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163f8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a.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
文言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对《论语》的简要介绍和学习。
以下是《论语》十二章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1. 语言风格:《论语》采用的是古代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包括字句、词语和语法结构等都具有古典特色,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来掌握其中的意义。
2. 文言虚词:《论语》中虚词的使用较多,如“之”,“者”,“乎”等。
这些虚词的使用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3. 文言独特词汇:《论语》中还涉及到一些独特的文言词汇,如“吾”,“汝”,“尔”等。
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需要通过对句子的整
体理解来推测其意义。
4. 文言句式:《论语》中的句式结构多样,包括简单句、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补足结构等。
在阅读中需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5. 文言规范用法:《论语》中的文言语法结构和用法是比较规范的,需要注意掌握其中的用法和搭配,以正确使用和理解文言的句子。
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可以通过课文的阅读、翻译和注释来理解其中
的文言知识点,同时可以结合相关的语法规则和例句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
应用能力。
第1页/共1页。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d891775240c844768eaee96.png)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1.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d608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9.png)
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重点字词解释: (1)之:代词,代学问和事业。 (2)者:代词,......的人。 ( 3 ) 好 : ( h ào ) 喜 欢 , 爱 好 。 ( 4 ) 乐 : ( l è) 形 容 词 的 意 动 用 法 , 以 . . . . . . 为 乐 趣 。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 可以为师矣 ( )
六、按要求默写句子。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 温故而知新 ( )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翻译: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
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重点字词解释: (1)而:连词,表示转折。 (2)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罔(wǎng):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2) 而:连词,表顺接。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3) 说:通“悦”,愉快。 (4)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副词,也。 (5) 知:了解。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98f8a51a8114431b90dd8ca.png)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考点精析:文言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考点精析: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486bcb700abb68a982fb87.png)
考点精析:文言文阅读考点: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是历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评价建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考试说明》也明确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的考试内容与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和默写本《考试说明》“附录一”所列古诗词。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考试说明》“附录一”所列文言文,并能默写其中的句子(段)。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4.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
5.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例题印证【2015·福建省泉州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5.下面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两狼之并驱如故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解释下列的词。
(3分)(1)古来共谈共:(2)夕日欲颓颓:(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5.(3分)B (重要词语含义)6.(3分)共同,一起坠落欣赏(词语含义)7.(6分)(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
(“歇”,“乱”各0.5分)(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知识点11 《论语》十二章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知识点11 《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05cb19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8.png)
第三单元11 《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作者档案 人 物孔子 生卒年 前551—前479 名 丘 字 仲尼 评 价 我国春秋末期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关作品编辑、整理《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并根据鲁史编修《春秋》。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文言知识重点字论.(lún)语 愠.(yùn) 曾.(zēng)子 罔.(wǎng) 三省.(xǐng) 逾.(yú) 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动词)温故而知.新(得到,动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动词)2.可以⎩⎪⎨⎪⎧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士不可以..不弘毅(能够) 3.之⎩⎪⎨⎪⎧学而时习之.(代所学的知识,代词)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译,结构 助词)4.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代词]其.恕乎(大概、也许,副词) 5.而⎩⎪⎨⎪⎧人不知而.不愠(却,表转折)博学而.笃志(并且,表并列) 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文言句式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
点拨: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
点拨: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即“自己”。
成语积累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是很愉快吗?”现常用作补语,表示达到极点。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3.三省吾身: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98e8a1a5a8102d277a22f14.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2.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读准字音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三.朗读节奏【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③把握重读和轻读。
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2.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4.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4f80e8c281e53a5902ff11.png)
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 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分清 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 讲修身做人的。 3.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警 句等语言材料。
孔子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 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 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 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与“亚圣”孟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意疏 通:讨论重点词,进行文 句口译,标示出不清楚的 地方。
共同解决解释和翻译中的疑 难问题。
老师提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 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重点词语
三:泛指多 善次者。:好的方面,优点 。不善者:不好的地方 ,缺点,短处。 川 :河,河流。
斯 :这,指河水。
舍:舍弃。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 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 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 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 心向别人学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要点梳理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要点梳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1f7d44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c.png)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颁奖词是写给谁的吗?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11《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子”为什么是尊称,见《教材帮》《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创作背景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
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
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文学常识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归纳大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归纳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496d4bd58f5f61fb73666f3.png)
《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归纳大全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 爱”。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
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
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
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
《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注音:
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ng)吾身
逾(yú)规(j?)罔(w?ng)殆(dài)好(hào)之者一箪(dān)食曲肱(gōng)笃(d?)志论(lún)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学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学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6ca73b844769eae009edf2.png)
《论语》十二章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文学常识,能翻译重点的语句,积累文言实词。
2.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注重个人修养的优秀品格。
【语言积累】
1.生字正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不逾(yú)矩
学而不思则罔(wă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贤哉(zāi)
一箪(dān)食在陋巷(xiàng)
不堪(kān)其忧
曲肱(gōng)而枕之
博学而笃(dǔ)志
2.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一词多义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知道)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可以为师矣(当,做)4.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e2c5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d.png)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13262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1.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1. 本章共有十二篇,主要内容是孔子传授的道德和修身的原则。
2. 第一篇《学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3. 第二篇《为政》说明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和道德准则,如谨慎、正直、宽容等。
4. 第三篇《克己》强调了要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以保持心境的平和和道德的高尚。
5. 第四篇《言语》讲述了言语的重要性和要善于言谈的原则,如言辞要准确、说话要谦虚等。
6. 第五篇《修身》强调了修养自己的心性和人品的重要性,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7. 第六篇《齐家》强调了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照的原则。
8. 第七篇《治国》讲述了一个君子治理国家的准则和原则,如以德治国、贤能为政等。
9. 第八篇《平民》告诉我们要平等对待不同阶层的人,不以身份高低而区别待遇。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第九篇《君子》强调了一个君子的行为举止应该以德为先,通过自己的榜样来影响他人。
11. 第十篇《文言》讲述了以文明礼貌待人的原则,要善于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12. 第十一篇《五罪》列举了五种罪过,告诫人们要避免犯这些罪过,以保持良好的品德。
13. 第十二篇《孝》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提出孝子应该尽力地孝敬父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社会的和谐。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0c2db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4.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下面是《十二章》的重点知识点整理: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含义:这句话指的是友谊的重要性,表达了以真诚的心对待朋友是多么的愉快和快乐。
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的含义:这句话指出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含义:这句话是讲述了待人以善的原则,提倡不做出自己讨厌的事情,从而体现了道德和爱心。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会更加坦荡和豁达。
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谦逊的。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成为别人的启蒙老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真正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喜爱甚至激动,才能真正获得该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8.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含义: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士人应该以追求道德和道德品德的高尚为目标,而不是只在乎物质的享受和虚荣。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1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不同人对于追求的内容的不同,对于智慧追求的人来说,水是美好的,对于仁爱追求的人来说,山是美好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b20c7c7daef5ef7bb0d3c22.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
习:复习。
亦:也。
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3.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吾身:自我检查。
谋:谋划。
忠:尽力)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0fb71db307e87101f69683.png)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1.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考点精析:文言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考点精析: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486bcb700abb68a982fb87.png)
考点精析:文言文阅读考点: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是历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评价建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考试说明》也明确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的考试内容与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和默写本《考试说明》“附录一”所列古诗词。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考试说明》“附录一”所列文言文,并能默写其中的句子(段)。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4.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
5.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例题印证【2015·福建省泉州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5.下面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两狼之并驱如故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解释下列的词。
(3分)(1)古来共谈共:(2)夕日欲颓颓:(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5.(3分)B (重要词语含义)6.(3分)共同,一起坠落欣赏(词语含义)7.(6分)(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
(“歇”,“乱”各0.5分)(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知识梳理卷姓名:
一.重点实词、虚词
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恼怒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习:复习
4.为.人谋.:给;谋划
5.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6.信:诚信
7.惑:迷惑
8.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9.逾矩:越过法度10.堪:能忍受11好.之者:喜欢12.疏食:粗粮
13.于.我如浮云:对于14. 川:河15.三军:军队16.必有我师焉.:于之,在这里
17.夺:改变18.笃志:坚定志向笃:19.切:恳切
二.通假字
1说:同“悦”,愉快 2.有:同“又”,整数与零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 2.不亦君子乎?有才德的人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4、吾日三省吾身多次5、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6、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7、饮水冷水
四.词类活用
1、传不习乎动作名
2、温故而知新形作名
3、学而时习之名作状
4、饭疏食,饮水名作动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
6、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
五.一词多义
1之:学而时习之(代学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学问和事业)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
至之市(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不翻译)
2.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3.其:人不堪其忧(那)仁在其中矣(这)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
4.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后)
为人谋而不忠乎(但是)温故而知新(然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学而不思则罔(但是)
曲肱而枕之(表修饰)择其善者而从之(顺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列)
5.为:可以为师矣(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6.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六.特殊句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是(省略)句式翻译:
2.不亦说乎?固定句式:反问句式翻译:
七.重点翻译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
10.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