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家训启示
中国家训读后感500字
《中国家训》读后感
读完《中国家训》,我深感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深厚底蕴。
这本书汇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精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族、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
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的基石。
《中国家训》中的诸多家训,都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通过家训,我们能够理解到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也能感受到古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
同时,《中国家训》中的许多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比如,尊重长辈、重视家教、注重家风等家训,这些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它们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金科玉律,更是塑造个人品格、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准则。
总的来说,《中国家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宝典,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道德伦理的百科全书。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将家训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决心。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去实践这些家训,就一定能够为我们的家庭、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和谐与繁荣。
王海燕整理中国历代名门家训启示录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启示录每一个时代总会需要一大批的时代精英去支撑。
于是,无论哪一个时代总会有时代精英应运而生。
而有趣的是,这些精英又往往会形成一个家族集团,时代相传。
难道在冥冥当中真的存在“龙生龙,凤生凤”的宿命?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精英集团的衍生是一种精英教化在这个集团文化传承的最终结果。
也就是所谓的“家风”使然。
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
举凡一时国家精英、名门望族无不看重自己处世思想、应世经务、学习态度对子孙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则需要一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家训。
教育之施,首重童蒙。
“童蒙养正,圣功也”。
从童稚时期即施以中华民族通天彻地的中正智慧教育,是一种神圣功业。
而家训,正是实现这种神圣功业的载体。
古语说:“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这就是家训在古代教育当中的地位。
许多时代精英都要求子弟继承本家族的清白家风,“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陆游:<示子孙>)。
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显然有利于人们优良品德的形成。
而在家风的传承当中,家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观古今,中国的精英人物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家训的浸淫。
无论这种家训是有形的文字还是无形的言传身教,都对这些叱咤风云、改写中国历史的人物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
不管是古代像苏轼、曾国藩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恢弘轨迹的名宦大臣,还是现代诸如鲁迅、宋嘉树这样的巨擘名流,他们都曾受到家训的巨大影响。
那么这些大家名门的家训终究有什么奥妙呢?为什么它足以影响身后的无数代人呢?其实,教育子女的资源不外乎以下两种:所处时代的影响和从自身经历中总结的经验。
遵循第一种方式的人自然是芸芸众生,他们大多没有自己的见解,时代需要什么,就把自己的子女塑造成什么样子;而遵循第二种教育方式的人往往是各方面的成功人士或者自身经历及其丰富的人,他们眼界很宽,交际面很广,自身的经历也丰富多样,教育子女的时候自身就是一个榜样,所以这种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
中国名门家训,家风建设一定要读的中国优秀家训(圣轩老彭整理发布)
中国名门家训1、诸葛亮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其子孙从中获益颇多,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是成为历代有识之士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诫子书》表达了一种志存高远的人生观,淡泊宁静的价值观以及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勤俭朴实的为人准则、持之以恒的学习准则和高效务实的干事准则。
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其后裔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影响并丰富了诸葛后裔的家风内涵。
它虽然只有86个字,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文中修身养德、静学广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励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情真意切,是诸葛亮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
对诸葛后裔来说,这是先祖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据《诸葛氏宗谱》记载,历代后裔一直以《诫子书》为祖训,自觉遵守、恪守不移,文中所昭示的思想观念也成了后裔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族中祭祖、家教、读书、农耕、社交等活动,也均以此为准绳。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浙江文成刘伯温:事必力戒奢华人宜淡泊谦卑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
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
刘伯温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珍藏版】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珍藏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刘备《敕后主辞》评: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邵雍《戒子孙文》评:教育的精力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
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
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
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明)高攀龙《高氏家训》■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
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
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
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
……止谤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
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
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
思而后动。
……(西晋)羊祜:《戒子》■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
如此,足无忧患。
(南朝.齐)萧嶷《戒子》■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李世民《帝范》评:一个“孝”字,一个“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觉有愧于父母养育之恩,得之太多,报之太少;不恭于上级太多而不觉,故常使小头头们不喜欢,此多源于自我感觉良好,有自负病。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十大家训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与国家更加富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历来重视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NO.1《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NO.2《命子迁》【作者】司马谈,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
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地启示
中国古代家训智慧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林莺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时,曾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我个人理解,这个孔子,他其实是个泛指,并不单单是孔子这个人,或者是孔子的思想,而是我们中国古代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和文明,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其中,就包含有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中国古代家训智慧。
那么,先来简单了解下,什么是家训?家训的训,指的是教导,训诫,家训,就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族的长辈教育子弟或家族成员,父母教育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家训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言行举止、修身、处世、交友、家庭生活、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西周初年周公的《戒子伯禽》。
周公殷殷告诫代其治理封地鲁国的儿子伯禽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的意思是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他说这个的意思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告诫儿子,到了鲁国后,一定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君,就慢待了士人和民众,要像自己一样爱才、惜才、尊重人才。
同样,还有个父亲教育孩子的故事,这个父亲也很有名,大家一般将他当老师,当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父亲,这位父亲就是我们常说的“万世师表”——孔圣人。
孔子对学生很和蔼,对儿子很严肃。
他儿子也很有名,孔鲤,字伯鱼,因为出生时,鲁君送了一条大鲤鱼来作为贺礼,所以叫孔鲤,字伯鱼。
孔子对这个儿子很严格,《论语》里记载,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
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命子迁》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古代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古代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家庭的巩固、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中国古代家训,产生于西周,成熟于隋唐,完善于明清。
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认真研究家训,探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有着现实意义。
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说是源远而流长。
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
后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全书七卷二十篇,内容丰富,体例宏大,堪称中国家训之宝典,惠泽后世蔚然成风。
《颜氏家训》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即孔子说:“少年时代养成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就象天生一样自然而然。
”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俗谚说:“教导媳妇要在媳妇刚刚嫁来的时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还是孩子的时候。
”这话说得对极了。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贵,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宋朝以后,家庭礼治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
权贵之家的家族法的代表是司马光的《家范》。
《家范》在社会上层仕宦之家广为流传,南宋宰相赵鼎,令其子孙各录一本以为永远之法。
朱熹在司马光《家范》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繁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即《家礼》。
《家礼》在内容上与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劳作的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种规矩、礼仪都十分详备,所以逐渐成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朱熹老夫子还把《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伦理框架,构建一个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
于是,家训或家规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当一个人走上社会,为国效力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这是家训的作用效果。
中国历代家训启示
东汉名士杨震,人称关西孔子。曾推荐王密做昌邑县令。一次,杨震 因公路过昌邑。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 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 正声而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出。
从此,“四知拒贿,清白传家”成为杨氏家训典范,后人亦多以“四 知堂”为堂号。
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钝而好学,以孝著称,得孔子真传。著述 《大学》《孝经》等书,后世尊为『宗圣』。
战国·孟母断织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 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 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患也。
孟母仉(zhǎng)氏以教子有方被推崇为千古贤母的典范。孟子小时读书不 用功,一日放学回家,母亲问学习进展如何,孟子回答还是老样子,并流 露出漫不经心的神情。孟母断然操刀割断织机上纺了一半的布匹。孟子 “惧而问其故”,母亲说了上文一番话。孟子深受触动,自此,“旦夕勤 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 为「孔孟」。
四百年来流传深远,为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曾国藩将此书列 为子侄必读人生智慧之书。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亦以此书指导他修 炼自己与管理企业。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 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近代·王凤仪“家庭伦常道”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家规,意味深长,读懂受用一生!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家规,意味深长,读懂受用一生!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家规,意味深长,读懂受用一生。
1.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
--彭玉麟贫穷并不是羞耻的事情,可羞的是贫穷却没有志向;低贱并不会让人觉得可恶,可恶的是低贱却又没有能力。
2. 古人仕学兼资,吾独驰驱军旅。
君恩既重,臣谊安辞?--卢象升《居官日省录》古人为官时也兼及治学之道,从以不断充实自身,而我却只能整日忙碌奔波于军旅之中。
皇恩如此浩荡,作为臣子的又怎么能不誓死效命呢?3.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博士:战国时称博学的人,秦、汉为官职名,秦有博士七十人,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后泛指儒生学士。
博士买驴,书契写了三张纸,还未写到驴字。
讥讽酸儒言语拉杂,不着边际。
也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绕了半天圈子不及正题。
4.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
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朱子家训》。
每天刚刚微亮的时候,就会起床。
用水洒湿台阶上有灰尘的地方,用扫帚扫地,使得房子里面和外面都要整洁。
黄昏的时候便休息,睡前将房门关好,一定要亲身检查。
5. 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
--《贾昌朝家训》今天教诲你们,居家中要懂得孝顺长辈,在朝为官要懂得忠君为国,待人要和善谦恭,对待晚辈要慈爱。
6.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
--司马光《训俭示康》我出生在一个历代贫寒的家庭,清正、节俭的家风作为古训历代传承。
我的性格也崇尚简朴,不喜欢华丽奢侈。
7. 立志之始,在脱习气。
习气熏人,不醪而醉。
其始无端,其终无谓。
--王夫之《示侄孙生蕃》立志最开始要做的,首先就是要改正和革除自身不良的习气。
不良习气时刻影响着人生,就像不喝酒也会因为酒气而醉醺醺一般。
这种坏习气来去没有踪迹可寻,没有开始的预兆也没有最终结束的迹象。
8.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清·蒋伊《孝友堂家训》。
古代家训
古代家训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家教,而家规家训作为规范和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代代相传,对家族后世起着无可替代的警示作用。
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它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孩子们的人生方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
虽然时过境迁,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不少,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今日选取几篇家训,既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赏析。
一、周公《诫伯禽书》周公旦,姓姬名旦,史称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和老师。
他帮助武王伐纣灭商,是西周开国重臣。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家训原文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译文: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
老臣故旧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个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争智慧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
土地广阔富饶,以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以卑贱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灭,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怎能不慎重呢?二、孟轲母《庭训》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并州(今太原市)仉村人,以教子有方著称。
古人家训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曾国藩家训》 传统家训在家法方面,主要从儒家伦理道 德观念出发,以道德评判的标准约束人的行为, 同时,家训往往也是家中长者的生活经验之总结, 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践行上具有针对性和可行 性。《曾国藩全集》的家书中有书信道:“予自 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囊积 金遗子孙为可耻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 发财以遗后人。”不留钱财给子孙,其实是大智 慧,毕竟好逸恶劳是人的劣根性。在曾国藩看来, 荣华富贵会让人养尊处优而不思进取,而才干和 伟业则需在逆境中打造,而他自己的本领就是在 困境中“被逼出来”的。就家训的实现方式而言, 其内容来源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他说:“盖 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 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蘖,后来淫佚作 恶,必且大玷家声。帮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 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 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 志也”。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员,能有如此思想境 界并身体力行,实在难能可贵。曾国藩教育子弟 要志当存高远,以圣贤为榜样,在道德上不断提 升自我,他认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舆马仆从习以为常,此即日趋奢也。”从 古到今,许多官宦与商人为子孙积累财产往往不 遗余力甚至过劳而死,殊不知儿孙自有儿孙福, 何须为其做马牛?更何况还有前车可鉴—所以, 为官须应保廉,为商则应保身。 同时,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了格物致知的 运用。他认为“学问文章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 汲汲进学也”,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 所生;二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 图自卫其身。”他明确提出读书的目的是修业谋 食,而把科名当做读书之阶。虽然曾国藩把读书 求功名视作一种手段、实现抱负的途径,但他对
中国古代的家风家训
中国古代的家风家训
稿子一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的家风家训。
你知道不,古代人可重视这个啦!就说诸葛亮,他给自己孩子写的《诫子书》,那叫一个经典。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多有深意啊!就是告诉孩子们,别老想着追名逐利,得有颗淡泊的心,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啥;心安静下来,才能走得更远。
古代的家风家训,就像家里的传家宝。
比如说,有些家庭讲究孝顺长辈,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尊敬爷爷奶奶,照顾他们。
有些家庭注重诚信,教育孩子说话算数,不能骗人。
这可都是做人的根本呢!
稿子二
亲,咱们来聊聊超有意思的中国古代家风家训哟!
你看哈,司马光家就有很厉害的家训。
他教育孩子要节俭,不能铺张浪费。
为啥呢?因为懂得珍惜每一分钱,每一样东西,人才不会变得贪婪和虚荣。
还有曾国藩,他的家书里满满都是对家人的关心和教导。
告诉兄弟姐妹们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还说做人要有恒心,做事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好像他时刻在身边鼓励着家人,一起努力向前。
古代的家风家训可不只是说说而已,那是实实在在影响着一家人的生活。
比如说,有的家训要求每天早起读书,那孩子们从小就养成
了勤奋的好习惯。
有的家训说吃饭不能挑食,要珍惜粮食,这就让大家懂得了感恩和节约。
家风家训就像家里的导航仪,指引着一家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要是没有这些,说不定一家人就会乱了套,孩子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人做事啦。
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及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一直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家规家训旨在塑造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达到家族和睦、社会和谐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及其寓意:1. 《朱子家训》: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以儒家的孝、悌、忠、信等理念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尊师重道、知书达理、敬老慈幼、和睦乡邻等道德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提出了要求,还强调了家族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 《曾国藩家书》:清朝名臣曾国藩的家书,充满了对家族成员的教诲和期望。
他强调读书明理、尊师重道、勤俭持家、和睦乡邻等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诚实守信、待人以诚。
他还教导子孙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以达到个人和家族的成功。
3. 《钱氏家训》:钱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其家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家训教导子孙要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诚信友善、重义轻利等,同时强调文化自信和家族荣誉感,鼓励子孙不断学习和进步。
4.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所著,旨在教导子孙如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
颜之推强调读书明理、尊师重道、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等道德规范,还教导子孙如何与他人相处,以达到个人和家族的成功。
5. 《袁氏世范》:南宋时期袁采所著的家规家训,旨在教导家族成员如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
袁采强调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尊老爱幼等道德规范,还教导子孙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以达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这些家规家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旨在塑造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家族成员。
这些规范不仅对家族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这些家规家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王凤仪“家庭伦常道”
◎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姑娘是世界的源头,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姑娘好,家庭才能好,社会才能好,世界才能好。
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一代宗师王凤仪先生,家贫不曾读书,自 幼给人放牛,扛活做工,天性淳厚善良,对父母尽孝道,对兄弟尽悌道。 因目睹家道不兴,人伦丧失,世风日下,故发“翻转世界,重立人根”的 大愿,一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倡办女子义学700余所,四处宣讲家道伦 常,行道劝世,化人无数,被人们誉为“王善人”。
如此言简意重的包公家训让人肃然起敬,发人深省。事实证明,包拯 的子孙确实没有违背如此严厉的训诫,历代未听闻有贪污犯法之人。
南宋·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
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
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南宋大诗人陆游,八十岁作《放翁家训》告诫子孙:越是才思敏捷的 年轻人,越容易学坏。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 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从小熟读圣贤经典,训导他 们做人的道理,不要让他们与损友来往。
中国历代家训启示
至至 乐要 莫莫 如若 读教 书子
带着三个问题开始: ◎古人立家训的用心—出发点? ◎立家训的人自己做到没有? ◎但凡遵守家训的家族如何?
西周·周公诫子
周公诫子: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
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西周初年周公的《戒子伯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的、有文字记载 的家训。周公殷殷告诫代其治理封地鲁国的儿子伯禽说:以我如此的身份 和地位,惟恐失去贤才。你到鲁国后,一定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君,就慢待 了士人和民众。故后世曹操有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四百年来流传深远,为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曾国藩将此书列 为子侄必读人生智慧之书。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亦以此书指导他修 炼自己与管理企业。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 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 240余人。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精通英语,成为出色的外交官。次 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代数。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 曾昭抡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其外孙聂云台先生曾撰写《保富法》 一书传世,透析一个家族如何“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道理。
曾国藩持家教子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敬祖先、善待人、起早床、勤打扫、读好书、种好菜、 养好鱼、喂好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春秋·孔子庭训
孔子庭训: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载,有人怀疑圣人教子有特别的教诲。孔鲤回答说:一日父 亲独立庭院中静思,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我说没有。父亲 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退而学《诗》。又一日,父亲又独立庭 院中,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 《礼》,无以立。”我退而学《礼》。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 “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清·张英家书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桐城县志略》 载,张英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地基互不相 让。官司打到县衙,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英,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 张英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老家。家人接信后照办,主动让地三尺, 邻居见状也让地三尺。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仅近现代,钱氏家族“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 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钱氏 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北宋·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东汉名士杨震,人称关西孔子。曾推荐王密做昌邑县令。一次,杨震 因公路过昌邑。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 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 正声而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出。
从此,“四知拒贿,清白传家”成为杨氏家训典范,后人亦多以“四 知堂”为堂号。
另附三则:◎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 ◎巧为不如拙诚。
唐太宗“帝范”
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
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
须克己。每著一时期的必修课。唐太宗在《戒皇属》中, 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皇属克制自己,每穿一衣、每吃一饭,都要不 忘蚕妇农夫的辛勤。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 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并亲自作《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李治。
先生曾言:孔子传道,光教男子,没教女子,我办女学是补孔子的漏。 在世七十三年,与孔子同寿。
司马光·万世传家宝训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所谓阳德者,行善为人所知;阴德者,行善不为人知。 积阳德者,得享世间名誉;积阴德者,天赐福德绵长。
《女诫》是班昭为教导班家女性女德所作的私书。本篇述说女子有四种 品行:妇德并非要才华卓异,而在端庄安详;妇言并非要伶牙俐齿,而在 善解人意;妇容并非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在整齐洁净;妇功也并非要技 艺超群,而在做事能专心致志。总而言之,女德“唯在存心耳”。
东汉·杨震四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钝而好学,以孝著称,得孔子真传。著述 《大学》《孝经》等书,后世尊为『宗圣』。
战国·孟母断织
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 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 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患也。
孟母仉(zhǎng)氏以教子有方被推崇为千古贤母的典范。孟子小时读书不 用功,一日放学回家,母亲问学习进展如何,孟子回答还是老样子,并流 露出漫不经心的神情。孟母断然操刀割断织机上纺了一半的布匹。孟子 “惧而问其故”,母亲说了上文一番话。孟子深受触动,自此,“旦夕勤 学不息,祖师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 为「孔孟」。
相传范仲淹为母亲选墓地时,风水先生说此地是“绝地”,会断子绝 孙。他说既是绝地,就不应别人去受,宁愿我受;如果命该绝后,迁坟何 用?结果没有迁坟。当时他正在朝为相,又是苏州本地人,有人劝他把风 水宝地南园买下做私宅,子孙会出公侯卿相。范仲淹说,一家富贵利益太 小,于是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为苏州培养出不少人才。
《诗》与《礼》,读书与做人,自孔子开始形成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 古人称父教子为“庭训”也来源于此。
春秋·曾子杀猪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
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着也要跟去。她就哄孩子:你先回家呆 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等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曾子真 的要捉猪去杀。她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如果 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将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 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帝王之富贵,享天下之极。然自唐太宗以至康熙帝,莫不以克勤克俭、 谦恭礼让教谕子孙。
五代十国·钱氏家训
吴 越 王 钱 鏐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温总理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
高顾问钱复时,曾引述此语)
杭州钱王祠
钱氏后人祭祖
江南钱氏,堪称千年望族,以先祖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鏐《家训》传 家,历代人才辈出。如宋末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诗人 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 家钱松,近现代钱崇澍、钱穆、钱玄同、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 强、钱永健、钱其琛、钱正英、钱复、钱基博、钱文钟等均系钱门。
南北朝·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世称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作者颜之推,南北朝时人,是孔子最喜欢的弟 子颜回35世孙。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仅 以唐朝而言,如注解《汉书》的颜师古,书法道德皆为世楷模的颜真卿, 凛然大义、慷慨殉国的颜杲卿等,足证祖先所立家训的效用彰著。
东汉 班昭女诫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 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 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 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班昭是中国第一个女史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兄 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续写《汉书》。常入宫教授皇后 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孔子《易经·系辞》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耕读传家次之; 诗书传家又次之;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此千百年来历史所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