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新编基础心理学思维与想象PPT课件
![新编基础心理学思维与想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5bbcce5901020206409c80.png)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何为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带来新颖、独特而又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第8页/共17页
2、创造性思维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也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的统一。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
第9页/共17页
培养敢于冒险和坚韧丌拔的精神化学家酆云鹤第11页共17页哥哥在种树与哥哥在浇水一位留学德国的博士回国后颇有感触地向人们介绍说如果德国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留学生的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而这种现象在外国学生中却不会出现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考古工作; “天下雨,地必湿” )
三、如何衡量发散思维的质量?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砖有哪些用途?)
第10页/共17页Biblioteka 4、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与人格?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_的月光,_的大手)
•
培养旺盛的求知欲
(笑话:如何解决世界粮食匮乏问题?)
•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
培养自觉的独立性
•
培养广泛的兴趣
•
培养敢于冒险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化学家酆云鹤)
第15页/共17页
第16页/共17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7页/共17页
同样是小学教育,一位随父母在美国念书的中国小 学生说,老师会让他们每个人为一个故事编三个不同的 结尾。在这些看似非常具体而又极为普通的教育环节中, 不同的教育思想便在受第教12页育/共者17身页 上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
第四节 想 象
1、什么是想象?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1c16b71db9f3f90f76c61bdb.png)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概述概念特征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内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概括性: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同一类事物特征和规律的概括。
间接性:感性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时空性:不受时空的限制加工水平: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探索和发现新物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智力操作抽象和概括抽象: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它们与其它属性、次要特征分离的智力操作。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联系起来的智力操作。
思维种类◆按性质◆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3岁前)◆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学前期)。
◆语词逻辑思维;人们面临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按创造性◆再生性思维(常规思维):只要重现过去类似情景中已学会的方法便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造性思维:要求提出新的、发明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按思维形式➢辐合性思维:(又叫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凭借物➢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按遵循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的思维。
又叫分析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例如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心理学之思维和想象
![心理学之思维和想象](https://img.taocdn.com/s3/m/5d93973a43323968011c9275.png)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 2、迁移 � 3、相关的知识经验 � 4、问题解决的策略 � 5、心理定势 � 6、功能固着 � 7、酝酿效应 � 8、原型启发 � 9、情绪与动机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 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 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1、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 中产生有关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成条件:
(1)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及实物标志的意义。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某美术学院举行考试,题目是 “野水无人渡,孤 舟尽日横 舟尽日横” ”,要求考生必须把这两句诗中的意境 在画上确切地表现出来。结果,三名考生分别画 了如下三幅画:
附:创造力自测
测定时,对符合你情况的用 “√” , 不符合的用 “×”,不确定的用 “0”,或 不记符号。你必须用直觉判断,只用50道题目。
1.我不做盲目的事,也就是说,我总是有的放矢,用 正确的步骤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2.我认为只提出问题而不想获得答案的事情,无疑是 浪费时间。 3.无论什么事情,要我发生兴趣,总比别人困难。 4.我认为,合乎逻辑、循序渐进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的最好方法。 5.有时我在小组发表意见,似乎使一些人感到厌烦。 6.我花费较多时间来考虑别人是怎样来看待我的。 7.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要比得到别人赞同重要得多。 8.我不尊重那些做事似乎没有把握的人。 9.我需要的兴趣和刺激比别人多。
2、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 过程。 特点:首创性、新颖性、独立性 产生条件: 1 .激发创造动机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利用原型启发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a491138ada38376bae1fae3d.png)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 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 知到的事物。
例子: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 等许多种具体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 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认识。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思维的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 第四节 概念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 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傻瓜, 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 不大,身体不够灵活???? 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深刻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3.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 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 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 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 题。
(四)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2、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感性基础,有 利于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可以 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 象
(一)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讲解ppt浓缩版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讲解ppt浓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fab1b628ea81c758f578e4.png)
第七章 思维,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①概括性 ②间接性 ③思维是对经验的更新和改组
2.思维的种类 ①直观动作思维 ②形象思维 ③逻辑思维
①经验思维 ②理论思维
①直觉思维 ②分析思维
①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①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1.定义:事物不能感受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特征: ①直观性 ②概括性 ③可操作性
3.表象的脑机制:表象和知觉是否有相同的脑机制,有待研究
4.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①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 ②促进问题的解决
1.定义: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①自然概念 ②人工概念
2.人工概念的形成途径:假设检验说和样例学习说
3.概念结构的理论 ①层次网络模型 ②激活扩散模型
1.三段论推理:两个前提,一个结论 推理错误的原因:气氛效应和对前提的错误解释
2.线性推理
3.条件推理
1.问题解决的概念 ①界定清晰 ②对抗性问题 ③语义丰富的问题
2.大脑额叶皮层对问题解决有重要作用
3.策略 ①算法策略 ②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爬山法
4.与创造性有关的非智力因素
1.分为风险决策和确定性决策
2.决策的理性观 ①古典决策理论 ②行为决策理论
3.决策过程的研究 ①期望效用理论 ②前景理论:代表性启发法,易得性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4.影响因素: ①知识数量与知识结构 ②无关信息的干扰 ③问题表征方式 ④定势 ⑤功能固着 ⑥动机和情绪 ⑦人际关系
5.创造性和想象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想象
《思维想象》课件
![《思维想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b336b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e.png)
04 思维想象在各领 域的应用
艺术领域
创意设计
思维想象在艺术领域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设计师通过想象创造出 独特的艺术作品,如建筑设计、
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
音乐创作
音乐家运用思维想象创作出优美的 音乐作品,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 过音符表达出来。
绘画与雕塑
艺术家通过想象在画布或雕塑材料 上创作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 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 。
教育领域
课程设计
教育者运用思维想象设计 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创造力。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专家通过思维想 象开发新的教育工具和平 台,如在线学习平台、虚 拟实验室等。
教育评价
教育者运用思维想象评估 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 议。
05 思维想象力的未 来发展
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
通过将知识可视化、具象化,思维想 象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 效果。
思维想象与创造力的关系
创造力是思维想象的高级表现形式, 通过创造力,人们能够创造出前所未 有的新事物和新观点。
思维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通过思维 想象,人们能够探索各种可能性,为 创造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技术领域
01
02
03
计算机科技
在计算机科技领域,科学 家和工程师运用思维想象 研发新技术和产品,如人 工智能、虚拟现实等。
航空航天技术
航空航天工程师通过思维 想象设计先进的飞行器和 太空探测器,推动人类探 索宇宙的步伐。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专家运用思维想 象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和治 疗方法,如基因编辑、干 细胞治疗等。
未来科技与思维想象力
未来科技对思维想象力的影响
思维和想象PPT课件
![思维和想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4241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7.png)
【教学课件 行业资料PPT,持续更
19
新,敬请收藏】
第三节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通过各种认 知操作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
能否发现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情绪对解决问题有重要影响。
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
乐观、镇静、愉悦、轻松的情绪有助于激发人的潜能,使问
题顺利解决。
【教学课件 行业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PT,持续更
28
新,敬请收藏】
高 简单任务
效 率
难度适中的任务
低
复杂任务
低
动机水平
高
【教学课件 行业资料PPT,持续更
29
新,敬请收藏】
四、思维和语言
语言是一种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社会约定 俗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个体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过程。
(一)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1.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人的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 础,凭借语言为载体而实现的。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语言具有概括性; (2)语言具有物质性。
2.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教学课件 行业资料PPT,持续更
8
新,敬请收藏】
【教学课件 行业资料PPT,持续更
9
新,敬请收藏】
根据解决问题时是否有明确的逻辑步骤和清晰的意 识,可分为
直觉思维:
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 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98fd909c7375a417876f8f79.png)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三、想象的构成方式
典型化
阿Q 、祥林嫂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三、想象的构成方式
联想
锯、飞机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四、想象的种类 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 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
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 虑的心理加工过程。
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 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理加工过程。
合二为一或合多为一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辩证统一的
相互依存 ——通过综合的分析 相互转化 ——思维活动总是循着综合 — 分析 — 再综
合 — 再分析而不断前进的
分析和综合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实际操纵物体的分析和综合 感性形象的分析和综合 语词符号的分析和综合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思维 是心理过程。
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是 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 反映的关系 。
它们的构成要素不同——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相 关,但并不完全等同。
思维的规律和语言的语法规则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 着相同的思维规律,却有着不同的语言。
霍布森(Hobson, 1988)认为,梦的本质 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思维想象课件
![思维想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a18b1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03.png)
要利用问题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对已掌
握的各种规则进行改组,从而找到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学上把这些方
法和途径叫做高级规则。
思维想象课件
•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 (一)提出问题 • (二)分析问题 • (三)提出假设 • (四)验证假设:实践检验和智力
检验
思维想象课件
•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思维想象课件
要求: 用三条首尾相连的直线将四个五角星连起来。 限时1分种。
思维想象课件
当看到四个点时,首先想到的答 案是什么?有没有不停地在框里打转?
思维想象课件
要求: 用四条直线将九个五角星连起来,要一笔画好。 限时3分种。
思维想象课件
如果是16个点呢?
思维想象课件
• (二)定势 •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
• (一)知觉情境
•
解决问题往往受刺激模式直接产生的知
觉情境的影响。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
解决问题就越容易。相反,复杂、隐匿的知
觉情境,将妨碍对问题的解决。
思维想象课件
• 问题:求内切圆半径为10厘米的正方形 的面积。
问题呈现方式一
问题呈现方式二
思维想象课件
例:用六根火柴搭成四个等边三角形
思维想象课件
的反映。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 智力成分的核心。
思维想象课件
• 思维的两个特征:(一)概括性。 • 概括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 1、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
属性。
• 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思维想象课件
• (二)间接性 • 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
见性。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f31a394afe04a1b171de90.png)
▪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 .
12
第二节 表象
黎姹
.
13
表象的概述
▪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 象。
▪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 件的一种知识象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14
表象的种类
.
6
小问题
1.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2.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
键词? 3.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7
小问题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键词?
▪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8
小问题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
11
思维的种类
思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来指导划分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键词?
✓对客观事物 概括的 和 间接的 认识。
▪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9
小问题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第七章思维与想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5具体内容: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
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
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
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想象的概述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
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活动。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例如,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所谓概括的反映是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其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在原始思维和幼儿的思维中,可以看到概括水平很低的具体思维。
随着思维的发展,逐渐出现较高水平的概括。
从不同形状的枣树都可以叫做枣树,到把枣树、杨柳、海棠等等都叫做树;以后更把树和花、草等一并叫做植物,这是不同水平的概括。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概括的水平越高,人就能深入地反映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概括是借助于词,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
如果没有一定物质形式的词(说出的、听到的或看到的),那么,由个别事物概括出来的一般的东西,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依靠。
正是由于思维的概括的、间接的性质,通过思维,人就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
二、思维的过程(略)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心智操作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思维活动中,其他思维的心智操作都是由其派生出来的,都以分析与综合为基础。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任何思维过程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这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事物的结构、特征和属性,可以分出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课题的情境、条件和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
通过综合,人们可以完整地、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
如果只有分析,思维是支离破碎的;如果只有综合,思维则是一种源于表面的笼统模糊的认识活动。
二者的理想关系是在综合的前提下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
可见,思维活动总是循着综合—分析—再综合—再分析而不断前进的,随着分析和综合的不断转化,人对事物认识的层次也不断深入。
(二)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从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
根据比较对象不同,可分为同类事物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前者有利于把对象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区分出来。
后者是指相似、相近或相关事物的比较,使得相比对象的本质特征更加明确,而且还能确切地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
分析综合是比较的基础,比较又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
分类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即必须根据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分类。
客观上,事物有多种属性,有多种联系,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
主观上,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分类标准的掌握也有差异。
(三)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三、思维的种类(一)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也称实践思维。
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聋哑人靠手势与摆弄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也属于动作思维。
成人有时也出现动作思维,但成人的动作思维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并在整个动作思维中由词进行调节和控制,与没有完全掌握语言的幼儿的动作思维不同。
动作思维是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但是人的动作思维与动物的动作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2.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7岁的学龄前儿童主要的思维形式是这种形象思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正常成人虽然以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象思维,特别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表象有助于思维过程的顺利进行。
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
科学家进行科学推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人们通过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它使我们的思维摆脱了动作与具体的形象,因而是抽象的。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先出现动作思维(1岁左右),后出现形象思维(3岁左右),抽象逻辑思维最后出现(6、7岁左右)。
但是在正常成年人身上,上述三种思维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只单独使用一种思维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极为罕见的,但成人中哪一种思维占优势却并不表明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作家、诗人、艺术家、设计师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亚于主要运用抽象思维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所以人的每一种思维都可以得到高度的发展,都可能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这种思维是无一定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
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变通性(思维灵活、能随机应变)和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的、新颖的见解)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
(三)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己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这种思维往往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等。
四、思维的生理机制研究表明,思维是整个大脑参与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思维的形式无论分析、综合还是抽象、概括过程,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思维形式,并体现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
一般认为,概念、判断、推理是基本的思维形式。
一、概念(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用词来标志的,它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或特性。
如果没有词,概念就不可能存在。
但概念并不等于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概念赋予词以一定的意义和内容。
但是,概念是心理现象,词是概念的物质标志,两者不能混淆。
不同的词可代表同一概念;同一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有些词甚至不表示概念,只表示关系或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将心理现象和物质现象等同起来。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并且经历了不同水平的概括和抽象阶段,概念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才有了今天的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概念。
今后还将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宇宙空间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丰富。
概念的形成经历着不同水平的概括和抽象阶段。
从个人的角度看,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也就是概念掌握的过程,即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把有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组别之中,再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程。
(三)在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即日常生活和教学中。
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