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的定义

合集下载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地震波的定义地震是地壳的一切颤动,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主要能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是由地球内部自然力冲击引起的。

地壳或地幔中发生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发生原理英文seismic wave.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球内地震波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概念介绍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传播方式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1]。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纵波和横波现象介绍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

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

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

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

第三章-地震学基础—地震波传播理论

第三章-地震学基础—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一种波叫做侧面波或叫首波折射波衍射波行走反射波等等虽然首波的传播路径总是比直达波长但是因为首波在分界面上是以深层介质中的速度来传播的因此超过一定临界距离之后首波就会比直达波率先到达台站
地震学基础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令入射的波前A`B`,反射波的波前CD和透射波的波前CE与 界面R的夹角分别为α、β 、γ。叫α为入射角,β为反射角,γ为透 射角。从ΔA`Β`C 、ΔA‘EC 和 ΔA`DC的简单的三角函数关系可有:
1 t CB' A'C sin 1 t A'D A'C sin 整理后: 2 t A'E A'C sin
当 f 时,d 0
d
1 f
能量束成为“线”(射线)
d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射线
射线(Ray)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Fermat原理在地震学中的应用
Snell定律
入射波 (Incident Wave)
反射波 (Reflected Wave)
ref
V1 V2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传播定律定理: 用射线和波前来描述波的传播 位置和能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程地 震勘察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地震数 据资料处理和定性定量解释的依据。下面就地震波 传播中有关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定律定理介绍给 大家。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学基础
发生波类型的转变(分裂),可以用斯涅尔定律来说明。

地震波如何转换为谱 excel

地震波如何转换为谱 excel

正文地震波如何转换为谱excel一、地震波的定义和基本特性地震波是指地震活动产生的波动,在地壳和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是研究地震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震波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因地质构造运动、岩石断裂或火山爆发等产生的能量释放所形成。

地震波具有传播快,能量大,能携带很多地球内部信息等特点。

二、地震波的种类根据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地震波分为P波、S 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其中,P波是最快的一种波动,它是一种压缩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则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传播速度比P波慢,但比较快。

而表面波则是一种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动,传播速度较慢。

三、地震波转换为谱的过程地震波可以通过一系列仪器的观测和处理转化为谱excel数据。

这涉及到多个步骤,包括地震波的采集、信号处理和谱分析等。

1. 地震波的采集地震波的采集需要经过地震仪器的观测和记录。

地震仪器通常包括地震计和地震仪等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时记录下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等数据。

2. 信号处理地震波采集下来的数据需要进行信号处理,包括滤波、降噪和补偿等步骤。

这些处理可以帮助去除干扰和噪音,使得地震波数据更加准确和可靠。

3. 谱分析谱分析是将地震波数据转化为谱excel数据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地震波信号进行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等算法处理,可以得到地震波在频域上的能量分布情况,从而获得谱数据。

四、谱excel数据的应用谱excel数据可以提供地震波在不同频率下的能量分布情况,这对于地震活动的研究和预测非常重要。

谱数据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工程设计等方面。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地震波转换为谱excel数据是地震学和地震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谱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震波的能量分布情况,为地震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在今后的地震监测和工程中,谱excel数据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总结地震波转换为谱excel数据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它为地震研究和地震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地球的结构 (1)

地球的结构 (1)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固 态

固 态 熔融态 固 态 固 态 液态或 熔融态 固 态
岩 石 圈 软 流 层
地 幔
渐 增 大
P↓, S 消失 下地幔 古登堡面
外核
下地幔
地 核 内核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一地理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定义: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 即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2)分类及特征:
分 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在不同介质 中传播速度 不同
纵波(P)
横波(S)
较快
较慢
固、液、气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地球内部三大圈层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 和地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1)地壳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 ②厚度: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其中大陆部分平均约33千米, 海洋部分平均约6千米。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 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③组成元素: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④划分
硅铝层 硅镁层
地壳结构示意图
地壳的特点(1)地壳厚度不均 (2)硅铝层分布不连续
随堂练习
2、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C ) B A 喜马拉雅山 B 黄土高原 C 大西洋 D 刚果盆地
A
(2)地幔 ①范围: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

抗震设计教材[精华]

抗震设计教材[精华]

第一章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学习目的: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地震波的运动规律3、掌握震级、地震烈度、基本烈度等术语4、了解地震的三大特性及其规律5、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6、了解多遇地震烈度和罕遇地震烈度的确定方法§1.1 地震的基本知识㈠地球的构造图到目前为止,所观测到的最深的地震发生在地下700KM 左右。

因此,可以认为地震仅发生在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上部。

㈡地震的类型与成因1、 地震按其成因主要分为⎪⎩⎪⎨⎧错动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构造地震规模陷落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陷落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前两种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较小,而构造地震的分布范围广、破坏作用大,因此,构造地震是我们这门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

2、 构造地震的成因:在地球内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构成地壳岩层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地发生变形,而当应力产生的应变超过某处岩层的极限应变时,岩层就会发生突出断裂和错动,从而引起震动,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便形成地震。

构造地震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这种地震往往发生在地应力比较集中、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段,即原有断层的端点或转折处及不同断层的交会处。

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一块整体,而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这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由于地幔的地流,这些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异常缓慢而又持久地相互运动着,由于它们的边界是相互制约的,因而板块之间处于张拉、挤压和剪切状态,从而产生应力。

地球上的主要地震带就位于这些大板块的交界地区。

㈢世界的地震活动世界范围内的两个主要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南、北美洲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向西南到日本列岛,再经我国台湾省,达菲律宾、新几内亚和新西兰。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的亚速岛,经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印度北部、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经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太平洋地震带相衔接。

地震地震波

地震地震波

地震烈度划分
6度:器皿倾倒,房屋 轻微损坏
3度:少数人有感,仪 器能记录到
4-5度:睡觉的人会惊 醒,吊灯摆动
7-8度:房屋破坏,地面 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 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场地条件 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
建筑物质量
发生地震的时间
地震的分布规律
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
海岭地震带
1995-2001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黄色标识区域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蓝色标识区域为大陆断裂地震带 绿色标识区域为大洋海岭地震带
中国地震分布带
西南地区地震分布图
气象异常
天晴日暖,碧空晴净,忽 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 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隆地
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
地震观测
地震仪:地震仪是观测地震所引起的
地面振动的仪器,主要是利用惯性原
理和弹性原理来记录地震引起的地面
运动。
地震的观测
候 风 地 动 仪
地震矩M 0 AD

:剪切强度
A:滑动部分断层面面积 D:断层两盘滑动距离
矩震级: M w log M 0 / 1.5 a
a:常数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 “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被定义为︰一台标准地震仪,在距离震中100公里 处所记录的最大振幅A(以微米计)的对数值︰
这一证据表明,这场悲 剧是当潜艇在水面上时 艇上的一枚鱼雷意外引 起的,随即在深部发生 了几枚鱼雷爆炸。
离美国世界贸易中心34公里的地 震台,记录了911事件的全部时间 进程

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

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

实验方法
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滤波、去噪、提取有效信号等。
参数设置
根据实验需求,合理设置实验参数,如采样率、滤波器类型等。
实验数据与方法
结果展示
将实验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进行展示,便于观察和分析。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
结果对比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或已有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
目录
引言 三向地震波的基本理论 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 三向地震波的人工定义 实验与分析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对于地震波场模拟、地震灾害评估和地震工程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三向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人工定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方法和技术。
详细描述
频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地震波选取方法,它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频率成分和能量分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波。这种方法能够反映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质构造特征,有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和地震模拟的准确性。
基于地震波频谱的选取方法
VS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选择在不同地质构造和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
详细描述
三向地震波的人工定义
基于地震波合成的人工定义方法
合成方法
通过模拟地震波传播过程,利用已知的地震波参数(如震源深度、震源类型等)和地质结构信息,生成具有相似特征的地震波信号。
优点
可以模拟不同类型和复杂度的地震波,适用于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和模拟地震波场。
缺点

02-1-地震勘探-地震波基本概念1弹性波

02-1-地震勘探-地震波基本概念1弹性波

杨氏模量( E )
E
应力 应变
F/S L / L
(2) 泊松比(σ) 在拉伸形变中,直杆的横切面会减小。反之,在轴向挤压时,横截面将增大。
也就是说,在拉伸或压缩形变中,纵向增量 L和横向增量 d的符号总是相
反的。
泊松比: 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σ =- d / d
L / L
(3) 体变模量 一个体积为V的立方体,在流体静压力P的挤压下所发生体积形变。即每个正 截面的压体变模量(压缩模量): 压力P与体积相对变化之比 K= - P
参考书《弹性波动力学 》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
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 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
36个cij变为21个cij
各向同性
21个cij变为2个弹性参数
三、弹性模量
1.弹性模量的定义
弹性模量也叫弹性参数或弹性系数,它表示了弹性体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弹性体的弹性性质。
(1) 杨氏模量
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模量(拉伸模量)。
E = F/S T
L / L e
地震波是机械波的一种
机械波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形成机械波的两个必要条件:波源和介质。
•1)什么是波?
声波
绳子传播的波
水波
什么是地震波?
•弹性波: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
•地震波是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 弹性波的产生
2、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答案
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 16. 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时,可先进行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梁端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
(×) 17.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 18. 构造柱必须单独设置基础。(×) 19. 地震时内框架房屋的震害要比全框架结构房屋严重,比多层砖房要轻。( ×) 20. 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 21. 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
三、 判断题
1. 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2. 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 3. 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 4. 地震现象表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5.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 6. 纵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7. 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8. 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9. 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 10. 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 11. 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 12. 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其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刚度的增加而加大。(×) 13. 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14. 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小于剪切构件的延性。 (×) 15. 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 5 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
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为十二度,用罗马数字表示。 8. 什么是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什么是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答: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 50 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的定义
地震波是由地壳中的岩石断裂和位移所产生的一种波动现象。

地震波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类型。

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以直线传播的波动,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面波是在
地球表面上以曲线传播的波动,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

地震波会在地壳和介质中引起振动和震动,进而导致地震现象。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受到地球内部岩石的物理性质和介质条件的影响。

地震波的研究对于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4_地球的圈层结构

1-4_地球的圈层结构

其他
相互 关系
地球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
处于不间断的 循环运动中 占有大气圈的底 部、水圈的全部 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表层水体 地表水、 水 构成的连续但 地下水、 圈 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水、 生物水
生 地球表层生物 物 及其生存环境 圈 的总称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互相 联系 互相 制约


地核
大 气 圈
地 为 圈 地球 共 层 球的 同 所 是圈 球 组 由层 心 成 不结 , 的 同构 所球物
以体质 也。和 叫因不 同为同 心以状 圈地态 层心的 。
岩石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大气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通 讯有重要作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地壳
下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5150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教材21页: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突然 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界面上下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状态 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两个界面可以作为地球内部圈 层划分的依据。

2.地震学

2.地震学

1,地震是活动的地球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现象。

活动断层上的古地震标志显示出地质历史上的地震活动。

2,二十世纪是地震学全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特征表现在:1,观测仪器的精度不断提高,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2,观测数据的数量增多、质量提高3,地震波传播理论与震源理论的发展4,地震学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5,对地球内部物理认识的不断加深6,地震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中国、世界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开展研究7,行星地震学研究的开展3,地震学的定义:研究固体地球的震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不仅研究天然地震,也研究某些认为的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下爆炸、岩浆冲击、岩洞塌陷等)的震动。

4,地震学的研究内容:1,通过解释地震图来揭示:地球(包括其它天体)内部结构(深部、浅部)地震震源过程、机理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火山、矿山塌陷、核爆炸以及其它任何引起地表震动的现象(或事件)2,以多学科的方法与手段研究天然地震现象本身,认识地震、火山、海啸等灾害的发生机理,为减轻、抵御、乃至最终预测地震灾害。

5,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连续介质的弹性波。

6,弹性体:(介质的弹性性质)在外力作用下,内部各点的应变和应力一一对应,当外力除去后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物体。

应力:受力物体截面上内力的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变:物体内任一点因各种作用引起的相对变形。

7,广义胡克定律,弹性波动方程,一维弹性横波(纵波)波动方程(35~44)8,地震波:在无界弹性介质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弹性波:纵波P:质点振动方向对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一致,速度:Vp=sqrt(E/p)横波S: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垂直,速度:Vs=sqrt(u/p)纵波速度比横波大,大约为sqrt(3)倍9,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弹性波动方程还给出面波和自由振荡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1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1
米,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 条件之一。
2000~3000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 大气密度下降
(2) 水圈
定义: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 态水。
其他: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 动之中。
水圈
海洋水 大气水 陆地水 生物水
思考 探究
为什么说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 ,因此说它是不规则的;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物质 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
(3) 生物圈
定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的总称。
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 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其他: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 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 影响的结果,是最活跃的圈层。
大气圈
生 物 水圈 圈
岩石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堂小结
地球的内部 圈层
2.分界面:D为 莫霍面 , F为 古登堡面 。
3.内部结构:C为 地壳 ,E 为 地幔 ,G为 外核 ,H 为 内核 。
(一)地壳
位置: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 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厚度变化规律: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
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 地壳越薄。 地壳平均厚度是17km。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B )

机械波的应用

机械波的应用

S波的传播是由垂直于传播方向的介质振动导致的。这 种振动的效果是介质体元的剪切变形。在向岩石体元两 相对的面上施加方向相反的切向力时,这体元将受剪切 而变形,而没有体积变化。其单位体积的剪切形变所需 压力大小的度量称为剪切弹性模量μ 。S波的波速可以表 示为:
利用P波与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我们只需要测量出P波与S波 抵达地震台站的时间差 就能得到震中距离:
地震波的应用
————对地球内部构造的探索
张烈
地震波的定义: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 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 震 波
实体波
P波(纵波,波速最快, 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S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表面波:L波(P波和S波的混合波,破坏性
最大)
P波的传播是由介质沿传播方向的振动导致的。这种振 动的效果是介质体元体积的变化。当向岩石立方块表面 施加一均匀压力时,其体积将减小,其单位体积的体积 变化所需压力大小的度量称为体积弹性模量к 。P波的波 速可以表示为:
从上式中就能得到:
地球岩石介质的平均体积弹性模量 ,平均切变 弹性模量 。由该数据我们可以得到:P波的传 播速度比S波的传播速度快。
使用地震波中的P波和S波我们可以 对地球内部构造进行探测,以了解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家园具体应用如 下——
体应用
地球的内部圈层 结构是根据地震 波来划分的。这 幅图给出了地震 波的概念,并在 图面上显示了P波 (乙)和S波(甲) 的传播及其特点。

抗震复习资料

抗震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震与抗震的一般知识本章重点关键词——震级、烈度(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设防类别、设防目标、概念设计掌握以上关键词的定义;了解地震成因、地震波;了解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了解震害规律:烈度相同,震中距大的对自振周期大的高柔结构的破坏比震中距小的影大;相反,震中距小的对自振周期小的刚性大的结构破坏比震中距大的影响大。

一、名词解释(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2)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4)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5)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6)震中:震源正上方在地表的投影(7)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8)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9)概念设计:是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着眼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合理选择结构方案等。

(10)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二、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4.地壳深处释放能量的地方称为( 震源)。

5.一次地震能量大小称为( 震级),地震对各地影响的强度称( 烈度)。

6.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7.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8.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9.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地震波的运动学资料

地震波的运动学资料

vp i
三、地震波传播规律
2、费马(Fermat)原理: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 沿着时间最短路径传播。
三、地震波传播规律
3、惠更斯(Huygens) 原理:波在介质中传播 所到达的各点,都可以 看作新的波源。
四、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地震波
1、按质点震动方向分:纵波(P)、横波( SH 、 SV)
P波
sin1 sin2
v1
v2
斯奈尔定律
广义斯奈尔定律:
假定:
第i层纵波速度为: v pi
第i层横波速度为: v si
v si
第i层横波入射角: si
第i层横波透射角: si 射线参数:P
sip n 1sis nisip n i sin sisin p i P
vp 1
vsi
vp i
vsi
一个点,都有某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ⅱ、某一地球物理量(标量、矢量)的空间分布。 • 时间场:在地震勘探中,截止中的任何一点 (x,y,z),都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该点的时间t(x,y,z), 这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时间场。 • 时间场特点:t确定的曲面与射线正交。
第二节 地震折射波
一、折射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1
ds
dz
1 p 2v2(z)
(a)把连续介质看成有许多薄层组成
(a) 三层介质
h=1100m Vav=2750m/s
(b) 均匀介质
四、两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 曲线的比较:
• 引入平均速度:
t2
t
2 0
x2
v
2 av
• 使用参数方程

m
x2 (
hivi p
)
i1 1 (v i p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波的定义————————————————————————————————作者: ————————————————————————————————日期:ﻩ地震波的定义ﻫ地震是地壳的一切颤动,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主要能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是由地球内部自然力冲击引起的。

地壳或地幔中发生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发生原理英文seismic wave.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球内地震波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概念介绍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传播方式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1]。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纵波和横波现象介绍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

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

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

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

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

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

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假设一弹性体,如岩石,受到打击,会产生两类弹性波从源向外传播。

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

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

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

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

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

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图2.1),它是首先到达的波。

地震P波(纵波)和S波(横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

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波,即横波。

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

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图2.1)。

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

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的物理表现。

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

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见第6章)。

相关性质带偏光眼镜以减弱散射光的人可能熟悉光的偏振现象,只有S波具有偏振现象。

只有那些在某个特定平面里横向振动(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过偏光透镜。

传过的光波称之为平面偏振光。

太阳光穿过大气是没有偏振的,即没有光波振动的优选的横方向。

然而晶体的折射或通过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镜,可使非偏振光成为平面偏振光。

当S波穿过地球时,他们遇到构造不连续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使其振动方向发生偏振。

当发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颗粒仅在水平面中运动时,称为SH 波。

当岩石颗粒在包含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里运动时,这种S波称为SV波。

大多数岩石,如果不强迫它以太大的幅度振动,具有线性弹性,即由于作用力而产生的变形随作用力线性变化。

这种线性弹性表现称为服从虎克定律,是以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数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

这种线性关系由图2.2所示的加重物的弹簧伸展来表示。

如果重物的质量加倍,线性弹簧的伸展也加倍,如果重物回到原来大小,则弹簧回到原来位置。

相似地,地震时岩石将对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变形。

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形将保持在线弹性范围,在摇动结束时岩石将回到原来位置。

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时发生重要的例外表现,例如,当强摇动发生于软土壤时,会残留永久的变形,波动变形后并不总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烈度较难预测。

我们将在本书后面谈到这些关键的非线性效果。

当施加的力加倍时,弹簧的伸展也加倍弹簧的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启示,说明当地震波通过岩石时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与弹簧压缩或伸张有关的能量为弹性势,与弹簧部件运动有关的能量是动能。

任何时间的总能量都是弹性能量和运动能量二者之和。

对于理想的弹性介质来说,总能量是一个常数。

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为弹性势能;当弹簧振荡到中间平衡位置时,能量全部为动能。

我们曾假定没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复弹性振动开始,它将以同样幅度持续下去。

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情况。

在地震时,运动的岩石间的摩擦逐渐生热而耗散一些波动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进来,像振动的弹簧一样,地球的震动将逐渐停息。

对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测量提供了地球内部非弹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动随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现象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由于声波传播时其波前面为一扩张的球面,携带的声音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

与池塘外扩的水波相似,我们观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渐减小。

波幅减小是因为初始能量传播越来越广而产生衰减,这叫几何扩散。

这种类型的扩散也使通过地球岩石的地震波减弱。

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地震波从震源向外传播得越远,它们的能量就衰减得越多。

P波和S波的速度1989年10月17日当洛马普瑞特地震袭击时,我在伯克利家中突然感到房屋摇动,我开始计时。

10秒钟后摇动突然变的特别厉害,这表示S波已经到达。

P波总是首先从震源来到,因为它们沿同一路径传播时比S波速度快。

利用波的这一特性,我可以计算出这个地震的震源在80多千米以外。

P波和S波的实际传播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密度和内在的弹性。

对线弹性物质而言,当波与运行方向无关时,波速仅取决于两个弹性性质,称为弹性模量:岩石的体积模量k和剪切模量μ。

当向岩石立方块表面施加一均匀压力时,其体积将减小,其单位体积的体积变化作为所需压力大小的度量,称为体积模量。

当P波穿过地球内部传播时发生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变形;因为它只引起体积变化,所以在流体中也可以发生,与在固体中一样。

通常体积模量越大,P波的速度就越大。

第二种变形类型是,在向岩石立方块体两相对的面上施加方向相反的切向力时,这体积方块将受剪切而变形,而没有体积变化。

同样,圆柱状岩心两头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扭曲时也发生这种变形。

岩石对剪切或扭曲应力的抵抗越大,其刚性就越大。

S波通过剪切岩石而传播,剪切模量给出其速度的量度。

通常是剪切模量越大,S波速度就越大。

P波和S波速度的简单公式在下面给出。

这些表达式与已经提到的波的重要性质一致:因为流体的剪切模量是0,剪切波在水中的速度为0,因为两个弹性模量总是正的,所以P波比S波传播得快。

因为地球内部的强大压力,岩石的密度随深度增大。

由于密度在P波和S 波速度公式中的分母项上,表面看来,波速度应随其在地球的深度增加而减小。

然而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随深度而增加,而且比岩石密度增加得更快(但当岩石熔融时,其剪切模量下降至0)。

这样,在我们的地球内部P和S 地震波速一般是随深度而增加的,在第6章中将进一步讨论。

虽然某一给定岩石弹性模量是常数,但在一些地质环境里岩石不同方向上的性质可以显着变化。

这种情况叫各向异性,这时,P波和S波向不同方位传播时具有不同速度。

通过这种各向异性性质的探测,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内部地质状况的信息,这是当今广泛研究的问题。

但在以下的讨论中将限制在各向同性的情况,绝大多数地震运动属于这种情况。

地质构造的影响当水波遇到界面时,如陡岸,会从边界上反射回来,形成一列向岸外传出的水波,与向岸内传来的水波重叠。

当海洋波斜射入浅滩时,波在海水深度变浅时走得较慢,落在海水较深的波的后面。

其结果是波向浅水弯曲。

于是波前在它们击岸前转向越来越平行海滩(图2.4)。

折射这一名词描述波传播中由于传播路径上条件变化产生波前方向变化的现象。

反射和折射也是光线通过透镜和棱柱时人们熟知的性质。

2.震级和烈度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地震强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ﻫ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这次地震中的主震震级为代表。

显然,发生地震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按照弹性波理论,其波动量可用其振幅大小来衡量,因此,震级可用地震仪上记录到的最大振幅来测定。

ﻫ震级的最初涵义和计算方法,是规定在震中距为100km处,用伍德—安德生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为1um时,震级为零。

因此,震级就等于在震中距为100km时,用同样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最大振幅值以um为单位的对数值。

例如某次地震的最大振幅为10mm,换算成微米为单位时为10000um,其对数值为4,即为4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1960年5月22日在南美智利海边发生的地震,为8.9级。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一般来讲,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大小有关,震级越大,震中区烈度越大,而且同一次地震,离震中区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区越远,则因震波渐次减弱,烈度也随之变小。

但是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很多,烈度除和震级大小,震中距离有关之外,还和震源深度.震区地质构造,以及房屋结构等因素有关。

震级相同的地震,震源浅者对地表的破坏性更大,深源地震虽然通常震级很大,但地表烈度往往很小。

二、断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ﻫ(一)全新活动断裂的地震评价ﻫ全新活动断裂往往是强烈地震的发源地。

因此,对工程场地及其邻近的全新活动断裂未来将发生多大地震.发震部位和发震时间应成为地震学家.岩土工程师.工程地质学家和设计工程师关注的问题。

根据对我国大陆地区发生6级以上强震构造背景的研究,强震一般发生在深大活动断裂带及由活动断裂带形成、控制的新断陷盆地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