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讲义1-2

合集下载

地震地质讲义1-4

地震地质讲义1-4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校正时, 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其形状仍然是 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 曲线的极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 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面深度平面图。
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征 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和沉 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性质、 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 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 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砂体横 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图1-14 地震子波的形成
图1-15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 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在 前端;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 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 迟)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概论第三章地震波讲义资料

地震概论第三章地震波讲义资料

六、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
体波之所以对地球内部结构比较敏感,是因为在地球 内部的不同部分,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 ,在不同部分的 分界面上发生的反射、折射和波型转换,既影响体波的 “行走时间”,又影 响体波的振幅和形状。
把面波的波长延伸到整个地球的尺度,我们还有一个 专用的名词:地球自由振荡。这时,地 球好像是一口铜 钟被大地震重重地敲击一下,余音缭绕,经久不绝。不同 形状、不同结构的 铜钟具有不同的音色;类似地,不同 形状、不同结构的星球也具有不同的自由振荡的形 式。 地震学家就像一位钢琴调音师那样,通过倾听地球 的“音乐”,辨认出地球内部的结构。
P波和S波的速度表达式
P波,速度Vp = V (K+ 3/4µ)/ρ 花岗岩: Vp = 5.5千米/秒; 水: Vp = 1. 5千米/秒 ρ为密度
S波,速度Vs=V µ/ρ 花岗岩: Vs =3.0 千米/秒; 水: Vs = 0 千米/秒
P波速度
花岗岩 水
5.5千米/秒 1.5千米/秒
S波速度 3.0千米/秒
复习
一、波动 波动方程 波速、波长、周期、波频率、初相位、简 谐波与复杂波
2、S波
S波:S波跑的比P波慢,它只可以在固体传 播。在S波传播时,质点的运动方向与S波 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介质中产生剪切应 力。由于流体不能承受剪切应力,因此S波 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P波和S波的速度由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常数 决定。
内部圈层
深度 km
地震波速度
纵波 横波
Vp
Vs
密度ρ g·cm-
3
压力 P
MPa
重力 g
m·s-2
温度t C
附注
0 5.6 3.4 2.6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第二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十分复杂,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标准。

(D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是很严重的。

我国有2/3地区属于山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后50年,每年中国因地质灾害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在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总数达上百亿元。

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因而199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主题确定为“防治地质灾害”。

本章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里着重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引起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地震灾害2.2.1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4、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5、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1、地震分布中国的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的特点。

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 23 条地震带上。

2、滑坡和泥石流分布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这些地区地势陡峭,地质构造复杂,降水丰富,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3、崩塌分布崩塌多发生在山区的陡峭山坡、峡谷和悬崖等地,如西南地区的高山峡谷地带。

4、地面塌陷分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采矿区、岩溶地区和地下工程建设区域。

例如,华北地区的煤矿开采区和西南地区的岩溶地区经常发生地面塌陷。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占比较大,地势起伏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课件2: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课件2: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风暴潮
谢谢观看!

教室内:迅速钻入课桌椅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 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 建筑物附近:护住头部,逃往较开阔地带,然后蹲下或趴 倒;避开高大建筑,特别是有广告牌、玻璃幕墙的建筑; 山坡地带:避开山脚、陡峭的山坡;寻找并躲避在结实的 障碍物下;如遇到崩塌或滑坡等情况,要向垂直于滚石的 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往山下跑地。震灾害死亡人口
造成人员伤亡。
看滑坡示意图,分析滑坡可以分为几个组成部分?
滑坡体向下滑动时在斜坡顶 部形成的陡壁称为滑坡壁
滑坡体向下滑后在斜坡上形 成的阶梯状地形称滑坡阶梯 岩体、土体下滑的底面为滑动面 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坡体
2、泥石流
(1)概念: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特征: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用、 奔腾而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 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具有明显的突 发性特征)
(3)发生的条件 一是地形陡峻;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三是短时间内 大量水流。 (4)危害
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或前后 晃动?为什么? 地震发生后产生地震波,而地震波分,纵波速度比横波 速度快大约1.7倍。 所以,人们先感到到纵波,再感到横波。
3、震级与烈度
(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30倍/级) 注意: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 一定的)。 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 会造成重大损害。

1-2-1地震地质

1-2-1地震地质

课题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学习目标:了解主要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学会运用地图说明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培养地理读图能力了解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位置和所发生的自然灾害【自主学习】自学教材12页---13页图回答1、地震: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现象。

2、地震的形成原因:3、表示地震强度的指标是,如何确定?4、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如何确定?5、一次地震有个震级?个烈度?6、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7、画图表示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8、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导学解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读“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及世界板块分布图分析:(1)在图中标出环太平洋地震带及其起止点;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及其起止点。

(2)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2.列表比较泥石流与滑坡的概念、多发地区、危害,明确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

【成果检验】◆拓展提高、达标测评1.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 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C.植被覆盖较差 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

据此回答2-3题。

2.此次地震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位于板块碰撞边界 B.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C.地球内部岩浆的侵入 D.地球内部岩层发生断裂3.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有( )A.滑坡、泥石流 B.火山喷发、台风 C.洪涝、海啸 D.泥石流、火灾4.环太平洋带灾害集中的原因是( )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②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山地地质灾害③沿海地带多水文灾害④暴雨集中,滑坡时有发生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读等震线图,回答5-6题。

1.2地震

1.2地震

课 堂 练 习
5、考查防御措施 例如1: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若你正在楼上教室上 课,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D )
A、立即从窗外跳 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 C.快速进入电梯下楼D.双手抱头,就在桌旁躲避 例如2: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地震时,距唐山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 市仅115千米的河北青龙县城,由于开展地震专家、 公众的防灾和减灾意识,可将地质灾害 地方行政及广大群众的参与预测、预防活动,结果在 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谈谈该事例给我们的启示。 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假如真有地震发生,同学们是藏在桌 子下,还是藏在桌子旁,哪个做法才正 确呢?
你一定要知道的“地震活命三角区”
什么是地震活命三角区
地 震 的 防 御 措 施
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找到可以构成三角区的空间 去躲避 这是倒下 的墙和梁
物体越结 实形成三 角形空间 就越大 大床 桌子 沙发 汽车
这是倒下 的墙和梁
冰天雪地蛇出洞
老鼠搬家往外逃
鸽子惊飞不回巢
地 震 的 防 御 措 施
牛羊骡马乱蹦跳
鸡飞上树猪拱圈
鸭不下水狗狂叫 兔子竖耳蹦又撞 游鱼惊慌水面跳
小结
地 震 的 防 御 措 施
地震的前兆
1、地下水异常 2、生物异常 3、气象异常 4、地声与地光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 (二)增强全社会的抗震 防震能力; (三)地震应急反应; (四)地震救灾与重建 。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 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3、用什么表示地震的大小?
关 于 地 震 的 知 识
地震的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地震释放 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 加30倍。 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 微震;3—5级的地震,人们有不同的感觉 称为弱震或小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 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基本知识介绍PPT课件

地震基本知识介绍PPT课件

二、地震有哪些前兆 4、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 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 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 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
二、地震有哪些前兆
5. 地光、地 声和地气
汶川地震前的地 光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 声音及雾气,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 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 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 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 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 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 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 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 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 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 根、墙角; 厨房、厕所、 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户外避震
四、地震后如何进行自救?
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 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 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 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三、地震时如何避震?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 能使用电梯。万一 在搭乘电梯 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 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 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 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 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 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 动作,停在最近 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 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 理室联系、求助。
❖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讲义1-2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讲义1-2

(3)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 应重点对比标准层,所谓标准层是指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 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的反射层。它往往是主要的地 层或岩性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 生、储油层。对选出的对比层位,可由浅至深依次编号。层位代 号通常表示为“Tx”形式,字母“T”代表反射波,下标“x”代表 具体层位编号,可随意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如:T1、T2、T3…。
(2)断面波往往与下降盘的反射波斜交,发生干涉 现象,在断点还伴有绕射波,构成了反射连绕射,绕射 连断面波,断面波又连绕射波的波动图象。
当向斜的曲率半径<<h时,则向斜几何形态变成一个小凹 陷。此时,凹陷二侧的自激自收射线都向凹陷中心聚焦,产生地 下聚焦效率( Buried focus effect),形成所谓的回转波。回转 波的同相轴形态是一个以凹陷中心为顶部的似背斜同相轴,它同 凹陷的 形态正好相反。
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射线都向凹陷中心聚焦,故回转波具有 较强的能量。
1、均匀介质情况
x H H H H H1 l
h
H
1
H
2
2 l
hx H h
(三)时间剖面的偏移校正
2、连续介质情况
x R0 H l
R0 1 sh V0 t0 2l
h
R0
1
H
2
2 l
H R0 R01 Z0 Z01
hx R0 Z0 h
四、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征
从地震勘探角度来说其几何形态均为凸曲界面。当曲界面的 曲率半径大于埋藏深度 h时,形似背斜构造,反之,若<h,则 似小凸起。
叠加时间剖面是自激自收成像剖面,对于大曲率半径的平缓 背斜构造:同相轴形态比实际背斜构造形态略偏宽,基本上保持 一致。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质灾害情况,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之一。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

如 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垦、修路建房等,容易引发滑坡灾害。

(三)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山区的沟谷容易形成泥石流。

(四)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悬崖等地带。

(五)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常见的有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板块运动活跃,这使得一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2、地形地貌高山、深谷、陡坡等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气候条件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暴雨会增加土体的含水量,降低其稳定性,从而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二)人为因素1、工程建设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可能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引发地质灾害。

2、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开采煤炭、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容易导致地面塌陷。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第2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强震观测 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可以计算给出每一地区在 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或地震动加速度值)的超越概 率,从而可以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这一 工作称为地震区划。
(下图是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 4.设防烈度 5.多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 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其超 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6.罕遇烈度
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 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
大、中、小震的划分标准
多遇 烈度 (小震)
基本 烈度 (中震)
罕遇 烈度 (大震)
第一章 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1.2 地震的一些基本概念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 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 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 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 几次。
堪修复
多数砖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毁
(7.08-14.14) (0.72-1.41)
11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上的拱桥
毁坏
12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二、地震烈度
1.地震烈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地震烈度表 3.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

图2-2 标准反射波的反射特征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1、据剖面根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 2、利用连井地震剖面确定反射标准层; 3、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反射标准层; 4、利用邻区的地震资料对比确定反射标准层; 5 、利用层速度资料推断反射标准层; 6、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标准层; 7、利用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测井(VSP)确定标准层。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 和沉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 性质、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 展布、沉积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 预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 砂体横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 的工作。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图2-5 信噪比与连续性的关系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
地质模型
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上拱假背形构造
图2-24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同岗正花状背形构造地震地质解释剖面
同岗构造寒武系透镜体与多期断裂活动地震解释剖面(TB-155)
舞阳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剖面特征(223.6测线)

科学《地震》课件

科学《地震》课件

国际经验交流
加强与国际救援组织的协调合作,共 享资源和技术支持。
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提高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的水平。
国际资金援助
呼吁国际社会提供资金援助,支持灾 后重建工作。
06
地震的未来展望
科技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监测技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 、地磁、地电等,提高地震监测
的精度和时效性。
地震预测模型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 更精确的地震预测模型,提高地震 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地震模拟与仿真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地震发 生的过程和影响,为地震防范和应 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宣传册等多种 渠道,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
地震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改变 自然景观。
生态平衡破坏
地震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05
地震救援与重建
地震救援
01
02
03
救援队伍组织
迅速组织专业的救援队伍 ,包括消防、医疗、搜救 等人员,进行现场救援。
救援设备配备
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如 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 医疗急救设备等,提高救 援效率。
科学《地震》ppt课 件
目 录
• 地震概述 • 地震的形成原因 •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 地震的影响与后果 • 地震救援与重建 • 地震的未来展望
01
地震概述
地震的定义
总结词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或板块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详细描述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发生断裂,释放出积蓄的能量而 产生的。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破坏。

1.2 地质灾害 地震

1.2 地质灾害 地震
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成因:地质构造;
占90%以上
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为原因
名词连接:震级、烈度;震源、震中
分布:世界
中国
读“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图并分析:世界上 的地震地点分布有何规律?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读“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图并分析:世界上 的地震地点分布有何规律?
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为原因
名词连接:震级、烈度;震源、震中
分布:世界:两大地震带
中国: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归纳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地区及其规律。
呈带状分布;分布地区广,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危害却东重西轻 影响不同区域危害程度的因素???
???
灾害本身
灾害强度、 发生时间等 人员伤亡 资产密度
内部 岩石圈 地表
火山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地 质 灾 害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探究活动】以西南地区为例,说明我国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为原因
名词连接:震级、烈度;震源、震中
分布:世界:两大地震带
中国:地震东少西多,灾情东重西轻
防灾减灾:预防为主 你该怎么办?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分类:
各种地应力 相互作用, 内能释放
重力作用 和外力作用
名词连接:震级、烈度;震源、震中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建筑物质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
【探究活动】
3.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 震级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什么现代科学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2、为什么我国综合国力,经济总量上去了,但科学
竞争力,创新能力反而下降了? 《混沌与和谐》与“海啸”
--现实世界的创造
《悟道》
科学的认识观
什么是科学的认识观? 独立的、不献媚的、客观的、真实的反映 怎样才能形成和产生科学的认识观? 环境(学术传统)、氛围、批判、实验
混沌使我们明白,世界再不受因果关系的严格规律支配, 而受摆脱束缚的偶然性规律支配,物质甚至将失去实体, 真空充满着幽灵般短暂存在的虚粒子。
混沌把物质从决定论的枷锁中释放出来。…..世界的丰富 和美丽是由混沌现象和非混沌现象巧妙混合造成的。
2、地震勘探的历史、现状与前景及其制约因素
从世界油气勘探发展历程来看,地震解释随地震技术发 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地震沉 积解释阶段(包括地震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岩性解释)及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阶段。
简而言之,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其主要核 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 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成因分析
认识问题
单就信息转换而言,解释成果的正确与否,则取决于能够 建立这种转换关系的解释工作者的学识、解释技巧与解释经验。
认识论的问题
今天的科学认为 ,混沌现象无处不有 ,大至宇宙 ,小至基本 粒子 ,无不受混沌理论的支配。如天气变化会出现混沌 ,数 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音乐、 体育中也存在混沌现象。科学家认为 ,混沌是一种关于过 程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状态的科学 ,是关于演化的科学而不 是关于存在的科学 ,它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 ,是涉及 系统总体本质的一门新兴科学。
混沌迫使我们预测气象的能力受到根本限制。
混沌学的基本观点之四(时空的变化)
混沌给予自然界以自由;自然界自由地发挥其创造性
既然速度是单位时间所走过的距离,如果距离和时间一起 随观察者运动而变化以保持其关系,则速度就可能随观察 者的运动状态而发生变化。
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普遍时间和普遍空间的概念;时间和 空间突然变成可塑和易弯曲的。
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和解释方法在解决 地质问题时都存在多解性和片面性。与之相对应,人们对 地球物理信息的综合分析与解释予以了更大的关注,并提 出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即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 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 其它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 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地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孙家振
前言
1、地震地质解释的核心是什么? 2、地震勘探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及其制约因素。 3、地震地质解释的基本内容:
(1)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方面的应用 (盆地与构造样式分析)
(2)地震地质解释在沉积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层与层序地层)
(3)地震地质解释开发方面的应用
(油藏描述与油气动态检测)
4)反射极性:
当反射界面下介质波阻抗(Z2)大于入射介质 波阻抗(Z1)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的相位相同 ,称为正极性反射;当Z2<Z1时,R<0,反射波与入 射波相位相反,相位差180°,称为负极性反射。
地震波极性显示
1.1.2 地震波的特征
1、地震波的性质 1)周期性的,具脉冲性质的振动波,没有固定的频率、
一个系统越复杂,越容易遭受损伤,发生机能障碍和精力 消耗。因此,复杂系统存在多种状态,这些可能的状态中 间,无序比有序多得多。
为什么科学产生在西方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上帝崇尚自然界理性概念 ,和社会生活的民法观念,因此构成了产生自然定律的思 想的肥袄土壤,从而也是产生科学思想的肥袄土壤。
如何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观
这种现象可能是小规模的,或者幅度缓慢,但有 时也会发生大规模水下山体滑落,速度甚至可达每小 时100多公里。1998年,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发生7级 大地震,结果引发水下山崩,导致的海啸浪高达15米, 一直入侵到内陆20公里,那次海啸导致2100人丧生。
混沌学的发展与普遍性
从 2 0世纪 6 0年代开始 ,混沌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不规则物体是大多数生物的特征
即雪不是球体,山不是锥体,海岸不是圆,闪光 不是直线,标准的几何形状(球体、圆、锥体等) 是对现实的极强抽象力。
按柏拉图意见,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具有完美的欧 几里得几何形状的完美世界的不完美反映。
分数维测量物体的不规则性,也就是说测量其占 据空间的效力。芒代尔布罗把这些具有不规则形 状的物体称为“分形物体(fractal)”
分形物体具有所谓“不同比例的不变性”,即不 论放大到何种程度,这些物体都呈现同样的外观, 如一种地形在较大的同样地形内重复出现,且包 含在更大的相似地形之中。
混沌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偶然事件
一方面是永恒不变的、无时间性的自然定律,另一方面是 偶然的、变化的世界;一方面物理学定律认不出时间的方 向,另一方面热力学和心理学的时间始终一往无前。
“一个成熟的解释人员,不仅要在熟悉野外资料采集、处 理方面是个奇才,而且要通盘了解地质过程,并了解地质现 象如何影响地震资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地震解释 人员的综合素质。
地震解释不仅要熟悉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过程,深刻理 解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地质现象(包括沉积的和 构造的)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同时要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 合的整体的成因分析。
早期,主要是构造解释阶段,即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 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 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利的构 造圈闭为主要目的。
70年代中期,随着数字地震技术的大量使用,地震剖面质量显著提 高,开始了地震沉积学方面的解释。主要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 论(思想方法)为基础,识别地震反射层所代表的地层学和岩石学意义; 确定反射层或波组所代表的地层年代;确定地震相类型借以分析沉积体 系与砂体横向展布,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 主要目的。
2)反射波形成的条件: 当界面波阻抗相等时只有透射波而无反射波,只有当
界面波阻抗不等时才能产生反射波。 3)反射波强度:
波阻抗差越大,反射系数越大,反射波能量越强; 反射波的强度不仅随波阻抗差增大而增强,还随波阻抗 之和的增加而减弱。浅层反射界面与深层反射界面具有 相同的波阻抗差时,深层反射界面反射系数相对变小, 反射波强度减弱。
在进行地震解释时,不仅要知道所面对的地震剖面和资 料所显示的现象是什么,更要弄清其为什么。即从地震和地 质两个不同的角度弄清其成因机理。只有如此,地震解释人 员才能把地球物理信息与地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从 地震资料中获得尽可能多有效地质信息,达到最大的勘探和 开发效益。
进入80年代后期,油气勘探的任务更为艰巨, 油气勘探的 难度越来越大, 油气勘探活动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在新的勘 探地区遇到十分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且油气 藏类型十分复杂;在老油区则面临着如何寻找隐蔽油气藏, 提高油气资源潜力等问题。
海啸速度比坐飞机还快
海底地震造成的海啸通常最常见,其中又以发生在太 平洋的海啸居多,因为太平洋位于板块活动非常活跃 的地震带,全球超过一半的火山都集中在这里。太平 洋深海形成的海啸推进速度约为每小时800公里。换 句话说,如果洛杉矶发生地震,引发的海啸可于1小 时后袭击东京,。
水下山崩就会导致海啸
(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认识观)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H. A. Simon提出的有限 合理性原理 ,从哲学角度精辟地阐述了客观世界复杂 性与不确定性的本质。
认为科学仅是人类对于有意义的逻辑宇宙的普 遍性理解 ,但真实宇宙却总是处在逻辑宇宙的一步之 外。
因此 ,科学前沿将永远面对偶然性、复杂性和无 序性 ,而科学对必然性、简单性和有序性的探索追求 也将是永无止境的
巨大的逆冲断层 苏门答腊地下是几块地壳板块重 叠磨擦的交汇处,因而是世界上最高危的地震区之一。数 十年来积压的巨大压力瞬间释放,产生“巨大的逆冲断 层”,使得这次地震成为全球最剧烈的地壳移动。
印尼岛屿将从海中突起 根据地质模型,苏门答腊 岛西南方的一些小岛可能向西南方移动了大约20米。赫德 纳特估计,苏门答腊西北附近的一些小岛更可能向西南面 移动了约36米。
多维空间—相空间
在初相多维空间场面上速度成为与位置相同的 一种因素,运动中的物体不仅由三个空间坐标 所确定,而且也由三个速度(上下速度、左右 速度、前后速度)坐标确定。
庞加莱认为有规律和混沌是紧密混合在一起, 不可预见的事物离可预见的事物从来不很远。
相空间内,混沌区(其中小行星的运动是无序 的,不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确定的)和有序 区(其运动是有规则的,可预见的,未来是可 确定的)混杂并置但相互独立。
海啸形成示意图
泰国蔻立岛受灾前后的卫星
泰国蔻立岛海啸前后卫照
强震摇动地球轴心 印度洋发生地震的瞬间,印度洋 底的一个地质板块被另一个所挤压而向下沉,地球的质量 向地心集中,进而导致地球自转周期缩短了3微秒,地球 轴心也倾斜了大约2厘米,地球自转可能变慢。 。此外, 强震还永久性地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结构。
混沌学的基本观点之二随机性
普遍性--一件事实或结果不取决于时间和空间;
偶然性—一件事实或结果取决于某一时间和空间的突发性
在创造现实世界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随机性给自然界以创新所必要的自由,以便扩大物理 学定律往往受到过多限制的方面所界定的可能领域,并且 满足自然界多样化和复杂性的需要。
混沌学的基本观点之三(混沌影响力认识)
普遍时间的失落导致普遍空间的失落,使空间失去绝对性 质,空间可以随物体的运动作适当的收缩。
混沌学的基本观点之五---层创进化原理
设生物具有构造层次的等级,且在该等级的每一层次上都 创出新的概念和行为,而这些新的概念和行为不能用分析 位于其下各层次的实体推断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