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7:不能。我感觉“见”是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生8: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
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如果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生9: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生4:“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
生4(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
生2:“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3:我从第二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4: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
师:“尤”是什么意思?
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1: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2: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生3: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4:从“如鸣佩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生2: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
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
(女)皆若空游/无所依,
(男)日光/下澈,
(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生8:“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应该改变一下?
生9: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
(一男生朗读,情感投入,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
生5: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
师:你结合原文说一下。
生5(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
生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
生7: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
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7: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交流句式)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1: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的快乐。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生2: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3: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生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生4: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1:作者在第一段写的是篁竹、小潭、树、藤蔓和鱼。
生2:在第一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3:还有第三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那有没有写源头?
生3: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3: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生5: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6: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7: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
(一女生动情朗读第一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
(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10(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青树翠蔓——
生1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屏显。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
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得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1: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请一名同学读一下。(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孙昌武《柳宗元评传》)
生1: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1:没有。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2: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据许慎《说文》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什么意思?
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在“下见小潭”的“见”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
生1: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
师:这是一种发现的快乐。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生2:我从“心乐之”可以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3: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1: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
师:很小?怎么小?
生1:可以整块石头为底。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5第7-8期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
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新的辉煌。他就是——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4:第四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5: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6: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4: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生4:具体说第一二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三四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
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5:我觉得是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生6:“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其他同学倾听并订正读音和停顿。)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
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我认为大家应该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