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物体研究植物、动物、石头等自然物体的基本特征。
2. 观察天气描述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天气现象。
3. 熟悉我们的身体了解眼、耳、鼻、口等身体器官的功能。
4. 感知磁铁探索磁铁的特性,如吸引铁、两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3. 使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磁铁的两极、天气现象的形成等概念。
重点: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物体的特征,认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探索磁铁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石头等自然物体,磁铁,人体器官模型等。
2. 学具:画笔、画纸,观察记录表,磁性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不同植物,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介绍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天气,描述并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界物体特征。
4. 知识巩固(1)进行磁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磁铁的特性。
(2)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身体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2)布置拓展任务,如观察身边的物体,了解其特征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内容:自然界物体:植物、动物、石头天气现象:晴天、阴天、雨天身体器官:眼、耳、鼻、口磁铁特性:吸引铁、两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特征,并画出来。
(2)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原因。
(3)列举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
2. 答案:(1)示例:玫瑰,红色,有刺,花瓣呈螺旋状排列。
(2)示例:周一晴天,周二阴天,周三雨天,原因:气温变化、湿度增加等。
(3)示例: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嘴巴吃东西。
2024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我校一年级现有四个教学班,由于刚入学,对《科学》这门课程充满着好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大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6.引导学生能够从外部观察头、颈、躯干和四肢组成的身体的基本结构,能够用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
(一)“周围的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二)“我们自己”单元: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外部世界转移到自己的身体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共同的外部结构和许多内部结构构成的。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具有学习的功能。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发现自己在生长变化。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6.通过比较测量,引导学生知道自己身体在生长变化,从而能够关注自己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亲自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关注自己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观察、操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
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单元引领学生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感受植物的生命过程。
“比较与测量”单元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测量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编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
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并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比较。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和测量。
3.科学态度目标对植物和周围世界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爱护植物。
意识到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
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五、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认识各种感觉器官。
2. 美丽的自然认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学习保护环境,关爱自然。
3. 奇妙的物体与能量学习物体的基本性质,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能量的表现形式。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学会保护环境,关爱自然。
3.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探索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感觉器官的作用,提高观察力。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物体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模型等辅助教学材料。
观察盒、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创作材料。
记录本、照相机等记录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认识感觉器官。
2. 例题讲解:以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为例,讲解物体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感受能量的表现形式。
设计相关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身体:身体结构、感觉器官、生活习惯。
2. 美丽的自然:动植物特点、分类、环境保护。
3. 奇妙的物体与能量:物体性质、相互作用、能量表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自己身体的感觉器官,了解它们的作用。
调查周围的自然环境,拍摄照片,并描述所看到的动植物特点。
做一个小实验,记录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变化。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深入了解大自然。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知识面。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内容:认识科学、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究方法2. 章节:第二章《植物的认识》内容: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的生长、植物的作用3. 章节:第三章《动物的认识》内容:形形色色的动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内涵,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对植物和动物特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分章节展示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画出它们的形态,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答案:(1)植物:如小草、树木等,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功能。
(2)动物:如蝴蝶、小鸟等,具有传粉、捕食害虫等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对植物和动物特点的理解。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4秋)
一年级科学上册2024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周围的植物”和“我们自己”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周围的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我们自己”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内容。
(1)“周围的植物”单元:本单元以观察、记录、交流能力为培养重点, 促进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与思维发展。
通过各类观察活动,让学生知道描述植物的方法, 认识到植物的需要。
通过对生活中植物的用途的了解, 真切感受到植物, 作为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美的享受。
同时通过单元小结、科学阅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板块的插图和文字认识更多周围的植物, 感受到植物的多样性。
(2)“我们自己”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了解了我们身体的基本结构, 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 每个感觉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
本单元还帮助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变化, 推测未来的身体信息, 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的生长, 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
知道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 了解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
2.板块分析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
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具体说明如下:(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1章)常见的动植物(第2章)2. 探索身边的物质与材料物质的认识(第3章)常见材料的认识(第4章)3. 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天气与气候(第5章)生活的环境(第6章)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学会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物质与材料,了解其特点及用途。
3. 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物质的特点与用途、天气与气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常见物质的辨别、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物质和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的特征与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物。
讲解物质的特点与用途,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
讲解天气与气候,结合实际天气情况,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练习。
让学生收集不同的物质与材料,进行辨识和特点描述。
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并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讨论、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常见物质与材料的特点及用途3.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收集不同的物质与材料,描述其特点及用途。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生物分类:根据观察结果,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物质特点与用途:如实描述所收集物质的特点,举例说明其用途。
天气与气候:根据记录的天气情况,分析其对出行、穿衣等方面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一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兴趣,注重实践与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现象和基本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四、具体实施方案1.教学方法:①观察法:在每节课中,通过提供直观的实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然现象或实验过程,记录发现并讨论。
②实验探究法: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简单实验,如用水观察浮沉现象、利用磁铁吸引物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③问题引导法:针对课程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④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验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⑤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科学问题情景或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结构设计:①课程导入(5分钟):通过故事、提问或观看短视频激发兴趣。
②知识讲解(10分钟):结合多媒体、生动的语言讲解科学概念,穿插提问互动。
③实践活动(20分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或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④总结与延伸(5分钟):汇总学习内容,布置课外延伸任务。
3.每周工作安排:①上课节次:每周安排2节科学课,每节40分钟,分别安排在周一和周三。
②实践课安排:每两周安排1节实践课,内容包括动手实验和课外探究活动,例如校园植物观察、简单器械制作。
③课外延伸:每月安排1次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参观活动(如植物园、科技馆)或家庭科学小实验。
4.实践作业设计:①观察记录作业:每周布置1次观察生活现象的作业,例如记录家中植物的生长变化、每天的天气情况,填写观察日志。
②家庭实验任务:每月安排1次简单家庭实验,例如制作简易温度计、测试水的浮力,要求家长协助完成。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大自然的奥秘第1课:认识大自然第2课:天气的变化第3课:植物的生长2.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水的三态第5课:有用的工具第6课:声音的传播3.第三单元:探索与实践第7课:磁铁的性质第8课:摩擦力第9课:光的传播三、教学过程(一)第一单元:大自然的奥秘第1课:认识大自然1.导入:展示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新课内容:介绍大自然的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山水等。
3.活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知识。
第2课:天气的变化1.导入: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
2.新课内容:介绍天气的几种基本类型,如晴、阴、雨、雪等。
3.活动环节: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3课:植物的生长1.导入: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新课内容: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3.活动环节:让学生动手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水的三态1.导入:展示水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新课内容:介绍水的三态变化,如冰、水、水蒸气等。
3.活动环节:进行水的三态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不同形态。
第5课:有用的工具1.导入:展示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用途。
2.新课内容:介绍几种常用工具的原理和用途。
3.活动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6课:声音的传播1.导入: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新课内容:介绍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3.活动环节: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第三单元:探索与实践第7课:磁铁的性质1.导入:展示磁铁,引导学生观察磁铁的性质。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
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
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的有序性,及时记录的习惯,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
教师不要在科学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多做文章。
2.教学方法上按照衔接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式,适当利用一些游戏,增加趣味性,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受。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册教科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植物: 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棵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比较与测量: 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3 用手来测量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 做一个测量带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 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 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 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 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
认识一些测量工具, 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 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
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
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 特别是男生, 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
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 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 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 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 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用途。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 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
学习制作测量纸袋, 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 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 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 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6.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进行交流, 并参与评议, 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通用9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通用9篇)教学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小编收集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主要围绕“认识自然”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节“身边的自然”,具体涉及植物、动物、天气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植物、动物和天气知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物、动物和天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自然现象,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植物、动物标本、天气预报图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放大镜、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四季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动物和天气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动物,记录天气变化,描述各自观察到的现象。
5.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与教师互动,回答关于植物、动物和天气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10分钟)展示关于自然保护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自然2. 内容:植物、动物、天气的基本概念,观察、描述和记录自然现象的方法,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记录并描述一天内植物、动物和天气的变化。
2. 答案示例:记录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情况、动物的习性、天气状况等,要求语言通顺,表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内容涵盖全书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2. 探索物体的性质;3. 感知天气与季节变化;4. 了解自己的身体;5. 感受科技与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2.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析物体性质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3. 使学生能够感知天气与季节变化,增强环保意识;5. 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析物体性质的能力;2. 感知天气与季节变化,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培养生命观念;2. 探索物体性质,提高科学素养;3. 感受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3. 互动: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要知识点、思维导图等;2. 板书形式: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2)探索物体的浮沉现象,分析原因;(4)了解自己的身体,绘制身体结构图;(5)举例说明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略;(2)浮力与物体密度有关;(3)略;(4)略;(5)如:电视、手机、电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劣,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开展科学小实验、观察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24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示例文章篇一:《2024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就像一个大大的魔法盒子,里面装满了好多好多神奇又有趣的东西!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小虫子,从四季的变化到我们身体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现在,我要跟你们说一说我为咱们一年级准备的超级有趣的科学教学计划啦!首先呀,我要带着你们走进大自然的世界。
咱们会一起到校园里的小花园去,看看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闻闻它们香香的味道。
说不定还能看到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呢!这就好像是一个小小的探险,你们说好不好玩?然后呢,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比如说,毛茸茸的小兔子,还有会唱歌的小鸟。
咱们可以比一比,谁能说出更多小动物的特点。
难道你们不想知道小蚂蚁是怎么搬家的吗?还有哦,我们会一起做很多好玩的小实验。
就像把盐放进水里,看看它是怎么消失不见的。
这难道不神奇吗?说不定你们会惊讶得张大嘴巴呢!在课堂上,我不会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讲呀讲,而是会让大家都有机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你觉得月亮像什么呀?”“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呢?”大家可以七嘴八舌地讨论,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叽叽喳喳。
我还会准备好多有趣的图片和视频,让你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那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长大的,这多有意思呀!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给你们讲一个科学小故事。
就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是不是很有趣?说不定你们当中也有人会因为这样的小故事而成为大科学家呢!咱们还会分成小组,一起完成一些小小的科学任务。
比如说,一起种一颗小种子,看看谁的种子最先发芽。
这就像是一场比赛,大家都要加油哦!到了学期末的时候,咱们来办一个小小的科学展览,把大家在这学期里学到的东西都展示出来。
让爸爸妈妈们都来看看,咱们一年级的小朋友有多厉害!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充满惊喜的科学之旅啦?我相信,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你们一定会爱上科学,成为一个个小小的科学探索家!示例文章篇二:《2024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可太有趣啦!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一说2024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的教学计划。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与区别常见的动植物分类2. 简单的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3. 天气与季节天气的观察与描述四季的特点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分类,培养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物理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了解季节特点,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动植物分类的掌握与应用2. 物理现象的观察与理解3. 天气与季节变化的认知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2.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植物图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镜子、水杯等)、季节变化视频2. 学具:学生用书、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观察、天气描述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动植物分类:动物、植物2. 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光的传播与反射3. 天气与季节:天气观察、四季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列举身边的动植物,并进行分类。
观察水的形态变化,描述并解释原因。
描述一天中的天气变化,并说明季节的特点。
2. 答案:动植物分类:根据动植物的特点进行分类,如狗、猫属于动物,草、树属于植物。
水的形态变化: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原因在于温度的变化。
天气与季节:根据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和季节特点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反思,了解学生对动植物分类、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的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一年级科学上册工作计划(4篇)
一年级科学上册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
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对所教学生的分析: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
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____,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具体教学措施: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四、科学特色活动:(一)科学幻想画1、活动目的:为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孩子成为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热爱家乡,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
2024年教科版新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编写。
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1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第2节《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第2章《认识自然界》:第1节《天空和大地》、第2节《植物的世界》、第3节《动物的世界》;第3章《生活和科学》:第1节《生活中的科学》、第2节《有趣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 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的运用、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实物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5. 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内容包括:章节、小节;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关键知识点;实践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我们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2)制作一个简单的风向标,测试风向;(3)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
2. 答案:(1)植物的特点:如叶子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2)风向标的制作方法:用硬纸板剪成一个箭头形状,固定在木棒上,放入风中观察指向;(3)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冰融化、水的沸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绘本、观看科普视频,拓展知识面。
教科版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自然事物的初步认知,但这些认知往往是零散的、直观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以“植物”“比较与测量”为主要内容。
1.“植物”单元:引导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变化。
通过观察植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让学生学会用感官去认识世界。
同时,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生命的尊重。
2.“比较与测量”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习比较和测量的方法。
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如用尺子测量长度、用杯子测量容量等。
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变化。
学会用感官观察物体,能够描述物体的特征。
掌握比较和测量的方法,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四、教学设想与措施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物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注重实验和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在实验和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
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
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
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具体说明如下:(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
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
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三、教学目标1.“植物”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①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②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③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④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⑤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3)科学态度目标①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②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①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②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2.“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2)科学探究目标①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②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③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④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⑤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
⑥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⑦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
⑧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3)科学态度目标①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②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③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④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
⑤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⑥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
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①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②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③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四、单元词汇和材料清单1.第一单元(1)单元词汇①根: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
②茎: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
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
③叶: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
(2)材料清单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子,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冬青叶,牵牛叶,梧桐叶,松树叶,月季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片等。
2.第二单元(1)单元词汇①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它是以视觉为主,与其他感觉融为一体的综合感知。
②比较: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
③猜想:比预测更随意,通常凭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
④预测:综合以前的经验及当下的观察做出判断。
⑤测量:按照某种标准使用工具来观察,并且使用数据对事物做出量化描述。
⑥距离:两物体在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
⑦拃:张开的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
(2)材料清单打印纸带、记号笔、纸质弹跳蛙、小立方体、橡皮、回形针、小棒、有图表的纸等。
五、具体教学措施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