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感悟

合集下载

佛学思想感悟心得体会(3篇)

佛学思想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近年来,我对佛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佛学思想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学思想的起源与传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学思想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 四圣谛:苦、集、灭、道。

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解脱之道。

2.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修行者遵循的准则,旨在引导人们断除烦恼,实现心灵的净化。

3. 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无常是佛教看待世界的一种态度,教导人们珍惜当下,放下执着。

4. 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核心观点之一,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以免遭受恶果。

5. 空性:世间万物皆无自性,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

空性是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教导人们超越自我,消除烦恼。

三、佛学思想的感悟1. 珍惜当下:佛教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忧虑。

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2. 放下执着:世间万物皆无常,我们应学会放下执着,不再为名利、地位、感情而烦恼。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3. 慈悲为怀:佛教强调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以慈悲之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 自我反省:佛教教导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努力修正错误。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心灵的净化。

5. 修行实践:佛学思想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修行实践。

我们要将佛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修行实践,实现心灵的解脱。

四、佛学思想在当代的价值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佛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2. 缓解心理压力:佛学思想教导人们放下烦恼,关注内心,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

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

“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

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

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

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那么在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的一生,他是如何悟道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贵族王子。

然而他却放弃了世间的权利,财富。

种种去追求世间的真理!他苦行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修行,然而却依然没有体悟到世间的真理。

最后他来到了一棵树下盘坐。

用心反思,体会,感悟。

最后他悟道成佛。

他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提过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皆由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大家可想而知道,佛主也并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也是通过了自然生活的磨练,最后反观内心,去体会,感悟而发现了大自然的真理。

所以他说我们本来都是佛,就是因为心中的颠倒执着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佛性。

所以我们只要慢慢放下心中的迷惑执着心中清净了。

我们就是佛!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

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

佛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课堂学习心得首先很荣幸能上老师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个新的佛教概念。

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

当然,我说的信佛是烧香拜佛,祭祀、祈求那些,那些只是一些飘渺的东西,而在我的观念中,佛教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是追求自身思想提高、觉悟的一种修行。

是一个影响我们的生活活动、世界观、待人处事的一种思想。

是一种文化,深刻影响我过传统思想的一种文化。

而我想了解和学习的是佛教的各种思想,了解佛教的文化,增长见识。

如果说能在这短短的几节课里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我实在只能略知皮毛。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单是在国内来分,就有北传、南传和藏传。

北传、南传、藏传里面又有小的分类,分为天台宗、律宗、密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和三论。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

“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

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

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

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

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

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

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

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

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陈兵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

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成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不仅决定着当今、未来中国佛教的精神、性格、形态及弘传的深广度,也成为决定当今、未来整个中华文化风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

值此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之际,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总结一下中国佛教的传统,冷静地辨清其利弊,对于佛教建设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何为中国佛教传统关于中国佛教传统,国内外学者早已有所总结。

如日本佛学家木村泰贤在其《大乘佛教思想论》第二篇第三章比较印、中、日三国佛教,总结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质为三点:一、大乘为本位,小乘被认为乃权巧方便;二、通过判教,于众多大乘经中选取一种,自由解释发挥而开宗立派;三、佛教义学、禅观及戒律之隆盛,使中国佛教成为山林僧侣的专利品,虽然特重大乘,“而有几分小乘的色彩”。

旁观者清,木村所举三点,无疑是中国佛教明显可辨的主要特征,可看做中国佛教的主要传统。

十九世纪末以来,国内不少大德、学者曾反省佛教历史,总结中国佛教传统。

如太虚总结中国佛教有本佛、宗经、重行三大传统,指出“中国佛学特质在禅”,可谓慧眼独具。

赵朴初于198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提出应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农禅并重的传统、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①。

这三大传统,系针对中国大陆佛教现状,适应社会对佛教的要求,强调佛教界应着重发扬的传统,并非从历史文化研究的客观角度,对中国佛教的传统所作的全面总结。

笔者在《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一文中②,总结中国佛学的成就与特点为本佛宗经的基本立场、判教的高度智慧、对圆深义理的圆满阐发、简易切实的圆顿修持法门四个方面。

这四方面仅是就中国佛学——即教义、思想学说而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参观佛教心得体会(实用24篇)

参观佛教心得体会(实用24篇)

参观佛教心得体会(实用24篇)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别人写的精彩的心得体会吧。

参观佛教心得体会佛教是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它以“解脱自在”、“渡众生”、“成就佛道”为宗旨,教人如何得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作为一个不熟悉佛教的人,我很想通过参观佛教寺院的方式了解一下这个宗教的真正含义和信仰。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家佛教寺庙,收获了许多关于佛教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善缘与馈赠。

在佛教中,人们信奉善缘,即有好事情发生的力量。

因此,在参观寺庙时,我们应该保持谦虚、有礼貌的态度,尊重寺庙和僧侣,以及其它信奉佛教的人。

此外,馈赠也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增进善缘的方式。

在我的参观中,我准备了一些礼品来馈赠给僧侣,他们非常友善地接受了,并且传授了我一些有关佛教的知识。

第三段:瞻仰佛像与古建筑。

在佛教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像和古建筑。

佛像是佛教信仰中的重要象征,它们代表着佛教中的各种信念。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佛像,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古建筑也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代表着佛教的历史和文化,是佛教信徒的信仰场所。

在参观中,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历史底蕴。

第四段:接受禅修与冥想。

禅修和冥想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减少烦恼和焦虑,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在参观寺庙时,我也有机会接受了禅修和冥想的训练。

虽然我对这种修行方式不太熟悉,但是在这种安静祥和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从内心深处涌起的宁静和自在。

第五段:感受与启示。

通过参观佛教寺庙,我收获了很多关于佛教的知识和体验。

我认为佛教教义所表达的思想真正深刻。

它们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佛教信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平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

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人生发展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佛家思想源自印度,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始于汉朝。

佛教被视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既具有宗教属性,又具有哲学性质。

在中国文化中,佛家思想和哲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一、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真理和八正道。

四大真理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强调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阐述了痛苦的根源和成因,灭谛提出了超越痛苦和苦难的方法,道谛说明了痛苦的终极救赎和大涅槃。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和痛苦,获得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快乐。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家思想给中国提供了一种达到心灵上的升华的方式。

在古代社会,文化传统主要依赖于孔子和老子。

而佛教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提出了一种使人们内心得到自我净化的途径。

其次,佛教以其平等和慈悲的思想形塑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

佛家强调人以仁慈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和生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这一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价值。

最后,佛教对中国的艺术、语言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佛教文献和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使用巴利文、梵文和梵文衍生的语言等等。

三、佛家思想对中华哲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认识论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

佛家哲学中的“中道”、“中观”、“即观”等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哲学的道德思维产生了影响。

佛家强调自省和饮食、睡眠的合理换生活方式,以便得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内心上的平静。

最后,佛教对中国哲学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影响深刻。

佛教强调处于自然和内在平静的内心状态,认为这种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世界中的美。

“以心观心”和“心似清凉湖水”等佛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意涵,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读后感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儒道佛三种思想体系,对人类道德、伦理、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和“礼”的道德规范,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加以培养和教化,才能将其潜能发挥出来。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儒家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人类道德、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强调“道”和“无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道”所支配和驱动。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了人应该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佛家思想则强调“慈悲”和“净土”,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家经典《金刚经》中有一句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强调了一切有为法都是短暂的,只有内心的净化和修行才是永恒的。

这三种思想体系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政治的和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了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思想则强调内心的净化,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也可以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篇二: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的相关文献后,我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体系,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家庭、社会和政治的和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寺庙考察感悟心得体会(3篇)

寺庙考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佛教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深入了解佛教文化,我参加了寺庙考察活动,亲身体验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考察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寺庙考察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寺庙的历史底蕴寺庙是佛教文化的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

在考察过程中,我了解到寺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我国寺庙建筑风格多样,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各具特色。

通过考察,我深刻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寺庙的建筑艺术寺庙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在考察过程中,我欣赏到了许多精美的寺庙建筑,如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等。

这些寺庙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寺庙的建筑布局、雕刻工艺、绘画艺术等方面都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 布局:寺庙建筑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平衡。

如五台山的塔院寺,其建筑布局以中心塔为核心,四周环绕着殿堂、僧房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文化空间。

2. 雕刻:寺庙雕刻工艺精湛,形象生动。

如峨眉山的金顶寺,其石雕佛像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3. 绘画:寺庙壁画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佛像形象等,展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辉煌。

三、寺庙的佛教文化内涵寺庙是佛教文化的传播者,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在考察过程中,我了解到佛教的教义、戒律、修行方法等。

以下是我对寺庙佛教文化内涵的感悟:1. 教义:佛教教义主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强调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通过考察,我深刻认识到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对人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 戒律:佛教戒律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规范,包括五戒、十戒、菩萨戒等。

戒律的遵守有助于修行者净化心灵,达到身心和谐。

3. 修行:佛教修行方法多样,包括禅修、净土、密宗等。

通过修行,修行者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心灵的升华。

四、寺庙的宗教仪式寺庙的宗教仪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千年来,佛教思想与信仰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对社会风俗、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信仰渐生疑惑。

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和信仰体系,迎合了人们对内心解脱和世俗苦难的渴望,因此开始在中国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追随。

二、佛教思想的渗透1. 以般若、涅槃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般若观念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倡导通过超越表象和看似现实的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涅槃则是指超越生死、解脱轮回的境界。

这一思想在中国深深影响了哲学思想,例如唐代玄奘以般若、涅槃为主题的翻译佛经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2. 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修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禅定和敬畏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觉悟。

这种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佛教的修行观念相契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1. 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盛唐文化时期,佛教与诗歌、绘画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唐代的佛教壁画和佛经文学的出现。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内涵,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 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强调慈悲、无私和平等的精神,对中国社会风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普渡活动推动了中国的济世行善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救济众生”的观念。

此外,一些佛教仪式和节日,如盂兰盆节和佛诞节等,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

《佛教史》心得

《佛教史》心得

《佛教史》学习心得姓名:黄鑫班级:13行政管理学号:1312042048在上佛教文化这门课之前,认为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只是人的一种信仰,而我自认为是没有什么信仰可言。

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令我们开阔了眼界,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去理解真正的佛教文化就纠正了世俗对佛教的理解,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佛教的单一见解。

佛教,并不是说,你要去信仰它,你要削发为僧去当和尚,你要抛开世俗一切去寻得自己的果,佛教,它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如梦,爱恨嗔痴交织的生活里,我们像极了围墙里挣扎的人儿,在一重重名叫私欲和妄想执著的围墙里迷失了自我。

佛教则是围墙外的人,慈悲渡人。

佛家里有个绝妙的比喻,他们认为,人是被自己困在一场梦里,看不清真相,而佛,就是觉悟者,佛徒则是睡梦中醒来的人。

因此,佛教并不是所谓的封建迷信和宗教。

而是一门最高深最神奇的哲学和心理学,虽然我接触它只有短短一段时间,但是我却被它深深折服。

如果说能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能真正体会到佛教的精髓,我实在只能略知皮毛。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这既有经济与政治的背景,又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印度,铁器开始普及,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业发展特别显著。

同时,印度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繁荣。

社会财富的增长与各国王权的上升,促使争霸战争不断发生。

长期的兼并战争,使刹帝利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不少人为躲避战乱和残暴统治而逃亡到山林及边远地区或者出家。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相应的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思想文化的渊源关系考察,佛教的产生离不开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释迦族部宗教,土著文化,反婆罗门教沙门思潮,婆罗门教。

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5~前486年,乔答摩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20岁离家,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佛教文化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思想和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打造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为精深的文化形式之一。

本文将从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佛教思想起源于印度,其核心思想是“四谛”,即生命的苦、起因、涅槃和八正道。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涅槃”,是指通过抛弃一切欲望和执着,彻底消灭世间的罪恶,达到解脱和超越,进入到一种无尽的境地中去。

在这种境地中,个体能够超越个人利益,看到世界的本质和真相,获得智慧并最终走向圆满。

佛教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因果律”,它强调了以前世和现世之间的关系。

即每个人的处境都是由过去的行为所决定的,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因果责任,应该通过善行来减少世间的苦难。

佛教传入中国早在汉朝时期,佛教就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

但是,佛教影响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佛经》和《般若经》在中国留下了最早的记录。

在那个时期,佛教主要从中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直留存至今。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中国,佛教思想融入了本土文化中,进一步发展出了与印度佛教非常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形态。

例如,中华文化中的“观音菩萨”就是佛教的代表形象之一。

关于她的形象和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与中国艺术的结合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大特点。

明朝时期,佛教与艺术相结合,产生了许多艺术经典之作。

例如,在南京市玄武湖畔就有一座“明孝陵”,它的建筑之美和雕刻之艺术都达到了巅峰之境。

这样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最高水平的艺术成就。

另外,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影响着世界。

自唐代开始,许多中国佛教经典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佛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佛教文化也是世界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特点

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特点

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特点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的传入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许多人认为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样。

佛教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佛教在中国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作用、佛教的传入和演化、佛教与中国其他宗教对话等角度来谈论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佛教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佛教进入中国后不仅发扬光大了自己的信仰,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和文化遗产。

佛教在中国受到了网络舆论和其他宗教的重视,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传统中,最重要的是其对道德伦理和人生观的影响。

首先,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体现在其道德伦理的传递上。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普及了一系列的道德教义。

佛教的道德源于佛教教义和佛教文化,同时在中国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观。

比如,佛教的教义强调无我、法空、因缘等观念,即说知道自己的存在不能超越物质世界,生命和物质是连续的、相互依存的,因此要以慈悲为怀,关爱他人,不伤生,不妄语、不妄想、不妄行,这些生命伦理观念对于完成人道主义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体现在其影响和参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伴随着一整套的经文、文化、生活方式等,也在某些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

比如佛教强调慈悲心,鼓励人们向低落的社会阶层提供援助和关注,这种文化传统是一种社会正义意识和人文精神,这种传统的价值意义贯穿在许多中国社会制度中。

二、佛教的传入和演化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在那个时候,佛教的宗教教义被看做一种与传统儒道思想相异的东西,而且被一些人视为异端、危害社会的东西。

然而,随着汉朝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了唐朝时期,佛教在文化、艺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十分明显,成为了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佛教壁画感悟心得体会(3篇)

佛教壁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佛教文化在中国大地流传不息,佛教壁画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近年来,我有幸参观了一些佛教壁画,从中感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佛教壁画的艺术魅力佛教壁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佛教的庄严、神秘和慈悲。

在参观壁画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1. 绘画技艺高超佛教壁画在绘画技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壁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生动逼真。

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其线条细腻、色彩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雕塑技艺精湛佛教壁画中的雕塑作品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雕塑家们巧妙地运用了圆雕、浮雕等手法,将佛教故事中的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

如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等,都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

3. 建筑艺术融合佛教壁画与建筑艺术相得益彰。

在我国许多佛教寺院中,壁画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如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等,都是佛教壁画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佛教壁画的哲理内涵佛教壁画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佛教思想的载体。

在欣赏壁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

1. 生命的无常佛教壁画中,许多场景都描绘了生命的无常。

如《无常经》中的画面,描绘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告诫人们珍惜生命,不要被世俗的烦恼所困扰。

2. 因果报应佛教壁画中,因果报应的思想贯穿始终。

如《因果报应图》描绘了善恶有报的情景,警示人们要行善积德,才能得到幸福的人生。

3. 慈悲为怀佛教壁画展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

如《观世音菩萨》形象,以慈悲、智慧、仁爱为特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圣象征。

4. 修行成佛佛教壁画中的修行成佛思想,为人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如《十八罗汉》形象,展现了罗汉们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佛果的过程,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追求人生的价值。

三、佛教壁画的教育意义佛教壁画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精编版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精编版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悟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轮回六道:天、人、魔鬼、畜生、饿鬼、地狱;十二因缘和轮回说结合起来,构成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

主要佛教经典: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是由经、律、论三部经组成。

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藏传佛教的经典:《甘珠儿》和《丹珠儿》。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盘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数百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佛教是一种充满着深邃人文内涵的宗教,它历史悠久,不仅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大量信徒,同时也在中国造就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美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一、佛教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尚事物的本质佛教强调万物皆空,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思想让人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观。

在古代书法、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显而易见,法师们采用极简的笔画去表现事物的本质,传达出一种极简、沉静、深入骨髓的美。

2.重视心灵净化佛教信仰中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物质享受并不能传达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心灵的净化。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文化,呈现出淡泊名利,精神修养重于物质享受的特点。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意识及对身心的净化的向往。

3.尊重个体佛教中也强调“我见”和“我执”的困扰,提倡不执著、不自我中心的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个体的特点相契合。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的自传和个人文集,这些作品在展现他们个人历程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价值和尊重的观念。

二、佛教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体现1.墨色深邃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色彩更加朴素、简洁、极具神韵,表现出浑圆、厚重、安宁、恬静的气息。

这样的形式美是灵与性的结合,受到世人的喜爱。

2.意境超凡佛教文化的影响也让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修养性和超凡脱俗的意境,特别是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

通过色彩、形态和线条等方式来表现佛教禅宗的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深远而超然的意境,意境中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

3.艺术之道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练就了一种炼就心性的艺术之道,认为艺术是通向佛道的一种方法,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人类感觉和知觉的表达,更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佛教中国化的启示对外汉语王奕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园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他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亲眼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而毅然出家。

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参悟真理,证成佛果。

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佛教在西汉末年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其经过历朝历代演变,逐渐向中国本土化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过程被成为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

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它变成了神仙方术的一种。

魏晋时期,佛教又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而“钟声有性”说和“顿悟成佛”思想,自南北朝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第二个阶段是隋唐二代,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

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出现了佛教诸宗派,如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佛教由盛转衰的阶段。

盛极反衰,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能够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是因为中国文化本身的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物,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冲突中不断互补融合。

宋代之际它与儒教,道教融合,形成了一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

隋唐它与中国传统儒学,老庄等思想相互结合,产生了诸多新的佛教宗派,如最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禅宗。

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和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这一外来文化的优秀终于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的传入首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深山古寺感悟佛教文化的五台山

深山古寺感悟佛教文化的五台山

深山古寺感悟佛教文化的五台山五台山,坐落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这座深山古寺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让人感受到了灵性的力量和古老的智慧。

在我踏足五台山的那一刻起,我深深被这里的宁静和庄严所吸引,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佛教文化的感悟。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台山的古刹众多。

在这座深山古寺中,我参观了其中最有名的寺庙──塔寺、院寺、洞寺等,每一处都熠熠生辉,让我流连忘返。

佛教寺庙通常都依山而建,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姿态,给人一种恬静的感受。

在五台山的佛寺里,我仿佛置身于修身养性的宇宙中,感受到一种超越尘嚣的宁静。

这里的建筑艺术也令我称赞不已。

五台山的古寺建筑讲究对称和谐的设计,寺庙的屋顶经过精心雕刻,金碧辉煌。

当我走进寺庙内部,看到供奉的佛像和传统的壁画,我被它们的瑰丽和珍贵所震撼。

这些艺术品所展示的佛教教义和历史,告诉着人们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而五台山的寺庙正是这种智慧和信仰的象征。

除了寺庙建筑和艺术品,五台山还有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令我大开眼界。

每天晨钟暮鼓的佛教礼拜,那庄严而悠扬的钟声和鼓声,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我感到心灵净化的力量。

此外,在五台山我还参与了禅坐和佛教经典文化讲座。

禅坐让我体验到了一种静心与冥想的境界,而经典文化讲座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佛教的智慧精髓。

这些精神上的体验让我深信佛教文化能够给予人们内心的安宁与希望。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慈悲与舍己为人。

在五台山的山间小径上,我遇到了许多香客和修行者,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慈和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爱与包容的重要性。

这种精神触动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决心以更宽容与善良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回想起在五台山的那段时间,我深刻地感悟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影响之深远。

中国佛教文化感悟

中国佛教文化感悟

中国佛教文化感悟王思蓝20114080265号自从上了老师讲的中国佛教文化起,我越来越感到佛学是一门深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学问。

它并不是我以前想像的那样,是愚昧的、迷信的和更不是统治者用来愚民的工具。

佛教既然是一门深奥的教人做人的学问,老师通过对佛教历史,哲学等佛教文化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佛教。

老师还采用让我们诵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方法,让我们更近距离的体会佛学的道义。

佛教产生于BC6C的印度。

他来自于婆罗门教“梵我一如”的哲学宗教之中。

随着婆罗门教的衰落,乔达摩.悉达多学遍外道与六年苦行,并且参学著名的禅修者阿罗蓝仙和郁头兰仙的名著。

最后经过7天7夜终于悟出了道。

从此以后,他就到处传道。

接纳徒弟,并且帮助他们解开生活中的困苦。

带领他们远离世俗的烦扰,得到心灵的平静。

他说“比丘们,应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自我享乐,另一是自我折磨,如来放弃这两个极端,而发现了中道”。

中道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

他用这些八正道规范我们的生活准则。

就像是在所有的选择面前已经有的答案,所有的问题只要选择“正”的那一面,利人利己的一面,就是我们的最正确的选择。

佛教的传承,佛陀的十大弟子都付出了他们的心血,并且他们各自利用自己的长处,为佛教的传扬做出了贡献。

佛教第一次在世界的传播实在佛后300年,随着孔雀王朝儿传扬,引起了一阵全世界建造佛塔的热潮。

公元后大乘佛教兴起,并向四方传扬。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愿”、“行”、“果”不同。

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愿”力强大,尽度一切众生于涅槃,修菩萨道。

小乘佛教只追求自身解脱,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

佛教在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公元七世纪,密乘盛行,传播中心移到东印度。

公园十三世纪在伊斯兰教武力摧毁下灭亡。

我国的佛教被称为是被传佛教,也是大乘佛教。

并且佛教的西传也是有我国进入西方。

我国的佛教,与东汉初年开始发展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国儒道文化的交融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文化感悟
王思蓝
20114080
265号自从上了老师讲的中国佛教文化起,我越来越感到佛学是一门深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学问。

它并不是我以前想像的那样,是愚昧的、迷信的和更不是统治者用来愚民的工具。

佛教既然是一门深奥的教人做人的学问,老师通过对佛教历史,哲学等佛教文化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佛教。

老师还采用让我们诵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方法,让我们更近距离的体会佛学的道义。

佛教产生于BC6C的印度。

他来自于婆罗门教“梵我一如”的哲学宗教之中。

随着婆罗门教的衰落,乔达摩.悉达多学遍外道与六年苦行,并且参学著名的禅修者阿罗蓝仙和郁头兰仙的名著。

最后经过7天7夜终于悟出了道。

从此以后,他就到处传道。

接纳徒弟,并且帮助他们解开生活中的困苦。

带领他们远离世俗的烦扰,得到心灵的平静。

他说“比丘们,应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自我享乐,另一是自我折磨,如来放弃这两个极端,而发现了中道”。

中道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

他用这些八正道规范我们的生活准则。

就像是在所有的选择面前已经有的答案,所有的问题只要选择“正”的那一面,利人利己的一面,就是我们的最正确的选择。

佛教的传承,佛陀的十大弟子都付出了他们的心血,并且他们各自利用自己的长处,为佛教的传扬做出了贡献。

佛教第一次在世界的传播实在佛后300年,随着孔雀王朝儿传扬,引起了一阵全世界建造佛塔的热潮。

公元后大乘佛教兴起,并向四方传扬。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愿”、“行”、“果”不同。

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愿”力强大,尽度一切众生于涅槃,修菩萨道。

小乘佛教只追求自身解脱,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

佛教在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公元七世纪,密乘盛行,传播中心移到东印度。

公园十三世纪在伊斯兰教武力摧毁下灭亡。

我国的佛教被称为是被传佛教,也是大乘佛教。

并且佛教的西传也是有我国进入西方。

我国的佛教,与东汉初年开始发展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国儒道文化的交融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我国的佛教发展不能忽视我国的佛教徒对信仰的虔诚。

朱士行和法显师傅都是不远千里西去印度寻求真经。

法显师傅是在自己65岁高龄的时候和四位同伴结伴西行13年,经历了31国,最后只剩只身回到了祖国。

他们回到中原后,译经、讲学,都为我国佛教的发扬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他们回到中原后,译经、讲学。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还产生了以讲学、研讨、弘传某一经典的学派,例如涅槃师、地论师、等。

隋唐是佛教的兴盛期,唐代的统治者崇尚道教,但是不排斥佛教、儒教。

所以三教走向融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形成了“八宗竞秀,高僧林立”的盛况。

形成的八宗分别是,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律宗、禅宗、净土宗。

“安史之乱”后佛教遭到第一次打击。

后又因五代战乱衰绝,唯有净土宗、禅宗独强。

此后的宋元明清是佛教的沉寂期,三教合流加深,三教并行。

20世纪20-30年代是佛教的复兴期。

其中有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寂然法师等的出现,让佛教重新燃起了生机。

五十年代以及十年动乱对佛教文化的侵蚀无法弥补。

八十年代后,以全球回归宗教的思潮为契机的大陆佛教传承逐渐恢复。

但是我国大陆的佛教文化还是处于弱势地位,远被台湾日本等地抛在身后。

佛教的哲学讲究“缘起”,一切现象皆依一定的因、缘的集合而生起、而变化、而消灭。

佛教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哲学,他是一个无神论的宗教,认为事物永远处于无始无终、无边
无际的因果中。

佛教是善德,其实一个不信佛教的人,只要他是一个相信美、相信善他的思想就和佛教契合。

佛教讲究的并不是出世,他只是用一种出世的态度去在世间生活。

他不会让我们无尽的追求,用无尽的欲望缠绕于我们的心间。

他会教会我们满足,教会我们体会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简单快乐自在。

佛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他让我们审视自己心中的我,让我们看清我们原本的单纯。

佛教教会我们生活,教会我们选择,教会我们坚定走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值得我们坚持,值得我们付出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