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精)

合集下载

选择合适的相容剂或其他解决办法

选择合适的相容剂或其他解决办法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则聚合物组分之间的共混改性,为达到改善性能的相应效果,往往需要加入相容体系。

一般来说,不同聚合物组分之间的共混需要的是相适应的相容性,从而制得相相之间结合力较强的多相结构的共混物。

了解与应用共混物体系之间的更好相容性,应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1)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聚合物之间的共混过程,实际上是分子链间相互扩散的过程,并受分子链之间作用的制约。

分子链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可以用溶解度参数来表示。

溶解度参数的符号为δ,其数值为单位体积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

不同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好坏,也可以用溶解度参数δ之差来衡量,即δ越接近,其相容性越好。

如两种聚合物溶解度参数相近,其差值通常要<0.2,而两种聚合物溶解度参数之差>0.5时,不能以任意比例相容。

例如:PVC/NBR共混体系,PVC的溶解度参数δA为9.4~9.7,而NBR的溶解度参数δB为9.3~9.5,所以PVC与NBR 相容性良好;又如PS/PB共混体系,他们的溶解度参数之差>0.7,所以两者的相容性差。

PVC与PS的溶解度参数之差>1,所以两者基本不相容。

(2)极性相近原则聚合物之间共混体系的极性越相近,其相容性越好,即极性组分与极性组分、非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都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例如:PVC/EVA、PVC/NBR、PVC/ABS之间极性相近,所以其相容性好。

在考虑共混改性配方设计时,要了解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基本原则:极性/极性≥非极性/非极性≥极性/非极性。

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之间一般不相容,例如:PVC/PC、PVC/PS、PC/PS等。

极性相近原则也有些例外,例如:PVC/氯丁橡胶(CR)共混体系,其极性相近,但不相容;而PPO/PS两种极性不同的组分,相容性反而很好。

(3)结构相近原则聚合物共混体系中各组分的结构相似,则相容性就好,即两聚合物的结构越接近,其相容性越好。

所谓结构相近,是指各组分分子链中含有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单元,例如:PA6与PA66分子链中都含有—CH2—、—CO—NH—,故有较好的相容性。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三、Flory相互作用参数 4. LCST相图
χ12的温度依存性
相图
2021/7/30
32
第二节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热力学理论
度升高时
降低,为
UCST。即在高温域相容,
分子量越大UCST向高温侧
移动。
对放热系(引力系),
始终为负,即全温度域内相
容。
2021/7/30
27
第二节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热力学理论
三、Flory相互作用参数 2. 的温度依存性和相图的关系
2021/7/30
温度T
组成
28
第二节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热力学理论
三、Flory相互作用参数 3. UCST相图
UCST——最高临界相容温度 (upp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
PS/PB低聚物共混系。 曲温线度T有>最T高C时点,(T与C)组,成当无体关系均的
不当会体分系相的,温故度TTC<是临Tc界时温,度成。分 在曲线内的共混物都将分相。 临界温度随分子量增加向高温 域移动。
第一节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典型的高分子二元共混物相图
一相 两相
两相 一相
两相 一相
两相
两相 一相
两相 一相
UCST+LCST:聚苯乙烯/聚苯醚、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氯化聚乙烯、UCST: 天然橡胶/丁苯橡胶、 聚异丁烯/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 聚2氯021化/7/3乙0 烯/聚氧化丙烯
H m RT12n12
2021/7/30
19
第二节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热力学理论
二、Flory-Huggins模型
Gm RT n1 ln 1 n2 ln 2 12n12

高分子材料改性书中部分思考题参考答案

高分子材料改性书中部分思考题参考答案

书中部分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二章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1.什么是相容性,以什么作为判断依据?是指共混无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其一般以是否能够产生热力学相互溶解为判据。

2.反应性共混体系的概念以及反应机理是什么?是指在不相容或相容性较差的共混体系中加入(或就地形成)反应性高分子材料,在混合过程中(例如挤出过程)与共混高分子材料的官能团之间在相界面上发生反应,使体系相容性得到改善,起到增容剂的作用。

3.高分子材料体系其相态行为有哪几种形式,各自有什么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1)具有上临界混溶温度UCST,超过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为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低于此温度为部分相容,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产生相分离。

如:天然橡胶-丁苯橡胶。

(2)具有下临界混溶温度LCST,低于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高于此温度为部分相容。

如:聚苯乙烯-聚甲基乙烯基醚、聚己内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3)同时出现上临界混溶温度UCST和下临界混溶温度LCST,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丁腈橡胶等共混体系。

(4)UCST和LCST相互交叠,形成封闭的两相区(5)多重UCST和LCST4.什么是相逆转,它与旋节分离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相逆转(高分子材料A或高分子材料B从分散相到连续相的转变称为相逆转)也可产生两相并连续的形态结构。

(1)SD起始于均相的、混溶的体系,经过冷却而进入旋节区而产生相分离,相逆转主要是在不混溶共混物体系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2)SD可发生于任意浓度,而相逆转仅限于较高的浓度范围(3)SD产生的相畴尺寸微细,而相逆转导致较粗大的相畴,5.相容性的表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玻璃化转变法、红外光谱法、差热分析(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膨胀计法、介电松弛法、热重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等。

玻璃化转变法:若两种高分子材料组分相容,共混物为均相体系就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完全不溶,就有两个玻璃化温度,部分相容介于前两者之间。

6 第三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6 第三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2013-7-15 16
第五节 聚合物相容性的判据及测定方法
二、测定方法 2. 光学显微镜法
光学显微镜包括透射光显微镜、反射光显微镜、暗场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 观察大块试样,但分辨率受光波衍射的限制,仅能提供微米数 量级的形貌细节(~200nm)。 透射光显微镜:可观察不透明的,有色的试样,要求试样制得 很薄。但对于透明物,由于反差太低,观察不清。 反射光显微镜:试样不透明,比较厚,可以观察表面结构。 暗场显微镜(或超显微镜):利用粒子对光的散射来推断两相 结构。高强度的光垂直于光轴可以观察到远远小于显微分辨能 力的散射光的粒子。但一般不常用于聚合物-聚合物体系的研 究。
2013-7-15 14
第五节 聚合物相容性的判据及测定方法
各种分子量聚异丁烯—聚苯乙烯混合物的浊点(C.P.)曲线
2013-7-15 15
第五节 聚合物相容性的判据及测定方法
二、测定方法 1. 目测法(浊度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较为简单。 但在机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即使共混物中各相分离,其试 样也是光学透明的:(1)共混物中各相的折射率 相近;(2)共混物中各相的粒子尺寸远小于可见 光的波长;(3)试样太薄;(4)共混物的分散相 的含量太小。同时,人的视觉差异等因素也会影响 测试结果。
聚合物共混改性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戴亚辉
第三章 聚合物共混的相容性
第三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热力学理论 聚合物共混物相分离机理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因素 聚合物相容性的判据及测定方法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界面

提高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

提高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
胺(PAM)等。 方法:①在分子链上引入极性基团(高分子氯化、磺化)。
如:氯化聚乙烯与PMMA有较好相容性; ②通过共聚的方法改变聚合物分子链结构。
如:PS-SAN后,可与PC、PVC、PSU等相容。
3 加入增容剂
增容剂:指在共混体的聚合物组分之间起到增加相容性和强化界面粘结作用的共聚 物。又称相容剂、增混剂、界面活化剂、乳化剂等。
增溶剂的分类
实践证明,增容剂能卓有成效地解决共混体系中因热力学不相容而导致宏观相分 离、两相界面融合力差、应力传递效率低、力学性能不好,甚至综合性能低于单一 组分聚合物的性能等问题。
4 改善共混加工工艺
共混体系相容的必要条件:热力学相容,△G<0 。 充分条件:适宜的工艺条件,即外力、温度、时间等。 共混温度: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 共混剪切力:强烈的剪切力可以强迫两种不相容或相容性不好的聚合物 的分子链缠绕在一起而增加相容性。 机械-化学作用:强烈的剪切力和加热使共混物分子链发生部分断裂, 生成不同组分之间接枝或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就是很好的增容剂。
5 在共混物组分间发生交联
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 化学交联:LDPE/PP辐射化学交联。
物理交联:PET/PP、 PET/PA66因取向结晶而使共混物形态结构稳定。
6 共溶剂法和IPN法
提高相容性的新方法 两种互不相溶的聚合物常可在共同溶剂中形成真溶液。将溶剂除去后,相
界面非常大,以致很弱的聚合物—聚合物相互作用就足以使形成的形态结 构稳定。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技术是改善共混物相容性的新方法。其原则是将两 种聚合物结合成稳定的相互贯穿的网络,从而提高其相容性。
利用聚合物分子链中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改变分子链结构加入相容剂形成互穿网络进行交联和改变共混工艺条件特点及方法对聚合物进行化学改性共混的聚合物分子链上含有某种可相互作用的官能团

聚合物共混原理第三章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3

聚合物共混原理第三章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3

25
3.1 分子量
• 由式3-7给出的χ1c可以看出,参与共混的聚合物 的分子量越大,体系的χ1c值越小,越难满足于 χ1<χ1c的条件。 • 对于聚合物共混物,为了获得优良的性能,参与 共混的聚合物的分子量一般都比较大。所以,聚 合物共混物组分间的相容性大多数都不太好。
26
3.2 异种大分子间的特殊相互作用
4
•2 Flory-Huggings聚合物共混体系热力学理论
主要内容
1. P-P共混相容性理论 2. 聚合物间相容性的热力学分析 3. 影响聚合物间热力学相容性的因素
5
前 言
• • 热力学理论是了解 PB 和聚合物合金行为和性能的关键 由于大分子的自扩散系数较低,通常很难达到热力学平衡, 即使在挤出机或者注射机等加工设备中获得接近平衡的条 件,在挤出或者模压的过程中也很难保持平衡 而且 PB 粘度高,在实验室通常是把两种聚合物溶解在共 溶剂中,然后干燥。不过用溶剂浇注法制备的聚合物共混 物,其形态依赖于溶剂、温度、时间和浓度的变化。把这 些 相 互 影 响 的 数 据直 接 用 于工 业 化 生产 具 有 一定 风 险
Ⅰ估算法
分子的内聚能密度具有加和性。聚合物的分子量对 溶解度参数影响不大,因此可以根据聚合物的结构单 元来估算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与摩尔吸 引常数的关系为:
39
• 表现出UCST的共混体系,一般都是△HM>0的; • 表现出LCST的共混体系,一般都是△HM<0的。 • 一种共混体系的UCST或者是LCST与参与共混的 聚合物的分子量有关:若是表现出UCST的,随分 子量增大,UCST升高;若是表现出LCST的,随 分子量增大,LCST降低。 40
41
1.2 相容性的分类

共混物的相容性(精)

共混物的相容性(精)

共混物的相容性学校名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系名称:轻化工技术学院时间:2017年4月28日1.相容性的概念相容性是指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共混物性能的好坏与它们之间的相容性大小有很密切的关系:相容性好,则所形成的共混物稳定;反之,两种聚合物之间则可能发生相分离,性能较差。

不同聚合物之间相互容纳的能力差别很大。

不同种类聚合物共混时可能出现三种形态:即完全相容、部分相容和不相容。

完全相容的聚合物共混体系,其共混物可形成均相体系,因而它具有单一的Tg,如图4-1(a)所示。

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其共混物为两相体系,其共混物具有两个Tg ,且两个Tg峰较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Tg峰更为接近,如图4-1(b)所示。

还有许多聚合物之间是不相容的,不相容聚合物的共混物也有两个Tg峰,但两个Tg 峰的位置与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Tg峰是基本相同的,如图4-1(c)所示。

图4-1以Tg表征共混物相容性的示意图——单一聚合物 ------- 共混物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最具应用价值的体系是聚合物间“部分相容”的两相体系。

良好的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物获得优异性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共混体系的热力学相容性及共混加工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对研究共混体系的形态与结构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热力学相容性聚合物热力学相容性是指两种高聚物在任何比例时都能形成稳定的均相体系的能力。

因此,若要使两种聚合物相互溶解,在恒温恒压下聚合物混合时必须是自由能减少,即△G <0。

而体系自由能的变化取决于混合时焓的变化(△H m )和熵的变化(△S m ),以及混合时的温度(T),即应满足:△G =△Hm —T △Sm <0 式4-1 式4-1也可用于判定热力学相容是否成立。

在式4-2中,对于两种聚合物的共混:△S m=—R(n 11n1φ+ n 21n2φ)式4-2式中:n 1,n 2 —— 两种聚合物的物质的量1φ,2φ —— 两种聚合物的体积分数R —— 气体常数由式4-2可以看出,△S m 为正值,即在混合过程中,熵总是增加的。

高分子材料改性

高分子材料改性

1填充改性:在聚合物基体中或在聚合物加工成型过程中加入一系列在组成结构不同固体添加物。

2混杂增强:是一种以上不同品种的增强纤维或其他增强材料匹配在一起用于聚合物得到复合材料。

3纤维的临界长度lc:以基体包裹纤维的复合物在顺纤维轴上拉伸。

当从整体传到纤维上的应力刚能使纤维断裂时纤维的应有长度。

4 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混聚合物,分子链相互贯穿并至少一种聚合物分子链以化学键的方式交联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5高分子合金: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聚合物共混物具有类似金属合金的相结构(即宏观不分离,微观非均相结构)称为高分子合金。

6相容性:指聚合物彼此互相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

7纳米复合材料:指其中至少有一相物质是纳米级(1—100nm)范围内的多相复合材料。

8海-岛结构:是一种两相体系,且一项为连续相,一相为分散相,分散相分散在连续相中,就好像海岛分散在大海中一样。

9等粘点:A组分与B组分熔体黏度相等的这一点,称为“等黏点”问答可能题1.熔融态化学反应类型及各自的影响因素?答:类型:交联反应、接枝反应、降解反应、官能团反应。

影响交联因素:1过氧化物的品种与用量2交联时间与温度3环境气氛4抗氧剂5酸性物质6填充剂7助交联剂影响接枝因素:1接枝单体的含量2引发剂3反应温度4反应时间5交联或降解的控制6共单体2填料的性质?答:(1)几何形态特征:球状(加工流动性):玻璃微珠片状(刚性):云母、滑石粉(2)粒径小,填充效果好(分散均匀)粒径表示方法:1.平均粒径() 2.目数(每平方英寸筛网上的筛孔数) 3.比表面积()(3)表面形态与性质:光滑(加工流动性)、粗糙(机械互锁、有大量微孔(有一定互锁作用)3.填料的分散混合过程?答:大致分四个过程。

<1>使聚合物添加剂粉碎。

将聚合物和填料加入到体系中,在外界作用下将大块聚合物和添加剂破碎成较小粒子。

<2>使添加剂渗入到聚合物中。

聚合物在剪切热和传导热作用下,降到黏流状时,使速度加快,较小粒子克服聚合物内聚力,渗入到聚合物中。

聚合物共混原理第四章聚合物间的增容作用

聚合物共混原理第四章聚合物间的增容作用
•两种高聚物配成溶液,浇注成膜,透明,则相容性好。
整理课件
35
整理课件
3
什么叫增容作用?
增容有两方面含义:
1. 使得聚合物之间易于相互分散,得到宏观均匀 的共混物;
2. 改善聚合物之间相界面的性能,增加相间的粘 合力,使得共混物具有长期稳定的性能。
整理课件
4
4.1 增容作用的类型及物理本质(或增容原理)
4.1.1 增容作用的类型
按增容机理看,增容作用可分为两类:
整理课件
31
* 王琪、刘长生,湖北化工, 2001 No.03
整理课件
32
4.5.3 PA6/ABS
PA6/ABS(60/40)共混物中加入2phr.的反应增容剂 (主干含羧基,支链为PMMA),经247℃熔融混炼, 共混物的伸长率比未增容的同样共混物高出6倍多, 冲击强度提高了1倍 。
整理课件
第四章 聚合物间的增容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
4.1 增容作用的类型及物理本质(或增容原理) 4.2 常用的增容方法 4.3 增容剂的类型以及制备方法 4.4 增容剂增强机理及其与共混体系的相形态的关系 4.5 增容剂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的应用举例
整理课件
1
前面第三章讲到了P-P之间的相容性及其分类、研究了 相容性的判据、判定相容性好坏的方法、以及相容性 与P-P形态结构的关系。 如何实现相容性的提高,实现增容效果?
(Ⅱ) 一般而言,嵌段共混物的增容效果要大于相同成分的 接枝共聚物,即:A-b-B优于A-g-B。这是由于接枝共 聚物的结构所致:长主链短支链。
(Ⅲ) 两嵌段共聚物(A-B)的增容效果大于三嵌段共聚 物(A-B-A或者B-A-B)的增容效果。这是由于中 间嵌段的构象运动受到较大抑制所致 。

如何提高PC和ABS的相容性

如何提高PC和ABS的相容性

PC/ABS共混物实际是PC/SAN/PB三者的共混物,其中PC与SAN 树脂的溶度参数之差为0.84(J/cm3)1/2,而PC与PB的溶度参数之差为7.45(J/cm3)1/2聚碳酸酯(P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及优异的电性能,但它的缺口敏感性特别严重,为了提高PC的缺口冲击强度,改善其成型性能,本工作采用PC与ABS共混的方法来实现。

理论上PC与SAN树脂相容性好,而与PB橡胶相容性不好。

ABS树脂中SAN占主要部分,是连续相,因此PC与ABS有一定相容性,并随着SAN含量的增加,相容性也增加。

但为获得抗冲性能优异的合金,增加橡胶含量又是必须的,因此增加PC与ABS的相容性十分必要。

所以在PC/ABS合金中,为了合金制品有更好的的冲击性能,PC与ABS 之间的相容,就需要相加入能改善两者之间相容的助剂去解决。

南京塑泰的马来酸酐接枝相容剂,它能在高温及剪切力作用下与PC发生酯交换反应,它的加入能明显的降低两相的界面张力,增加两相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提高聚合物共混相容性的反应性聚合物

提高聚合物共混相容性的反应性聚合物

提高聚合物共混相容性的反应性聚合物
宋国君;舒文艺
【期刊名称】《功能高分子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1
【摘要】反应性聚合物作为聚合物共混的增容剂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本文论述了该类反应性聚合物的制备,分类及研究开发现状,并结合实例讨论了其增容作用效果。

【总页数】11页(P137-147)
【作者】宋国君;舒文艺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3.92
【相关文献】
1.用于聚合物共混增容的反应性聚合物 [J], 宋国君;舒文艺
2.共混比及聚合物浓度对PVC/PVB相容性及超滤膜性能结构的影响 [J], 朱晶逸;迟莉娜;张遥遥;Anil Saddat;张振家
3.酯侧链结构对丙烯酸酯聚合物与天然乳胶共混相容性的影响 [J], 郑钊君;田晓慧;孙金煜;冯屏;赵伟如
4.静电共纺聚合物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混纳米纤维支架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J], 张婉;张祥满;史振宇;虞奋
5.聚合物共混Ⅱ.聚合物的相容性 [J], 姜胶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第2章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

10第2章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
聚合物共混改性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是选择适宜共混方法的重要 依据,也是决定共混物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关键因 素。 因此,了解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并为改善共混物 的相容性提供依据,已成为研制共混材料的关键 环节之一。
本节将主要介绍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特点、相容 性理论、相容性的表征方法以及改进相容性的方 法。
19
(2)完全相容、完全不相容和部分相容
③完全不相容 在所有的组成范围内,共混 体系都是非均相的.
△Gm > 0
(φ2)
20
2.1.2 聚合物-聚合物二元体系的相图
不相容:不相容聚合物的共混物也有两个 Tg峰,但两个Tg蜂的位置与每一种聚合物 自身的Tg峰是基本相同的。
21
2.1.2 聚合物-聚合物二元体系的相图
※完全相容:为热力学相容或分子水平相容,共混
物为均相体系; ※完全不相容:非均相体系; ※部分相容:为工艺相容或界面相容,体系是非均 相的。“部分相容”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相容体系, 为具有一定结构形态两相体系。 “部分相容”体系在两相相界面上存在着过渡 层,过渡层内存在着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相互扩 散的状态.从宏观整体来看,过渡层的存在体现了 两相之间有限的相容,即部分相容性。
﹡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其共 混物为两相体系。
φ2
﹡部分相容性较大时,称为相容性好。
17

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其共混物为两相体系。聚 合物体系部分相容的判据,是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 具有两个Tg,且两个Tg峰较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 Tg峰更为接近。
18
﹡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最具应用价值的体系是两相
体系。由于部分相容聚合物的共混物为两相体系, 因而,部分相容聚合物的共混体系就成了共混研究 的重点。 ﹡可以看出,“部分相容”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 在两相体系的范畴之内,涵盖了不同程度的相容性。 ﹡对部分相容体系(两相体系),相容性的优劣具体地 体现在界面结合的程度、实施共混的难易,以及共 混组分的分散相粒径等诸多方面。其中,分散相的 粒径也可作为相容性的一个判据。在其它共混条件 相同时,分散相粒径较小的共混体系,相容性较好。

[最新]聚合物增容技巧

[最新]聚合物增容技巧

聚合物增容技术一、聚合物相容原则人们在研究制备高分子合金时,发现聚合物相容性有几个基本原则:(1)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溶解度参数相差越小,聚合物的相容性就越好;(2)极性相近原则共混体系中组分间的极性越相近,其相容性就好;(3)结构相近原则共混体系中组分间的结构相似,则相容性就好;(4)结晶相近原则当共混体系为结晶聚合物时,多组分的结晶能力相近时,相容性好(5)表面张力相近原则聚合物间表面张力越接近,两相间的浸润、接触与扩散就越好,界面的结合也越好;(6)黏度相近原则体系中各组分的黏度相近,有利于组分间的浸润与扩散,形成稳定的互容区,所以相容性好。

二、高分子合金的制备途径参照聚合物相容性的几个原则,高分子合金的制备技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①改变聚合物分子链结构通过把一种或两种聚合物进行化学改性,引入一些极性基团,来提高聚合物两相间界面粘接强度,达到提高聚合物间相容性的目的。

如非极性聚合物PE与极性聚合物PMMA相容性较差,我们将PE制成氯化聚乙烯,可以使他们形成共混体系。

如在淀粉塑料中,淀粉和塑料的相容性较差,于是人们将淀粉改性,在淀粉分子链中引入极性基团如马来酸酐、丙烯酸酯等,然后再与塑料混合就更容易了。

也可以在塑料大分子上引入极性基团,或两者都进行。

通过极性基团的引入,可以降低淀粉和塑料之间的界面张力,使两相相容得更好。

②在共混体系中添加相容剂改善高分子合金相容性的最方便的方法是加入第三组份。

这种第三组份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容剂。

它可以增加两种聚合物的界面粘结力,使混合体系形成稳定的共混结构。

大量文献报道,当两种均聚物共混时,所用的相容剂最好是由两种均聚物的单体共聚而成的嵌段聚合物或接枝聚合物,其中嵌段聚合物较接枝聚合物增容效果好。

如PMMA与PS相容较差,在共混体系中加入PS-co-PMMA,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明显提高。

③形成互穿网络(IPN)通过将一种聚合物交联或两种聚合物各自交联的方法,使两种聚合物结合在一起制得的穿聚合物网络,两种不同聚合物之间不存在接枝或化学交联。

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容性表征与应用

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容性表征与应用

显微镜(EM)和小角激光散射(SAIS)等较为成熟的方法
获得。
1. 小角激光散射法(SAIS )
SAIS主要应用于结晶性高分子的亚微观结构研究,
SAIS所表征的结构单元大小为几十微米至几百纳米,
与聚合物球晶的尺寸相当,是理想的研究聚合物结晶
的有力工具。SALS不仅仪器简单,测试方法方便,散
射图样明显,直观性强,测试结果准确,分辨率较高, 可以定量计算,而且在测试时不破坏试样,能进行实 时检测。
[1] 童玉华, 刘诤, 刘佑习,等. PBT/PET 共混体系的晶区的相容性及形态结构[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 程, 1998, 5(3): 51-58.
Fig.3为PBT、PET 各自纯组分的X射线衍射图,仔细分析Fig.2中每个衍射峰的位置可 以发现,PBT/PET共混沉析物的每个衍射峰均可以与PBT、PET的晶面衍射峰相对应, 无新的衍射峰产生。Fig.2中衍射峰和强度的变化由PBT、PET各自衍射图形不同程 度的叠加所致,并不是生成混晶。
单重散射图样,而单重图样并不意味着一定生成了共 晶,还需进一步的证明。
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利用 DSC 是判断 C/A 共混体系间相行为的一种方
法。 DSC 通过精确测量体系在熔融或结晶过程中的
热流量随温度的变化,能给出 Tm( 熔点 ) 、 Tc( 结晶温 度)、Tg、ac(结晶度)、Hw(半峰宽)等有关结晶的大量 信息,并可对结晶动力学进行研究。
[1] 童玉华, 刘诤, 刘佑习,等. PBT/PET 共混体系的晶区的相容性及形态结构[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 程, 1998, 5(3): 51-58.
5.电子显微镜(EM)
在共晶的研究中,根据观察的角度不同,扫描 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均有应 用。一张良好的电镜照片可直接观察到共混物的细 微结构。采用不同的染色剂可对饱和烃的共混组分 进行染色观察。

改善聚合物共混材料界面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改善聚合物共混材料界面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决定的, 除非 采 取 特殊措 施 , 相容 性是不 可 改变 的 。
2 2 相容 性 的热 力学 基础 .
聚合物 共 混物 中共 混 自由能
/ xGm=/ Hm—T* A S 。 x
宽了辐射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范围, 提出
通 过 电子 束 、 线 、 外 线 、 波 辐 射 等 物 理 技术 7射 紫 微 在聚烯 烃分 子链 上 引 入含 氧极 性 集 团 , 决 了聚 烯 解 烃共 混物 复合 材料 的界 面增容 。杨 惠 丽等 研究 了聚 丙烯 ( P/ P )异氰 尿 酸 三烯 丙 酯 ( AC / 乙烯 ( E T I) 聚 P) 共混 体 系 的辐 射增 强相 界 面 反 应 , 强 了不 相 容共 增 混物 相 间 的粘 结 , 善 了共 混 物 的 相容 性 。邓 杰 在 改
S J20型 电磁 动 态挤 出机 上 研究 了振 动力 场 对 共 D J6 混 物界 面相 容性 的影 响 。只有更 好 的深 人 了解共 混
两组 分具 有相 容 性 的充 分 必 要 条件 是 /G x <0 。而 对 于 聚合 物共 混 物 AS 0 于是 /H , x 越 小 , 容 性 相
以链段 为分 散单 元 相互 混合 。通 常把 聚合 物之 间在
链段级上的混合称为相 容, 即混合单元是链段。很
多具有 两相 结构 的 聚合 物共 混 物 , 们 是热 力 学 不 它 相 容 体系 , 又不是 两 种聚合 物完 全分 离 的体 系 , 但 而 是一 种 聚合 物 以微 区形 式均 匀分 散于 另一 种聚 合 的 基体 中 。这 样 的共 混物 在 两 相 界 面 存在 着过 渡 层 ,
即在 过渡层 的小 范 围 内两 种 分 子 是 相 容 的 , 整 个 而

共混物的相容性(精)

共混物的相容性(精)

共混物的相容性学校名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系名称:轻化工技术学院时间:2017年4月28日1.相容性的概念相容性是指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共混物性能的好坏与它们之间的相容性大小有很密切的关系:相容性好,则所形成的共混物稳定;反之,两种聚合物之间则可能发生相分离,性能较差。

不同聚合物之间相互容纳的能力差别很大。

不同种类聚合物共混时可能出现三种形态:即完全相容、部分相容和不相容。

完全相容的聚合物共混体系,其共混物可形成均相体系,因而它具有单一的Tg,如图4-1(a)所示。

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其共混物为两相体系,其共混物具有两个Tg ,且两个Tg峰较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Tg峰更为接近,如图4-1(b)所示。

还有许多聚合物之间是不相容的,不相容聚合物的共混物也有两个Tg峰,但两个Tg 峰的位置与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Tg峰是基本相同的,如图4-1(c)所示。

图4-1以Tg表征共混物相容性的示意图——单一聚合物 ------- 共混物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最具应用价值的体系是聚合物间“部分相容”的两相体系。

良好的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物获得优异性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共混体系的热力学相容性及共混加工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对研究共混体系的形态与结构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热力学相容性聚合物热力学相容性是指两种高聚物在任何比例时都能形成稳定的均相体系的能力。

因此,若要使两种聚合物相互溶解,在恒温恒压下聚合物混合时必须是自由能减少,即△G <0。

而体系自由能的变化取决于混合时焓的变化(△H m )和熵的变化(△S m ),以及混合时的温度(T),即应满足:△G =△Hm —T △Sm <0 式4-1 式4-1也可用于判定热力学相容是否成立。

在式4-2中,对于两种聚合物的共混:△S m=—R(n 11n1φ+ n 21n2φ)式4-2式中:n 1,n 2 —— 两种聚合物的物质的量1φ,2φ —— 两种聚合物的体积分数R —— 气体常数由式4-2可以看出,△S m 为正值,即在混合过程中,熵总是增加的。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聚合物共混及性能的基本原理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背景•当今合成聚合物己成为实际应用中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材料。

但是,社会发展对聚合物材料提出了日益广泛和苛刻的要求。

例如,既耐高温又易于加工成型,既有卓越的韧性又有较高的硬度,不仅性能良好而且价格低廉等。

单一的聚合物往往难以满足多种多样的要求。

•为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聚合物材料,除了继续研制合成新型聚合物外,已有聚合物的共混改性已成为发展聚合物材料的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兴趣和重视。

•新型聚合物的研发成本往往达到聚合物共混物的近百倍,而且一些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也远非单一聚合物可比拟。

聚合物共混物概念聚合物共混物(Polymer blend)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均聚物或共聚物的混合物,聚合物共混物中各聚合物组分之间主要是物理结合,因此聚合物共混物与共聚高分子是有区别的。

但是,在聚合物共混物中,不同聚合物链之间难免有少量化学键存在。

例如在强剪切力作用下使得聚合物链断裂,产生大分子自由基,从而形成少量嵌段或接枝共聚物。

此外,为强化参与共混的聚合物组分之间的界面粘接而采用的反应增容措施,也必然会在组分之间引入化学键。

聚合物共混物的研究开始于1912年的橡胶增韧聚苯乙烯。

此后,有关聚合物共混物的研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可以认为是该领域发展的里程碑。

•以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为代表的增韧塑料的生产及其增韧机理的阐明;•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PP为代表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开发;•微相分离理论的成功以及对于相容高分子合金体系中特殊相互作用和分子内相互排斥作用的研究进展。

•聚合物共混物的研究呈现出在共混过程中对材料的相形态进行控制的趋势,因为决定新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共混物中的形态结构。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控制主要由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因素决定。

•作为热力学因素的聚合物共混物中各组分之间的相容性是关键因素。

•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体系相行为研究的首要的基本问题,不同聚合物相容性的热力学原因是聚合物物理学者探索的目标之一。

聚丙烯_PP_共混改性处理过程中的相容性问题

聚丙烯_PP_共混改性处理过程中的相容性问题

科协论坛·2007 年第 7 期(下)
43
科学与研究
在挤出加工过程中, 通过提高螺杆转速, 利用强的剪切 力作用使分散相尺寸下降, 分散趋向均匀, 共聚物的相容性 得以提高, 从而使合金体系的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大大上 升。对 PP/ ABS 进行反应性共混时, 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 混 过 程 中 加 入 过 氧 化 物 DCP, 大 分 子 链 在 自 由 基 攻 击 下 会 发 生 接 枝 反 应 、交 联 反 应 和 降 解 反 应 。 共 混 反 应 所 产 生 的 接 枝物可以起到增容的作用, 但降解反应不利于反应共混的进 行。因此,必须同时加入分子中含双键的助交联剂, 如三烯丙 基 异 氰 尿 酸 酯 (TAIC)、亚 油 酸 三 甘 酯 (GTL)等 。
通 过 溶 液 接 枝 、固 相 接 枝 、悬 浮 接 枝 、光 照 接 枝 及 熔 融 接 枝等方法改变 PP 的极性, 可以达到改善 PP/PVC 的 相 容 性 , 从而提高合金的综合性能。另外, 窦强等利用 CPE、ABS (丙 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PP 熔体接枝物等为 HPVC (高聚合度 聚氯乙烯) /PP 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结果表明分散相颗粒的尺 寸变小, 粒径分布变窄,两相界面变得模糊,提高了共混体系 两相界面的粘结性能, 减小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 达到了改 善相容性的目的。郑昌仁等 采 用 氰 脲 酸 三 烯 丙 酯(TAC) 、二 乙烯基苯(DVB)作为化学交联体系, 也很好地改善了 HPVC / PP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刁建志等利用 AB2 型超支化聚(酰胺 2 酯)(AB2HBP) 对 PP /PVC 共 混 体 系 的 增 容 作 用 进 行 了 研 究 , 在 100 份 PP /PVC 本 不 相 容 的 “海 岛 ”结 构 中 , 加 入 3 份 AB2HBP 时 , 共 混 体 系 的 亚 微 观 结 构 出 现 了 两 相 连 续 的 “互 锁”结构, 从而相容性得到极大提高。 3.2.4 PP/ P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学校名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系名称:轻化工技术学院时间:2017年4月28日聚合物共混物通常为两相体系,相容性对共混物的性能影响很大,如果两种聚合物完全相容,则制得的共混物不会获得特殊的性能;如果两种聚合物相容性很差,则共混产生宏观的相分离,形成分层或剥离现象,降低了材料的强度和使用性能;若两种聚合物部分相容,则形成微观或亚微观的相分离结构,两相界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形成过渡层,这时所获得的共混物往往会表现出独特的性能。

由此可见,在制备共混物时,形成微观或亚微观相分离是一个关键问题。

然而,能够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可以直接共混的体系是相当少的。

因此,大多数共混体系中都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也叫相容化,使之形成微观相分离。

提高共混体系相容性的方法有:利用聚合物分子链中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改变分子链结构,加入相容剂、形成互穿网络、进行交联和改变共混工艺条件等。

1.对聚合物进行化学改性如果参加共混的聚合物分子链上含有某种可相互作用的官能团,它们之间的相容性必定好。

基于此原因,在共混改性技术中,常常采用向分子链引入极性基团的方法来改善聚合物的相容性,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与聚乙烯醇、聚丙烯酸或聚丙烯酰胺等,由于分子键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具有较好相容性。

又如:聚合物分子链上分别含有酸性和碱性基团,共混时可以产生质子转移,分子链间可生成离子键或配位键。

离子键的键能要强于氢键,所以聚合物之间相容性更好。

通过对高分子链的化学改性(如氯化、磺化等),就有可能明显改善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如聚乙烯氯化形成氯化聚乙烯,就可以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较好地相容。

其次,通过共聚的方法改变聚合物分子链结构,也是一种增加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例如:聚苯乙烯是极性很弱的聚合物,一般很难与其它聚合物相容,但苯乙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SAN,由于改变了分子中的链结构,就可与聚碳酸酯、聚氯乙烯和聚砜等许多聚合物共混相容。

2.加入增溶剂增容剂是指在共混体的聚合物组分之间起到增加相容性和强化界面粘结作用的共聚物。

因此增容剂也称作相容剂、增混剂、界面活化剂和乳化剂等。

增容剂的作用机理是富集在两相界面处,改善两相之间的界面结合。

此外,增容剂还可以促进分散相组分在共混物中的分散。

增容剂可分为高分子增容剂和低分子增容剂。

高分子增容剂又可分为非反应型和反应型两种,而低分子增容剂则全部都是反应型的。

实践证明,增容剂能卓有成效地解决共混体系中因热力学不相容而导致宏观相分离、两相界面融合力差、应力传递效率低、力学性能不好,甚至综合性能低于单一组分聚合物的性能等问题。

增容剂的出现和广泛地应用是当今聚合物共混改性最成功的研究成果之一。

(1) 非反应型增溶剂。

所谓非反应型增溶剂是指那些本身没有反应基团,在聚合物共混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增容剂。

它们多为两种成分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为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依靠自身对两种聚合物共混物的亲和力、粘结力,使原来相容性差的两种聚合物相容,形成具有良好界面作用的聚合物共混物。

这类增容剂无副产物,效果好。

非反应型增容剂已开发出来四种类型,即A —B 型、A —C 型(A —B —C 型)、C —D 型和其它型的增容剂,表4-4为非反应型增容剂的应用实例。

表4-4 非反应型增溶剂应用实例类型增溶剂组成聚合物A 聚合物B 类型增溶剂组成聚合物A 聚合物B PS-b-PMMA/PA-g-PMMA PS PMMA CPE,S-g-EP,SIS PS PE PS-b-PP PS PP SEBS PS PPO PS-b-PE/PS-g-PE PS LDPE SBS/SEBS PS PP PS-b-PA/PS-g-PA PS PA PS-g-EEA PS PPO PS-g-PPO PS PPO PDMS-g(b)-PMMA PE PDMS PS-PEA PS PEA PS-b-PCL,SEBS PS PVC PS-PB PS PB PCL-b-PS,CPE PVC PS,PE,PP PS-b-PI PS PI SEBS PET HDPE PP-g-PA6PP PA6氢化 SP PS LDPE,PE PS-g-PA6PS PA6,EPDM氢化 SIS,SEBS PET PE EPDM, EPR PE PP PS-g-PMMA PPE PVDF SI PS PIP PS-PMMA PPE SAN CPEPVC PLPE SEBS PPO PA PAN-ω-AC-cell AC-cell PAN SEBS PET PE PP-EPDM PP EPDM PB-PCL PVC LDPE AC-cell-PAN AC-cel PAN EVA PVC BR PMMA-g-PF PMMA PF BR-b-PMMA SAN SBR PEO-g-PDMSPEO PEMS EAA PA PE PS-PBA PS-PMMAPC EPDM(无规)PP LDPE PP-g-PMMAPPPA6MAH-acrylate (无规)PCPA6A-BA-CC-D A-CEA —B 型增容剂主要是由A 、B 两种聚合物经嵌段或接枝共聚制成。

适用于与A 一B 型增容剂同种的A 、B 两种聚合物的共混。

它能降低界面张力,增加两相相容性。

A —C 型增容剂是由A 及能与聚合物B 相容或反应的C 形成的接枝或嵌段共聚物。

C—D型增容剂是一种新型的增容剂,它的组成成分与共混树脂成分不同,但分别能与共混树脂成分相容或反应。

E型的增容剂是由非A非B的两种单体组成的能与聚合物A及聚合物B相容或反应的无规共聚物。

(2) 反应型增容剂。

所谓反应型增容剂是指本身含有反应基团的增容剂,它在聚合物共混时能与其它聚合物含有的基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学键而使聚合物和增容剂之间产生较强的结合力而达到增容的效果。

这类增容剂有马来酸型、丙烯酸型、环氧改性型,此外还有低分子反应型增容剂。

表4-5和表4-6分别列出了反应型增容剂和低分子增容剂的应用实例。

表4-5 反应型增容剂应用实例增溶剂共混物酸或酸酐改性PO/EVA PO/PA(PC、PET)EPR、EPDM等PO/EVOH、PS/EVOH离子聚合物PO/PA有机硅改性PO PA/聚酯恶唑啉改性PS PS类/PA(PC、PO)、PA/PC聚苯氧基树脂PC/ABS(SMC)、PE/ABS聚己内酰胺PVC/PSSMAH PC/PA(PBT)酸酐改性SEBS PA/PPO、PP/PA(PC)、PS/PO、PE/PET酸酰亚胺共聚物PA/PC过氧化聚合物EPR/工程塑料表4-6 低分子增容剂的应用实例聚合物A聚合物B增溶剂PET PA6对甲基苯磺酸PA6NR PF+六亚甲基四胺+交联剂PMMA丙烯基聚合物过氧化物PVC PP双马来酰亚胺或氯化石蜡PPE PA66氨基硅烷、环氧硅烷或含多官能团的环氧等PBT MBS、NBRPC芳香族PAPVC PE过氧化物十三嗪三硫酚或TAIC+MgOPVC LDPE多官能化单体+过氧化物POM丙烯基聚合物有机官能化钛酸酯PBT EPDM-g-富马酸聚酰胺PE PP过氧化物PP、PA6NBR二羟甲基酚衍生物PA6PA66亚磷酸三苯酯PS EPDM Lewis酸EVA、HDPE EVACO EVACO交联剂PP NR过氧化物+双马来酰亚胺马来酸型增容剂是一类用马来酸酐改性、带有羧基的聚合物增容剂,能与多种聚合物反应,而使共混聚合物增容。

丙烯酸改性聚合物是另一类含羧基的聚合物增容剂。

应用实例有EPDM-g-MAH 共聚物作为PA/EPDM 共混物的增容剂,PP-g-PAA 共聚物作为聚烯烃/PET 共混物的增容剂。

反应型增容剂和非反应型增容剂的区别见表4-7。

表4-7 反应型和非反应型增容剂的比较项目反应型非反应型1. 添加少量即有很大的效果1. 容易混炼2. 对于相容化难控制的共混物效果大 2. 使共混物性能变差的危险性小1. 由于副反应等原因可能是共混物的性能变差1. 需要较大的添加量2. 受混炼及成型条件制约3. 价格较高优点缺点在聚合物共混过程中,增溶剂的增溶作用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使聚合物之间易于相互分散以得到宏观上均匀的共混产物;二是改善聚合物之间相界面的性能,增加相间的粘合力,从而使共混物具有长期稳定的优良性能。

增溶剂分子中具有能与共混各聚合物组分进行物理的或化学的结合的基团,是能将不相容或部分相容组分变得相容的关键。

由于增溶剂种类、制造方法较多,产品的结构不一,因此各种增溶剂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作用机理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非反应型增溶剂来说,一般是两组分的接枝或嵌段共聚物,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共聚物分子链中的不同链段,通过范德华力或链段的扩散作用与共混体系内两组分聚合物混溶,从而达到增溶目的。

其增溶作用原理如图4-2所示。

图4-2非反应型增溶剂作用原理非反应型增溶剂的增溶效果主要通过以下作用实现:①降低两相之间的界面能;②促进相分散;③阻止分散相再凝聚;④强化相间的粘合力。

反应型增溶剂的增溶原理与上述不同,它是借助于分子中的反应性基团,与共混体系内两组分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化学链实现增溶目的,也称为化学增溶。

化学增溶的概念包括外加反应性增溶剂与共混聚合物组分反应而增溶,也包括使共混聚合物组分官能化,并凭借相互反应而增溶。

在PE/PA共混体系中外加入羧化PE就属前一种情况,若使PE羧化后与PA共混就为后一种情况。

反应型增溶剂尤其适用于那些相容性很差并且含有易反应官能团的聚合物之间的共混增溶。

3.改善共混加工工艺热力学相容性好尽管是共混体系相容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很好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混容;反之,相容性差的共混体系,如能采用好的加工设备,合理的工艺条件,借助提高温度和强剪切力的作用,增加相间接触面,同样可以改善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使之形成较好的共混体系。

温度是实现聚合物共混的重要条件,绝大多数情况下,提高加工温度有助于本来不相容的聚合物转化为相容或部分相容。

但有时相反,当温度升高到某一温度或降低到某一温度(称为最高临界温度或最低临界温度)时,本来已相容的共混体系会出现相分离。

机械混合时,强烈的剪切力可以强迫两种不相容或相容性不好的聚合物的分子链缠绕在一起,通过扩大相间的接触而增加链段的扩散程度,增加相容性。

有时在强烈的剪切力和加热的作用下,共混物的分子链发生部分断裂,生成不同组分之间接枝或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都是很好的增溶剂,可增加组分之间的相容性。

这就是所谓的机械力-化学作用。

4.在共混物组分间发生交联交联可分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两种情况。

例如,用辐射的方法可使LDPE/PP产生化学交联,其相容性得到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