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吸附脱硫研究现状
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研究
St dy o d o p i e d s lu i a i n o u n a s r tv e u f r z t fFCC a o i e o g sl n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7期
20 0 6年 7月
化
学
工
程
Vo . 4 No 7 13 .
C HEMI AL E C NGI EE NG( N RI CHI NA)
J1 2 0 u. 0 6
催 化 裂 化 汽 油 吸 附脱 硫 工 艺研 究
h d o e o u t c fo r t f3 M mi y r g n v l mer w a e o 00 ml i l n,v l me s a e v lc t f1 0 h~ .By a l zngt i g so d o tv o u p c e o iyo . nay i a l a fa s r i e p
u i. T fe t ft e prc s o d to s o d o t e d s lu ia in o s lu o t n fFCC a o i e, o t n n t he ef cs o h o e s c n iin fa s r i e u f rz t n u f r c n e to p v o g s ln ca e n mbe n o c .h o h lf f a o b n r i v siae . Th x e m e t l e ut h w t a t r f rbl u ra d n e tr ug ie o ds r e t we e n e t t d g ee pr i n a r s l s o s h t he p ee a e
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策
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策一、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应用汽油加氢脱硫技术是一种利用氢气将硫化物还原成硫化氢,再通过吸附剂将硫化氢去除的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汽油中的有机硫化合物转化为易于被吸附剂去除的硫化氢。
在汽油加氢脱硫装置中,首先将含硫汽油与氢气通过催化剂反应,生成硫化氢和未反应的氢气,然后将生成的硫化氢经过吸附剂的吸附,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
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在炼油厂和化工厂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也越来越高,使得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在汽车尾气处理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汽车品牌在其高端车型中使用了汽油加氢脱硫技术,以满足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
二、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发展对策尽管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在环保和尾气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
1. 技术改进汽油加氢脱硫技术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
当前,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在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和吸附剂的性能等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催化剂和吸附剂的稳定性和性能,提高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脱硫效率和稳定性。
2. 成本降低目前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进行成本降低的工作。
尤其是在汽车尾气处理领域,要求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需要通过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催化剂和吸附剂的成本等途径,降低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成本,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 快速推广应尽快将汽油加氢脱硫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
除了炼油厂和化工厂外,汽油加氢脱硫技术还可以在加油站、汽车修理厂等汽车维修保养场所得到广泛应用。
需要加强对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的推广宣传,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落地。
吸附法深度脱除燃料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研究进展
排放到 大气 中会造 成严 重 的环 境 污染 , 汽车 尾 气 中的 S 成分 还会 导致 汽车尾气 催化 净化 器 中的铂催 化 剂 O 中毒 , 降低尾 气 净 化 器 对 N 、 完 全 燃 烧 的烃 类 的 未 净 化率 , 造成 更为严 重 的空气 污染 。为此 , 欧美 发达 国 家 制定 了严格 的燃 油硫含 量标 准 。我 国环境 保 护总局 规定 车用 柴油 和汽油 2 1 0 0年前全 部达 到欧 Ⅲ标 准 ( 汽
同时 , 新型 燃料 电池 的应 用 也 依赖 于含 硫 很低 甚 至 零 硫含 量的 液体燃料 , 汽油 作为燃料 电池燃料 时 , 如 为防
止燃 料 电池 电极 上 的催 化剂 中毒 , 油 中的硫 含 量 须 汽
控制在 0 1/ g 以下 L 。因此 , 度 脱 除 燃 料 油 . l g・ 2 ] 深
展方向。
关键 词 : 附 ; 硫 ; 吩 吸 脱 噻
中 图分 类 号 : 1 . T 2 . 5 TQ 5 74 E 6 4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4 5 2 1 )5 0 0 —0 1 7 ~5 2 (0 0 0 ~ 0 1 5
汽油 、 柴油 中的含硫 化合 物 燃烧 生 成 的 S 直 接 O
中的硫 化物 成为世 界范 围 内的紧迫 课题 。
燃 料 油 中硫化 物包 括非 杂环类 硫化 物和 杂环类 硫
化物 , 中 杂 环 类 硫 化 物 占燃 料 油 总 硫 的大 部 分 [ 。 其 3 ]
非杂环类 硫化 物主 要有硫 醇 、 醚 和二硫 化物 , 硫 杂环类 硫 化物 主要有 噻吩 、 苯并 噻吩 、 二苯并 噻 吩及其 烷基衍 生物等 。 目前 催 化 加 氢 脱 硫 ( S 方 法对 于脱 除硫 HD ) 醇、 硫醚 和二 硫化 物等非 杂环类 硫化 物效 果较好 , 而对 于活性较 低 的噻吩及 其衍 生物 等杂 环类硫 化物则 难 以 脱 除l , _ 因此需要 利用非 加氢 脱硫 方法对 其进 行脱 除 。 4 j 非加 氢脱 硫方法 主要 有萃 取脱硫 [ 、 化脱 硫L 、 5氧 ] 6 吸附 ]
硫化催化裂化(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
A s at T e b r t ndsl r aintcn l yo li C tlt rc ig( C ) aoi bt c : h s pi euf i t h o g f ud aayi C akn F C g sl ei r ao o uz o e o F c n s
维普资讯
第2卷 1
第 1 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 f I n rM o g l ie s y fr Na in l i o r a n e n oi Un v ri o t a i e o a t o ts
关 键 词 :C F C汽 油 ; 洁 汽 油 ; 附 剂 ; 硫 工 艺 清 吸 脱
中国分类号 : Q 0 1 T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0 8 (0 6 0 — 0 9— 3 17 1 52 0 ) 1 0 1 0
Th s a c o r s ft e Ab o pto s lu ia i n e Re e r h Pr g e so h s r in De u f rz to
摘
要: 硫化催化裂化( C ) F C 汽油吸附脱硫工艺是 一种将 F C汽油 中的硫吸 附脱离 出来 , 而降低其 硫含量 C 从
的技术 . 目前 , 球 污 染 最 严 重 的十 大 城 市 的主 要 污 染 源 都 是 汽 车 尾 气 , 车尾 气 造 成 的 城 市 大 气 污 染 问题 日 全 汽 趋严 重 . 同时 , 资 源 来 说 , 界上 硫 含 量 大 于 0 5 就 世 , %的 原 油 占原 油 总 量 的 7 % 以上 . 这 样 的 情 况 下 , 产 硫 5 在 生
汽油氧化吸附脱硫工艺小试研究成果通过国家验收
汽油 氧化 吸 附脱 硫 工 艺 , 目前 普 遍 采用 的脱 硫 工 艺 还有 加氢 脱硫 和抽 提脱硫 。 日前 , 由中 国石 油 大 学 ( 东 ) 华 和辽 宁 方 圆 国家 标 准样 品油有 限公 司共 同开发 的汽 油氧 化吸 附脱硫 工 艺小 试研 究成 果 , 过 了国 家 洁净 能 源 研 究 中心 通
本 发 明净化 后 工 艺 气 中硫 化 氢 含 量 能 到 5 ×1 O O 以下 , 以吸收效 果好 , 所 硫化 氢脱 除率 高 。
申 请 人 : 国石油 公 司 法 摘 要 : 发 明 涉及 一 种 用 于汽 油 脱 硫 的方 本
法 , 包括 用 于将 所述 汽 油 分 馏来自成 包 括 噻 吩化 合 物 其
脱硫 的 汽油脱 硫 的方法
编 号 : J 0 85 8 QT H2 0 0 0
级 的吸 收剂 , 样 要 求 达到 硫 化 氢 含 量较 低 的溶 这
剂 量要 少 , 而减 少蒸 汽用 量 , 节省 重沸器 蒸 汽约 从 可
3 6 大大减 小操 作能 耗 , O/, 9 进而 降低脱 硫费用 , 同时 ,
20 0 8年 第 8卷 第 5期
气 体 净 化
・ 9 1 ・
硫 转 变 为 硫 酸 、 氧 化 碳 变 为 液 态 , 现 了 两 种 污 染 二 实 物 的 回收 利 用 。
氧 化剂作 用 下使 碱 液再 生 ; 生 碱 液 与 二硫 化 物 的 再 混 合物 与小 部分 重馏 分 接 触 , 硫 化 物被 抽 提 人 重 二 馏分中; 含有 二硫 化 物 的小 部 分 重 馏 分 与再 生 碱 液
中分离 , 用液 体溶 剂进行 处 理 , 而形 成该 酸性 物 并 从 质 的液 体 溶液 和脱水 脱硫 天然 气产 品物 流 。本发 明
FCC汽油脱硫工艺及发展趋势
e eo me t tt sfrF a oi e w srv e e .C n i e n e s t so e d me t e n d g s l e,an w F C g s v l p n au o CC g s l a e iw d s n o s r g t t u f h o s c r f e a oi di h a t i i n e C a — oi e d s l r ai n tc n lg t o o so ca e n mb r ih l u d yed a d l w s l rwa r p s d l e uf i t e h o o wi lw l s fo tn u e ,h g i i il n u u s p o o e . n u z o y h q o f
含硫化合物的特点 , 本文综述 了国内外开发的一系列 F C汽油脱硫技术 的特点及发展 现状 , 针对 国内成 品汽油现 状 , 出了一种 C 并 提 具有低辛烷值损失 、 高液收 、 低硫 的 F C汽油脱硫新 工艺。 C
关键 词 : 汽油; 脱硫; 吸附; — o S Zr b
Ca a y i sDe u f ia in a t v l p e e t ltc Ga s lurz to nd isDe eo m ntTr nd
Ke r y wo ds:g s ln a o i e;d s lu iain; a s r in;S — Z r e uf rz to d opt o ob
进入 2 世 纪 , 车污 染 日益 成 为 全 球 性 问 题 。汽 车 数 量 越 1 汽 来越多 、 用范围越来越 广 , 世 界环境 的破坏也 越来 越大 , 使 对 严
Ab t a t uf r c ne tr srci n fg s l e f rc r r e o n r n t ce n Ch n n b o d,a d s r c :S l o tn e tito so a oi o a s we e b c mi g mo e a d sr t ri i a a d a r a u n i n t e k y wa o u e e e t e t c n c lme n o r d c h u u o t n n FCC g s ln .Ac o d n o te c a a trsi h e st s f ci e h ia a st e u et e s l rc n e ti v f a oi e c r i g t h h r ce itc o a oi e c n an n uf r o o n ,a s re f d me t a d i t r ai n l d s lu iai n e hn l g e t r s n fg s ln o ti i g s l c mp u ds e s o o si n n e n t a e u f rz t tc oo f au e a d u i c o o y
MTBE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MTBE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MTBE(甲基叔丁基醚)是一种重要的燃料添加剂,用于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燃烧效率。
然而,MTBE的生产和使用也带来了环境和健康风险,因此开展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降低MTBE污染物排放量方面,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开发高效的催化剂和吸附材料,以提高MTBE的脱除率。
研究表明,催化剂的修饰和载体的改性对MTBE的降解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探索MTBE的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表明,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MTBE作为碳源,将其降解为可生物降解的产物,如二甲基亚砜。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固定化技术,将降解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以提高降解效率。
再次,研究MTBE的光催化降解技术,通过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将MTBE降解为二甲基亚砜和水。
在提高MTBE脱硫效率方面,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开发高效的MTBE脱硫设备。
传统的MTBE脱硫设备主要包括吸附、膜分离和催化氧化等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在脱硫效果和经济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MTBE脱硫设备,如纳米材料增强的膜分离技术和电化学降解技术。
其次,研究MTBE在水中的迁移和迁移机制,以提高MTBE脱硫的效率。
研究表明,MTBE在水中的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pH值、温度和溶解氧等。
最后,研究MTBE的复杂污染环境下脱硫的协同净化技术。
为了提高MTBE的脱硫效果,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多种脱硫技术的协同作用,如催化氧化和吸附技术的联用。
综上所述,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降低MTBE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提高MTBE脱硫效率两个方面。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关注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应用总结
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应用总结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应用总结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升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的先进控制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总结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的应用,并对其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 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的基本原理汽油吸附脱硫装置是一种通过吸附剂将石油中的硫化物去除的设备。
该装置主要由吸附器、解吸器、加热器、冷却器等组成。
在吸附过程中,硫化物会被吸附到吸附剂上,经过解吸和再生等步骤,脱除硫化物,并保持吸附剂的再生能力。
2. 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应用的优势采用先进控制技术对汽油吸附脱硫装置进行控制具有以下优势: 2.1 提高脱硫效率通过先进控制技术,可以准确监测装置中的各项参数,并及时调整操作变量,从而提高脱硫效率。
例如,可以实时监测吸附剂的饱和度,并根据吸附剂的状态进行合理的再生操作,保证脱硫效果。
2.2 降低能耗先进控制技术可以对各个操作步骤进行优化和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
例如,通过优化加热器和冷却器的运行方式,减少能量损失,达到节能效果。
2.3 提高设备稳定性汽油吸附脱硫装置采用先进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对异常情况进行快速响应,从而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应用案例以下是几个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应用的案例:3.1 通过模型预测控制提高脱硫效率利用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结合装置工艺模型和硫化物吸附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吸附剂再生过程的优化控制,从而提高脱硫效率。
3.2 使用自适应控制算法降低能耗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根据实时监测的数据对加热器和冷却器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
3.3 运用故障诊断技术提高设备稳定性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运用故障诊断技术对设备故障进行判断和预测,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4. 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先进控制将面临以下发展方向: 4.1 智能化控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控制将成为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的发展趋势。
对FCC汽油化学吸附脱硫剂及其应用的研究
对FCC汽油化学吸附脱硫剂及其应用的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但是,石油炼制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气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因此,减少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脱硫技术是其中之一。
FCC催化裂化是炼油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是该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传统的催化剂脱硫方法通常使用氢气和硫化钠等强还原剂,但是这些方法存在贵金属催化剂的消耗、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因此对石油脱硫技术的研究一直是炼油工业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汽油化学吸附脱硫剂是一种新型的脱硫材料,该材料以沸石等为载体,通过化学吸附的方式将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吸附并转化成无害的化合物。
该脱硫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载体和活性组分。
载体主要是沸石等介孔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可以提供充足的吸附位点。
活性组分主要是采用过渡金属离子和硫醇等功能分子修饰得到的,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研究表明,汽油化学吸附脱硫剂在FCC汽油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在一些实验中,使用该脱硫剂可以将FCC汽油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降低到5ppm以下,即达到了环保标准。
此外,该脱硫剂还具有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率,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通过FCC汽油化学吸附脱硫剂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脱硫剂具有很多优点,如选择性高、催化活性强、稳定性好等,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石油中的有害气体去除,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和人类生产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MTBE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MTBE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而其中的MTBE(甲基叔丁基醚)是一种重要的燃料添加剂,被广泛用于汽油和柴油中,以提高其燃烧效率,减少尾气排放。
由于炼油工艺的特点,MTBE的生产和使用伴随着硫化物的污染问题,而硫化物的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如何有效地从MTBE中去除硫化物成为了当前炼油工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成为当前炼油工艺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MTBE深度脱硫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处理,将MTBE中的硫化物去除的过程。
目前,针对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催化剂表面化学的研究,MTBE深度脱硫领域涌现出一批高效的脱硫催化剂。
传统的催化裂化技术仅能将MTBE中的硫去除到100-200 ppm,而现在一些新型的催化剂已经可以将MTBE中的硫去除至10 ppm以下。
铈基催化剂通过金属离子对MTBE中硫化物的氧化作用,可以有效地将MTBE中的硫降至5 ppm以下。
钛基催化剂通过表面氧化物的还原反应,也可以实现对MTBE中硫化物的高效脱除。
这些高效的脱硫催化剂为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也体现在新型的脱硫技术的出现。
传统的MTBE深度脱硫技术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法、化学氧化法和物理吸附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在脱硫效率和操作成本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脱硫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微波辅助氧化技术可以通过微波对MTBE中的硫化物进行加热和氧化,实现对MTBE中硫化物的高效脱除;离子液体萃取技术可以利用离子液体对MTBE中的硫化物进行选择性萃取,从而实现对MTBE中硫化物的高效去除。
这些新型的脱硫技术都为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汽油吸附脱硫技术开发研究进展
的杂原 子 , 如含硫 、 、 的化合物 , 氮 氧 脱硫率 可达到 9 O%以上 。该 技术 在低 压 下操 作 , 消耗氢 气 、 不 不饱 和烯 烃 , 排 除 了有 害 废 弃 物 的处 理 问题 。 时该 并 同
技术 所 具 有 的 高 液 收 、低 能 耗 以及 潜 在 增 加 辛 烷
性, 并且辛烷值损失较小 。该工艺 的主要操作条件 为 : 应 器 压 力 07 21 a反 应 温 度 3 3 4 3C, 反 .~ . MP , 4 ~ 1o
重 时空 速 4 1 ~ ~ 0h 。
首 套 采 用 S Z r 硫 工艺 的工 业 化 装 置 建 在 - ob脱
收藕 日期 :0 8 0 — 2 20 — 7 2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5 期
20 0 8年 9月
天 津 化 工 Taj h m cln ut ini C e iaId sy n r
Vo .2 No5 1 . 2 S p2 0 e .0 8
汽 油吸 附脱硫 技术开发研究 进展
沈伯 弘
目前 我 国 的汽油 脱 硫 主要 采 用加 氢 技 术 , 是 但 由于我 国 的 F C汽油 烯 烃含 量 高 , C 在加 氢脱 硫 条件 下 烯烃 大 量饱 和 , 致 汽 油辛 烷 值 降低 。汽 油脱 硫 导 率 要 求 越 高 , 作 条 件 就 越 苛 刻 , 油 辛 烷 值 的损 操 汽 失 也越 大 , 因此深 度脱 硫不 宜采 用加 氢 方法 。
生 系统 。原 料 汽油 与 少 量氢 气 混合 , 过换 热 器 气 经
C e cl联 合 开 发 的 吸 附脱 硫 技 术 IV Dr 用 hmi s a R A  ̄ 】 采 多级 流 化 吸 附方 式 , 用 氧化 铝 基选 择 性 固 体 吸 附 采
汽油氧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Z A 一u H O jn
( o eeo h m s yad C e cl n ier g HeeU iesy H z 2 4 , hn ) C l g f e ir n hmi g e n , z nvri , ee 7  ̄0 C ia l C t aE n i t
Absr c : umma z d a o ie x d t n e u f iain e hn l ge a h me n a r a ta t S i r e g s ln o i a i d s lurz to t c oo i s t o a d b o d, i c u i g o n ldn
将 油 品 中的 含硫 化 合 物 以有 机 硫 的形 式脱 除 , 少 减 环境 污染 。故氧 化 脱 硫 被 称 为 面 向 2 l世 纪 的绿 色
两类 。加 氢脱硫 技术 主 要包 括催 化 裂化 进料 加氢 脱
硫技 术 、 择性 加氢 脱硫 技术 、 选择 性 加氢 脱硫 技 选 非 术 和催化 蒸馏 加氢 脱 硫 技 术 ; 加 氢脱 硫 技 术 主 要 非 包括 氧化 脱硫技 术 、 生物脱 硫 技术 、 吸附 脱硫 技术 和
燃烧后 会生 成 S 其 中最 主 要 的是 S : O 是 大 O, O ,S :
脱硫和氧化脱硫等均具有投资低 , 操作简单 , 脱硫效
果 好 的特点 , 且 能 够 在 常 温 常 压 的 缓 和条 件 下进 并
气 的主要 污染物 , 形成酸 雨 的 直接 原 因 。因此 , 是 一 些 国家和地 区都 制定 了严 格 的汽 油 硫 含量 标 准 , 主 要 发 达 国家 和地 区汽 油硫 含量 标 准 目前 均在 5  ̄ / 0 g
操作 费用 低 ( 为 同规 模 H S法 的 5 % 以下 ) 能 仅 D 0 ,
石油炼化企业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综述
石油炼化企业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综述石油炼化企业作为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其产生的废气排放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
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是其中的主要有害组分之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危害。
石油炼化企业烟气脱硫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对石油炼化企业烟气脱硫技术进行综述,介绍目前主流的烟气脱硫技术及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烟气脱硫技术简介烟气脱硫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手段将燃煤、燃油等燃料中的二氧化硫(SO2)转化成可容易吸收或易于分离的化合物,以减少其排放浓度的技术。
目前主流的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包括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两大类。
湿法脱硫技术是利用吸收剂溶液(如石灰石浆液、石灰乳、碱液等)对烟气进行喷淋或浸润的方式,利用物理和化学吸收将二氧化硫吸附、转化为硫酸根离子,并通过沉淀或吸附等方式使其从烟气中剥离出来。
干法脱硫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气固反应或气液反应的方式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转化为易于分离的化合物,并进行除尘后将化合物和粉尘一并收集处理。
二、湿法脱硫技术1.石灰石法脱硫石灰石法脱硫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之一。
其主要过程是将石灰石(CaCO3)与水混合成石灰石浆液,在吸收塔内与烟气进行接触,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钙。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CaCO3 + SO2 + 1/2 O2 + H2O → CaSO4·2H2O + CO2此反应生成的硫化钙会析出在吸收塔液体循环系统中形成硫石,随后通过沉淀和其他方式将其分离出来。
石灰石法脱硫技术具有工艺成熟、处理能力大、除硫效率高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石灰石的消耗、废水处理等问题。
2.海水法脱硫此反应生成的硫酸钠会溶解在海水中,形成含硫酸钠的氯化钠溶液,在一系列处理后可将硫酸钠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海水法脱硫技术相对于石灰石法脱硫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简化的工艺流程,但同时也存在对海水资源的开采和废水处理的问题。
FCC汽油吸附脱硫技术
几乎不消耗氢气等优点 , 是解决 当代能源、 资源和环 境 问题 的重要 技 术 。
第3 7卷第 6期
21 0 2年 6月
环境科学 与管理
ENVI R0NM ENTAL CI S ENCE AND ANAGEM 咆NT M
V0J 7 I 3 No 6 .
J n 01 u e2 2
文章 编 号 :6 4- 1 9 2 1 )6- 0 1一o 17 6 3 (02 0 07 5
K e r s: CC g sl e;a sr t e d s l r ain;rve e y wo d F aoie iw d
目前 中 国国 内的 F C汽 油脱 硫 工 艺 主 要 还 是 C
刖 菁
传 统 的催化 加 氢 , F C汽油 深 度 加氢 脱 硫 工 艺存 但 C
c n u t n a d oh ra v na e .I i n i o tn e h oo o s lete p o lm fe eg o re ,rs uc n n io - o s mpi n te d a tg s t sa mp ra ttc n lg t ov h rbe o n r su c s e o r ea d e vrn o y y
断增 长 , 世界 范 围 内对运 输 燃 料 的质 量 要 求 越 来越 苛 刻 , 中控 制燃 料油 中的硫含 量 是一个 重 要 方 面 。 其
含 硫 汽油 的危 害主要 表 现在 : 增加 S H C N O 、 C、 O、 O
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展望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中对废气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二氧化硫(SO2)这种有害气体的排放。
在排放二氧化硫的工业企业中,如火力发电厂、炼油厂、钢铁厂等,必须使用先进的脱硫技术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本文将介绍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一、脱硫技术的分类目前常用的脱硫技术主要包括湿式脱硫技术、干式脱硫技术和生物脱硫技术。
湿式脱硫技术主要包括石膏法(FGD)和海水脱硫法(海膜法)。
石膏法是目前最常见的脱硫技术,它利用石膏和二氧化硫在氧化剂作用下生成硫酸钙的化学反应来实现脱硫作用。
海水脱硫法则是利用海水中的钙离子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代硫酸钙脱除SO2。
干式脱硫技术主要包括碱液喷淋法和床层反应法。
碱液喷淋法利用碱性液体喷洒到锅炉中的废气中,可中和气态SO2,同时,如果选择较好的喷淋剂,也可使其他氧化态氮化物、颗粒物或有机物等污染物得到有效地去除。
床层反应法则是利用干燥的反应床材料吸收废气中的SO2。
生物脱硫技术是将硫氧化细菌通过悬浮液或固定化生物膜的方式加入到废气中形成的微生物膜中,使微生物膜代谢产生酸性物质,与被脱硫气体进行化学反应,以达到脱除废气中的SO2。
二、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在当前的研究中,湿式脱硫技术依然是最为常用的脱硫技术,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炼油、冶金等工业领域。
其中又以石膏法为主,石膏法技术在液-固(气)反应过程中能够反应生成大量的CaSO3和CaSO4,每年生产的石膏约300亿吨,而这些石膏也成为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方向,可以制成墙板、粘土板以及涂料等产品。
此外,在研究方面,生物脱硫技术逐渐得到了关注和实践。
生物脱硫技术适用于低浓度的气态 SO2 排放源。
在这种技术中,由产生硫氧化细菌的微生物组成的菌群可以通过“自净作用”的自我更新能力实现长期且稳定地脱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近年来,前景广阔的脱硫微生物学从研究领域转向实践领域,基于微生物的脱硫技术不仅脱硫效率高、投资少,并且还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逐渐得到研究人员和企业的高度关注。
MTBE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MTBE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MTBE(Methyl tert-butyl eth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油中的增氧剂,但其在大气中传递对环境具有较大的风险。
对MTBE进行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MTBE深度脱硫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MTBE深度脱硫技术:1. 催化燃烧技术:MTBE可通过催化剂的催化燃烧实现深度脱硫。
常见的催化剂有Pd、Rh、Pt等贵金属催化剂。
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MTBE的排放浓度,并且对废气中的有机物也具有催化氧化效果。
2. 催化剂还原技术:将富氧废气中的MTBE通过催化剂还原成为H2O和CO2。
常用的还原剂有H2、CO等。
该技术具有催化效率高、反应温度低、能耗低等优点。
3. 吸附法:通过将废气中的MTBE吸附在吸附剂上实现深度脱硫。
目前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吸附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气中的MTBE,但吸附剂的再生以及废物处理成本较高。
4.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性渗透性能,将废气中的MTBE分离出来。
目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有压力驱动膜分离、渗透蒸发、扩散等。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能量消耗低等优势。
还有其他一些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MTBE深度脱硫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针对MTBE深度脱硫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催化燃烧、催化剂还原、吸附法和膜分离技术等方面。
这些技术在提高MTBE的脱硫效率、降低废气排放浓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些技术,以提高脱硫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MTBE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MTBE 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2-15T04:13:48.38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9期作者:柴进玉[导读] 甲基叔丁基醚(MTBE)是中国汽油中重要的化学原料和重要的调和组分。
吉化集团吉林市锦江油化厂吉林省吉林市132022摘要:MTBE(甲基叔丁基醚)是高辛烷值清洁汽油的重要混合组分。
它具有可与任何比例的汽油混溶的特性。
它可以有效提高汽油产品中的氧气含量,减少汽油燃烧过程中有害气体的产生。
随着我国对汽油中硫含量的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提高 MTBE 的脱硫处理效果达到 10.0μg/ g 或更低的标准已成为现代相关化工企业迫切关注的技术问题和迫切需要的技术。
本文从 MTBE 中的硫成分来源入手,就深层封堵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MTBE;甲基叔丁基醚;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引言甲基叔丁基醚(MTBE)是中国汽油中重要的化学原料和重要的调和组分。
作为具有高辛烷值的清洁汽油的混合组分,MTBE 可以与汽油以任何比例溶解而不分层。
它具有良好的混合效果,可以增加汽油中的氧气含量,促进清洁燃烧并减少汽车的有害排放。
近年来,中国对汽油中硫含量的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
其中,《国家五号汽油标准》明确要求,现阶段所有车用汽油的硫含量必须低于10.0μg/ g 的标准要求。
MTBE 作为高辛烷烃汽油产品的重要掺和组分,其本身的硫含量标准直接影响汽油产品的硫含量,因此如何优化 MTBE 脱硫处理效果已成为现代工业企业关注的焦点。
1MTBE 开发和生产过程1.1MTBE 的开发MTBE 无色透明,有独特的醚味和低沸点。
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最佳组分。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开始生产 MTBE。
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和汽车销量的不断增加,对车用汽油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辛烷值的甲基叔丁基醚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增长。
1.2MTBE 的生产过程目前,从原料和催化剂的选择来看,工业甲基叔丁基醚最成熟的生产工艺是异丁烯与甲醇反应。
汽油吸附脱硫研究现状
很容易再生 , 反应过程简单 , 硫含量相对较高时也具 有较 好 的吸 附能力 。
Bak V.rc ad公 司开 发 的 R A lc & Pi h r t V D工艺 是 物
理吸附法的应用代表 [ 1 ̄该工艺选用氧化铝基小 12 01 -
球 固体 吸 附剂 , 用 多级 流 化 床反 应 器 和连 续 再 生 采 系统 , 附 剂在 移 动 床 中与 液 体烃 类 逆 流接 触 。吸 吸 附后 的吸 附剂逆 流与 再生 热气 流接 触得 以再 生 。再 生 热 气 体 为氢 气 、 气 、 氮 甲烷 、 乙烷 、 烷 、 丙 丁烷 或 它
裂化汽油( F C) R C 中类型硫的含量分布基本与 F C C 汽油的相 同, 不过 , 噻吩类硫化物含量更高 , 将近 占
到 总 硫 含 量 的 7w%『 因此 , 何 有 效 脱 除 噻 吩 0t 8 】 。 如 类 硫 化物 是脱硫 技 术研究 的重 点 。
收稿 日期 : 0 20 —3 2 1 —52
2 吸附脱 硫 方 法
吸 附脱 硫 采用分 子筛 、 氧化 物 、 活性 炭等 作 为吸
附剂 , 通过络合反应 、 范德华力 或者是化学吸附油 品中的含硫化合物 , 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形成一种 “ 从而使含硫化合物附着在 吸附剂分子上 , 键” 达到 从油品中脱除的 目的。吸附剂通过再生后可以继续
第 4 卷 第8 l 期 21 0 2年 ຫໍສະໝຸດ 月 化工技
术
与
开
发
Vo . 1 41
No8 .
Te h l g & De eo me t fCh mi a n sr c noo y v l p n e c lI du ty o
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研究及展望
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研究及展望摘要: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法的日益严格,对车用燃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低硫、低芳烃、低密度、高十六烷值的清洁柴油是今后世界范围内的柴油生产的总趋势,为适应未来清洁柴油生产需求,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创新并开发出一些先进技术以满足生产清洁柴油的需求。
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降低汽油硫含量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降低催化裂化(FCC)汽油硫含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介绍了催化裂化原料加氢预处理、催化裂化过程直接脱硫和催化裂化汽油精制脱硫三种FCC汽油脱硫技术。
关键词: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清洁汽油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车用汽油的消耗量与日俱增,由于人们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的关键在于提高车用燃料油的质量,因此欧美相继颁布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限制汽车尾气中CO、SOx、NOX颗粒物和炭烟等有害污染物的含量。
我国也已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国Ⅲ”标准,硫含量要求降至150μg/g以下。
据调查,我国成品汽油中90%以上的硫来自于催化裂化(FCC)汽油馏分,而西方国家成品汽油中FCC汽油的比例低于30%。
随着石油加工原料的日益重质化和劣质化,FCC汽油硫含量也将进一步升高。
因此,迫切需要对FCC汽油馏分进行处理,深度脱除其中的硫化物,以得到符合清洁燃料标准的成品汽油,开发相应的催化裂化新技术、新工艺也成为研究者和使用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催化裂化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的分布确定催化裂化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类型、含量以及分布情况是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研究的出发点。
国内外关于降低催化裂化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普遍认为,催化裂化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以噻吩和噻吩衍生物的形式存在,一般约占含硫化合物总量的70%以上,这类含硫化合物在催化裂化反应条件下比较稳定,很难裂化。
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化物的吸附脱除研究
c 一 吩 < c - 吩< c 噻 2噻 r噻 吩 < c 一 并 噻 吩 < 噻 吩 < 硫 醇 和硫 醚 < 苯 并 噻 吩 和 其 它 类 型硫 化 物 ( 括 二 甲 基 二 苯 包 硫醚 、 四氢 噻 吩 等 ) 烷 基 噻 吩 是 汽 油 中较 难 脱 除 的硫 化 物 , 其 是 当取 代 基 位 于 噻 吩 环 的 2位 和 / 5位 时 , , 尤 一 或 一 会 大 幅 降 低 SZ r ob吸 附剂 对 硫 化 物 的脱 除 活 性 。
关 键 词 : o b 吸 附脱 硫 硫 化 物 类 型 烷 基 噻 吩 取 代 基 催 化 裂 化 汽 油 SZ r
美 国 康 菲 ( o o o P iis C n c hlp )公 司 开 发 的 l SZ r 汽油 吸附脱 硫技术 具有脱 硫 深度高 、 ob 氢耗 低
组 成 , 用反 应吸 附 原理 将 硫化 物 从 汽 油 中脱 除 : 采
汽 油 中的 有 机 硫 化 物首 先 在 还 原 N 活性 中 心 上 i
催 化裂 解成 硫 化 氢 , 后 硫 化 氢 被 吸 附剂 中 的 氧 然 化 锌 吸收形 成 硫 化锌 , 现 将 硫 化 物 从 反 应 物 料 实 中脱 除的 目的 , 负载 硫后 的吸 附 剂通 过 氧 化 再 生 , 将 硫化 锌转 化成 氧化锌 , 附脱硫 活性得 到恢 复 。 吸 在 工 业 应 用 过 程 中 , 料 硫 含 量 突然 增 加 或 原 者 吸 附剂再 生循 环不 畅导 致待 生 吸 附 剂载 硫 量 升 高, 脱硫 活性 下 降 , 而 导致 产 品汽 油硫 含 量 出现 进 超 标 现象 。本 研 究 以催 化 裂 化 汽 油 为 原 料 , 究 研 催 化 裂化汽 油 中不 同硫化 物在 SZ r o b吸 附剂上 的 脱 除情 况 , 以期 为工业 操作 提供 指导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生系统 , 吸附剂在移动床中与液体烃类逆流接触 ,
吸 附后 的吸 附剂逆 流 与再 生 热 气 流 接触 得 以再 生 ,
再生热气体为氢气、 氮气 、 甲烷、 乙烷、 丙烷 、 丁烷或
它们 的混 合气 体 。对 于 汽 油 中硫 醇 、 硫 醚 和 噻 吩等 各 种含 硫 化 合 物 的 去 除 率 可 达 9 0 % 以上 。在 中试
2 . 2 反 应 吸 附脱 硫
汽油 中噻 吩类 硫 化 物 含 量更 高 , 接 近 占到 总硫 含 量 的7 0 %( 质 量分 数 ) 』 。 因此 , 如何 有效 脱 除噻 吩类 硫 化 物是 脱硫 技 术研究 的重点 。
2 吸 附脱 硫 方法
反应 吸 附脱硫 原理 为 吸附剂 中的金属 活性 组分 使燃料 油 中的硫 化 物 发 生 c—s键 的 断 裂 , 其 中硫 原 子 与 吸附剂 上 的金属 活性 组分 结合 生成金 属硫 化
使用 。
2 . 1 物 理 吸 附脱 硫
物理 吸 附脱硫 是指 吸 附剂表 面或 其表 面 的活性 组 分通 过 物理 吸附 脱 除硫化 物 。其优 势在 于反应 条 件温和, 通 常在 常温 常压 下 即可脱 除硫 化物 , 吸 附剂
相 比, 非加氢脱硫技术 因普遍具 有投 资小 、 成本低 、 环保等优点而一直备受关注 ,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 部 分技 术 已工 业 化。非加 氢 脱 硫 主要 包 括 氧 化脱
硫 、 生 物 脱 硫 、 萃 取 脱 硫 和 吸 附脱 硫 等 方 法, 吸附 脱硫 技术 因其 能 够 选 择 性 地脱 除 汽 油 中 的 含 硫 化合 物 , 而不 影 响其 中 的烯烃 含量 , 受 到广 大研 究 者 的青 睐 。本 文介 绍 了吸 附脱硫 方法 以及 吸 附脱 硫 吸 附剂 的研 究进 展 和发 展方 向。
吸附脱硫采用分子筛 、 氧化物 、 活性炭等作为吸
附剂 , 通过络合反应 、 范德华力或者是化学吸附油品
中的含硫化 合物 , 吸 附剂与 吸 附质 之 问形 成一 种
物, 同时释放出相应 的烃分子 。虽然在脱硫过程 中也有氢气参与反应 , 但该技术与选择性加氢脱硫 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应途径。已经工业应用的工艺为
g降至 3 0
g以
下 。该 工艺 具有 液 收 高 、 能 耗 低并 可 以潜 在 增 加辛 烷值 , 投 资 费用 较 低 。物 理 吸 附 的 吸 附剂 容 硫 量较 低, 使用 寿命 较短 , 必须 频 繁 循 环 再 生 , 并 定 期 补充 新鲜 的 吸附剂 1 2 1 。
1 汽 油 中的硫 化 物
很容易再生 , 反应过程简单 , 硫含量相对较高时也具
有 较好 的 吸附能 力 。
B l a c k & V . P r i t c h a r d公 司 开 发 的 R V A D 工 艺 是
物理 吸 附 法 的应 用 代 表 一 。该 工 艺 选 用 氧 化 铝 基小 球 固体 吸附剂 , 采 用 多级 流 化 床 反 应 器 和 连续
发 的专利 吸 附剂 , Z n O和 N i O作 主要 活 性 组 分 的 专 利 双金属 氧化 物 吸附剂 。采 用流化 床反 应器 和 吸附 剂 连续再 生 系统 , 汽油 与少量 氢气 混合 , 经过 换热 器 气 化后 , 注入 到 流化 床 反 应 器 的底 部 。在气 流上 行 过程中, 吸 附剂将 油气 中的有机硫 化 合物 除去 , 吸 附 剂可 以连续 地从 反 应 器 中取 出 , 传 送 到 再 生 器部 分
2 0 1 3年第 1 3卷第 1 期
气体净化
・9・ Βιβλιοθήκη 汽 油 吸 附脱 硫 研 究 现 状
孙 征, 高 雪 , 唐艳君
( 中国石 油大庆炼化公 司, 黑龙江大庆 1 6 3 4 1 1 )
摘
要: 综述 吸附剂 以及吸 附脱硫技术 的研究成果 , 重 点介绍 分子筛 基吸 附剂 、 金属 氧化物基 吸
附剂 和活性炭基吸附剂 的研究情况 , 指 出实现汽 油吸附脱 硫工业化的关键是提 高吸附剂的硫容 、 选择性
和再 生性 能 , 并对未来 吸附剂的研究方 向进行预测 。
关键 词 : F C C汽油
吸附脱硫
分子筛
金属氧化物
吸附剂
据统 计 , 我 国每 年约 有 2 5 M t的 S O , 排入大气 , 其 中相 当一部 分来 自石 油 产 品 的燃 烧 过 程 , 因此 硫 的脱 除是 炼油 工业 中 的重 要 技 术 。 目前 , 汽 油 脱 硫 技术 分 为加 氢脱 硫 和 非 加 氢 脱硫 J , 与 加 氢 脱 硫
实 验 中应用 I R V A D技术 处 理全馏 分催 化裂 化 汽 油 ,
汽 油 中的硫 化 物按 照性 质 活泼 与否 可 以分 为活 性硫 化 物 和非 活性 硫 化 物 。 常将 与 金 属 直 接 反 应 的硫 化物 称 为活 性 硫 化 物 , 活性 硫 化 物 包 括 元 素
2 . 2 . 1 S—Z o r b工 艺
和
的作用 符合 盯络合 的特征 , 噻 吩 的 轨 道 贡
S—Z o r b工 艺
。 是 使用 P i l l i p s 石 油公 司 开
献 电子 给金 属 阳离 子 的空 s轨 道 ( 一给予 作 用 ) ; 同时 , 金 属 的 d轨道 也 能 够 贡献 电子 给噻 吩 的 竹
硫、 硫化氢 、 硫醇等 , 大多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 的, 主
要存 在 于轻 质油 品中 。非 活 性硫 化物 是不 能 直接 与 金属 发 生反 应 的硫化 物 , 如二 硫化 物 、 硫醚 和 噻吩类
硫化 物 , 主要 存 在 于 高沸 点 馏 分 中 , 化学性质稳定。
可使汽油中的硫 含量从 7 5 6
“ 键” 从而使含硫化合物附着在吸附剂分子上 , 达到
从油品中脱除的 目的。吸附剂通过再生后可 以继续
有R T I 公司 的 T R E N D工艺 和康菲公 司的 S— Z o r b
・
l 0・
气体净化
2 0 1 3年第 1 3卷第 1期
工艺。
噻吩 吸 附选 择性 较 高 。通 过 分 析 发 现 , 噻吩与 c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