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篇:劳动关系学自考复习资料*三方协商,指由政府,雇主,劳动者三方代表,根据一定的议事规则或程序,通过特定的形式开展协商谈判而形成的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三方协商的特点1三方主体的独立性2主体权利的对等性3协商过程的民主性4协商目的的合作性*政府在三方协商中的作用:*1组织作用:⑴政府在制定法律和重大经济政策,在调整劳关及相关劳动问题时,如制定工时制度,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条件标准,劳动保护措施和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都吸取并听取劳资双方的意见组织劳资双方共同进行讨论⑵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干预。
主要是根据法律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制定消除就业歧视的政策和措施,对雇主的大量裁员进行干预⑶对劳资双方的协商谈判,采取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主动介入和被动介入,争议前介入和争议后介入等方式,进行协商,促使劳资双方合作,达成协议⑷实施劳动行政管理,全面规范劳资双方的行为2平衡作用:劳资双方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问题上出现分歧,一方力量明显大于对方时,劳资关系的协商会困难重重,协商结果也不利于共同合作,这对于发展经济和安定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政府的作用就是采取强硬的调整措施,使双方力量保持平衡。
特别是当劳工运动一旦危及到经济发展和雇主的利益时,政府往往会使用权力,对工会采取强硬措施,以平衡劳资关系。
其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介入劳资双方进行调停,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采取强制手段3监督作用:现代社会中,政府对劳资关系的直接干预程度越来越小,而监督的作用于越来越强。
当劳资关系的调整进入劳资双方依法进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时期后,劳资双方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劳资关系的稳定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法律保障。
因而政府在三方协商格局中主要发挥监督作用*4服务作用:⑴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完整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为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提供依据,制定标准⑵按国际劳工组织1981年163号建议书的要求,政府部门对参加集体协商,集体谈判的劳资双方组织予以承认,并在谈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料⑶政府对劳资双方在建立劳关,进行合作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发布各种信息⑷为劳资关系双方进行人员和业务培训,组织国际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三方协商机制的组织机构:中国劳关三方协商机制首先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并取得积极效果。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 考点汇总复习
第1章重点第2章重点第3章难点第4章雇主重点第5章工会重点第6章政府第7章难点第8章集体谈判第9章集体协议重点第10章第11章难点第12章1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1.劳动关系2.劳动力的提供者3.(详情见下页)考点1:劳动关系的内涵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对立劳工关系集体谈判劳雇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源自日本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美国考点2: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1.概念经济社会关系。
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2.含义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最基本条件。
自然性质社会性质考点3: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定内涵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凡不在职工之列的人员所从事的劳动,或者虽在职工之列却以职工以外身份所从事的劳动,例如现役军人的军工劳动,罪犯、劳教人员和战俘的劳役劳动,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个体劳动者和合伙人的劳动,职工以公民身份所从事的社会义务劳动,都不属于我国目前法律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指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即职工由用人单位组织起来并在其指挥或指派下,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共同从事的劳动。
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本质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1.合作2.冲突劳动者资方考点4:劳动关系的本质3.力量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类型劳动力市场力量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退出“罢工“岗位4.权力决策权力考点5:劳动关系主体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雇员劳动者雇员团体雇员组织雇主“管理方”或资方低层管理者属于雇员雇主组织雇主协会政府制定者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服务。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自考串讲笔记
劳动关系学自考串讲笔记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内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劳动关系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一些学者将劳动关系界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之内,仅指劳资之间、以及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
另一些学者则采用更宽泛的定义,认为劳动关系覆盖了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了与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
(二)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两种要素的动态结合过程。
在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还有其特定的内涵。
主要包括:(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种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三、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学(高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3、劳动关系的主体。
(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对“劳动”的理解.(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7、合作的含义.(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8、合作的根源。
(自考小抄-知识点)03325 劳动关系学
(前两章样本,完整版11页)程延园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2节作第3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第2章劳动关系理论第1节点第2节论与多元论第3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第3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1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第2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第3节冲突的制度化第4节成熟的劳动关系第5节新的矛盾和问题第6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第4章雇主第1节谁是雇主第2节雇主的角色理论第3节管理模式和实践第4节雇员参与管理第5节劳资合作策略第5章工会第1节工会的概念第2节工会的职能第3节工会的组织结构第4节工会的法律保障第6章政府第1节政府的角色第2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第3节法律第4节政府劳动关系实践第7章劳动合同管理第1节劳动合同概述第2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3节劳动合同的内容第4节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5节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第6节法律责任第8章集体谈判第1节集体谈判的含义和功能第2节集体谈判的结构第3节集体谈判的进程第4节集体谈判的结果第5节不当劳动行为及其救济第6节诚信谈判的责任第7节罢工及其争议处理第9章集体协议第1节集体协议的性质第2节集体协议管理第3节集体协议的条款第4节止第10章三方协商机制第1节三方协商机制概述第2节三方协商机制的主要内容第3节制政策,反对市场化,心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事务。
表性的实例。
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
限。
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的管理者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
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十分有限。
在实践模式上,主要倾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尔计划、大能力,并为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
之间寻求持续的妥协。
须有某种程度的妥协。
现代型企业、标准现代型企业。
斗争模式、多元放任模式、统合模式。
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劳资制衡模式。
经营者统合三类。
“参与决定”到“共。
劳动关系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劳动关系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工资福利等方面,对企业和员工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劳动关系学的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定义劳动合同是雇主和被雇佣者之间就劳动条件达成的合意取得的协议。
2.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应当经过劳动合同订立程序,订立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诚信原则。
3.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必须写明劳动双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签订时间、约定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内容。
二、劳动争议1.劳动争议的定义劳动争议是由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或解除而引起的双方之间的争议。
2.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司法审判等方式进行处理。
协商调解是最基本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仲裁或司法审判。
3.劳动仲裁的程序劳动仲裁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申请仲裁、立案、调解、仲裁庭组成和听证、仲裁裁决和履行等。
三、工资福利1.工资的构成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和补贴、奖金、福利等组成。
其中,基本工资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员工的生活保障。
2.休假制度休假制度是员工福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带薪休假、法定节假日、病假、年假等。
员工需要注意休假规定,严格按照规定享受福利待遇。
3.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而实施的制度。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以上是关于劳动关系学的自学考试复习资料,自学考试需要自己认真学习,积累经验以及多做模拟题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水平。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新版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名词解释1. 雇佣关系: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2.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3. 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4.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劳动力的雇主。
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5. 雇员: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6. 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7. 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的和规则的行为。
8. 冲突:是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分岐,甚至背道而驰。
9. 雇主:也称“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须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10. 我国雇主(P88): 雇主也称用人单位,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冲突和合作,以及产生冲突与合作的根源?(P15-25)★★答:(1)冲突与合作的含义:①冲突是指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分岐,甚至背道而驰。
②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制度和规则行为。
(2)产生冲突与合作的根源:①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之令狐文艳创作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令狐文艳第二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自考核心考点笔记自考重点资料
3325 - 劳动关系学(前两章样本,完整版10页)笔记依据教材《劳动关系学》程延园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第1节劳动关系的概述第2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第3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第2章劳动关系理论第1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第2节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第3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第3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1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第2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第3节冲突的制度化第4节成熟的劳动关系第5节新的矛盾和问题第6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第4章雇主第1节谁是雇主第2节雇主的角色理论第3节管理模式和实践第4节雇员参与管理第5节劳资合作策略第5章工会第1节工会的概念第2节工会的职能第3节工会的组织结构第4节工会的法律保障第6章政府第1节政府的角色第2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第3节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第4节政府劳动关系实践第7章劳动合同管理第1节劳动合同概述第2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3节劳动合同的内容第4节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5节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第6节法律责任第8章集体谈判第1节集体谈判的含义和功能第2节集体谈判的结构第3节集体谈判的进程第4节集体谈判的结果第5节不当劳动行为及其救济第6节诚信谈判的责任第7节罢工及其争议处理第9章集体协议第1节集体协议的性质第2节集体协议管理第3节集体协议的条款第4节集体协议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第10章三方协商机制第1节三方协商机制概述第2节三方协商机制的主要内容第3节我国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第11章劳动争议处理第1节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方法第2节劳动争议调解第3节劳动争议仲裁第4节劳动争议诉讼第5节集体争议处理第6节争议预防和处理技巧第12章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第1节来自国外的影响第2节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之欧阳语创编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第二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⑶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向用人单位(雇主)履行以法定形式确定的义务的劳动。
⑷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即职工由用人单位组织起来并在其指挥或指派下,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共同从事的劳动。
5、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劳动关系又是社会关系,其特点是:“平等性兼隶属性,人身性兼财产性”,由此可见,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是以加强和巩固伙伴关系为原则,以双赢为目标,使劳动关系良性发展。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是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
“罢工”是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主要是由于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6、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它包括以下几种:①雇员:劳动关系中的雇员,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法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分别在有的国家被劳动法列在雇员的范围之外。
②雇员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③雇主,也称为“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用他人为其工作,并须支付工资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低层管理者只负责监督和分配,而无权命令或奖惩下属,因而他们属于雇员的范畴,而不属雇主方。
④雇主组织: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它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
⑤政府: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一是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二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三是公共部门的雇主;四是提供有效的服务7、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①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比如建立、变更或解除劳动关系等。
个别劳动关系有以下两个特点:⑴人格上的从属性⑵经济上的从属性:劳动者既不是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也不能用指挥性、计划性或创作性方法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加以影响,这就是经济从属性的最重要含义。
②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⑴独立自主性⑵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8、劳动关系的特点:①个别性与集体性②平等性与隶属性③对等性与非对等性④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二、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合作的根源合作的含义: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⑴“被迫”⑵“获得满足”:①“获得满足”主要建立在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来自对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对当前管理权力的限制措施。
②大多数工作都有积极的一面,这是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更重要的原因。
③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2.冲突的根源冲突的含义: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是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这时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是冲突。
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⑴根本根源:①异化的合法化:大多数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都在为他人工作,这是目前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征。
②客观的利益差异③雇佣关系的性质⑵背景根源:①广泛的社会不平等②劳动力市场状况③工作场所的不公平④工作本身的属性3.冲突的表现形式冲突按其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最明显的冲突有:罢工潜在的冲突有:①各种“不服从”行为,例如“工作松懈”或“低效率地工作”、怠工,以及主观原因造成的缺勤等。
②“退出”行为或称辞职。
③权利义务的协商4.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⑴文化因素的解释:冲突是否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对现实中自身所处地位的感受以及工人对自身可以接受的行为的理解。
⑶非文化因素的解释:①“客观”的工作环境②管理政策和实践③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5.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⑴人力资源策略的局限性⑵理解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三、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归纳为五个方面: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1、经济环境所谓经济环境,一般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增长速度和失业率;也包括更多的微观经济状况,如在某一特定产品市场上雇主所要面对的竞争程度。
经济环境能够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的对比。
一方面,经济环境可能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双方的劳动力市场力量的消长。
另一方面,经济环境也可能来自厂商所要面对的要素市场,那么,要素市场的变化通过影响雇主的生产函数和员工的消费函数来改变双方的成本收益,从而带来各种关系的力量的变化。
2、技术环境技术环境的内容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所必需的资本密度(人均资本投资量)的程度、产品和工序是否容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工作是否复杂和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技术环境影响雇员岗位力量的强弱,也会改变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技术种类工人的供求状况。
3、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政府的各种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
就业政策对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它往往通过对供求状况的调整来改变双方劳动力市场的力量,以经济激励和惩罚措施来改变双方在就业组织内部的关系的力量。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会通过宏观经济环境来影响各营利组织的劳动关系教育和培训政策主要作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供求,改变劳动者的知识技术结构,从而改变不同种类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和企业的资本/劳动比重。
4、法律和制度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是指规范雇佣关系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这些机制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由各国、各地区甚至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组成。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一、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1、五大理论学派: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处: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区别在于:⑴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⑵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⑶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⑷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2、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①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②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③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④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可以保证劳资双方利益的实现,所以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研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就没有意义,工会开展集体谈判只会对经济和社会起到负面作用⑤改进雇员与管理方之间关系的方法:要将市场“规律”引入工资和福利的决定过程,采用额外支付计划,使雇员的收入和绩效联系得更紧密。
应该赋予管理方更大的管理弹性,减少限制管理权力的法律和法规,尤其是减少劳动法对管理方的限制。
⑥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3、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①由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②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
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③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管理和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