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赏析

合集下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去,到。

“之任”,去上任。

“蜀州”,如前所提到的亦称蜀川,今四川崇庆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颔两联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先看第一句。

这是一个倒装句,其实是“三秦辅城阙”。

“阙”(què),皇宫前的瞭望楼,这里泛指京城的楼台宫殿。

“城阙”,京城的宫阙,这里代指京城长安。

“辅”,辅佐,护卫。

古代称靠近京城的周围地区为京畿(jī),又称畿辅。

意思是京城以其周边地区为护卫之地。

“辅三秦”的“辅”字,就是取此意义。

“三秦”,泛指京城的周边地区,即关中地区。

汉武帝时,改河上、渭南、中地为京兆、冯翊(yì)、扶风,称为“三辅”。

意思是京城以这三地为辅佐,护卫其安全。

项羽灭秦后,把秦所在的关中地区分为“雍”(yōnɡ)、“塞”、“翟”(zhái)三国,封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yì)为王。

号称“三秦”。

全句连在一起翻译为:三秦大地辅佐着京城长安的安全。

这一句也可以按原来的句序,在“辅”字的后面补一个“于”字,当虚词“被”讲,即改成“城阙辅于三秦”,翻译为:长安城被三秦大地所护卫着。

再看第二句。

“风烟”,风尘和烟雾。

“望”,远望,观看。

“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三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五个渡口分布在当时的蜀州内,故这里泛指蜀州一带,代表友人要去的地方。

把首联第一句与此第二句诗连起来可以翻译为:我站在为三秦大地所护卫的长安城下,透过茫茫的风尘和烟雾远望岷江的五个渡口。

(啊,朋友要去的蜀川一带是那样的壮阔高远、苍茫一片。

) 赏析:这样总起来看首联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写景的句子。

第一句紧扣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写出了首都长安的地理形势特点、雄伟的气势,是实景;第二句用一个“望”字,跨越长空,把送别之地长安与远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友人要去的蜀州连起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通用5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通用5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通用5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王勃介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赏析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注释1、少府:官名2、之:到、往3、蜀州:现四川崇州4、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古诗文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文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文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就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作“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就是一首送行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下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必须到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大,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洗离情别绪,把爱恋的儿女之情一笔抛开,Treignac正直锭观的感情,整体表现了他不理想的胸怀和志向,散发出莫大的振奋和宽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道说道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好在哪里?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观赏哪一联及,恳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并作一赏析。

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够沦为诗歌中的永恒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就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说道说道“风烟望五津”中“盼”字的抒发效果。

答:“望”字跨越时空个,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王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1、本文选自《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

2、少府:官名。

3、之:到,往。

4、蜀州:现在四川崇州。

也作蜀川。

5、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

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6、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7、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8、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9、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10、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11、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2、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3、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4、比邻:并邻,近邻。

15、无为:不要效仿。

16、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7、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古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前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翻译】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引导语:《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这是一首送别名诗,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这首诗。

王勃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假设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这是送别之作,是中很有代表性的壮别诗,颇能表达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

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宽大的胸怀。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

“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

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

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

尾联相互劝慰勉励。

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

”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

但王勃的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

《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

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

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

《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高宗总章二年(669),王勃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

此后,他所写的大量送别诗,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别薛华》、《重别薛华》等,就再难听到“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爽快的声音了。

如《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比喻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比喻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这句诗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友情深厚、不受时空限制的情感。

这个比喻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比喻的构成:这个比喻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海内存知己”,一个是“天涯若比邻”。

前者表达了无论相距多远,只要有知己,心灵相通,友情就会持续不衰;后者则表达了即使身处不同的地方,就像相邻的邻居一样,友情仍然可以持久存在。

2.比喻的意象:这个比喻中使用了“海”、“天涯”、“邻”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海”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宽广、深邃的意象,代表了友情的宽广和深远;“天涯”则代表了遥远的距离和不同的空间,暗示了朋友之间的距离;“邻”则代表了亲密和熟悉,与“天涯”形成对比,展现了友情的珍贵和持久。

3.比喻的情感表达:这个比喻通过形象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友情不受时空限制的情感。

它传达了友情的坚定和不衰,即使在遥远的距离和不同的空间中,友情仍然可以保持亲密和深厚。

这种情感表达对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的时代具有特别的意义。

4.比喻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比喻在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代表了人类对于友情、情感的一种理想追求,展现了人类对于超越物质空间、追求心灵共鸣的渴望。

同时,这个比喻也鼓励人们在人生的旅程中珍惜友情,将友情看作是一种珍贵的财富,不论身处何处都可以分享和传递。

总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个比喻通过形象的意象、生动的比喻和深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友情在时空中的珍贵和深厚。

它对于人们理解友情、珍惜人生中的美好时光、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①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

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又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

他们那样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

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

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

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

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

他曾几次到过长安。

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作"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

"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有“初唐四杰”之一之称的王勃的一首赠别诗。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赏析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

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

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

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

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赏析

【导语】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安,汉族,唐代⽂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西河津)⼈,出⾝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学成就是骈⽂,⽆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为在歧路,⼉⼥共沾⼱。

译⽂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感觉就像近邻⼀样。

岔道分⼿,实在不⽤⼉⼥情长,泪洒⾐裳。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带。

秦朝末年,项⽻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华津、万⾥津、江⾸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泛指蜀川。

辅三秦:⼀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作状语,表⽰⾏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认为我国疆⼟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喻极远的地⽅。

⽐邻:并邻,近邻。

⽆为:⽆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送⾏常在⼤路分岔处告别。

沾⼱:泪⽔沾湿⾐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送别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答:“望”字跨越时空个,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举例如下: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作者送友人去蜀州赴任,虽依依惜别,却不作悲酸伤感之语,而是以宽广豁达的胸襟唱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千古名句。

此诗高昂豪迈的格调使一般充满离愁别恨的送别诗相形见绌。

二、《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晚年之作,具体描写了诗人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

兴来独往,沿江漫步,走到流水尽头,仰观天上云卷云舒,偶遇山中老翁,尽情谈笑,乐而忘归。

全诗活脱地写出了一个悠闲自在,逍遥自得的隐者形象。

语言平淡含蓄,形象潇洒飘逸。

三、《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全诗以一别字统领,书写了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极
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

全诗的抒情,回环往复,深沉婉转。

双关语及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生动深刻。

其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意蕴丰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

勉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一洗以往送别诗的酸楚情调,意境开阔体现诗人豁达乐观,旷达的胸襟。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沉船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逢春。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世变,劝诫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境遇而忧伤,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蕴含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突发奇想,将明月拟人化,借月传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寄托诗人思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4、《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一览无遗.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

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全诗的高潮。

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

《之任蜀州》,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
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讲解】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
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
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赏析
引导语:的《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友情,这首诗是千古名诗,里面有几句一直为后世所赞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先看第一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天下,即全国。

“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存在。

第二句。

“天涯”,天边。

指很远的地方。

“若”,好象。

“比邻”,近邻。

把这一联两句诗连起来翻译: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

赏析:
这一联,是在承接第二联“同是宦游人”的基础上,来了个奇峰突起,又以两个斩钉截铁的工对句,把调子再一次高高提起,从眼前的离别,讲到对别后的思考,是全诗的诗眼,富于浪漫主义地掀起全诗的高潮,点明了本诗的主旨:要做官就应该有“志在四海”的宏远抱负,不能只顾及朋友的长相聚首。

真正的知己,因为心心相印,情相连通,所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就如住在近邻一样。

这一联乃全诗画龙点睛的,是由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里“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演化而来,二者同是脍炙(kuàizhì)人口的名句。

诗人在这里指出:长安、蜀川,远隔千山万水,此一别再相见的确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这一生)当以同怀(永结同心)视之。

”(赠瞿秋白语)空间的距离,对知己朋友来说绝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的心是相连的,情是相通的,所以,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因为还在同一日月的照耀下,在同一个天地间生活,为同一个朝廷效力,因此仍然可以携手并肩,共建宏伟大业。

因此,知己者,要不以离别为意,不为离别所苦。

这是对好朋友勉励的话,有大丈夫的豪迈气魄,乃高唱友谊的赞歌,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

一反过去赠别诗“卿卿(qīng)我我、幽忧怨怨“的消沉气势,催人奋进。

对友谊的推崇,唯此诗为最。

其眼光高瞻远瞩,其胸怀博大宏深。

这二句写得自然通俗,但凝炼而精警,语义深长,把情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如果说曹植与白马王彪的分别,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险恶,因无助而无奈的话,而王勃在这里却自觉自发地唱出了昂扬、奋发的时代最强音。

这里绝不只是刻意模仿,而是自铸伟词,语言更加凝练,对仗更加工整,与上一联的散调舒缓结合得更加精巧,的节奏更加灵活多变,把纯真的友谊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感情更加充沛,气势更加恢弘,并能赋出新意,表现了处
在社会上升时期有志青年的精神风貌,有革故鼎新的文坛领袖的风范。

使这首诗成了富有哲理,千古不朽的绝唱,是对曹诗传统的继承,但旗帜举得更高,更是曹诗精神的'发扬光大,凸显了王勃更加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功底。

因此后人简直有点只知王勃而忘掉曹子建了。

从而为末联的吟唱搭起了一座通达的桥梁。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先看第一句。

“无为”不要因为。

“歧路”,岔路口,古人分手常常送到岔路口上为止。

看第二句。

“儿女”,泛指小儿女,像小孩子一样。

“共沾巾”,一块都沾湿了佩巾。

把两句连起来翻译:不要因为已经站在岔路口上要分手了,就像小孩子一样,都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满各自的佩巾。

赏析:
这是紧承第三联从别后相思中又转回来,接着写眼前最后告别的劝慰,是叮咛、关切;也是深情地宽慰;当然也是在自勉。

“歧路”二字,又一次照应题目中的”送”字,点“送别”之意。

这里引用《列子》中杨朱临岐而哭的典故,劝朋友不要像古人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做儿女情态、缠绵落泪。

要超凡脱俗,勇敢上路。

全诗也就以此终结。

结尾仍结束得境界开阔,格调爽朗,独树高枝,毫无悲酸之态。

以豪迈的情态,豁达的胸怀,握手言别。

使朋友破涕为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带着朋友的嘱托和期望,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上路。

让千万读者也从其超越时空的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共鸣中,以及苍然的风骨和开阔的精神境界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独标高格,至今仍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辉。

如上所述,实为千古送别诗的摘桂者。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印象,也为了更好地分析全诗的结构,现在,再把各联的翻译统一连起来:
站在三秦大地守卫着的长安城郊,透过千里的风尘和烟雾,遥望您要上任的蜀州岷江五津。

此时,面对分手,我和您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同样的沉重和难过。

因为我们都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求官的人,命运相同,就必定同情互怜,相互理解。

然而少府啊,既然我们是知心的朋友,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

那么,四海之内,你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们也一样如同就在咫尺的近临。

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三岔路口,就要分手了,便一块让儿女情长的眼泪,沾湿各自的佩巾。

(希望您我都要向前看,要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勇敢地面对未来,争取在不同的官任上携手并肩,努力奋斗,共同创建咱们的锦绣前程!
拓展
[王勃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

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
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

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

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

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