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案教案.doc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一、教案背景及目标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引导和自主探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五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主题:我身边的自然现象2.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身边的自然现象,如降雨、日落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2. 学习研究方法(10分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
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明确每个步骤的操作流程,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3. 小组合作展开研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已经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
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观察、提问和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4. 实验设计与实施(50分钟)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实施。
老师可以提供简单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
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秩序的维护,确保学生的安全。
5. 结果总结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进行结果总结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陈述、展板、PPT等形式,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发现。
6. 研究成果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研究性学习教案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验设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
通过观察、记录和口头评价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本教案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量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 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和探索的勇气。
《大地上的事情》教学案(教师).doc
《大地上的事情》教学案(教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出22个片段的内容及作者得到的启示。
2.懂得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3.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4.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受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分配: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主要任务:熟读课文,疏通主要内容,概括22个片断的内容,找出每个片断中作者的启示;挑选自己喜欢的片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优美。
二、学前尝试:(一)知识链接: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二)学法指导:1.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
2.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熟读课文。
3.想象联想课文中描写的片断,品味修辞的巧妙、语言的优美。
(二)尝试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酒班坟逐衔筑果繁哲崛起蜷曲尊条椽子租刀体目喙翌绊啼育僖息零畛拾搂翌子思驻3贫瘠飒飒挥霍汲取用之不竭2.读完课文归纳一下,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人?最喜欢的是那个片断?陈述一下理由。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文章采用了断片式写法,这些片断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作者是怎样将它们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从空间、时间、章法、感情、主旨等角度思考)(1)空间上,作者的观察点基本是立足加重的阳台眺望空地、田野、旷野和天空,或者立足野外实地观察’(2 )时间上,所有观察的事物自身变化和断片间相互串联上都有着一种隐约可见的四季轮回的时间变化;事物自身中的时间变化可以以第三节的日出日落、第十二节的麻雀的叫声的观察为例,而本文节选部分的所有片断所描写的大地上的事情(播种、劳动、繁殖以及诸多为人所忽视的事物)总是同古老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周而复始,不断轮回。
初中研究专题教案
初中研究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传统文化的价值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 传统文化的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等。
3. 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师阐述传统文化在民族生存、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些方法,如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等。
5. 传统文化的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案例分析,提出自己对未来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看法和建议。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提出的观点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
2. 案例资料: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
3.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物质的变化(25页教案学案)
1.1 物质的变化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答案】发生着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答案】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3.【答案】形状状态颜色温度的改变产生气体沉淀pH变化
4.【答案】性质用途性质
合作探究: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课堂练习: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A A B C D
8.【答案】⑤③⑧②④⑥①⑦
9.【答案】(1)①②(2)C₃H₈+5O₂3CO₂+4H₂O
10.【答案】(1)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②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11.【答案】(1)物理化学(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被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 (3)可用磁铁对黑色固体进行吸引,若固体不被吸引,说明是化学变化过程.。
最新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画展》综合·探索教案.doc
教师与负责设计的同学探讨和研究
1.海报设计与制作
2.请柬设计与制作
3.作品标签设计与制作
学生讨论并思考画展宣传品的设计与制作
(利用课件介绍,供学生参考)
五、学生展示
学生布展、展览开幕。
学生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工
学生看课件演示、思考
学生讨论、研究、设计和制作
学生接待参观
2
10
10
15
8
【板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学案
八年级上册
单位:
姓名:
日期: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施教时间:年月日
单
元
教
材
内
容
通过参观展览学习方法,组织、策划展览培养能力。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认识美术作品展览的形式、作用。能够运用美术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宣传自己、宣传集体、宣传学校。
2、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策划、筹备,集体布置一个展览。
4.在《站立的文字》展览中,展览的主体策划是怎样的?(展览作品与主题的关系,展览布置与主题的关系,展览环境设计与主题的关系等。)
5.展览的宣传。(展览广告的设计制作,请柬的设计制作,说明书的宣传制作,宣传报道稿的撰写与发布方法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归纳小结。
五、我们的画展
根据学校和班级的现状,请你策划举办一次有特色的美术展览。
根据筹备计划选出负责人,进行各部门人的分配。
筹备小组的建立:(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小组)
1.设计组:负责海报设计、请柬设计、作品标签设计。
2.展览组:负责作品装饰、展品摆放设计、布展。
三、作品的装饰
初中化学研究课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课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主题:化学研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研究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化学研究的步骤和流程。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实验指导书;
3. 实验报告范本;
4. 计算器和数据处理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化学研究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化学研究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二、实验(30分钟)
1. 教师演示一项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报告。
三、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规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研究。
五、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设计下次实验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化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运用化学研究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2024年《《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顶尖学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城乡景观的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3. 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4. 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5. 实践探究:家乡的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特点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城乡景观特点。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城乡景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4. 实践探究法,培养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知。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城乡景观变化。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变化的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果。
4. 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的了解及保护意识的培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
2. 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城乡景观变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第1-6课时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第7-12课时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第13-18课时介绍我国主要地域文化及其城乡景观特点,第19-24课时探讨城乡景观的变化与保护,第25-30课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城乡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 讲解地域文化概念与特点:介绍地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散步》预习学案教案.doc
第 6 课《散步》年级班姓名:预习目标:1、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会读写“分歧、一霎、水波粼粼”等词语,并会注音;会解释“各得其所、分歧”等词语。
3、圈划、朗读文中一些写景的语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预习任务:一、资料助读:作者与创作背景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
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
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二、大声读课文两遍,扫清障碍(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分歧.( ) 取决.( ) 一霎.( ) 水波粼粼.( ) 豌.豆( ) 拆散..()嫩.芽()熬.过()2、理解词语:(1)人有自己的心愿。
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2)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所,位置。
()(3)受到不应有的职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4)形容水的明净。
()(5)意见不一致。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1、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2、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样?(结合文中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语句说一说)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拓展阅读:1.比较阅读《散步》和《三代》,同样是三代,说说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教案教案、学案
福州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专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
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美丽中国”,“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
1、新高度——(视频1:李莉读报告)(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论述。
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文明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出现了如下的一些新提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等。
语文教研活动方案(通用18篇)
语文教研活动方案语文教研活动方案(通用18篇)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
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研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研活动方案 1一、指导思想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具体指导,积极开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课题研究活动,重视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和要求1、继续组织语文组全体老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其精神,重视学习语文教学新理念。
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学习各类教育刊物中有关语文教学的新做法、新思路,要求结合本校存在的问题,有重点的组织学习。
依据新课标,评价师生教与学。
2、抓好教学常规,将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抓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
抓常规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抓学生的学习习惯为重点,抓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抓良好的性格形成为重点。
3、抓好课题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要更上一层楼,就要重视课题的管理,重视研究过程,将课题研究与培养青年教师结合起来,真正使课题研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4、加强师资培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着手准备做好以下工作:(1)苦练内功: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觉加压、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有质量的`研究课。
(2)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
(3)鼓励语文老师勤于笔耕。
希望老师们能经常写教学反思,这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好处的。
5、组织各种语文活动,让生活充满语文。
三、具体安排九月份:1、制定语文组活动计划,各语文教师制定学科计划;2、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
3、教学检查。
十月份:1、课题分工与设计2、新老师上公开课;3、每月教学检查。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学案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并掌握与圆明园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毁灭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课文阅读:1. 让学生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毁灭的原因。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圆明园的印象和认识。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圆明园的毁灭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毁灭原因。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4.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圆明园毁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5.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圆明园毁灭的认识,以及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的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评估学生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认识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文本。
2. 与圆明园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相关资料。
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研究课教案
初中研究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兴趣。
3. 通过对阅读策略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1. 阅读策略的介绍与实践2. 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与交流3. 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研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阅读技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引发对阅读策略的需求。
二、阅读策略的学习与实践(20分钟)1. 教师介绍阅读策略,如速读、精读、猜读、批注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种阅读策略进行实践。
3.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4. 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心得。
三、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研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文体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
3.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4. 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心得。
四、阅读成果的展示与交流(10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阅读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3.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阅读策略。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3. 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程度。
4. 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相关阅读材料,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2. 学生自备阅读材料,如课外书籍、报纸等。
3. 教学PPT、黑板等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
研究性学习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选取的教材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反应速度"一章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2.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利用科学方法设计并实施简单实验,观察化学反应速度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并出示几个示例,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度有初步的了解。
2.学习与探究(3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3)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学生小组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测量化学反应速度的变化。
学生先提出实验假设,然后制定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3.实验操作(30分钟)(1)学生实验小组依照之前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4.实验讨论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小组围绕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和知识框架。
(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相关解释和补充。
5.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提供与化学反应速度相关的其他实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拓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或实验工作,提高独立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老子》四章 教案(学生版与教师版)
《老子》四章研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关于老子为何叫老子的说法不一,还有一说:古代“老”和“李”是谐音的,老姓出现得早,李姓出现晚。
老子其实本来就姓老,所以叫老子。
古代文献上都管老子叫老聃,后来因为同音,慢慢演化才叫的李耳)。
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二、老子生平及其基本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又名老聃[dān]。
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主题: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金属元素的性质;
2. 掌握金属元素的应用;
3.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进行金属元素的研究。
二、学习内容:
1. 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
2. 金属元素的应用:金属元素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金属元素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对金属元素进行研究。
三、学习过程:
1. 观察实验:观察各种金属元素的外观和性质;
2.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研究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3.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5.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拓展阅读:
1. 金属元素的发现和应用历史;
2. 现代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3. 金属元素在环保和节能领域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掌握了金属元素的研究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深入研究金属元素,发现更多的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金属元素实验报告;
2. 阅读拓展阅读内容,写一篇小结文章;
3. 设计一个金属元素的研究课题,并进行实验。
七、学习评价:
根据学生对金属元素性质和应用的理解程度、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
语文教案学案.doc
语文教案学案篇一:市优秀语文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借助拼音,认识“叽、喳、蓬、跃、棱、巢、崭、牌” 8个生字,会写“羽、领、捉、理、跃、蹦、灵、晨” 8个生字。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
(3)在阅读中积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创设活动条件,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反复朗读和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学生有爱鸟护鸟的意识,并感受到“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和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随文识字,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学会积累词语。
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学写“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积累AABB形式和“()的()”形式的词语。
3、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保护自然、保护鸟类的主旨。
教学过程:活动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提出贯穿全文的三个问题。
1、板书课题:“红领巾”真好。
2、设置悬念:课题中“红领巾”加上了引号,“红领巾” 指什么?谁夸“'红领巾'真好” ?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 ?活动二:学生自主探索、主体参与,以学定教,解决主要问题。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通过边读边画边想找答案。
2、学生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随机教学,相机出示课件。
(1)指导朗读第一节。
朗读中理解“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梳理、蓬松的羽毛”等词语。
初中语文研究教案
初中语文研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课题《背影》。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感悟亲情(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父爱的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亲情的伟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学生齐读课文,巩固记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写一篇以“我的父亲”为主题的作文,表达对父爱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感悟亲情等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精神,我区中小学在“研学后教”课堂中将使用“研学案”。
为规范“研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现对“研学案”编写格式及使用要求说明如下:一、什么是“研学案”“研学案”是学生参与“研学后教”课堂的学习文本,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路线图;是教师在理解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完成“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可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
“研学案”突出教师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研究,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规划出清晰的学习路线图,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路径。
学习路线图应该清晰呈现学生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究、重点难点突破等全程学习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用清晰的学习线路图。
引导学生获取、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学习线路图能够清晰的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对课堂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
二、怎样编写“研学案”(一)“研学案”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况包括课题名称、研学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任务、学法指导、学习资源等。
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充分体现学科、课型特点。
学习的路线图包括学习的步骤、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
学习的路线图不作统一要求,但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征;依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来安排学习的路线图,使课堂组织得井然有序,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益。
每节课的教学路线图是指由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的一系列教学环节所组成的教学路线图,其起点指的是预设的意义建构的铺垫准备,其终点指的是预设的意义建构的结束,即研究的概念或问题已得到期望的结果,中间有一系列的预设的意义建构的关键点或转折点,这样由起点、关键点或转折点和终点就构成了每节课的教学路线图的各个阶段或环节。
坚持过程与方法的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目标达成检测包括一定数量的突出重点知识的题型训练和突破难点知识的探究问题,以及适当的拓展训练。
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总结(学习反思)包括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后的自我认知及导引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经验。
让学生清晰明确我学会了什么?我还应该学什么。
(二)编写“研学案”的基本原则简约性原则“研学案”力求“短小精悍”,反对繁琐复杂,要求文本简洁,内容直观,倡导一课时一学案,突出“研学”功效。
关注学生原则一是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关注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
协作共享原则坚持师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落实分工协作,实现共享共赢。
(三)“研学案”编制备课组根据教学进度,在完成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研学案”的编制。
通过集体备课修改完善,编制出可供使用的“研学案”文本。
三、“研学案”的使用倡导“研学案”在课堂上完成。
“研学案”要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要有对学习问题的设计和生成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及达成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
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学生使用“研学案”过程中,教师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要给予充分指导:1、学会研究学习目标;2、能够看懂学习路线图;3、知道学习的内容;4、学会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方法;5、体验学习内容所需要开展的相关活动;6、懂得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
9个小学生教育案例个案一: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评析:“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
3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个案二:小毛的妈妈经常为孩子急得哭:小毛迷上了游戏机,一次,一次,又一次,妈妈把小毛从游戏机房拽回来;一次,一次,又一次,小毛挡不住游戏机的诱惑,偷偷溜进游戏机房,急得没法子,小毛妈妈只得每天提前到校接小毛,回家看书做作业;双休日更是形影不离。
评析:表面上看,孩子没有去玩游戏机了,实际上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转过来,因为小毛学习时仍三心二意,成绩依然如故,从客观上讲,游戏机动感强烈,内容新奇多变,色彩鲜明,极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主观上讲,小毛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而他很容易将注意离开学习而指向于游戏机,这就造成了,小毛对学习三心二意,对游戏机可却是一心一意;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玩游戏机注意力可集中了!方法:1用有吸引力的刺激物吸引孩子,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带孩子上公园走走,踢踢足球,买些孩子喜欢的读物,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机引开去,不要急着硬逼孩子学习,因为孩子本身就不爱学习,正如你“强按牛头”,牛仍然不会饮水一样。
2、引导孩子逐渐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开始时可以提出少量学习任务,以后逐渐提高要求,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学习任务,自己完成,自己督促检查。
3教给孩子一些调控注意力的方法,学习时间过长,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远眺绿色,休息一会儿,再来学习,另外可在书桌旁贴上由孩子自己撰写的自警语录,如“有志者事竞成”、“战胜自己、挑战自己”等,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个案三:小平有事没事老爱说谎,考试没考好,回家怕挨打,只好编些谎话搪塞,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在家了,看到其他小伙伴有美丽的风筝,为争点面子,免不了说谎:“我家有,比你的更漂亮。
”其实家里并没有风筝。
评析:大部分孩子的谎言和大人恶意的谎言完全不同,所以不必过于紧张,应查明孩子说谎的原因,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手段,为了避免惩罚而说谎,为了在各方面超过别人,为了争得面子,孩子也经常下意识地编些谎话欺骗同伴,孩子多少都会说谎,如果在说谎之后完全不觉羞耻,那才是真正的无药可救。
方法:1、父母试着与孩子多沟通,经常反省自己的管教方式,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避免过于严格稍有过失就被严厉处罚现象。
2开展“猜猜我的心”的教育活动,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相互猜猜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更多的学生将会体验到新视野,新境界,新心情,新思维,新收获。
个案四:小李,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里就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上小学后,这种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经常惹周围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在家表现得任性、冲动,稍不顺口,就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此外精力特别充沛。
评析:多动症的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偶有集中注意的时候也是短暂的,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多动是该症比较突出的症状之一,“多动”不仅是活动过多,而且活动时动作不协调,学习困难,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均是症状之一,而且老师反映,小李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就是因为好动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只能屈居中游,纵上所述,小李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但是,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并不一定说是多动症方法:1、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
2、纠正中要坚持下面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稳定注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并循序渐进对孩子提出要求。
3、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手脚协调、左右手协调、手脚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之类的活动,对纠正孩子好动行为有明显的效果。
个案五:小冬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在许多技能上,表现得超出11岁孩子的水平,不但会骑自行车,还学会驾驶“小木兰”,讲起故事来眉飞色舞,活灵活现,动画片过目不忘,就是这样一个样样行的孩子就是学习成绩不好,这孩子什么都不怕,就是怕上学,怕上课,怕看书,怕做作业。
评析:小冬对学习的厌恶情绪称为厌学,造成厌学的原因有:学校教育因素,如:学风、学业负担,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教育的因素,如破损家庭,严厉的教育方法,家长的期望值;交往伙伴的因素和孩子自身因素,究小冬厌学之原因来看他骑小木兰摔伤腿,在家休养一个月,爸爸怕他寂寞,给他买了两台手掌机,于是小冬每日乐此不疲,越玩越有劲,上学后,连续三次单元测验均是倒数第一,父亲一气之下摔坏了手掌机,妈妈买了一本又一本练习册,除了做还是做,几个月的变化太大了,小冬把一切都归罪于“学习”,对学习的厌恶,导致学业的不良;学业不良的后果,强化了他对学习的厌恶,如此恶性循环,聪明的小冬成了有名的“后进生”。
方法:1教师采用亮点诱导,就是肯定小冬的优点、长处、优势、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张扬其优点,发挥其长处,突出优势,发扬特点,使小冬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2、利用十分钟队会或午间俱乐部请小冬在班级活动时进行技能表演,如“故事会”等,渐渐地对搞好学习产生了需求,再也不那么害怕学习了。
3、逐步提要求。
要求孩子一点一点进步,切忌操之过急,切忌拿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同学的长处进行比较。
个案六:小俪,女,十二岁,白白净净,爱打扮是家中的小公主,长这么大从不会自己洗头洗澡,铺床,什么家务也不会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平时看着满头大汗的父母却无动于衷。
评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条件的改善,孩子有了比较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参加劳动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相对减少,究小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父母对小俪过分溺爱,许多孩子的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宝贝”,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享受得好就是爱,这样导致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着伸手”的生活,养成了懒惰习惯。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重智育忽视劳动教育,只要求孩子写好字、念好书,学习成绩好,而对孩子参加劳动则认为是浪费时间,说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干活,凡事不让孩子动手,不让实践,结果不仅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孩子的身体也得不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