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物指示物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年版)》的通知(修订)
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年版)》的通知(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6.09•【文号】卫监督发〔2009〕53号•【施行日期】2010.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卫生监督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卫生部关于修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部分内容的通知(发布日期:2010年2月12日,实施日期:2010年2月12日)修改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年版)》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为加强消毒产品监督管理,规范消毒产品生产行为,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我部组织对《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年版)》(见附件)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版)二○○九年六月九日附件: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2009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管理,保证消毒产品卫生质量和使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消毒产品生产(含分装)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规范。
第二章厂区环境与布局第三条厂区选址卫生要求:(一)与可能污染产品生产的有害场所的距离应不少于30米。
(二)消毒产品生产企业不得建于居民楼。
(三)厂区周围无积水、无杂草、无生活垃圾、无蚊蝇等有害医学昆虫孳生地。
第四条厂区环境整洁。
厂区非绿化的地面、路面采用混凝土、沥青及其他硬质材料铺设,便于降尘和清除积水。
第五条厂区的行政、生活、生产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应分开。
第六条厂区应具备生产车间、辅助用房、质检用房、物料和成品仓储用房等,且衔接合理。
消毒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
消毒管理办法2017-12-2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条加工、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应当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一条托幼机构应当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毛巾、玩具和其他幼儿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
第十二条出租衣物及洗涤衣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相关物品及场所进行消毒。
第十三条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实验的器材、污染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防止实验室感染和致病微生物的扩散。
生物指示物的使用探讨
5
灭菌保证
• 由于灭菌涉及微生物, 如何确认灭菌是有效地 ??
• 你无法看到无菌 • 你无法检查无菌 • 你无法用可操作性的方式测试无菌
6
灭菌保证
7
培养基
培养器 (加热)
灭菌标准及要求
“灭菌目的是灭活污染微生物,然后使有菌 医疗器械变成无菌的产品.”
质量管理系统的标准认识到,用于生产或 再处理(如灭菌),其过程有效不能完全 用随后的产品检查和产品测试来证实 .
“因为此原因, 灭菌过程用前应验证, 灭菌过 程的好坏应常规监测和设备维护 .”
8
灭菌保证
• 工业企业和欧洲的一些医疗机构验证灭菌过 程,再用质量系统贯彻执行 control
• 多数国家医疗机构联合几种方法保障灭菌: 无菌再处理的法规和推荐的实践 (包括政策 & 程序):AAMI ST79,WS 310.1-3 遵循医疗器械厂家和灭菌厂家要求处理 常规监测 中国主要采用此方法(基于国情和技术体系)
24
生物监测(BIs)
定义
• 内含活的微生物对特定的灭菌过 程提供预定的抗力
*ISO/TS 11139,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Vocabulary, 2nd ed., 2006
25
生物指示物
106
微生物数量: BI>生物负荷
D值: BI芽孢>生物负荷
阴性才能放行 • 阳性BI 要召回 • B-D 测试每天 • 中国基本一致
15
常规灭菌监测
• 所有灭菌监测都有优点和局限性
环保行业污染源治理方案
环保行业污染源治理方案第一章污染源概述 (3)1.1 污染源分类 (3)1.1.1 自然污染源 (3)1.1.2 人为污染源 (4)1.2 污染源识别 (4)1.2.1 污染源调查 (4)1.2.2 污染源监测 (4)1.2.3 污染源评估 (4)第二章污染源监测与评估 (4)2.1 监测技术与方法 (5)2.1.1 物理监测方法 (5)2.1.2 化学监测方法 (5)2.1.3 生物监测方法 (5)2.2 污染源评估体系 (5)2.2.1 污染源分类 (5)2.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6)2.2.3 污染源评估指标 (6)2.2.4 评估方法 (6)2.3 监测数据管理 (6)2.3.1 数据收集 (6)2.3.2 数据审核 (6)2.3.3 数据存储 (6)2.3.4 数据分析 (6)2.3.5 数据共享 (6)第三章工业污染源治理 (6)3.1 工业废水治理 (6)3.1.1 工业废水分类与特点 (6)3.1.2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7)3.1.3 工业废水治理措施 (7)3.2 工业废气治理 (7)3.2.1 工业废气分类与特点 (7)3.2.2 工业废气治理技术 (7)3.2.3 工业废气治理措施 (7)3.3 工业固废处理 (8)3.3.1 工业固废分类与特点 (8)3.3.2 工业固废处理技术 (8)3.3.3 工业固废处理措施 (8)第四章农业污染源治理 (8)4.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8)4.2 农药化肥污染治理 (9)4.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9)第五章城市污染源治理 (9)5.1 城市生活污染治理 (9)5.2 城市垃圾处理 (10)5.3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治理 (10)第六章交通污染源治理 (10)6.1 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 (10)6.1.1 概述 (10)6.1.2 治理措施 (10)6.1.3 技术创新 (11)6.2 交通噪音污染治理 (11)6.2.1 概述 (11)6.2.2 治理措施 (11)6.2.3 技术创新 (11)6.3 交通基础设施污染治理 (11)6.3.1 概述 (11)6.3.2 治理措施 (11)6.3.3 技术创新 (12)第七章水体污染源治理 (12)7.1 地表水污染治理 (12)7.1.1 概述 (12)7.1.2 治理措施 (12)7.1.3 治理效果评价 (12)7.2 地下水污染治理 (12)7.2.1 概述 (12)7.2.2 治理措施 (12)7.2.3 治理效果评价 (13)7.3 水库湖泊污染治理 (13)7.3.1 概述 (13)7.3.2 治理措施 (13)7.3.3 治理效果评价 (13)第八章土壤污染源治理 (13)8.1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3)8.1.1 概述 (13)8.1.2 物理修复技术 (14)8.1.3 化学修复技术 (14)8.1.4 生物修复技术 (14)8.2 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估 (14)8.2.1 概述 (14)8.2.2 监测方法 (14)8.2.3 评估方法 (14)8.3 土壤污染源头控制 (15)8.3.1 概述 (15)8.3.2 政策法规制定 (15)8.3.3 生产过程优化 (15)8.3.4 农业生产管理 (15)8.3.5 生活垃圾处理 (15)8.3.6 工业园区污染治理 (15)第九章环保政策与法规 (15)9.1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5)9.1.1 宪法规定 (16)9.1.2 环境保护法 (16)9.1.3 环境影响评价法 (16)9.1.4 污染防治法 (16)9.1.5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法 (16)9.2 环保政策制定与实施 (16)9.2.1 环保政策制定 (16)9.2.2 环保政策实施 (16)9.3 环保监管与执法 (17)9.3.1 环保监管体系 (17)9.3.2 环保执法 (17)第十章环保产业发展 (17)10.1 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7)10.1.1 环保产业现状 (17)10.1.2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17)10.2 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 (18)10.2.1 环保技术创新 (18)10.2.2 环保技术推广 (18)10.3 环保产业市场分析 (18)10.3.1 市场规模 (18)10.3.2 市场竞争格局 (18)10.3.3 市场发展前景 (18)第一章污染源概述1.1 污染源分类污染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生物指示物课件ppt
生物指示物可以监测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等,有助于评估土壤质量和采取修复措施。
药物研发与生产
药物筛选
生物指示物可以用于药物 筛选过程中,帮助筛选出 具有潜在疗效的药物候选 物。
药物代谢研究
生物指示物可以用于研究 药物的代谢过程和机制, 有助于药物设计和优化。
药物生产质量控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生物指示物的国际标准,推动 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
提高生物指示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01
优化生物指示物设计
通过改进生物指示物的设计和制备方法,提高其灵敏度和特异性。
02
采用多指标检测
采用多个生物指示物联合检测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目标物的存在
和浓度。
03
生物指示物课件
目 录
• 生物指示物概述 • 常见生物指示物介绍 • 生物指示物的检测方法 • 生物指示物的应用案例 • 生物指示物的未来发展
01
生物指示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生物指示物是指那些能够指示环境变化或污染状况的生物种 类或种群,它们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变化敏感 ,可以作为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指标。
分类
根据其指示的性质,生物指示物可以分为两类,即直接指示 物和间接指示物。直接指示物是指那些直接暴露于污染物或 环境变化中的生物,而间接指示物则是通过其生理、行为或 繁殖等反应来指示环境变化的生物。
生物指示物的应用领域
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恢复
生物指示物可用于评估污染物对生态 系统的影响和风险,通过监测生物种 群的变化,可以了解污染物的生态毒 性。
免疫荧光技术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微生物的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和分布来判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1.1 实验目的与意义1.2 实验原理与方法1.3 实验器材与试剂1.4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点1.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二章:环境生物学样品采集与处理2.1 样品采集方法2.2 样品处理与保存2.3 样品分析与检测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三章: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3.1 生物指示物的概念与作用3.2 生物指示物的选择与采集3.3 生物指示物的检测与分析3.4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3.5 实验思考与讨论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1 概述4.2 PCR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3 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4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5.1 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与分类5.2 微生物接种技术及其应用5.3 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5.4 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其应用5.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六章:微生物学实验技术6.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6.2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6.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代谢产物分析6.4 微生物的基因提取与PCR扩增6.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七章:环境DNA分析技术7.1 环境DNA提取与纯化7.2 PCR扩增与环境DNA测序7.3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环境DNA数据库建立7.4 环境DNA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7.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八章:生物传感器技术8.1 生物传感器的类型与原理8.2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8.3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8.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九章:生物反应器技术9.1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9.2 微生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与代谢9.3 生物反应器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9.4 实验过程监控与优化9.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十章: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0.1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0.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保护策略10.3 植物修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4 微生物接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一章:环境生物工程案例分析11.1 环境生物工程概述11.2 废水处理案例分析11.3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案例分析11.4 生物修复案例分析11.5 实验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创新12.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2.2 实验创新的方法与策略12.3 实验数据分析与评价12.5 实验创新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三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交叉研究13.1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3.2 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13.3 环境科学在其他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13.4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13.5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四章:实验室安全与伦理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与操作14.3 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14.4 实验室伦理与责任14.5 实验安全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五章:实验总结与展望15.1 实验成果总结15.2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5.3 实验技能的提升与拓展15.4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的完整教案,包括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样品采集与处理、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等五个章节。
《生物指示物》课件
生物指示物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用于评估 和监测生态恢复的效果。
详细描述
生物指示物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状 况,通过对其种群数量、分布、生长等指标的监测,可以评 估生态恢复工程的效果和进展,为生态恢复工程的优化和调 整提供科学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物指示物》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
• 生物指示物的定义与分类 • 生物指示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生物指示物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
的应用 • 生物指示物的选择与使用 • 生物指示物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案例分析
01
生物指示物的定义与分类
生物指示物的定义
生物指示物定义
生物指示物的应用
生物指示物是用于监测环境变化对生 物影响的指标,通过观察生物指示物 的反应可以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
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 领域广泛应用,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
生物指示物的选择
选择对环境变化敏感、反应明显的生 物指示物,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环境质 量的变化。
生物指示物的分类
01
02
03
按照生物分类
可分为微生物指示物、植 物指示物和动物指示物等 。
按照反应类型
可分为生理反应型、行为 反应型和生态反应型等。
易获取性
应易于获取且成本合理。
生物指示物的使用方法
采样
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采集生物指示物。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
实验设置
在实验室内模拟或重现现场环境。
结果应用
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环境监测和生态评估 。
生物指示物的局限性
物种差异
不同物种对同一环境变化的反应可能 不同。
指示生物
两栖动物指示水体污染状况1、什么是指示生物指示生物又叫生物指示物,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能通过其特性、数量、种类或群落等变化,只是环境或某一环境因子特征的生物。
水污染指示生物是在一定的水质条件下生存,对水体的环境质量的变化反应敏感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水生生物。
从生物学监测为环境的监测提供依据。
水污染的指示生物的种类很多,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等。
2、指示生物指示水体污染的优越性(1)反应灵敏,生物对外界的微小变化可迅速作出反应;(2)真实全面,直接反应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连续监测,克服理化监测的局限性和取样的繁琐性;3、为什么选择两栖动物(1)独特的生活周期——水陆两栖卵和蝌蚪在水中生活,成体在接近水的陆地上生活,可监测水体污染,也可以监测陆地上的污染物;(2)特殊的生理学特性——皮肤呼吸皮肤的渗透性很强,对污染物的累积作用很明显;(3)对水质的变化极为敏感环境因子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通过卵和蝌蚪的形态、行为以及某些生理指标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来。
4、两栖动物如何指示水体污染(1)微观变化检测红细胞、染色体、DNA和特定的蛋白质(2)宏观变化行为变化和形态变化(如卵团形态、蝌蚪形态、蝌蚪运动规律等)根据两栖动物表现出的受害特征,可以对污染物种类进行定性分析;也可根据症状的轻重、面积大小、对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初步的定量分析。
常见的是对形态的危害:(1)躯体收缩,呈“S”形;(2)尾弯曲,尾肌萎缩;(3)口和鼻孔大张;(4)眼睛凸出;(5)皮肤表面出现许多泡状瘤,色素部分脱落或完全脱落,皮肤透明等;(6)头部膨大;(7)体重减轻等。
表1 主要水体污染物对部分两栖类蝌蚪形态的危害行为特征应激反应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特性,当蝌蚪接触到低剂量有害污染物时,刺激其嗅觉、味觉和视觉等感受器官,影响呼吸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蝌蚪的活动能力如摄食、逃避敌害、繁殖或其它行为,并改变其在水体中的分布。
生物指示物PPT
• 蛋白加合物:血红蛋白(Hb)-加合物(色谱-质谱法、免疫法)
• 生物群落监测法
• 付生植物群落监测法:地衣生长绘图法 • 微生物监测法:大气污染微生物监测法、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如PFU法) •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 • 微宇宙法: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AM)、土壤核心微宇宙(SCM)
• 监测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监测目的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毒理作用机制 根据生物的特性
10
1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的方法
生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 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方法 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11
1 生物监测
• 生物预警和监测环境变化的机理
• 人为胁迫下生物系统会对受损环境发生一些在自然条件下 没有或罕见的生物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发生在生物系统的 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 的各个层次。反应强度与环境受损程度存在着相关性,是 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预警的基础。
7
1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 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 层次上的变化对人为胁迫的生物学响应反 应来阐明环境状况。即用生物作指标对环 境质量变化进行指示,从生物学的角度对 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为环境质量评价 提供依据。
8
1 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预警历史悠久
上述效应的研究促使生物调查/监视(Biological Surveillance) 方法用于替代(或至少是补充)化学分析方法监测环境质量。在一段 时间内同一环境中生物调查包括一系列相似的调查内容,因此是动态 的。若生物调查具有特殊目的,如按规范规定的污染物,则称为生物 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Biomonitoring)。
生物指示物名词解释
生物指示物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生物指示物!你知道啥是生物指示物不?就好比说,一只小蚂蚁能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周围环境的事儿呢!比如说,要是你在一个地方看到蚂蚁们都在急匆匆地搬家,那是不是就感觉可能要下雨啦?这小蚂蚁不就成了天气的生物指示物嘛!
再比如说那些可爱的候鸟,它们每年的迁徙路线和时间那可是相当固定的呀!要是哪一年它们的行为出现了异常,这不就像是在给我们发出信号,说环境可能有变化啦!就像我们每天看天气预报一样,候鸟就是大自然的“移动天气预报员”呀!
还有那些对水质特别敏感的小鱼小虾们。
如果原本清澈的水里,它们突然都不见了踪影,或者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症状,那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这水可能不干净啦?它们就是水质量的生物指示物呀!
你想想看,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不是超多?就像我们通过观察朋友的表情和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心情一样。
生物指示物不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些暗示和提醒嘛!
我们人类可不能小瞧这些小小的生物指示物哦,它们可是大自然的“情报员”呢!它们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所以呀,我们要多留意身边这些神奇的小生物,它们能告诉我们的远比我们想象得多得多呢!总之,生物指示物真的超级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们的存在和作用呀!。
生物指示物--文档资料
背景介绍
生物易被环境中过量的污染物或自然物质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物群落中种群结构或者优势种群的改变; 2)群落中种群多样化的改变; 3)生物群体中死亡率增加,特别是早期发育的 敏感期如卵和幼虫阶段; 4)个体生理和行为的改变; 5)个体形态学和组织学出现问题; 6)个体的组织中积累污染物或者代谢物。
生态毒理性试验
生态毒理性试验又称生物测试,它是利用生物 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等变化 测试污染状况的方法,分为静水式生物测试和 流水式生物测试。 生物测试法主要应用于对污染源的监测,采用 此方法可以反映很多重要信息,如有害物质进 入周围环境时其毒性如何或能否发生改变,接 收系统受影响的程度如何,何种有害物质的致 毒性最大以及在何条件下毒性最强,对生物的 生活史能产生什么影响。
PFU(polyurethane foam unit)法是应用 泡沫塑料块作为人工基质来收集水体中微型生 物群落,测定该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各种参数, 以评价水质。 用室内毒性试验方法,预报工业废水和化学品 对受纳水体中微型生物群落的毒性强度,为制 定其安全浓度和最高允许浓度提出群落级别水 平的基准。 适用于采用原生动物、藻类对水质进行监测, 是群落水平上、连续的生物监测。
硝化细菌测试法
硝化细菌为专性化学能自养型细菌,它包括氨 氧化菌和亚硝酸氧化菌两个亚群。 硝化过程:氨氧化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亚硝 酸氧化为硝酸。 鉴于硝化细菌对多种化学物质比较敏感,通过 测定化学物质对硝化细菌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来表明化学物质毒性大小和对自然界中氮循环 功能的影响程度,该方法检测污染物毒性具有 简便、敏感、快速、廉价和定量等特性。
生物监测的定义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名词术语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名词术语1.环境指示生物(Environmental bioindicator)许多生物对环境,尤其是对大气和水体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
所谓指示生物又叫做生物指示物,就是指那些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通过其特性、数量、种类或群落等变化,指示环境或某一环境因子特征的生物。
2.环境生物标记物(Environmental biomaker)生物标志物在医学上一般是指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对它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
检查一种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鉴定、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可能起到帮助作用。
环境生物标记物是指示环境暴露和有害效应的可测量生物反应,包括细胞、生理、生化、行为、能量、分子或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它能显示分子或细胞水平的暴露- 效应关系,并能为环境污染物所造成的暴露或危害提供有效的检测手段。
3.根际(Rhizosphere)是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根际的范围很小,一般指离跟轴表面数毫米之内。
4.深度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AOP)是指在体系中能产生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OH),充分利用自由基的活性,快速彻底地氧化有机污染物。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植物稳定(Phytostabilization)是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根际的一些分泌物,增加土壤中有毒金属的稳定性,从而减少金属向作物的迁移,以及被淋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其中包括沉淀、螯合、氧化还原等多种过程。
6.生物刺激(Biostimulation)满足土著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条件,诸如提供电子受体、供体、氧以及营养物等。
7.生物强化(Bioaugmentation)需要不断地向污染环境投入外源微生物、酶、其他生长基质或氮、磷无机盐。
指示生物
定义
指示生物又称生物指示器,是指那些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通过其特性、数量、种类或群落等变化,指示环 境或某一环境因子特征的生物。在环境保护上,常用一些敏感生物指示环境污染状况。如唐菖蒲可以指示氟化氢 的污染状况,地衣可以指示二氧化硫的污染状况,颤蚓的数量可以指示水体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指示生物包括指 示植物、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及细菌等。
分类
指示生物可分为敏感指示生物和耐性指示植物这两类。
①敏感指示生物
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含量很低,甚至低至化学方法无法测定时,一些生物能表现出某些灵敏的反应,这些生物 就称为敏感指示生物。可以根据生物反应症状及反应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污染物浓度。如牵牛花对光化学烟 雾很敏感。
②耐性指示植物
这类植物在不良的环境中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势,也就是说污染的环境反而能促进这类植物的生长。如水体 富营养化,蓝藻大量出现。
指示生物
环境监测行的手段
01 定义
03 优点 05 选择要求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分类 06 影响与应用
指示生物是指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它可分为敏感指示生物和耐性指示植物,也可分为 水污染指示生物、大气污染指示生物、土壤污染指示生物。
利用指示生物开展生物监测,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环境污染的综合生物学效应,是环境监测行之有效的手段 之一。
3、环境监测是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传统的理化监测和单一的理化指标难以测定和反映污染物的 综合生物学效应。利用指示生物开展生物监测,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环境污染的综合生物学效应,是环境监测行 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谢谢观看
1909年德国学者B·科尔克维茨和M·马松对一些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流的生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河流 的不同污染带,存在着表示这一污染带特性的生物。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示生物的概念。例如水中存在着责 翅目、蜉蝣目稚虫或毛翅目幼虫,水质一般比较清洁;而颤蚓类大量存在或食蚜蝇幼虫出现时,水体一般是受到 严重的有机物污染。许多浮游生物、水生微型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摇蚊幼虫、蚤和藻类对水体受到的有 机物污染也具有指示作用。此外,还可利用一些生物的行为、生理生化反应等对水污染进行评价。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条加工、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应当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一条托幼机构应当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毛巾、玩具和其他幼儿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
第十二条出租衣物及洗涤衣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相关物品及场所进行消毒。
第十三条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实验的器材、污染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防止实验室感染和致病微生物的扩散。
消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文
消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办法负责监督管理系统的消毒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使消毒管理系统,实现了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国家规定,定期进行消毒和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条加工、销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或来自疫区可能是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毛皮,应当进行消毒。
第十一条托幼机构应当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毛巾、玩具和其他幼儿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
第十二条出租衣物及洗涤衣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相关物品及场所进行消毒。
第十三条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实验的器材、污染物品等按规定进行消毒,防止实验室感染和致病微生物的扩散。
生物指示物
生物标志物法
• 生物标志物: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 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 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 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 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 标。它可以对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
生物标志物的体系
组织层次
生物残毒测定
生物残毒测定又称水生生物法,它是利用生物 含污量进行水体监测和评价。
水体中重金属、有机农药和放射性物质有时含 量较低,采用常规理化法分析比较困难,而许 多水生生物往往对它们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因 此,根据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残留量可推断出 水体的污染程度。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方法(PFU)
• 对那些剂量小、长期作用产生的慢性毒性效应,用理化方法很难进行测定,而生物监测却可以做到;
四
• 生物监测克服了理化监测的局限性和连续取样的繁琐性;
五
• 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和维修工作,可以做到大面积的连续布点,甚至是在边远地区也可以做到,因 六 此生物监测的费用较理化监测大大减少。
常用的监测技术方法
生态毒理性试验
生态毒理性试验又称生物测试,它是利用生物受 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等变化测试 污染状况的方法,分为静水式生物测试和流水式 生物测试。
生物测试法主要应用于对污染源的监测,采用此 方法可以反映很多重要信息,如有害物质进入周 围环境时其毒性如何或能否发生改变,接收系统 受影响的程度如何,何种有害物质的致毒性最大 以及在何条件下毒性最强,对生物的生活史能产 生什么影响。
生物标志物的一些测定方法
• 色谱/质谱法 质谱与毛细管气相色谱(CGC)的联用是目前灵敏 度最高的技术之一。然而多数被修饰的碱基、核 苷酸沸点较高,采用CGC法时必须先将其衍生化。 另外,近年来采用快原子轰击(FAB)法将DNA加 合物离子化,并将质谱与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结合 使用,同时毛细管区带电泳(CZE)与质谱联用检 测DNA加合物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7号《消毒管理办法》的修订已于2001年12月29日部务会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1992年8月31日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部长张文康二00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消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第十条加工、出售、运输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来自疫区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皮毛,应当进行消毒处理.第十一条托幼机构应当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毛巾、玩具和其他幼儿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 1、 2 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物种是可变的。
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渐渐进化的。
③用进废退和获取性遗传。
器官用得越多就更加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2)历史贡献:否认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确立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限制性:缺少事实依照,多数来自主观推断,说服力不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①过分生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广泛拥有很强的生殖能力,能产生好多后辈,不一样的个体间有必定的差别,为自然选择供给了足够的选择资料。
②生计斗争——选择的手段。
包含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生计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供给原资料。
④适者生计——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决定遗传的变异是幸存或被裁减,适者生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说模型书p111(3)进步意义①它论证了生物是不停进化的,而且对生物进化的原由作出了合理的解说。
②它揭露了生命现象的一致性原由: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先人,较好的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③它指出生物界千差万其他种类之间有必定的内在联系,进而大大促使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④赐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致使命的打击,为辩证唯心主义世界观供给了有力的武器。
(4)限制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可以作出科学的解说。
②生物进化的解说也限制于个体水平,应立足于集体水平.③达尔文重申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可以很好的解说生物大迸发等现象。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基因频次的改变与生物进化(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①种群:生活在必定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生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所有基因。
即种群内所有个体、所有细胞的所有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 利用生物指标对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 由于生物接受的是各种环境因子与污染物 的综合作用,因而反映的是各种影响因子 对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整个环境的 生物学损伤后果的监测与评价。与理化监 测方法相互补充,就能帮助人们及时获取 有关环境 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的综合信息, 为环境控制管理提供依据。
• 陆地环境退化的预警体系
陆地环境退化与否与地表植被的变化高度相关,分析监测植被的变化 是有效开展陆地环境预警的手段。植被没有移动能力,最能真实地表 现环境的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变化起到适时警报器的功能。 遥感技术:草地遥感监测技术
1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的局限性 局限性
• 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胁迫(叶斑) • 可能受到监测生物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 费时且难确定环境污染物的实际浓度
引言
• 生物监测比化学分析更具有优势。如大多数污 染监测程序是建立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进行样品采集 (定时采样),连续采样通常行不通并且很昂贵。 这样,在常规化学采样方案中,尤其是在可变环境 (如大气和河流)中采样间隔内任何一个污染高峰 或低谷可能都检测不到(undetected) 。相反,生 物体在瞬时污染情况下可发生可测反应,在高污染 水平反应更明显。它们还可以在污染物波动水平提 供时间-综合(time-integrated)反应。依据选用生 物寿命不同,这种反应可从几天(微生物)至几个 月/几年间(大型植物、大型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 物)变化。
引言
• 许多污染物可在同一环境中出现,并且 能够进行化学分析的单一污染物的数量是 有限的。因为生物群落可对任何有害污染 物产生反应,由于现存污染物水平的提高 或新的/不期望污染物的出现而检测到的变 化可以看作详细化学分析(detailed chemical analysis)的警告和预兆。而且, 许多不能被检测到的污染物协同或拮抗效 应在生物体上是可以检测到的。
1 生物监测
• 生物对污染环境的监测和指示
• 生物监测方法 生物层次:生理生态、生物群落、遗传学、分子标记 生物种类:植物监测 :植物监测 植物监测、动物监测、微生物监测、(人类 人类) 人类 环境介质:大气污染监测、水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
1 生物监测
• 生物对污染环境的监测和指示
• 形态结构监测 • 应用最广泛、发展最成熟—利用生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 动物生病、死亡、迁移 植物叶片病变,植株生病、死亡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 生理生化监测 • 植物酶活(增加或减少)、胁迫代谢物(增多)、代谢 (增加或减少) • 动物生理代谢指标(呼吸频率、呼吸代谢、摄食量、抗病 力)、生化指标(血糖、酶活、代谢) • 微生物发光、畸变(PAHs对细菌)
1 生物监测
• 生物对污染环境的监测和指示
• 分子标记
• DNA损伤试验:非程序性DNA修复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 • DNA-加合物测定:免疫法、荧光法、32P-后标记法 • 蛋白加合物:血红蛋白(Hb)-加合物(色谱-质谱法、免疫法)
• 生物群落监测法
• 付生植物群落监测法:地衣生长绘图法 • 微生物监测法:大气污染微生物监测法、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如PFU法) •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 • 微宇宙法: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AM)、土壤核心微宇宙(SCM) 模拟农田生态系统
1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 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 层次上的变化对人为胁迫的生物学响应反 应来阐明环境状况。即用生物作指标对环 境质量变化进行指示,从生物学的角度对 环境质量变化进行监测,为环境质量评价 提供依据。
1 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预警历史悠久
• 监测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监测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监测目的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毒理作用机制 根据生物的特性
1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的方法 生物监测的方法
生态学方法 生理学方法 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方法 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1 生物监测
• 生物预警和监测环境变化的机理
• 人为胁迫下生物系统会对受损环境发生一些在自然条件下 没有或罕见的生物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发生在生物系统的 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 的各个层次。反应强度与环境受损程度存在着相关性,是 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预警的基础。 • 个体水平的生物反应 • 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生物反应 细胞膜、生物酶、 染色体结构变异、数目变异、DNA损伤、基因突变 组织、器官水平的生物反应 植物叶片的各种伤斑/坏死、畸形
2 监测群落结构
•
许多生物监测方法是基于污染导致 的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实际上,很难 对整个群落进行操作。因此,通常是研 究群落的一定区域,例如水生生态系统 中的浮游植物或底栖生物和陆地生态系 统中的大型无脊椎动物或大型植物。
2 监测群落结构
• 监测群落结构的方法是建立在生物群落中个 体的出现-消失(presence-absence)和/或数值 多度基础之上的。传统上采用多样性指数或相似 性指数,很少采用物种多度模型。相对于任何污 染物来说,除非有广泛的可利用的环境数据,否 则运用这些方法观察到的变化具有主观性而缺乏 客观性。近年来,更加复杂的多元分析技术比较 客观地与影响因素(特殊污染物等)联系起来运 用于监测中。然而,即使对非专业人士来讲,许 多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应用起来很容易,并 且是有成本效益的,因此,保证了它们在污染监 测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古代帝王缮前令奴仆尝食 矿工下井前以绳缚鸡投井 利用金丝雀、老鼠监测地下矿区瓦斯含量
·20世纪初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 ·生物监测以环境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 浓度-反应关系为基础
1 生物监测
• 监测生物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监测生物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对人为胁迫敏感并具有特异性反应 遗传稳定、对人为胁迫反应个体差异小、发育正常、健康 易于繁殖和管理且常见(避免用珍惜濒危物种) 尽量用既有监测又兼有其他功能的生物(经济或观赏)
1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环境预警中的应用
• 水体污染的预警体系
退化水体的生物监测自动报警系统是利用生物敏感性对污染源排放的 废水和地表水的水质变化进行连续监测、传输和数据处理的一种监测 系统。 较早的生物预警:鱼 流水或废水 死亡率(数)/受害症状 自动报警系统:监测生物的生理或行为参数 生物传感器
有机物和排泄物
2 监测群落结构
• 在实际情况下,单个物种的毒性试验常 常不能真实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受污染胁迫 的状况。从群落水平上测量胁迫反应能够在 一定程度上克服由单个或少数几个物种的胁 迫反应解释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所带来的困 难。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学者提 出了多种描述群落结构和组成变化的参数用 于研究污染所引起的群落及生态系统效应。
• 弥补
• 配合理化监测 • 监测生物规范化、监测条件标准化、浓度-反应曲线精确 化、监测人员专业化
1生物监测
• 用活生物体进行污染物生物监测的方法很多。可 大体划分为表1。不论选用哪种方法,采集具有代 表性和有意义的生物样品是任何调查成功的关键。 采样方法很多,一些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利用 所得数据进行解释和外推时必须将其考虑进去。 考虑到时间、资金和人力等所选用的方法必须和 规定的方法达到折衷(compromise)。采样方法 的选择还受到采样要求的影响,还应该与不同操 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所测数据进行比较。
引言
• 借助于各种先进检测仪器和分析手段的理化 监测方法,虽然能够精确测定环境污染物的瞬时 浓度,但不能反映各种污染物联合作用于生物系 统的长期影响。人为导致的受损环境中各种污染 物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生物系统。不同污染物 之间或发生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如果不考虑 污染物、环境因素和生物的综合作用,就不能真 正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状况, 不能真正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1 生物监测
• 生物监测环境预警中的应用
• 环境预警 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或环境容量基础上,通过一些重要的 自然状态指标,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环境 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提供环境危险信号的警示报告。 由于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组合,其 中的生物随环境变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反应的综合性和 敏感性,从而在环境预警中生物监测具有重要作用。某些 生物对特定污染物极为敏感,甚至有时精密仪器也难检测 的一些微量污染物就能对生物体产生严重伤害。有些生物 具有很强的蓄积环境污染物能力,利用这些高敏感、高蓄 积的的监测生物,能够及时检测出环境中存在的微量污染 物,作为早期环境污染的报警器。
1 生物监测
• 生物对污染环境的监测和指示
• • • • • 体内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监测 地衣和苔藓植物 高等植物叶片、树皮 水生生物 人体健康监测(血液、头发、尿液)
1 生物监测
• 生物对污染环境的监测和指示
• 遗传毒理监测(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遗传毒理监测(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 体外基因突变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体细胞株突变 试验 • 体内基因突变试验:显性致死突变试验(生殖细胞染色 体)、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 染色体畸变试验:体细胞、生殖细胞、体内、体外 • 微核试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引言
在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过量时生物体同样受到影响,这经常用于指 示污染的性质和程度。这些效应类型可归纳为以下一些或全部内容: 1.1生物群落中物种和/或优势种群发生改变; 1.2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发生改变; 1.3种群死亡率上升,尤其是卵和幼体阶段(早期发展阶段很敏感); 1.4个体生理和行为的改变; 1.5个体形态和组织畸变; 1.6个体组织中污染物或其代谢物的积累(Build-up) 上述效应的研究促使生物调查/监视(Biological Surveillance) ) 方法用于替代(或至少是补充)化学分析方法监测环境质量。在一段 时间内同一环境中生物调查包括一系列相似的调查内容,因此是动态 的。若生物调查具有特殊目的,如按规范规定的污染物,则称为生物 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Biomonito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