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的实践及其启示
村民自治实践情况汇报
村民自治实践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们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实践,取得了显
著成效。
通过深入开展自治议事规则的制定、村规民约的修订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等工作,不断增强了村民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自治能力,有效推动了村庄民主法治建设,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机会。
首先,我们注重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成立了村民自治委员会,选聘了村民
自治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建立了村民自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联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村民自治委员会在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下,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推动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保障了村民自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我们重视完善自治议事规则。
根据村情民意,制定了村民自治议事规则,明确了村民自治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了村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程序和议事程序,为村民自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自治议事规则的完善,为村民自治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们还注重加强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
结合村民自治实际,对村规民约
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修订,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完善了村规民约的执行机制,使其更加贴近村民的实际需求,更加符合村民的利益诉求,为村民自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我们村在村民自治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自治议事规则,不断优化村规民约,推动村民自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村民自治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村民自治调研社会实践报告村民自治调研社会实践报告一、调研目的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村民自治也成为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了解和探索村民自治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村民自治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深入走访贫困地区,了解村民自治的实践情况,探讨农村村民自治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农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走访河北省坝上地区的贫困村庄。
在走访中,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村民参与自治的程度、村民自治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
我们还与村民、村委会干部和相关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村民自治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调研结果:1. 村民自治的参与度普遍较高。
调研显示,大部分村民都能积极参与到村庄中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来,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村民参与自治的认识和意识有所提高。
2. 村民自治的成效显著。
多数村庄通过村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农田水利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农村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村民自治也促进了村庄的统一规划和整体发展。
3. 村民自治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部分村庄的村民自治意识不够强烈,参与度较低;在决策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和方法论的指导,导致决策结果不尽如人意;一些村庄还存在着利益集团的干扰,影响村民自治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四、调研启示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到了一些调研启示:1. 提高村民自治意识。
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民自治的意识,激发村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农村治理能力建设。
培养村干部和村民具备农村治理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村民自治提供良好的决策和管理支持。
3. 推进村庄社区建设。
加强村庄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机制,将村民自治的范围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
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村民自治是指基于村民的自愿参与和共同管理,以村民会议或代表大会作为决策机构,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探讨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村民自治的重要性村民自治在农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村民自治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通过村民会议或代表大会的决策,村民参与自身事务的讨论和决策,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证。
其次,村民自治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村民参与自治事务,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凝聚村民之间的共同利益,形成良好的乡风民俗。
再次,村民自治有利于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村民通过自治对村庄公共设施的规划和管理,能够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入农村地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然而,村民自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农民素质和意识的差异,村民自治的参与度不高。
一些农民对自治事务缺乏兴趣和参与热情,导致村民自治的实施效果受限。
其次,一些地方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村干部滥用职权、权力过大,导致村民自治无法有效展开。
再次,一些村庄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资金、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完成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升。
三、解决方案与思考为了推进村民自治的有效实践,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思考。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村干部队伍。
通过培训和选拔合适的村干部,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推动村民自治事务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大,引导村民理解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和好处,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自治的意识。
同时,要加强对村民的权益保障和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自治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再次,要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建设。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村民自治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居民自治工作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居民自治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区的和谐稳定。
在参与居民自治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首先,居民自治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在过去,许多居民对社区事务缺乏关注,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
然而,随着居民自治的推进,我逐渐认识到,每一位居民都是社区的一份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打造美好的家园。
因此,我们应积极宣传居民自治的重要性,引导居民关注社区事务,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其次,培育社区骨干是推动居民自治的重要保障。
在社区中,有一部分热心公益、具备一定组织能力的居民,他们是我们推动居民自治的骨干力量。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这样的居民,通过开展培训、组织活动等方式,提升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使他们成为居民自治的引领者。
再次,建立健全居民自治机制是居民自治工作的基础。
居民自治机制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
我们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居民自治制度,确保居民在社区事务中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居民自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始终把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努力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注重沟通协调。
在居民自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我们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通过沟通协调,达成共识,确保居民自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作为社区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与居民自治,带动更多居民积极参与。
四是创新工作方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居民自治的新模式,提高居民自治的实效。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居民自治的重要意义,提高居民的自治意识,营造良好的自治氛围。
总之,居民自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村民自治的内容与意义
村民自治的内容与意义一、引言村民自治是指在农村地区,村民通过自身组织和管理,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村庄事务的一种形式。
村民自治的出现,标志着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转变,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势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村民自治的内涵、实践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村民自治的内涵村民自治是指村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利益,通过民主程序进行决策、管理和监督村庄事务的权利和能力。
其核心在于村民的主体地位,村民自治是村庄事务的主体决策者和管理者。
村民自治的实质是村庄内部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体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精神。
三、村民自治的实践村民自治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是村民自治的核心机构,由村民选举产生,代表村民行使自治权力。
村民代表大会负责制定村庄的规划、计划和决策,监督村庄事务的执行情况。
2. 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负责协助村民代表大会履行职责,具体管理和执行村庄事务,维护村民的权益。
3. 村民自治的议题:村民自治的议题包括村庄建设、农田水利、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
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和决策这些议题,确保村庄事务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4. 村民自治的程序:村民自治的程序包括村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会议的召开和决策的实施。
村民自治的程序应当遵循法定程序,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5. 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包括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村民委员会的监督和村民的监督。
村民可以通过建议、批评和投诉等方式,对村庄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进行监督,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四、村民自治的意义村民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1. 增强民主意识:村民自治使村民增强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了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
2. 促进农村发展:村民自治能够更好地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村民自治的例子素材
村民自治的例子素材摘要:一、村民自治的定义与重要性二、村民自治的实际案例解析1.案例一:某村环境整治2.案例二:某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3.案例三:某村矛盾纠纷调解三、村民自治带来的变化与启示四、如何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建设正文:一、村民自治的定义与重要性村民自治是指在农村基层,村民依据法律法规,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管理村务、维护村居秩序、促进村庄发展的制度。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村民自治的实际案例解析1.案例一:某村环境整治某村在村民自治过程中,村民委员会提出环境整治项目,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详细的整治方案。
在整治过程中,村民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共同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
整治后的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吸引了众多游客,为村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案例二:某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某村村民委员会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建设一座文化活动中心。
村民们积极参与筹资、选址、设计等工作,共同完成了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
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
3.案例三:某村矛盾纠纷调解某村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化解矛盾纠纷。
村民调解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他们在处理纠纷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有效维护了村庄的和谐稳定。
三、村民自治带来的变化与启示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村基层事务更加公开透明,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通过村民自治,许多村庄的环境得到了改善,文化生活丰富了,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这充分证明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四、如何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建设1.加强村民自治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确保村民自治依法进行。
2.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提高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村民自治的例子素材
村民自治的例子素材一、村民自治的定义与重要性村民自治是指在我国农村,村民依据法律规定,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管理村内事务,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基层民主制度。
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村民自治的实际案例解析1.案例一:某村实施垃圾分类,提高环保意识某村在实施垃圾分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的作用。
村委组织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同时,通过设立垃圾分类奖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该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
2.案例二:某村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某村自发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村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邀请专业团队进行演出,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通过村民自治,该村文化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养,还加强了村民间的凝聚力。
3.案例三:某村共建美丽乡村,提升村容村貌某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制定了村容村貌整治方案。
村民们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共同改善村庄环境。
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该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村民自治带来的变化与启示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村基层管理更加民主、透明,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村民自治不仅带来了村庄环境、文化生活的改善,还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法治观念。
村民自治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四、如何更好地推进村民自治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村民法制观念。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村民自治政策的宣传,让更多村民了解自治的意义、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观念。
2.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
要加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建设,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确保自治工作顺利开展。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村民自治实践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村民自治实践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村民自治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村民自治实践展开讨论。
一、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而乡村振兴,就是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全面振兴。
二、村民自治的意义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村民自治实践是村庄内部民主决策和自治管理的重要体现,能够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村庄良性发展。
三、村级自治组织乡村振兴发展中,建立健全的村级自治组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村级自治组织应当依法合规运作,推动村民自治实践,促进村庄民主决策。
四、村民自治的参与方式村民自治的参与方式多样化,既可以通过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代表,也可以通过村民大会等形式直接参与村级事务。
村民自治的参与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
五、村民自治的原则村民自治实践应当遵循一系列原则,包括民主决策、依法治理、公开透明、科学决策等。
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村民自治才能够有效推进。
六、村民自治的困难与挑战乡村振兴发展中,村民自治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如村务管理经验不足、村干部素质不高、村级财权不明确等问题。
这些困难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七、村民自治的实践案例我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村民自治的成功案例。
例如某村通过村民自治,实现了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双丰收。
这些案例为其他村庄提供了宝贵经验。
八、村民自治的成果村民自治实践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村庄的发展和繁荣,二是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九、增强村民自治的意识乡村振兴发展中,需要不断增强村民自治的意识,使乡村居民深刻认识到自己是村庄的主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十、促进村民自治实践要促进村民自治实践,需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和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提高村干部素质,创造良好的村民自治环境。
某村村民自治制度(三篇)
某村村民自治制度引言村民自治是指在农村地区,村民自主管理和决策的政府制度。
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村民自治逐渐成为推动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某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村民的意识形态教育、增强村民自治的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从村民自治的意义、制度框架、自治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村民自治的意义1.1 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推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
通过制定自治规定,村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参与自治事务的意识。
同时,村民自治制度还可以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使村民在村务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整个村民群体的参与度。
1.2 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村民自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
通过自治制度的规定,村级组织可以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和管理村民的各项事务。
村级组织可以根据自治制度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明确和规范村庄内部的管理机制,提高村级组织的效率和能力。
1.3 促进行政公正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促使村庄内部的决策公正和透明。
通过规定村民自治的程序和原则,可以避免村庄内部的权力滥用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同时,村民自治制度还可以加强村庄内部的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某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框架2.1 权力机构某村的自治制度中,设立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
村民代表大会由全村的合法居民选举产生,负责村务的决策、授权和监督。
村民委员会则是村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决定。
2.2 村级组织某村的自治制度中,设立村委会和村委会办公室作为村级组织的执行机构。
村委会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管理和领导村庄的各项事务。
村委会办公室则是村委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村委会的工作。
2.3 村民自治的程序和原则某村的自治制度中,设立一系列的程序和原则,来规范村民自治的过程。
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模式已经成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乎村庄的发展和稳定,也关乎全国基层治理体系的改善和完善。
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首先,要注重村民自治制度建设,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
其次,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促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还需要注重村民自治经验和文化传承,通过传统文化和经验的传承,使村民自治模式能够融入当地实际情况,并能够持续发展。
在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应该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公共事务管理、农村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其组织功能和协调作用,促进村庄治理和发展。
同时,村民自治组织还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村民提供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服务。
另外,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还需要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村民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通过集体讨论、民主决策等方式来共同管理村庄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治权利。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村民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增强村民的自身发展动力和活力。
此外,在推进村民自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总的来说,在基层治理中,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注重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传承、主体作用发挥等方面的工作,共同推进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促进基层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农村管理制度的村民自治实践
农村管理制度的村民自治实践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农村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与完善。
其中,村民自治实践是农村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管理制度的村民自治实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农村管理制度的背景与意义农村管理制度的村民自治实践源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浪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土地承包制度不清晰、农民利益保障不足等。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管理制度的村民自治实践应运而生。
其意义在于,通过村民自治实践,可以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村发展。
同时,村民自治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可以提升农村管理的效能,为农村治理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二、村民自治与农村治理村民自治是农村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村民自治实践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自治章程、选择自治领导干部等方式,赋予村民更多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使得村民能够参与到农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中。
村民自治不仅是一种农村治理方式,更是一种农村文化的传承。
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村民通过讨论、协商等方式,不仅解决了村庄发展中的问题,也增强了村级团结和凝聚力,进而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村民自治的实践方式村民自治实践采取多种方式,如成立村民自治委员会、开展民主评议、设立村民自治基金等。
这些方式使得村民可以全面参与到村庄的发展中,同时也提高了村民自治的效果。
在村民自治实践中,良好的组织方式是关键。
只有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才能推动村庄的发展,并使村民自治制度能够落地生根。
四、村民自治的实践效果村民自治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村民自治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村民可以对村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促进了村庄各项事务的顺利进行。
其次,村民自治增加了村民的发言权和参与度。
村民自治实践使村民在决策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再次,村民自治提高了农村管理的效率。
村民自治的例子素材
村民自治的例子素材摘要:一、引言二、村民自治的定义与意义三、村民自治的实践案例1.案例一:某乡村通过村民自治解决环境问题2.案例二:某乡村通过村民自治推动经济发展3.案例三:某乡村通过村民自治改进乡村教育四、村民自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村民自治的定义与意义进行阐述,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村民自治的实际效果,探讨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二、村民自治的定义与意义村民自治是指在乡村社区范围内,村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基层民主治理模式。
它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乡村社区的和谐稳定。
三、村民自治的实践案例1.案例一:某乡村通过村民自治解决环境问题在某乡村,村民自治小组通过民主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了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该乡村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2.案例二:某乡村通过村民自治推动经济发展另一个乡村在村民自治小组的引导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村民们在自治小组的领导下,共同研究发展策略,发挥本村优势,最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案例三:某乡村通过村民自治改进乡村教育某乡村自治小组关注乡村教育问题,通过组织家长、教师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制定了乡村教育发展规划。
在村民自治小组的努力下,该乡村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孩子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四、村民自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村民自治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村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支持,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和机制。
五、总结与展望村民自治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乡村稳定、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村民自治的实践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村民自治在解决乡村实际问题方面的成效。
加强村民自治,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完善
加强村民自治,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完善2023年,中国农村的治理体系正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快速发展。
加强村民自治是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举措。
因此,在未来的几年里,加强村民自治将是中国农村治理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村民自治的理念、实践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加强村民自治对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性。
一、村民自治的理念加强村民自治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三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农村的实践也已有一定历史。
村民自治是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完善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
村民自治的理念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和规范,这也是未来加强村民自治的有力保障。
村民自治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村民自治在实行民主决策方面,具备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特点。
其次,村民自治更加注重民意参与,村民具有自我监督、对外监督和对内监督能力。
最后,村民自治与地方政府协同作用有效,促进村庄加强自我管理和发展。
村民自治的理念不仅是推进村庄治理的理论基础,更是实践的指导原则。
二、村民自治的实践加强村民自治要求村民在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真正地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进行自主的管理。
在实践上,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了农村治理中,实行“一岗双责”,村民自治委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加强村民自治,推动农村基层管理,促进县乡政府与村庄的有效衔接和有效合作,实现政府与村委会间的协调和配合,提高村委会的治理效果与效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村民自治理念得到了深入的实践。
通过建立农村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治理,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城乡社会治理的有效衔接,实际上,这些都是村民自治的实践。
三、加强村民自治对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完善的影响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首先,通过村民自治,实现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其次,村庄的环境保护能力有所提高,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村民自治的实践使基层政权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提高,增强村民自治的法治性。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徐勇读书笔记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徐勇读书笔记
【原创版】
目录
一、徐勇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二、村民自治的定义和意义
三、村民自治的实践和挑战
四、村民自治的启示和未来展望
正文
一、徐勇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徐勇关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
书中详细阐述了村民自治的定义、发展历程、实践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探讨村民自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二、村民自治的定义和意义
村民自治是指在中国农村,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自主管理村务,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过程。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村民自治的实践和挑战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村民自治制度推行以来,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还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村民自治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村民自治能力不足、外部干预等问题。
四、村民自治的启示和未来展望
村民自治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依法治村等。
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化村民自治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一书为我们深入理解村民自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推进新乡村建设的农民自治实践
推进新乡村建设的农民自治实践近年来,推进新乡村建设成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自治实践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农民自治实践对推进新乡村建设的作用,并深入分析其实施的途径和挑战。
一、农民自治实践的意义农民自治实践是指农民自主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
它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通过农民自治实践,农村公共事务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农民自治实践的重要性农民自治实践在推进新乡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它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农民的直接参与,能够更好地解决基层社会问题,加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其次,农民自治实践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经济组织和合作社通过自治实践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开展各类经济活动。
此外,农民自治实践还能够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农民自治实践的途径农民自治实践的途径多样,可以通过建立农民代表机制、提升农民自治能力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式实现。
首先,建立健全的农村组织机构是有效推进农民自治实践的关键。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和农民代表大会的设立,能够保证农民参与农村事务决策的权益。
其次,提升农民的自治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组织能力。
最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民自治实践的重要环节。
建立农民维权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保护农民在自治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四、农民自治实践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农民自治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地区农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参与程度不高。
其次,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自治水平的不均衡。
再次,农民自治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产生腐败和滥用权力等问题。
五、推进农民自治实践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民自治实践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村民自治工作总结参考
村民自治工作总结参考前言村民自治是指村民在自愿、公开、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织和管理村务公共事务的一种行为。
村民自治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村民参与政治、管理社会事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本文旨在总结村民自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后续村民自治工作提供参考。
成功案例河北省蔡家峪镇自治蔡家峪镇是河北省涞水县的一个乡镇,2014年开始实行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的实施使蔡家峪镇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1.第一例:规模发展蔡家峪镇的盐源村有500多户村民,过去由村委会一手包办,一切决策由村委会统一决定。
自从实行村民自治以来,盐源村逐步实现了规模发展,形成了以协同发展为特色的村庄模式。
2.第二例:投资回报蔡家峪镇的林香村因为离村路段不便,经济发展一度停滞。
自从实行村民自治以来,林香村成立了与周边村庄共同合作的发展协会,村民投资,协会管理。
这样,林香村就通过投资共同开辟了一条通往大道的公路,开启了新的经济发展之路。
难题和解决方案虽然村民自治的实施使很多东西都变得容易了,但在实践中,也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村民信任缺失村民自治的本质是全民参与,如何让村民积极参与并信任村委会成了关键。
“不掏钱只发话”、“一言不合就跑人”等问题成了制约村民自治的瓶颈。
解决方案:建立透明度和公正性村委会应该实行透明的管理机制,将村委会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公示,让村民了解每一件事。
村民自治财政瓶颈村民自治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是几乎所有村民自治的村委会在财政方面都非常的困难,面临着瓶颈。
解决方案:积极寻求合作村委会应该积极探索寻找合作方。
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比如与企业合作、申请政府资金等。
村民自治的建设现状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新兴事物,目前尚处于建设和调整阶段,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村民自治的发展和建设将会越来越好。
总结自从实行村民自治以来,涞水县各镇乡村不断创出新的民主管理模式和经验,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的改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农村工作中的村民自治实践经验分享
农村工作中的村民自治实践经验分享一、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在农村工作中,村民自治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
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由村民自行选举产生代表,代表村民的利益和需要。
村委会在组织村民讨论决策事项时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村民自治的民主决策。
二、提倡公平公正的决策过程在村民自治实践中,重要的一点是提倡公平公正的决策过程。
通过开展公开透明的会议,鼓励村民参与决策事项,并确保各个意见都得到合理的关注和辩论。
决策过程中需要注意公平性,并确保决策结果符合村民的共同利益。
三、积极参与经济发展村民自治的实践还需要积极参与经济发展。
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形式,加强村民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四、强化法律意识和纠纷解决机制村民自治的实践中,要加强法律意识和建立健全的纠纷解决机制。
通过宣传法律知识,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引导村民依法行事。
建立健全的纠纷解决机制,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在促进村民自治的同时保障村民的权益。
五、加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村民自治实践中,要加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鼓励村民参与环保、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公益事业的效益和覆盖范围,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六、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农村工作中,传统文化是村民自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凝聚村民的共识和认同,增加村民的归属感。
同时,传统文化也是人才培育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七、加强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村民参与基层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参与活动,鼓励村民参与村务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村庄的整体发展。
八、加强对村民自治的宣传和培训村民自治还需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通过宣传村民自治成功案例,分享经验和成果,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_实践报告完整篇[五篇范文]
3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_实践报告完整篇[五篇范文]第一篇:3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_实践报告完整篇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_ 实践报告三官村村民自治问题调查报告电子信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组月 29 日,我校电子信息分院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小分队一行10 人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前往安吉市地铺镇三官村针对当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三官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
据三官村村委会领导介绍,三官村村委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经“海选”产生候选人,然后进一步选举出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
但是,调查问卷显示,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在调查过程中,该村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
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
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
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
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
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
宁波市明伦村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
宁波市明伦村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以落实“四权”为重点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宁波市明伦村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改革逐步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果。
在经济领域,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在政治领域,逐步推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形式,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广大农民有了政治上的民主。
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改革需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仅为中国农村找到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而且在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的明伦村共有447户人家,1054位村民,34名党员。
几年前,该村还是一个老大难村,干群矛盾突出,群众信访不断。
1995年8月,因原村领导在山塘承包一事上搞个人说了算,发生了数十名村民冲击村党支部大会会场,原村支书一根手指被拗断的严重事件,村级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1996年10月,年富力强的党员史松良出任村党支部书记,此后通过村民民主选举,兼任村委会主任。
新的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产生后,认真总结教训,广泛听取意见,找准症结所在,以落实“四权”为重点,积极推进村民自治,使明伦村各项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社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落实“知情权”,村务活动让村民明白。
村里的事情让村民知道,这是广大村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前提。
明伦村过去之所以群众猜疑多,干群关系紧张,重要原因是村干部办事不公开、干群沟通少。
即使办了好事,但由于村民不知情,误认为里面有“猫腻”,因而抱不信任、不支持态度。
新的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产生后,从扩大村民的知情权着手,提高村务活动透明度,畅通了干群沟通渠道。
1996年,在上级没有要求实行“两公开”之前,村委会就开始向村民公开村务、财务情况,并在村民代表会议上报告村务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公民直接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深入理解农村30年村民自治实践走过的历程及其积累的经验,对深刻认识、探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村民自治实践村民自治是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
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重要治理方式,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村民自治实施之前,传统的乡村关系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无论是建国初的村政府,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都是乡镇政权向下延伸,对农村社会进行行政控制的一级政权或准政权组织。
在功能上,它代表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管理,是国家机器的最基础组成部分。
村民自治制度赋予了村委会组织一种全新的内容和规范。
它不再是隶属与乡镇政府的下级组织,而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伴随着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深入的推进过程。
第一阶段:村民自治实践自发产生到国家肯定实施阶段(1978年 ̄1987年)1978年之后,农村逐步废除人民公社这一政治经济管理模式,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但公共事务的管理成为一个空白,农村社区公共权力和基层组织出现某种程度的真空,导致地方治安混乱,集体利益缺乏保障,公共设施破败落后,民间纠纷此起彼伏。
1980年2月,在广西自治区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队员通过每家每户按手印,订立契约性质的村规民约,来解决防火、防盗等社会公共事务,队员们创造的村管会,逐渐发展成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
稍后,四川、河南、山东等省的一些农村地区也陆续出现了类似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但当时各地的名称并不统一,有村管会、议事会、治安领导小组。
村民委员会的出现立即受到中央决策层的重视。
经深入调查,中央认为村民们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管理方式和经济体制相匹配,适应了当时农村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
为此,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颁布的《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明确了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
根据《宪法》规定,国家的农村基层政权定位于乡(镇),在乡以下则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依法自主处理农村社会基层事务。
自此,国家权力的触角开始向上转移,不再像人民公社体制那样延伸到生产大队、小队直至农民的日常生活。
1983年10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强调要在建乡的过程中设立村民委员会。
从1983年到1985年,中国农村历经了撤销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政府的建设。
同时,为了不使农村陷入无组织、无秩序状态,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问题,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国各地依据《宪法》的规定普遍建立村民委员会。
这标志着中国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初步确立。
它既实现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又不至于压抑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和活力,适应了当时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阶段:村民自治实践逐步法制化规范化阶段(1987年至今)1987年11月24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这是第一部依据1982年宪法制定的较为具体的规范村民自治的基本法律,初步确立了村民自治的三项基本制度:村民会议制度、村民直接选举制度、村规民约法律制度。
1988年民政部专门成立了基层政权建设司作为政府主管机构推动村民自治的实行。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通过进行试点,建立工作示范,广泛地开展培训;同时积极开展理论探讨、调查报告,及时总结村民民主选举的经验,指导和推动农村民主的发展。
从1988年起,国务院总理每年一度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的每个五年规划都对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村民自治提出了明确要求。
进入1990年代,农村村民自治发展迅速。
1994年,民政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村民自治权包括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民主监督权,通常被简称为“四个民主权利”。
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以落实最基层人民群众民主权力作为突破口的特点。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村民自治的实践及其启示□唐震18江海纵横2008年第4期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权利的保护更加广泛和充实。
随着1990年代以来广大农村村委会直接选举的全面铺开,使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逐步深入的基础上,获得了实质性的推进。
二、改革开放30年村民自治实践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30年村民自治实践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具有的深刻启迪作用,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民主政治建设要从基层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在起步选择的定位上存在的一些偏差,致使民主政治建设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这样一些负面效应:比如,由于原则性、抽象性定位导致民主政治建设的虚拟化、空泛化;再比如,由于高层性定位导致民主政治建设的宏观化、简单化。
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正是在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党的十七大从推进民主建设的基础层面上,明确提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十七大报告的上述要求,如果我们联系我国村民自治30年的发展加以认识的话,就不难看出,首先从扩大基层民主建设做起,作为民主政治建设起步选择的定位,既有利于使广大群众从与自己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政权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和基层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民主赋予他们的实际权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与这种优越性的实际体现达到内在统一;也可以使社会主义民主在可接触、可操作、可感受的实际过程中,使人民群众通过对民主权力的具体行使,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原则要求与实际操作的内在统一。
2.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建立在尊重主体意愿的基础之上对于村民自治30年的发展深入分析即可看到,村民自治的产生、发展、成熟,无不依赖于对作为农村民主建设主体的农民意愿的科学认识与把握。
村民自治实践反映了农村民主建设中最基本的主体意愿和要求。
从村民自治的产生来看,是广西的农民为解决乡村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而自发的组织起来的。
从村民自治的发展来看,尤其近年来,伴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自治能力不断提高,这与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契合农民真实意愿,激发、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分不开的。
而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实际上就存在一个如何切合中国民主建设主体意愿的问题。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基层群众民主素质的低下,滞阻民主建设的推进;或者把民主建设的期望建立在诸如照抄照搬别国模式、由社会精英人物主导推动等观点或论调;或者对民主建设缺乏信心、难有作为之类的问题,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缺乏对现实社会中最基层群众民主意愿、民主要求的体察和把握,缺乏对他们所具有的对推进民主建设的紧迫性、主动性的认知与信心,缺乏对他们在实际建设民主政治过程中积极性、创造性的感受和了解,也缺乏对他们推进民主建设的实践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的认识与研究。
村民自治30年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那些认为农民文化落后,素质差,不配给他们民主因而反对在农村基层实行民主的论调是何等的荒谬。
因此,在民主建设问题上忽视、漠视最基层的主体意愿的因素,就很难取得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改革开放30年来村民自治的发展,是同这种发展中始终坚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国情、在实践中运用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分不开的。
例如,在30年的实践中,村民自治始终注意在民主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方法;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依据和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方法;结合不同地区实际逐步深入、逐步推进的方法;相信群众,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不断加以完善的方法;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用法律保障民主权利的行使等等方法。
这些方法促使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蓬勃发展,并出现了诸如“海选”模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
由此,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即在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如何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那就是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具体国情,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施方法上保持中国的特色,并在方式、方法、制度、规章等环节上勇于创新。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30年村民自治实践在更广泛意义上发生影响,坚持能够真实反映我们国情、民情、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
这一点,如果联系国内外在相应的实践中曾经出现过的由于盲目外倾、迷信他国而造成实践中诸多失误的教训来认识的话,那么,村民自治30年实践留给我们的启迪将具有更加深刻的意蕴。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责任编辑:吴广正19江海纵横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