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牡丹亭的比较张铁城发送
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比《牡丹亭》的知名度高;此乃翻译之殇。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实体恋爱,为爱而亡。
《牡丹亭》说的是梦中之爱,杜丽娘因爱而亡,竟敢在阴间向判官伸冤,柳梦梅与杜丽娘阴阳两隔,不惧国法--杀头之罪,掘开坟墓,给她的尸身按摩、做人工呼吸,令死者还阳,毫发无伤。
这对情侣公然在皇帝老子面前义正辞严地为爱情辩护,终于实现世人不敢想象的“有情人终成美眷”的梦幻。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牡丹亭》的比较张铁城2016、1、19发送请看下面一段论文摘要:A Comparative Study of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bstract:William Shakespear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Britain. His famous play Romeo and Juliet was written in 16th century, portraying a classical love story. The protagonists are from hostile families, but hoping to gain the love and happiness through their struggle, they devoted to it, died for it. William Shakespeare presents us an innovative spirit in fighting against feudalism and pursuing for pure love.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hakespeare”----Tang Xian-zu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dramatists in China and he wrote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same century.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nd Tang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though each has some different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tudy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manifestations in these two plays by analyzing their background and theme, plot and conflict, and Aesthetic value to depict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spectively.【译文】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者:金小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一、序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是典型的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
两个作品都带着悲剧的色彩。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16世纪末英国的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
据说作品的素材是意大利亚小说家班德罗(Matteo Bandello)的作品(1554)同样也引用了亚瑟·布鲁克(arthur bruc)的《罗梅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史》(1562)《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牡丹亭》是明朝末年封建社会的作品。
通过杜丽娘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带来的巨大的冲击。
研究的大致上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化,剧中差异点等深层的是社会,时代,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等。
近年来的论文有刘慧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里批评了同一时期作品的主人公们以反封建的思想和爱情为主题。
研究了剧中的矛盾冲突的原因和过程,人物性格和东西方间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审美追求。
但是在作品的普遍价值的发掘上遇到了限制。
因此本稿为了完善此点以不同的视角来做比较。
二、作品间爱情观与社会价值观比较2.1 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的情意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第一部分:《牡丹亭》的艺术成就1.1 《牡丹亭》的背景介绍《牡丹亭》是中国元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由汤显祖创作于元朝。
作品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贞观政要》中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汤显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2 《牡丹亭》的创作特点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技巧和戏剧语言,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对爱情、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作品融合了戏曲、诗歌和戏剧元素,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舞台表现力。
1.3 《牡丹亭》的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作品不仅在戏曲表演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还对中国文学、戏剧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2.1 汤显祖的爱情观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表现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呈现出浓烈的人性关怀和悲剧色彩。
2.2 《牡丹亭》中的爱情表达《牡丹亭》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真挚感情。
汤显祖通过对爱情的诗意表达和戏剧化呈现,刻画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引发了对爱情本质的深入思考。
2.3 汤显祖的爱情观对当代的启示汤显祖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为当代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理解,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对情感、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结语通过对《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和汤显祖的爱情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汤显祖以他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敏锐洞察和感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和精神营养。
《牡丹亭》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意义的经典之作。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在世界戏剧的璀璨星空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无疑是两颗耀眼的巨星。
他们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却都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千姿百态。
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家族的仇恨,展现出了爱情的强大力量。
这种爱情是热烈而直接的,犹如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了两颗年轻的心。
他们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在《仲夏夜之梦》里,爱情则带有奇幻的色彩,仙王的魔法让人们陷入了混乱的爱情纠葛之中,充满了巧合与意外。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常常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汤显祖的爱情戏剧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
她的爱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种爱情并非是瞬间爆发的激情,而是在内心深处逐渐滋长,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汹涌的情感洪流。
在《紫钗记》中,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历经磨难,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从爱情的表现形式来看,莎士比亚的爱情多以行动和语言来展现。
剧中人物往往通过激烈的表白和勇敢的行动来追求爱情,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和外放。
而汤显祖的爱情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积淀,人物的情感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含蓄的言行来传达,情感的表达较为内敛和深沉。
在人物塑造方面,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性格鲜明。
罗密欧勇敢热情,朱丽叶纯真坚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机智聪慧。
这些人物在爱情的驱使下,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杜丽娘的温柔婉约,霍小玉的忠贞不渝,都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在戏剧结构上,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冲突。
他善于运用多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两部中西爱情绝唱
[4]邹自振.丽娘何如朱丽叶,不让莎翁有故材——《牡
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福州大学学报,2005(4).
一8一
万方数据
主.我想她一定会绝对服从我的旨意。印何况他们还有不可
逾越的封建世仇这一巨大的鸿沟。但是为了爱情,朱丽叶冲 破这一桎梏.不顾一切地和心爱的人结合,在教堂秘密结 婚。她是一个视爱情为人生之最的痴情女子,为了所爱的 人.她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放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甚至 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在罗密欧被放逐,她遭到父亲的逼婚 时,她仍然忠贞不渝的坚守爱情诺言,抱着斗争到底、宁死 不屈的决心来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最后,她和罗密欧双 双殉情而死。以此证明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他们的 死使两大家族幡然悔悟,化解世仇,握手言和。莎士比亚用
一一7一
万方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文主义爱战胜封建世仇,表达了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必胜 的信心;同时,通过爱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婚姻观念和封建 贵族礼法。 杜丽娘和朱丽叶都是追求自由的斗士,都是封建婚姻 的叛逆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者。她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 情生活道路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 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汤显祖和莎 士比亚给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两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为中外 文化艺术长廊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都是反封 建、争自由,二者都反对封建婚姻观念。这是相同的,但是二 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二者反抗的对象有所不同:《牡 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反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是用“情”来 反抗“理”: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反抗的则是封建家族仇恨,用 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同家族仇恨相抗衡。其次,追求的途径不 同:《牡丹亭》是在梦幻的理想中反映现实,让虚构的杜丽娘 的鬼魂同封建礼教做斗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现实 中追求理想。这些差异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中西方不同的时 代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结局安排 《牡丹亭》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为结局,而《罗
汤显祖的爱情观
汤显祖的爱情观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观点。
汤显祖认为,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它可以超越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限制,是一种纯粹而美好的情感。
在他的作品《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这种爱情观,他们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爱。
汤显祖还认为,爱情需要勇气和坚持。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勇气和坚持让人动容。
在他看来,爱情不是一种短暂的激情,而是一种长久的承诺和责任。
此外,汤显祖还强调了爱情的平等和尊重。
在他看来,爱情不应该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或索取,而是需要双方相互尊重、支持和理解。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相互尊重、支持和理解,共同追求美好的爱情,这种平等和尊重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先进和难得的。
汤显祖的爱情观不仅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也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尊重和坚持的追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寄托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爱情比较 (2)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前言 (2)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3)(一)汤氏与莎氏其人 (3)(二)关于爱情主题的选择 (4)二、爱情观的共性 (4)(一)反封建传统的爱情观 (5)(二)提倡纯真、忠诚的爱情观 (6)(三)突破禁欲主义的爱情观 (6)三、爱情观的特性 (8)(一)莎士比亚的乐观性 (8)(二)汤显祖的妥协性 (9)四、爱情观何以异 (9)(一)表现手法不同 (10)(二)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 (10)(三)宗教文化的影响 (10)(四)创作理念的不同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之爱情比较——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摘要: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十六至十七世纪时,东西方剧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两位伟大的戏剧艺术家固然是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进程中创作和思考,同时也承担着不同时代任务,而两位戏剧家对时代认知、人生价值实现和意义追寻的方式也大有不同。
因此,他们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看法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戏剧入手,试图找出两位戏剧家的爱情观的不同,从而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异同Comparing The Love Topic Between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Taking Peony Pavilion and Romeo And Juliet As ExamplesAbstract: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 are the two bright pearl both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n the sixteen to seventeenth century. Of course, the two great theater artists are not only different in cultures, social backgrounds, historical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reflection, but also bearing the different task in different time and nation. Furthermore, the two dramas are different in the tim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able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meaning in our life. Therefore, they ar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ir views of love are in an amazing same page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ramatists' view of love, and then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view from Tang Xianzu's Peony Pavilion an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Key words:Tang Xianzu; Shakespeare; View of Lo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前言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其戏剧作品广为人知,在中国,莎士比亚也获得了极其高的知名度和认可。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摘要人类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莫过于恋爱和死亡了,正是如此“爱”和“死”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的爱情观逃脱不了对传统封建制度的的批判与谴责。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观点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本文就从奠定他们在戏曲坛上的两部代表作《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入手,来简要的谈谈他们的爱情观。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六世纪中叶在中国和英国两名对世界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剧作家诞生了,他们分别是生活于明代末叶的汤显祖和生活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
在他们生活的时间里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异同,这些不同导致他们的思想不同,以及他们对爱情的看法也不同,下面我想来简要分析下导致他们爱情观不同的因素及怎样不同。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十六世纪,英国实现了两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世纪前半叶亨利八世巩固王权并在宗教上同罗马教皇决裂,跟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僧侣运动,把大面积的教会土地据为己有,增加了王室收入;部分赏赐贵族,使他们更加倾向中央。
第二次,是世纪后半叶伊丽莎白女王领导英国臣民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了海外扩张,国内文教艺术发达,从而出现了大治的局面,到世纪之末才见颓势。
两次大变之间,英国社会又呈现一种什么面貌?对于十四、五世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往日,英国人民是犹有余悸的,因此上下都渴望一个安定的局面。
宗教哲学家理查德·胡克写一本书,叫做《论教会政策的法则》,论述政治教会与国家的大法,认为都必须遵从自然地法则,从个人来说就是必须服从“一个头或统治者”,这样才能使“秩序、温和、理智”得以控制住“感情”。
因此宗教在西方国家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在这时的英国家庭里,子要服从父亲,妇要服从夫,家长统治了这个家庭。
社会也和各个小家庭一样,有一个权力中心和一个从上至下的尊卑制度,构成一种至为重要的秩序。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作者:赵勇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9期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爱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最具有比较价值。
第一,作者出生年代相似,均出生于16世纪,而且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
第二,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只相差四年。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16世纪的东方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94年,是同一时期产生的西方经典。
第三,在作品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两部作品也是一样的,都表达了追求爱情自由、颂扬尘世幸福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苏和欲望的觉醒。
第四,从情节结构上,两部作品亦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一见钟情到私订终身。
只是在结局上稍有分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爱殉情,以悲剧落幕;《牡丹亭》是为爱重生,以大团圆收尾。
然而,从作品反映的思想意义而言,笔者认为《牡丹亭》更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更具有现代主义的意味。
因为《牡丹亭》的构思更为巧妙,它通过“梦中情”,表现人性的本质,突出人的欲望的觉醒。
二者同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价值,为什么《牡丹亭》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运兴衰的影响。
英国在16世纪末从海上战胜西班牙,成为新兴的霸权国家,之后,又相继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成为西方的“日不落”帝国。
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17-19世纪),正是英国的兴盛时期,英国在这三百年间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伴随着疯狂的殖民扩张,不仅英国的政治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其文化也随其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常强劲的传播导向。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英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_牡丹亭_和_罗密欧与朱丽叶_之爱情比较
2006年6月社科纵横Jun,2006总第21卷第6期SOC I AL SCIENCES REV I E W VO L.21NO.6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爱情比较姚文振*(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汤显祖的 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现在16世纪60年代的爱情戏剧,两部作品都是表达了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的主题,本文拟就两部作品异同做一比较。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爱情故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6-0089-02爱情是历来文学的主题。
中国16世纪末期明代汤显祖的 牡丹亭和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早期的著名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但他们描写的都是一对真爱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亲属和社会进行抗争的故事。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东西方戏剧#同时∃出的两位伟人。
尽管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分处不同国度,但在主题、人物、戏剧冲突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近或相似的东西。
一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 牡丹亭两部作品分别描写了在英国和中国封建社会里两对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尽管 牡丹亭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国度不同,可它们所表现出的最鲜明的就是有共同的主题%%%歌颂爱情,反对封建;其主人公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光辉形象;它们同整个明清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一样,同样取材于历史题材,即是以古代传说或者前人著作作为题材,以彼时彼地为生活背景去表达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重大问题。
他们的主题都是为了忠贞的爱情,为了心爱的人,选择了死亡,以死来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表现作者所处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自由恋爱同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冲突。
牡丹亭又名 还魂记,或称 牡丹亭还魂记,取材于明 燕居笔记话本小说 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摘要】同为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因其各自所处时代环境、阶级立场、哲学思想和文学主张的不同,导致他们戏剧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
本文试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的异同优劣,揭示他们各自的戏剧创作特色,深化我们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及其戏剧的认识。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为东西方戏剧文学巨匠,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环境、阶级立场、哲学思想和文学主张的不同,导致他们戏剧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
本文拟从创作方法、主题思想、悲剧彻底性、戏剧结构和叙事风格五个方面,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二者之间的异同优劣,揭示他们各自的戏剧创作特色,深化我们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及其戏剧的认识。
一、创作方法同为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迥异于《牡丹亭》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
莎士比亚秉承文学表现生活、改良社会的宗旨,用巨大的勇气直逼沉痛的社会现实,严格遵从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生活,通过描写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行为以及为此付出的悲壮努力,严厉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赞扬了罗、朱二人勇敢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精神。
这种思想映射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渴望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婚姻的强烈愿望。
尽管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但与封建庄园经济相比,力量还比较弱小,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建立起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制度,罗、朱二人为爱牺牲的悲剧结局证明了这一点。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文学如实把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艰难崛起的过程揭示出来了。
这既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的现实土壤,也是其思想深度的所在。
与此相对,《牡丹亭》是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反应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描写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因病而死这样一个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凄凉爱情故事,强烈谴责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和罪恶,歌颂了柳、杜二人追求自由爱情的巨大勇气,张扬了以情反理和个性解放的时代主张。
从爱情观的角度看中西古典戏剧——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 罗 密欧 与朱丽 叶》 , 这两部剧各 自代表着 中西方古典戏剧 的爱情观 点, 因此纵观 两部作 品, 结合 中西文化的差异 , 可 以更好地 了解 中西爱情观 的异 同。
【 关键词 】 爱情;封建社会;死而复生;生而赴死
中图分类号 : J 8 O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1 — 0 0 2 5 — 0 2
一
、
汤显 祖与莎士比亚
出戏 ,杜 丽 娘 沉 醉 于 与 柳 梦 梅 的欢 爱 之 中 ,在 “ 男 女 授 受 不
汤显 祖 ( 1 5 5 0 - - 1 6 1 6 ), 中 国 明代 戏 曲家 、文 学 家 。 字 亲 ” 的封 建 时 代 ,这 在 迂 父 迂 师 看 来 是 大 不 敬 的 ,但 在 汤 显 情 深 所 致 ” ,这 显 然 是 对 “ 存 天 理 ,灭 人 欲 ” 义 仍 ,号 海 若 、若 士 、清 远 道 人 。他 不 仅 在 古 文诗 词方 面颇 祖 看 来 这 是 “ 的 理 学 思 想 的极 大 抨 击 。 有 造 诣 ,而且 能研 习 天 文地 理 、善 于 医药 卜 筮 。 在 汤 显 祖 多 杜 柳 的爱 情 虽 发 乎 性 ,但 最 终 还 是 止 于 了理 。在 杜 丽 娘 方 面的成 就中 ,以戏 曲创作 为最 ,《 牡丹亭 》 是他 的代表作 , 也是他一生最得意 之作 ,他 曾言 “ 吾一生 四梦 ,得 意处 唯在 还 魂 之 后 ,杜 柳 的 爱 情 受 到 了封 建 家 庭 大 家 长 杜 宝 的反 对 , 《 牡 丹 》。 ”①
戏 曲最终还是 以最高统治者——皇帝 的干预 ,赐婚杜柳 ,才
《 牡丹亭 》全 名 《 牡丹亭还魂记 》,描写了杜丽娘 和柳 最 终 得 到 团 圆 的结 局 。这 些 现 象 ,无 外 乎 体 现 了作 者 依 然 对 梦 梅 的爱 情 故 事 ,故 事 改 编 于 明代 话 本 小 说 《 杜 丽 娘 慕 色 还 这 个 封 建社 会 最 高 统 治 者 充 满 幻 想 ,希 望 通 过 他 的 作 为 改 变
人文思想关照下的艰难爱情——《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莎士 比亚 。两人都是剧作家兼诗人 , 在世 界文坛上都 占有重要的 地位 。牡 丹亭5 罗密欧与朱丽 叶》 《 5 和《 是两位 巨匠的经典 之作 , 是
世 界 文化 宝 库 中 的艺 术 珍 品 。 虽 然 两 部 作 品 出 自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作 家 之 手 , 它们 所 描 写 的都 是 关 于年 青 男 女 为 了追 求 自己 的 但 爱 隋 , 尽 磨 难 , 扎 , 争 乃 至 死 亡 的艰 难 爱 情 。 历 挣 抗 人文主义是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潮 , 新兴 是 资 产 阶级 在反 封 建 、 神 学 、 教 会 专 制 斗 争 中形 成 的 一 种 思 想 反 反 体系 。它 主张把人放在 首位 , 肯定 人的价值 与权力 , 大力颂扬人
在《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和《 两剧 中 , 作者汤显祖和莎士 比亚在故 事情 节安排上 都设 置了主人公 为爱而死 , 这符合 了人文 主义者对 悲剧 的要求 。 罗密欧与朱丽 叶》 《 中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 叶一见钟情 , 两情相悦 , 但他 们终因为两 个贵族家族 的世仇而无 法 结 合 , 后 不 得 已 殉 情 而 死 , 剧 笼 罩 着 一 股 凄 惨 的 悲 剧 气 最 全 氛。 牡丹亭》 《 中主人公 杜丽娘和柳 梦梅真心相爱 , 却遭 到了冷酷 虚伪 的封建纲 常礼 教 , 封建传统婚姻道德 的种种阻挠和压制 。杜
丽娘因梦生情 , 因情 而 病 , 因病 而 死 , 后 与 心 上 人 结 合 , 又 由 死 并 死 复 生 。 虽 然 貌 似 团 圆 , 这 种 借 助 鬼 神 , 现 实 中不 可 能 的 事 但 而 件又使人更感悲 凉 , 于封建压力 的巨大和个人 斗争的艰苦 , 由 整 个故 事 是 一 个 荡 气 回肠 充 满 浓 郁 诗 意 的爱 情 悲 剧 。
《牡丹亭》中的爱情观点分析
《牡丹亭》中的爱情观点分析引言《牡丹亭》是中国元代戏曲作品,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牡丹亭》中描绘了不同类型的爱情,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点。
本文将对《牡丹亭》中的爱情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主要内容1. 爱情与命运在《牡丹亭》中,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仙之间纠缠着多次转世轮回的命运。
这种命运让他们无法真正地在一起生活,也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复杂性。
通过杜丽娘和柳梅仙两个角色的塑造,汤显祖表达了对于命运力量对于爱情限制的认知。
2. 爱情与传统观念在传统社会里,婚姻往往被看作是家族利益和道德规范的延续。
然而,在《牡丹亭》中,杜少卿与刘彦昌之间的爱情却挑战了传统观念。
他们不顾社会的压力,坚守着对彼此爱情的承诺。
这种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体自由选择和追求真爱的态度。
3. 爱情与婚姻在《牡丹亭》中,杜少卿的婚姻被家族和社会干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这一情节,汤显祖探讨了婚姻制度以及外部因素对于个人幸福和感情生活的影响。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而非只是婚姻的约束。
4. 爱情与责任《牡丹亭》中呈现了不同角色对于爱情与责任之间关系处理方式的冲突。
杜少卿舍弃了自己的妻子,在追求自己真爱时忽视了自己必须履行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伦理以及个人选择权衡之间复杂关系思考。
结论通过对《牡丹亭》中爱情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汤显祖对于爱情以及婚姻制度的态度与传统观念有所区别。
他强调了爱情和婚姻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并希望个体能够追寻自己真正的幸福。
这使得《牡丹亭》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以上是对《牡丹亭》中的爱情观点分析的内容填充,旨在探讨爱情与命运、传统观念、婚姻以及责任之间的关系。
通过此分析,我们对于作者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态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异同的探析
四、《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中的语言特色比较
两剧都运用了诗化的语言,似乎应证了优秀的戏 剧家首先应该是出色的诗人这一定律。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 押运(对句双韵、四行诗隔韵、八行连韵、十四 行诗韵)、华丽的彼脱拉克比喻和双关谐语等多 种修辞手段。 《牡丹亭》的戏剧语言,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 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 绮丽文采,自出机杼,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 元人别一蹊径”。
如:在卡普蒙特家的假面舞会上,作为此幕 开场的罗密欧与茂丘西奥的对话中,罗密欧为推 辞跳舞说: Not I, believe me. You have dancing shoes, with nimble soles; I have a soul of lead. So stakes me to the ground I cannot move. 我实在不能跳。你们都有轻快的舞鞋。我只 有一个铅一样的重的灵魂,把我的身体紧紧地钉 在地上,使我的脚步不能移动。(朱生豪译) 在此短短的三行里,两种修辞:双关谐语; 对照。
莎士比亚
汤显祖
• 生于1550年,死于1616年 •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 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 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生在 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袭文的家 风,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 古文词,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 里名列前茅。21岁时中了举人。 由于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 因此在官场上也一直屈沉下僚, 于万历二十六年毅然辞官,归隐 于临川玉茗堂中,与百感交集中 创作了“临川四梦”,对后世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时代背景的比较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个人物:劳伦斯 神父。此处将这一人物的身份设定为神父,是有特殊 含义的。莎士比亚似在通过这个细节传递出这样一个 意思: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接受了上帝的帮助而步入婚 姻,且在上帝的帮助下试图冲破封建家族的束缚,追 求幸福。似乎上帝自始至终在支持着俩人的爱情,使 得这种爱情得到一种升华,显得很美好而崇高。 • 在这里,莎士比亚将神性或者说是宗教当作一个 有力的武器,来对抗当时行将衰落的腐朽封建文化, 表达对自由、真爱的向往。虽然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 殉情,从这一点来看,结局是一个悲剧,但若按照基 督教的观点来看,善良的人死后是升入天堂的,罗密 欧与朱丽叶无疑是社会价值所认同的善良的人,自当 升入天堂。所以,看似人世间的凄惨,实际倒成全了 天堂的美满。结合当时英国的宗教社会背景,对此剧 作这般解读,也很是耐人寻味的。
震撼心灵的爱情_牡丹亭_与_罗密欧与朱丽叶_的艰难爱情之比较
爱情, 这个不朽的文学主题, 被历来的作家、 艺术家所喜 爱。在十六世纪, 中西方的戏剧史上产生了两位交相辉映的 戏剧大师——汤显祖和威廉・莎士比亚。他们的爱情戏剧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 是中西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 艺术瑰宝, 虽然是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 但他们描写的都是一 对互相挚爱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 与自己的亲人和社会进 行坚决抗争的故事, 其中杜丽娘与朱丽叶这两位女性的抗争 人物塑造、 结局安排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相异之处。 一、 悲剧情节之异同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 这两部作品中的情节冲突 正体现了中国俗语所说的 “无巧不成书” 《牡丹亭》 杜丽 。 中, 娘少女心初动, 《诗经・关雎》 她由 章而感怀春色, 从花园回来 后在梦中与一书生相会, 而这个梦中的书生恰是以后和她相 爱的柳梦梅; 在杜丽娘死去三年后, 柳梦梅路过南安时, 失足 落水, 又恰被杜家救起; 柳梦梅在杜家后花园散步时, 拾得杜 丽娘生前的自画像, 而这个女子恰恰是自己梦中之人。作者 正是通过这一环接一环的巧妙偶然, 推动着故事情节的不断 发展。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未受邀请而参加了凯 中, 普莱特家的假面舞会, 却被朱丽叶的堂兄提尔伯特认出, 他要 将罗密欧逐出舞会, 但是受到了劝阻, 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第 一次相见, 之后二人陷入了爱河; 但是刚好在他们结婚的当 天, 罗密欧杀死了提尔伯特, 遭到放逐; 朱丽叶被逼婚, 服了神 父给她的假死药, 在墓中晚醒了几分钟, 而神父要交给罗密欧 的信又意外的没有送到, 加上神父又晚到了几分钟, 因而悲剧 就发生了。 但是相比之下, 牡丹亭》 《 的发展节奏缓慢, 罗密欧与朱 《 丽叶》 的发展节奏紧凑。从杜丽娘到后花园游园到做梦与柳 梦梅产生爱情, 然后因情而死, 死后还魂回; 到柳梦梅三年后 赶考路过此地, 拾画, 然后挖掘杜丽娘坟墓, 到其高中状元, 最 终与杜丽娘结合, 整个故事的发展长达数年之久。 《罗密欧 而 与朱丽叶》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相识, 中, 当天晚上在 花园互诉衷肠; 到第二天就结婚, 当天罗密欧因杀死了提尔伯 特而遭到大公的放逐; 到第三天清晨罗密欧和朱丽叶诀别, 朱 丽叶拒绝父亲的逼嫁而吞服假死药; 星期四晚上就在墓地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爱情观摘要人类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莫过于恋爱和死亡了,正是如此“爱”和“死”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的爱情观逃脱不了对传统封建制度的的批判与谴责。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爱情的观点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本文就从奠定他们在戏曲坛上的两部代表作《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入手,来简要的谈谈他们的爱情观。
关键词汤显祖莎士比亚爱情观《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十六世纪中叶在中国和英国两名对世界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剧作家诞生了,他们分别是生活于明代末叶的汤显祖和生活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
在他们生活的时间里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异同,这些不同导致他们的思想不同,以及他们对爱情的看法也不同,下面我想来简要分析下导致他们爱情观不同的因素及怎样不同。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十六世纪,英国实现了两次大的变动,第一次,是世纪前半叶亨利八世巩固王权并在宗教上同罗马教皇决裂,跟着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僧侣运动,把大面积的教会土地据为己有,增加了王室收入;部分赏赐贵族,使他们更加倾向中央。
第二次,是世纪后半叶伊丽莎白女王领导英国臣民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了海外扩张,国内文教艺术发达,从而出现了大治的局面,到世纪之末才见颓势。
两次大变之间,英国社会又呈现一种什么面貌?对于十四、五世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往日,英国人民是犹有余悸的,因此上下都渴望一个安定的局面。
宗教哲学家理查德·胡克写一本书,叫做《论教会政策的法则》,论述政治教会与国家的大法,认为都必须遵从自然地法则,从个人来说就是必须服从“一个头或统治者”,这样才能使“秩序、温和、理智”得以控制住“感情”。
因此宗教在西方国家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在这时的英国家庭里,子要服从父亲,妇要服从夫,家长统治了这个家庭。
社会也和各个小家庭一样,有一个权力中心和一个从上至下的尊卑制度,构成一种至为重要的秩序。
在莎士比亚的戏曲作品中对这种社会样态的描写数不胜数,如《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莎士比亚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英国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描绘了人的感情和心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时代;他不仅属于英国,而且属于全身世界。
马克思称之为“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与此同时,在大洋的彼岸的中国正是朱姓的明朝的嘉靖年。
穆宗于隆庆六年(1572)五月去世,其子朱翊钧(明神宗)继位,改年号为万历。
明神宗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此时,张居正是明皇朝最有权势的首辅的权力是朝中最主要的势力,而汤显祖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在官道上一直受排挤,理想无疑实现,对于自己的理想只能借助自己的作品来表现出来。
在嘉靖到万历(1573~1620)年间,在文坛上有大量的士大夫文人参与戏曲创作,汤显祖从中脱颖而出。
他们通过戏曲作品表达出自己对这个社会制度的不满,尤其对封建家长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阻碍。
在汤显祖的对封建制度不满的作品中以《牡丹亭》对社会的影响最大。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汤显祖(1550~1616)明代的作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
他生活在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
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高祖和祖父都是藏书家。
幼年时曾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双重影响,很小的时候就颇有点名气,14岁时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
21岁时又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但在进士考试中屡考屡败,受挫十载。
据《明史》本传记载,万历五年汤显祖第三次参加会试时,因不接受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这使他对朝政的昏暗有了切身的体会。
直到张居正去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考中进士。
万历十九年,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揭露赈灾官员的贪贿的行为,抨击宰辅,把万历朝的统治总结为前十年坏于张居正,后十年坏于申时行,文辞比较犀利,在朝廷上有较大影响因此被贬。
自此他在官场上总是不得志,屡遭排斥。
后于万历二十六年辞官,隐居于老家临川玉茗堂中,后来在此创作出“玉茗四梦”,其中以《牡丹亭》的影响最为深远。
莎士比亚(1564~1616)不是朝臣或大学才子,只是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受正式教育不多的家庭,父亲只是一个卖皮手套兼营谷物等货的商人。
他是否上过学校并无记录,一般推测是他上过当地的文法学校。
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在25岁(1589)左右,他离开了家乡去伦敦,并开始在戏剧界露面,除了演剧,还编写剧本。
他的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和戏剧时期;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时期;第三时期(1608~1612),浪漫剧时期。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悲剧时期的作品。
莎士比亚要比汤显祖幸运的多,虽然他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没必要承担光宗耀祖的压力,因此他在伦敦谋生时的心态也比较从容。
较之汤显祖,他无须承担功名的负担,也没用当官的念头,更没有汤显祖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不会像汤显祖那样身怀齐家治国、天下太平的远大理想,他一心只想着挣钱这么简单的理想。
心态的不同导致他们对爱情的观念也有所不同。
莎士比亚比汤显祖晚出生十四年,却在同一年逝世,这在文学史上算是一大奇。
著名戏曲史家赵景深先生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文中指出两人又五个相同点,即一、生卒年相同;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地位;三、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作品;四、不守戏曲创作的清规戒律;五、剧作能哀怨动人。
三、《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主题人类生活中的最普遍现象莫过于是恋爱和死亡了,正是如此,“爱”和“死”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青年男女的爱情,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赞美,在中外古典文艺中描写爱情悲剧,以及那种歌颂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恋激情和坚强的反抗精神,揭露那种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和宗族仇恨的作品,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能深深地吸引当今的读者。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国家,都有自己关于爱神的传说,中国月老的“红绳”将一对青年男女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被那种无形的红绳拴住的男女于是双双坠入了爱河。
西方的爱神有的丘比特等,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的男女也会坠入了爱河之中,这些爱神都是人们美好的想象,人们的想象体现出爱情力量的伟大。
汤显祖曾说:“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把疯子、情人和诗人看做是一样的:“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狂想的产儿:疯子眼中所见的鬼,多过于广大的地狱所能容纳;情人同样是那么疯狂,能从埃及人的黑脸上看见海伦的美貌;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
”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东西的力量真的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世界级的戏曲大师也逃脱不了对爱情的描写,他们对爱情的看法有相似也有不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然一个是悲剧,一个是悲喜剧,但是在它们都有相同的主旨——揭露封建主义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桎梏。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情人正生活于这种社会中,,它们的爱情以悲剧结局的根源在于两个家族的世仇,这种仇恨导致两家仆人一见面就打,谁都不让着谁。
生活在这两个家族中的子女如果相爱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即使他们相爱,他们的婚姻是不被支持的,可以说根本就不能谈论婚姻的事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家族世仇家的子女却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就是这样一对有着家族世仇的男女却彼此一件钟情。
2、爱情观阶级是社会的产物,一个阶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被新的阶级所取代,不管是哪个国家,也不管这个国家是打还是小,总是逃脱不了这个发展规律。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创作于东西方的封建时期,当时的封建道德禁锢着男女们对自己爱情的追求。
在当时的中国封建制度对人们的荼毒很深其影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在封建道德的桎梏下,传统的婚姻规矩主张门当户对、家长专制、媒妁之言,子女必须服从家长,臣民必须服从君主,不可违抗。
在这种社会里女子嫁给家庭及身份比自己低的男子,在外人看来是一种笑话。
《牡丹亭》问世不久,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故曲杂言》),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从作品表面来看,主要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但在这死而复生的爱情中却隐藏着一张无形的网——封建道德对他们爱情的压制。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大夫的家庭中,杜丽娘的父亲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
杜丽娘是家中的独女,父母对她倍加疼爱,他们疼爱她的方式是把她培养成为一个绝对符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过分的“疼爱”只会造成杜丽娘的反抗。
杜丽娘从小生活在自己的闺阁中,除了父母,她能接触到的唯一的男性就是她的塾师陈最良。
在本剧中,汤显祖对杜丽娘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物以及杜丽娘的内心作了详细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杜丽娘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要面对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些由封建势力组合起来的、代表着封建正统意识和正统的势力。
可想而知,杜丽娘的压力有多大。
我们常说,一个好的作家,我们可以从他描写的一个小的家庭生活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总是相见后才相爱的,或者见了面之后才会引起思慕之情。
民间的恋歌,写的都是这种情形。
例如《诗经。
静女》第一章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汤显祖在写杜丽娘游园怀春时,联想起“张生偶逢崔氏”。
无论是元稹的小说《会真记》或者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都写张生与盈盈在普救寺相见之后才有爱情,而且张生主动追求崔女。
正处于那种对爱情懵懂年龄的杜丽娘,由于她所生活的环境原因从未见过柳梦梅,现实中虽未相识,却在梦中无数次的相见。
杜丽娘的这种对爱情执着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束缚男女爱情的批判,通过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种对人性的解放精神,真的是前所未有,后无来者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虽相隔甚远,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爱情表达出了相同的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当时的人们是家长专制时期,子从父,妇从夫,家长统治整个家庭。
《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革新精神,歌颂自由恋爱,通过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
在第一幕第三场中,凯普莱特夫人说:“少年英俊的帕里斯已经来向你求过婚啦。
”“今晚上在我们家里的宴会中间,你就可以看见他。
从年轻的帕里斯的脸上,你可以读到用秀美的笔写成的迷人诗句;一根根齐整的线条,交织成整个一幅谐和的图画;要是你想探索这一卷美好的书中的奥秘,在他的眼角上可以找到微妙的诠释。
这本珍贵的恋爱的经典,只缺少一帧可以使它相得益彰的封面;正像游鱼需要活水,美妙的内容也少不了美妙的外表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