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特征与地理格局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黄土高原的知识点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储备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质特征、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特征、生物区系、水土保持等方面论述黄土高原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横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7%。
二、地质特征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黄土地貌,由于位于中国板块东段断裂、隆升和沉积活动的边缘,受三大山系和黄土高原内部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黄土丘陵、盆地和高原。
三、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干旱少雪,春、秋季温差大。
气候特征影响了该地区植被分布、土壤结构等。
四、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由黄色的淤泥状黄壤和灰色的粉状灰壤组成,土壤质地松散,易被风蚀、水蚀。
该地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不足,土地肥力差。
五、植被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分布多样,由林、草、灌丛、荒漠等不同类型组成。
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荒漠化和沙化现象。
黄土高原的植被结构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六、生物区系黄土高原的生物区系种类较多,有大量的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
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七、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保持已成为该地区的头等大事。
原本缺水缺土的黄土高原如今,被称为全国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之一。
水土保持突出问题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城市化的统筹协调。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黄土高原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保护好黄土高原,减缓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重要的贡献。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描述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描述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地貌区域,位于中国北方,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
由于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贫瘠,水分供应不足,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稀疏且低矮:由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水分供应不足,植被生长条件较差。
因此,黄土高原的植被往往呈现稀疏且低矮的特点。
大部分植物的根系较为发达,能够在浅土层中寻找到水分和养分。
2. 植被类型单一: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相对单一,以草本植物为主。
常见的植物有黄芩、蒺藜、蓝花楹、短梗菊等。
这些植物具有耐旱性强、适应土壤贫瘠的特点,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
3. 植被分布呈带状:由于黄土高原的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植被分布呈现出带状的特点。
一般来说,高海拔地区植被较为丰富,低海拔地区植被稀疏。
同时,由于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的差异,黄土高原的植被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4. 植被适应能力强: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干燥,温差较大,风沙较多。
植物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黄土高原的植物通常具有耐旱、耐寒、耐风沙的特点,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黄土高原的土地贫瘠,水分供应不足,这导致了植被生长条件的恶劣。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低,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较为匮乏。
同时,由于地势相对平坦,水分难以积蓄,不容易形成湿润的环境。
这些因素限制了植物的生长。
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温带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较少。
同时,由于地势的关系,黄土高原的风速较大,风沙较多。
这些因素对植被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还与人类活动有关。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比较有限。
这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和退化。
过度的放牧和过度的砍伐使得植被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和保护。
黄土高原的植被特点主要表现为植被稀疏且低矮、植被类型单一、植被分布呈带状以及植被适应能力强。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一.简介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
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
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
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
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
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
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
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
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东南部半湿润区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
黄土高原知识点
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
这个地理区域的土地质量很差,土壤多为黄色的黏土,缺乏养分和水分,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这里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常被称为“荒漠化”地区。
但是,黄土高原也有很多特殊的地理和生态条件,这些条件孕育了不少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特色,成为了中国学生地理课程中的常见知识点。
第一,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黄土高原的地形和地貌非常独特,这可以从地形图上看出来。
整个黄土高原呈现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形势,整个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北部山地和南部丘陵两个地形区域。
北部山地区域的海拔相对较高,地势比较险峻,而南部丘陵区域则相对平坦,适合种植作物。
除了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地貌外,黄土高原还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地质现象,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化的红黏灰岩、白云岩、菱镁矿等矿物质颗粒物质组成的,这些矿物质颗粒物质的平均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极易随风飘散,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黄风暴”现象。
第二,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也非常独特,有“三寒一热”和“四季不分明”之称。
这里的“三寒一热”指的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和多风,而“四季不分明”则是指干旱、紫外线强度大、恶劣的气候条件,这些气候条件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黄土高原还存在着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例如风沙暴、短暂强降雨、山洪等,这些灾害非常危险,往往会对当地居民和农业带来巨大损失。
第三,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
这里曾经孕育了不少古代文化和文明,例如夏朝和商朝就是在这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此外,黄土高原在中国史书上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丝绸之路”。
古代的丝绸之路经过黄土高原,这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唐代和宋代,黄土高原的文化也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了国内外。
同时,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例如黄土高原的鼓舞、拉丁、刁谣、山歌等,这些民俗文化代表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
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
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气温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变化较大。
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降水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由于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又属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
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
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
夏季黄土高原近地面处于大陆热低压槽的前部,而高空则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
秋季暖湿的海洋气团南退,冷空气进入黄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湿海洋气团受秦岭的阻挡,而变性大陆性气团侵入很快,形成较多的锋面降水。
由此造成了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的降水特征,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
该区域东南部的汾渭盆地和晋南,豫西黄土丘陵区,年降水为600~750毫米,是该地区降水最丰沛的部分,而位于西部和西北部的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水量为150~250毫米。
降水400毫米等值线通过榆林,靖边,环县,固原北部一带,将整个黄土高原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具有浓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珍贵的生物资源。
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对于喀斯特山地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植被类型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植被类型众多,可大致分为草地、灌木林和森林三类。
1.草地草地是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
草地的覆盖率较高,且种类繁多。
优势植物有羊草、箭竹草、麦盖草等。
草地的地下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山地生态平衡。
2.灌木林灌木林与草地相似,也是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的重要植被类型之一。
以野生黄桷、白刺、野芒等为代表的灌木林优势植物,能够适应干旱、寒冷等恶劣的天气条件,保护土壤、增加土地覆盖率。
3.森林多年生木本植物等组成的树木林地亦极为重要,该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但种类相对较少。
以马尾松、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代表的针叶林,在有效保护山地水源、防风保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生态环境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草地虽能够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山地生态平衡,但由于耐旱性差,草场秸秆不易归还土地,产生不良后果。
灌木林生态环境稳定,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但所占面积过小,作用有限。
森林生态环境最优,有助于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重要的森林资源。
但因森林面积相对较小,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资源受到了较大的威胁。
三、植被与生态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分布不均,有的地区草地过度开发,导致草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有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下,生态环境单一。
目前,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已经启动。
相关部门着手推动森林种植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开展,旨在提升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的生态环境品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未来展望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经济、文化枢纽地区之一,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是保护该区生态环境、振兴区域经济的前提。
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特征与地理格局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7期2014年7月V ol.69,No.7July,2014收稿日期:2014-01-24;修订日期:2014-06-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59);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FY110300)[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71059;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Special Foundation of China,No.2011FY110300]作者简介:赵鸣飞,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被生态学。
E-mail:landscaper.mf@通讯作者:康慕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459M),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植被地理学。
E-mail:kangmy@916-925页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特征与地理格局赵鸣飞1,2,王宇航1,2,邢开雄1,2,康慕谊1,2,刘全儒3,李秋颐2,黄永梅2(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以样地数据为基础,对黄土高原内11座山地森林群落的区系组成、联系、格局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森林群落物种丰富,353个样地共调查到维管植物108科473属1222种,其中被子植物93科447属1179种,裸子植物4科7属9种,蕨类植物11科19属34种。
(2)按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统计显示,研究区内科、属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特别是“北温带分布”为主,此特征在群落尺度上尤显突出。
(3)非度量多维度标度排序(NMDS)第一轴主要揭示各山地森林分布的典型海拔变化范围,第二轴则展示出各山地的地理纬度位置关系;系统聚类树同样体现出各山地间基于区系组成特征的地理空间联系与南北位置关系,并将各山地依区系组成特征划分为4组;经比较山地间最大Sørenson 相似性系数知,贺兰山因地处区域西北边缘而与其他山地间区系联系最弱,反之太岳山与其他山地区系联系最强。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最近又仔细研究了下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现了好多有意思的地方呢。
先说说这地形吧,黄土高原那地形真的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
我一开始看到还觉得挺奇怪的,怎么会有这么多沟沟壑壑的地方呢?就像一块平整的大蛋糕,被谁用刀子东划西划的,全是一道道的缝。
这些沟啊壑啊的,好多都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你想啊,一下雨,那水就顺着地面流,时间长了,就把土地冲出一道道沟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去那儿,站在一个沟边往对面看,对面看起来就在不远处,可真要走过去,那可得绕好远的路才行,因为这沟实在太深太宽了。
再说说这儿的土壤,大名鼎鼎的黄土啊。
这黄土特别的疏松,拿手一攥能感觉到它颗粒分明的。
风一吹啊,能扬起好多尘土。
我就有一回大意了,在有风的时候站在一片开阔地,那黄土直往眼睛和嘴里钻,呛得我直咳嗽。
而且啊,这黄土还特别厚,感觉像老天爷给这片土地盖了一层厚厚的黄被子。
就因为土壤疏松,所以它的肥力还不错呢,适合好些农作物生长。
不过这也有个问题,就是水土流失太严重了,肥力很容易就被冲走了。
还有啊,这气候比较干旱。
降水不是很多,感觉老天就很抠门,一年到头也下不了几场像样的雨。
而且大部分降水都集中在夏季,那降水一集中啊,加上地形和土壤的原因,就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了。
夏季的时候啊,那雨哗哗的下来,没有植被挡着的话,那水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带着泥土就跑了。
对了,植被情况也得说说。
植被不算多,好多地方都是光秃秃的,只有些耐旱的草啊,还有长在沟边或者山脚下的一些灌木丛。
你看那些草,长的也不怎么旺盛,稀稀疏疏的,就像头发快掉光的人头上的头发一样。
我自己还有个疑问呢,为啥植被这么少?是因为气候干旱呢,还是一直以来的人类活动砍伐多了呢?我想啊,应该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吧。
人类在这一直开垦种地、砍树什么的,环境破坏了一些,再加上本身气候干旱不利于植被生长,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然后就是这河流,黄河从这儿流过。
黄河的水啊,在黄土高原这一段是相当浑浊的,因为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高二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
高二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黄土高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片地理区域,位于华北与西北的交界处。
它是中国最大的黄土丘陵地带,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地区地貌丰富多样,土壤肥沃,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面临着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黄土形成原因、以及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等。
1.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黄土高原地处内陆,地势起伏较大,呈阶梯状分布。
地表被厚厚的黄土所覆盖,形成了丘陵和沟壑密布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植被生长条件艰苦。
在地貌形成过程中,由于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变化,产生了丰富多样的黄土地貌。
2.黄土的形成原因黄土主要是由黄色的风成粘土和黏土矿物组成的,它是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水力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黄土的形成需要沉积物的堆积和各种地质力量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虽然黄土对农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大量的降雨和风力容易造成土壤的腐蚀和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污染、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此外,黄土高原还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4.黄土高原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植被的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流失。
其次,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护岸、梯田、防风林等,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它的地貌、形成原因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通过加强保护和科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土高原的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课件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总结词
严重且复杂
详细描述
黄土高原面临的环境问题严重且复杂,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这些 环境问题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 保护。
04
黄土高原的经济社会
黄土高原的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
黄土高原以农业经济为主 导,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马铃薯等农作物,同时 发展畜牧业。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03 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01 黄土高原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有 山脉、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
02 黄土高原的土壤以黄土为主,这种土壤质地疏松 ,易于耕种,但也容易水土流失。
02 黄土高原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渭河、汾河等,这 些河流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丰富的水系。
《黄土高原》ppt课 件
目录
• 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 •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 •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 黄土高原的经济社会 • 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
01
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多个省份,如 01 陕西、山西、甘肃等。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相邻,地势较高,是青藏高 02 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的历史沿革
01 史前时期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旧 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02 古代时期
黄土高原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 耕民族交融的地区,先后有多个政权在此建立都 城。
03 近现代时期
黄土高原在近现代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开垦和工 业化进程,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农业区。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与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与生态修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旱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以及这些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貌特点:黄土高原的地形起伏较大,地势相对平坦,呈现出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
这些黄土丘陵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形成于数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和地表风蚀作用。
2. 地质条件:黄土高原地层中的黄土是由风化后的黏土沉积而成,因此具有很强的透水性。
然而,由于地表植被稀疏,降雨时黄土表面很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3. 气候特点: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多风。
降水不均匀,多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相对干旱。
这种气候条件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措施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问题,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生态修复措施:1. 植被恢复:通过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侵蚀。
同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还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提高空气湿度。
2.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止和减缓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修筑沟渠、架设护坡、建设防护林等措施,以阻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进程。
3.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修建水库、水利灌溉系统等措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4. 生态补偿政策:政府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农民和牧民进行补贴和奖励。
这可以激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并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黄土高原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以黄土为主,因此得名。
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地带分布规律是指在这一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下,植被类型和分布的规律性。
下面将从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
海拔高度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气候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黄土高原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植被类型主要是草原和灌丛。
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适宜植物生长,因此草原和灌丛植被繁茂。
而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的中山地带,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植被类型开始向落叶阔叶林过渡,草原逐渐减少。
而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温较低,气候寒冷,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山草甸和高山针叶林,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气候条件也是植被地带分布的重要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不均匀,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气候条件对植被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气温适宜,降水充沛,草原和灌丛植被繁茂。
而在中山地带,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的下降,草原逐渐减少,落叶阔叶林逐渐增多。
在高山地带,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植被较为稀疏。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特点也对植被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没有明显的山脉和河流,地形起伏不大。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水分在地表流动的能力较弱,导致地表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较低。
这对植被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类型主要是适应干旱条件的草原和灌丛,这些植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较低的水分条件下存活。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地带分布规律主要受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的影响。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植被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气候条件的不同,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地形特点使得水分在地表流动的能力较弱,限制了植被的分布。
黄土高原 植物结构特征
黄土高原植物结构特征
黄土高原区位于中国北方,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种类单一,植物结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
(1)植物多为草本植物,少量乔木和灌木。
草本植物一般较小,高度在20厘米至1米之间,叶片细长,多呈线状或针状,根系浅而发达,能够较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而乔木和灌木比较少见,主要分布
在山区或河谷地带。
(2)植物多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耐旱、耐寒、耐瘠薄等。
这
些适应性包括下列内容:植物根系发达、具有一定的贮水能力;植物
叶片多为硬化、厚实叶片,以减少蒸腾、保留水分;植物多具有适应
性特化器官,如仙人掌的肉质茎、多肉叶或鳞片状叶片。
(3)植物生长速度较慢,借助根系吸取颗粒状有机质和养分,
可以存储水分与营养物质,抵抗干旱。
同时,其短生存周期、小型化、高度适应性、光合效率高等特性,使其能够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存活。
(4)黄土高原的植被群落有明显的地带性。
由于该区域的气候、土壤和地形的差异,不同地区所分布的植被类型也有所不同,例如骨
干植物有油松、马尾松、柞杨等,常见草本有肋条菊、泽兰等。
因此,黄土高原区的植物结构特征具有地域性和适应性。
总之,黄土高原区的植物结构特征主要是草本植物为主、适应性强、生长速度慢、地带性强等特点。
这些特点是黄土高原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知识点在八年级的地理学习中,黄土高原是重点内容之一。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西起陕西,东至山东,南接长江,北隔黄河与内蒙古相邻,地域辽阔。
本文将就黄土高原的形成、地理特点、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是在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期间,随着冰川消退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由西北向东南隆起的一种地貌。
由于太阳辐射下的高温条件、水分蒸发增加和较强的风蚀作用,本区域的地表土壤开始逐渐干燥,逐渐衍生出一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多种特殊地貌形态。
二、地理特点1.地形特点黄土高原的地形主要呈现出平原-山地的组合。
形态上呈现出高原、丘陵和盆地三种地形类型。
这里的地形相当复杂,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山峦起伏,地势崎岖,森林、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齐备,这里人烟稀少,空气清爽,气候宜人,是众多旅游爱好者及写作、绘画的灵感源之一。
2.气候特点由于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干旱气候区中心地带,因此其气候特点主要是少雨、降水分配不均、气温差异大。
主要气象现象有极端高温、干旱、风沙和灰霾等自然现象。
三、资源黄土高原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常见铁、煤、铜、铝等矿产类资源的产量很高。
同时还有各种动植物资源,特别是这里的枸杞属于质优品质,丝瓜、小麦、玉米等作物产量也相对较高,但受天气影响很大。
四、环境问题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中国每年都遭受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而黄土高原是影响最严峻的地区之一。
按照目前的严峻形势判断,即使全国降水量的增加,这里的沙化也不会减少,土地退化和失去耕作价值的现象仍然很严重。
因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重大的复杂和紧迫。
总之,这里的地貌、气候、资源、环境问题等已经形成了庞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从人口的增长问题、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等都需要我们重视与处理。
黄土高原的主要地理特征是什么?
黄土高原的主要地理特征是什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一。
其地理特点十分鲜明,成为了人们研究和了解中国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窗口。
黄土高原的主要地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地貌多样。
主要地貌类型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
其中,黄土丘陵是最为典型的地貌形态,高约50-200米,坡度0.3-3度,呈波浪状分布。
此外,黄土高原还有大量沟壑和峡谷,其中典型的有壶口瀑布、峪口风景区等。
雨季时期,显得格外壮观。
二、黄土高原气候特征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年平均气温8-15摄氏度,气温高峰出现在7-8月份,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冬季较为寒冷,尤其是北部地区更是如此。
由于年降水量不足,造成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黄土高原地质地貌特征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土壤分布面积最广,最为典型的地区,黄土是黄土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基础土壤。
黄土属于松散紧密两种类型,松散黄土是丘陵、山地地区的重要土质,紧密黄土主要分布在高原和盆地等区域。
黄土层厚度一般在20-50米,最厚达200米以上,是中国及世界范围内最为典型的黄土地貌自然景观。
四、黄土高原植被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丰富,尤其以草原为主。
草种主要有旱作牧草、禾草、鼠麴草、垂穗雀麦等。
此外,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也很常见。
植被的分布受到地形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由于水土流失、退化等问题,黄土高原植被的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五、黄土高原人类活动特征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农牧区,古代就有许多渠道进行水利开发和农田建设,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过度开发,黄土高原遭受了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的困扰。
政府加强环保宣传和治理,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需要努力。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保护好这片独特的自然资源。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特殊,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丰富多样。
本文将依次介绍黄土高原的草原植被、森林植被和沙地植被。
一、草原植被黄土高原的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区域。
这些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适合草类植物的生长。
黄土高原的草原植被类型有草甸草原、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等。
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草木葱郁,绿意盎然;针茅草原则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植被矮小,以针茅居多;羊草草原则分布在高寒山地,植被稀疏,以羊草为主。
这些草原植被为当地的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同时也保持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二、森林植被黄土高原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量较少,因此该地区的森林植被以干旱适应性强的针叶林为主。
黄土高原的森林植被类型有松树林、柏树林和桦树林等。
松树林分布广泛,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森林植被类型,该地区的松树林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柏树林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地,柏树高大挺拔,形成了秀美的山林景观;桦树林则分布在湿润的河谷和山脚地带,桦树林给黄土高原增添了独特的生态特色。
三、沙地植被黄土高原的沙地植被主要分布在河谷和丘陵地区。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这些地区的土壤贫瘠,适合生长耐旱抗沙的植物。
黄土高原的沙地植被类型有沙棘灌丛、胡杨林和沙漠草原等。
沙棘灌丛分布在沙地边缘,沙棘植物有很强的抗沙能力,能够固定沙丘;胡杨林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地区,胡杨树是沙漠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沙漠草原则分布在沙漠地区,植被矮小,稀疏,适应沙漠气候的特殊环境。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其中草原植被、森林植被和沙地植被是三个主要类型。
这些植被类型既适应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希望人们能够保护好黄土高原的植被,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的资料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50多万平方公里。
以下是关于黄土高原的一些资料:1. 地理特征:黄土高原地势较为平缓,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在800至1,600米之间。
地表主要由黄土覆盖,土质疏松、粘性强,容易被水侵蚀,形成了众多的沟壑、丘陵和小山脉。
气候方面,黄土高原属于内陆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旱。
2. 植被: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草原和灌丛。
由于降水量少,土地贫瘠,植被生长相对较差。
大部分地区植被以短命草本植物为主,常见的植物有白刺、蒿类、藜科等。
近年来,人工林的建设导致部分地区植被得到改善。
3. 土地利用:由于土壤贫瘠,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相对困难。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畜牧业和旱地农业。
畜牧业方面,主要饲养牛、羊等,以及特色品种如羊肉和羊绒的生产。
旱地农业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作物。
4. 自然资源:黄土高原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
此外,该地区还富含铀等稀有金属矿产。
5. 环境问题: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黄土高原受到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的困扰。
裸露的黄土地表容易被风蚀和水蚀,形成沙尘暴,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上是关于黄土高原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可以进一步查询相关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初中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范围为北纬32°-40°,东经105°-115°之间。
黄土高原的面积约为61.6万平方公里,属于中国的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特征:黄土高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地势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之间。
整个地区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状,西北部海拔较高,东南部海拔较低。
2.地貌特征:黄土高原地区地貌多样,主要有黄土丘陵、黄土台地、黄土沟壑、峡谷和河流等地貌型态。
黄土丘陵地带沟壑纵横,丘陵连绵起伏,具有较强的侵蚀和崩塌现象。
黄土台地地带地势平坦,较少有陡峭的地貌。
整个地区的地貌形成主要是由于黄土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
3.气候特征: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较少。
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对该地区的土壤形成和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水系特征:黄土高原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大部分河流属于干流和支流发育不全,河流水量较少,河道悬淤比较严重。
黄河是黄土高原最重要的河流,它经过该地区并向东流入黄海。
此外,还有诸如鄱阳湖、洪泽湖等湖泊。
5.土壤特征:黄土高原的土壤主要是黄土,具有较高的肥力和保肥性。
黄土的颜色呈现出红黄色或浅紫色,质地紧实,排水性差。
由于气候原因,黄土高原的土壤受到了较大的侵蚀和崩塌,形成了丰富的沟壑和土壤流失现象。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土豆、棉花等作物。
另外,该地区还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保护和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面积最广、地势最高的黄土地区之一,也是
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丘陵高原之一。
在地貌上,黄土高原呈阶梯状,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河流扭曲,洼地低洼。
这里的土地贫瘠,透水性差,植被稀疏,土壤肥沃度较低。
地理信息
黄土高原横跨陕西、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等省、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在气候上,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温变化大,年均降水量较少。
自然资源
黄土高原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主要包括煤炭、铅、锌、石灰石等矿产
资源,以及同步发展的畜牧业。
植被覆盖率低,土壤疏松、贫瘠,水资源也较为匮乏。
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因长期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力弱。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
文化遗产
黄土高原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兵马俑、古长城、岳飞故里等众
多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见证了黄土高原古老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发展前景
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和生态修复,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上是关于黄土高原的一些资料,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地理、历史、自然环境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7期2014年7月V ol.69,No.7July,2014收稿日期:2014-01-24;修订日期:2014-06-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59);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FY110300)[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71059;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Special Foundation of China,No.2011FY110300]作者简介:赵鸣飞,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被生态学。
E-mail:landscaper.mf@通讯作者:康慕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459M),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植被地理学。
E-mail:kangmy@916-925页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特征与地理格局赵鸣飞1,2,王宇航1,2,邢开雄1,2,康慕谊1,2,刘全儒3,李秋颐2,黄永梅2(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本文以样地数据为基础,对黄土高原内11座山地森林群落的区系组成、联系、格局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森林群落物种丰富,353个样地共调查到维管植物108科473属1222种,其中被子植物93科447属1179种,裸子植物4科7属9种,蕨类植物11科19属34种。
(2)按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统计显示,研究区内科、属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特别是“北温带分布”为主,此特征在群落尺度上尤显突出。
(3)非度量多维度标度排序(NMDS)第一轴主要揭示各山地森林分布的典型海拔变化范围,第二轴则展示出各山地的地理纬度位置关系;系统聚类树同样体现出各山地间基于区系组成特征的地理空间联系与南北位置关系,并将各山地依区系组成特征划分为4组;经比较山地间最大Sørenson 相似性系数知,贺兰山因地处区域西北边缘而与其他山地间区系联系最弱,反之太岳山与其他山地区系联系最强。
(4)R/T 值(热带属与温带属比值)线性回归模型解释了42.1%的数据变异,并揭示该值随年均温升高呈显著上升趋势,随着海拔升高则有显著下降趋势,但与年均降水量之间并无显著趋势。
关键词:黄土高原;森林群落;植物区系;R/T 值;地理格局DOI:10.11821/dlxb2014070041引言植物区系是植物类群在一定区域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发展演化的结果,作为群落结构的基础,不仅能够间接、稳定地反映其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1-2],而且也是揭示区域植物群落内在性质和规律的重要特征指标。
生态过渡带(Ecological transitional area)多指大尺度气候生物地理带之间的过渡区域,虽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态交错带(Ecotone),但往往具有生态交错带的许多特性,如物种多样性较周边丰富、对环境变化具有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等[3]。
在生态过渡带,物种与环境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以及物种内部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有着鲜明的生态地理规律性。
因此,探讨过渡带区域植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及其内部联系和分布特点等,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和现实资源保护和利用价值。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交汇处,气候具明显的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特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自然地理单元和典型的生态过渡带。
该区域的植物区系在演化历史上,特别是气候频繁剧烈变化的最近历史时期(如自第四纪更新世)以来,一直是欧亚温带植物区系与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物种迁移扩散7期赵鸣飞等: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特征与地理格局917的重要场所[4]。
我国学者曾在贺兰山[5]、太岳山[6]、关帝山[7]、芦芽山[8]、六盘山[9]、大青山[10]、子午岭[11-12]、中条山[13-14]等典型山地相继开展了有关植物区系的实地调查研究工作,为黄土高原植物区系研究积累了重要的本底资料。
但以往研究多以文献记录结合线路标本调查等传统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多仅局限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统计定量分析亦不足,导致研究结果仍停留在以描述性比较为主的原初阶段。
本研究采用系统取样法,以在全区域内山地地区开展的较为全面的野外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尝试在局地和区域两种尺度上揭示黄土高原山地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和性质,以及研究区内不同区域间的以此森林植物区系为基础的纽带联系与分异规律,为黄土高原山地森林植被的切实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参考依据。
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区概况黄土高原大多指位于北纬34°~40°,东经103°~114°之间,包括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面积约63´104km2的广阔地区[15]。
黄土高原属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平均海拔800~1200m,其内部分基岩裸露的山地海拔可达1300~1700m,不乏一些海拔逾2000m的山峰。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层堆积平均厚达50~80m。
气候以季风性向大陆性过渡为主,年均温6~14o C,年均降水量300~800mm,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对应的气候带依次为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温带、干旱半干旱温带[15-17]。
本研究的采样区域集中于人为干扰较少、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的11座山地(图4)。
这些山地覆盖了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理区域与生境梯度,其年均温梯度范围达15o C(变动在-1~14°C间),年均降水量梯度范围达500mm(变动在300~800mm间)。
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类(包括淋溶褐土、灰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等各亚类)和山地棕壤;代表性林型主要包括寒温性的常绿或落叶针叶林,如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青杄(Picea wilsonii)林;温性常绿针叶林,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温性)落叶阔叶林,如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杂木林,以及两类森林过渡区形成的各种针阔混交林等。
2.2调查方法与数据获取参考群落调查相关技术规范[18],2011-2013年间,于植物生长旺季(每年6-8月)对各山地典型地段的代表性群落进行系统取样调查。
样地布设兼顾局地生境与地形,并依海拔梯度设置。
通常从出现天然或半天然森林分布的低海拔处开始,高程每升高100m设置20m×30m样地(划分为6个10m×10m样格)2~3个。
在此600m2样方内进行乔木树种的每木调查(胸径大于3cm者),记录其种名、胸径、树高和冠幅;同时记录出现在样地内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全部物种,并依《中国植物志》确定分类群所属单元。
再选择处于对角位置的两个10m×10m样格调查其内灌木的基径、高度、盖度和丛数等,并在每样格中间位置取1m×1m样方统计其内草本植物的盖度、高度和株数等特征。
样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其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亦同时作详细记录。
不同山地的取样强度,依据其森林分布的海拔范围、面积、群落类型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
由此共获得群落调查样方205个,另外包括2005年65个10m×10m贺兰山样地数据和2003-2004年间83个20m×20m 中条山样地数据(表1),取样方法与上面介绍基本一致。
年均温与年降水量数据获取自WorldClim数据库(1.4版,)。
2.3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2.3.1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排序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69卷地理学报Scaling,NMDS)。
为消除部分山地由于取样面积不同所带来的偏差,本研究采用了不同山地植物属的“区系谱”数据(Floristic Spectrum)[19]作为NMDS 的原始矩阵。
2.3.2聚类分析以各山地植物属的出现频率作为原始数据矩阵进行系统聚类,两山地之间的区系关系强度以Bray-Curtis 距离度量[20]。
组间聚合策略采用Ward 离差平方和法,并通过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MRPP)检验分组结果的合理性是否显著[21]。
2.3.3相似性系数计算以各山地植物属出现与否的二元矩阵为基础,采用Sørenson 相似性系数度量山地之间的区系相似性程度,公式如下:S c =2c /(a +b +2c )×100%(1)式中,S c 为Sørenson 系数,c 为两地共有种数,a 为甲地独有种个数,b 为乙地独有种个数,计算时依照区系分析惯例剔除掉世界分布属。
该区系相似性指数因符合统计学规律而被广泛使用[22]。
2.3.4R/T 值计算与回归分析计算每个样地热带区系成分(Trop.)与温带区系成分(Temp.)之比,即得到相应的R/T 值,该指标可反映某地植物区系的性质,其值越大热带性质越强,反之则温带性质越强[11,23]。
去除R/T 为零的值后(即不含热带分布型物种的样地)对剩余的249个数据进行了对数转换,使其接近正态分布以满足回归分析对因变量的正态分布要求后,以海拔、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数据分析借助R 软件(Ver.3.0.1,R Development Core Team,2013)完成,其中NMDS 排序、系统聚类以及MRPP 检验均使用到vegan 程序包[24]。
地图绘制由ArcGIS9.3完成。
3结果分析3.1黄土高原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组成黄土高原山地天然或半天然森林群落的植物区系十分丰富,仅就种子植物而言,分别约占整个黄土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的66%、53%和37%[25]。
根据野外样地调查结果,黄土高原主要山地的天然、半天然森林群落由1222种维管植物组成(含种下单元),隶属于108科473属,其中被子植物93科447属1179种(含双子叶植物85科366属989种,单子叶植物8科81属190种),裸子植物4科7属9种,蕨类植物11科19属3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