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全
![水土保持学全](https://img.taocdn.com/s3/m/d8a4044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1.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土保持学第二章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
4.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
5.土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生物侵蚀类型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古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水力侵蚀的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件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e046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6.png)
某地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估实例
评估目标
对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的效益进行评估,为今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评估内容
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前后的情况,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 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结果
经过科学评估,该地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显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 显改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该评估结果也为今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有效控制水 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 济发展。
经过科学规划和精心实施,该地区水 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 明显改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力保障。
规划内容
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 制定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水土流 失调查、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方 案设计等。
水土保持工程学
REPORTING
• 水土保持工程学概述 • 水土流失及其影响 •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 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 • 水土保持工程实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水土保持工程学概述
REPORTING
水土保持工程学的定义
总结词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工程措施有效保护、改 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土地 生产力的综合性学科。
PART 04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REPORTING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是指通过种植植物 ,利用其根系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 失的方法。
作用
保持土壤稳定,减少水土流失,改善 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
水土保持植物的种类和特性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9f8b7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e.png)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一、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1. 水土保持的整体思路原则水土保持的整体思路原则是指在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情况,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维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这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科学施工和管理、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原则。
2. 水土保持的水文原理水文原理是水土保持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它主要研究水文过程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文原理强调水的来源、径流和渗入对土地的影响,通过控制降雨径流,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的植被原理植被原理是指通过合理的植被覆盖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植被具有保持土壤结构稳定、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水分和气候等功能。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和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4.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原理工程措施原理是指通过建设各种水土保持工程来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
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沟渠、防护林带、水土保持墙等。
这些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二、水土保持学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学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水土保持学的重要性:1. 保护土壤资源水土保持学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不被破坏或流失。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土壤资源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2. 维护水资源安全水土保持学通过控制水流速度和减少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对于保障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学通过恢复植被、修复生态系统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维护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4. 防止自然灾害水土保持学通过建设护坡、防护林带等工程,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土保持学的定义是
![水土保持学的定义是](https://img.taocdn.com/s3/m/bbddfd735acfa1c7aa00cca5.png)
(1)水土保持学的定义是: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阐明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和运用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由水土保持学的根本任务和当前学科发展状况来看,它的基本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
即研究地表土壤及其母质、基岩受水力、风力、重力、冻融和化学等作用所产生的侵蚀形式,以及被侵蚀物质的搬运、堆积形式及危害;研究径流的形成与损失过程;研究水土流失的分布情况,包括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研究水土流失对国民经济,包括对农业生产、江河湖泊、工矿企业、水陆交通、城镇居民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害。
2、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原理。
即研究在不同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流失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在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3、研究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及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合理利用土地,组织和运用工程、林草、农业耕作等措施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4、研究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评价(2)(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稳定生态系统的建设,以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水土保持基本原理的一部分。
(4)(5)水土流失关联着生态系统,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中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更严重。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地位,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
只要水土保持住了,保持好了,许多环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水土资源是生物赖以生存与繁衍的重要地质资源,保护好水土资源,就是保护生物群落,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此,我们应当去尽力修复好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环境。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549fc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0.png)
水土保持学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什么?A. 提高土地生产力B. 增加水资源总量C. 防止土壤侵蚀D. 促进生态环境和谐2. 下列哪项不属于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A. 植被恢复与保护B. 土地整理C. 建设护坡设施D. 增加化肥施用量3.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B.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重点C. 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D. 以上都是4. 下列哪种措施不属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A. 梯田建设B. 沟道整治C. 土地改良D. 植树造林5. 下列哪种措施不属于水土保持生态措施?A. 草地建设B. 湿地保护C. 退耕还林还草D. 增加农业产量6. 下列哪种措施不属于水土保持管理措施?A. 制定水土保持法律法规B.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C.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D. 提高农民收入7. 下列哪种地形容易发生水土流失?A. 丘陵地区B. 平原地区C. 高原地区D. 山地地区8. 下列哪种土壤类型水土保持效果较好?A. 沙土B. 黏土C. 壤土D. 盐碱土9. 下列哪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A. 干旱气候B. 湿润气候C. 温带气候D. 热带气候10. 下列哪种植被类型有利于水土保持?A. 草本植被B. 灌木植被C. 乔木植被D. 以上都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1. 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包括哪些方面?A. 防治水土流失B. 提高土地生产力C. 保障水资源安全D. 促进生态环境和谐E. 增加农民收入12.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哪些?A. 地理信息系统B. 遥感技术C. 土壤侵蚀规律D.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E. 水资源利用状况1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梯田建设B. 沟道整治C. 土地改良D. 植树造林E. 草地建设14. 水土保持生态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湿地保护B. 退耕还林还草C. 草地建设D. 植树造林E. 提高农业产量15. 水土保持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制定水土保持法律法规B.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C. 开展水土保持监测D. 提高农民收入E. 加强水土保持执法力度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6. 水土保持只能通过工程措施来实现。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e459f4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1.png)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O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水土保持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该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水土保持应用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有关水土保持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应用的基本思想,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强化水土保持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要求学生选择所关心的与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有关的问题,撰写课程小论文,提高学生资料获取、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基础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土壤生态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土保持的概念及原则;土壤侵蚀形式及影响因素;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及方法、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方案的特点。
难点:土壤侵蚀过程,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原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水土保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水土保持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态环境建设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实地观察和室内测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了解水土流失问题的特点与变化,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课程学习中。
水土保持学原理和措施的应用
![水土保持学原理和措施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b2597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7.png)
水土保持学原理和措施的应用概述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学科。
通过理解水土流失的原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破坏,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将介绍水土保持学的原理以及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
水土保持学原理水土保持学的原理主要涉及土壤侵蚀的形成机理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了解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1. 土壤侵蚀的形成机理土壤侵蚀是指土壤颗粒因受风、水、重力等力的作用,从原来的位置脱离并沉积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土壤侵蚀的形成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风蚀:当风速较大时,会造成土壤颗粒的飞沙现象,导致土壤侵蚀。
- 水蚀:水的流动和撞击力会使土壤被冲刷,水流冲刷会造成河流河岸的崩塌,形成沟壑等。
- 重力侵蚀:如土壤质地较松软,或在坡地上没有遮蔽物覆盖,重力作用下就会发生坡面侵蚀。
2. 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水土流失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 降雨量:降雨量越大,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越高。
- 坡度:坡度越大,水对土壤的冲刷力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轻的土壤更容易被风蚀和水蚀。
- 植被覆盖率:植被可以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低。
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为了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1. 林地建设林地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栽植多层次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形成覆盖层,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冲击力和水流的速度,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
同时,根系的发育还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冲刷。
2. 构筑物建设构筑物是指人工制造的堤坝、防护墙、截水沟等建筑物。
通过合理的构筑物建设,可以将水流导向合适的地方,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例如,修建坝塘可以储存雨水,并防止水流冲刷土壤。
水土保持学教学大纲
![水土保持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4dfaf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6.png)
水土保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水土保持学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方面面。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和教育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水土保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水土资源的特点、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2.1 水土保持学概论2.1.1 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2.1.2 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1.3 水土保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2 土地资源特点与评价2.2.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2 土地资源评价的指标和方法2.2.3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2.3 水土保持的原理和措施2.3.1 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3.2 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要点2.3.3 水土保持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2.4 水土保持政策与法规2.4.1 水土保持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4.2 水土保持相关法规与法律责任2.4.3 水土保持政策和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2.5 水土资源管理与保护案例分析2.5.1 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案例分析方法2.5.2 基于案例的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解析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讲授18学时、实验实践8学时、实地考察6学时和案例分析4学时。
四、考核与评价4.1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平时表现、报告和考试。
其中,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30%,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https://img.taocdn.com/s3/m/9a6b3b8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1.png)
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营力以及不合理人为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侵蚀和水的损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1)威胁生态安全,危及人类生存空间;(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3)滑坡、泥石流严重,影响公共安全;(4)毁坏耕地,影响粮食安全;(5)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威胁饮水安全;(6)恶化人居环境。
内营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外营力: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流水。
地下水,重力,波浪,冰川,风沙。
风化作用: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的损失和破坏。
正常侵蚀:指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的形式:击溅侵蚀、面蚀、沟侵蚀、山洪侵蚀按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面侵蚀。
沟蚀四个阶段及其特点:(1)浅沟侵蚀。
特点:在初期与细沟侵蚀相同,下切深度在0.5m以下,逐渐加深到1m。
沟宽一般超过沟深,以后继续加深加宽。
浅沟侵蚀是侵蚀沟发育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没有形成明显的沟头跌水,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不妨碍耕犁通过,但已感到不便。
由于耕犁作用,沟壑斜坡与坡面无明显界限。
(2)切沟侵蚀。
特点:横断面呈“V”字形,沟头有一定高度的跌水,长宽深三方面的侵蚀同时不同程度地进行,即因水流的不断冲刷,使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
水土保持工程学.pdf
![水土保持工程学.pdf](https://img.taocdn.com/s3/m/d468d7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9.png)
水土保持工程学.pdf水土保持工程学是一门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程措施保护土壤、水资源,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受到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水土保持工程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水土保持工程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形修复与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形的不断改变,地质灾害频发。
水土保持工程学通过地形修复与治理,修复受损的地形,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土地资源。
二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水土保持工程学通过开展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保障人类用水安全,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土壤保护与改良。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受到严重破坏。
水土保持工程学致力于土壤的保护与改良,提高土地的肥力,保障农业生产。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水土保持工程学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实际工作中,水土保持工程学需要结合地质、土木、水利、生态等多学科知识,开展综合性工作。
首先,要通过地质勘探、地形测量等手段了解地质地貌情况,确定治理范围和治理措施。
其次,要进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确定工程结构和建设方案,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效果。
再次,要开展工程施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材料,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最后,要进行工程验收和效果评估,监测工程效果,及时调整工程措施,确保工程的持续有效。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学科,其发展不仅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也关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未来世代的生存。
在未来的工作中,水土保持工程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保护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方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https://img.taocdn.com/s3/m/c76dcfd2aeaad1f346933fff.png)
水土保持学第二章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
4.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
5.土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生物侵蚀类型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古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水力侵蚀的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86f02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0.png)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水土保持学是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的学科,其主要原理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等。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土流失控制是水土保持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水土流失是指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下,水流、风力、重力等作用下,土壤被剥蚀、冲刷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还会导致水质污染、洪涝灾害等问题。
因此,控制水土流失是保护水土资源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植被覆盖、修筑滞洪设施、梯田建设等,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被冲刷。
二、土壤改良是水土保持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土壤改良是通过调整土壤结构、改进土壤肥力和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以提高土壤质量的过程。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施加有机肥料、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深翻耕作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从而促进作物生长。
三、水资源合理利用是水土保持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水是生命之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合理利用包括节约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等。
例如,采取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可以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四、生态恢复是水土保持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生态恢复是修复、重建或改造破坏的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恢复植被、保护野生动物、修复水体等。
例如,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可以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学的主要原理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等。
这些原理是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的基础,通过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水土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水土保持原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水土保持学试题及答案
![水土保持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34a10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9.png)
水土保持学试题及答案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跨学科学科。
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学好水土保持学十分必要。
下面就来看看几道水土保持学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水土保持?答:水土保持是一种维护水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人类活动或实践。
其目的是通过维护水文地理过程,控制土壤水分丧失、控制土地受侵蚀、保持土地肥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2. 什么是水土流失?答:水土流失是指因各种自然、人为因素导致土壤、水分、营养物质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物质被水流、风力等作用搬移和消耗的现象。
3. 下列哪一种土壤类型最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A. 壤土B. 黏土C. 砂土答:C. 砂土。
砂土结构疏松,空隙率大,对水分的保持能力较弱,容易遭到水土流失的侵害。
4. 什么是植被覆盖率?答:植被覆盖率是反映某一地区通常在生长季节内植被盖度和植被种类的指标,通常采用植被覆盖度或植被盖度来描述。
5. 下面哪一项不是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方法?A. 植树造林B. 雨水收集利用C. 孔雀石绿控制答:C. 孔雀石绿控制。
孔雀石绿是一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不可能提高植被覆盖率。
6. 下面哪个湿地类型能更好的防止洪水灾害?A. 岩质湿地B. 沼泽湿地C. 土壤湿地答:B. 沼泽湿地。
沼泽湿地能很好地吸收和保持雨水,稳定水位,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小洪水灾害的发生概率。
以上是几道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学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了解水土保持学有所帮助。
我们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资源、田园风光,让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平衡更加完整,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而可持续之地。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https://img.taocdn.com/s3/m/d9396fdf6f1aff00bed51e2a.png)
水土保持:是农业计划中的一个项目。
它不仅研究土壤侵蚀的控制,消极地保持水土,而是将水土流失的治理、研究和预防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地实施土地以及经营作业上所需要的水土保持技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量是指土壤在外营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
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
流域产沙量:在特定的时段内通过小流域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地表层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的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软岩层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正常侵蚀是指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
加速侵蚀是指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使侵蚀速率大于土壤的自然形成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古代侵蚀是指远在人类出现以前的地质时期内,在构造运动和海陆变迁所造成的地形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侵蚀作用。
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出现以后,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力侵蚀又叫水蚀,是指土壤在水力作用下发生的侵蚀现象。
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为面蚀、沟蚀和山洪侵蚀。
面蚀是指由于雨滴的击溅和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
雨滴击溅侵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它是一次降雨最先发生的土壤侵蚀状态。
水土保持学课本
![水土保持学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0377de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c.png)
水土保持学课本引言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的学科,主要关注土地的水分管理、土壤保护和植被恢复等方面。
本篇文档将介绍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和应用技术。
第一章: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多个重要概念和术语。
本章将介绍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水土保持的定义、目标和原则,以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现状。
1.1 水土保持的定义和目标水土保持是指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以提高土地质量和环境稳定性的一系列措施。
其目标是确保土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1.2 水土保持的原则和措施水土保持学依据一系列原则和措施来实现其目标。
常见的水土保持原则包括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等。
而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包括植被覆盖、水土保持工程、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等。
1.3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现状水土保持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田和森林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
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土地质量和环境稳定性迫在眉睫。
第二章:水土保持学的原理和方法水土保持学研究的核心是理解水土系统的原理和应用适当的方法来保护土地资源。
本章将介绍水土保持学的原理和一些常见的应用方法。
2.1 水土系统的原理水土系统是指土壤和水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了解水土系统的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过程和作用机制。
常见的水土系统原理包括水循环、土壤水分平衡和水土流失过程等。
2.2 水土保持方法: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水土保持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植物的根系和枝叶来保持土壤稳定和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本节将介绍植被恢复的原理、适用场景和常见的植被选择。
2.3 水土保持方法: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构筑物和设施来控制土壤侵蚀和水流量,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水土保持学的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cae9c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3.png)
水土保持学的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如何保护和管理水源、土壤和植被,从而防止和减缓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的一系列策略和技术。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农学和工程学等等。
本文将通过解释水土保持学的相关术语和原理,带领读者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与丰富内涵。
1.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通过采用合理的措施和技术,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从而维护水源、土壤和植被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这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水土保持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质、保持水量平衡以及提高土壤肥力。
2.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自然力和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土壤表面的物质流动和土壤剥蚀的过程。
降水、风力、水流以及人类的农耕、城市建设等活动都是导致土壤侵蚀的因素。
土壤侵蚀造成的后果严重,包括土壤肥力下降、水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因此,水土保持学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来减少土壤侵蚀,并保护土壤资源。
3.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干预以改善或重建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水土保持学中的生态恢复是指通过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水质治理等手段,使受到破坏的水源、土壤和植被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不仅可以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加自然界的各种资源。
4. 多种植群多种植群是一种通过分布多种不同植物物种的方法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植被的整体稳定性,提高抵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降低土壤侵蚀速度,并提供更多的生态功能。
常见的多种植群模式包括林下种植、混交种植和景观绿化等。
5.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是水土保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包括水源地保护、水质治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通过建立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入侵,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维持水体的生态健康和供水的安全性。
水资源保护不仅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保护水生态系统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02030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b.png)
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水土保持是一门专门研究如何保持、修复和改善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需要我们掌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汇解释:
1. 水土流失: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地表层土壤被水、风、冰等力量移动、侵蚀、冲刷和流失的现象。
2. 沟壑治理:指对土地中的沟壑进行整治和修复,以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3. 防护林带:指种植在河流、湖泊、道路、铁路等陡坡或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树木带,其作用是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4. 梯田:指在山地、丘陵地区开垦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通过修建梯形的田地,使之成为阶梯状,以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
5.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为活动,恢复、改善、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生态系统,以达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水土保持学中一些常见的词汇和概念,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对于进行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营力以及不合理人为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侵蚀和水的损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1)威胁生态安全,危及人类生存空间;(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3)滑坡、泥石流严重,影响公共安全;(4)毁坏耕地,影响粮食安全;(5)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威胁饮水安全;(6)恶化人居环境。
内营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外营力: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流水。
地下水,重力,波浪,冰川,风沙。
风化作用: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的损失和破坏。
正常侵蚀:指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的形式:击溅侵蚀、面蚀、沟侵蚀、山洪侵蚀按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面侵蚀。
沟蚀四个阶段及其特点:(1)浅沟侵蚀。
特点:在初期与细沟侵蚀相同,下切深度在0. 5 m以下,逐渐加深到1m。
沟宽一般超过沟深,以后继续加深加宽。
浅沟侵蚀是侵蚀沟发育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没有形成明显的沟头跌水,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不妨碍耕犁通过,但已感到不便。
由于耕犁作用,沟壑斜坡与坡面无明显界限。
(2)切沟侵蚀。
特点:横断面呈“V”字形,沟头有一定高度的跌水,长宽深三方面的侵蚀同时不同程度地进行,即因水流的不断冲刷,使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
加之重办作用,沟岸亦不断坍塌。
沟头进行溯源侵蚀,跌水高度变大,这种跌水是切沟最活跃的侵蚀部分,跌水既冲刷它所跌入的沟底面,又击溅或淘刷水面。
跌水面的底部被冲蚀淘空之后,使留下来的上部土体悬空,悬空的土体很快崩塌,随之出现一个新的垂直跌水面,开始新的循环。
切沟侵蚀是浸蚀沟发育的盛期阶段,是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均甚激烈的阶段,所以,这时是防治沟蚀最困难的阶段。
(3)冲沟侵蚀。
特点:切沟侵蚀进一步发展,使水流更加集中,下切深度越来越大向两侧扩展。
横断面呈“U”型并逐渐定型。
沟底纵断面与原坡面有明显差异,上部较陡,下部已日渐接近平衡断面。
(4)停止阶段。
特点:在这一阶段,沟顶接近分水岭,沟底纵坡接近于或相当接近于临界侵蚀曲线,沟岸大致接近于自然倾角,因此沟顶已停止朔源侵蚀,沟底不再下切,沟岸停止扩张。
风力侵蚀: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风力侵蚀形式:吹蚀和磨蚀。
吹蚀作用:是指风力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的作用。
磨蚀作用:指的是疏松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边界的机械侵蚀、磨削作用。
重力侵蚀:是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的一系列现象。
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块体形式,故也称为块体运动。
重力侵蚀的形式或类型:(1)陷穴。
特点:有时单个出现,有时呈珠串状从坡上部向坡下部排列且下部连通,为侵蚀沟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2)泻溜。
特点:常发生在黄土地区及有黏重红土的斜坡上,在易风化的土石山区也有发生。
(3)滑坡。
特点: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比较明显的滑坡面,滑落后的滑坡体层次虽然受到严重扰动,但其上下之间的层次未发生改变。
(4)崩塌与坠石。
特点:崩落面不整齐。
(5)崩岗。
特点: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一些花岗岩地区。
(6)地爬(土层蠕动)。
特点:(7)岩层蠕动。
特点:主要出现在页岩、片岩、千枚岩等柔性岩层组成的山坡上,少数也可以出现在坚硬岩石组成的山坡上。
(8)山剥皮。
特点:山体变成岩石裸露的不毛之地。
泥石流侵蚀形式:(1)石洪,(2)泥流,(3)泥石流冻融侵蚀:冻结、融化现象频繁进行,不断使裂缝加深扩大,以致岩体崩裂成岩屑,称冻融侵蚀。
也称冰劈作用。
化学侵蚀:土壤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损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的过程。
化学侵蚀形式:(1)岩溶侵蚀,(2)淋溶侵蚀,(3)土壤盐渍化土壤侵蚀量:通常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散松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称为土壤侵蚀量。
土壤侵蚀速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率(或速度),或称为土壤侵蚀模数,量纲是t/km2·a。
土壤流失:所至指的仅为在水力侵蚀中,由于地表径流导致的土壤面蚀部分(包括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沙粒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因此土壤流失量(amount of soil loss)所指的也就是由于发生土壤面蚀所流失的土沙数量。
土壤侵蚀程度:指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土壤侵蚀强度:指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分析:1气候因素;2地形因素;坡度,坡长。
3地质因素;4土壤因素;5植被因素;6人为因素。
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各区的特点:1西北黄土高原区: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
.土层深厚疏松、沟壑纵横、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土壤侵蚀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2.东北黑土区:松花江、辽河两大流域。
地形多为漫岗长坡,顺坡耕作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冻融侵蚀较剧烈,冻融侵蚀与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交织在一起。
3.北方土石山区:涉及海河、淮河、松辽、黄河四个流域。
该区降雨集中,土层浅薄,山丘区一半以上耕地土层厚度小于50cm。
水土流失对土地生产力破坏极大,同时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加剧水源污染,威胁下游饮水安全。
4.南方红壤区:涉及海南、广东、福建、湖南、浙江、江西以及鄂东南和皖南地区。
水土流失表现三大特点:一是岩层高度风化后,风化壳深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岗侵蚀;二是近年来荒坡地林产品开发强度大,引发严重人为水土流失;三是该区不少人工林为纯林,林下缺少灌、草覆盖,土壤表面裸露,保持水土能力很弱。
5.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涉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贵州、甘肃、陕西和湖北等8个省(市、区)。
基本情况:地质构造复杂而活跃,山高坡陡,人口密集,降雨集中,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
6.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及湖南西部、广西西部的高原、山地和丘陵。
本区的土壤侵蚀营力主要是流水,仅西昌安宁河流域有显著的风蚀现象,高山峡谷和某些地区有重力侵蚀发生。
云贵高原四周都是崎岖的山岭,中央部分岩层比较平缓。
高原西部横断山脉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山与峡谷相间,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由此造成的土壤侵蚀也较严重。
7.北方农牧交错区。
本区降水稀少,风力较强,以高原丘陵为主,气候土壤和植被过渡性特征明显。
沙土黄+土由西向东组成变细,黄土由南向北为零星覆沙黄土、片状覆沙黄土、盖沙土和沙土。
水土保持调查内容:1自然因素调查:(1)地质;(2)地貌地形;(3)气象;(4)地面组成物质;(5)植被;(6)水文水资料;(7)其他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动物资源。
2社会经济调查:(1)土地利用;(2)社会经情况3水土流失及现状调查:(1)水土流失现状调查;(2)水土流失危害调查;(3)水土流失成因调查;(4)水土保持调查。
水土保持规划原则:(1)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统筹兼顾、协调平衡。
(3)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宏观战略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攻方向相结合。
(4)因地制宜、分区分类规划。
(5)预防保护、治理措施、生态修复、监督、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水土保持措施的主要内容:(1)工程措施;(2)林草措施;(3)农业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要求: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1996)为标准。
水土保持工程4种措施:(1)坡面防护工程;(2)沟道治理工程;(3)小型水库工程;(4)山地灌溉工程。
坡面固定工程7种措施:(1)挡墙;(2)抗滑桩;(3)削坡和反压土;(4)排水工程;(5)护坡工程;(6)滑动带加固措施;(7)植物固坡措施。
梯田的分类:按修筑的断面分类: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波浪式梯田。
按田坎构筑材料分类: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坎梯田。
按土地利用方向分类:农田梯田、水稻梯田、果园梯田、林木梯田。
按灌溉方法分类:旱地梯田、灌溉梯田。
按施工方法分类:人工梯田、机修梯田。
根据沟头防护工程的作用,可将其分为: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排水式沟头防护工程。
谷坊的作用:谷坊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
①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②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④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坝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谷坊的分类:按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分为:土谷坊、浆砌石谷坊、干砌石谷坊、混凝土谷坊、钢筋混凝土谷坊、插柳谷坊等。
按使用年限,分为:永久性谷坊和临时性谷坊。
浆砌石谷坊、混凝土谷坊和钢筋混凝土谷坊为永久性谷坊,其余基本上属于临时性谷坊。
按透水性,分为:不透水性谷坊和透水性谷坊。
不透水性谷坊,如土谷坊、浆砌石谷坊、混凝土谷坊、钢筋混凝土谷坊等。
透水性谷坊,如插柳谷坊、干砌石谷坊等。
拦沙坝:是以拦蓄山洪及泥石流沟道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拦挡建筑物。
它是沟道治理主要的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米。
拦沙坝的作用:(1)拦蓄泥沙,以免泥沙对下游的危害;(2)提高侵蚀基准,减缓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水流的侵蚀能力;(3)淤积物淤满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降降低,坡长减小,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作用减弱,最终趋于稳定;(4)拦沙坝在减少泥沙来源和拦蓄泥沙方面能起很大作用。
淤地坝的分类:(1)按筑坝材料可分为土坝、石坝、土石混合坝等;(2)按坝的用途可分为缓洪骨干坝、拦泥生产坝等;(3)按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可分为夯碾坝、水力冲填坝、定向爆破坝、堆石坝、干砌石坝、浆砌石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