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课程的客观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课程的客观基础
课程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究竟什么力量左右着课程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课程产生的客观基础,掌握三因素在制约课程中的辩证关系
重点:三因素在制约课程中的辩证关系
难点:三因素在制约课程中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方式:
第一节课程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
一、几种观点的辨析
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认为:当代校外生活的需要、学习者本质的要求、学科专家的意见
2、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泰勒认为:教育思想、社会变革、经济和科技进步。其中教育思想包括对培养目标、知识本质、学生心理以及教学方法的认识。
3、我国学者陈侠认为:最主要、最根本的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具体说来则包括: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需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儿童身心的发展、学校类型和、制度等八个方面。
4、我国学者王策三认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知识、社会要求与条件、学生等,内部因素包括课程的历史传统、教学论特别是课程论观点、课程发展的自身规律。
二、社会与课程
1、社会因素的涵义
社会因素是由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社会因素对课程的独特制约作用
(1)各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制约作用具有不同的侧重面
①生产力是学校课程不断演变的最终推动力;
②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课程的性质起决定作用(尤其是社会科学部分)
③社会意识形态更与课程内容具有血肉般的联系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对学校课程的变化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课程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2)三个基本社会因素对课程的综合作用具有一致性。
三、学生与课程
课程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学生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发展有赖于课程的指引;课程的设计也须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水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学生因素的界定
(1)学生需要不同于社会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指学生身心发展对物质和精神所产生的要求,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因:如儿童的动机、兴趣、智力水平和努力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二是外因: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2)学生因素不等于学生需要。制约课程的学生因素是指学生健康成长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包括健身的需要、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了解自我的需要、掌握劳动技能的需要、升学与就业的需要,) 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因素与学生需要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学生因素制约课程的独特作用
(1)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课程的制约满足间接经验的学习
①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
制约着课程的设置适当满足直接经验学习
由于学生心理活动各有特点:按一定时间比例设置
兴趣活动课
课程目标设计反映身心发展统一性兴趣活动课
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要求不同学段课程目标
制约着课程目标设计
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教材的编制
(2)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对课程的制约
①要求课程水准必须高于原有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②各科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要高中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
但多年来,我国教材普遍存在“深、难、重”的问题。
四、知识与课程
1、知识的本质特征
知识的本质是人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成果。
2、知识因素制约着课程的独特作用
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知识的发展对课程内容的量与质的改变都有重大影响。
(1)知识的增长制约着课程内容的更新;
(2)科学结构的演进制约着课程结构的演进。如科学结构经历了:笼统综合化-纵向分科化-整体综合化。
古代学校课程重文轻理,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综合性;随着科学的分化,学校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发生了分化;由于科学结构呈现整体化发展趋势,高等学校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增多,中学设置了综合理科、综合社会学科等。
第二节“三因素”制约课程的辩证关系
一、“三因素”在制约课程之中的复杂关系
1、“三因素”在制约课程之中的复杂关系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有着质的统一: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是人存在的形式。因此,讲社会离不开人、讲人也不能脱离社会。一方面,人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发展的追求及这种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因素”在制约课程中的关系不是平面关系,而是立体关系,三者处于两个层次。制约课程的社会因素处于第一层次,它决定了课程设计的方向的课程运行的归宿。学生因素处于制约课程的第二层次,它决定课程设计的着眼点和具体落脚点。知识因素则介于制约课程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之间,为选择和更新课程内容提供源泉和依据。这种立体关系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上,即宏观课程结构(课程计划)、中观课程结构(学科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教材结构)。
2、“三因素”在制约课程中的矛盾关系
(1)社会制约作用与学生制约作用的矛盾
一方面,社会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方面需要,比如身心发展的需要、升学的需要、就业的需要等;另一方面,学生对课程的需要有时脱离社会全局性的要求,比如,有些中学生只想升学,不想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等。
(2)社会制约作用与知识制约作用的矛盾
封建社会,重文轻理,导致理科教育受到扼杀;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自然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社会科学的一些错误观点(唯心史观)仍然传授给学生;社会主义社会,各校办学条件的不平衡,使最新科学文化成果不能及时引入学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