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对他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来评价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及其意图。
社会知觉是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认知过程之一,对于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知觉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人们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人格特质。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乐于助人、友善和善良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亲社会的人格特质。
2. 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因原因的评估。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境,来推断他们所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受伤了,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受伤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疏忽,或者是外界环境的原因导致的。
3. 期望:期望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期和期待。
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期望来规范他人的行为,并根据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来评价他们。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饭店里大声喧哗,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粗鲁和不礼貌的,因为我们期望在公共场合他人应该保持安静和文明。
4. 信念:信念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观念和信仰。
人们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送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和积极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的行为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符合。
社会知觉在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到群体活动和社会行为中。
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社会知觉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研究社会知觉的过程和机制,来揭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评价的规律和原理,以及社会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章
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1.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 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2.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 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3.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4、非言语线索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语音语调等是
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线索。 (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 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 产生的变化。 (1)面部表情
18
63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 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 (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 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 内向的行为)
第四章
社会知觉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3 社会知觉与归因
态度等。
外控者的控制点在外部环境,如机遇、命运
等
四、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海德) 折扣原则(凯利)如,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笑?
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
– 特异性信息。高、只对这个小丑笑 – 共同性信息。高、别人也笑 小丑 – 一致性信息。高、总是对它笑
低低高
玛丽
高低低
情境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外表 非言语线索:眼神、面部表情、肢体 行为
印象形成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 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
–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 影响更大的现象,即第一印象。 –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 心理学研究发现,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 第一印象。 •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 第一印象在75%左右决定了对一个人的观感.
91、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 合模式包括(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37、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称为( )。P132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9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P133 (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D)、投人所好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概念 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 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与知觉概念有何异同?
相同: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不同: 作用的信息:客观物理事物 Vs.社会信息 心理过程不同:“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 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 而社会知觉则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 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 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 判断与解释;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
❖ 单选:2.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在家庭中的排行影 响亲和动机,一般是( )。
❖ (A)排行靠前的孩子合群倾向较明显 (B)排行靠后的孩 子合群倾向较明显
❖ (C)排行靠中的孩子合群倾向较明显 (D)排行靠中的孩 子独立倾向比较明显
❖ 【答案】A(基础知识,P135)
Company Logo
• (A)行为主体 (B)情境 (D)剌激客体
(C)内部原因
• 【答案】B(基础知识,P131)
• 单选:3.在竞争的条件下,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 失败作( )。
• (A)内归因 (B)情境归因 (C)外归因
(D)
运气归因
• 【答案】A(基础知识,P132)
• 【解析】在竞争的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 的因素构成的。
侵犯行为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 2、挫折—侵犯学 说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醒水平 2、道德发展 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 传媒的影响
猎豹的弱肉强食 羚 羊 的 妻 妾 之 争
知更鸟的领地之争
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和外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罗特——控制点理论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1 特异性 2共同性 3一致性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 保护倾向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C)加权平均
3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单元 归因
2019/9/7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
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不同。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
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 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即个体进行自我形 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 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
影响。 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2019/9/7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带最初的
倾向性印象评价对象的其他品质 (三)刻版印象:固定的看法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某个体肯定评价特征愈多,印象愈
好。反之,则差。 2、平均模式:将个体肯定与否定特征的分值加以
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它是根据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数,4、 中心品质模式:根据重要的、特殊的,对个体有 重要意义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2019/9/7
四、印象管理
2019/9/7
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的作用 图式”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
(一)认知者的经验
经验不同, 经验不同 , 认知者对相同的认知对象会有不同的 结果。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 “ 图式 ” 结果 。 现代社会心理学用“ 图式” 概念来解释这 一现象。 一现象。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是通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过过去经验形成的一套有组织、 过过去经验形成的一套有组织 、 有结构的理论和 经验模式。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 , 经验模式 。 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 它对新输入的 信息起解释作用, 信息起解释作用 , 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 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见图2-1P118)。 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见图2 118)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学会以图式和表象指代具体的对象,
用语词和数字去认识事物
发生认识论
具体运算阶段: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在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好印象后,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好印象后, 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 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就会认为一切都 不好。 不好。 人们初次相见,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喜欢不喜欢对方的 判断,会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判断,会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 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 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 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 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一个外表形象好的人, 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一个外表形象好的人,人 们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作肯定评价。 这类现象叫光 们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作肯定评价 。 这类现象叫 光 环效应。 环效应。 “爱屋及乌” 、“情人眼里出西施” 。 爱屋及乌” 情人眼里出西施”
社会知觉与归因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13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指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印象。
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与综 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征的重要性不一 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
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 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
活的密切联系。除了提到的问题外,诸如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群体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环境背景与人们行为关系等,也都 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
(1)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简史; (2)社会化与自我、社会认知与归因,社会动机,态度,人际关
系,社会影响,助人利他与侵犯,人际吸引、婚姻与家庭。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5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社会心理学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本章特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 第五节 态度 第六节 人际关系 第七节 人际沟通 第八节 社会影响 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2020年3月30日星期一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2
襄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周宗明
8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上)
(一)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四)道德社会化
(五)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社会角色分类
(一)按照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二)按照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三)按照角色的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四)按照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一)家庭:最重要
(一)侵犯行为的构成: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二)侵犯行为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2。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如下: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社会知觉与归因
四、印象管理 1、概念:个体以一定方式影响他人对自 己的印象。 2、作用: 3、常用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投人所好
一、归因的定义: 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三、控制点理论:罗特 内控者: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 控制,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 外控者:个体认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所不 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控制点在个体的 外部。 控制点来源不同导致个体对待事物的因素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情境性
4、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人物所 持有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直接与某个群体接触, 从而将知觉对象的一些特点固定化、扩 大化;另一种是根据间接的资料或信息 来了解,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 介的描述(电影、电视、书刊、杂志等) 而获得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 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 2、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 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 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3、加权平均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形 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 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与虚伪、冷 酷
表2-1为什么学生在我的课上睡觉?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特异性信息
归因维度
情境1 情境2 情境3
(低)其他人没睡觉 (高)学生们都睡觉 (低)其他人没睡觉
(高)该生以前也睡觉 (高)该生以前也睡觉 (低)该生以前没睡觉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五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和
成就
动机
利他
动机
动机
权利 动机
侵犯 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 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 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的起源
依恋
真题分享
1.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 联系的心理倾向是( )。(单选)
答案:D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 (一)社会视角 • (二)自我价值保护 • (三)观察位置 • (四)时间因素
真题分享
1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 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 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归 因偏差。(单选)
A.空间性 B.情境性 C.特异性 D.动机性
• •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相亲
近因效应
离婚
(二)光环效应
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会对 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予肯定的评价。这 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
毁掉普希金的“晕轮效应”
• 自然动机 •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难度系数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概述二、社会化与自我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五、态度六、沟通与人际关系七、社会影响八、爱情、婚姻与家庭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Myers, 2002)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人、群体或社会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G. W. Allport, 1954)个人他人社会群体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发展简史三研究方法四主要理论流派本节共计9个问题(重点7个):1.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母体的不同视角:心理学和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B=f(P, E)(勒温)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
7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伦理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问卷法)和档案法(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9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个人(individual)心理学(阿德勒)、分析心理学(荣格)、“文化因素论”(霍妮等)、自我(ego)心理学(埃里克森)、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学派(沙利文)、自体(self)心理学(Kohut,1972)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自我、身份与自尊本节共计19个问题(重点15个):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学第十二讲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三)刻板印象和定型
● 刻板印象的定义: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 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版印象。 ● 定型的定义: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征的认知,带有价值 倾向的概括化印象即是定型。如,一个男性与一个从未见过 面的女性约会。他听说她是一位老派的女性并相信这一点, 于是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位传统的正规的绅士,按老派规矩行 事。他的行为举止使得那位女性也按老派规矩行事。 “相 亲才会赢”节目 ● 刻板印象与定型的作用: ■ 积极作用: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 消极作用:容易形成偏见。如,导致过分简单化, 甚至造成错误;夸大群体间的差异,如夸大男女间的差异, 忽视男人之间或女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还往往导致偏见和 歧视,如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等。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定义:
■印象: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
知客体的形象。电视节目“印象某地”之系列 ■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 照个体已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 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 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如,怀孕家庭里贴 了很多漂亮宝宝的照片,据说是为了赏心悦目, 有利于生出健康、漂亮的宝贝。
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 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
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动机过程
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动
(四)中心品质模式
●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
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
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 ■
中心特征:处于知觉中心
边缘特征:处于知觉边缘 如:爱整洁的和工于心计的人。 ■ 从外表判断人格特征不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结果发现,两组人对相同的照片作出了极 为悬殊的描述。
• 甲组描述:深陷的眼睛隐露凶狠阴险,高耸的 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顽固;
• 而乙组却描述: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邃, 高耸的额头表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三)晕轮效应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 往的经验,将情景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 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 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 影响比后来获得的 信息的影响更大的 现象——前摄作用。
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 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 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
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 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 后加以平均。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 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 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A
真诚(+3) 热情(+3) 聪慧(+2) 多嘴(-3) (加法模式) +5 (平均模式)+5÷4= +1.25
B
理解(+3) 自信(+1)
>
+4
< +4÷2=+2.0
(三)加权平均模式
国家
刻板印象
美国人 印度人 英国人 德国人 法国人 日本人 俄国人
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 迷信,懒惰,落伍,骑墙派 保守,狡猾,善于外交,有教养,严肃 有科学精神,进去,爱国,聪明,勤劳 好艺术,轻浮,热情,潇洒,乐观 善于模仿,爱国,尚武,进取,有野心 狡猾,欺诈,有野心,残酷,唯物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例
提供的资料(看马戏)
证 特异性 共同性 一致性
归因
(高)
(高)
(高)
刺激物:
1 她没对别的 每个人都发笑 她总是对他发 小丑
小丑发笑
笑
(61%)
(低)
(低)
(高)
人:
2 她总是对小 别人很少发笑 她总是对他发 玛莉
丑们发笑
笑
(86%)
(高)
(低)
(低)
3
她没对别的 小丑发过笑
别人很少发笑
她以前几乎没 对他发过笑
(四)刻板印象
• 刻板效应即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由于人们所处地理、 政治、经济、文化及职业的不同,人们对一定类 型的人(如同地缘、同职业的人群)有一种沿袭 已久的固定看法,而这种看法往往积淀为人的一 种心理定势,并用于判断、评价具体人的人格特 征。
坏蛋是谁?
台湾大学李本华与杨国枢的调查
(三)光环效应
•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中, 常常把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一系列 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也就是说从已知特征推广到 未知特征,形成对知觉的完整印象的心理现象。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 对甲组:这是一名屡教不改的罪犯。 • 对乙组: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
-5×3=-15 不整洁
-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结果:
B 总体印象分高于 A
(四)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 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 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 象。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 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 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 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 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 心中不悦”。
一 见 钟 情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 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 象——倒摄抑制。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通常情况下,对第一次交往的人,首因 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相对熟悉和久违的 人来说,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则更大一 些。
• (A)行为主体 (B)情境 (D)剌激客体
(C)内部原因
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和外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罗特——控制点理论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
1 特异性 2共同性 3一致性
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
自我价值 保护倾向
观察位置
时间因素
假设的事件:是一位叫玛莉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品均模式 (四)中心品质模式
(一)加法模式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 评价分值的总和。
➢比如A者与B者,二者的特征如下:
A
真诚(+3) 热情(+3) 聪慧(+2) 多嘴(-3)
+5
B
理解(+3) 自信(+1)
+4
(二)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单元 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 己的觉知。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 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 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四、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其所好
妆前
妆后
第三单元 归因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
情境/环境 (72%)
69
• 单选:1. 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点,以使他 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这叫( )。
•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D)印象管理
(C)首因效应
• 【答案】D(基础知识,P126)
• 单选:2.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高特异性—— 低共同性——低一致性情况下,一般会归因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