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案例分析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938ad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a.png)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案例分析环境修复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恢复或改善,使其恢复到一定程度或功能,以期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
环境修复是在环境污染和恶化影响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科学地对污染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重要技术。
它包括环境修复的原理、技术路线及其具体技术案例。
一、环境修复的原理环境修复的原理是以应对或消除环境污染的技术方法,包括科学的研究、观察、实践、评估和改善污染环境的技术和方法。
它的目标是通过调控、管理和改善污染环境,达到原有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和恢复目标,并加快修复过程。
环境修复一般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技术方法,即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改善环境污染源,综合考虑地表水、土壤、空气、生物等多方面的环境变化,同时使修复过程尽可能可持续、有效、经济、安全及持续时间较短。
二、环境修复技术路线1、污染物降解污染物降解是指应用化学反应物质或微生物、酵素等来促进污染物分解或失效,减轻环境污染。
降解技术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和放射法。
2、污染物抑制污染物抑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抑制或改变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不易被吸收及对环境和生物的毒性减小或消除,以减轻环境污染。
抑制技术主要有生物法、化学法、物理法和放射法。
3、环境空气重新活化环境空气重新活化是指以技术手段空气微生物松散吸附物、释放有害气体和重新活化空气,其主要技术手段有气体活化、气体吸附技术和气相色谱技术。
4、土壤治理土壤治理是指应用现代技术,采用替代原料、改善土壤和水环境,根据污染物种类、污染物分布、容重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污染治理、改善土壤环境,以减少或消除土壤污染。
主要技术手段有通风修复、淋洗法等。
三、环境修复技术案例分析1、污染物降解技术应用于危险废物处理石油类废物在含水环境中,可被植物微生物和放线菌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这种降解技术被称为“植物菌法”。
环境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第1章 绪论
![环境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第1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02253a007375a417866f8f44.png)
变;
重建 (reconstruction) :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 初水平;
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
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1.3.1 环境修复的概念
环境修复(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就是研究对被污染的
据传,上世纪90年代,一支9人科学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 时,曾遭遇一群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最后当局集结大量 军队、轻重型武器,将所有能发现的”。
1.3 环境修复
1.3.1 环境修复概念 1.3.2 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 1.3.3 环境修复类型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
●时间段: 19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主要特点: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 很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 例如:从1873年-1892年间的冬季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 毒烟雾事件 ●影响: A.环境问题,尤其污染问题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 B.环境质量开始恶化,但未引起重视
处理。因此 ,对水环境进行修复是我国迫切的需要。
⑴污染水体的环境修复
在水环境修复领域,所修复的水体对象是环境的一部分,不可
能建造能将整个修复对象包容进去的处理系统。如果采用传统 治理净化技术,即使对于局部小系统的修复,其运行费用也将 是天文数字。
环境修复≠环境净化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因子进入环境中,并非一定会 产生污染,而是只有当环境污染因子的载荷量超过了环境净 化容量时才导致污染。
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净化机制 如稀释、扩散、沉降、挥发等物理机制,氧化还原、中和 分解、化合、吸附解吸、离子交换等化学 ( 含物理化学 ) 机制, 有机生命体新陈代谢等生物学机制。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环境 致使污染物的数量或性质向有利于环境安全的方向发生改变。
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原理
![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43b32a10661ed9ad51f38f.png)
技术优点
操作简单,分离可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局限性 设备类型举例
序批式操作特性, 清晰较为困难 转鼓、转盘、水平 过滤器
价格较贵,设备结 构复杂 固体沉降容器、离 心多孔筐
慢 圆筒形连续粒度分 级机、耙、溢流设 备、刮板、深锥形 浓集器 圆筒形管、有倾口 容器、浮选剂
典型的实验室规模 设备
真空过滤器、压滤 机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3.4.3 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应用
浸提技术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卤代物和非卤代物 的修复,通常应用的污染物是那些亨利系数大于 0.01或蒸汽压大于66.66 Pa 的挥发性有机物,有 时也应用于去除环境中的油类、重金属及其有机 物、多环芳烃等污染物。一般来讲,原位蒸气浸 提修复技术运行和维护所需时间由6~12个月不 等,异位蒸气浸提技术通常每批污染土壤的处理 需要4—6个月,而多相浸提修复技术运行周期在 6个月和几年不等。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a.振动筛原工作理示意图
b. 螺旋富集器横断面
c. 摇床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6 重力分离设备工作原理示意图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4) 脱水分离 ①过滤和压滤
图2-7 自动板框压滤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1.主梁 2.滤布 3.固定压板 4.滤板 5.池框 6.活动压板 7.压紧机构 8.洗刷槽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②沉淀 ③离心
图2-8 一种圆筒型离心机构造及工作原 理示意图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脱水分离修复的主要技术特征总结
技术 基本原理及影响 因素 过滤 通过多孔介质; 取决于颗粒粒径 压滤 压缩流体通过可 渗透的多孔介质; 颗粒粒径 可处理难以泵送的 泥浆物质,处理国 的固体含水量比较 低 需要高压力,有时 增加流体的阻力 序批式操作、需要 持续的压力 离心 认为重力沉降; 粒径、形状、密度 以及流体密度 处理能力较大,速 度较高 沉淀 重力沉降;犁镜、 形状、密度和流体 密度,可以借助浮 选剂 设备简单、便宜, 处理能力较大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620ccd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4.png)
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在环境修复中,涉及到多种技术和原理的应用。
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体来分解、转化或吸附污染物,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堆肥等。
植物修复依靠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将污染物吸收并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堆肥则是利用生物体的分解作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
另一种常见的环境修复技术是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通过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移除或隔离,以恢复环境的清洁和健康状态。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吸附、过滤、蒸馏、沉淀等。
吸附利用吸附剂吸附污染物,将其从环境中吸附出来。
过滤则通过介质或滤网将污染物分离。
蒸馏是通过加热和冷凝,将污染物和溶剂分离。
沉淀则利用重力或离心力,将污染物从液体中沉淀下来。
化学修复是一种常用的环境修复技术,它利用化学物质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变得无毒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络合等。
氧化还原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
中和则是通过将酸性或碱性污染物与中和剂反应,达到中和效果。
络合是利用络合剂与金属污染物发生络合反应,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以减少金属污染物的毒性。
综合利用多种环境修复技术是实现有效环境修复的常见做法。
通过综合应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和原理,可以更全面地降低环境污染,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讲义(PPT 46页)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讲义(PPT 46页)](https://img.taocdn.com/s3/m/f3cb0504eefdc8d377ee321a.png)
1、生物修复技术
• 固定化细菌技术 • 河道内曝气结合高效微生物处理修复技术 • 生态浮床技术 • 卵石床生物膜技术 • 稳定塘(氧化塘)技术 • 生物过滤技术 • 土地处理技术 • 人工湿地技术
2.生态修复技术
生物操纵技术
沉水植物重建技术
该类技术的特点是修复措施与退化水生态系统紧密融合。 对于我国浅水型湖泊的富营养化防治是一项应用潜力很大的 技术。
但化学修复技术往往代价较高,容易导致其它化学物质留存于环境中,可能产 生其它环境危害等。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 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 过程。
费用小,不会引入其它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整体修复性能好,但往往种引入、土地利用及 运行维护等。
按照与水生态系统融合的程度大小:
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对有 机污染物及氮、磷营养物 质的同化作用.将低浓度 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达 到治理污染水体的目的。
生物生态治理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
异同
恢复退化水生态系统结 构中缺失的组分,达到 重建水生态系统的良好 结构.实现其功能的恢 复,同时改善水质。
固体废弃物: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 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
废弃矿山、采矿场复垦
生活垃圾固废处理
污水处理厂污泥后续处理
三、环境修复的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是指人类修复环境时所采用的手段。 技术的基本作用在于改变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状态,由此形成了工程技术、物 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四类基本技术。
• 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 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 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 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 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 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课件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5513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f.png)
评估植物修复对土壤、水体和生物多 样性的影响,确保修复活动对生态环 境产生积极影响。
经济效益评估
分析植物修复的成本效益,探索降低 修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 法。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案例
如印度芥菜和向日葵等植物对有机污 染物的降解效果显著,可用于有机污 染土壤的修复。
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放射性核素
指具有放射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如铀、钚、铯 等。
植物修复原理
利用某些植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 固定能力,将放射性核素从土壤中去 除或降低其浓度。
技术方法
包括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和植物挥发 等。
工业区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
总结词
工业区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主要针对的是由工业 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导致的土壤污染问题。
详细描述
工业区土壤污染通常包括重金属、石油、有机溶剂等污 染物。植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对特定污染物具有较强吸 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如向日葵、芦苇等,将这些植物 种植在污染土壤中,利用其根系吸收和积累污染物,并 通过收获植物或利用其分解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 。例如,在某石油泄漏污染场地,种植了大量芦苇,通 过芦苇的吸收和分解作用,成功地降低了土壤中的石油 污染物含量。
未来展望
未来,环境修复将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和预防措施的结合,推动环境修复与生态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的有 机结合,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地球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PART 02
植物修复原理
REPORTING
植物修复定义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 物体系,对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进行吸收、降解和去除的过程。
矿山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第2章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ppt课件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第2章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fd21dc02020740bf1e9bb8.png)
✓ 湿筛分:当大量重金属以颗粒状存在、需采用清洗 或淋洗技术、处理得到的重金属可再利用、废液不 需进一步处理时,采用该项技术
2.3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 2.3.2 水动力分离法(粒度分级法)
2.3.3 密度分离法(重力分离法)
2.3.4 泡沫浮选分离法
2.3.5 磁分离法
污染颗粒物的磁性存在差异,通过磁场时运动形式不同
SVE操作系统示意图
3.5 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局限
4. 固化/稳定化修复
4.1固化/稳定化修复概述
4.2 固化/稳定化修复原理
4.2 固化/稳定化修复原理
4.3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4.3.1 原位固化/稳定化法
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染土壤示意图
4.3.2 异位固化/稳定化法
异位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染土壤示意图
6.3.3 原位电磁加热修复
6.4 热力学修复应用
➢ 范围:氯代有机物、多氯联苯以及密度较高的液体 ➢ 优点:可修复污染环境深层
6.4 热力学修复应用
6.5 热力学修复技术局限
➢ 局限:成本高 ➢ 局限因素:需要特定的设备,包括加热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
Thanks!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2.3.6 电分离法
污染颗粒物的导电性的不同,在同一电场中的运动形式不同
2.3.7 脱水分离
2.3.8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的主要属性小结(一)
2.3.8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的主要属性小结(二)
2.4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应用
➢ 优点:大多数相关技术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可持续高产出
2.5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局限性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y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知识 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992e7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9.png)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程知识复习学习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以下不属于物理修复技术的是(A)A、原位可渗透反应墙技术B、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C、电动力学修复技术D、热力学修复技术2.地下水的环境修复技术不包括(B)A、抽出处理技术B、异位修复技术C、原位化学修复技术D、生物修复技术3.大气污染的修复净化技术不包括(D)A、植物修复技术B、微生物修复技术C、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D、原位修复技术4.以下不属于化学淋洗修复特点的是(A)A、时间短B、易操作C、适用范围广D、适用于多孔、易渗透的土壤5.以下不属于生物修复技术缺点的是(C)A、耗时长B、运行条件苛刻C、费用高D、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6.下面不属于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的是(C)A、化学方法B、物理方法C、物理-化学方法D、生物-生态方法7.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库的共同特征不包括(D)A、总氮和总磷浓度高B、透明度差C、水体叶绿素过高D、恶臭8.稳定塘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微生物稳定塘和水生生物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稳定塘的是(B)A、好氧塘B、养殖塘C.厌氧塘 D、曝气塘9.可处理性试验方法不包括(A)A.水体灭菌实验B.土壤柱试验C.反应器实验D.摇瓶实验sagna工艺优点不包括(D)A.在低渗透性土壤中效果显著B.污染物可在地下去除C.无噪声污染D.电极可随意放置11.以下不属于植物对重金属抗性机制的是(B)A.阻止重金属进入体内B.将重金属在体内通过酶的作用分解掉C.将重金属排出体外D.对重金属的活性钝化12.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包括(A)A.中和反应B.氧化反应C.还原反应D.水解反应13.重金属对植物的伤害不包括(A)A.细胞壁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B.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呼吸作用发生紊乱D.细胞核核仁遭到破坏14.大气污染的修复净化技术不包括(D)A.植物修复技术B.微生物修复技术C.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D.原位修复技术15.以下不属于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局限性的是(A)A.需要大型设备,造价昂贵B.耗时长C.条件苛刻D.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利用16.气体抽提修复技术优点不包括(C)A.处理量大B.干扰小C.对不易挥发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明显D.易于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17.在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中,常用的氧化剂不包括(D)A.双氧水B.高锰酸钾C.臭氧D.氯气18.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不包括(A)A.大气性质B.微生物活性C.污染物特性D.土壤性质19.水环境的修复原则不包括(A)A.成本最低原则B.生态学原则C.水体地域性D.最小风险和最大利益原则20.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常用的氧化剂不包括(A)A. 氯气B. 双氧水C. 高锰酸钾D. 臭氧21.环境的和基本特征不包括(A)A.可逆性B.资源性C.价值性D.稳定性22.以下不属于植物修复技术优点的是(A)A.植物修复技术影响因素少B.植物修复的开发和应用潜力巨大C.植物修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D.植物修复过程易于为社会接受23.修复不包括(C)A.恢复B.重建C.整顿D.改建24.环境的和基本特征不包括(A)A、可逆性B、资源性C、价值性D、稳定性25.以下不属于我们通常采用的脱水方法是(A)A、蒸发B、过滤C、离心D、沉淀26.以下不属于物理修复技术的是(A)A、原位可渗透反应墙技术B、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C、电动力学修复技术D、热力学修复技术27.地下水的环境修复技术不包括(B)A、抽出处理技术B、异位修复技术C、原位化学修复技术D、生物修复技术28.大气污染的修复净化技术不包括(D)A、植物修复技术B、微生物修复技术C、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D、原位修复技术29.以下不属于化学淋洗修复特点的是(A)A、时间短B、易操作C、适用范围广D、适用于多孔、易渗透的土壤30.以下不属于生物修复技术缺点的是(C)A、耗时长B、运行条件苛刻C、费用高D、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31.下面不属于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的是(C)A、化学方法B、物理方法C、物理-化学方法D、生物-生态方法32.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水库的共同特征不包括(D)A、总氮和总磷浓度高B、透明度差C、水体叶绿素过高D、恶臭33.稳定塘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微生物稳定塘和水生生物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稳定塘的是(B)A、好氧塘B、养殖塘C.厌氧塘 D、曝气塘二、多选题1.以下属于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过程的有(ACDE)A.主动运输B.渗透C.被动扩散D.促进扩散E.基因转位2.修复生态工程可以分为(ABD)A.农业B.种植业C.渔业D.林业3.以下属于土壤污染特点的是(AC)A.隐蔽性B.短期性C.不可逆性D.污染后果的即时性E.后果一般不严重4.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包括(ABCDE)A.土著微生物B.外来微生物C.基因工程菌D.微生物产品和酶E.用于生物修复的其他微生物5.生态工程的主要应用类型有(ABCD)A.生态农业B.生态工业C.生态建筑及生态城镇建设D.流域和区域的生态治理与开发6.热力学修复技术根据加热体系和温度差异可以分为(ACE)A.高温加热修复技术B.热井技术C.低温加热修复技术D.热毯系统E.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7.以下属于生物修复技术优点的是(ABDE)A.可现场进行B.环境影响小C.快速降低污染物浓度D.可用于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E.可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8.重金属对植物的上海表现在(BCDE)A.细胞壁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B.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呼吸作用发生紊乱D.细胞核核仁遭到破坏E.植物激素发生变化9.与正常演替的的生态系统相比较,退化生态系听得特征表现在(BCDE)A.演替速度B.物质循环C.能量流动D.稳定性E.系统结构10.按照修复主体分类生物修复可以分为(BCDE)A.原位生物修复B.微生物修复C.植物修复D.动物修复E.生态修复11.植物修复中的植物去除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ABCDE)A.植物净化空气B.植物提取修复C.植物挥发D.植物降解E.根基圈微生物降解12.生物修复的原则包括(ABCD)A.适合的生物B.适合的场所C.适合的环境条件D.适合的技术费用13.生态工程的特点包括(ABCE)A.研究和处理对象的整理性B.目的和目标的多元化C.以自我组织和调控为基础D.所需设备需人为制造E.从自然界获取能源14.按照不同作用机理,可将土壤自净作用划分为(BCDF)A.物理生物净化作用B.物理净化作用C.化学净化作用D.生物净化作用E.化学生物净化作用F.物理化学净化作用15.在异位固化/稳定化过程中,可以作为粘结剂的物质有(ABCD)A.硅酸盐水泥B.火山灰C.硅酸脂D.沥青三、判断题1.缺铁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它们的根都能积累有机酸,但只有单子叶植物具有较强的将质子释放到根部的能力。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03a61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d.png)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环境修复是指对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环境修复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环境修复涉及到多种原理和技术,下面将对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技术进行介绍。
首先,环境修复的原理包括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生物修复原理、物理化学修复原理等。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是指受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去除规律,通过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可以找到有效的修复方法。
生物修复原理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转化等作用,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物理化学修复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分离、转化或去除,如土壤热解、化学还原等技术。
其次,环境修复的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土壤热解技术、化学还原技术等。
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的吸附、蓄积、降解等功能对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吸附、植物蒸腾、植物降解等。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等作用,通过合理利用微生物群落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土壤热解技术是通过加热土壤,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挥发或分解,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化学还原技术是利用还原剂将污染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或将其转化为难挥发、难溶解的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和修复目标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
在实际环境修复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性质、环境条件、修复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原理和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通过对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讲义(PPT 46页)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讲义(PPT 46页)](https://img.taocdn.com/s3/m/f8c40db49b89680203d825b5.png)
“月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基地的人工浮岛
大气环境修复: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来减少大气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合物。
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和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向大气排放各种 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就会恶 化。
固体废弃物环境修复: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对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 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水体修复技术一般可分为水体物理修复技 术、水体化学修复技术和水体生物修复技 术。目前在研究应用上一般以水体生物修 复技术为主,水体物理修复技术、水体化 学修复技术为辅。
水体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
一、物理方法
现 达状到引:相水应引稀的水释水稀就质释是标、通准底过.泥工该疏程方浚调法。水能对激污活染水水流体,进温增行加瑞稀流塘释速河水。,引源使使水水?水体体稀在中释短D的时O增间加内,
环境物理修复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技术, 工艺简单、费用低。通常没有高度的选择性,多用作初步的分选。一般说来, 物理分离技术没有充分达到环境修复的要求。
环境化学修复技术: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主要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 化学氧化修复和化学还原修复等。
比较而言,化学氧化技术是一种快捷、积极,对污染物类型和浓度不是很敏感 的修复方式;在土壤修复中,化学还原和还原脱氯法则作用于分散在地表下较 大、较深范围内的氯化物等还原反应敏感的化学物质,将其还原、降解;原位 化学淋洗技术对去除低溶解度和吸附力较强的污染物更有效。
本章重点
➢环境修复的定义 ➢环境修复技术及特点
环境修复
P8
一、环境修复的概念
修复(remediation):借助外界作用力使受损的特定对象 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5070c5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4.png)
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环境修复技术作为重要的环保手段,逐渐成为了人们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本文将对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人为干预,促进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恢复,达到减轻污染、保护生态、保障人类生存的目的。
具体原理如下:1.生物修复原理生物修复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利用活的或不活的植物或微生物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这种修复方法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分解、代谢等生理特性,降解有害物质,改善土壤和水体性质,促进土壤和水体的修复。
经过这种方式修复之后,可以实现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环境质量的恢复。
2.地质修复原理地质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利用地质科学技术手段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
地质修复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地面隔离、封存和深部注入。
地面隔离是通过隔离层将污染物和环境隔离开来,不让其扩散和侵害地下水资源。
封存则是通过优化土壤的物理结构和上覆材料的厚度,将污染物完全封存在土壤中,防止其扩散和对地下水的污染。
深部注入则是将污染物通过井道注入地下深处,贮存在不会对地下水形成威胁的地层内。
3.化学修复原理化学修复是指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稳定或降解有害物质,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
主要包括还原、氧化、中和、配位等化学反应,其目的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不活性的、无毒的物质,或者是提高其化学稳定性,减缓其危害作用。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有还原剂、氧化剂、吸附剂、配位剂等。
二、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环境修复技术在污染修复、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1.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作为目前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环境修复技术进行处理。
主要技术包括氧化还原、生物修复、吸附等。
如利用还原剂对污染源进行还原,利用生物修复的方法将污染处理为无毒无害的废水,再向地下水体排放。
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期末考试拓展学习(三)7
![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期末考试拓展学习(三)7](https://img.taocdn.com/s3/m/e81da3f4dd36a32d72758172.png)
西交《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三)第三章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第一节化学修复概述一、化学修复及其特点定义:通过添加化学剂清除和降低污染环境中污染物的方法。
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合适的化学清除剂加入污染环境,利用化学清除剂吸附、吸收、迁移、淋溶、挥发、扩散和降解污染物,改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性质,进而清除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至安全标准范围。
特点:优点:快捷、操作简便、对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不敏感等;缺点: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等。
二、化学修复技术类型根据处理对象的位置是否改变分为:原位化学修复:在污染环境现场加入化学清除剂,使之得以降解和解毒;异位化学修复:通过必要的化学措施,将污染环境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液体,输送至特定地点处理,以降低其污染物浓度或去除;依据修复技术: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及还原可渗透反应墙修复。
例题1:化学修复定义?解析:通过添加化学剂清除和降低污染环境中污染物的方法。
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合适的化学清除剂加入污染环境,利用化学清除剂吸附、吸收、迁移、淋溶、挥发、扩散和降解污染物,改变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性质,进而清除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至安全标准范围。
例题2:名词解释:原位化学修复解析:是指在污染土地的现场加入化学修复剂与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从而使污染物得以降解或通过化学转化机制去除污染物的毒性以及对污染物进行化学固定,使其活性或生物有效性下降的方法。
例题3:名词解释:异位化学修复解析:主要是把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化学过程,甚至通过富集途径转化为液体形式,然后把这些含有污染物的液状物质输送到污水处理厂或专门的处理场所加以处理的方法。
第二节化学淋洗修复三、化学淋洗修复的目的、定义、类型目的:清除污染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定义:通过向污染环境中添加可促进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将污染物抽提出环境的技术;类型:原位化学琳洗修复、异位化学淋洗修复四、原位化学淋洗法向污染环境中施加冲洗剂,使其与污染物污染物结合,通过淋洗液的解吸、鳌合、溶解或络合等物理、化学作用,最终形成可迁移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可用梯度井或其他方式收集、储存进一步处理。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第5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第5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72ea3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d.png)
• (5)污染物间的复合作用 • 多种污染物-复合污染,拮抗和促进 • (6)植物激素 • 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明显调节作用
的微量生理活性物质。 • (7)生物因子 • 菌根真菌-增加生长,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等。
•
32
(8)温度
• 温度首先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 温度还会 影响水体重金属离子的活性,以及水体悬浮泥沙、 底泥对重金属的吸附,进而影响植物的吸收。
18
• 局限性 1 .需要光、T、水分等适宜的环境条件,及病、虫草害
的影响; 2.对于污染程度过重、或污染物分布为植物根系所达不
到,甚至不适于植物生长的污染土壤或水体的修复 并不适用; 3.对于复合污染土壤或水体,采用一种修复植物或几种 修复植物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往往也难以达到修复要 求; 4.修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快速修复污染环境的需求。
NO2同O3在光照的条件下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N2O 是一种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它可以辐射传热, 破坏同温层的O3。某些植物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氨基 酸或以其为氮源加以利用, 利用这些植物去除空气 中的氮氧化物无疑是环保节能的好方法 。
9
龙舌兰:在10平方米左右的 房间内,可消灭70%的苯、 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 乙烯
或吸附在土壤上,增加重金属的移动性和植物利 用性。同时,被吸附态和结合态的金属离子溶解 如,土壤中植物吸收Pb的能力很低→→土壤中加入 络合剂(EDTA)→→增加植物根对Pb的吸收能力 富里酸对结合态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易于促进矿 物汞由固定结合态向有机溶解态转化,而被植物 吸收。
30
• (4)植物营养物质
(9)重金属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
• 植物对有些元素容易吸收而对另一些元素很难 吸收,通过植物对Cr,Hg,As,Cd的吸收比较发现植 物最容易吸收Cd和As,而对Cr的吸附量就很少。 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吸收系数差别很大,如水稻对 Cr3+的吸收系数平均值为0.032,而对Cr6+则为 0.056,可见Cr6+的吸收系数大于Cr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1.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简介环境修复,就是借助外界的作用力,使环境的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的部分或全部恢复成为原来初始的状态.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
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三大类。
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包括: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3.污染湖泊的生物修复。
4.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
5.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
6.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
7.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Bioremedia tion)是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毒物,如农药、石油烃类和有机磷、有机氯等,使这类物质变成无毒的或变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国际上叫“生物修复工程”。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根据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种类,它可分为有机污染生物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修复等。
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
植物修复:就是利用植物去治理水体、土壤和底泥等介质中的污染的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六种类型: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根际修复、植物转化、根际过滤、植物挥发等技术。
微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将环境中的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的过程。
动物修复:指通过土壤动物群的直接(吸收、转化和分解)或间接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而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
2.主要修复方法与技术2.1 土壤的修复随着世界工业的迅速发展, 地球上许多地区的土壤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污染, 而且污染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全世界每年排放H g 115万,t Cu40万,t Pb 500万,tMn 1500万,t N i 100万t(Adri2nao, 1997)。
据我国农业部的调查, 我国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总面积的64.8% 。
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陈怀满和郑春荣, 1999; 林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以其低廉的成本、修复彻底等优点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及微生物修复技术。
植物特别是超积累植物在污染环境治理的具体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 首先, 植物修复会受到植物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的限制, 修复速度较慢; 其次, 植物修复会受到土壤类型、温度、湿度、营养等环境条件的制约; 另外,过高或过低的污染物浓度均能影响植物修复的效果。
目前,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从诸多有关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文献中可以发现, 传统的治理措施多是采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方法( 邱廷省等, 2003; H a et a l. ,2009), 从修复效果和实用潜力上看, 这些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金属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危害, 但是能耗大、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在现场的应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以其低廉的成本、修复彻底等优点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及微生物修复技术。
植物特别是超积累植物在污染环境治理的具体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 首先, 植物修复会受到植物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的限制, 修复速度较慢; 其次, 植物修复会受到土壤类型、温度、湿度、营养等环境条件的制约; 另外,过高或过低的污染物浓度均能影响植物修复的效果。
刘之欣等人认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同时也是现今土壤污染治理中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技术。
论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2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原理与形式, 介绍了此技术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特性、植物本身生理生化特性及植物根际环境等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并讨论了植物2微生物联合修复今后的研究重点。
王海鸥等人综述了根际微生物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利用生物强化优化植物修复的方法和原则。
石福贵等人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鼠李糖脂和EDDS 对黑麦草生长与吸收土壤重金属Cu、Zn、Pb 和Cd,以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向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施加1 g·kg-1 的鼠李糖脂将显著降低黑麦草地上部的生物量。
EDDS 比鼠李糖脂具有更强的溶解土壤Cu、Zn、Pb 和Cd 的能力;同时施加1 g·kg-1 的鼠李糖脂和0.4 g·kg-1 的EDDS 大幅增加了土壤溶液中Cu、Zn、Pb 和Cd 的浓度,显著增加了黑麦草地上部植株中Cu、Zn、Pb 和Cd 的含量,促进了土壤脲酶和脱氢酶的活性。
鼠李糖脂与EDDS 易生物降解,环境风险小,用于黑麦草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具有很大的修复潜力。
目前, 根据野外采集样本的分析, 全世界发现了约400种超积累植物, 最重要的超积累植物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 世界上研究得最多的植物主要在芸苔属(Bra ssica )、庭芥属(Alyssuns ) 及遏蓝菜属(Thla spi) (邢前国等, 2003)。
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天蓝遏蓝菜(Thla spi caerulescens), 可以吸收和积累土壤中非可溶性Cu、Zn、Pb(MartŠnez et a l. ,2006); AlNajar等( 2003)发现植物雨衣甘蓝(Bra ssi2ca olera cea var1 a cepha la ) 和屈草花属植物berisintermed ia )对T l有超积累作用, 其中地上部吸收的T l 18% 和21% 来自根际土壤的植物有效态部分,50% 和40%来自非可溶性部分。
可见, 富集植物的生理特性使其具有独特的活化土壤中其他植物所不能吸收和利用重金属的能力, 并通过多种途径改变周围环境, 提高重金属的溶解性, 从而促进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 Peters & Shem, 1992; 林庆宇,2008), 对于植物2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非常重要。
重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其总量相关性不显著, 从土壤物理化学角度来看, 土壤中重金属各形态是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 其生物有效性不在污染土壤中, 由于矿物和有机质成分对重金属的吸附,水溶态重金属所占份额不多。
因此, 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其对植物和微生物的毒性和抑制机理都会影响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效率。
2.2 河流的修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是20 世纪50 年代德国创立的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 工程设计理念中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 改变传统的工程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 使河流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在修复目标上, 强调河流自然的健康状态; 在修复方法上, 强调人为控制和河流的自我设计相结合吴明等人依据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污染沉积物研究的相关成果, 阐述了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SEM/ AVS 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等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欧洲国家对阿尔卑斯山区的早期开发造成的大面积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 以及为治理水土流失, 泥石流等灾害而兴建的大规模的传统水利工程所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人居环境质量的下降促成了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的反思。
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 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伴随着工程实践和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
其核心思想是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以河道原始的自然状态为受损河流修复的最终目标。
有机污染物进行的主要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回顾了污染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3 大主要修复措施, 重点总结了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及植物- 微生物联合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和思考, 旨在为河流湖库沉积物及水体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价及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苏冬艳等人对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将其归纳为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三大类:物理技术包括人工曝气、引水冲污、底泥疏浚;化学技术包括化学除藻、重金属固定;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强化、植物强化、生物膜法。
对每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介和评价,并展望了这三类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吴洪兴等人指出河流的生态修复技术, 国外早已广泛应用, 而国内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 当前的河流治理方式, 大都是采用传统水利措施, 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但缺乏与生态系统栖息地建设和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
通过嘉兴市近年来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面的实践探索, 总结了该项技术的实施要点, 阐述了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并对几个项目实施后的效益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展现了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全球范围内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正在不断地推动着生物修复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 生物技术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然而, 生物修复技术毕竟才发展30 多年, 还有不成熟之处, 而且由于生物本身的生理特性, 使生物修复技术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对水体、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而言, 沉积物的修复更为复杂, 研究的也相对要少。
因此, 一些污染机理仍然不甚清楚。
生物修复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需要植物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
生物修复技术本身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使生物修复技术成功并广泛地应用, 需要深入研究生物修复的机理和技术应用, 如发挥大型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在沉积物修复中的作用; 加强植物-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研究; 解决生物修复研究的技术转换难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