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宏观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协调)【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宏观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协调19.1复习笔记1.支持浮动汇率制的观点(1)货币政策自主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下,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极少有机会运用货币政策来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由于要抵消资本流动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被弱化了。
但是,如果各国中央银行不再为固定汇率而被迫干预货币市场,各国政府就能够运用货币政策来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并且各国不再会因为外部因素导致本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浮动汇率制的提倡者认为,如果中央银行不必再承担稳定其币值的义务,那么它们将恢复对货币的控制。
货币贬值会降低本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使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进而减少本国的失业。
同样,在经济过热的国家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压缩货币供给来抑制过热的经济活动,而不必担心过多的国际储备流入会破坏其稳定币值的努力。
通过加强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各国可以排除那些扭曲国际支付的障碍。
浮动汇率制的提倡者还认为,各国如果使用浮动汇率,就能够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长期通货膨胀率,而不再会被动地引进国外的通货膨胀率。
支持浮动汇率最为有力的理论之一就是认为它能够通过汇率的自动调整来隔绝国外持续性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产生这种隔绝的机制是购买力平价。
(2)对称性浮动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可以消除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所造成的不对称。
由于各国不再将本国货币钉住对美元的汇率,也就不必因此而持有美元作储备。
所以,各国都可以自主决定本国的货币状况。
同样,美国在运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改变美元汇率时,不会再遇到特别的阻碍。
最后,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的汇率都将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决定。
(3)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与固定汇率相比,浮动汇率相对减少了需求冲击对就业的影响,从而有利于经济稳定。
当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时,浮动汇率下的货币贬值,会使本国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下降,部分地减轻了这种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
《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 第8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克鲁格曼 国际经 济学 第8版 笔记 和课后习题详解》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经济学
克鲁格曼
名校
笔记
教材
贸易
经济
பைடு நூலகம்
国际
习题
政策 汇率
国际贸易
第章
第版
模型
货币
参考书目
答案
精华
01 第1章 绪 论
目录
02 第1篇 国际贸易理论
03 第2篇 国际贸易政策
第1章 绪 论
第1篇 国际贸易理论
01
第2章 世 界贸易概览
02
第3章 劳 动生产率和 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
03
第4章 资 源、比较优 势与收入分 配
04
第5章 标 准贸易模型
06
第7章 国 际要素流动
05
第6章 规 模经济、不 完全竞争和 国际贸易
第2篇 国际贸易政策
第8章 贸易的政 策工具
05
第4篇 国际宏观经济 政策
04
第3篇 汇率与开放经 济的宏观经济学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克鲁格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的考生。 克鲁格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我国 众多高校采用的国际经济学权威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考研(含复试)参考书目。为 了帮助考生复习备考,我们精心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克鲁格曼《国际经 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3.克鲁格曼《国 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4.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练习+ 模拟试题】本书是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教材的配套e书,严格按照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 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22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 以克鲁格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国际经济学经典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 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 辅导资料对克鲁格曼所著的《国际经济学》(第8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 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另外,还提供英文版原题,以便于学员复习备考。(3)最新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可免费升 级获得。本e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章完整版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章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一章练习与答案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6.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7.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8.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贸易政策中的争议)【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贸易政策中的争议)【圣才出品】第11章贸易政策中的争议一、概念题1.以邻为壑的政策(beggar-thy-neighbor policies)答: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提高本国福利的政策,即当一个国家采取某种政策或行动的时候,事实上其得到的好处来自于另一个国家的损失,一个国家所得到的,最终会是另一个国家所失去的。
从货币角度来说,本国货币扩张会引起汇率贬值,净出口增加,从而增加产出与就业,但是本国增加净出口对应着国外贸易余额的恶化。
本国货币贬值使需求从国外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上,国外的产出与就业会因此下降。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由贬值引起的贸易余额的变动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它是输出失业,或以损害其他国家来创造本国就业的一种方式。
本国福利的提高是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因此这一政策很容易引起别国的报复和贸易战的爆发,最终损害各方的利益。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鼓励国内特定产品的出口和限制国外特定产品的进口,来保持本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虽然使本国受益,但使外国受到了损失,本国也面临着受到外国报复的问题。
反之,如果外国的净出口增加,相当于本国消费者购买了很多外国的商品。
这样,对本国该产业的产品需求的下降就是对本国的该产业的一个冲击。
这种冲击会阻碍对其进行的投资和经营,从而使得这个产业的状况变坏,进而影响本国经济。
总之,以邻为壑的政策将引发贸易战从而使得各方均受到损害。
2.外部性(externalities)答:外部性是指当某个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某个人的消费行为),经过非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或者其他人的效用),并且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情况时,对前者来说就存在着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或者整个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指某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引起他人成本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减少。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 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圣才出品】
第15章 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一、概念题1.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 )答:费雪效应是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在长期中同比例变化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利息理论》一书中阐述了这一关系。
这一关系假定,在长期中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最终会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的同比例上升;反之,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最终会导致货币存款利率的同比例下降。
从国际资本流动来看,费雪效应体现了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变化的关系。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一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在外汇市场上将导致该种货币的贬值;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这最终将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的上升。
这一关系还可以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结合来说明。
相对购买力平价表明,在一定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利率平价表明,两国货币汇率预期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两国货币存款的预期收益率之差,即两国货币存款未来的利率之差。
在长期中,两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即为两国货币汇率的预期变动。
这样,两国货币存款未来利率之差就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用公式表示:G F G F R R ππ-=-G R 和F R 分别代表两国货币存款的利率,G π和F π分别代表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该公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国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最终将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同比例上升。
2.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答: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比率。
一国的价格水平以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的价格来表示,它反映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
对购买同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来说,在本国以本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与其在外国以外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之比,便是购买力平价。
具体计算方法为:在两国(或多国)选择同质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收集价格、数量和支出额资料,分别核算各组、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比率,最终获得一个综合的价格比率。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第14章【圣才出品】
第3篇汇率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平衡12.1复习笔记1.国民收入账户(1)GNP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着眼点是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它是一国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并在市场上卖出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GNP是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一国产出时所用的基本度量手段,由花费在最终产品上的支出的市场价值量加总而得到。
GNP的支出与劳动、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相连。
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四种可能用途,GNP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消费(国内居民私人消费的数额)、投资(私人企业为进行再生产而留下的用于购买厂房设备的数额)、政府购买(政府使用的数额)和经常项目余额(对外净出口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额)。
(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等于GNP减去折旧,加上净单边转移支付,再减去间接商业税。
即:国民收入=GNP-折旧+净单边转移支付-间接商业税在实际经济中,要使GNP和国民收入的恒等关系完全成立,必须对GNP的定义作一定调整:①GNP不考虑机器和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而引起的经济损失。
这部分经济损失称为折旧,折旧减少了资本所有者的收入。
为了计算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必须从GNP 中减去这一时期资本的折旧。
GNP减去折旧后称为国民生产净值(NNP)。
②一国的收入可能会包括外国居民的赠与,这种赠与称为单边转移支付。
单边转移支付的例子包括向居住在国外的退休公民支付养老金、赔偿支付和对遭受旱灾国家的救济援助等。
净单边转移支付是一国收入的一部分,但不是一国产出的一部分,因此,净单边转移支付,必须加到NNP中以计算国民收入。
③国民收入取决于生产者获得的产品价格,GNP则取决于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
但是,这两组价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销售税会使得购买者的支付大于销售者的收入,导致GNP被高估,超过了国民收入。
这部分税收被称为间接商业税。
在计算国民收入时,这部分间接商业税必须从GNP中减去。
(3)GDP大多数国家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来度量一国境内的生产量。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篇一: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lass=txt>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和国际收支1、如问题所述,gnp仅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如果进口的中间品价值从gnp中减去,出口的中间品价值加到gnp中,重复计算的问题将不会发生。
例如:美国分别销售钢材给日本的丰田公司和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
其中出售给通用公司的钢材,作为中间品其价值不被计算到美国的gnp中。
出售给日本丰田公司的钢材,钢材价值通过丰田公司进入日本的gnp,而最终没有进入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
所以这部分由美国生产要素创造的中间品价值应该从日本的gnp中减去,并加入美国的gnp。
2、(1)等式12-2可以写成ca?(sp?i)?(t?g)。
美国更高的进口壁垒对私人储蓄、投资和政府赤字有比较小或没有影响。
(2)既然强制性的关税和配额对这些变量没有影响,所以贸易壁垒不能减少经常账户赤字。
不同情况对经常账户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关税保护能提高被保护行业的投资,从而使经常账户恶化。
(当然,使幼稚产业有一个设备现代化机会的关税保护是合理的。
)同时,当对投资中间品实行关税保护时,由于受保护行业成本的提高可能使该行业投资下降,从而改善经常项目。
一般地,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关税保护有不同的效果。
这个问题的要点是:政策影响经常账户方式需要进行一般均衡、宏观分析。
3、(1)、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
相应地,当美国人通过他的瑞士银行账户用支票支付时,因为他对瑞士请求权减少,故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
这是美国用一个外国资产交易另外一种外国资产的案例。
(2)、同样,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
当德国销售商将美国支票存入德国银行并且银行将这笔资金贷给德国进口商(此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贷方)或贷给个人或公司购买美国资产(此时,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
最后,银行采取的各项行为将导致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表的贷方。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第17章【圣才出品】
第15章长期价格水平和汇率15.1复习笔记1.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指在不存在运输费用和不存在贸易保护的自由市场上,同种商品在任何国家出售,按同一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相等。
从理论上讲,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贸易壁垒,且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运输费用为零,那么任何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按同种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由于这里的“一价”指的是用同种货币计量的价格,因而就涉及到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换算即汇率问题。
因此,该定律实际上揭示了不同国家的国内价格同相应汇率之间的一种基本联系。
当然,由于运输费用不可能为零,且国家之间也不可能完全不存在贸易壁垒,因而一价定律在现实中很难成立。
但是它为理论的分析或现实的解释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基准,因而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假设。
如果i G P 表示的是货物i 的本国价格,i F P 表示的是相应的国外价格,/G F E 表示汇率,那么一价定律预言:货物i 无论在何地出售都应采用同样的用本国货币计价的价格,即:/i i G F G F P P E =⨯或//i iG F G F E P P =2.购买力平价(1)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比率。
一国的价格水平以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的价格来表示,它反映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
对购买同一个基准的商品和服务“篮子”来说,在本国以本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与其在外国以外国货币支付的价格之比,便是购买力平价。
具体计算方法为:在两国(或多国)选择同质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收集价格、数量和支出额资料,分别核算各组、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比率,最终获得一个综合的价格比率。
(2)购买力平价和一价定律之间的关系购买力平价和一价定律之间区别在于:一价定律适用于单个商品的情况,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则适用于普遍的价格水平,即商品篮子中所有基准商品价格的组合。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拥护者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成立并不要求一价定律一定成立。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6.1复习笔记1.规模经济(1)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①规模经济的表现规模经济表现为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产出的增长大于投入的增长。
表6-1列出了某一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且该产品的生产只需要劳动这一种投入。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10件产品需要15小时的劳动,而生产25件产品只需要30个小时的劳动。
规模经济表现为:劳动投入增加1倍(从15小时增加到30小时),产出却增加了1.5倍(从10件增加到25件)。
表6-1某一假定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②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动因之一假定世界上只有A和B两个国家,二者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样技术,最初都生产10个单位。
根据表6-1,该产量在每个国家均要15小时的劳动投入,即全世界用30个小时来生产20单位产品。
但是,现在假定该新产品的生产集中到一个国家,比如说A国,且A国在这一行业也投入30个小时的劳动。
然而,在一个国家内投入30个小时的劳动,却能生产出25件产品。
显然,生产集中到A国可以使得世界以同样的劳动投入多产出25%的产品。
可见,各国可以用比以往更有效的规模专业化地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又使得消费所有产品成为可能。
(2)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①规模经济的分类a.外部规模经济,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整个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规模的规模经济类型。
b.内部规模经济,指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的规模经济类型。
②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外部的和内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即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相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就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但是,由于它们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下面将对它们进行分别讨论。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平衡)【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核算与国际收⽀平衡)【圣才出品】⼗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2章国民收⼊核算与国际收⽀平衡12.1 复习笔记1.国民收⼊账户(1)GNP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着眼点是⼀国的国民⽣产总值(GNP),它是⼀国的⽣产要素在⼀定时期内所⽣产并在市场上卖出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GNP是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国产出时所⽤的基本度量⼿段,由花费在最终产品上的⽀出的市场价值量加总⽽得到。
GNP的⽀出与劳动、资本以及其他⽣产要素紧密相连。
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四种可能⽤途,GNP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消费(国内居民私⼈消费的数额)、投资(私⼈企业为进⾏再⽣产⽽留下的⽤于购买⼚房设备的数额)、政府购买(政府使⽤的数额)和经常项⽬余额(对外净出⼝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额)。
(2)国民收⼊国民收⼊等于GNP减去折旧,加上净单边转移⽀付,再减去间接商业税。
即:国民收⼊=GNP-折旧+净单边转移⽀付-间接商业税在实际经济中,要使GNP和国民收⼊的恒等关系完全成⽴,必须对GNP的定义作⼀定调整:①GNP不考虑机器和建筑物在使⽤过程中由于磨损⽽引起的经济损失。
这部分经济损失称为折旧,折旧减少了资本所有者的收⼊。
为了计算⼀定时期的国民收⼊,必须从GNP 中减去这⼀时期资本的折旧。
GNP减去折旧后称为国民⽣产净值(NNP)。
⼗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国的收⼊可能会包括外国居民的赠与,这种赠与称为单边转移⽀付。
单边转移⽀付的例⼦包括向居住在国外的退休公民⽀付养⽼⾦、赔偿⽀付和对遭受旱灾国家的救济援助等。
净单边转移⽀付是⼀国收⼊的⼀部分,但不是⼀国产出的⼀部分,因此,净单边转移⽀付,必须加到NNP中以计算国民收⼊。
③国民收⼊取决于⽣产者获得的产品价格,GNP则取决于购买者所⽀付的价格。
但是,这两组价格并不是完全⼀致的,例如,销售税会使得购买者的⽀付⼤于销售者的收⼊,导致GNP被⾼估,超过了国民收⼊。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资源、比较优势与收入分配)【圣才出品】
第4章资源、比较优势与收入分配一、概念题1.充裕要素(abundant factor)答:充裕要素是“稀缺要素”的对称,是指一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
充裕要素的“充裕”是相对的,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的充裕,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
充裕要素是以资源禀赋解释国际贸易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各国倾向于生产并出口国内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要素价格(factor prices)答:要素价格即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指每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给所有者带来的收入。
生产要素主要有四种: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相应地,其价格分别称为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
生产要素价格同产品的价格一样,主要是由生产要素市场上供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中,工资主要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地租主要由土地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利息主要由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利润作为企业家收入,主要由企业家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3.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答: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如图4-1所示。
图4-1(a)说明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于X的扩张,图4-1(b)则说明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Y的扩张。
图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都从1TT移到了2TT。
图4-1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4.要素比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theory)答:要素比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做出解释的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第11章【圣才出品】
第8章贸易的政策工具8.1复习笔记1.关税的基本分析(1)关税的概念①含义:关税作为最简单的贸易政策,指的是一国政府设置的海关依据国家制定的海关法则和税则,对通过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
②特点:关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和涉外性的特点。
③分类:按课税计量标准分类,可以把关税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
从量关税指的是对每单位进口商品征收固定的税额;从价关税则指的是按进口商品的价值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混合关税指的是由一定比例的从价税加上一定比例的从量税构成的关税。
(2)供给和需求假定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国都生产某商品,且运输成本为零。
为了确定该商品的世界价格和贸易量,首先需要推导本国进口需求曲线和外国出口供给曲线。
推导过程见图8-1和8-2所示。
①本国进口需求曲线图8-1显示了本国进口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在价格1P,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为1D,而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仅为1S,所以本国的进口需求量为11D S-。
如果价格上升为2P,那么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会降为2D,本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会上升至2S,因此进口需求量也就降为22D S-。
这样,推导出进口需求曲线MD是向下倾斜的。
在点A P,没有贸易下的国内供给和需求相等,因而进口需求量为零。
图8-1推导本国进口需求曲线②外国出口供给曲线图8-2显示了外国出口供给曲线XS的推导过程。
在点1P,外国生产者的供给量为1S*,而外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仅为1D*,所以可供出口的产品为11S D**-。
在点2P,外国生产者会将其供给量增加至2S*,外国消费者的需求量会降至2D*,因此出口供给量上升为22S D**-。
这样,推导出外国出口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如果价格下降到P*,则没有贸易下的外国A供给与需求相等,因而出口供给为零。
图8-2推导外国出口供给曲线③世界均衡图8-3表示的是当本国进口需求等于外国出口供给时,就实现了世界均衡。
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价格为P,此时世界的供给等于世界的需求。
(完整版)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重点笔记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1.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
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 L):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
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a LC Q C + a LW Q W≤ L(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Q W = L/a LW– (a LC /a LW )Q C,k= - a LC /a LW =奶酪的机会成本相对价格与供给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而劳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
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 C/a LC,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P W/a LW。
当P C /P W > a LC /a LW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P C /P W < a LC /a LW时,葡萄酒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当P C /P W = a LC /a LW 时,该国会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两种产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圣才出品】
(2)反对自由贸易的观点 ①贸易条件改善论 对一个能够影响国际价格的大国而言,关税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使贸易条件得 到改善,但这一收益必须抵补剔除关税带来的成本。所以,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可能会超过 其成本。当关税到达某个程度才有可能改善一国福利,这里存在最优关税问题。 a.最优关税。由于不断提高关税税率改善贸易条件而提高福利的速度与减少贸易量而 降低福利水平的速度不一致,在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关税,在这种最优关税下,该国的福利 水平达到最高。如图 9-2 所示,在曲线上对应于关税率 t0 的点 1,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3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失为一种次优的增进社会福利的做法。利用次优理论的最有代表性的论点是国内市场失灵 论。
a.国内市场失灵论。国内市场失灵论建立在反对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的基础 上。国内市场失灵论认为,国内市场失灵即国内市场没有发挥应有功能,导致生产者剩余没 有正确衡量成本和收益。图 9-3 阐释了反对自由贸易的国内市场失灵论。
4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1篇国际贸易理论第2章世界贸易概览一、概念题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答:发展中国家是与发达国家相对的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又称“欠发达国家”或“落后国家”。
通常指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
衡量一国是否为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标准有很多种,如经济学家刘易斯和世界银行均提出过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标准。
一般而言,凡人均收入低于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的国家就被定义为发展中国家。
比较贫困和落后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
2.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答: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于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存在及广泛应用,服务外包得到蓬勃发展。
从美国到英国,从欧洲到亚洲,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把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公司的核心能力上而将其余业务交给外部专业公司,服务外包成为“发达经济中不断成长的现象”。
3.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答:丁伯根和波伊赫能的引力模型基本表达式为:其中,T是i国与j国的贸易额,A为常量,i Y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j Y是j国的国ij内生产总值,D是两国的距离。
a、b、c三个参数是用来拟合实际的经济数据。
引力模型ij方程式表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贸易规模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把整个世界贸易看成整体,可利用引力模型来预测任意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
另外,引力模型也可以用来明确国际贸易中的异常现象。
4.第三世界(third world)答:第三世界这个名词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阶级)。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发展中国家:增长、危机和改革)【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发展中国家:增长、危机和改革22.1复习笔记1.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特征(1)四种收入类型的国家根据人均年收入水平,世界各国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
前三类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处于一个落后的发展阶段。
(2)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特征①存在政府对经济进行广泛和直接控制的历史,包括对国际贸易的限制、政府对大型工业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政府对国际金融交易的直接控制,以及政府消费占GNP的高比例。
②存在高通货膨胀的历史。
在许多国家,政府无法仅仅通过税收来支付其沉重的支出和国有企业的亏损,逃税行为盛行,许多经济活动转入地下,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印制钞票。
当政府连续扩大货币供应以提取较高水平的铸币税时,发展中国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甚至恶性通货膨胀。
③在国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国家,信贷机构往往比较脆弱。
银行会频繁地把借入的资金贷给不良的或者有很大风险的项目。
贷款的发放可能是建立在私人关系而不是未来收益的基础上,政府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往往由于不能胜任、没有经验和直接的欺诈而失效。
④一般倾向于实行钉住汇率,或者至少是在政府大量干预下的管理浮动。
政府限制汇率波动的措施不仅体现了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愿望,也体现了政府对于浮动汇率可能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汇率在相对脆弱的市场上发生大幅度波动的担忧。
⑤自然资源或农业产品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规避政府控制、税收和管制的动因会使得行贿和勒索等腐败行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盛行。
在某些情况下,地下经济活动的发展可以通过恢复一定程度上基于市场的资源配置而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是数据表明腐败和贫困是交织在一起的。
(3)发展中国家五种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①债券融资。
发展中国家有时会通过向外国居民个人出售债券来为其赤字融资。
②银行融资。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直接借入了大量资金。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标准贸易模型)【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标准贸易模型5.1复习笔记1.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标准贸易模型建立在四个重要关系的基础之上: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贸易条件(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对国家福利的影响;确定世界均衡的世界相对供给与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
以下将逐一进行介绍。
(1)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如图5-1所示,曲线TT 为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点Q 是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所能接触到的最高的一条等价值线上。
图5-1产品相对价格确定社会产出可以在图5-1上用一系列等价值线来表示市场的产出价值,离原点越远的等价值线对应的产出价值就越高。
假定/C F P P 上升,则等价值线会变陡。
如图5-2所示,当棉布的相对价格从()1/C F P P 上升到()2/C F P P (从1VV 移动到2VV )时,等价值线变陡。
这时,社会将生产更多的棉布和更少的粮食,均衡产出点将从点1Q 移动到点2Q 。
图5-2棉布相对价格的上升如何影响相对供给(2)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如图5-3所示,点Q 是生产点,点D 是消费点。
该国生产的棉布比消费的棉布多,因而出口棉布;相应的,消费的粮食比生产的粮食多,因而进口粮食。
图5-3标准模型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图5-4说明了相对价格/C F P P 上升所产生的影响。
当相对价格/C F P P 上升时,所有的等价值曲线变得更陡,最大价值线会从1VV 移到2VV ;生产点会从点1Q 移动到点2Q ;消费点会从点1D 移动到点2D 。
图5-4棉布相对价格上升产生的影响从点1D 到点2D 的移动反映了/C F P P 上升所产生的两个影响:①消费移动到了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社会福利改善了——收入效应。
②相对价格的变动会使得消费点随无差异曲线向靠近粮食、背离棉布的方向移动——替代效应。
(3)贸易条件改变对福利的影响贸易条件对国家福利的影响可以在图5-4中得到说明。
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课后习题答案1-8章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1 . 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 仿效图1—6和图1—乙试推导出丫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3. 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4.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5. 如果改用丫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 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 —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 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 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案提示:小国9* .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答案提示:第二章答案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 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圣才出品】
第20章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一、概念题1.欧洲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credibility theory of the EMS)答:任何汇率导向的稳定政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汇率政策信誉,政府希望公众相信政府的汇率政策承诺并以此决定本币的持有量。
政策的外部强制性承诺能够保持政策信誉,如通过把本国货币名义汇率钉住低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来引进政策信誉,这样会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比没有实行钉住汇率时下降得更快,且将其调整到低均衡通货膨胀率的成本会更少。
在欧洲货币体系下,通过固定与德国马克的汇率,欧洲其他成员国相当于引进了德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作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屏障,从而减轻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欧洲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认为,违背国际汇率协定而可能付出的政治代价约束了政府的某些货币行为,即通过使得本国货币贬值来获得短期的利益,而实际付出的代价却是长期高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崩溃。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答: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是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12国政府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召开会议,并于1992年2月签署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合称《欧洲联盟条约》。
《马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成为欧盟。
《马约》的主要内容是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确定了时间表和步骤。
《马约》规定: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为第一阶段,要求各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强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一致;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主要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形——欧洲货币局;第三阶段最早于1997年1月开始,最晚于1999年1月1日开始,逐步建立一种“真正”的单一货币和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
为了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马约》规定了经济趋同条款,主要内容是:①各国财政赤字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3%以下;②各国政府债务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低于60%;③各国消费价格上涨率不得超出三个最低国的平均上涨率1.5个百分点;④各国长期利率不得超出三个物价最平稳的成员国的平均利率2个百分点;⑤各国货币在过去两年内处于欧洲外汇汇率机制的正常变动范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20章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20.1 复习笔记1.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变(1)1969~1978年欧洲货币改革的原因欧盟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努力寻求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汇率的更大稳定性,其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政策形势发生了变化;二是人们希望欧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汇率的变动给欧盟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
具体原因有两个:①为了提高欧洲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1969年的货币危机使得欧洲对美国将其国际货币职责放在其国家利益之前的可靠性失去信心。
面对美国越来越自私的政策,欧盟国家为了更加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决定在货币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
②为了把欧盟变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市场。
欧盟的长远目标就是要消除所有障碍,把欧盟变成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
欧洲的政府官员认为,汇率的不确定性,是减少欧盟内部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在欧洲国家之间建立起固定的相互汇率,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欧洲市场。
(2)1979~1998年的欧洲货币体系(EMS)欧洲货币体系是欧洲共同体国家为实现经济一体化而于1979年3月13日建立的区域性金融体系。
当时参加的国家有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和爱尔兰。
1984年9月希腊加入,1987年5月12日西班牙加入,1987年11月10日葡萄牙加入,1995年1月1日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创建欧洲货币单位。
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内容。
在结构上,欧洲货币单位与欧洲记账单位相同,都是由成员国的一定量的货币组成,是一个货币“篮子”。
与欧洲记账单位的本质区别是,欧洲货币单位不仅可以作为价值尺度给资产和负债标价,而且还是一种支付手段,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货币的功能。
所以,欧洲货币单位既是一个货币“篮子”,也是一种“篮子货币”。
②建立双重的中心汇率制,以保证成员国汇率的稳定。
根据规定,成员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之间确定一个中心汇率,同时成员国的货币之间也存在一个双边中心汇率。
但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双边中心汇率必须根据欧洲货币单位与成员国货币的中心汇率进行换算。
当一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之间的中心汇率进行了调整,那么它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中心汇率也会相应作出调整。
所以,欧共体规定,各成员国不能擅自调整本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中心汇率,任何调整都必须经过欧共体财政部长理事会和各国中央银行行长的同意。
成员国货币可以围绕两国的双边中心汇率在上下2.25%的幅度内波动。
如果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已接近其波动的极限,则两国货币当局都应该进行干预。
欧共体成员国对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对外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制。
③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取代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增强干预市场的能力。
欧洲货币基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基础。
早在1973年4月,欧共体为稳定汇率而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但基金总额远不足以适应干预市场的需要。
根据规定,各成员国缴纳其黄金、外汇储备的20%以及相同数额的本国货币作为欧共体的共同储备。
与此同时,还规定了信贷体制。
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可以相互提供本国货币的短期信贷,数量不限,作为干预市场能力的补充。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欧洲货币体系从创立到1999年欧元启动,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在稳定汇率、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3)德国在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及欧洲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任何汇率导向的稳定政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汇率政策信誉,政府希望公众相信政府的汇率政策承诺并以此决定本币的持有量。
政策的外部强制性承诺能够保持政策信誉,如通过把本国货币名义汇率钉住低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来引进政策信誉,这样会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比没有实行钉住汇率时下降得更快,且将其调整到低均衡通货膨胀率的成本会更少。
在EMS下,通过固定与德国马克的汇率,欧洲其他成员国相当于引进了德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作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屏障,从而减轻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EMS的信誉理论认为,违背国际汇率协定而可能付出的政治代价约束了政府的某些货币行为,即通过使得本国货币贬值来获得短期的利益,而实际付出的代价却是长期高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崩溃。
(4)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①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是由欧盟15个国家中11国组成的货币一体化联合体,是战后40多年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终产物。
从1957年的《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起,欧洲的经济和货币一体化踏上了一段不平坦的路。
欧共体在1962年确定要建立货币联盟,于1970年制定了一个10年规划《沃纳报告》,但这一规划随布雷顿森林平价制度的崩溃而告吹。
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欧洲货币体系(EMS)于1979年建立,一个以稳定欧盟各国货币为己任的欧洲汇率机制(EMR)也开始运行。
在又经过1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欧盟各国于1991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欧洲货币联盟的进程的三个阶段达成协议,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995年12月,欧盟在马德里会议上确定第三阶段从1999年1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月1日开始。
在1999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之后,11个欧盟国家终于进入了创立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从这一天起,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欧元正式亮相,并将于两年后替代各成员国的货币,欧洲中央银行也在欧元区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②单一货币区目标欧盟国家采取单一货币的目标,其原因主要有三点:①单一的欧洲货币将通过清除EMS货币汇率重新安排的威胁和消除EMS货币之间的兑换成本而带来比固定汇率情况下更高程度的欧洲市场一体化。
②在EMS下,德国对EMS货币政策的管理片面强调了德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牺牲了EMS伙伴国的利益。
将要取代EMU下的德意志联邦银行的欧洲中央银行将不得不更多考虑其他国家的问题,它将自动给予这些国家与德国相同的机会来参与体系内货币政策的制定。
③由于在欧盟内部,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因此各国货币保留(可调整的)固定平价而放弃对单一货币的锁定平价,有很大损失。
各国货币之间不论采用何种固定汇率体系,都有可能遭受投机性攻击。
如果欧洲希望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维持永久的固定汇率,那么单一货币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④所有欧盟国家的领导人都希望《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能够确保欧洲的政治稳定。
新货币将把欧洲国家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给欧洲大陆的和平带来决定性的政治支持。
2.欧元和欧元区内的经济政策(1)马斯特里赫特一致性标准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特别指出,欧盟成员国在被批准加入之前必须满足几项宏观经济一致性标准。
这些标准有:①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在被加入的前一年不得比通货膨胀率最低的3个欧盟成员国的平均值高1.5%以上。
②该国必须在ERM内维持了稳定的汇率,没有主动发起过贬值。
③该国的公共部门赤字不得高于GDP的3%(在异常和临时的情况下除外)。
④该国的公债必须低于或接近GDP的60%这一参考水平。
(2)《稳定与增长协定》欧盟领导人1997年通过谈判达成的具有补充作用的《稳定与增长协定》。
该协定提出了“平衡或盈余的中期财政预算目标”;它还对那些不能迅速纠正“过度的”赤字和债务的国家设定了实施金融惩罚的时间表。
(3)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和15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
由6名成员组成的ECB执行委员会和各国中央银行的行长组成的ECB管理委员会通过投票作出ESCB的决策。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赋予ESCB的首要任务是追求价格稳定,其中包括许多旨在把货币政策独立于政治影响的条款。
此外,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中央银行不同,ESCB的操作超越了任何单个的中央银行的管理范围。
ESCB必须定期就其活动向欧洲议会作简要汇报,但是欧洲议会无权改变ESCB的章程。
一项要求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修正要由欧盟的每个成员国的立法或投票批准。
(4)修正的汇率机制——汇率机制2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对于还不是EMU成员国的欧盟国家,汇率机制2规定了对欧元上下15%的宽松汇率区间,并详细说明了支持这些目标区的相互干预安排。
汇率机制2在防止欧元区以外的欧盟成员国的竞争性贬值,以及为EMU的未来加入国提供一种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汇率稳定一致性标准方面被认为是必要的。
根据汇率机制2的规定,当欧元的干预操作导致的货币供给变化威胁到国内价格稳定时,欧洲中央银行或者任一拥有本国货币的欧盟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都可以撤销这种干预操作。
3.最优货币区理论(1)最优货币区最优货币区又称“最佳货币区”、“最适货币区”,是各有关国家通过实现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的一体化而组成的最适合于相互间实行固定汇率的地区。
也就是说,每一个实现了经济一体化的地区都可以成为一个最优货币区。
欧洲联盟各国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适合于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
(2)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有关固定汇率最适合于那些通过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而实现一体化的地区的理论。
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
该理论可以分析一国加入固定汇率区之后的得与失。
得与失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与区域内贸易伙伴的一体化程度。
从“得”的方面来说,一国加入固定汇率区的货币效率收益为:加入国避免了由汇率浮动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国际结算成本等损失。
一国与固定汇率区成员之间的贸易量越大,这种收益就越高。
同时,该国与固定汇率区成员之间在生产要素方面的自由流动性越大,其新获得的货币效率收益也越高。
该国对固定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