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与人性的历史性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根据本学期目前学到的内容,我明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知识。
人性自私”的命题从本质上说,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利润和生存竞争的天然合理性而提出来的。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种原因,这个问题却在当今中国又变得时髦起来。
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针对现时代的人生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考。
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上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几点: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首先,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第二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从某种层面上论证了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人性的发展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二者. 先天对讲, 对于每个新生命体, 因为没有价值观念,所以不存在孰是孰非. 所以说,"人之初,如玉璞”.初生的生命体,如同一块未打磨的玉一般,并不存在社会上所各种品质. 从这一论点出发,"人性自私"已经算是不成立了. 你会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是坏蛋吗? 不能, 你说,他将来会是坏蛋,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决定性因素, 在温馨的环境下生长,他就是一个好孩子; 在不好的环境下,他很可能就会变坏. 你还可能说,他的爸爸是坏蛋,所以他会跟着变坏?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在此, 爸爸是坏人,孩子跟着变坏,只能说明也是后天孩子在爸爸的环境下,被影响变坏了.如果,爸爸是坏人,但是孩子却并不在爸爸身边,或者在妈妈身边,那么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人性是指人类共同的特性、本质和行为,它包含着人类生物学的特征和心理特征。
人性的本质涉及到人类的天性、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是人类所共有的特征。
人性在不同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人性的本质是普遍存在的。
人性的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交往等方式,逐渐形成的特点和品质。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性的发展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点。
人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个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品质。
在人性的发展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塑造积极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
人性的发展也与道德、心理、情感等方面密切相关。
个体通过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逐渐形成善良、正义、诚实等品质,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性的本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了人类合作、互助和发展。
人性的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个体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特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人性的本质和发展的作用下,人类逐渐形成了文明社会、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平等和尊严,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人性的本质与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样化的过程,它蕴含着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天性,又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人性的本质体现了人类对美、善、真的追求和对自由、平等、尊严的渴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人性的发展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塑造了个体的品质和特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为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个体性与社会性_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_读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
关于这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价和 解释: 首先, 这一思想超越了人性论的个体性与 社会性的机械对立。过去的思想家在思考人的 本质的问题时多将个体与社会分裂开, 不考虑 人的社会性, 认为个人决定社会, 呼唤抽象的人 性或者认为社会决定个人, 不相信个人是理性 的存在。在现实性上, 个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 必须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把握个人及其生存发 展的条件, 这样才能全面地解释人与社会的关 系问题。 其次, 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 统一。过去的理论家与思想家都习惯于站在现 实之外的某一点来批判现实。 事实上, 如果不 能理解历史的现实, 就无法正确处理“批判现 实” 的问题, 无法构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实现从现实到理想的转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 键点在于要从根本上超越“人不能救人, 必须 呼唤先验的东西 ” 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 只 有历史地认识现实, 才可能超越现实。 最后, 人的本质的历史内涵是稳定性和变 动性的必然统一。 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 , 关系的总和 ” 而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另一方面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变 动, 具体的人性体现在历史过程中, 因此它必然 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而历史的价值与 意义也正是在这个统一中体现出来 。
[6 ] ( P358 )
出的反应。 如果从角色的角度来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 解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中个体性与社 会性、 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问题。 首先, 对于一个人而言, 他需要在社会中与 别人发生联系, 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身份, 同时由 这个身份发展出来的, 他又必须扮演一系列相 关的角色, 那么他是如何扮演角色的呢? 我们 知道, 每个社会对各种角色都有相应的期待与 要求, 个人需要学习这种期待与要求, 将其内化 为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在社会 , “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 学中 会参 与 社 会 或 群 体 的 方 法 的 社 会 互 动 过 [5 ] ( P142 ) 。关于社会化的过程, 以及健康人格 程” 的形成, 众多伟大的学者都给出过相应的理论 。 解释 比方说查尔斯·库利( Cooley,C. H. ) 的 “镜中我 ” 理论、 乔治 · 米德 ( Mead,G. H. ) 的 “角色借用” 理论、 弗洛伊德 ( Freud,S. ) 的“无 意识” 理论、 艾里克 · 艾里克逊 ( Erikson,E. ) “认 同 危 机 ” 的 理 论 以 及 让 · 皮 亚 杰 ( Piaget, R. ) 的 “认知发展 ” 理论等等, 它们都从不同的 角度阐述了社会化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 。总 的说来, 社会化过程体现出我们在社会关系中 个体 社会性的一面。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人, 性与社会性是相统一的。 其次, 如果我们将理想的社会看作是一个 在其中生活的人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 和谐体, 色并各司其职,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就可 以被理解为 这 种“理 想 的 角 色 ” 与“现 实 的 角 色” 之间的差异。 如果我们将角色扮演者的实
人性的本质与人类的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人类的发展人性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持久的话题,引发了众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思考与探索。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生物,既有动物的本能与欲望,又有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首先,人性的本质体现了人类对探索和改变的渴望。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以求知和求变而与其他生物不同。
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认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正是人性本质的体现,即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
然而,人性的本质也有其阴暗面。
人类的欲望和自私是我们行为中的固有因素。
在个人和群体层面上,我们追求权力、财富和满足感,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的利益。
这种自私行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尤为突出,它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平等和腐败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人性的本质,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另一方面,人性的本质也包含着合作与关爱的认知和决策。
无论是家庭、社区还是整个社会,合作是人类存活和发展的基石。
人性的本质中蕴含着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意识,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
在灾难和危机时刻,人们常常会展现出团结和互助的一面,这是人性本质中美好的一面。
随着人类社会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性的本质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类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紧密,个体的选择和权利也更加重要。
人们更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同时也更注重社会共享和责任的承担。
这种变化促使我们对人性的本质有着新的思考和认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人性的本质是复杂而多样的,并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中会有所变化。
它既有我们对知识、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又有我们对权力、财富和满足感的渴望。
它既有我们的自私和自利,又有我们的合作和关爱。
人性的本质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以实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辨析关于人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提出过许多论证与说明。
同时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解读和理解的差异,国内外就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也争议很多,本文就人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标签:人性人的本质关系一、人性中国古代社会有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近现代以来则有社会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
1.中国古代“人性”思想就人性而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的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性本来相近,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谈到人性问题时,中国早期思想家往往是从性恶论或者性善论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谈起---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人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有善,水无不有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也。
”认为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而“富岁子弟多懒、赖。
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人性的变坏是由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其本性的表现。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如果顺从放任这种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与违反等级名分,扰乱法度礼义的行为一起从而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的教化和礼义的引导,这样推辞谦让的美好品德人们才会付诸行动,国家的立法人们才能遵守,国家最后才能走向安定太平。
人的本质与人性
CHEN n — u Do g h a
(col f res nl kl a h aJ o n n e i , acag30 1 ,hn) Sho o o soa Si,Es C i at g i rt N nhn 303 C i Pf i l t n i o U v sy a
东西 , 根据 这个 东 西它 才 像它 现 在 这样 存 在 和 活 动”2。 J 本质 是指事物 的根本性质 , 指组成 事物 的各个 基本要 素的 内在联系。本质 是指 一件 事物 或一 个过 程 在生 生不息 的 字宙 万物及其有机整体 中有 别于其 他事物 、 其他 过程 的内 在基本特征 。所 以要 确定 这一 事物 、 这一过 程 的本 质 , 只 有把它放在 与他事物 、 过 程的 整体 关 系 中来 考 察 , 他 才有 可能 。人 的本质是相对于 自然界 的其 他动 物而 言的 , 必须 与动物作 比较 , 才能 确定 。人 的本 质 既作 为实 践 的条件 ,
一间的情感关系是指人类凭借自己心灵中的移情本性从内个人必须拥有财富和悠闲时光在和平时期这是发展这心最生动最直接的生命体验出发通过表达予外而与对象些技能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有成效的工作的自然奖建立一种回复到本身的将自然当作情感之物来感受的一种本体论上物我交融主客不分而自然发生的由此可见善恶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涵义也是直接同一性关系从而展现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超越主相对性的更多的是人后天形成的
费尔 巴哈认 为 : 本质 是 “ 一个 事物 成 为这事 物 的那 使
1 人的本质
人是 个性 和共 性 、 普遍 性和 特殊 性 的统一 。一方 面 , 任何 人都 是一个个 体性 、 单一 性 的存 在 , 有其 独立 的需 要 和利益 ; 另一方 面, 任何 人又不 能纯粹孤 立 , 它必须通过 社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个人整理2(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政治课件】人、人性与人的本质
第三章人、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对人来讲十分简单、十分普通又十分切近的问题,千百年来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要了解人生,塑造人生,进行人生修养,必须先从认识和了解人开始。
一、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就进行过探讨。
远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列子·黄帝》中写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趋者,谓之人。
”这时,人们只能从身高、手足分工、头发牙齿和行走姿势等外在特点上说明人,是十分幼稚的。
春秋战国时代,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发生了飞跃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人性善或人性恶展开的。
在西方,从3000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出现“人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以来,无数哲人开始了对人的奥秘的探索。
最早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人描述为“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当反对者拿来一只拔掉羽毛的公鸡时,柏拉图哑口无言。
柏拉图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智慧的理性;一类是勇敢的意志;一类是低俗的性欲。
具有智慧的理性统治着勇敢的意志和低俗的性欲,因此,与此相适应,在国家里也有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他们应各安本分,各守天职,以使国家和谐一致”。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士多德再进一步说,人是“政治动物”。
然而,他们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仍然把人和动物看作一类,不能把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古希腊还有个著名的神话,叫“司芬克斯之谜”,说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是什么?是人。
这个谜语说明人是动物,并且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反映了人的一定特点。
在西方宗教那里,神性完全代替了人性。
基督教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政治家阿奎那、基督教经典《圣经》都认为人没有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上帝的本质,人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
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议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是德国社会主义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引入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的著作《论法的批判》和《论现实的劝告》等为后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的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来探讨议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思考和行动,是因为具有人性,而人性又是历史的产物。
他将人性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理解人性的本质就是理解人类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
费尔巴哈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
人类通过实践来改变和创造世界,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自身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人类的劳动和生产活动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和利用,从而改变了自身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人性的本质之一。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不仅仅是劳动和生产的结果,还包括了人类的情感和意识活动。
他指出,人类的感官和感受是人性的根源。
人类通过感知外界的事物和感受自身的情感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人类的情感和意识活动是人性的表现,是人类与世界和自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费尔巴哈还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人类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追求幸福。
社会是人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场所。
人类通过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限制和影响。
费尔巴哈还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人性的最高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类通过解放自身的劳动和生产活动,实现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和自由。
人类还需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活动,超越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人性发展和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的思想揭示了议人的本质是实践和社会性的活动。
人性是人类与世界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体现。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发展每个人的性格、行为、思想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归根结底都与人性有关。
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它与我们的发展有何关系?人性是指每个人天生善恶的本质。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争论“人性本恶”或“人性本善”的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天生有善良的因素。
而庄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如果将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性有着天生的善恶因素,但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受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环境是影响人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人的情感、认知、道德和性格的发展。
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形成暴力和独裁的性格,而生活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的人则更容易形成宽容、温和的性格。
除了环境,教育也是影响人性的因素之一。
早年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注重道德和正义,善良有爱心。
相反,缺少正确引导或者接触不良的教育环境会导致人的心灵扭曲,外在表现就是暴躁、敌视、毒辣等恶劣行为。
因此,人性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教育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不断改变的。
相信人性的优越性,我们就要用正义、仁爱来契合人性的内在需求。
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
另外,要做到识别人性并促进人性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人性。
人性是多层次的,包括良知、同情心、责任心等多种因素。
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我们需要表现出真诚、尊重、关爱等美好品质,同时鼓励他人发展出积极向上的特点。
因此,我们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与交流,在环境及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积极健康的教育资源,让良性的因素在人性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占据优势。
我们应该尝试理解每个人、包容每个人的不足、赞赏每个人的优点,不批判不否定、不忽视不边缘化,给予每个人同等的尊重与关注。
最后,如果我们认识到人性有多层面的特点,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不断促进人性的健康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人性完整、全面、尊重,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以人性为主题的论文:《人性:善与恶的交织》
《人性:善与恶的交织》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人性的本质,分析人性中善与恶的表现及其成因。
通过对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考察,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并探讨如何在社会中弘扬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恶,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性;善;恶;和谐发展一、引言人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到现代社会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人性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也引发了无数的争论和思考。
事实上,人性既不是纯粹的善,也不是纯粹的恶,而是善与恶的交织。
二、人性之善(一)善良与同情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美德之一。
人们常常会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表现出同情和关爱。
在灾难面前,无数的志愿者挺身而出,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关心身边的人,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善良和同情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爱和温暖。
(二)勇敢与正义勇敢和正义也是人性之善的表现。
在面对邪恶和不公时,有些人会勇敢地站出来,为了正义而斗争。
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勇敢和正义,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
(三)宽容与理解宽容和理解也是人性之善的体现。
人们在相处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宽容的人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尊重他人的差异,从而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关系。
宽容和理解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包容和多元。
三、人性之恶(一)自私与贪婪自私和贪婪是人性中最常见的恶。
在利益面前,一些人往往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贪婪的人则会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甚至不择手段。
自私和贪婪会破坏人际关系,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二)嫉妒与仇恨嫉妒和仇恨也是人性之恶的表现。
当人们看到他人比自己优秀或成功时,往往会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可能会转化为仇恨,导致人们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嫉妒和仇恨会破坏人际关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冷漠与无情冷漠和无情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
人性的探究与嬗变
人性的探究与嬗变人性,作为一个复杂而深奥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性也在不断嬗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究人性的本质以及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嬗变过程。
一、人性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是指人类共有的基本特征和行为倾向。
在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中,人性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解释。
例如,柏拉图认为人性本质是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则主张人性本质是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而弗洛伊德则将人性本质归结为本能和欲望的驱动。
无论不同的解释,人性的本质都与人的基本需求和动机密切相关。
人类天生具有生存欲望、社交需求、自我实现的愿望等。
这些基本需求和动机塑造了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性的嬗变人性的嬗变是指人类在历史演变中,由原始状态逐渐发展演化出来的变化过程。
人性的嬗变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1. 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社会和文化是人性嬗变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文化的演进,人性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
例如,在农耕社会中,人性更加注重合作、互助和稳定;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性更加注重竞争、自我实现和个人权利。
文化的差异也对人性的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
这些文化差异塑造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2. 经济与科技的变革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对人性的嬗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们从农耕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科技的进步也对人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等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
人们的沟通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人性的探究与发展人性的探究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
通过对人性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指导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人性与人的本质
论人性与人的本质浙江工商大学黄宏伟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关于人的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性、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种种片面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社会本质。
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古代区分人性与物性的直观认识阶段。
从古代神话、原始宗教直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及中世纪的基督教,都属于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
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体质特征,柏拉图就把人定义为“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
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意识特征。
如,基督教把人看作“信仰的生物”。
第二,近代寻找人的“本性”和“本质”的认识阶段。
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
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性,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认为人性是从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性。
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它由深层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
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人”理论,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人超越现象世界,个人必须按照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去行动的“绝对命令”。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代表了努力综合二者的倾向。
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只有实践才是这种统一的现实基础,因而不可能真正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二律背反”。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了近代哲学对人的片面认识,进一步突出了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
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动性,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否定了受理性、伦理必然性的制约,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在和纯粹的可能性。
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会性和受动性,认为人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甚至不过是社会结构之网上的一个“位置”。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
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
在人类历史上,人性和人的本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不同的文化、国家、宗教、哲学以及科学领域对人性和人的本性都做出了不同的解
释和探讨。
那么,人们如何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呢?
一、人性的多元性
人性通常是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特征和品质的。
但是,不同的文化、
宗教和哲学都对人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人性本善;而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是复杂的,包括道德、智力、欲望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二、人的本性是固定的还是可塑的?
人的本性是指人天生所拥有的品质和特点,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等
方面。
然而,对于人的本性固定与否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有些科学家
认为,人的本性是基本固定的,不能通过后天因素进行改变。
而另一
些科学家则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和体验进行塑
造与改变。
三、涉及的科学领域
对于人性、人的本性的讨论涉及到多个科学领域,比如哲学、心理学、
社会学、人类学等等。
每个学科都对这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四、人性和人的本性对人类的意义
对于人性和人的本性的了解,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对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对我们对世界的未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通过对人的本性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社会稳定和人类幸福。
总之,人们理解人性和人的本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中进行深入探讨。
人性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
人性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人性的本质与历史发展人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属性,也是塑造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的行为和思维往往被其基本的本能和欲望所驱动,因此人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历史的发展。
然而,人性的本质又是如何与历史发展相互作用的呢?首先,人性的本质决定了人类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内在驱动力。
人类天生具有对安全、满足和幸福的欲望,这种欲望在历史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在早期的历史中,人类满足生理需求和求生欲望是最基本的追求。
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进行狩猎、采集和移民等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欲望也逐渐进化,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知识、美感和社会认同等方面。
因此,人性的本质在推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次,人性的本质决定了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的模式。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会出现争斗、战争和冲突等竞争行为,这往往是为了争夺资源、地盘或者权利等。
然而,人性本身也促使人们寻求合作和共存。
合作是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互助和团结来应对共同的挑战。
因此,人性的本质既包含竞争性的一面,也包含合作性的一面。
这种竞争与合作的模式在历史的演进中交织出了复杂的关系。
此外,人性的本质同时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人类的本能和欲望往往容易受到贪婪、自私、恶意和权力欲望等负面因素的驱动。
这种负面的本性可能会导致不公正、压迫、剥削和暴力等恶劣行为的出现。
然而,人性的本质并非单一,人们也拥有理性和道德的能力。
理性和道德是人类区分善恶、正确判断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标准。
历史上,人们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建立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约束恶劣本性的发展,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总而言之,人性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人性的本质决定了人类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内在驱动力,以及个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模式。
同时,人性的本质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驱动。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陈政王曦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我们科学认识人本身提供了正确的依据,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明确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26-05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对“人”的教育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因此,只有对人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与分析,对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更加准确地把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拓展新内容,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自身的价值。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所谓人性,是指人作为高级动物,与动物相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及特点。
而人的本质则是指在人的一般属性中,最能代表和反映人的属性的根本特征。
因此,要探索人的本质的正确答案,必须以对人性的分析为基础。
古往今来,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一直都在审视和思考着人性,许多思想家都对这一问题做了不懈的探索,提出过不同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以善恶作为研究人性的标准,提出了“性善论”、“性恶论”、“性二元论”、“性三品说”等等,但局限于阶级利益的限制,最终没能得出人的本质的真谛。
西方思想家们从人性的解放中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指出人具有“类本质”,却将之引导到了抽象的人的本质上去,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具有“意志、情感、爱”等这样的特质。
诚然,人作为同类,拥有共同的某些特性,但离开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去考察人的本质,是不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
马克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者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来解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来解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者:刘菲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创造活动本身。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中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以提倡个人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论,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作用。
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不用阶级观点分析人,不按照人的历史发展解释人性,而只谈论所谓的人类共有的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所以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抽象的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物,他是自己的目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形成自己判断的自由,有履行自己选择的任何行为的自由”。
人,只有在作为价值主体时,才是真正的认识和活动的主体;本体和价值意味的“自由”,是作为认识论和实践论范畴的“自由”的魂灵。
人追求的自由不仅包括个人的人身自由,而且包括自身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人身自由是个人不受他人约束,可以去实现自己的需要、欲望。
在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里,所实现的自由就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自由,而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社会和个人自由发展。
马克思的人性论对追求人的自由为这一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他的人性论观点的更深层次的拓展。
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对于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人性论学说有着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论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
人性的本质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人性的本质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人性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又多重的议题,各种学派和思想家都对人性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无论是强调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儒家思想,还是认为人性本恶的墨家思想,人性的本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个体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人性的本质既包含天生的倾向、本能和生理需求,又受到社会、文化、教育和家庭等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
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人性与环境交互作用,互相塑造和调整。
正因如此,人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人格发展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它是一个人渐进式地形成、巩固和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互动,逐渐形成稳定和相对一致的个人特质。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个体对社会和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因此,人格发展既是内在因素的体现,也是外在因素的映射。
然而,人性的本质并不是唯一的决定人格发展的因素。
除了内在的天性和生理特征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人格的发展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社会等机构和环境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影响和强化。
家庭教育是最早、最直接地塑造个体人格的场所,经过与父母、祖辈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处与交流,个体的人格特质逐渐形成。
同时,教育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中,个体通过和同伴相处、学习和竞争,进一步发展和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
大学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它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多样的经验,进一步促使个体人格的发展。
除了家庭和教育,社会环境也对人格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的价值观念、规范和道德准则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影响。
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个体的人格发展也呈现出差异化的趋势。
人格发展与人性的关系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予以探讨。
心理学认为,人性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人格发展则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和情境下的变化和调整。
人性的本质决定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潜能和特质,而人格发展则是这种潜能和特质逐渐显现和发展的过程。
人性的本质与人格发展还涉及到道德和伦理的议题。
劳动的本源性与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一种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尝试
劳动的本源性与人的本质的历史性——一种阐释《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的尝试
张闯;葛彬超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本文试图阐明人的劳动实践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源性、以及在劳动基础上的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劳动实践创造着自然界和人自身,它不仅是现实的存在活动,而且是使存在得以存在和显现的活动;这种使存在存在的创造性,意味着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源性.异化劳动使人丧失了普遍性的类本质,从而使人丧失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源性,成为了被产品、私有财产和货币所支配的“物”.共产主义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创造性的充分实现,从而又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的本源性的复归.【总页数】10页(P188-197)
【作者】张闯;葛彬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万幻唯余泪是真"--对于历史性人物的一种尝试性解读 [J], 何云
2.感性对象性原则·劳动·感性活动r——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活动"的本质生成 [J], 孔艳丽
3.再论人的本质与人性——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起 [J], 杨建国
4.一种尝试性的音乐阐释——对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中戏剧性成份的阐释
[J], 黄海
5.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性生成——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分析 [J], 张自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与人性的历史性
作者:马捷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北京 100875
刊名:
教学与研究
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0(10)
被引用次数:4次
1.叔贵峰关于人性的界定与思考[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4)
2.张家.Zhang Jia教育就是教育[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2009(21)
3.罗曼予.LUO Man-yu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多维考察[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5)
4.马建辉人民性:党的文艺思想的灵魂[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3)
5.张希仁"空想论"对建国前后30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期刊论文]-理论导刊2001(1)
6.唐沛浅议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理论——兼论人性与人的本质[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8)
7.马毅马克思关于人的双重本质存在探析[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2001(5)
8.郑晓辉.孙继先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期刊论文]-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9.何丽野.He Liye对1995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编译的几处商榷[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2010(7)
10.牛菲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探析[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
1.张树杰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再理解[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1)
2.宋丽丽现有人性假设理论的缺陷与东方人性假设理论构建的必要性[期刊论文]-上海管理科学 2011(3)
3.秦毅论体育的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期刊论文]-辽宁体育科技 2011(5)
4.龚祝义丰饶的苦难:李锐小说的人性透视[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yyj200010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