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全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修改)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掌握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2.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引出区域地理环境。
2.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地理环境与地理环境有何区别?(二)新课讲授1. 概念讲解:介绍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2. 案例分析:选取不同区域的案例,分析其地理环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在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 课后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和特征。
- 掌握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
- 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1、天圆地方2、浑天说3、麦哲伦环球航行4、地球卫星照片5、地球是圆的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附:板书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3、纬线和经线4、经纬网定位环节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2)教材分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讲:地理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理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地理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2. 地理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地理研究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激
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并引导
他们自主发表观点。
3. 讲解:通过PPT介绍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4. 练: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地理学的理解,
制定一个实地考察的研究计划。
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和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和归纳。
6.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激发
他们对地理学的深入研究的兴趣。
教学评价
1.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地理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考察的计划制定。
3. 在总结环节,学生对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能够做出
准确的概括和归纳。
参考资料
1.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2. 互联网资源。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部教案
单元备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章中,我们讲探讨如下问题。
1.什么是区域?2.如何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3.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相同的吗?4.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研究中有哪些作用?5.什么叫数字地球?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已经学过一年的地理课程,但本学期地理与上学期地理内容大不相同,上学期是自然地理,本学期是区域地理。
本部分内容是和社会环境有关的问题,看似熟悉易懂,但极难领悟掌握。
教学时若仅限于教材内容,还会感觉单调乏味。
因此,教学时要按学生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课型讲授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对比分析法,启发教学法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实际问题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区域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过程与分析目标:1.过程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能力2.培养学生地理特征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情感价值化目标:地理环境有明显区域差异,人类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教学重点:区域内部具有一定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认识区域发展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习方法:对比分析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导出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同时结合地图及具体实例说明区域的特征:(1) (板书)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2)具有边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边界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如中国温度带地图及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即整体性(4)具有等级(板书)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出示“中国地形图”,圈出“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所在地,利用该地图及地图册中相关地图的直观性请学生讨论比较两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及环境差异对区域工农业生产等区域发展有何不同影响:【提问:】我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课本资料“活动1.2”展示图片:南方骑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1)太阳辐射影响,北方纬度高,获得热量少,住宅正南正北获得太阳辐射多北方气温低对民居在保暖方面的设计要求如: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教案主题: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教案目标:1.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2.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分布情况;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材准备:1.地理教材-高中地理必修3;2.地图和图片-用于展示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地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30分钟)1.编写PPT概述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2.解释并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加深学生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理解。
3.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布规律。
第三步:分组讨论与合作(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小组讨论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第四步:案例分析(30分钟)1.运用学生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讨论和解读一些实际案例,比如西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和北方平原的农业发展等。
第五步:归纳总结(15分钟)1.结合学生之前讨论的内容,归纳总结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如何平衡发展。
第六步:答疑和作业布置(10分钟)1.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2.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以小组形式撰写一篇短文分析一些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材料参考:教辅资料-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教具-地图、图片;多媒体设备-PPT。
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新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
本2新版
本文档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的新版。
以下是内容的概述:
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 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研究如何使用地图和地球仪
- 探索地图的投影方式和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2.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 了解宇宙中的星体和天文现象
- 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季节变化
- 探索天文仪器的使用和观测技巧
3. 第三章: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 探讨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第四章:地球上的陆地资源
- 研究陆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探讨陆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分析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5. 第五章:地球上的水资源
- 了解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 探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 分析水资源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6. 第六章:地球上的农业
- 研究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区划
- 探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7. 第七章:地球的工业与能源资源
- 了解工业的演变和特点
- 探讨能源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研究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影响
以上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新版的简
要概述。
本教案包含丰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能源的分类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②有限的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二、资源开发条件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篇1学生情况分析: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教材分析: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本学期所讲内容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总论,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湖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水文环境及其变化;2.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水文环境及其变化;2.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
三、教学难点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气候变化的科学解释;3.地球水文环境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2.观察实验;3.分组讨论;4.课外阅读与资料整理。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水文环境及其变化1.水文环境概念及其分类;2.世界主要河流;3.中国主要河流及其流域特征;4.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5.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
第二课: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1.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影响;3.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区;4.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城市化进程1.城市概念及其分类;2.世界主要城市及其特点;3.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分析;4.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六、教学评价1.思考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2.课堂测试: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3.实验报告:对课堂实验进行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及其意义;4.学生小组讨论:按照小组分工,调查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并撰写研究报告;5.学科竞赛:各班进行地理科学竞赛,展示所学知识及其运用能力。
七、教学思路本课程侧重于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同时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包括讲授、观察实验、课外阅读与资料整理等,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思考题、课堂测试、实验报告、学生小组讨论、学科竞赛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2019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实现全线贯通)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其与地表地貌的关系。
2. 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3. 分析地震和火山的形成机制。
4. 认识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与火山活动- 气候系统的变迁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资料和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地球内部是如何分层的?”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知识讲解1. 地球内部结构- 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和特点。
- 通过图表展示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
- 讨论地壳厚度变化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2. 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板块、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的概念。
- 结合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说明板块碰撞的结果。
- 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3. 地震与火山活动- 定义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
- 分析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气候系统的变迁- 描述气候系统的组成要素。
- 探讨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展示其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
总结归纳在课程的教师应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震和火山的新闻报道,分析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思考如何减轻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每次教学后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理环境,同一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通过合作交流,构建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思路学生阅历较浅,对于“区域”和“地理环境”的感知往往不全面,教师要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挂图、板图等手段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教学和学法1、教法: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他主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 显示设问,由学生回答。
设问: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教师讲解]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地表特征、面积、形状和边界)(2)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读图设问] 比较以下两图,设问:请判断这两幅图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图中的区域规模有何差异?区域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投影两幅图:《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中国三大自然区域图》[教师归纳]:2、区域的分类: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承转]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学案标题: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学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地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使学生具备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内容与重点1、自然地理: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地貌类型、气候变化、水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基本自然地理概念和现象。
重点在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基本原理,掌握自然地理现象的观测和分析方法。
2、人文地理:本部分主要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地理分布、文化传承、人口迁移、城市发展、资源利用等人文地理现象。
重点在于理解人文地理现象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掌握人文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3、区域地理: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世界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重点在于理解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掌握区域地理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区域发展策略。
三、教学策略与建议1、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问题解决: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果。
四、评估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环节的表现,评估其学习状态和进度。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和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综合性的考试题目,全面考察学生对本学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分析和建议,以便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策略。
五、总结与展望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教材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必修3人教版:全册导教案(54页)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b5E2RGbCAP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p1EanqFDPw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DXDiTa9E3d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RTCrpUDGiT【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编号:02 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地理必修三教材内容2.相关地理案例及资料3.地理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地理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组织。
2.教学难点:地理知识的运用,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2.讨论法3.实践活动法4.小组合作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展示一幅地理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地图中的地理要素。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理要素、地理环境、地理规律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讨论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规律,如地域分异规律、地理循环等。
3.案例分析: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分析地理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察,记录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地理规律。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及分析结果。
第三课时1.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调查、地理观测等。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调查,调查学校附近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优缺点。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调查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课时1.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3.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分析地理知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讨论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
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
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地理必修三教案
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鲁教版)】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
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
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例题解析:【例1】城市功能区是指 ( 答案:C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 B.城市内有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区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地区 D.城市人口统计区【例2】有关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B )①东北地区因降水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②华北暖温带区因≥100C积温超过了3 2000C,全区均可发展一年两熟的农业③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华中区和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可发展水田农业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因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当发展旱作农业⑤青藏高寒区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高山带则因气候恶劣不可发展任何形式的农业A.①④ B.③④ C.②⑤ D.①③【例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筑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
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
解析:本题凸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区域的整体性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也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同的区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答案:(1)①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②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③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2)①因为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应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②特别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得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3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例4】读下图,回答问题。
(1)海南岛的优势资源有 ( )A.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B.较丰富的矿产和沿海大陆架的油气资源C.全国最为丰富的光照和热量资源D.独特的热带旅游资源E.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2)此岛最著名的盐场是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
(3)椰林主要分布在该岛的带.其原因是:①;②。
(4)在该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附近,原因是纯碱厂的布局需要。
思路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
联系该岛气候,判定椰林分布于季风迎风坡,而盐场则主要位于降水较少的背风坡。
答案:(1)ABD (2)莺歌海该地位于冬夏季风及台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旺盛.利于晒盐(3)东部沿海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平原分布广 (4)莺歌海盐场接近原料地(盐场) 解析:(1)海南岛作为一个区域,其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虽然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对于海南岛来说,南部和北部.东部和西部自然地理环境就存在差异。
(3)区域的整体性是说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对于岛屿内部工厂的建设,也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还要减少污染,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训练: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A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4标划分出来的3.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 C ) A.方言区 B.旱作农业区 C.城市经济区D.东4.下列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 ( D )A.城市经济区 B.浦东新区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方言区5.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 C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6.下列农业类型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变化规律的是 ( A ) A.水田为主的农业一旱地为主的农业一灌溉农业 B.水田为主的农业一灌溉农业一旱地为主的农业C.草原牧业一灌溉农业一高山牧业 D.草原牧业一高山牧业一农耕区牧业7.我国下列重点建设项目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C )A.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B.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C.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 D.南水北调中线方案8.下列叙述不属于海南岛所在省特点的是( B )A.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宝库 B.是我国唯一的岛省C.是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 D.是我国唯一全部位于热带的省能力提升: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
之首。
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据此回答1~3题。
1.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2.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B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3.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B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据此回答4~6题。
4.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 C )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5.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 D )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6.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是 ( C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 C.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B.各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开放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7、(2002年上海卷)图1-1-2中甲、乙两图分别为印度和意大利的地理简图,读图回答:(1)两国中面积较大的是印度(国名),判断依据是印度所跨的经纬度大。
(2)乙图中亚平宁山脉的走向为(B )A.东西走向 B.西北—东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 D.南北走向(3)根据两国的地理位置判断,E、F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C )A.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4)甲图中的国家发展工业的资源优势是煤铁资源丰,其地区分布特点是德干高原东北部,该国依靠本国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