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按照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因为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根据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计算上面的算式吗?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对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7,9,—2,7,这称为第一次操作。

做第二次同样的操作后也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5,7,2,9,—11,—2,9,7,继续依次操作下去,问:从数串2,9,7开始操作第一百次以后所产生的那个新数串的所有数之和是。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训练1、兴旺肉联厂的冷藏库能使冷藏食品每小时降温3 ℃,每开库一次,库内温度上升4 ℃,现有12 ℃的肉放入冷藏库,2小时后开了一次库,再过3小时后又开了一次库,再关上库门4小时后,肉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教学难点: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一、形势归纳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

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

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7篇).doc

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7篇).doc

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7篇)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1教学目的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解下列方程:(1)5x—2=8(2)5+2x=4x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y—5=2y+1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x= 3x—2 x—=—15x2—3x+1=0 2x+y=1—3y =5例2、解方程(1)—2(x—1)=4(2)3(x—2)+1=x—(2x—1)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1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

四、小结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第1题。

2024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新人教版(2024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 4.1.2多项式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4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  4.1.2多项式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例3、用多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项和次数.
(1)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分别为a,6,则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为________
(2)m为一个有理数,m的立方与2的差为________
(3)某公司向某地投放共享单车,前两年每年投放a辆,为环保和安全起见,从第三年年初起不再投放,且每个月回收b辆.第三年年底,该地区共有这家公司的共享单车的辆数为________
(4)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我国南北朝时期的
官员独孤信的印章如图4.1-2所示,它由18个
相同的正方形和8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围成.如
果其中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为a,等边
三角形的高为6,那么这个印章的表面积为
___________
多项式的排列
运用加法交换律,任意交换多项式x+x2+1中各项的位置,可以做到__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你认为哪几种比较整齐?
1)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x2+x+1
(2)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1+x+x2出多项式的概念,发展学生数学抽象能力核心素养
与学习的热情,
比较、

步巩固多项式的概念
展学生数学抽象能力核心素养
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共12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共12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共12篇〕篇1: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目的(一)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展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方法,可以比拟纯熟地进展口算.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理解的根底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投影出示口算题:老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答复10×2=20,4×2=8,20+8=28)老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答复(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老师提醒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二)学习新课出例如1:板书:口算14×3.想一想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根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板书:14×3=42.比拟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启发进展讨论)然后请同学答复: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了十,最后一步是整十加上两位数.做一做投影出示:16×2=26×3=25×2=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26×3,25×2分别请同学互相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表达口算过程.出例如2:板书:口算:140×3=请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然后试做.(老师巡视,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因为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肯定,尤其第三种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做一做投影出示:130×5=150×6=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展讨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三)稳固反应1.根本练习:(投影出示)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最后集体订正.2.填空练习:(投影出示)明确题目要求后,在课本上填括号.订正时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左面三道题,被乘数添一个0,再请同学说出结果,并说明口算过程.3.找朋友游戏.15×318×212×514×435×2240×325×4310×332×326×2160×612×416×514×336×2120×4160×5240×2260×2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或在投影上一题一题出示)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朋友.45366056708807201009109652960489072424809004805204.文字表达题.投影片出示,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12×7=84(2)250的3倍是多少?250×3=750作业:看书第1页.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教学内容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首先适量并有针对性的练习一些用一位数乘的不进位的乘法口算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讲授新课例1时,抓住满十进一这一难点,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拟,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知识,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悟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络.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到达能准确、迅速地口算的目的.板书设计篇2: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目的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 有理数第一章 有理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  有理数第一章  有理数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数与式”主题中的“有理数”.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以及感悟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初步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数与式”是代数的基本语言,初中阶段关注用字母表述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运算,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通过字母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课标的内容要求:①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体情境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方法.教师应把握数与式的整体性,一方面,通过对有理数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知道绝对值是对数量大小和线段长度的表达;另一方面,通过代数式和代数式运算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基于符号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感悟数学结论的一般性,理解运算方法与运算律的关系,提升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验证反思的过程,形成模型观念;要关注基于代数的逻辑推理,能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本章包括两个小节:1.1正数和负数;1.2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数及其运算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小学已经安排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等学习内容.本单元借助生活实例引入负数.通过添加负数这一类“新数”,使数的范围扩张到有理数.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特别是“数与代数”内容的需要,学生可以从中体会根据实际和数学的需要引入“新数”的好处.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数轴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产物.引进数轴后,可以用数轴上的点直观地表示有理数,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直观工具,同时也为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做了准备.引入相反数的概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绝对值、有理数运算做准备.绝对值概念借助距离概念加以定义.在数轴上,一个点由方向和距离(长度)确定;相应地,一个实数由符号与绝对值确定.这里,“方向”与“符号”对应,“距离”与“绝对值”对应,又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结合、转化.所以,绝对值概念可以促进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运算的基础.本单元重点是理解正负数、有理数和绝对值的相关概念;难点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实际上,小学学过的数及运算的知识,就是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知识,数的范围限制在“正数和0”.因此,本单元内容的教学,首先要做好与以往算术知识和方法的衔接,在原有基础上自然引申出新的问题和思路.例如,对负数的认识,借助实际生活、生产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提出引入“新数”的需要,然后借助“大于0的数叫作正数”,自然引入“在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负号)的数叫作负数”.另外,本单元渗透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例如,用-a表示a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结论;等等.这样,既使问题阐述得更简明、更深入,也使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知识得到巩固、加强和提高.总之,加强与小学学过的数及运算的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单元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四、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有理数课时划分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1.1正数和负数通过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归纳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续表有理数课时划分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1.2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1.2.1有理数的概念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归纳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1.2.2数轴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归纳数轴的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数轴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让学生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有理数课时划分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以互相转化的,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1.2.3相反数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事物之间的对应统一的辩证思想1.2.4绝对值提出问题,通过探索求一个数绝对值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1.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经历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和形成过程,体会负数的大小比较与自己原有认知体系的不同;经历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生活性原则: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应回归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2.学生在运用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如:选择合适的等式性质进行推理、简化问题等。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教学情境、有趣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7.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天平,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引导学生回顾天平的平衡原理。
b.请举例说明等式性质的应用。
c.在解决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等式性质?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并解决疑问。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出示以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a. 3x + 5 = 14,求解x的值。
b. 7x - 10 = 2x + 3,求解x的值。
2.解解题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一道与等式性质相关的问题,并求解。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4.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等式性质?请举例说明。要求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和总结。
3.教师总结并强调等式性质的重要性,指出等式性质在后续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5篇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5篇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

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

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页是勤劳的小编小鱼儿为大家整理的11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其表示方法,理解并能运用相关性质、公理。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借助刻度尺、圆规等画图工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引领学生在感受美妙多变的图形世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探究等能力。

重点与难点: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表述。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如图,点a、b、c、d在直线ab上,则图中能用字母表示的共有条线段,有条射线,有条直线。

2、从a到b地有①、②、③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则第条路较短,另两条路的长短关系是。

第1题第2题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1)若,_________;(2)若,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议一议:(1)、在平面内画一个点,过这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2)、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用几个钉子?为什么?(3)、如果平面内有两个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又能画多少条?总结:“过两点有______,并且____ ”思考:过平面上三点中的每两点画直线,可画多少条?2、做一做:已知两点a、b(1)画线段ab(连接ab)(2)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注意:我们把上图中的点b叫做线段ac的。

3、想一想:(1)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b、bc、a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同学交流。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如整式的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2.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问、分享经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整式加减运算的技巧,总结规律,互相学习。
2.整式加减运算的规则,包括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操作。
3.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正确运用整式加减运算解决具体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度。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商品总价,引出整式的概念。
-结合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
-探讨如何将整式加减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
-及时批改和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解题正确率。
-设计一道涉及整式加减运算规律的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规律。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请教同学,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预习作业:布置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提供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规则。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科学记数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科学记数法教学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各小组的讨论,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解答。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一系列与科学记数法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针对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别让学生独立完成、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
2.教学过程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至少3个例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并简要说明其意义。此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科学记数法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此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文献查找能力。
4.完成拓展题4,该题涉及科学记数法与对数的相互转换,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
1.对科学记数法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பைடு நூலகம்容易与普通数值表示混淆。
2.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对科学记数法的转换和运算规则感到困惑。
3.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对新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克服困难,逐步掌握科学记数法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4.反馈与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操作,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记数法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二、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三、应用提高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5.1.1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5.1.1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5.1.1 从算式到方程【学习目标】1.让学生在掌握算式和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过渡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根据实际情境列方程;3.掌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判断方程的解;4.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所给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教学内容】新知探究1:方程的概念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km;乙队从距大本营3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列算式试试.甲、乙两队相距km,甲、乙两队的速度差是km/h,所以甲队追上乙队需要h.下面,我们引入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思考:在这个问题中,已知:甲乙两队的行进速度及甲乙两队到大本营的距离.未知:行进的时间和路程.如果设两队的行进时间为x 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甲队和乙队行进路程可以分别表示为1.2x km和0.8x km.甲队距大本营的路程:(1.2x+1)km乙队距大本营的路程:(0.8x+3)km想一想,甲队追上乙队时,他们距大本营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甲队追上乙队时,他们距大本营的路程相等.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含有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解决问题比较方便.问题探究问题1 用买12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6个小水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思考: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设大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小水杯的单价为(x-5)元.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以列方程12x = 16(x-5).由这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可以求出大水杯的单价,进而可以求出小水杯的单价.思考:若将小水杯的单价设为x元?你会列方程吗?设小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大水杯的单价为元.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以列方程12(x+5)=16x.由这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可以求出小水杯的单价,进而可以求出大水杯的单价.问题2 下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其面积是4 000mm2,长和宽的比为8:5(即宽是长的58). 这枚纪念币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毫米?如果设这枚纪念币的长为x mm,则纪念币的宽可以表示为58x mm,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可以表示为58x2 mm.已知纪念币面积为4 000mm2,所以58x2 =4 000.由这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可以求出这枚纪念币的长,进而可以求出纪念币的宽.像这样,先设出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的等式叫作方程.注意: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是等式;(2)化简后含有未知数. 二者缺一不可.考点解析例下列式子中,是方程的有()①8+2=10;② 3x+y=10;③x-1;④1x - 1y=1;⑤x >3;⑥x=1;⑦a2-1=0;⑧b2 ≠-1.A.4个B.5个C.6个D.7个注意: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巩固练习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4-5=-1B.x+3y-1C.s+2t= -5D.a-6<32.下列各式中,不是方程的是.(填序号)①3x+1=4;②x2+2x+1=0;③ 4-3=1;④ |x|-1=0;⑤3x+1;⑥1a=a+1. ⑦x>0.3.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是的标记“√”,不是的标记“×”.(1) 5x+3y-6x=37 ( ) (2) 4x-7 ( )(3) 5x ≥ 3 ( ) (4) 1+2=3 ( )(5) 6x2+x-2=0 ( ) (6) -7x- m=11 ( )注意:(1)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如y、z等.(2)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x+y=12等.总结归纳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含有已知数,不含未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也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为解决许多问题带来了方便.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新知探究2:列方程典例解析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 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思考: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解:设这所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根据“女生比男生多80人”,列得方程0.52x - (1-0.52)x = 80.(2) 如图,一块正方形绿地沿某一方向加宽5m,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m2,求正方形绿地的边长.解:设正方形绿地的边长为x m,依据扩大后的绿地面积= 500m2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列得方程x(x+5)=500→x2+5x=500.巩固练习1.《算法统宗》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其中记载了一道数学问题,大意如下:用绳子测水井深度,若将绳子折成三等份,则井外余绳4尺;若将绳子折成四等份,则井外余绳1尺.问绳长和井深各多少尺?设井深为x尺,则可列方程为.解析:根据将绳三折测之,绳多四尺,则绳长为:3(x+4);根据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则绳长为:4(x+1).故3(x+4)=4(x+1).2.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A,B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骑车的速度是10千米/时,乙骑车的速度是8千米/时,甲先出发25分钟后,乙骑车出发,问乙出发后多少小时两人相遇?(只列方程)莉莉:设乙出发后x小时两人相遇,列出的方程为25×10+8x+10x=30.请问莉莉列出的方程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列出正确的方程.解:莉莉列出的方程不正确.理由:列方程时未统一单位.正确方程:设乙出发后x小时两人相遇,等量关系为:甲的路程+乙的路程=30千米依×10+10x+8x=30.题意得2560总结提升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列方程的基本思路:(1)理解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2)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掌握线性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包括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及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能够运用所学的方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几何初步知识,包括点、线、面的基本性质,角的度量与分类。
-能够正确绘制和识别不同类型的角,并理解角的度量单位。
-理解并运用基本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基础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基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提高题:设计一些拓展提高的题目,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
3.实践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2.有理数的运算: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通过举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运算规律。
3.绝对值的应用:结合数轴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4.线性方程的解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线性方程,讲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几何初步知识:介绍角的度量、分类和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几何基础知识。
1.探究与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解决: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反思与评价:
3.合作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讨论、实践和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七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5.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教学目标1.体验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2.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分类讨论,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探究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实际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问题——方案选择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先找出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购买空调时,需要综合考虑空调的价格和耗电情况.某人打算从两款空调中选购一台,下表是这两款空调的部分基本信息.如果电价是0.5元/(kW·h),请你分析他购买、使用哪款空调综合费用较低.平均每年匹数能效等级售价/元耗电量/(kW·h)1.51级 3 0006401.53级 2 600800你了解上面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怎样理解综合费用?【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的方向适当给予提示,然后教师列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使用时间,让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表格信息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表格信息做初步梳理和简单加工;通过计算几个较容易的电费,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表格信息的含义,并渗透“电费多少与使用时间相关”.【问题】根据对表格的理解,你觉得应该怎么求综合费用?【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写出综合费用和电费的求法.【答案】综合费用=空调的售价+电费;电费=平均每年耗电量×使用的时间×电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写出综合费用的求法,为后面进行比较做好铺垫.【问题】你觉得选择哪款空调的综合费用较低呢?【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若学生回答1级能效空调或者3级能效空调综合费用较低,可以和班级其他学生一起举例加以质疑;若学生的回答中出现分类讨论的趋势,则教师加以肯定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设计意图】学生有生活基础,所以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在给出探究问题后让学生充分发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直观认识,同时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为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做准备.【问题】通过大家的讨论,你对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有什么新的认识?【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归纳引导:若学生还没有明确的分类,则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确定哪一个时间区间内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的比较结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若学生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则追问“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在每一个时间区间内你是怎么分析的”,从而引导学生更合理地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参考了其他同学的观点后再次对问题进行认识,其认识过程与结论已经逐步接近正确而合理的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确定分类讨论的研究方式.【问题】应该怎么列式表示综合费用.【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列出式子,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考察学生列代数式表示未知量的能力.【问题】t取什么值时,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相等?【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教师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能对“t=5”这种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对于“t<5”“t>5”的情况,教师辅助学生加以分析.【问题】当t<5,t>5时,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是怎样的呢?【师生活动】学生组内交流,派出学生代表回答.【答案】把表示3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的式子2 600+400t变形为1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与另外一个式子的和,即(3 000+320t)+(80t-400),也就是3 000+320t+80(t-5).当t<5时,80(t-5)是负数,这表明3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较低;当t>5时,80(t-5)是正数,这表明1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较低.【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类讨论得到方程模型,并利用方程求出关键数据,这可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模型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问题】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3级能效空调;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1级能效空调.【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答案】当t<5时当t>5时【设计意图】在得出方程模型的结论之后,引导学生利用结论解释实际问题,从而完成解题过程.【归纳】方案选择问题的求解方法.方案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解决方案选择问题时,我们可分别计算每种方案应付的费用,然后进行比较.二、典例精讲【例】在甲复印店用A4纸复印文件,复印页数不超过20页时每页收费0.12元;复印页数超过20页时,超过部分每页收费降为0.09元.在乙复印店用A4纸复印文件,不论复印多少页,每页收费0.1元.如何根据复印的页数选择复印的地点,使总价格比较便宜?(复印的页数不为0)【问题】你能通过分析题目,合理地列出表格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将题目中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答案】设复印x页,整理数据如下.【设计意图】通过列表,提升学生列表整理信息的能力.【问题】如何根据复印的页数选择复印的地点使总价格比较便宜?【师生活动】根据表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巡视进行指导.【答案】解:设复印页数为x页(x是正整数).(1)当x<20时,0.12x>0.1x恒成立,乙复印店价格便宜;(2)当x=20时,2.4>2,乙复印店价格便宜;(3)当x>20时,依题意,得2.4+0.09(x-20)=0.1x.解得x=60.代入数值进行验证,可知当x>60时,甲复印店价格便宜,当x<60时,乙复印店价格便宜.综上所述,当x<60时,乙复印店价格便宜;当x=60时,甲复印店和乙复印店价格相同;当x>60时,甲复印店价格便宜.【设计意图】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从而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1】生活中的阶梯计价问题居民生活用水通常按户计费.下表是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收费标准(户内人口不超过4人),称这样的收费方式为阶梯计价.【问题】(1)设某户居民的年用水量为t m3(t是正整数),请你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范围内取值时,如何计费.(2)已知某户居民一年的水费为930元,这户居民的年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3)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收费标准.据此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吗?(4)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阶梯计价问题(如电费、停车场收费、出租车收费等),根据相应的收费标准,自己提出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并正确地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答案】解:(1)当t(t是正整数)在不同范围内取值时,计费情况如下表所示.(2)设这户居民的年用水量为x m3.因为这户居民一年的水费为930元,所以180<x<240.列得方程810+6(x-180)=930,解得x=200.所以这户居民的年用水量是200m3.【活动2】木杆挂重物问题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1)在木杆中间处拴绳,将木杆吊起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2)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3)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两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4)在木杆左端两小物体下再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三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5)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问题】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答案】随着支点左边小物体数目的增多,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距离越来越近;左边小物体数目×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距离=右边小物体数目×支点到木杆右边挂重物处距离.【问题】如图,在木杆右端挂一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 cm,支点在木杆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 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答案】解:根据规律,可列得方程nx=2l . 【设计意图】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从而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方案选择问题的分类讨论二、列代数式表示不同方案三、列方程寻找不同方案中的转折点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39页练习第2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与实践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教学目标1.认识进位制.2.理解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以及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重点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进制数的加法运算及应用.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与0 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且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的绝对值的积.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4.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5.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7.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0n a ⨯的形式,其中110a ≤<,n 是正整数.8.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 精确度 表示. 新知探究一、新知导入【问题】掰手指算数的方式,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十进制记数法”密切相关,而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记数法”.两种不同进位制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进位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能否互相转换?如何转换?二进制数之间能否进行运算?如何运算?是否还有其他进位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位制的相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常用的两种进位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探究学习【活动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记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约定逢十进一就是十进制,逢二进一就是二进制.也就是说,“逢几进一”就是几进制,几进制的基数就是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是十进制.3 721=3×103+7×102+2×101+1×100.十进制数3 721中的3表示3个千,7表示7个百,2表示2个十,1表示1个一.【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记数法入手,引入新知.【新知】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任务1】二进制是逢二进一,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为0或1.请把二进制数1 011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从而转换成十进制数.说明:为了区分不同的进位制,常在数的右下角标明基数.十进制数一般不标注基数.【答案】11【任务2】把89转换为二进制数和八进制数.【答案】(1 011 001)2 (131)8【任务3】把二进制数111 001转换为八进制数.【答案】(71)8【师生活动】教师给予说明和提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教师讲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进位制,知道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方法.【活动二】探究进位制的加法运算二进制只用0和1两个数字,这正好与电路的断和通两种状态相对应,因此计算机内部都使用二进制.计算机在进行数(十进制)的运算时,先把接收到的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转换为十进制数,并输出结果.【任务1】查阅资料,分析计算机运算选择二进制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分析选择二进制的优越性.【答案】原因:(1)二进制数在物理上最容易实现;(2)二进制数用来表示的二进制数的编码、计数、加减运算规则简单;(3)二进制数的两个符号“1”和“0”正好与逻辑命题的两个值“是”和“否”或称“真”和“假”相对应,为计算机实现逻辑运算和程序中的逻辑判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优越性:(1)易于物理实现;(2)运算简单;(3)机器可靠性高;(4)通用性强.【任务2】小组合作,研究二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并填写如下表的活动记录单.(1)根据上面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10 010)2+(111)2,并交流一下计算方法.(2)①计算45+23;②把45,23分别转换为二进制数,利用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它们的和,再把和转换为十进制数;③比较①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答案】(1)25.(2)①68;②45=25+23+22+20=(101 101)2,23=24+22+21+20=(10 111)2,(101 101)2+(10 111)2=(1 000 100)2=68.③相同.【任务3】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指存储器能存放二进制代码的总位数,用于计量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请研究手机、计算机等电子存储设备的容量以及它们存储的一些电子文件的大小,它们通常以什么单位表示?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它们通常以KB,MB,GB,TB表示.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任务4】古人在研究天文、历法时,也曾经采用七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记数法.至今,我们仍然使用一星期七天、一年12个月、一小时60分钟的记时方法.结合角度、时间等实际问题,分小组讨论一下六十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得到进位制的加法运算方法.【活动三】任选下列主题之一进行研究1.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是全球数学教育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每四年一届.ICBM-14于2021年在上海举办,大会标识(上图)中蕴含着很多数学文化元素,其中八卦符号(下图)可以用于记数,请探究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互相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提示:八卦中称为阳爻,称为阴爻,每卦均由三个阳爻或阴爻组合而成.把八卦符号看作表示二进制数时,阳爻对应数字1,阴爻对应数字0.大会标识中的记数符号由四个二进制数组成,将它们分别转换为八进制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将这个四位数看作一个八进制数,在将这个八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答案】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是2 021.2.除了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等记数法,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使用其他进位制,如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结合上述学习,写一篇与进位制有关的文章,包括进位制的意义及其计算,不同进位制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互相转换等.【师生活动】教师给予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进位制及其运算法则的理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制数的数之间的转换二、探究进制数的加法运算三、主题研究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

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

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

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五、教学策略: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引导、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探究、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过




教学设计
设计意






问题1:
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鹿
与鹿关在另一个笼子里。

为何不把老虎与鹿关在同一个笼
子里呢?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
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
(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
吗?
指导教师: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
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
通过举
例说明
为本课
学习做
好准备
和铺垫。





议一议:
8n和5n, 3ab2和-ab2 , 6xy和-3xy, -7a2b 和2a2b
思考:为同类项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
做同类项。

注意:(1) 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也无关,
与数字的指数无关。

(2)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
充分发
挥主体
作用,从
自己的
视点去
观察、归
纳、总结
得出同
类项的
概念。





思考:“真真假假”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
么?
(1)ab与3ab;(2)2a2b与2ab2;(3)3xy与-
2
1
xy;
使学生牢
固掌握同
类项的知
识,进一
步加强对
同类项概
念的理对下类水果进行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