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与困惑
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研究
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研究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重大的思想革命,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思想启蒙的意义、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等方面来阐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一、思想启蒙的意义思想启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真正地呼唤人们从传统社会的束缚和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走向现代文明社会。
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引入,中国逐渐站在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中国人民也在更深层次上,发生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革。
启蒙运动是人们思想观念的革命,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转折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等人,都参与过新文化运动。
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
以下是两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简析:1、康有为:康有为是思想启蒙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康有为尊重传统,同时也批判传统,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传统文化应通过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进行改进和发展。
他也提出了“民生为本”的主张,主张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梁启超:梁启超是思想启蒙运动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批判西方文化当中的弱点和缺陷,他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主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应该从西方文化中汲取灵感。
梁启超在文化、教育、社会、政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影响深远。
三、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百日维新”运动,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康梁认为革新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制度性改革,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提出了多项改革政策。
然而,清廷当局对这些改革持否定态度,百日维新的运动很快就被镇压了。
中外启蒙运动的历程
一
启蒙的基本内涵
二 三
中国启蒙运动及其历程
外国启蒙运动及其历程
一
启蒙的基本内涵
“启蒙”(Enlightment) 的含义是阐明、澄 清、照亮。它给人启发和启示。演变成专有名 词“启蒙运动”时,它的意思是思想解放运 动、社会解放运动。在西方,从公元14世纪开 始的文艺复兴运动,至16-18世纪的作为资产 阶级革命前导的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解放运 动,皆属于启蒙运动阶段。所以,启蒙有引导 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遮蔽走向揭示,从愚 昧走向智慧的含义。
时代背景发展经过代表人物及思想所起到的作用二中国启蒙运动及其历程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1中国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2发展经过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经过
中外启蒙
运动的历程
3、所起到的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 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 ).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 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 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 6).启发者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 救民的真理。
3、所起到的作用
(1)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 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 (2)极大促进了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发 展 (3)对未来的资产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 望和描绘, (4)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 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 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Thanks!
三 、外国启蒙运动及其历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知识改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知识改革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和知识改革,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首先,思想启蒙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末,中国遭受一系列的外来侵略,国家逐渐陷入危机之中。
这一时期,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种种改革方案。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戊戌维新。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野心勃勃的政治变革,旨在通过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在思想启蒙的推动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束缚已经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因此必须进行变革。
在戊戌维新中,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通过他们的著作,向人们传达了他们的理念和观点,号召人们要拥抱现代文明,强调科学与民主的重要性。
他们的观点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其次,知识改革在近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知识改革是对旧有知识体系的颠覆和重建,在其中起到了“知识革命”的作用。
近代中国大力推进西方知识的传入,并通过这些新的知识来重新评估传统观念和制度。
在知识改革的推动下,大量的新学科被引入中国,如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
这些新学科的引入不仅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认知得以扩展,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知识改革也加强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例如,中国派遣了许多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新知识,他们不仅将这些新知识带回国内,还通过他们在国际社会的交往,加深了中国与外界的了解和合作。
然而,思想启蒙和知识改革在中国社会中并非一帆风顺。
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
由于长期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传统观念和利益被保守势力所维护,倒行逆施的现象十分严重。
同时,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对中国的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干扰。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思想启蒙给了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与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思想启蒙的背景与意义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主要发生在晚清时期,那个时候传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中外交流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思想的传入等因素都促使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观念的局限,并寻求新的思维方式与理念。
思想启蒙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建设。
在思想启蒙的引领下,人们开始呼吁民主与科学,主张平等与自由。
这些新思想的传播与实践,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启蒙对中国的影响1. 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革在思想启蒙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质疑封建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呼吁改革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系列改革派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念,试图为中国找到一条适合现代化的道路。
2. 文化变革与教育发展思想启蒙催生了大量新的文化思潮与学术研究,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人与学者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3. 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变化思想启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自我意识与人权的价值,追求平等、自由与尊严。
新的思想观念推动了社会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体系的转变,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社会变革的现实挑战与机遇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带来了现实的挑战与机遇。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面对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文化认知的转变等一系列的困难与阻碍。
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知识,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步伐。
四、总结思考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启蒙教育的历程
中国启蒙教育的历程中国启蒙教育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启蒙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对中国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中国启蒙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师徒制度。
父母和长辈通过口头传授和日常生活中的示范来启发孩子的思想,传授道德和礼仪。
而师徒制度则是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让学徒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和道德。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知识的传播,中国启蒙教育逐渐向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宋明理学的兴起,为中国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
朱熹、程颢、程颐等理学大师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实践和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民初,中国的启蒙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式学堂的兴起,为中国的启蒙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倡“自强不息”、“求是创新”,倡导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推动了中国启蒙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启蒙教育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普及教育为中国的启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启蒙教育不断向国际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总的来说,中国启蒙教育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古代的家庭教育和师徒制度,宋明理学的兴起,新式学堂的出现,以及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都为中国的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启蒙教育将继续朝着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涵盖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思想家和启蒙者,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变革内容和思想启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挑战。
外部上,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割地赔款的出现,使中国国力日益削弱,独立和尊严受到严重的侵犯。
内部上,封建统治的腐败和愚昧、社会秩序的混乱,使得人民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苦难之中,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二、社会变革为应对外来压力和内部问题,近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首先是政治改革方面,光绪新政的实施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光绪新政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强化中央政权,规范行政体制,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政治民主化。
其次,经济改革方面,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开始接触资本主义,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社会制度等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经济模式产生了冲击。
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探索,铁路、矿业等现代产业开始兴起,对传统农耕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改变。
同时,中国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开展了一场以革命和改革为目的的文化运动。
这些社会变革的推动,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思想启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三、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阶段,众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命运,思考未来和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他们通过提倡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崇民主自由的思想,试图唤醒民众的觉醒,呼吁推动社会进步。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了“实学”、“新学”,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民主、宪政等思想,试图将中国引入现代文明的轨道。
另外,陈天华、王国维等人主张文化自信,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试图通过传统文化的再现和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源于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一种思想潮流的觉醒,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它是一场合乎时代潮流的思想革命。
思想启蒙的核心是通过知识的普及与思维的解放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选择,并在中国深入传播。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思想启蒙运动的背景。
在19世纪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秩序混乱,民生困苦。
而在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西方国家的新兴资本主义制度,这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文明的传入使得中国的知识界开始思考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其次,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崛起,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体,反对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传播并倡导社会主义思想。
他们通过创办报刊、发表演讲等方式,向大众普及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目标。
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先驱者也在不断探索中国社会的特点,并将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
正是在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为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
这一运动聚集了大量热血青年,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工会、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思想也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研究,促使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多元化和广泛争鸣的局面。
然而,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想启蒙也面临了重重挑战与困惑。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仍然较为浓厚,难以迅速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念。
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渗透与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打压也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许多难题。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思想启蒙是一段辉煌而又曲折的历程。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启蒙运动与智识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启蒙运动与智识革命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与智识革命,这次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现代文化与政治思想的革新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起源背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不得不迎接西方列强的压力。
这些列强占领中国的城市,并将其变为商业口岸,只为了从中国获取他们所需的财富、资源和劳动力。
这前所未有的压迫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问题。
正是在这时候,人们开始思考,是否有一条新的出路,如何使中国摆脱殖民地依附状态,实现自身崛起。
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启蒙旨在培养人们的自由思考、刨根问底和挑战传统的自由精神。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儒家思想及父权制度的束缚,应该被扼杀,学生们应该学习现代西方的文化以及道德和伦理观。
这种理念在新文化运动人物胡适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述,他在《论传统文化的死亡》一文中,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空间。
这种集体寻求真理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早期奠定了思想基础。
智识革命新文化运动正是在智识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
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批学者、知识分子和文学家,他们吸取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开拓了一档新的思想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兴的思想概念迅速传播,例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科学、理性思维等,这些概念对于中国智识革命起到了核心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反传统、解放自由的思想,被中国人民接受、传承,这是中国智识革命的巨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智识革命,它更返回到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
它使得中国的社会风气多了一些活泼、开放、多元和自由的元素。
传统的儒家文化开始被高度怀疑和批判,当时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读者,都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走入了尽头。
在新文化运动前,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普遍缺乏信心,对外方面依赖心理较强,然而,在思想启蒙和智识革命的推动下,中国人学会了独立和自信,尤其是在1920年代发生的“五四运动”更是彰显了这种民族自强自立、民族意识的提高,极大地让中国在世界上更有声音和地位。
启蒙观在中国的发展
启蒙观在中国的发展启蒙观是一种思想观念,它强调通过教育和知识的普及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在中国,启蒙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启蒙观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和修身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启蒙观逐渐与西方的启蒙运动相结合。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理性、科学和人权为核心,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思想通过西方传教士和学者的传播,逐渐传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和学者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注入中国,启发了中国人对新思想的接受和探索。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高潮。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呼吁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现代思想。
他们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
这些思想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和社会中得到推广和接受。
中国的启蒙观发展受到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启蒙观的发展,提倡科学、民主和女性解放。
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启蒙观的发展也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战乱、外来侵略以及内部混乱等因素阻碍了启蒙观的推广和发展。
尤其在中国的封建传统和官僚主义体制的束缚下,启蒙观的思想和价值观难以在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同。
然而,中国的启蒙观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启蒙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推动了启蒙观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为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加速了启蒙观在中国的传播。
今天的中国,启蒙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中国的教育体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倡导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与革命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与革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在启蒙和革命的力量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
一、启蒙思想的兴起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危机之中。
西方列强侵略,国家经济萎靡,封建社会秩序破碎,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这种局面,一批思想家开始探寻出路,他们提出了政治改革、思想启蒙的主张。
其中,李鸿章是中国开埠派代表,他主张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提升国家实力。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进行思想启蒙。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废除太学,兴办学校”,倡导普及教育。
梁启超则在《新学伪经考》中批判了传统儒学,倡导改革。
他们的思想引发了当时的社会热议,也为中国启蒙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维新运动的挫败然而,中国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虽然一度推进了一系列改革,但最终还是被保守势力所推翻。
光绪皇帝被软禁,西方列强借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慈禧太后又连任两年,保守派迅速恢复了旧秩序。
维新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启蒙思想陷入低谷。
大多数人开始追求个人利益,对政治改革、思想启蒙不再关心。
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困境,更加凸显了这种想法的短视和错误。
三、五四运动的爆发直到五四运动的到来,中国的思想文化才得以再次蓬勃发展起来。
五四运动由一批学生发起,旨在反对国家出让中国的领土,抵制“不平等条约”。
运动中,学生们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倡导实行民主制度,推广科学技术。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它使得从政治到文化,从思想到社会,中国的一切发生了根本变化。
对于中国人而言,五四意味着“自觉性、复兴性与民主觉醒的共同体验”,完全颠覆了旧有的儒家思想。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新民主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得中国又一次掀起了社会变革的浪潮。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改革运动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改革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启蒙思想与改革运动在这个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开端。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学问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冲击。
西方的启蒙思想主张理性和科学,对传统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进行了质疑。
这些新观念的引入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的议题。
其次,改革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和颐指气使的官僚主义阻碍了国家的发展,需要进行根本的改革。
因此,改革运动成为了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途径。
这一运动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体制的改良以及教育体制的革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学习与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思维边界。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借鉴西方的政治、法律、文化等理论与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案。
他们在思考如何改革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同时,也在探讨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融合为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改革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与改革运动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运动和革命行动的发生。
辛亥革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政治上的解放,并且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然而,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改革运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容易。
而且,由于长期封闭的历史局限,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和理解西方思想时存在误解和偏差。
这导致了一些改革措施的失败和社会动荡的产生。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改革运动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对话摘要:如何反思并重建中国启蒙,当下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与思路,即“新启蒙”立场与“后启蒙”立场。
其争论的焦点问题有:其一,面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传统,是建构还是解构?新启蒙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蕴含着一个自成体系的思想系统,并试图挖掘和再现这一体系;后启蒙者则否定这一体系的存在,着力批判其理性缺陷。
其二是关于当前启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前启蒙者主张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的“剥离”,并强调对前者内在逻辑的“整合”;后启蒙者则反其道而行之。
其三是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启蒙,新启蒙者认为必须在继承现代启蒙传统的基础上整合西方启蒙思想资源;后启蒙者强调要通过反思现代启蒙传统的理性阙失,耐心打造启蒙的底盘。
二者的争论有望使论题走向深入。
关键词:中国启蒙;新启蒙;后启蒙;方法论面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传统:是建构还是解构?张光芒:当下中国思想界正盛行“后启蒙主义”思潮,它挟后现代主义之威,以多元主义与解构主义为法宝,向启蒙主义、理性主义发起了非难、重估与批判。
在关于中国启蒙的批判性反思中,您的《自由神话的终结》既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也体现出极其鲜明的特色。
我惊讶地发现,与几年前的《启蒙与革命》不同,这次您对中国近现代启蒙运动几乎是进行了一次更为彻底的解构,不无“后启蒙”的气势。
我并不是不同意这种理性的但又充满激情的批判姿态,问题是反思并不等于将其鞭挞得一无是处,乃至全盘否定而后快。
张宝明:如果从人类自由思想史的视角透析中国近现代的启蒙,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声嘶力竭鼓吹了一个多世纪的启蒙居然在历史的顿挫中表现出更多的无奈和尴尬?中国近代百年一瘸一拐的步伐在“五四”那里找到了严酷的证词。
这也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对近代启蒙进行解构、批判并不断深化的原因。
我之所以将启蒙的阙失归结为“自由神话的终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无法避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乃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种种拷问:理想与现实、手段与目的、“个人自由”与“群体合力”的吊诡足以让启蒙的神话破灭。
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
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其中,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的思想观念扭转和改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方向。
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和危机,传统的封建社会和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批秉持科学、进步和现代化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一系列的思想和理论,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之一是“康有为学派”。
康有为是中国清末民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改革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中国之命运在于进化”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需通过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的改革,以及开放和接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和知识,才能实现。
他主张要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同时,在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是“梁启超学派”。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思想。
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文明相结合,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他的思想领导着中国的维新运动,并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也不乏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
例如,梁漱溟的“新民主主义”思想,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鲁迅的“文化革命”思想等。
这些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各具特色,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思想家们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还通过发表文章、创办报刊、参与政治运动等方式传播和宣扬自己的思想。
他们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运动和社会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启蒙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中叶之前):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的起步阶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仁爱亲近、礼法秩序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割地,国家面临深刻危机。
这一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和现代化思想。
其中代表性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思想上探索了近代化的途径。
3. 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1911-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近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开始倡导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革新理念。
4. 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这一时期,新的文化思潮兴起,主要代表为胡适、鲁迅等人。
他们批判了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启蒙主义等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封建思想和旧道德观念的运动。
5.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1919-1945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思想家们投身于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的运动。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始引领共产主义思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6. 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1945-1949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一阶段加深了人们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追求。
毛泽东等人在思想上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传统思想的挑战和思想解放的过程,逐渐从儒家思想转向了现代化、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化的思想倾向。
这一过程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发展走向提供了思想启示。
中国思想启蒙总结
中国思想启蒙总结中国思想启蒙是指近代中国自主啊寻求启蒙的过程和思想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脆弱,他们寻求改革和发展,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并吸收其启示,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在此过程中,中国思想启蒙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启迪和影响。
中国思想启蒙的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中国思想启蒙的主要内容是对传统思想和制度的反思。
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受辱,人们开始对儒家传统进行质疑,认为传统文化和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国家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已经无法应对外部挑战。
因此,中国思想启蒙倡导摒弃传统封建思想和制度,追求现代化和科学发展。
其次,中国思想启蒙强调个人主义和民主思想。
启蒙思想的支持者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应该得到保障,人们应该追求个体的发展和自由。
在思想启蒙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引进西方的民主思想,尝试建立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包括宪政、民主选举等,以实现人民的权利和参与。
此外,中国思想启蒙主要通过传媒和教育来推广和传播。
启蒙思想的倡导者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体向公众传递现代思想和知识。
此外,启蒙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式学堂和学院成立,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现代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
最后,在中国思想启蒙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倡导改革、学习西方的思想,他们试图通过改革现有制度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同时,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提出了“三民主义”,强调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社会公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求得国家独立和民主发展而进行的思想解放和觉醒的历史进程。
思想启蒙的发展和演进,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国家现代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19世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落后的国情使中国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
为了摆脱落后和振兴中华,近代中国开始了一场思想启蒙的运动。
思想启蒙是一场对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构,是一场旨在开拓思想空间、实现自我觉醒和民族振兴的运动。
传统观念的重构传统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近代思想启蒙要进行的首要任务是对传统观念进行重构。
传统观念中存在许多不合时宜的思想,例如天命观念、封建等级制度、儒家思想的封建思想等等。
这些观念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必须加以破除。
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他的书《新学伪经考》中描绘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落后和反动。
他批评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和国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这种封建思想在许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对变化和拥抱新事物持怀疑态度。
因此,重构传统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是思想启蒙必须进行的工作。
开拓思想空间思想启蒙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开拓思想空间。
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社会分裂和知识的壁垒。
知识分子垄断着知识资源,普通民众无法进入知识的殿堂。
思想启蒙意在让所有人都能获得并理解新思想和知识。
中国第一位现代化的学者王国维认为,要让普通人能够享受到文化的薰陶,肯定先要让他们能够读懂通俗文化。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放宽汉字规范化程度的办法,以提高汉字普及的程度。
他的思想得到了大众的支持和认同,进一步为通俗化传统文化打下了基础。
实现自我觉醒和民族振兴思想启蒙运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觉醒和民族振兴。
作为一种思想领悟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思想启蒙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是一种以自由、平等和民主为核心的新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政治目标。
启蒙者希望通过科学、技术以及自由的思想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北大先贤“民主先驱” 胡适认为启蒙是一场革命,“必须在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人民革命,用新的政治体制,来实现人民民主、政治自由和人权的实现。
浅析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历程_张国庭
自清兵入关后,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满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而此时西方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东西方的差异愈来愈大。
西方列强为了向中国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从而开展鸦片贸易,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一步一步的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近代中国思想的启蒙历程开始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时,清政府实行了自卫政策,然而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南京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的失败和满清政府的腐败,刺激了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放眼看世界,魏源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张向外国学习,开始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历程。
然而魏源的思想主张并没有引起当时清政府的重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才敲响了人们思想的警钟。
清政府中的一些有志官员如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掀起了一场从“自强”到“自富”的“师夷长技”洋务运动,此后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工业企业。
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严复率先通过译述《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并且竭力鼓吹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等也纷纷发表文章,宣传变法,并在光绪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运动。
尽管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运动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却深入人心,思想的启蒙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继续去探寻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政治团体诞生了,思想的启蒙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为了瓜分中国,镇压正在觉醒中的中国人民,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迫使战败的满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
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思想上的启蒙,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思想启蒙运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在社会经济方面,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土沦丧,民不聊生。
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为了克服困境,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推动产业现代化等措施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科学技术方面,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突破。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自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掌握了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俗称“洋务运动”。
推动了矿山、通讯、机械、纺织等行业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最后,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思想启蒙运动主要是指以智识精英为主体,对中国传统封建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压力,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主张改革和变革。
梁启超等人提倡洋务运动,推崇实用主义。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倡导“新学”,主张兼收并蓄,发展新的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如社会政治、教育体制、法制建设等等。
由于本文的要求,我将不再赘述这些内容。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经济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共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挣脱了封建专制的枷锁,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思想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变革之路。
思想启蒙是现代中国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新思想蓬勃兴起,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鸦片战争的屈辱,激发了许多人对现代化的热忱,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让中国摆脱落后的命运。
在这个时期,一些先知先觉者们开始研究西方思想,积极传播现代文明的理念,开启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序幕。
李鸿章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与外国人接触的过程中,深感中国的封闭与落后,因而转变了传统观念,开始接纳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他坚信中国需要加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摆脱被侵略的命运。
他努力开展国家现代化建设,改革军队、教育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追求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位思想启蒙的先驱是康有为。
他追求知识,广泛涉猎西方文化,并主张以人民为本的政治制度改革。
康有为认为,中国社会的问题出在封建专制制度上,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他提倡推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治,并在《新学伪经考》一书中,批判了封建主义的观念,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思想启蒙的推动,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代工业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催生了工人阶级的崛起。
同时,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习惯。
大规模的外商入侵和以武力保护权益的条约制度激起了民族自尊心和反侵略情绪,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也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传统文化是束缚中国发展的桎梏,主张摒弃旧观念,接纳西方文明,推动社会的变革。
他们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呼吁改革教育,推崇科学和普及知识,以培养新一代具备现代化素质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与困惑(11月19日节目文稿)2008-11-24 10:22:33归档在《震海听风录》节目文字稿 | 浏览 9691 次 | 评论 6 条解说: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启蒙期,如何评价80年代思想解放与启蒙?而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哪些特点?反映哪些深层含义?著名学者金观涛做客《听风录》,深入分析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与困惑。
邱震海:欢迎收看《震海听风录》,纪念改革开放30年,人们就不能不谈思想解放,甚至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思想解放,也就没有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进程。
那么提起思想解放,人们很自然就会想起从1979年开始的为期10年,并席卷中国大地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思想启蒙:历程、困惑、反思解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不可忘却的年代,这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启动的10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在思想领域里极其活跃,并由此留下了极其深刻而长远影响的10年。
有学者将这10年称为中国继“五四运动”之后,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的10年。
有学者认为,这一过程主要由两大运动组成,一是由官方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志在为经济改革提供一个比现行体制较少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二是一场民间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从一开始便掌握在民间知识分子手里,他们利用官方开启的思想解放空间,从事着启蒙思想和开启民智的耕耘工作。
这两大运动在整整10年时间里相辅相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史留下了极其多元和精彩的10年,也称为至今仍为许多人所称道的一个精彩瞬间。
从人道主义讨论、文化热《走向未来》丛书、《读书杂志》,直到一些文化思考题材的电视片,思想启蒙如一股旋风,席卷了80年代的华夏大地。
而在这一过程中,金观涛是一个不可遗忘的名字。
邱震海:我想在今天中国大陆可能是40岁以上的知识分子都会知道,在80年代的时候,当时中国有一套《走向未来》丛书,而这套丛书其中有许多编委,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编委可以说是灵魂人物之一,就是金观涛先生。
那么今天非常高兴金观涛教授就在我们的现场,在这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有关他的一个个人情况的一个介绍,看一下。
解说:金观涛,浙江义乌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现任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
代表作有《系统的哲学》,以及与妻子刘青峰合作的著作《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观念史研究》等。
80年代,金观涛担任《走向未来》丛书主编和《走向未来》杂志主编,这套丛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杂列外文译作和原创著作,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启蒙丛书之一。
《走向未来》丛书共出版74种,曾对一代人产生影响,是当时启蒙思潮的代表。
邱震海:好,那么现在我们就请出金观涛教授,你好,金教授。
金观涛:你好。
邱震海:非常高兴,我们知道这个当时由您参与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可以说在80年代是伴随着整整一代人的成长,那么让我们现在谈谈80年代中国当时这个席卷中华大地为期10年的,可以说是思想解放,也可以说是思想启蒙运动。
我知道您曾经将这场运动跟“五四运动”做过一个比较,称之为自“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为什么?80年代:“五四”后第二次启蒙金观涛:是的,这个我之所以把这个1980年代的整个思想运动,称之为继“五四运动”以后的第二次启蒙运动。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候,都是要经过一个思想的现代化,只能称为“人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启蒙运动在这个思想现代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经历过一次很伟大启蒙运动的,这就是这个“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启蒙任务未真正完成金观涛:我之所以把这个80年代思想运动称为继“五四”以后的第二次启蒙呢,因为我们知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的这个任务,并没有真正的完成。
而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只要一个思想任务、思想现代化的任务,或者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任务没有完成的话,那么这项任务就会由历史一次一次的向后继者再一次提出来。
因此我认为1980年代正是完成中国“五四”启蒙运动没有完成的任务,而发生的。
邱震海:您刚才说到这个“五四运动”有东西没有完成,那么什么样的任务在当时“五四运动”没有完成?“五四”前期:思想启蒙金观涛:我们知道,这个“五四运动”严格来可以分成两段,它也是10年时间,它前半段我们可以称为一个所谓启蒙、思想解放,或者是重新评估一些价值,所以我们二十世纪到今天为止占主要地位的一个重要思想,都是“五四”时候提出来的。
“五四”后期:意识形态建构金观涛:但是我们知道“五四运动”这10年的后半段,它就是由思想解放启蒙,转向了意识形态建构,产生了两个意识形态,马列主义和三民主义,所以呢,其实正是因为“五四运动”的后半段的这个意识形态的建构,导致了中国的党国体制,跟意识形态的统治。
80年代启蒙:反思意识形态金观涛:所以我想这个“五四运动”没有完成的,就是指党国体制跟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弊病而言的,而80年代的启蒙运动,正是继它没有完成的任务,来反思党国体制,反思意识形态统治导致的另一次启蒙。
邱震海: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80年代被您称为是“第二次启蒙运动”的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您认为都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一种偶然的、无意识的举动,还是是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中国知识分子有意识的一种启蒙运动?80年代启蒙乃历史必然金观涛:我想这个肯定是历史的必然,这样一个大的运动,对中国产生这样影响的运动,不可能是偶然的。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说是必然呢?因为这个80年代这个启蒙运动,之所以能够起来,我们知道是党国体制,特别是那个文化革命带来了巨大灾难的一个后果。
其实如果我们讲这个中国近30年的发展,是整个是文革的一个反思结果的话,那我们可以讲,80年代的启蒙运动正式在思想上来全面反思文革的灾难。
反思文革和“五四”未完成使命金观涛:不仅反思文革的灾难,而且是把这个反思过程一直推到从“五四”以后到党国体制的形成,包括所谓革命乌托邦的这个它的付诸于实践,它整个对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它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讲,1980年代的启蒙运动的实现,它是中国一个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因为它是文革带来灾难的一个结果。
邱震海:那么现在当我们谈到“五四”也好,谈到80年代思想第二次启蒙运动也好,既然反思到党国体制,反思到这个由于对中国现代化追求而最后出现的意识形态的追求,您认为无论是“五四”还是尤其是80年代这场启蒙运动,第二次启蒙运动,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跟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比?或者它跟当年的文艺复兴后来的、以后的几百年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有多大的可比性?80年代思想解放与欧洲启蒙金观涛:那个我们知道,我们今天一讲启蒙的时候,都会想起康德讲的那句话,就是启蒙它是这个实际上运用它的理性,来重新评估以往的一些价值。
欧洲启蒙:现代普世价值涌现金观涛:那么其实我们知道,这个所谓启蒙运动在西方的出现,如果我们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上来看,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一个现代价值的,普世价值的一种现代化过程。
理性精神人权民族认同金观涛:那么现代价值实际上是有三个方面,除了康德讲的这个理性精神以外,还有这个人权,以及这个建立民族国家所需要的民族认同。
那么这三个价值从它的起源到普及,一直到这个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建立新的社会次序。
西方启蒙运动历经三百年金观涛:实际上在西方,是经过了大概近300多年的时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比如说像公允性的起源,我们可以看作是那个像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然后呢,在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法国启蒙运动中间,我们看到了是人权的观念普遍的确立;继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后。
我们又看到十九世纪有个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中间,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一些问题提出疑义,而且是民族认同的观念,是民族主义成为一个,建立一个国家,成为欧洲和西方的一个普遍潮流。
启蒙运动:现代思想普及之源金观涛:因此我们如果看这个把启蒙运动看作现代思想的起源、普及以及实现的话,那么西方它经历了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过程,那么所以是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
“五四”浓缩西方三百年历程金观涛:而中国的“五四运动”我觉得有一个,它也是一个启蒙运动,也是普遍的实现人类的普世价值的过程,它可以讲,在10年中间,要把西方300年所经历过的一个价值转向,在这10年之内完成,所以也是很了不起的。
邱震海:300年的过程要在10年之中完成,那么另外我们谈谈这个80年代当时的席卷中华大地的,为期10年的这场启蒙运动,您觉得能够席卷10年之久,而且启蒙了几代的中国的年轻人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当时最大的得益的因素是什么?是得益于来自官方的宽松的环境吗?还是来自于知识分子自身的追求?还是两者同时在合力发生作用?80年代启蒙开启得益于什么?金观涛:今天我们讲80年代的这个启蒙运动的时候,我们不会讲起这个民间知识分子的这个兴起,以及中国的我们知道像公共空间的兴起,知识分子的民间的文化这个兴起。
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再一次在历史上显现出来,跟“五四运动”一样,呼唤着整个思想的解放,呼唤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跟改革。
80年代体制内外互相配合金观涛: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要强调的,就是今天,就是80年代的这个启蒙运动,它不仅是知识分子的,它而且是它是体制外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启蒙的要求,跟党内的改革,是互相配合的,就是它并不是互相对立的。
所以我觉得这一个东西是很重要的一个中国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也是80年代的特点。
80年代启蒙与东欧不可比金观涛:因为我们90年代在谈80年代的时候,经常会把它跟东欧的那个反党国体制的民间社会的兴起,公共空间的兴起,东欧的这个运动基本是跟当时的体制是冲突的。
而中国我记得我们说看当时事实的话,是党内的改革派的整个的对改革的推进跟要求思想解放,跟民间的所谓公共空间的兴起,民间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互相呼应、互相配合,是不矛盾的。
邱震海:80年代第二次启蒙运动留下的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最大遗憾:启蒙进程中断金观涛:我觉得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80年代的这个思想的精神,这个启蒙精神没有持续下去,因为时间还太短,特别是这个党内的改革派的这个整个改革的要求,思想改革的这个进程,跟民间的这个互动,是整个中断掉了。
所以呢,就出现了一个我认为这个整个启蒙精神的失落,跟改革精神的失落,跟这个党内体制外跟体制内互动的失落。
邱震海:这个启蒙精神的,启蒙过程的中断,以及启蒙精神的失落,我想这是80年代末以后,90年代以后,最近将近20年时间里,我们大家都能感受到一个现象。
我们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在广告之后让我们聚焦80年代末之后,90年代这整个10年,中国的思想界、中国的知识界,中国曾经担当过启蒙运动的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到底演变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