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博复习试题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考博复习试题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孙喜亭《教育原理》
1)历史回顾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这是与近代学校教育同时产生的,或含于近代学校教育之中。它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期,发展完成在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过程之中。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478—1535)。他在《乌托邦》中描写了他的理想社会,他主张人人参加劳动,乌托邦人每天工作6小时后,把剩余时间用在学习上。主张凡是儿童都要学习,并且每个儿童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农业劳动知识,还要在城市郊区的田地上进行实习。体力劳动是每个乌托邦人必须参加的。是莫尔第一次提出厂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联系起来了。后来.在莫尔一百多年以后,英国早期经济学家贝勒斯(1645—1725)提出了劳动会带来富裕,怠懒者应穿褴褛的衣服,谁不工作,谁不得食。他认为,不与体力劳
动相结合的教学略胜于不学。还说,人需要从事体力劳动,就像他需要吃饭—样,人的生活是油灯,思想就是灯光,体力劳动好像是灯油—‘样,没有油,灯光(思想)会熄灭的。贝勒斯所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说他是“政治经济学史上一个真正非凡的人物。”后来,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1746—1827)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认为劳动不仅能发展体力,并能发展智力,形****的道德,从事劳动的人能够形成一种信念,相信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他设想是:儿童在学校里,整天纺织;学校里有一块耕地,每个儿童在他自己的小畦里耕作;学校里有自己的养畜业,儿童养护动物;儿童对亚麻和羊毛进行加工,熟悉乡村里最好的农场和手工作坊。在工作空闲时间,教师才对儿童进行教学。他的教劳结合是教育与手工劳动的结合,在时间上是机械的结合。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他既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苦难出发,同时又从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新要求出发,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他不仅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作是实施社会主义的手段,
而且还在他的工厂和新村中作了实验。尽管他的学说是空想的,但马克思认为他的教育思想是未来教育的幼芽。
2)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思想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改造现代社会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工人阶级及其后代争取限制工作日与争取教育权的斗争。马克思思格斯所主张的教育同物质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立足点之一,就是为劳动着的童工争取教育权,以抵制资本的剥削,是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手段。离开了这点,就离开了马克思关于教育同物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学说的历史内容。马克思主张儿童少年参加社会生产,并不主张童工制度,童工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就要取消资本主义的那种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而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原则.仍要坚持。因为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差别,即改造“现代社会”的那个“旧的痕迹”,光靠生产资料转为公有制,光靠剥夺资本家资本是决不能立刻消除的。而必须要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靠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靠物质发展的准备与提高全体人民文化水平来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是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善于将辩证法运用于一切领域,对事物进行辩证的分析。他撇开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论述了机器生产在合理社会大规模运用的客观规律,要求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说,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万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大机器生产,离开了教育这个必要的条件,那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点已被现代生产的发展历史所证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它是由现代生产的特性决定的,二者结合的共同点是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是沟通教育和生产之间的桥梁。那种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误解为就是古代教育同简单手工劳动的结合,这种观点是在与大工业本性及发展趋势不相容的。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是手艺,而不是科学。若是教育与手工劳动相结合,那正像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那样,那还没有超出小资产阶级的理想。反之,如果不促使教育现代化,不将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懂得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与掌
握操作的基本技能,那种教育也不能成为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认为,正是大工业生产从技术上消灭了那种使人终生固定从事局部操作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而工厂分工的特点是劳动已完全丧失了独立的性质。大工业把下面这一点当作社会生产生死位关的问题提了出来,这就是:要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要而可以随便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的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随时可以利用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要用那种以不同社会职能作为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而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承认一种局部社会职能的局部个人。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看作是现代生产的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这种人的唯一方法。我们知道,大工业的发展,辩证地结合着两个对立的趋势,即生产的分化和生产技术基础的统一,生产活动尽管门类蟹多,但多种工艺过程都不过是物理学、化学等的一般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的分化变动要求人的智力和体力多方面的发展,生产技术基础的统一又为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可能。所以,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工艺学教育对工人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是占有重要位置的。而参加现工化生产劳动对一个人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生产原理与操作技术又是不可少的途径。这样来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唯一方法”,看来是可以肯定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不读书仅劳动不行;不劳动仅读书也不行,不读现代科学技术的书不行;不参加现代化的生产也不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基础是现代机器的生产。
总之,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奠基于他的唯物史观之上的,是从他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造就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理想出发的。所以.这一学说,本质上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实施劳动教育的主张。尽管马克思这一学说的产生有它的思想渊源,然而这是取精华,去糟粕,经过革命改造的结果。马克思学说的社会基础,是现代社会的现代生产,理论基础是他的唯物史观,它的核心内容是给工人及工人阶级后代以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结合点是现代科学技术。所以,应该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特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