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合集下载

千分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千分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千分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1.概述1.1测量方法:依据JJG21-2008《千分尺》,千分尺示值误差是用4等量块校准而得。

1.2环境条件:温度:(20±1)℃,相对湿度≤65%1.3被测对象:以测量上限为25、50、75、100千分尺为对象进行分析。

1.4测量标准:4等量块,中心长度测量不确定度:U=(0.2+2L)um,(L: m)1.5评定结果的使用:在符合上述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一般可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

2.数学模型:∆L=La-Ls式中:∆L——千分尺校准点示值误差;La——千分尺示值;Ls——量块长度3.合成方差和灵敏系数式中:c1=1,c2=-14.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5.计算分量标准不确定度5.1测量读数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La)5.1.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 (La 1)对某千分尺25mm 示值,在重复条件下连续测量10次,得测量列: 25.000 25.000 25.000 25.001 25.001 25.000 25.001 25.001 25.000 25.000 单次测量实验标准差:1)(2--=∑n L Ls a ai=0.516μm5.1.2千分尺估读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 (La 1)对于0.01mm 分度值的千分尺,估读误差为±1μm ,该误差估计为三角分布,故有:u (La 1)=1/=0.41μm5.2量块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 (Ls )千分尺用4等量块对零(测量上限大于25mm 千分尺)和校准。

4等量块示值不确定度为:(0.2+2L )μm ,估计接近正态分布,包含因子k=2.58,故u(Ls)=(0.2+2L)/2.58 (L : m)5.2.1对零量块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 (Ls 1) u(Ls 1)=(0.2+2Lo)/2.58 (Lo :对零量块长度(m )) La=25mm u(Ls 1)=0(无需对零位)La=50mm u(Ls 1)=0.097μm (用25mm 量块对零位) La=75mm u(Ls 1)=0.116μm (用50mm 量块对零位) La=100mm u(Ls 1)=0.136μm (用75mm 量块对零位) 5.2.2校准用量块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 (Ls 2)不同测量上限千分尺因校准量块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列于下面:u(Ls2)=(0.2+2×La×10-3)/2.58(La:mm)La=25mm u(Ls2)=0.097μmLa=50mm u(Ls2)=0.116μmLa=75mm u(Ls2)=0.136μmLa=100mm u(Ls2)=0.155μm5.2.3千分尺与量块线膨胀系数差在温度偏离标准温度20℃时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Ls3)千分尺与量块两者热膨胀系数差应在±2×10-6/℃范围内,估计三角分布,包含因子,检定室温度与标准温度差以5℃计,故:La=25mm u(Ls3)=0.102μmLa=50mm u(Ls3)=0.204μmLa=75mm u(Ls3)=0.306μmLa=100mm u(Ls3)=0.408μm5.2.4千分尺和量块温度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Ls4)千分尺和校准量块间温差为±0.3℃,估计均匀分布,k取,故:La=25mm u(Ls3)=0.0498μmLa=50mm u(Ls3)=0.0996μmLa=75mm u(Ls3)=0.149μmLa=100mm u(Ls3)=0.199μm量块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La=25mm:La=50mm:La=75mm:La=100mm: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La=25mm:La=50mm:La=75mm:La=100mm:7.扩展不确定度8.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报告与表示La=25mm U=k×u c(∆L)=2×0.537≈1.1μm La=50mm U=k×u c(∆L)=2×0.584≈1.2μm La=75mm U=k×u c(∆L)=2×0.646≈1.3μm La=100mm U=k×u c(∆L)=2×0.711≈1.4μm。

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

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

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 举例:(1)检测钢筋原材的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 m 的数学模型 R m =OP S F式中:R m —拉伸强度S O —试件直径F P —试件拉断时的拉力得:F P 的灵敏系数:C 1=P F Rn ∂∂=OS 1 S O 的灵敏系数:C 2=OS Rn ∂∂=-2OP S F(2)试验机进行校准的数字模型 δ=F -F 式中:δ—试验机的示值误差F —对应力F 作用下试验机3次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F —校准试验机时施加的标准力值 按照求偏倒数的方法分别对F 、F 求导 得F 的灵敏系数C 1=F∂∂δ=1 F 的灵敏系数C 2=F∂∂δ=1根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定义得:试验机示值误差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方差为:)()()()()(22222F u FF u Fu c ∂∂+∂∂=δδδ)()()()()(222222212F u F u F u C F u C u c +=+=δ即合成不确定度为:)()()(22F u F u u c +=δ (1) A 类评定对x i 作n i 次独立重复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x ik ,(k=1,2,…n i ),则其最佳估计值(平均值)为:x i =in k ikn xi∑=1单次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x ik )=s(x ik )=1)(12--∑=i n k ikn x xi估计值x i 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x ik )=s(x ik )=iikn )s(x如测量系统稳定,实时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μ(x ik )均可以由预先评估时所作的n i 次测量结果得到。

如实时提供给客户的是单次测量的测得值,其标准不确定度可以用上述μ(x ik )=s (x ik )的值,如实时提供给客户的是m (列如m=3)次测得值的平均值,其相应的标准不确定度为m)s(x ik ,(一般m ≤n )。

利用极差法ΔR 进行计算 如测量3次 则由ΔR=minmaxx x -再将ΔR 除以系数C 得到半宽a (C 的查法见JJF1059.1的极差系数C 及自由度V )即a=64.1R ∆因为均匀分布,则k=3表 极差系数C 及自由度V因此得A 类不确定度364.1R A∆=μ(此处的半宽a 在JJF1059.1中实际上是实验标准差测量次数为n 时,3处应该是n)在JJF1059.1中极差表示为R,半宽a 是用的单次结果的x i 的试验标准差S(x i )(在x i 接近正态分布时)实验标准差为:)()(i ix CR x S μ==则其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nx S i A )(=μ(n 为被测量的次数)(2)B 类评定1)若资料(如检验证书)给出x i 的扩展不确定度U(x i )和包含因子 K ,则x i 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x i )=kx U i )(例:校准证书上指出标准称值为1kg 的砝码的实际质量m=1000.032,并说明按包含因子k=3给出别的扩展不确定度U=0.24mg则该砝码的标准不确定度为:gmgm μμ80324.0)(==2)已知扩展不确定度和置信水准的正态分布u(x i )=PPK U并给出正态分布情况下置信水准P 与包含因子K P 间的关系例如:校准证书上给的标准值为10Ω的标准电阻器R S 在23℃时为S R =(10.00074±0.0013)Ω同时说明置信概率P=99%由于Ω=m U 13.099查表得知K P =2.58,则标准不确定度及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Ω=Ω=Ω=μ5005.058.213.0)(m m Ru S5)()(==SS rel R R u Rs u ×10-63)若资料中给出了U p (x i )(其中p 为置信概率),则包含因子K p 与x i 的分布有关,此时除非另有说明一般按照正态分布考虑,对应p=0.95,k 可以查表得到,即K p =1.960;4)若资料给出了U p (x i )及V eff ,则K p 可查t 分布得到,即K p =t p (V eff ); 5)若由资料查得或判断x i 的可能分布区间半宽度α(通常为允许误差限的绝对值)则x i 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x i )=kα此时,k 与x i 的分布有关(参见JJF1059.1表 “常用非正态分布时k值及B 类标准不确定度)(x u”)对应几种非正态分布其包含因子为: 4.9.6合成不确定度u c (y)的计算u c (y)=()()()∑∑∑=-=+=⋅⋅⋅∂∂⋅∂∂+⎪⎪⎭⎫ ⎝⎛∂∂Ni N i Ni j j i j i jii i x u x u x x x f xfx u x f 111122,2)(γ式中x i ,x j 为输入量(i ≠j ),γ(x i ,x j )为输入量x i 和x j 之间的相关系数估计值。

测绘技术中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和步骤

测绘技术中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和步骤

测绘技术中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和步骤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测绘工作中,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中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一、为什么需要数学模型在测绘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和信息可能来自于各种测量工具,如全站仪、GPS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需要利用数学模型来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数学模型可以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形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计算各种测量结果,提高测绘工作的精度和效率。

二、数学模型建立的步骤(1)问题定义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定义和目标。

这包括了确定测量的对象、要求和约束条件等。

只有明确了问题的定义,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数学模型。

(2)数据采集和处理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采集和整理不同来源的数据,如测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

对于采集到的数据,我们还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清洗,去除异常值和噪声,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在选择数学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算法。

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概率统计、线性回归、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等。

不同的数学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假设条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模型参数估计和优化建立数学模型后,需要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优化。

这一步骤是通过最小化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残差来实现的。

根据具体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优化算法来求解模型参数,如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等。

(5)模型验证和调整建立数学模型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

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可以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对比,来评估模型的优劣。

如果模型存在较大误差,就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数学模型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数学模型在测绘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李氏密度瓶不确定度评定

李氏密度瓶不确定度评定

李氏密度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1概述1.1测量依据:JJG(交通)092-2009《李氏密度瓶检定规程》。

1.2环境条件:温度(10~30)℃,相对湿度:≦80%。

1.3测量标准:电子天平:5100g/1mg。

1.4被测对象:李氏密度瓶,测量范围:(0.1~24)mL,最大允许误差:±5%。

1.5测量方法比较测量法,在规定环境条件下,用电子天平称出被测量器内纯水的质量,乘以测量温度下的修正值,即得到20℃时的实际容量。

重复测量3次,2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即为被测量器20℃时的实际容量。

2建立数学模型2.1数学模型V=m×k式中:V—被测容器的实际容量;m—被测容器内纯水的质量值;k—测量温度下的修正值。

2.2方差u c2=(ðVðm)2×u(m)2+(ðVðk)2×u(k)2u c2=c12×u(m)2+c22×u(k)22.3灵敏系数c1=ðVðm=kc2=ðVðk=m3不确定度来源分析3.1输入量m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m)该项不确定度主要由被测量器内纯水质量值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m1)和电阻天平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m2)组成。

3.2输入量k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k)该项不确定度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k1)和空气密度变化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k2)组成。

4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4.1输入量m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4.1.1被测量器内纯水质量值的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m1)的评定被测量器内纯水质量值的测量重复性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

本实验在18℃时,选取一个测量范围为(0.1~24)mL的李氏密度瓶,用5100g/1mg电子天平测量(测量点为20mL)李氏密度瓶内纯水质量值,连续测量10次,具体结果(单位g)分别是19.876、19.112、19.367、19.239、19.368、19.954、19.183、19.998、19.549、19.218。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步骤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步骤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步骤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资料名称资料名称为:XXXXX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其中“XXXXX ”表示被测量对象的名称仪器的名称或参数的名称;如:被测量对象为普通压力表,测量方式为检定,则资料名称为:普通压力表检定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又如,被测量对象为光谱分析仪,测量方式为校准,则资料名称为:光谱分析仪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再如,被测量对象为XXX 工件内尺寸,测量方式为直接测量,则资料名称为:XXX 工件内尺寸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二、评定步骤1.测量方法与测量数学模型 测量方法当测量是按照相关的规程、规范或标准进行时,测量方法的描述为:依据XXX 规程、规范或标准的规定进行测量;当测量无直接相关的规程、规范或标准作依据,即按相应的测量操作进行测量时,测量方法的描述应简述操作的方法; 测量数学模型1.2.1直接测量数学模型当被测对象的量值即是测量仪器的读数的情况直接绝对测量,测量数学模型为:x y = y 表示被测量值,x 表示测量仪器的读数当被测对象的是求取测量误差的情况直接相对测量,测量数学模型为:s x x e -= e 表示示值误差,x 表示被检定或校准的设备的读数,s x 表示检定或校准所用的测量标准设备的读数;一般检定或校准所用的测量标准设备的读数应在不改变的情况下进行比较测量 1.2.2间接测量数学模型当测量是按照相关的规程、规范或标准进行时,应原式引入规程、规范或标准上给出的被测量的计算公式;当测量无直接相关的规程、规范或标准作依据时,应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如:长方形的面积 b a A ⨯= ; 电流强度 RU i =2.最佳测量值最佳测量值即是将各输入分量的平均值带入测量数学模型后计算并修约得到的结果; 如测量数学模型:),,,(21N x x x f y = 先计算得到各个输入分量的平均值,?=i x带入测量数学模型后计算得到: ?),,,(21==N x x x f y3.方差及灵敏系数方差依据测量数学模型写出方差3.1.1当各输入量之间相互独立即不相关的情况,对任意的测量数学模型,方差形式均为:)()()(222i iC x u x f y u ∑∂∂=)(y u C 表示被测量y 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特别地,当测量数学模型形如N pN ppx x Cx y 2121=时,方差可写成相对合成式:2.2.)]([)(i rel i i rel C x u p y u ∑=3.1.2当各输入量之间相互不独立即不相关的情况,对任意的测量数学模型,方差包含协方差形式为: ),(2)()()(222j i ji i iC x x u x fx f x ux fy u ∂∂∂∂+∂∂=∑∑∑其中:协方差)()(),(),(j i j i j i x u x u x x r x x u = 式中),(j i x x r 为输入量i x 和j x 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 ; 灵敏系数灵敏系数即各偏导数i x f ∂∂ ,一些资料中用字母)(i x C 表示 ,即)(i x C =ix f ∂∂ 应经计算得到具体的结果; 4.标准不确定度分量)(i x u 计算 标准不确定度)(1x u 评定应认为11)(x x f = 为一个简单的直接测量进行评定,主要评定: 测量重复性随即效应引入的不确定度 ns x u =)(11 或 ms x u =)(11测量仪器不准系统效应引入的不确定度 kax u =)(12 该分量合成得到:)()()(122121x u x u x u i +=标准不确定度)(2x u 评定 ┉┉ 仿效)(1x u 的评定,可得到各)(i x u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y u C将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及其灵敏系数代入方差式,取其正方根即可计算得到; 7.扩展不确定度)(y U一般按简易法进行扩展,)()(y u k y U C ⋅= 2=k注1:扩展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不能多于2位,应与测量结果末位对齐;保留1位或2位有效数字时后面的数字除零外应均要进位;注2: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有效数字应多余2位进行保留; 8.结果报告 按绝对量报告报告方式1 )(y U y Y ±= 2=k 或 )(U y Y = 2=k报告方式2 ?=Y ?)(=y U 2=k 按相对量报告报告方式1 )](1[y U y Y rel ±= 2=k 报告方式2 ?=Y ?)(=y U rel 2=k。

不确定度数学模型

不确定度数学模型

不确定度数学模型
不确定度数学模型用于描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评估测量结果质量的重要工具。

不确定度数学模型通常由输入量、输出量和不确定度分量组成。

输入量是测量过程中能够影响测量结果的量,例如温度、压力、重量等。

输出量则是测量结果,通常是输入量的函数,例如压力计的读数。

不确定度分量则描述了输入量、输出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可变性。

在不确定度数学模型中,每一个输入量都有一个对应的不确定度分量。

这些不确定度分量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相关的。

它们的大小取决于输入量的值和测量设备的性能。

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不确定度可以分为A类不确定度和B类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估的,而B类不确定度则是基于经验或其他非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估的。

在建立不确定度数学模型时,需要考虑到所有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并对其不确定度进行评估。

这需要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和技术,例如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

通过不确定度数学模型,可以评估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和准确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小其影响。

测量不确定度预评估模型

测量不确定度预评估模型

测量不确定度预评估模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法测量结果不确定度预评估作业指导书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繁多,我们一般将主要影响因素和能够较易获得准确量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合成,用于对不确定度的评定,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检测对不确定度的需求。

本文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预评估模型,适用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 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法。

预评估值可以在一个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周期内使用。

1 建立数学模型由检测仪器数据处理系统给出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bx+a式中: y 为吸光度值,b 为斜率,a 为截距,x 为检测参数的浓度(mg/L )。

2 不确定度的传递 u u u u X u 24232221)(+++=其中:u 1为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u 2为标准溶液引起的不确定度,u 3为标准曲线引起的不确定度,u 4为检测仪器引起的不确定度。

3 不确定度的分析计算3.1 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u 1要求一份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我们一般取m ≥6次平行测定,预评估标准偏差s 值,则:S=如果检测过程进行了n (n <6)次测量,则,重复测量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 u 1= /C式中:s 是预评估的标准偏差;n 为测量次数;C 为测定结果。

3.2 标准溶液引起的不确定度配制标准溶液产生的不确定度分析:通常情况下,标准储备溶液经逐级稀释配制成合适浓度的标准使用溶液,再由标准使用溶液配制出标准曲线系列。

在此过程中,用到了移液管、容量瓶,每一级稀释可能用到不同的移液管和容量瓶,根据具体使用情况,逐级计算出由玻璃仪器引起的不确定度。

比如:逐级稀释n 次,分别用z 1,z 2……z i ……z n 表示,那么第i 级稀释时玻璃仪器引起的不确定度:体积为V yzi mL 的移液管的检定不确定度为u y (V yzi ),按三角形分布,其相对不确定度u yi 为:u yi=V V u yzi yzi y /6)(体积为V rzi mL 的容量瓶的检定不确定度为u r (V rzi ),按三角形分布,其相对不确定度u ri 为:u ri=V V u rzi rzi r /6)(所以,第i 级稀释时玻璃仪器引起的不确定度:u bi =u u ri yi 22+浓度为:ρ±u 标准的标准物质引起的不确定度为:ρ/3u u c 标准=则标准溶液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为:u 2=u u u u u u by bn bi b b c m 22222212…………⨯+++++式中:m 为配制标准系列用的移液管使用次数,u by 为其相对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实例M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实例M

三针法外螺纹中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实例1、测量概述:测量温度条件:符合表1规定的高准确度测量的温度要求。

测量设备及技术指标:测长仪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5μm+L 6105-⨯);三针直径 d D = 3.464 mm (最佳直径 d 0 = 3.4641 mm),三针直径测量不确定度≤0.4μm ; 测量力1.5 N ;螺纹塞规M64x6,其名义值d 2 = 60.1336 mm ,P = 6 mm , α= 60°;测量方法:外螺纹(螺纹塞规)可以利用两个平面测帽和直径为d D 的三针测量(图1)。

图1. 利用三针测量螺纹塞规2、建立数学模型假设用图A2所示方法测量外螺纹,其中径计算利用公式(1),其中m = ΔL +d D假设各输入量不相关,中径d2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其中:u (ΔL )是被测位移量ΔL 的标准不确定度,包括测量仪器校准和温度效应的影响; u (d D ) 是探针直径校准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这个不确定度假设完全正确,因为其灵敏系数c dD = 1/sin(α/2)+1。

u (P )是螺距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其灵敏系数c P = cot(α/2)/2;u (α/2)是牙侧角α/2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

这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值,特别是采用光学测量方法时,与螺距的大小成反比。

灵敏系数与测球直径d D 对最佳球径d 0的差相关。

注意牙型角α的单位: [α] = rad.d D cos(a/2)/sin2(a/2)-P/2sin2(a/2) ;P/2=d0*cos(a/2) (B8)u(A1) 是进行升角修正时采用近似公式引入的不确定度;u(A2) 是测量力修正引入的不确定度;u(δB)是被校螺纹量规不完善、校准程序等所有未明确分离的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

B4.4 不确定度报告的数字示例按照组合3校准螺纹塞规M64x6,其名义值d2 = 60.1336 mm,P = 6 mm,α= 60°。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探讨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探讨
Y=f X1X2 … , ) ( , , XN () 1
通 常把 () 1式称 为数学模 型 。若被 测量 y 的估 计值 为 , 输入 量 X 的估 计值 为 z , 测量 结果 Y可 以通 过 则
数 学模 型获得 , 即
=f x , 2 … , ) ( 1X , N 2 数学模 型 中的输入 量 () 2
量结果 的不确定 度有 显著 影 响 的影 响量 , 应 当 既能用 它
来计算 测量结果 , 又能用 来评定 不确定 度。实 际上 , 对最
1 数学模 型 的概念
3 பைடு நூலகம் 学模 型 与计算公 式 数 学模 型 和计 算测量 结果 的计 算公 式往往是 有 区别
的 。测量方 法 中给出 的计算 公 式 是从 测 量原 理 导 出 的。 理想状态下 , 所有对 测 量结 果 有影 响 的输 入 量都 应 该 出 现 在计算公 式 中 , 这种情 况下 , 算公式是 可 以作 为测 在 计 量 不确定度 评定 的数 学模 型 的 。但 在 许 多情 况 下 , 来 用 计算 测量结 果的计 算公 式 只是 一个 近 似式 , 常 不考 虑 通 不确 定度评定 的需 要 。例 如 : 些潜 在 的不 确 定 度来 源 一
建 立数学模 型 又称 为 测量 模 型化 , 直 以来 为初 学 一 者所 困惑 。 目前 , 泛用 于 指导 检验 和计量 实 验室 进行 广
不确定 度评定 的 国 家计 量 技 术 规 范 JF O 9—19 ( J l5 99 测 量不确定 度评定 与 表示》 中对建 立数 学模 型也 没有 提 出
不 能明显 的呈 现在模 型 的 函数关 系 中, 管它 们对 测 量 尽
建立数 学模 型是指使 被测量 与各影 响量 之间建立 某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发布日期:2009-12-29 来源:原创北京医院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周琦李小鹏徐建平谢伟李少男杨振华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值是测量结果,常用平均值表示。

参数可以是标准偏差、标准偏差的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区间的半宽度。

标准不确定度(standard uncertainty)是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combined standard uncertainty)是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合成。

扩展不确定度(expanded uncertainty)是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

测量不确定度评价的步骤和算法如下:一、确定被测量注明被测量和被测量所依赖的输入量,如被测数量、常数和校准标准值等。

二、建立数学模型被测量Y和所有各影响量X i(i=1,2,•••,n)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一般表达形式为Y=f(X1,X2,•••,X n)。

若被测量Y的估计值是y,输入量Xi的估计值是x i,则表达形式是y=f(x1,x2,•••,x n)。

三、求测量数据的最佳估计值最佳估计值的确定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实验测量得到,另一类是通过信息来源等获得。

四、列出不确定度的来源在实践中,测量不确定度的典型来源有1. 取样;2. 存储条件;3. 仪器的影响;4. 试剂纯度;5. 假设的化学反应定量关系;6. 测量条件;7. 样品的影响;8. 计算影响;9. 空白修正;10. 操作人员的影响;11. 随机影响。

五、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确定被测量y的不确定度取决于各输入量最佳估计值xi的不确定度。

有A类评定(type A 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和B类评定(type B 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举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举例

欢迎阅读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举例A.3.1 量块的校准通过这个例子说明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及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并通过此例说明如何将相关的输入量经过适当处理后使输入量间不相关,这样简化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最后说明对于非线性测量式中:L—被校量块长度;L s—标准量块在20℃时的长度,由标准量块的校准证书给出;?—被校量块的热膨胀系数;?s—标准量块的热膨胀系数;?—被校量块的温度与20℃参考温度的差值;?s —标准量块的温度与20℃参考温度的差值。

在上述测量模型中,由于被校量块与标准量块处于同一温度环境中,所以?与?s 是相关的量;两个量块采用同样的材料,?与?s 也是相关的量。

为避免相关,设被校量块与标准量块的温度差为??,??= ?-?s ;他们的热膨胀系数差为??,??= ?-?s ;将?s = ?-?? 和 ?=??+?s 代入式(A.1),由此,数学模型可改写成:34s 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没有影响。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公式可写成(A.5):)()()()()(22222222θαδαδθu l u l d u l u l u s s s s c +++= (A.5)4).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1标准量块的校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l s )标准量块的校准证书给出:校准值为l s =50.000623mm ,U = 0.075?m (k =3),有效自由度为?eff (l s )=18。

则标准量块校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L s )=0.075/3=25nm , ?eff (L s )=18 ○2测得的长度差引入的不确定度u (d ) a. 用对两个量块的长度差进行25次独立重复观测,用贝塞尔公c. 由以上分析得到长度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d )为: 8.97.85.4)()()(2222=+=+=d u d u d u nm 自由度?eff (d )为:○3膨胀系数差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估计两个量块的膨胀系数之差在?1×10-6℃-1区间内,假设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u (??)=1×10-6℃-1/3=0.58×10-6℃-1自由度:估计u (??)的不可靠程度⎦⎤⎢⎣⎡∆)()(ααδδu u 为10%,计算得到?(??)=50%)10(12=- u(△)= 0.5℃/2 =0.35℃ θ的标准不确定度可由下式得到:u(θ)= 41.035.02.0)()(2222=+=∆+u u θ℃ 由于c 4 = c θ=0=-=∂∂θδθs l f, 这个不确定度对l 的不确定度不引入一阶的贡献, 然而它具有二阶贡献.○6 热膨胀系数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αS ) 标准量块的热膨胀系数给定为αS =11.5×10-6℃-1, 具有一个矩形分布的不确定度,其界限为?2×10-6℃-1, 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u (αS )= 2×10-6℃-1/3 = 1.2×10-6℃-1 由于c 3 = c αs =0=-=∂∂θδαs Sl f, 这个不确定度对L 的不确定度不?eff (l )=3.172)6.16(50)9.2(12)8.9(18)25()32(44444=+++ 取?eff (l )=17 6)确定扩展不确定度要求包含概率P 为0.99,由?eff (l )=17,查表得:t0.99(17)=2.90,取k99= t0.99(17)=2.90,扩展不确定度U99= k99u c(l)= 2.90,×32nm=93nm。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步骤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步骤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步骤1.明确被测量,尽可能用方框图说明测量方法2.建立数学模型(或称测量模型)在实际测量中,被测量Y(输出量)不能直接得到。

而是由N个其他量(输入量)通过函数关系来确定,即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所有的测量值均应是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即对所有测量结果中系统效应的影响均应进行修正),Y和X的最佳估计值为和,这时,由此,的不确定度是的不确定度来源。

关于数学模型的几点说明:①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

如果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模型,如一个随温度t变化的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V,在温度时的电阻为,电阻器的温度系数为,则电阻器的损耗功率(输出量)为超出此范围的均能出厂。

比较容易理解,被测量以均匀分布落在内。

②数字式仪表分辨力是此类仪表示值不确定度的组成之一。

输入仪器的信号在某个给定区间内变动时,示值不会发生变化。

如指示装置的分辨力为(一般称为步进量),产生某一指示值的激励源的值在∽区间内可以是任意的,且概率相等。

因此,可以考虑为一个宽的矩形分布,半宽度。

标准不确定度。

B类评定中的自由度a. 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自由度与所估计的标准不确定度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有关。

其关系式为。

根据经验,按所依据的信息来源来判断可信度0 (100%)10% (90%) 5016% (84%) 2025% (75%) 842% (58%) 476% (24%) 2b. 在什么情况下可估计为校准证书上给出了校准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或,该仪器稳定性很好或校准时间不长,保存条件较理想,其值不会有明显变化;按仪器最大允许误差或级别所评出的标准不确定度;按仪器等别的不确定度档次界限所作出的评定;按仪器的引用误差或其相应级别作出的评定。

在实际工作中,B类不确定度分量常根据区间的信息来评定,通常选择被测量落在区间以外的概率极小,这时可认为的自由度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此式称为不确定度传递率,式中,是输入量,是偏导数,称为灵敏系数,分别是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是的相关系数,设= ,= 是与的协方差。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1、评定目的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3、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4.1建立数学模型4.1.1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1,X2,…,X N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Y=f(X1,X2,…,X N)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

必须注意,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

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偏导数Y/x i=c i称为灵敏系数。

有时灵敏系数c i可由实验测定,即通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 i,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4.3.1A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a对输入量X I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x1,x2,…x n。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步骤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步骤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步骤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资料名称资料名称为:XXXXX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其中“XXXXX ”表示被测量对象的名称(仪器的名称或参数的名称)。

如:被测量对象为普通压力表,测量方式为检定,则资料名称为:普通压力表检定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又如,被测量对象为光谱分析仪,测量方式为校准,则资料名称为:光谱分析仪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再如,被测量对象为XXX 工件内尺寸,测量方式为直接测量,则资料名称为:XXX 工件内尺寸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二、评定步骤1.测量方法与测量数学模型 1.1测量方法当测量是按照相关的规程、规范或标准进行时,测量方法的描述为:依据XXX 规程、规范或标准的规定进行测量;当测量无直接相关的规程、规范或标准作依据,即按相应的测量操作进行测量时,测量方法的描述应简述操作的方法。

1.2测量数学模型1.2.1直接测量数学模型当被测对象的量值即是测量仪器的读数的情况(直接绝对测量),测量数学模型为:x y = (y 表示被测量值,x 表示测量仪器的读数)当被测对象的是求取测量误差的情况(直接相对测量),测量数学模型为:s x x e -= (e 表示示值误差,x 表示被检定或校准的设备的读数,s x 表示检定或校准所用的测量标准设备的读数。

一般检定或校准所用的测量标准设备的读数应在不改变的情况下进行比较测量)1.2.2间接测量数学模型当测量是按照相关的规程、规范或标准进行时,应原式引入规程、规范或标准上给出的被测量的计算公式;当测量无直接相关的规程、规范或标准作依据时,应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如:长方形的面积 b a A ⨯= ; 电流强度 RU i =2.最佳测量值最佳测量值即是将各输入分量的平均值带入测量数学模型后计算并修约得到的结果。

如测量数学模型:),,,(21N x x x f y = 先计算得到各个输入分量的平均值,?=i x带入测量数学模型后计算得到: ?),,,(21==N x x x f y3.方差及灵敏系数3.1方差(依据测量数学模型写出方差) 3.1.1当各输入量之间相互独立(即不相关的情况),对任意的测量数学模型,方差形式均为:)()()(222i iC x u x f y u ∑∂∂=()(y u C 表示被测量y 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特别地,当测量数学模型形如N pN ppx x Cx y 2121=时,方差可写成相对合成式:2.2.)]([)(i rel i i rel C x u p y u ∑=3.1.2当各输入量之间相互不独立(即不相关的情况),对任意的测量数学模型,方差(包含协方差)形式为: ),(2)()()(222j i ji i iC x x u x fx f x ux fy u ∂∂∂∂+∂∂=∑∑∑其中:协方差)()(),(),(j i j i j i x u x u x x r x x u = 式中),(j i x x r 为输入量i x 和j x 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 。

如何写出适合于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

如何写出适合于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
250丽面丽百丁F’
或其 他协议 。MSTP支持以 太网二 层交换 功能( 对VLAN的支 持能力 、 对业 务优先 级的支 持能力 、支持 VLAN的 数目等 )。 MSTP二 层交换 功 能是指在一个或多个用户侧以太网物理接口与—个或多个独立的系统侧 的VC通道之 间,可 以实 现基于 以太网 链路层 的数据 发换。 MSTP对 2 层的复b理多数通过分离的模块处理来实现的,进来的以太网业务( 如 FE/GE) 和TDM业务(2Mbi t /s ) 被分别送至两个不同叟b理模块来处 理,两个模 块通过VC——N的总线相连接 。MSTP对以太网透 明传输减 少了POS端口应用,路由 器/以太网交换直接采 用GE/FE接口进行传 输。而对2层交换功能的支持则实现了以太网环上共享宽带,环上所有 节点的以太网 处理板卡通过SDH通道组成环形,共享以太 网环带宽, 使带 宽利用 率大 大提高 。
3)MSTP设备系统的 信号处理过 程。
匹!'
一竹

t
:’
;1苴r上ຫໍສະໝຸດ .“ ●+ t l
幽U 一 囝 钔。

Jt i: V
C
‘ h
f: p

i
7 墨乏;:叶一JI :嚣 I丹世:f。
书赴 砷
上图说明, 来自以太网接口的光 、电信号经过二层交 换以及RPR 协议处理 ,在经过VC映射、 交叉连接VC—n、复用段 开销处理、再生 段开销 处理等过 程,变成 STM—N电 信号,STM—N电信 号在经电 /光 转换成光信号,到达STM—N光接口,反方向反之。
1 MSTP产生的技术背景 传统SDH/SONET系统 ,是一种基 于时隙的电 路模式传送技 术, 不具备无级动 态带宽分配特性,另外SDH设备的接口类别 少,难以满 足数据网络发展的需要。以太网技术具有成本低、面向数据业务等优 点,但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I P传送和业务传输所带来的挑战,主要 表现I P业务量和光纤带宽在快速增长、节点间业务流量的公平性等。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

)个残差中推出,所以
,其物理
意义是,被测量只有一个,只需一次测量,为了提高可靠度,多测
n −1 了
次,多测的次数可酌情规定,所以称为自由度。如被
t n ν = n − t 测量是 个,测量次数仍为 ,则
。如另有
( ) r ν 个限制条件,则 = n − t − r 。 S x 和
S (x) ν n −1 n 的 均为
式中d lG 和d lW 分别为测量点偏离量块中心和干涉仪波前畸变 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且它们的数学期望<d lG> = 0,<d lW> = 0。
例 2 在开阔场对辐射发射进行测量。 根据测量原理,可以导出待测装置的辐射发射计算公式为:
Em= Er × Af × Cl
式中, Er ⎯⎯ 测量用接收机读数; Af ⎯⎯ 天线校准因子;

p = 0.9973, kp = 3
严谨的描述应为:
x x 当有多个独立量影响 i ,且影响大小相近时,则 i 服从正态
x U ( x ) i 分布。此时,给出的 的扩展不确定度
i 所对应的置信
u( x ) U ( x ) 水准为 0.95,0.99,0.997 时,则
i 等于
i 除以
1.96,2.58,3
n 定 中 , 用 贝 塞 尔 公 式 估 计 的 标 准 偏 差 是 被 测 量 个 残 差
(x − x ) ik
i
平方的统计平均值
n
∑(x − x ) n 2
ik
i 和中的项数为 ,限制条件数为 1。
i =1
n 因此, 较大时,残差的和为 0 ,即残差中任何一个可以从另外
n −1 ν = n −1 (

力学性能测试总摩擦系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力学性能测试总摩擦系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总摩擦系数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一、概述1、测量方法:依据 ISO 16047-2005 : Fasteners-Torque/clamp force testing (《紧固件-扭矩/夹紧力关系测试》);2、环境条件:温度(10~35)℃,温度波动不大于每小时2℃;本试验温度为25±2℃,相对湿度≤80%;3、测量仪器:SCHATZ 多通道螺纹紧固分析系统,其中直接参与测量的传感器模块有 5413-1200/1k-s 模块,最大扭矩 1000 Nm ; 5413-1963A (500/500) 模块,最大夹紧力 500 kN 。

4、被测对象:相同条件下生产处理的螺栓螺母组合件 10 套。

其中螺栓规格为 M16×2×100-6g ;螺母规格为 M16-6H ;垫片采用标准垫片。

5、测量过程:根据 ISO 16047-2005 标准要求,编辑testX Pro 11.02 软件,以10 rpm/min 的速度进行试验,分别取轴向夹紧力为 80kN 处的值为关键值进行总摩擦系数的计算;用计量合格的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接触的支撑面内径和接触的支撑面外径;然后利用 ISO 16047-2005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支撑面摩擦扭矩的等效直径和总摩擦系数。

6、评定依据: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GL05:2006 《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7、参考文献:材料理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及实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组编。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 二、建立数学模型根据 ISO 16047-2005 标准: 支撑面摩擦扭矩的等效直径:2o hb D d D +=其中:D b ——支撑面摩擦扭矩的等效直径D o ——接触的支撑面内径 d h ——接触的支撑面外径总摩擦系数:μtot = 220.5770.5bT P F d D π-+ 其中:μtot ——总摩擦系数T ——总扭矩 F ——轴向夹紧力 P ——螺距 d 2——螺纹中径D b ——支撑面摩擦扭矩的等效直径 三、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分析根据总摩擦系数的试验特点进行分析,不确定度分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螺栓等效扭矩直径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d );第二、扭矩值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t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以及实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以及实例

第一节有关术语的定义3.量值 value of a quantity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例:5.34m或534cm,15kg,10s,-40℃。

注:对于不能由一个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量,可以参照约定参考标尺,或参照测量程序,或两者参照的方式表示。

4.〔量的〕真值rtue value〔of a quantity〕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

注:(1) 量的真值只有通过完善的测量才有可能获得。

(2) 真值按其本性是不确定的。

(3) 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不一定只有一个。

5.〔量的〕约定真值conventional true value〔of a quantity〕对于给定目的具有适当不确定度的、赋予特定量的值,有时该值是约定采用的。

例:a) 在给定地点,取由参考标准复现而赋予该量的值人作为给定真值。

b) 常数委员会(CODATA)1986年推荐的阿伏加得罗常数值6.0221367×1023mol-1。

注:(1) 约定真值有时称为指定值、最佳估计值、约定值或参考值。

(2) 常常用某量的多次测量结果来确定约定真值。

13.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例:a) 用来测量长度的千分尺的温度;b) 交流电位差幅值测量中的频率;c) 测量人体血液样品血红蛋浓度时的胆红素的浓度。

14.测量结果 result of a measurement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注:(1) 在给出测量结果时,应说明它是示值、示修正测量结果或已修正测量结果,还应表明它是否为几个值的平均。

(2) 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述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必要时还应说明有关影响量的取值范围。

15.〔测量仪器的〕示值 indication〔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测量仪器所给出的量的值。

注:(1) 由显示器读出的值可称为直接示值,将它乘以仪器常数即为示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如何建立数学模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倪育才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建立数学模型也称为测量模型化,目的是要建立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要求的,数学模型,即建立被测量y和所有各影响量间的函数关系,其一般形式可写为Y=f(X1,X2,…..Xn),可以说,建立数学模型是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关键的第一步,也是许多初学者在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在摘要介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时,首先就提到耍建立数学模型。

并说:“The function f should contain evey quantity,including all corrections and correction factors,that can contribute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uncertainty to the result of meassurement.”。

其意是数学模型f中应包含所有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影响的修正值和修正因子。

也就是说.数学模型中应包含所有应该考虑的影响量,而每一个影响量将对测量结果贡献一个值得考虑的不确定度分量。

因此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其中所包含的影响量和此后不确定度评定中所考虑的每一个不确定度分量应该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既能用来计算测量结果,叉能用来全面地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要找出每一个影响量与被测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往往是很同难的,有时简直不可能得到两者关系的解折表达式。

于是许多初学者往往将测量中用来获得被测量的计算公式作为数学模型而列出。

例如在各种测量中.最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比较测量。

将被测量值y和参考标准所提供的标准量值相比较,通过测量两者之差△可以计算出被测量y。

于是在已经发表的各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文蕈中.经常见到将y = x十△作为数学模型的情况。

但在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时,则又往往脱离数学模型而重新考虑各个不确定度分量这样的数学模型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际上毫无帮助。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某些检测项目)将计算公式作为数学模型可能是允许的.但一般说来不要把数学模型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计算测量结果的公式.也不要理解为就是测量的基本原理公式。

两者之间经常是有区别的。

从原则上说.似乎所有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输入量都应该在计算公式中出现,但实际情况却不然。

有些输入量虽然对测量结果有影响.但由于信息量的缺乏.在具体测量时无法定量地计算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也有些输入量由于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很小而被忽略,故在测量结果的计算公式中也不出现.但它们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影响却可能是必须考虑的。

因此如果仅从计算公式出发来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则上述这些不确定度分量就可能被遗漏。

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所有其他不确定度贡献因素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时.数学模型也可能与计算公式相同。

对于不同的被测量和不同的测量方法.数学模型的具体形式可能差别很大.但实际上都可以用一种比较系统的方式来给出数学模型.或者说可以给出数学模型的通式。

根据测量误差的定义:误差=测量结果-真值。

同时误差又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于是可以得到:真值=测量结果-误差=测量结果-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由于修正值等于负的误差,于是上面的关系式就成为:真值=测量结果-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测量结果+系统误差的修正值+随机误差的修正值实际上,真值就是想得到的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于是上式可写成被测量=测量结果+系统误差的修正值+随机误差的修正值例1:对于常见的量块比较测量,若l s为标准量块的长度,△l为测得的两量块的长度差,于是被测量块长度l x的计算公式为:l x= l s +△l由于测量时量块的温度通常会偏离标准参考温度20℃,考虑到温度和线膨胀系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计算公式成为:l x= l s +△l+ l sδαθx+ l sαsδθ式中α和θ分别表示线膨胀系数和对标准参考温度20℃的偏差;脚标“s”、“x”分别表示标准量块和被测量块;以及δθ= θs -θx和δα=αs -αx。

考虑到量块测量点可能偏离量块测量面中心点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数学模型成为:l x= l s +△l+ l sδαθx+ l sαsδθ+δl将此数学模型和上面给出的通式相比较就可以发现,等式右边的第一、二项 l s +△l即是由测量得到的未修正的测量结果。

等式右边的第三、四项l sδαθx+ l sαsδθ是对由温度偏差所引入的系统误差的修正值,在本例中这两项的数值十分小而可以忽略,但它们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

等式右边的最后一项δl,是表示由于测量点可能偏离量块中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测量点的偏离对测量结果引入随机误差,因此最后一项实际上是对该随机误差的修正值。

由下图可见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被测量=测量结果 + 系统误差的修正值 + 随机误差的修正值l x = l s +△l + l sδαθx+ l sαsδθ + δl例2:砝码校准.将被测砝码的质量与具有相同标称值的标准砝码相比较。

若被校准砝码和标准砝码的折算质量分别为m x和m s,测得两者的质量差为△m,于是被校z 准砝码折算质量m x的计算公式为:m x =m s +△m考虑到标准砝码的质量自最近一次校准以来可能产生的漂移△m ,质量比较仪的偏心度和磁效应的影响△m c,以及空气浮力对测量结果的影δB后,其数学模型成为:m x =m s +△m+δm d+δm c+δB模型中等式右边的第一、二项为未修正的测量结果。

该测量不存在值得考虑的系统误差,也就是说,在数学模型中不存在对系统误差的修正值。

等式右边的第三、四、五项为对三项随机误差分量的修正量。

与数学模型通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被测量 = 测量结果 + 系统误差的修正值 + 随机误差的修正值m x = m s+△m + 0 + δm d+δm c+δB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未修正的测量结果和系统误差的修正值通常都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析形式的数学表达式。

惟有随机误差的修正值无法得到其解析形式的表达式。

因此只能在数学模型中简单地加上一项,表示对随机误差的修正值。

根据随机误差的定义,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的平均值等于零,因此这些项的数学期望为零。

也就是说,增加这些修正值后不会对被测量的数值有影响。

需要知道的是这些修正值的可能取值范围,通常可以由测量者的经验或辅助的实验测量得到。

再由假定的概率分布.可以通过B类评定估算出它们的标准不确定度。

有些测量,其计算公式中可能仅包含各影响量的积和商.即被测量可以用下述函数形式表示:y=f(x1,X2,⋯Xn )=cx1p1cx2p2⋯cx n pn式中的系数C并非灵敏系数,而是比例常数,且指数p i可以为正数或负数。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的不是修正值,而是相乘的修正因子。

此时,数学模型的通式可以表示为:被测量等于未修正测量结果的计算公式乘以由于系统误差引入的修正因子(它们的数学期望值不等于1),再乘以由于随机误差引入的修正因子(它们的数学期望值等于1)。

有些领域,例如化学分析领域,经常出现这种类型的数学模型。

例3:在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陶瓷容器中镉的溶出量的实例中,被测量为被醋酸溶液浸泡的容器单位表面积镉的溶出量r,它可以表示为:r=ρ0V L/a V式中:ρ0--醋酸浸取液中镉的质量浓度; V L--醋酸浸取液体积;a V--被醋酸溶液浸泡的容器表面积。

考虑到还有三项随机误差在上述公式中未反映出来,它们分别是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和醋酸的体积分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于是最后采用的数学模型成为:r=(ρ0V L/a V)•f temp• f tine• f acid在该数学模型中,是未修正的测量结果,f temp、f tine和f acid分别是相对于三项随机误差的修正因子,它们的数学期望均等于l。

在本例中不存在值得考虑的系统误差。

由此可见.写出符合要求的数学模型并不难,关键还是要找到所有能影响测量结果的误差来源。

一般先根据测量的最基本原理导出被测量的基本计算公式,然后考察该计算公式是否已经对所有的系统误差进行了修正.否则就补充加入其余未考虑的系统误差分量的修正值(或乘以修正因子),最后再加上对所有随机误差分量的修正值(或乘以修正因子)。

只要对测量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写出计算公式和系统误差修正值的函数形式对大部分测量人员并不困难,因此要做的仅是简单地将所有需要考虑的随机误差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补充进入数学模型。

必须注意.即使对于相同的被测量和相同的测量方法,数学模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所选择的影响量的不同.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要求的严密程度的不同,其数学模型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对于测量仪器和量具的常规检定或校准来说.还必须注意两者在数学模型上可能存在的微小差别。

当被测对象是测量仪器时,由于仪器本身一般不提供标准量值,其量值需要用其他测量标准进行标定。

故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被测量应该是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E x,因此其数学模型需写成示值误差的形式,即“E x=⋯⋯”。

当被测对象是实物量具时,由于实物量具本身能提供一个标准量值,故在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被测量既可以是其相对于标称值的偏差(相当于示值误差),也可以是它所提供的量值。

也就是说,其数学模型既可以写成“y=⋯⋯”的形式,也可以写成“E x=⋯⋯”。

由于两者之间仅相差一个标称值,而标称值是一个规定值而不存在不确定度.因此两种数学模型在不确定度评定时毫无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