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答案作者左万历+周长林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左万历_课件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左万历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63e2194431b90d6c85c787.png)
终止所有子孙进程
从所在队列(索引表)撤消PCB
进程的终止过程
导航
结束
28
2.2.9 进程与程序的联系与差别
进程与程序的联系
进程包括一个程序 进程存在的目的就是执行这个程序
进程与程序的差别
程序静态,进程动态 程序可长期保存,进程有生存期 一个程序可对应多个进程,一个进程只能执行一个 程序
导航 结束
吞吐量
=
作业道数 全部 处部时间
Multi-programming
导航
结束
2
2.1.1 单道程序设计的缺点 2.1.2 多道程序设计的提出 2.1.3 多道程序设计的问题
导航
结束
3
2.1.1 单道程序设计的缺点
处理机利用率低 设备利用率低 内存利用率低
t1 CPU 设备1 t2
运行程序A
t5
运行程序A
作业步jobstep作业处理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步骤一般一个作业步可由一个进程完成某些作业步之间可以并行作业分类批处理作业交互式作业导航结束47241作业控制语言jcl描述批处理作业控制意图的语言作业说明书jcl语句的序列一般一特殊符号起始jobj1fortnendjob作业控制程序解释并处理作业说明书的程序作业控制进程执行作业控制程序的进程48读入作业内容释放输入井空间顺取作业控制语句是结束语句执行该作业步可能创建子进程申请输出井空间输出作业结果进程自我终止导航结束49242帐户管理etcpasswd文件用户名口令用户根目录同组用户余额
29
2.3 线程与轻进程
2.3.1 线程的引入 2.3.2 线程的概念 2.3.3 线程的结构 2.3.4 线程控制块 2.3.5 线程的实现 2.3.6 线程的应用 2.3.7 Java线程
读者-写者问题说明书
![读者-写者问题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874ad837482fb4daa58d4b21.png)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读者-写者问题的实现学生姓名:李志旭学号:13740113 班级:_13级软件工程_题目类型:软件工程(R)指导教师:陈文娟、马生菊一、设计目的学生通过该题目的设计过程,掌握读者、写者问题的原理、软件开发方法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编写程序实现读者优先和写者优先问题:读者-写者问题的读写操作限制(包括读者优先和写者优先)写-写互斥:不能有两个写者同时进行写操作读-写互斥:不能同时有一个线程在读,而另一个线程在写。
读-读允许: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读者在读。
三、设计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给出解决方案(要说明设计实现所用的原理、采用的数据结构)。
2.设计合适的测试用例,对得到的运行结果要有分析。
3.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的心得体会。
4.文档:课程设计打印文档每个学生一份,并装在统一的资料袋中,资料袋前面要贴有学校统一的资料袋封面。
四、提交的成果1. 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1) 封面(学院统一印制);(2) 课程设计任务书;(3) 中文摘要150字;关键词3-5个;(4) 目录;(5) 正文;(设计思想;各模块的伪码算法;函数的调用关系图;测试结果等)(6) 设计总结;(7) 参考文献;(8) 致谢等。
注:每一部分是单独的一章,要另起一页写。
2. 排版要求(1) 所有一级标题为宋体三号加粗(即上面写的2~8部分,单独一行,居中)(2) 所有二级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左对齐)(3) 所有三级标题为宋体小四加粗(左对齐)(4) 除标题外所有正文为宋体小四,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每个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5) 目录只显示3级标题,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资料”。
3. 其他要求(班长负责,务必按照以下方式建文件夹)(1) 以班级为单位刻录光盘一张,光盘以班级命名,例如:“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2) 光盘内每人一个文件夹,以学号姓名命名——如“10730101 陈映霞”,内容包括任务书、设计文档。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左万历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左万历](https://img.taocdn.com/s3/m/02f73d9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1.png)
文件系统结构
文件系统通常采用树形结构,根 目录下可以有多个子目录,每个 子目录可以包含文件和子目录。
文件属性
每个文件在文件系统中都有一个 或多个属性,如文件名、扩展名、 文件大小、创建时间、修改时间 等。
文件的存储与检索
文件存储
文件存储是将数据持久化到存储介质的过程,通常采用磁盘、SSD 等作为存储介质。
03
设备的分配与回收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共享性和并发性,以实现设备的充分利用 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设备的输入与
设备的输入与输出操作是设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设备的输入操作是指将数据从设备传输到计算机内 存或磁盘中,而设备的输出操作是指将数据从计算机内存或磁盘中传输到设备中。
设备的输入与输出操作涉及到数据的传输、转换和处理。操作系统需要提供相应的机制和接口,使得应 用程序能够方便地进行输入和输出操作。
内存共享
在一些情况下,多个进程需要共享一些数据结构或信息,这时就需要实现内存共享。通过共享内存, 多个进程可以访问同一块内存空间,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但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内存需要谨慎处 理访问权限和同步问题,以避免出现数据不一致或死锁等问题。
04
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文件系统定义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用于实现 文件存储、检索和管理的一组软 件和数据结构。
如Windows Server和Linux,支 持网络资源共享和管理。
实时系统
如RTOS,用于控制和监控实时任 务。
操作系统的分类
根据使用环境
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根据功能
单用户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 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根据硬件结构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嵌入式 操作系统。
操作系第3版答案
![操作系第3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71a6922b160b4e777fcf08.png)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针对书中习题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给出参考答案,而其余习题可在书中相应章节处得到答案。
3•操作系统是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它只在核心态模式下运行,受硬件保护,与硬件关系尤为密切。
操作系统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管理中心,其他所有软件都建立在操作系统之上。
操作系统对它们既具有支配权力,又为其运行建造必备环境。
4•脱机I/O是指输入/输出工作不受主机直接控制,而由卫星机专门负责完成I/O,主机专门完成快速计算任务,从而二者可以并行操作。
联机I/O是指作业的输入、调入内存及结果输出都在CPU直接控制下进行。
&硬件一一是指计算机物理装置本身,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基础。
如CPU内存、设备等。
软件一一是相对硬件而言的,它是与数据处理系统的操作有关的计算机程序、过程、规则及相关文档资料的总称。
简单地说,软件是计算机执行的程序。
多道程序设计一一在这种设计技术下,内存中能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交替地执行。
这些作业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其他资源。
并发一一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给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
它是宏观上的概念。
吞吐量一一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计算机所能完成的总工作量。
分时一一就是对时间的共享。
在分时系统中,分时主要是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寸间的共享。
实时一一表示“及时”或“即时”。
系统调用一一是用户在程序中能以“函数调用”形式调用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子功能的集合。
每一个子功能称做一条系统调用命令。
它是操作系统对外的接口,是用户级程序取得操作系统服务的唯一途径。
10. 通常,大家会熟悉以下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Windows XP, UNIX或Linux。
在上机工作过程中,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包括:命令和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内存的分配,用户文件的管理,CPU的分配,设备管理等。
12. 当执行操作系统程序时,处理机处于核心态。
它有较高的特权,可以执行所有的指令,包括一般用户程序中不能使用的特权指令,从而能对所有寄存器和内存进行访问、启动I/O操作等。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6b0df60c22590102029da4.png)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后答案第一章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
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
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I/O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
操作系统(第三版)习题答案
![操作系统(第三版)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290b45a5e9856a5612607d.png)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
OS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
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I/O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CPU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答案(第三版)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答案(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35bb88680203d8ce2f24d6.png)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答案(第三版)(华仔整理)第一章os引论1. 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2. OS的作用可表现为哪几个方面?a.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b. 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c. OS作为扩充机器.3. 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的需要;4. 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a. 脱机输入输出方式(Off-Line I/O)是为了解决人机矛盾及CPU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而提出的.它减少了CPU的空闲等待时间,提高了I/O速度.具体内容是将用户程序和数据在一台外围机的控制下,预先从低速输入设备输入到磁带上,当CPU需要这些程序和数据时,在直接从磁带机高速输入到内存,从而大大加快了程序的输入过程,减少了CPU等待输入的时间,这就是脱机输入技术;当程序运行完毕或告一段落,CPU需要输出时,无需直接把计算结果送至低速输出设备,而是高速把结果输出到磁带上,然后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磁带上的计算结果由相应的输出设备输出,这就是脱机输出技术.b. 若这种输入输出操作在主机控制下进行则称之为联机输入输出方式.5. 试说明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用户的需要.即对用户来说,更好的满足了人-机交互,共享主机以及便于用户上机的需求.6. 试说明实时任务的类型和实时系统的类型.a. 实时任务的类型按任务执行时是否呈现周期性来划分,分为周期性实时任务和非周期性实时任务;---根据对截止时间的要求来划分,分为硬实时任务和软实时任务;b. 通常把要同达行实时控制的系统统称为实时控制系统,把要求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的系统成为实时信息处理系统.7. 实现多道程序应解决哪些问题?a. 处理机管理问题;b. 内存管理问题;c. I/O设备管理问题;d. 文件管理问题;e. 作业管理问题.8. 试比较单道与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点及优缺点.a. 单道批处理系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OS,它具有自动性,顺序性和单道性的特点;---多道批处理系统则具有调度性,无序性和多道性的特点;b. 单道批处理系统是在解决人机矛盾及CPU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中形成的,旨在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但是仍然不能很好的利用系统资源;---多道批处理系统是对单道批处理系统的改进,其主要优点是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缺点是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9. 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a. 关键问题:及时接收,及时处理;b. 对于及时接收,只需在系统中设置一多路卡,多路卡作用是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对于及时处理,应使所有的用户作业都直接进入内存,在不长的时间内,能使每个作业都运行一次.10 为什么要引入实时操作系统?更好地满足实时控制领域和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需要.11 OS具有哪几大特征?它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a. 并发(Concurrence),共享(Sharing),虚拟(Virtual),异步性(Asynchronism).b. 其中最基本特征是并发和共享.12 内存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主要功能: 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和内存扩充等.b. 内存分配的主要任务是为每道程序分配内存空间,提高存储器利用率,以减少不可用的内存空间,允许正在运行的程序申请附加的内存空间,以适应程序和数据动态增长的需要.---内存保护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每道用户程序都在自己的内存空间中运行,互不干扰.---地址映射的主要任务是将地址空间中的逻辑地址转换为内存空间中与之对应的物理地址. ---内存扩充的主要任务是借助虚拟存储技术,从逻辑上去扩充内存容量.13 处理机管理具有哪些功能?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调度.b. 进程控制的主要任务是为作业创建进程,撤销已结束的进程,以及控制进程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转换.---进程同步的主要任务是对诸进程的运行进行调节.---进程通信的任务是实现在相互合作进程之间的信息交换.---调度分为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作业调度的基本任务是从后备队列中按照一定的算法,选择出若干个作业,为它们分配必要的资源;而进程调度的任务是从进程的就绪队列中,按照一定的算法选出一新进程,把处理机分配给它,并为它设置运行现场,是进程投入运行.14 设备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什么?a. 主要功能: 缓冲管理,设备分配和设备处理,以及虚拟设备等.b. 主要任务: 完成用户提出的I/O请求,为用户分配I/O设备;提高CPU和I/O设备的利用率;提高I/O速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I/O设备.15 文件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什么?a. 主要功能: 对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以及文件的共享和保护.b. 主要任务: 对用户文件和系统文件进行管理,以方便用户使用,并保证文件的安全性.16 试在交互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进行比较.a. 分时系统是一种通用系统,主要用于运行终端用户程序,因而它具有较强的交互能力;而实时系统虽然也有交互能力,但其交互能力不及前者.b. 实时信息系统对实用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收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则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和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c. 实时系统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要比分时系统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高.17 是什么原因使操作系统具有异步性特征?a. 程序执行结果是不确定的,即程序是不可再现的.b. 每个程序在何时执行,多个程序间的执行顺序以及完成每道程序所需的时间都是不确定的,即不可预知性.18 试说明在MS-DOS 3.X以前的版本中,其局限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 在寻址范围上,DOS只有1MB,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要.b. DOS试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不支持多任务并发执行,与实际应用相矛盾.19 MS-DOS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略.20 为什么Microsoft在开发OS/2时,选中了80286芯片?设计OS/2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既能充分发挥80286处理器的能力,又能运行在8086处理器环境下开发的程序.因为在80286内部提供了两种工作方式: 实方式和保护方式,使得Intel 80286处理器不仅提供了多任务并发执行的硬件支持,而且还能运行所有在8086下编写的程序。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a0fa0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f.png)
一、名词解释1、操作系统:是位于硬件层之上,所有其它软件之下的一个系统软件,是管理系统中的软硬资源,使其得以充分利用并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
2、进程: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一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3、线程:也称轻进程,是进程内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执行流。
4、设备无关性:用户在使用设备时,选用逻辑设备,而不必面对一种设备一种接口.设备管理实现逻辑设备到物理设备的映射,这就是设备无关性.5、数组多路通道:是指连接多台设备.同时为多台设备服务,每次输入/输出一个数据块.这样的通道叫数组多路通道.6、死锁:一组并发进程,因争夺彼此占用的资源而无法执行下去,这种僵局叫死锁.7、文件系统:是指与文件管理有关的那部分软件,被管理的文件及管理所需的数据结构的总体.8、并发进程:进程是一个程序段在其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过程,而并发进程是可以与其它进程并发运行的.9、临界区:是关于临界资源访问的代码段.10、虚拟存储器:是一种扩大内存容量的设计技术,它把辅助存储器作为计算机内存储器的后援,实际上不存在的扩大的存储器叫虚拟存储器.11、动态重定位:在程序运行时,将逻辑地址映射为物理地址的过程叫动态重定位.12、作业:用户要求计算机系统为其完成的计算任务的集合。
13、中断: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紧急事件,必须中止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转去处理此事件,然后再恢复原来运行的程序,这个过程称为中断。
14、文件:具有符号名而且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项的有序序列。
15、进程互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不同时进入关于同一组共享变量的临界区域,否则可能发生与时间有关的错误,这种现象叫互斥。
16、系统开销:指运行操作系统程序,对系统进行管理而花费的时间和空间。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 第6章 文件管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 第6章 文件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c0a1ed6137ee06eff918ff.png)
在检索目录文件时,只用到了文件名,而其它信 息并没有利用到。只有当指定文件名与目录项中 的文件名相匹配的时,才需要从目录项中读取文 件的物理位置等相关信息。因此在检索目录项时, 并不需要把目录整个都调入内存。解决方案是, 将文件名和文件描述信息分开,将文件描述信息 单独形成一个称为索引节点的数据结构,简称i 节点。文件目录中的每个目录项,仅由文件名和 指向该文件所对应的i节点的指针构成。
(1)源文件。 (2)目标文件。 (3)可执行文 件。
下一页
l按操作保护分类
(1)只读文件。 (2)读写文件。 按文件的性质分类 (1)普通文件。 (3)执行文件 (2)目录文件。 (3)特殊文件。
下一页
2.文件的属性
(1)文件类型。
(2)文件长度。 (3)文件的位置。 (4)文件的存取控制。 (5)文件的建立时间。
返回本节
6.2.2 存取方法
( 1 )顺序存取。顺序存取是最简单的方法。它 严格按照文件信息单位排列的顺序依次存取,后 一次存取总是在前一次存取的基础上进行,所以 不必给出具体的存取位置。 ( 2 )随机存取。随机存取又称直接存取,在存 取时必须先确定进行存取时的起始位置(如记录 号、字符序号等)。
6.4.1 文件控制块和索引节点
1、文件控制块 2、索引节点
1、文件控制块
为了能对一个文件进行正确的操作,必须为文件 设置用于描述和控制文件的数据结构,称之为文 件控制块(FBC,File Control Block),文件和 文件控制块是一一对应的,而文件控制块的有序 集合称之为文件目录。
一般情形下文件控制块包括以下信息: 1)文件名。文件的标识符。 2)用户名。标识文件的生产者---用户。 3)文件的逻辑结构。对流式文件需说明文件的长度,对记 录文件需说明记录是否定长、记录长度及个数等。 4)文件在辅存上的物理位置。对连续结构和链接结构的文 件登记文件的起始物理块号和指向第一物理块的指针,对 索引结构的文件登记文件的索引表地址。 5)文件建立修改日期及时间。登记文件建立或修改日期、 时间。 6)文件的类型。指明文件的类型。 7)存取控制信息。指明用户对文件的存取权限。
第三版操作系统部分课后答案
![第三版操作系统部分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7554c4d5bbfd0a795673be.png)
第1章1.答: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即是通过软件的手段,允许在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存放几道相互独立的作业程序,让它们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共享”和“竞争”,以使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尽可能地满负荷工作,从而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
基于这种考虑,计算机科学家开始把CPU、存储器、外部设备以及各种软件都视为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并逐步设计出一种软件来管理这些资源,不仅使它们能够得到合理地使用,而且还要高效地使用。
具有这种功能的软件就是“操作系统”。
所以,“多道程序设计”的出现,加快了操作系统的诞生。
2.答:拿操作系统来说,它是在裸机上加载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功能的首次扩充。
从用户的角度看,计算机配置了操作系统后,由于操作系统隐蔽了硬件的复杂细节,用户会感到机器使用起来更方便、容易了。
这样,通过操作系统的作用使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一台功能经过扩展了的机器。
这台“机器”不是硬件搭建成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具有这种功能的真实机器,它只是用户的一种感觉而已。
所以,就把这样的机器称为“虚拟机”。
3.答:在分时系统中,系统把CPU时间划分成许多时间片,每个终端用户可以使用由一个时间片规定的CPU时间,多个用户终端就轮流地使用CPU。
这样的效果是每个终端都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及时的响应。
也就是说,“从宏观上看,多个用户同时工作,共享系统的资源”。
但实际上,CPU在每一时刻只为一个终端服务,即“从微观上看,各终端程序是轮流运行一个时间片”。
4.答:由于分布式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分布的,任何站点发生的故障都不会给整个系统造成太大的影响。
另外,当系统中的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容错技术实现系统的重构,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一切都表明分布式系统具有健壮性。
5.答:基于嵌入式应用的多样化,嵌入式操作系统应该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
它必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应用系统的特点和要求,灵活配置,方便剪裁,伸缩自如。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答案作者左万历周长林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答案作者左万历周长林](https://img.taocdn.com/s3/m/b7c9ff9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4.png)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答案作者左万历周长林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述课后习题1.硬件将处理机划分为两种状态,即管态和目态,这样做给操作系统设计带来什么好处答:便于设计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
管态和目态是计算机硬件为保护操作系统免受用户程序的干扰和破坏而引入的两种状态。
通常操作系统在管态下运行,可以执行所有机器指令;而用户程序在目态下运行,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
如果用户程序企图在目态下执行特权指令,将会引起保护性中断,由操作系统终止该程序的执行,从而保护了操作系统。
2.何为特权指令举例说明之。
如果允许用户执行特权指令,会带来什么后果?答:只能在管态下才能执行的指令称为特权指令。
如开关中断、置程序状态寄存器等。
如果允许用户执行特权指令,它将不仅影响当前运行的程序,而且还有可能影响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整个系统。
3.中断向量在机器中的存储位置是由硬件确定的,还是由软件确定的答:中断向量在机器中的位置是由硬件确定的。
例如,在INTEL80某86CPU中,内存空间0某00000——0某003ff为中断向量空间。
4.中断向量的内容是由操作系统程序确定的还是由用户程序确定的?答:中断向量的内容是由操作系统程序确定的。
向量的内容包括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和程序状态字(中断处理程序运行环境),中断处理程序是由操作系统装入内存的,操作系统将根据装入的实际地址和该中断处理程序的运行环境来填写中断向量。
5.中断向量内的处理机状态位应当标明是管态还是目态为什么答:应当标明是管态。
该状态由系统初试化程序设置,这样才能保证中断发生后进入操作系统规定的中断处理程序。
6.中断和程序并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中断是程序并发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中断,操作系统不能获得系统控制权,无法按调度算法对处机进行重新分配,一个程序将一直运行到结束而不会被打断。
7.说明“栈”和“堆”的差别.答:栈是一块按后进先出(FIFO)规则访问的存储区域,用来实现中断嵌套和子程序调用的参数和返回断点。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_答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三版)_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1e9f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7d.png)
1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答操作系统的职能是管理和控制汁算机系统中的所有硬、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并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友好的接口。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等。
2什么是批处理、分时和实时系统各有什么特征答批处理系统batchprocessingsystem操作员把用户提交的作业分类把一批作业编成一个作业执行序列由专门编制的监督程序monitor自动依次处理。
其主要特征是用户脱机使用计算机、成批处理、多道程序运行。
分时系统timesharingoperationsystem把处理机的运行时间分成很短的时间片按时间片轮转的方式把处理机分配给各进程使用。
其主要特征是交互性、多用户同时性、独立性。
实时系统realtimesystem在被控对象允许时间范围内作出响应。
其主要特征是对实时信息分析处理速度要比进入系统快、要求安全可靠、资源利用率低。
3多道程序multiprogramming和多重处理multiprocessing有何区别答多道程序multiprogramming是作业之间自动调度执行、共享系统资源并不是真正地同时值行多个作业而多重处理multiprocessing系统配置多个CPU能真正同时执行多道程序。
要有效使用多重处理必须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而多道程序设计原则上不一定要求多重处理系统的支持。
4讨论操作系统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答讨论操作系统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1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资源的管理者2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的界面3用进程管理观点研究操作系统即围绕进程运行过程来讨论操作系统。
上述这些观点彼此并不矛盾只不过代表了同一事物操作系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每一种观点都有助于理解、分析和设计操作系统。
第二章作业管理和用户接口1. 什么是作业作业步答把在一次应用业务处理过程中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用户要求计算机所做的有关该次业务处理的全部工作称为一个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述课后习题1. 硬件将处理机划分为两种状态,即管态和目态,这样做给操作系统设计带来什么好处 ? 答:便于设计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
管态和目态是计算机硬件为保护操作系统免受用户程序的干扰和破坏而引入的两种状态。
通常操作系统在管态下运行,可以执行所有机器指令;而用户程序在目态下运行,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
如果用户程序企图在目态下执行特权指令,将会引起保护性中断,由操作系统终止该程序的执行,从而保护了操作系统。
2. 何为特权指令?举例说明之。
如果允许用户执行特权指令,会带来什么后果?答:只能在管态下才能执行的指令称为特权指令。
如开关中断、置程序状态寄存器等。
如果允许用户执行特权指令,它将不仅影响当前运行的程序,而且还有可能影响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整个系统。
3. 中断向量在机器中的存储位置是由硬件确定的,还是由软件确定的 ? 答:中断向量在机器中的位置是由硬件确定的。
例如,在 INTEL 80x86 CPU 中,内存空间0x00000——0x003ff为中断向量空间。
4. 中断向量的内容是由操作系统程序确定的还是由用户程序确定的?答:中断向量的内容是由操作系统程序确定的。
向量的内容包括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和程序状态字(中断处理程序运行环境),中断处理程序是由操作系统装入内存的,操作系统将根据装入的实际地址和该中断处理程序的运行环境来填写中断向量。
5. 中断向量内的处理机状态位应当标明是管态还是目态 ? 为什么? 答:应当标明是管态。
该状态由系统初试化程序设置,这样才能保证中断发生后进入操作系统规定的中断处理程序。
6. 中断和程序并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中断是程序并发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中断,操作系统不能获得系统控制权,无法按调度算法对处机进行重新分配,一个程序将一直运行到结束而不会被打断。
7. 说明“栈”和“堆”的差别.答:栈是一块按后进先出(FIFO)规则访问的存储区域,用来实现中断嵌套和子程序调用的参数和返回断点。
而堆虽然是一块存储区域,但是对堆的访问是任意的,没有后进先出的要求,堆主要用来为动态变量分配存储空间。
8. 何为系统栈?何为用户栈?系统栈有何用途?用户栈有何用途? 答:系统栈是内存中操作系统空间的一个固定区域;用户栈是内存中用户空间的一个区域。
系统栈的作用:(1)保存中断现场,对于嵌套中断,被中断程序的现场信息依次压入系统栈,中断返回时逆序弹出;(2)保存操作系统子程序间相互调用的参数、返回值、返回点、以及子程序的局部变量。
用户栈的作用:用于保存用户进程的子程序间相互调用的参数、返回值、返回点、以及子程序的局部变量。
9. 用户堆栈段的长度为何无法确定 ? 答:用户堆栈段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用户进程(线程)中子程序(函数)之间的嵌套调用深度;(2)子程序参数和局部变量的数量及类型;(3)动态变量的使用。
这些在进程(线程)运行前无法确定,由此导致用户堆栈段的长度无法预先准确确定。
10堆栈段的动态扩充为何可能导致进程空间的搬迁? 答:堆栈段的扩充需要在原来进程空间大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存储区域,而且通常要求与原来存储区域连续。
由于原存放位置处可扩展的区域可能已经被其它进程占用,故可能需要将整个进程空间搬迁到另外一个区域,以实现地址空间扩展要求。
11. 何谓并行 ? 何谓并发? 在单处理机系统中,下述并行和并发现象哪些可能发生,哪些不会发生? (1) 进程与进程之间的并行; (2) 进程与进程之间的并发; (3) 处理机与设备之间的并行; (4) 处理机与通道之间的并行; (5) 通道与通道之间的并行; (6) 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并行; 答:所谓并行是指同一时刻同时进行,进程并行需要多处理器的支持;所谓并发,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多个进程都在向前推进,而在同一时刻,可能只有一个进程在执行,多个进程轮流使用处理器。
在单处理器传统中,可能发生的并行和并发现象如下: (2) 进程与进程之间的并发。
例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mp3播放进程和Word字处理进程可以并发执行,这样用户就可以边听音乐边写文章了。
(3) 处理机与设备之间的并行。
例如,当处理机进行科学运算时,打印机可以打印文档。
(4) 处理机与通道之间的并行。
通道程序的执行可与处理机的操作并行。
(5) 通道与通道之间的并行。
通常一个系统中有多个通道,这些通道可以并行地执行相应的通道程序。
(6) 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并行。
例如打印机打印文档时,磁带机在输入数据。
12. 何谓作业? 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各部分用途是什么?答:所谓作业是指用户要求计算机系统为其完成的计算任务的集合。
一个作业通常包括程序、程序所处理的数据以及作业说明书。
程序用来完成特定的功能,数据是程序处理的对象,作业说明书用来说明作业处理的步骤。
13. 从透明性和资源共享两方面,说明网络操作系统与分布式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别。
答:从透明性上看,分布式操作系统优于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用户能够感觉到所访问的资源是在本地还是在远地;而在分布式系统中,用户感觉不到所访问的资源是否在本地,分布式操作系统掩盖了资源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从资源共享上看 ,分布式操作系统比网络操作系统能共享更多的资源。
在网络操作系统中,一个计算任务不能由一台主机任意迁移到另外一台主机上运行;而在分布式操作系统中,所有作业可以由一台主机任意迁移到另外一台主机上处理,即可实现处理机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负载平衡。
14. 为什么构成分布式系统的主机一般都是相同的或兼容的?答:这样更有利于进程的动态迁移。
如果主机不兼容,则在一台主机上能运行的进程,因所用指令系统不同,在另一台主机上可能无法运行,导致进程难于在不同主机间迁移,使得分布式系统难于实现负载平衡。
构成分布式系统的主机一般都是相同的或兼容的。
15. 为什么嵌入式操作系统通常采用微内核结构?答:嵌入式操作系统与一般操作系统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 (1)嵌入式操作系统规模一般较小,因为一般硬件配置较低,而且对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要求也不高。
(2)应用领域差别大,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其硬件环境和设备配置情况有明显差别。
所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一般采用微内核 ( micro kernel )结构,包括如下基本功能: (1)处理机调度;(2)基本内存管理;(3)通讯机制;(4)电源管理。
在这些基本成分之上可进行扩展,以适应不同应用目标。
第二章进程、线程与作业课后习题1. 为何引入多道程序设计? 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内存中作业的道数是否越多越好? 请说明原因。
答: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内存中作业的道数并非越多越好。
一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外设等资源是有限的,只能容纳适当数量的作业,当作业道数增加时,将导致对资源的竞争激烈,系统开销增大,从而导致作业的执行缓慢,系统效率下降。
2. 什么是进程? 进程具有那些主要特性?比较进程与程序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答: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一个数据集合的一次执行活动。
特性:并发性、动态性、独立性、交往性、异步性和结构性。
联系:程序是进程的组成部分,一个进程存在的目的就是执行其所对应的程序。
区别:程序是静态的,而进程是动态的;进程是有生存期的,而程序没有;一个程序可对应多个进程,而一个进程只能对应一个程序。
3. 有人说,用户进程所执行的程序一定是用户自己编写的。
这种说法对吗?如不对举例说明之。
答:这种说法不对。
例如, C编译程序以用户进程身份运行,但C编译程序并不是用户自己编写的。
此外还有字处理程序等工具软件。
4. 什么是进程上下文?进程上下文包括那些成分?那些成分对目态程序是可见的?答:在UNIX System V中,将进程的物理实体与支持进程运行的物理环境合称为进程上下文(process context),进程上下文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用户级上下文。
是由用户进程的程序块、用户数据块(含共享数据块)和用户堆栈组成的进程地址空间。
·系统级上下文。
包括进程控制块、内存管理信息、进程环境块,以及系统堆栈等组成的进程地址空间·寄存器上下文。
由程序状态字寄存器、各类控制寄存器、地址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用户堆栈指针等组成。
其中用户级上下文及部分寄存器上下文对目态程序是可见得。
5. 进程一般具有哪三个主要状态?举例说明状态转换的原因。
答:进程在其生存期内可能处于如下三种基本状态之一 : (1) 运行态( Run ): 进程占有处理机资源,正在运行。
显然,在单处理机系统中任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进程处于此种状态; (2) 就绪态( Ready ): 进程本身具备运行条件,但由于处理机的个数少于可运行进程的个数,暂未投入运行。
即相当于等待处理机资源; (3) 等待态( Wait ): 也称挂起态( Suspended )、封锁态( Blocked )、睡眠态( Sleep )。
进程本身不具备运行条件,即使分给它处理机也不能运行。
进程正等待某一个事件的发生,如等待某一资源被释放,等待与该进程相关的 I/O 传输的完成信号等。
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具体地说,当一个就绪进程获得处理机时,其状态由就绪变为运行 ; 当一个运行进程被剥夺处理机时,如用完系统分给它的时间片,或出现高优先级别的其它进程,其状态由运行变为就绪;当一个运行进程因某事件受阻时,如所申请资源被占用,启动 I/O 传输未完成,其状态由运行变为等待 ; 当所等待事件发生时,如得到申请资源, I/O 传输完成,其状态由等待变为就绪。
6.有几种类型进程队列?每类各应设置几个队列?答:有三种类型进程队列:就绪队列(整个系统一个)、等待队列(每个等待事件一个)和运行队列(在单CPU系统中只有一个)7. 线程控制块 TCB 中一般应包含那些内容?答:一般 TCB 中的内容较少,因为有关资源分配等多数信息已经记录于所属进程的 PCB中.TCB中的主要信息包括:线程标识、线程状态、调度参数、现场、链接指针,其中现场信息主要包括通用寄存器、指令计数器 PC以及用户栈指针.对于操作系统支持的线程,TCB中还应包含系统栈指针。
8. 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有那些成分是共用的,那些成分是私用的?答:共用的成分有:堆、数据和程序代码;私用的成分有:线程控制块、寄存器和用户栈。
9. 比较用户级线程与系统级线程间在以下方面的差别和各自的优缺点。
(1) 创建速度;(2)切换速度;(3)并行性;(4) TCB 的存储位置答:用户级线程由系统库支持.线程的创建和撤销,以及线程状态的变化都由库函数控制并在目态完成,与线程相关的控制结构 TCB 保存在目态空间并由运行系统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