

所以亚雷最后一次出现是以死亡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就不足为怪了,而他对克莱和苔丝的嘲讽则加剧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作者安排亚雷这样一个形象可谓用心良苦:第一,他有力地衬托了书中的主人公苔丝的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亚雷是邪恶的化身,那么苔丝就是纯洁的天使。

她虽然有着软弱的一面,但也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处女贞洁观,对宗教戒律等等,杀死亚雷,则是苔丝反抗的一种极致体现。

第二,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大力发展,使人物与人物之间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第三,是作者批判资本主义伪善道德和反宗教思想的体现。

亚雷就是资产阶级道德体系造就的人物,他的金钱观,他满口的仁义道德,以及对欲望的追逐,无不打上了资产阶级的鲜明烙印。

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少女正是资本主义道德和宗教的牺牲品。

《包法利夫人》里的鲁道夫则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和风月老手。

初次见到爱玛的时候,凭着他的老到经验,一眼就看穿了爱玛骨子里那不安分的本性,所以他只需说上一些甜言蜜语,送上一些衣服饰品,设置一些浪漫的场合,就轻而易举地将爱玛勾引到手。

爱玛则心甘情愿地做了鲁道夫的情人,后来甚至还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道貌岸然的情场老手,决定与他私奔。

可惜的是,玩腻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爱玛后,鲁道夫却临阵退缩,弃之而不顾,给了爱玛残酷一击,差点病死。

当爱玛走投无路,好不容易找到鲁道夫,想向这个昔日的情人借笔钱暂度难关时,鲁道夫又残忍地拒绝了她,使爱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只得服毒身亡。

可以说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鲁道夫的好色、自私、霸道和虚荣。

亚雷和鲁道夫身上虽然都具有阶级的共性,但仔细阅读文本的话,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鲁道夫要比亚雷浪漫多情,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鲁道夫在得知爱玛要与自己120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le Characters Between Tess and Madame BovaryDong Yuezhou(No.1Normal College of Hunan,Changsha,China 410002)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Madame Bovary are well-known masterpieces of the British writer,Thomas Hardy and the famous French writer,Gustavo Flaubert respectively.The two works share much in common and also have their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In this article,I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le characters in the two works in an innovative way,trying to restore their influence and effect on the tragedy of the two heroines,Tess and Emma.Key word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adame Bovary,male characters,contrast私奔的决定后,他害怕自己的未来会受到影响,并且已对爱玛那近乎疯狂的爱感到厌烦,于是留下了一封信,抛弃爱玛而找其他的情妇去了。

在鲁道夫眼里,爱玛只是他玩弄的一个对象而已,至于她的死活,他是不会管那么多的。

所以说,爱玛的死虽然有着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倾注了她全部情感的鲁道夫在其中起了一个助推器的作用,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是“杀死”爱玛的凶手。

相比而言,亚雷则是一个比较诚恳、负责任的人。

所以,以前很多批评家把亚雷看做是花花公子甚至魔鬼的化身,其实是有失公允的。

亚雷不像鲁道夫那样有着众多的情人和绯闻,应该来说,他对苔丝还是付出了一片真情的。

在苔丝初次去他家做饲鸡员的时候,亚雷就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虽然他最终强奸了苔丝,玷污了她清白之躯,但从后面的行为来看,这又不能不说是亚雷对苔丝爱的一种极端体现。

在苔丝忿而离开他家时,他极力道歉、挽留。

其后几年,亚雷投身传教事业,宣传宗教思想,并对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反思、忏悔,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荒唐事情,这对于一个富家子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对苔丝情感的专一也就可见一斑了。

在偶遇苔丝,得知她被丈夫遗弃之后,亚雷强烈地谴责了克莱的薄情寡信,又真诚地向苔丝认罪,表示愿意赔偿苔丝,甚至拿出了结婚许可证,要娶苔丝为妻,以致连苔丝都不得不承认他并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可见,亚雷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忘却苔丝,而是一直都不曾改变他对苔丝深情的爱恋。

这种情感相对于鲁道夫,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最后,亚雷因苔丝的仇恨而死于非命,怎能不说是一个情感受害者的悲剧性人物呢?诚然,亚雷和苔丝的死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并非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与鲁道夫对爱玛的死的责任,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亚雷不是一开始就表现一副油腔滑调的纨绔世家子弟形象,不是采用强迫的手段,而是以自己的真诚来打动苔丝,或许又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吧。

当然,除了亚雷与鲁道夫外,我们不应该忽略安玑·克莱和查理·包法利在苔丝与爱玛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苔丝的丈夫,克莱是一个讲究民主平等,受过先进思想教育的反传统反教会的青年,他爱苔丝,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和她结合。

但当苔丝在新婚之夜向他告白受辱的经历后,尽管自己也有过荒唐的行为,却受传统思想道德的影响,无法原谅无辜的苔丝,远赴巴西,弃自己的妻子于不顾,将她再一次推向亚雷的怀抱和苦难的深渊。

在巴西经营失败后,克莱才想起苔丝的好,回国寻找苔丝,结果直接导致后者杀死亚雷,走向死亡的刑场。

所以,克莱对苔丝的爱远不如苔丝对克莱的爱来得真挚热烈,而对于苔丝的死,从某种角度来说,克莱所付的责任应比亚雷所付的责任要大得多。

作为爱玛的丈夫,查理·包法利则是一个老实、容易满足的乡村医生。

他对爱玛的爱远超爱玛对他的爱,这与克莱和苔丝这对夫妻的爱恰恰相反。

但因为包法利不善于表达,缺乏激情,比较平庸,所以无法满足爱玛的虚荣心和浪漫的情感,这样就给了鲁道夫和列翁之流以可乘之机。

对于爱玛的出轨和死,查理当然要付一定的责任,但充其量也只是付失察和缺乏浪漫之责,或者说老实有时也是一种罪过吧。

这种责任比起同为人夫的克莱而言,自然要小得多。

所以说,查理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没有获得过爱玛真正的爱,他诚实、宽容、善良、正直的优良品质反而成为自己的一道催命符。

而查理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对主人公爱玛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反衬。

爱玛的虚荣心和不切实际的虚幻爱情以及无休止的贪欲,都是对查理诚实、勤俭、容易满足的“讽刺”,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两个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于海江.突破传统束缚,塑造不朽形象———读《苔丝》有感[J].河东学刊,1998(10).[2]祁晓冰.重释“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兼评爱玛形象[J].外国文学,2007(7).[3]林秀怡.美丽村姑的抗争———关于苔丝艺术形象的分析[J].南方论刊,2007(10).[4][法]福楼拜.周国强译.包法利夫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5][英]哈代.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王海峰]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