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摘要】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等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它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近年来,提倡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误以为语文教育应以“人文性”作统帅,于是打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旗号,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幌子下,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把语文课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析课。此种现象屡见不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课撕成两张皮顾此失彼,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谈人文性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应该是在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

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的掌握,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来完成。否则,脱离了这些,所谓的“人文性”只能视作是“硬贴”标签。

2 重结果轻过程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有些教师把此观点当作“尚方宝剑”,于是将课上成了“满堂问”,将目标确定为标准答案的获得而不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的牵引下,机械地、一步步地被教师带进其预先设定的答案中。否则,教师就不肯“善罢甘休”。教师认为答案知道了,目标就完成了。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轻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认识活动(即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也就难以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形成。

3 教学方法,“热闹”与“不当”共生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

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等的问题。

4 课堂教学中“务虚”

许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课堂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下令:“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

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为什么提倡将讨论引进课堂?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自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学生讨论了,“参与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没有架空。只要学生“有效讨论”了,这节课的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什么叫“有效讨论”?首先它得有一个适当的主题,其次,讨论得有一个大致完善的过程。任何一个过程的完结都是需要时间的,对于一次讨论,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指标。但是,一节课的讨论时间不够肯定是行不通的。

5 教学手段无效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动思动笔的时间。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

因在于:多媒体迷住了学生读书的眼。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借用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