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fd3c9d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7.png)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富有情感的叙述而闻名。
在阅读了贾平凹的散文精选之后,我深受触动,有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流畅而深入,引人入胜。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他将琐碎的日常生活转化为文学的艺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平凡中的美。
他的散文篇章中展现的世界既真实又诗意,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例如,在《井口之下》一文中,贾平凹将读者带入井口深处,展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和无助。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传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充满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弊端。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欲望和追求。
在《煮酒论英雄》一文中,他以酒为载体,探讨人性的本质和命运的无奈。
他通过对一个售卖自酿猴子酒的老人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渴望。
同时,他在文中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通过这样的叙述,他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对现实世界有了更多的觉察。
此外,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引发了我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存在的追问。
在《纳木措日记》一文中,他用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悟。
他通过对湖泊的描写和对自然之美的讴歌,传达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通过这样的叙述,他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最后,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和心灵的启迪。
他的文字简练而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他将读者带入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还让我有了深入思考和思考的动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阅读贾平凹的散文让我享受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思考的片刻。
《贾平凹散文集》读书笔记
![《贾平凹散文集》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af993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1e.png)
《贾平凹散文集》读书笔记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本《贾平凹散文集》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总体印象:《贾平凹散文集》是一本内容丰富多样的书籍,包含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一系列散文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对贾平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描绘出了中国大地上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深情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主题探索: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主要探索了以下几个主题:生活、乡愁、人性、自然和社会现实。
他通过描写生活中琐碎的细节,让读者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他对乡愁这一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通过回忆和怀旧,让读者感受到了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另外,贾平凹在他的散文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没有回避人性的丑陋和矛盾,而是勇敢地揭示出来。
他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同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元素的运用也非常出色。
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和感悟,又通过自然与人的关系,抒发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
写作特点: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在写作特点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细腻的观察力、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叙述风格。
首先,贾平凹的观察力非常细腻。
他善于发现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珍贵的瞬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中的细节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其次,贾平凹能够真实地表达情感。
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他所描绘的人物和事物,与之产生共鸣。
最后,贾平凹的叙述风格独特而鲜活。
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画面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贾平凹散文集》的文字排版非常整洁美观,阅读起来非常舒适。
每篇散文都有明晰的段落,语句通顺,流畅自然,让人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
经典篇章:在《贾平凹散文集》中,有几篇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故园灯火》这篇作品。
贾平凹读后感
![贾平凹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ff843d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4.png)
贾平凹读后感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一位重要的作家,创作颇丰。
在他全部作品中,长篇小说无疑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贾平凹读后感篇1:《秦腔》读后感起初对《秦腔》感兴趣,一则仰慕贾平凹的盛名,二则由于茅盾文学奖的效应。
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众人眼里的另类。
《秦腔》中我是个疯子,他不同于常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秦腔》以我(即疯子引生)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全景图,有风俗民情、有世事沧桑、更有人生命运之起伏。
书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无不性格鲜明,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社会里找到原型。
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
清风街的风云变迁,难道不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读罢《秦腔》,一声叹息。
小说的结局是很悲哀的,清风街的贤人夏天智在满怀忧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样扞卫者乡村传统文化的夏天义也遭遇天灾,这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离去,带走了乡村的某种珍贵的信仰。
我的叹息不仅为清风街,也为我的家乡。
小时候在农村,很喜欢那些节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还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戏。
每逢节日,都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乡村的节日气氛,热闹隆重而又庄严神秘,远非城市可比。
而固守着这种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诚的老人们。
可是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小孩已经****,时过境迁,节日气氛渐渐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亲情依旧温馨如昔。
坦白的说,《秦腔》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
它的语言风格,感觉过于粗俗,说它粗话连篇并不为过。
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确也龌龊,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贴近事实,这样的语言风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
除了语言风格过于粗俗,故事情节的铺排也有点紊乱,不够引人入胜。
我想这也是跟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关吧,因为引生是个疯子,他发疯时思维就不太清楚,他的讲述显得紊乱也就不足为怪了。
掩书而思,《秦腔》中乡干部强行收缴农业税费而引发的群众冲击政府事件,让我热血沸腾、义愤填膺,恨不能跳进书中,冲在人群最前面,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脚。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695945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1.png)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贾平凹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位作家,读完他的散文作品后,我不禁被他的独特写作风格所吸引。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质朴与真实。
他用朴实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还是大事件,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怀的关注。
他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将生活中原本不起眼的细节变得有趣而有味。
读他的散文,让我感觉到生活中每一个瞬间都是值得珍惜和体味的。
其次,贾平凹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情感的表达。
他用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对家乡、家庭、亲人、友情等各种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表达。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亲人的深情厚意,对友情的珍视,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他的散文中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关怀,让人感到一种温暖和感动。
而且,贾平凹散文中的自然描写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
他善于用动人的语言描绘自然风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他将大自然中的景色细细琢磨,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使得读者对自然风景有了更加细腻的感受。
他的描写让我感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宏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最后,贾平凹散文中的思考问题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通过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引发了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他在散文中提出了许多哲学性的问题,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等等。
这些问题让我觉得自己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贾平凹的散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独特的写作风格、真实的描写、深沉的思考都让我对他的作品感到非常赞赏。
通过阅读他的散文,我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怀的关注。
贾平凹的散文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每个瞬间。
我相信,他的作品会一直陪伴着我,给我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启发。
《一棵小桃树》读后感500字五篇
![《一棵小桃树》读后感5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eb4fe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a.png)
《一棵小桃树》读后感500字五篇《一棵小桃树》为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入选人教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棵小桃树》读后感5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棵小桃树》读后感500字五篇(一)读了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后,让我明白了许多。
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遥远,梦想依旧是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无论自己有多平凡,也要让世人看到自己的不平凡。
《一棵小桃树》讲述的是奶奶帮作者种下桃树种子,种下自己文学的梦。
小桃树经历了风吹雨打,虽然没有什么出息,结不了果子,但枝头上仍然开着一朵花苞,虽“苍白似纸”,却又“苦涩的笑着”,给作者希望和生活下去,坚持梦想的力量。
也是如此,只有走过这条坎坷的路,梦想才会开花结果,才不是白日做梦。
人生在世,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关键在于这人生你要怎么过?我没有当科学家、航天员那样远大的志向,但我却想用手中最简单的铅笔画出我的想法。
读后感.从小就喜欢画画,从前会有人指导我,有人会和我一起坚持画画的梦想。
现在我却发现自己离这条路有些远了,整整一个学期才随便画过几笔,就不耐烦的扔掉了画纸。
因为他人的言论,我就会把自己满意的画作无所谓的丢掉,我开始质问自己还喜欢画画吗?还好后来并没有放弃,既然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这样才会有意义,他人终究不能替你做任何的决定。
自己要像那棵小桃树一样,微笑着在风雨中成长,微笑着面对他人的指指点点,因为谁也不甘被这世界埋没,被这世界所淘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所以何须仰望别人,逃避艰苦,自己亦是生命中的一道风景。
《一棵小桃树》读后感500字五篇(二)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棵小桃树》,学完后,我深有感触。
课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虽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
它出生在无人问津的院角里,倍受冷落,连奶奶都说它没出息,生长过程中它被猪拱折过,曾险些被砍掉,好不容易开花,却遭遇风雨的摧残。
可它仍倔强地生长,以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向人们昭示生存的意义。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通用14篇)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8c601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a.png)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贾平凹《丑石》读后感(通用1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贾平凹《丑石》读后感(通用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篇1这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描述了家门前一块又大又丑的石头因其无用碍事而遭人唾骂,而后天文学家却发现它是一块珍贵的陨石的事。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不能光看它的外表,要知道它的内心。
丑石它不像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绣上了绿苔、黑斑。
作者和那些孩子们都很讨厌它,曾合伙要搬走它,但是他们力气又不足,只好让它留在这里了。
其实,每个人看到这种丑石都会嫌弃它,讨厌它的。
终于有一回,村子里的一个天文学家,他在作者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觉得这块石头不同凡响,它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可是人们都看不出来它是一块陨石。
天文学家说虽然它丑,但是这是“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通过这个事例揭示出一个哲理:像对待丑石一样,人往往从实用性上看待周围的事物,真正有价值的珍贵东西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唾弃;同时又歌颂了具有像丑石一样,即使被误解也在寂寞中坚持的伟大精神。
贾平凹《丑石》读后感篇2读了《丑石》这篇文章之后,我看到了丑石的伟大,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精神让我敬佩。
天文学家说得好,丑到之处,便是美到之处,以丑为美。
没想到这块石头连墙壁都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居然这么伟大,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它补过天。
这块石头因为在外貌、作用上都显得很丑很小,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咒骂和嫌弃,它很可怜,也很伟大。
2024年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读后感
![2024年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4f265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7.png)
2024年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读后感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散文创作见长。
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024年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贾平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思考。
这本选集共收录了贾平凹多年来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但贾平凹对酒的描写和思考贯穿了整个选集。
他用酒作为文学创作的载体,通过对喝酒的体验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贾平凹在《喝酒》一书中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对酒的美妙和人生的哲理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通过对酒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酒的独特情愫和情感。
在他的笔下,酒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贾平凹通过对酒的品味和体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喝酒》一书中,贾平凹不仅仅只是抒发了对酒的情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用喝酒的过程和感受展示了人生的矛盾与苦涩,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贾平凹通过对喝酒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
他认为人生如同喝酒,需要有勇气直面困境,同时也要学会笑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无奈。
《喝酒》一书中,贾平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语言,将他对喝酒和人生的见解传达给读者。
他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拷问。
同时,他也用诗般的语言和意象,将酒与生活、自然和人性相联系,使得文字更有韵味和感染力。
贾平凹的文字给人以启发和思考,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中产生共鸣。
阅读《喝酒》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贾平凹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一个醉心于文字的作家的视角,用文字抒发情感,思考人生,呈现了一种生活的姿态和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关怀。
通过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贾平凹散文选集《喝酒》,我对贾平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50864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e.png)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读了贾平凹的散文精选,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贾平凹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
他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故作高深地卖弄玄虚,只是用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那片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有了生命,在他的笔下鲜活起来。
他写家乡的山川河流,写那些熟悉的乡亲们,写儿时的游戏和趣事,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如此细腻,让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也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
比如说,他在文中描写乡村的夏夜,“月亮升起来,村子里就安静了,只有虫子在墙角根儿唧唧地叫。
大人们坐在院子里,摇着扇子,说着今年的庄稼和收成。
孩子们则在一旁捉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
” 这样的场景描写,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一下子就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度过的那些美好夜晚。
他还写乡村的集市,“集市上热闹得很,卖啥的都有。
有卖自家种的蔬菜瓜果的,新鲜得还带着露水;有卖针头线脑的,五颜六色地摆在摊子上;还有卖小吃的,香味飘得老远,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熙熙攘攘的集市之中,能听到人们的吆喝声,能感受到那份热闹和烟火气。
贾平凹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
他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是普普通通、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
他写村里的老人,“那老汉脸上的皱纹就像沟壑一样,深深浅浅的,每一道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他的眼睛已经浑浊了,但依然透着一股倔强和坚韧。
” 这样的描写,让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他写的一位乡村教师,“李老师总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本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他的声音不高不低,却有一种魔力,能让调皮的孩子也安静下来认真听讲。
” 通过这些简单的描述,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形象就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贾平凹散文的阅读心得【5篇】
![贾平凹散文的阅读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3f6cb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8.png)
贾平凹散文的阅读心得【5篇】贾平凹散文的阅读心得精选篇1又一次捧起贾平凹的《丑石》,我仍是爱不释手。
让我喜爱的,不仅是作者的生花妙笔,还有丑石所蕴含的那种不屈于寂寞的精神。
丑石很丑,她的模样像石一样,但丑石派不上用场,既不能凿下刻字雕花,也不能供来浣纱捶布;丑石无人喜欢,小孩子讨厌他,大人们咒骂他。
然而,正是这块遭人唾骂——再污土和荒草里沉睡了几百年的石头,却被天文学家认为是块陨石,说它是件了不起的东西,后来又将她运走去研究。
只有到了这时,人们才对他另眼相看,肃然起敬了。
这,不正是丑石内在的价值折射出的金子般的闪光点吗?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也是一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著名电影舞星艾斯特尔1993年到米高梅电影公司首次试镜候,在场导演给他的评价是:毫无演技,前额微凸,略懂跳舞。
然而艾斯特尔并未因此丧失信心,他将这张写有评语的纸裱起来挂在住宅中,并通过勤奋的努力最终成为一名电影舞星。
可以说,艾斯特尔当时与贾平凹笔下的丑石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他未遭到太多人的歧视,但他的才能却没遭到他人的承认,而他最后的成功不正是显示了它的内在才华吗?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贝多分的老师说贝多芬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爱因斯坦的老师也曾说他“反应迟钝·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哲学家曾被人贬为“让青年堕落的腐败者”。
而今天,为什莫他们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呢?因为他们有用不服输的精神和志气,有自己的真才实学,有时是在在的贡献。
然而在今天,却有人因为一时不被重用,发挥不出长处,找不上合适的工作就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
其实暂时的受挫正是对人的意志和信念的严峻考验,经不住这种考验,就会永远被闷在地下。
还有的人,并没有真才实学,也不踏实钻研,却总以为自己是块金子,是个英雄,抱怨这个世界对他不公平,这种虚伪的心里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成泥巴吧,然总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谁能否认明天不是一个丰收的日子呢?总有一天,你辛劳的双手会将自己的生命装回的五彩缤纷。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d788f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c.png)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贾平凹笔下的月则是淡淡的:“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地融,山在淡淡地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这样的月是可以融入一切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贾平凹作品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贾平凹作品读后感篇一月是其中主要的意象,散文集《月迹》中直接以月为题的散文就有《月迹》、《月鉴》、《对月》,而另有《静虚村记》中的“月下树影”,《夜籁》中“显得很小的月亮”,《空谷箫人》中的溶溶的月,《夜在云观台》中的新月等等,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群月的意象。
佛教中常以月来喻世界与本性清净,是心“无念”的具体体现。
贾平凹以月来构筑他的空灵静谧的意境,来表现他对“静虚”的审美追求。
在他的笔下,总是月下的空明,是“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儿俗韵”的空灵之境。
有真实的“水中月”之境:“月亮又上来了,月在水里,看得见那黑脊梁的在星群中间游行。
”也有似真非真的水月之境:“果然,石崖走过,看见前面一色白茫,上接月空,漠漠不见源头,下注深谷,蒙蒙亦不辨终底。
月下看不见那水气的五光十色……满世界只有一个乳白色的谜!”④还有直接取自禅宗的月境,比如《月迹》中的一段:“我们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我们再看《住持禅宗语录?圆瑛江法》之云:“一月在天,影合众水,月无临水之心,水无现月之意,感应道交,法尔如是。
试问此月,是一是多?为同为异?若言是一,千江有水千江月;若言是多,千江月只一月摄。
若言为同,则天涯相隔;若言为异,则一相圆明。
”又有:“人人自心月,无古亦无今,灵光常无味,体性本晶莹。
辉映天地,迥脱根尘,不离当处,岂假外寻。
”贾平凹正是妙悟了此中禅意,并将他的参悟,通过形象的描绘,传达给读者。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1ace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9.png)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贾平凹散文读后感800字篇1观弥勒一笑,看遍红尘无限事。
看平凹一文,阅尽天下千万人。
若用一个佛来比喻贾平凹的话,那么“弥勒”则是再贴切不过的喻体。
第一次听到老贾是很久以前了,反正我也不记得了,但是知道有这个人,是个名作家,但是其余的就不知道了。
等到真正开始想了解这个人,想读这个人的书,则是在初三,看《风言锋语》时,听到李蕾说贾平凹的《废都》时。
我当时就想买本书看看,但苦于初三无隙,也可能是懒得去读,迟迟未买,直到这次,我才买了这本他的散文准备细细品味。
总的来说,他的文字是属于稍微有些嚼不烂的精肉这一类,比周树人的文字要更随意、诙谐,同时少了些许考究。
但是就如我吃肉喜欢吃有嚼劲的肉一样,老贾的这种风格,也是我所喜欢的。
读他的文章不用费多大神,拿得起,放得下。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读它,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放下。
但是你却可以从中读出一种人生的哲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
如一篇《卧佛》短小,但又不乏哲理,从中可以读出老贾的一种处事淡然的心境,又如“说死”,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来看人面对“死”这一必修话题时的各种态度,特别是里面有一句“社会主义那么地好,你为什么要死得这么早”,笑话而已。
他也不是什么事都淡然。
《月鉴》中,他用对环境的描写与对妻子的语言共同来描写或说艺术加工出一个虽有一身正气却无处发泄的贾平凹,而他只能向妻子发泄。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他将正义与人性之弱点放在一起,通过景物串在一起。
《敲门》中,他亦对那些敲门求事并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骚扰”他人的人做了讽刺。
(当然,他也说有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敲他门请他做事的人都是空手而来,蹭饭一顿,再满载而归)。
不过有时他的正气虽有,胆量却无。
初中读物《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初中读物《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ca49196bec0975f565e210.png)
初中读物《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篇一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
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
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
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
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
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
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
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
(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
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
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43aab2c6c85ec3a87c2c529.png)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每篇散文的主题,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美好的讴歌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深深思考。
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欢迎参考!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读了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丑石》,我被他的文字投射出的人生哲理深深感动。
看似在写物记事,实际上,正是以桃树和石头为依托,阐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我看到了那一个个装满真情的文字,被作者当成了载我们认识人生的车轮下的枕木。
透过他的笔,他的思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平凡而美丽,历经苦难,终于实现理想的主题。
小桃树是很平常的事物,作者却用细腻的笔把小桃树给他的感觉描绘的淋漓尽致。
我们为什么会感动?作者为什么怜惜它?因为它本是平常的事物,在日积月累中,却沉淀了作者太多的思想和情感。
人都有见物生情的感情。
那桃树,经过多少的风雨,却依然守望在那土地上,守望着作者对于记忆有关的一切回忆。
再加上桃树生命力强,能不让作者为此提笔书写对生命的感悟吗?丑石一文,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把一块丑石的命运写得跌宕起伏,让读者大饱眼福。
最让我们受益的,是丑石透露出来的精神---虽其貌不扬,却很实在有用。
和我们做人一样,要实在,真诚,从不忽视自己的价值,在别人不肯定自己的情况下,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只要你是一块金子,总会发光的,切莫被别人的评价迷失了方向。
每篇散文的主题,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美好的讴歌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深深思考。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这几天,我读了《贾平凹散文精选》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读了《落叶》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
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
《看人》让我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会那么狭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浅了。
也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还不会因为一时荣辱而狂妄火消沉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丑石》。
作者家门前有一块大石头,这石头很丑,一点用都没有,有时还会让人绊倒,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希望把这不吉利的东西搬走。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2da28790c69ec3d4bb7517.png)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一)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
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
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
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
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
*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风雨”二字。
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
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
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
丑,且一无是处。
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
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
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
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
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
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
八年级读后感:读贾平凹散文集后的感想(精编版)
![八年级读后感:读贾平凹散文集后的感想(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07801e81c758f5f71f67c2.png)
八年级读后感:读贾平凹散文集后的感想在每一部长篇完稿之后,贾平凹便出行,到处走走看看。
是写长篇劳作后的休息,又是为下一部新作品在作准备。
他要看到真实的民间、真实的底层生活,一路行走,一路思索,落纸成文,成为《天气》中最重要的部分。
还有一些日常不经意中写就的短文,体现着贾平凹的生活状态和情趣,那是平实又亲切、古朴又充满灵性的。
关于这部散文集,贾平凹在序中说:小说可能藏拙,散文却会暴露一切,包括作者的世界观、文学观、思维定式和文字的综合修养。
我以前研读别人的小说,总要读他小说之外的文章,希望从中寻到一些关于他的规律性东西,我现在编《天气》,又这么说,我把我的衣服就撕了。
又说,以现在的年龄,如果让我评估我的散文,虽不悔其少作,但我满意我中年以后的作品。
年轻时好冲动,又唯美,见什么都想写,又讲究技法,而年龄大了,阅历多了,激情是少了,但所写的都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悟的东西,它没有了那么多的抒情和优美,它拉拉杂杂,混混沌沌,有话则长,无话则止,看似全没技法,而骨子里还是蛮有尽数的。
没有技法的散文,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3950c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e.png)
贾平凹散文精选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间隙,我翻开了贾平凹的散文精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这个世界里,有乡村的炊烟袅袅,有城市的喧嚣繁华,更有人间的喜怒哀乐。
贾平凹的文字,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絮絮叨叨地讲述着他的所见所闻。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姿态,有的只是那份质朴和真诚。
他写乡村的生活,那泥土的气息仿佛能透过纸张钻进我的鼻子;他写人物的情感,那细腻的心思让我仿佛能触摸到他们内心的温度。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乡村景色的描写。
他笔下的那片土地,是如此的生动鲜活。
比如说他写春天的田野,“麦苗儿绿得流油,风一吹,就像绿色的海浪,一波赶着一波。
田埂上的野花野草,也都精神抖擞的,像是在比美。
”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的日子。
那时候,姥姥家就在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里。
每年春天,我都会跟着姥姥去田里。
清晨的阳光还带着一丝凉意,轻柔地洒在田地里。
姥姥扛着锄头走在前面,我在后面蹦蹦跳跳地跟着。
一到田里,就能看到那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真的就像贾平凹先生写的那样,像是绿色的海浪。
我总是忍不住想要在麦浪里奔跑,感受那柔软的麦苗拂过小腿的感觉。
田埂上的野花野草也是五彩斑斓的。
有紫色的喇叭花,它们像是一个个小喇叭,吹奏着春天的旋律;有黄色的蒲公英,风一吹,它们的种子就像小降落伞一样飘向远方;还有白色的荠菜花,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丛中,特别好看。
我会摘上一大把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觉得自己美极了。
姥姥在田里劳作,我就在旁边玩耍。
有时候会去捉田边的蚂蚱,那些蚂蚱可机灵了,一蹦老远。
我总是悄悄地靠近,然后猛地一扑,却常常扑个空,弄的一身泥。
但我也不气馁,继续追逐着那些小生灵。
玩累了,就躺在田边的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听着鸟儿的歌声,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姥姥的活儿也干完了。
她会喊醒我,然后我们一起慢慢地走回家。
夕阳的余晖把我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那一刻,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安宁。
精选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范文5篇
![精选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0f828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7.png)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这是我第一次看散文类书籍,说实话,我不喜欢散文类书籍,对于这类文章有时我很难看下去,但是这本书我却耐着心性读完了,看完之后让我有了很大的共鸣。
文章开篇,一架纺车,嗡嗡的响着,飞转的车轮低低地吟唱,拉开了贾平凹孤独生活的序幕。
儿时家庭的苦难,让他无法继续他热爱的学习,白天要装作坚强的样子,晚上却仰望星空独自流泪,不知所措,即使后来生活越来越好、名气渐渐增大,但他的孤独仍未消解。
他是孤独的,但他的孤独与众不同,他在灵魂中独行,在鲜活的体验中感悟人生。
《看人》一文中,他说最好的风景是在街头看人,可以看到陌生人相视时羞涩的微笑,听到人群中衣服磨蹭和头发飘逸的声音,感受想象出服饰、肢体、语言种种形态背后隐藏的故事,感受芸芸众生光环背后统一的平凡、平淡。
所以他认为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默默的看世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宽释不如意,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我很喜欢他的这篇文章,因为我也喜欢看人。
我喜欢在热闹的集市上看人,看每个人脸上不同的表情,看每个路过的背影,看人与人之间的寒暄与交谈,这些构成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群体。
每当看到这些,都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我还活在这个社会中,也让我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生命最本质的含义。
现在的社会容易让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方向,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自己的不知所措,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
当我们一昧的盲目追逐社会发展的步伐,丢失自己的初心与方向时,不妨让自己停一停,静下心来,静心读书,静心思考。
最后,用贾先生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
(唐景涛)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尘世纷杂,《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给予每个孤独的行路人的赠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商州三录》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
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
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
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
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
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
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
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
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
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
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
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
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
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
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
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
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
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
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
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
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
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
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
他的短片散文《松云寺》也是我路过那个地方之后才读的,是第一次走通往商洛的高速时,路过一个地方时我哥告诉我,那个就是贾平凹写过的《松云寺》,只见路旁有个挺小的院落,三面已经被一所小学所包围,中间的确有棵挺大的松树,树冠像一把大伞罩着院子。
回来就读了他的《松云寺》那篇短文,文中写到:松树真的像条龙。
应该起名松龙寺吧,却叫松云寺。
叫松云寺正好,因为松已是龙,则需云从,云起龙升,取的是腾达之意哈。
后来我自己也去近距离看过松云寺,院子很小,松树很特别,树干很粗,树皮像龙鳞,树冠几乎将整个小院罩住,看过之后的感觉就是松即是寺,寺即是松。
院中石碑上说,当年王莽追杀皇族刘秀,刘逃进商洛山,躲在这棵松树下化险为夷。
他的另一篇文章《莽岭一条沟》,说在莽岭山脉,有条沟没有路牌,也从无有人丈量,里数由人嘴说,有说六十里的,有说八十里的,但人口是十分地准确:十六家。
这十六户人家,一家离一家一二十里,但算起来,拐弯抹角都是些亲戚,谁也知道谁的爷的小名,谁也知道谁的媳妇是哪里的女儿。
读着这么几句,我忽然想起我一个亲戚说过的,正是这种情形,他家就在我们那儿的大山沟里面,他们那几条沟相距十几里,人家不多很稀少,谁都知道谁家的底细,有几口人啦,谁和谁家是什么亲戚关系啦,随便在哪儿碰见都像见了亲人一样,都要聊上半天,谁家有事大家知道了都会前来帮忙,比如房子这种困扰在座每一个人的大事,在他们那儿你给我帮忙我给你帮忙,房子就盖起来了,不用付工钱。
在他们眼中很平常的事,在我们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住的近在咫尺,却经常不认识隔壁的邻居;偶尔用一下自行车铺的打气筒而人家没要钱,我们也会觉得诧异或难能可贵。
这么多年在西安的生活,越发的觉得了家乡的美丽与可爱,每次回家觉得身心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也发现和认识了原来家乡的历史人文环境也是绚烂多姿的,而每次读他的散文,都会把我带回祥和、安静的家乡,也随着他的笔端一起回忆和见证家乡的巨变,也想借此机会希望大家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也能静下心来发现自己身边的美丽。
《一只贝》在生活中,那些光彩耀人的事物总会吸引许多人的目光和许多人的赞叹。
人们总是会忽视那些平凡的,甚至连平凡也算不上的极丑陋的东西,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去赞叹他,但是这篇文章就告诉了读者要赞美那些丑陋的事物。
文章将使得是一个丑陋的贝。
因为一颗石子进入了它的壳里,使它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没有颜色,没有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他在沙滩上,渐渐变得破烂,连拾贝壳的孩子也不看它一眼。
我不知道那颗贝承受着多少痛苦。
不但要包容那颗带着棱角的硬石头,还有面对人们冷漠的眼光和其他贝壳的鄙视和无情海水一次次落潮时的抛弃和……我实在不忍想它该多么悲伤,但我却实在佩服它依旧坚强的活在沙滩上的勇气。
任何平凡的人生都会出现闪光点,即使是最丑陋的贝也在它即将结束的时候,闪耀着它的光芒。
偶然的一次,一群拣贝壳的小孩字不经意间用脚踢了这两片破旧的贝壳。
但是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这便是珍珠。
这事是石子钻入贝壳里,贝用血和肉磨制而成的。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可怜是因为它的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
可敬的却是他虽变的丑陋,但是却默默的铸造了一颗美丽的珍珠,使珍珠充满光彩,而它却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许多比喻,人们常用蜡烛、粉笔来比喻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得人。
而这只贝甚至丑陋的不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它却磨练出了令所有人称赞的珍珠。
它的精神又将是多么高尚?读完此文,我久久不能平息。
我回忽视了太多“丑陋”的、“平凡”的事物,更让那些高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身旁飞逝。
我也去过海边和其他人一样拾过贝壳,每次都是挑选最色彩斑斓的贝壳,稍有一点磨损就立刻抛弃,却从来没有想过那些破旧的“丑贝”。
它们的心中是怎样的。
决不能认为它们只是贝,他们充满了思想,比起那些漂亮的贝,它们经历的风雨、挫折更多。
它们的生命更辉煌,更充满意义。
如果下次再去海边,我一定要捡那些奇丑无比的贝壳,漂亮的贝壳捡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漂亮不漂亮了。
但最丑的贝壳却是很少见的、很珍贵的。
我想贾平凹写此文的目的也在于此吧!这几天,我读了《贾平凹散文精选》这些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读了《落叶》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可泯灭过程。
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不可捉摸的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们各自的存在。
《看人》让我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会那么狭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浅了。
也不会为了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还不会因为一时荣辱而狂妄火消沉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丑石》。
作者家门前有一块大石头,这石头很丑,一点用都没有,有时还会让人绊倒,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希望把这不吉利的东西搬走。
有一天,一位天文学家被丑石吸引了。
经鉴定,这是陨石,已经落下两三百年了。
作者感到了自己的可耻和丑石的伟大,感受到了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伟大。
这篇佳作,被作为“身处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的佳作。
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道理:认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一看他的本质。
我也知道了丑石的确很丑,但它是以丑为美,而我觉得它的美更是价值之美,内在之美。
丑石不屈于误解和寂寞是因为它有真理,它知道自己不一般,而我们只要心存真理,哪怕受到误解、诬陷,甚至受到所有人的鄙视。
但我们同样有自尊。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的“丑石”。
表面上一无是处地,可要是真正把自己表现出来,却是很优秀的。
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一块“丑石”,他是位个子高高的男生,没什么方出类拔萃。
可再一次校艺术节闭幕式上,他居然表演了拉丁舞,跳得还不错。
他那潇洒的动作,使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这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马路清洁工。
在炎热的夏天,许多人拿着棒冰待在凉爽的空调室里,清洁工却拿着扫把在大街上忙忙碌碌,为的是让我们城市干干净净。
清洁工和丑石,一样是默默的承受,认真做好自己。
表面上平淡无奇,不代表自身没有价值。
贾平凹的文字,一遍遍地看,一遍遍觉得好。
看着不事雕琢,家常话一般,但是意味深厚又情趣盎然。
我编着,常会停下一会儿,体会或者回味一下看过的文字。
贾平凹到底是个有大情怀的作家,即使在散文中也处处可见,可感。
比如《从棣花到西安》《六棵树》《一块土地》《定西笔记》《说棣花》等文,都体现着他对家乡、对中国西北的那块厚土、对土地和农民的切身入骨的爱。
爱之深痛之切,为土地被糟践、农民被剥夺,他沉痛而又无奈,于是笔下每每苍凉。
贾平凹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作家,他的《写给母亲》一文,我读一遍感动一回,再读还是感动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